《砖巷》中纳兹奈恩的创伤研究

合集下载

英国当代女性文学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英国当代女性文学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英国当代女性文学发展脉络及其影响英国当代女性文学发展脉络及其影响摘要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当代女性文学就开始繁荣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陆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英国女性作家?英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创作模式存在着超性别意识与性别意识两种倾向?很多作品都具有女权性?体验性?跨文化性以及跨地区性的特点?英国当代女性文学不但对英国本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世界女性文学?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女性文学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和借鉴价值?关键词?女权主义英国女性文学发展脉络影响】一女性主义思潮与英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所谓女性主义,其实就是为了追求男性和女性地位的平等而发起的一种政治运动。

女性主义运动从18世纪末开始到至今经历了三次浪潮,分别以争取妇女平等权利(尤其是选举权)、批判性别歧视和男性霸权、要求赋予妇女个人的权利为运动目标。

英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于1971年开始走向高潮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制定并通过了三项法案,为英国女性争取了多项平等的社会权利。

随着女性主义在英国的发展,英国女性有了接受教育和外出工作的机会。

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经验的扩展丰富了女性文学创作的素材,提高了女性文学作品的水平,为英国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条件。

今天英国女性文学之所以能在英国文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女性主义的发展密不可分。

然而英国女性文学的发展之初并不是以书面的形式出现。

它与英国传统文学形式一样,都是先由人们进行口头上地传述,进而再进行书面地表达,在女性文学故事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被英国的女性作家所创作。

英国女性文学在19世纪就已经初具影响力。

文学史上著名的四位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和乔治?艾略特,以及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伊丽莎白?B?布朗宁和克里斯蒂娜?G?罗塞蒂等都生活在19世纪。

她们的创作堪称是女性独立创作的典范,为英国女性文学建立了良好的传统。

英国女性文学按照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及规律进行创作,并在女性主义地影响下逐步建立起与社会思潮相对应的女性文学体系。

华裔文学创伤叙事

华裔文学创伤叙事

华裔文学创伤叙事弗洛伊德认为:“一种经验如果在一个很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一种最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我们便称这种经验为创伤的。

”〔1〕创伤的理论性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美国,主要目的是为揭示创伤隐含的文化与伦理意义。

凯西•卡鲁斯主编的《创伤:记忆的探询》和朱迪•思赫尔曼的《创伤与恢复》被视为创伤理论的经典著作。

目前,创伤研究的重心已经从个人心理创伤的动因探寻与防治向文化研究层面转移,发展为涉及心理学、文学、历史学和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一战前后崛起的现代主义小说见证了第一波创伤叙事的兴起。

它不仅在主题上表现创伤,而且在形式上采用了意识流等全新手法潜入人物内心,书写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战争带来的创伤感。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涌现了新一波的创伤叙事,呈现出以下特征:(一)不遵循传统的叙事方法和技巧。

因为创伤主体受暴力、难言的身体和精神苦痛折磨,无法用清晰的语言表述可怕的经历;(二)违反传统的情节设置模式。

创伤叙事打破时间顺序,故事情节不连贯,支离破碎;(三)叙事主体受创伤困扰,陷入无力自拔、难以控制的重复讲述状态;(四)叙事中充斥了幻觉、鬼魂、暗示性梦幻、与死者的会见等内容。

卡鲁斯本人强调了创伤叙事中对历史的间接指涉,创伤历史的指涉性与它在发生时被理解的程度相仿,一个创伤性历史事件在其发生之时并没有被理解和体验,而是被压抑到潜意识里面了。

这种经历是在之后的不同时间和地点才被体验的,正是创伤的滞后性决定了创伤者历史体验的特殊时间结构。

这种时间结构在创伤小说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过去不断地侵袭现在,在这种侵袭中现在和过去的界限被模糊了。

〔2〕创伤叙事小说,作为间接指涉历史的叙事作品,不仅能为读者抵达创伤历史和记忆提供途径,也能在重复创伤体验的历史叙事中帮助个人和整个族裔记忆创伤、消解创伤。

《骨》(1993)是美国当代华裔女作家伍慧明取材于个人亲身经历的一部处女作。

创伤理论与创伤文学

创伤理论与创伤文学

创伤理论与创伤文学在人类社会与文学的漫长历史中,创伤与文学的关系一直为人们所。

本文将围绕创伤理论与创伤文学展开,通过探讨两者的内在,分析其对我们理解人类经验和表达方式的影响。

创伤理论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主要个体在面对生活中的重大变故时所产生的心理创伤。

这种创伤可能来自于亲人死亡、失恋、失业等极端事件,也可能来自于日常生活中不断的挫败和压力。

创伤理论的是这些事件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思维以及情感,进而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

与创伤理论相似,创伤文学也是人类经验和心理的文学类别。

它常常通过描绘人物在极端事件中的心理变化,展现出人类面对困境时的无助和痛苦。

例如,在《百年孤独》中,马尔克斯描绘了布恩迪亚家族在一场大屠杀中的恐惧与悲痛,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创伤文学。

通过这些描绘,创伤文学使读者能够深入体验到人物的情感世界,理解他们的痛苦与挣扎。

创伤理论与创伤文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首先,两者都极端事件对人类心理的影响。

其次,它们都通过深入探索个体的内心世界,展现出人类情感的脆弱与坚韧。

最后,两者都试图通过艺术的手法,将抽象的心理现象具象化,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感受。

以卡夫卡的《变形记》为例,这部作品就很好地体现了创伤理论与创伤文学的交织。

在小说中,主人公格雷戈尔突然变成了一只甲虫,这一极端的事件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部作品通过具象化的手法,将我们带入格雷戈尔的内心世界,使我们能够感受到他的无助与恐惧。

这是创伤理论所的内心动态,也是创伤文学所擅长的情感表达。

总的来说,创伤理论与创伤文学都是人类内心世界和经验的表达方式。

通过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表现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情感世界,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这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描绘人物和情节,还能使我们的作品更具深度和力量。

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运用创伤理论与创伤文学的原理,以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的方式呈现我们的作品。

在战争和灾难的背景下,人们常常会遭受巨大的心理创伤。

心理疾病、文化批评与文学叙事

心理疾病、文化批评与文学叙事

2023年9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Sep. 2023第33卷第3期Journal of Xidi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 ol.33 No.3■文学心理疾病、文化批评与文学叙事——现代性背景下创伤研究的三个跨学科维度王韵秋,刘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摘 要:现代创伤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文化学与文学三个学科领域。

心理学维度的创伤研究主要研究创伤性事件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之间的因果关系,其目的在于从生物上发现、诊断、治愈个体病症。

而文化维度的创伤研究主要研究现代性历程中未被揭示的创伤文化结构,其目的在于从历史上揭示现代社会深层的欲望机制,批判现代性与全球化的负面问题。

文学维度的创伤研究主要研究创伤在个体与社会两个层次上的感性表述,其目的在于从叙事学上厘定创伤可言说与不可言说的边界,超越现代性的创伤。

这三个维度互相影响,互相补足,构成了创伤研究的基本人文学科结构。

跨学科地考察创伤研究,是后疫情时代揭示疾病与人、社会关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创伤;文化批评;文学叙事;跨学科;现代性中图分类号:B84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2X(2023)03-0096-08收稿日期:2023-02-1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创伤叙事与现代性批判”(项目编号:19FWWB027);浙江省教育厅项目“思政视域下生命教育在疫情危机中的实践运用研究”(项目编号GK228808299003-023)。

作者简介:王韵秋(1983-),女,江苏太仓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外国文学、创伤叙事与疾病书写;刘 丹(1981-),女,湖北武汉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师,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引言创伤研究是兴起于20世纪初的一门学科,其学科性质经过历史演进,从心理学、精神病学范畴逐渐转向文化学,并进一步达至文学叙事学。

文学创伤理论评述历史、现状与反思

文学创伤理论评述历史、现状与反思

文学创伤理论评述历史、现状与反思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评述文学创伤理论的历史发展、现状呈现以及对其进行的深入反思。

创伤理论,作为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的重要分支,自其诞生以来,便在探讨文学作品中人类心理创伤的呈现与处理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对该理论的历史回溯,我们可以理解其如何从心理学领域逐渐渗透到文学研究领域,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化与丰富。

对文学创伤理论现状的梳理,将展示其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活跃度和影响力,以及面临的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对文学创伤理论进行反思,探讨其理论局限性,以期推动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历史回顾:文学创伤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文学创伤理论并非一蹴而就,其起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悲剧作家如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等就在作品中描绘了战争、命运等带来的创伤体验,这些作品通过人物的苦难和挣扎,反映出作者对创伤的深刻思考。

然而,这些思考并未形成系统的文学创伤理论。

随着现代文学的发展,创伤理论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战争、灾难和社会变革频发,人们开始广泛关注创伤问题。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创伤研究提供了心理学基础,他认为创伤源于个体无法承受的心理压力,而这种压力往往源于过去的痛苦经历。

在此基础上,文学领域开始探讨创伤对文学创作和接受的影响。

进入20世纪后半叶,文学创伤理论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方面,文学批评家开始关注文学作品中的创伤主题和形象,分析它们如何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体心理;另一方面,创伤理论也借鉴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如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

这一时期,一些代表性的文学创伤理论家如安妮·怀特海德、多米尼克·拉卡普拉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为文学创伤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观文学创伤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其经历了从无意识关注到有意识研究、从单一学科到跨学科研究的过程。

莫妮卡

莫妮卡

莫妮卡•阿里《砖巷》中的权力关系作者:付蝶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4期摘要:米歇尔·福柯的权力学说认为,权力无处不在,并且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而莫妮卡·阿里在其处女作《砖巷》中描写了孟加拉移民的命运和自由,接受和抵抗。

因此通过福柯的权力关系学说解读《砖巷》,可以阐释父权社会中规训权力手段在小说主人公身上如何得以运作和影响,以及被压抑的个体如何作出回应以摆脱权力的束缚和压迫,赢得独立和自我解放。

关键词:《砖巷》;规训;权力;反抗作者简介:付蝶(1992-),女,陕西兴平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02莫妮卡·阿里是当代英国文坛举足轻重的孟加拉裔女作家,她的处女作《砖巷》自2003年发表以来为其赢得空前的人气。

该小说未经出版便入围当年的布克奖,而她本人被《格兰塔》列为英国最优秀的小说家。

值得注意的是,该小说的凝视、服从与反抗呼应了米歇尔·福柯的权力关系学说。

因此,借助权利关系这一视角,可以窥见小说中人物对规训权力的遵守、服从及反抗。

一、规训权力的层级监视福柯的著作《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阐释了现代社会的权力不再是政府手中或由某些组织所操纵的权力,它成为无处不在影响人们生活的隐形制度或观念。

通过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及检查这三种规训手段的行使,规训权力得以运行。

(一)家庭与工厂的监禁福柯借助杰里米·边沁的全景敞视监狱来论证层级监视。

全景敞视监狱的工作原理是一个看守者站在中心,其目光可以涵盖所有犯人的遵守情况。

这座建筑就像一个圆形的笼子,囚徒们接受来自中心不断的凝视。

这个建筑模型充分展示了人们受到监督的过程。

在这部小说中,它描述的是封闭的女性空间。

女性往往被限制在隐蔽的房子和工厂,它具有双重性质,既是身心的避风港,又是囚禁自己远离外界的牢笼。

创伤叙事之综述

创伤叙事之综述

创伤叙事之综述摘要:创伤叙事是创伤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创伤叙事中的叙述者往往既是叙述者,也是创伤事件的直接或者间接经历者,由于受到创伤影响所产生的各种精神问题,一般受创的叙述者们会采用一种混杂的叙事手法来对创伤事件进行表征再现,如倒叙、重复等。

本文便从大体按照创伤叙事的发展顺序,讲述了前期从精神分析领域所总结的创伤研究的特点以及后期兴起的殖民创伤和对后殖民文学的创伤研究,最后,本文指出了创伤叙事目前存在的叙事真实度的问题。

关键词:创伤叙事创伤叙事学创伤理论略说创伤叙事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出现的一种叙事风格,多指各类文学作品中经受过创伤的叙述者所采取的叙事方式。

自创伤理论出现以来,各路学者从不同领域对其进行了解读。

早年间最为常见的是从医疗领域和精神病学领域来解读创伤,其中,对创伤研究有开创意义和杰出贡献的学者卡西·卡鲁思便是从精神病学领域对该理论进行了丰富与发展,进而也影响了后续许多学者。

之后创伤理论与文学研究的交叉更为深入,文化创伤的概念应运而生。

一些学者也因此开始研究文学作品中对于创伤事件的叙事,如其叙事风格、写作手法、叙事真实度等等。

自此,创伤叙事这一概念也逐渐出现在学术界视野中。

综述一、创伤叙事的定义谈及创伤叙事,首先要先理解创伤理论。

创伤理论是近几十年开始流行的一种分析视觉艺术、音乐作品以及文学作品的跨学科理论。

在过去的半世纪中,这一理论为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能够让学者更好地研究文本或者语篇中所折射的社会动荡等问题。

《牛津文学理论与批评指南》一书认为,创伤理论重新强调了现实事件在文本中的作用,并且在分析中还吸收接纳了其他文学理论对于表征的见解,因此,创伤研究基本上是一种对于叙事的表征和形成的研究(Luckhurst 503)。

一些学者在过程中认识到了创伤叙事的重要性,并发展了这样一种叙事形式从而保证对创伤的有效再现(Shakoor 214)。

针对创伤叙事中所包含的讲述行为,费尔曼等学者就此提出了“证词”这一框架。

创伤与救赎:析《布鲁斯特街区的女人们》的心理创伤治疗

创伤与救赎:析《布鲁斯特街区的女人们》的心理创伤治疗

而 是 黑 人 女 性 本 因无 处 可 去 而来 到 这 里 , 希 将 亲 情 全 都 倾 泻 到 儿 子 身 上 , 娇 惯 的儿 样 的创 伤 ,尤 其 是 来 自男 性 的 伤害 。作 者 子 巴兹 尔 在 酒 吧 杀 人 后 被 捕 入狱 ,为 了保 似 乎 在 告 诉 我 们 ,男 性 是 靠 不住 的 ,他 们 望 摆 脱 昔 日的 阴 霾 ,找 寻 到 美 好 的 未 来 。 马 住 不但 总不 在 场 ,而 且 也 是 造 成 这 些 伤害 的 然 而 ,在 这 个 一 端 被 砖 墙 堵 死 的 街 区里 , 释 儿 子 , 蒂抵 押 了 自己 唯一 的财 产 … 一 房 。 可 巴兹 尔保 释 出狱 后 却 逃 走 ,房 子 随 根 源 。因而 黑 人 女 性 必 须 学 会 依 赖 同性 同 她 们 依 然 过 着 艰 辛 的 日子 ,美 好 的 愿 望 如
探寻姐妹情谊 的可能性 ,更肯定了姐妹情 谊 的现实存在。内勒赞美 了黑 人姐妹情谊 的治疗性及其为黑人 女性带来安定与完整 的力 量 。这 类似 于 心理 治 疗 学 提倡 的支 持 疗法 ,运用施治 者与求治 者之间的良好关
系 ,积 极 应 用 施 洽 者 的权 威 、知 识 和 关 心 来 支 持 求 治 者 ,使 其 发 挥 自 己 的潜 力 ,面 对 现 实 处 理 问 题 ,度 过 心 理 上 的危 机 ,避
关键词 :姐 妹 情 谊 ;梦 想 ;疗伤
的故事。对 父亲来说 ,马蒂 未婚怀孕意味 成熟 ,男人们只是她 生活中影子 ,他们在 着 家 族 的 耻 辱 ,而 马 蒂 拒 绝 说 出 ” 个 男 夜晚悄悄地从 窗户爬进她 的房间 ,除了让 那
人 ” 大地 颠 覆 了她 对 父亲 ” 对顺 从 ” 的 她生 下一 个 又 一 个 婴 儿 , 么都 没 有 留下 。 极 绝 ① 什 科 拉 被 逼 到 了布 鲁 斯 特 街 区 ,生 活 状 况 越 更 因 《 鲁 斯 特 街 区 的 女 人 们 是 当 代 美 形 象 , 加 意 味 着 她 对 父 亲 的 背 叛 。 此 , 布 要 国黑 人 女 作 家 格 洛 丽 亚 ・ 勒 ( lr Na 父亲 决 定 ” 根 绝 伤 害 他 最 深 的 、 此 刻 正 来 越 差 ,孩 子 的 负 担 也越 来越 重 。更糟 糕 内 G oi — a 2 。对 yo )的 首 部 作 品 ,整 部 小 说 按 时 问 顺 序 悍 然 嘲 弄 他 的 那 种 叛 逆 行 为 ”( 3) 于 的是她 失去 了对 自己身份 的基本认识 ,只 lr 马 蒂 的 父亲 来 说 ,爱 就 等 于 顺 从 ,这 种 顺 知 道 婴儿 长 大 、梦 想破 灭 ,甚 至 没 有 意识 讲 述 了从 2 纪 4 0世 0年 代 早 期 到 7 0年 代 中期 这 3 0年 间 ,七 个 由 不 同 途 径 不 同 原 从 就 是 完 全 服 从 于 父 权 和 男 权 ,而 马 蒂对 到她 的这 种 婴 儿 梦 想 给 自己和 孩 子 带 来 的 因来 到 布 鲁 斯 特 街 区 的 黑 人 女 性 , 怀 着 自己身体权力的诉 求使她失去了家庭 以及 生理 与 心理 创 伤 。 满 通过上述故事 ,格洛丽亚 ・ 内勒将黑 希 望 在 街 区 里艰 难 挣 扎 、 寻 自我 的故 事 。 创造和维系它的亲情根基。饱 受父权创伤 找 人 女 性 这 个 弱 势 群体 中 的 弱势 展 现 在读 者 在 格 洛 丽 亚 ・ 勒 的 小说 里 , 鲁 斯 特 街 的马 蒂 来 到布 鲁 斯 特 街 区 与 好 友埃 塔 住 在 内 布 起 并 生 下 j M 巴兹 尔 。失 去 所 有 的 马蒂 面 前 ,她 们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会 遭 受 到 各种 各 L 区是 一 个 死 胡 同 ,这 里 的 黑 人 居 民 ,尤 其

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创伤综述

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创伤综述

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创伤综述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她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中,黑人创伤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她通过叙述黑人社会、文化、历史中的种种困境,呈现了黑人身体和精神上的创伤,并深入探讨了种族、阶级和性别问题。

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天堂》(The Bluest Eye)描写了一个年轻黑女孩佩奇(Pecola)的生活,她生活在一个种族歧视和贫困的社区中,被白人社会所忽视。

佩奇渴望获得美丽和爱,但她身体和灵魂上的创伤令她疯狂。

小说中的其他角色,比如佩奇的母亲,也反映了黑人女性在爱情、婚姻、母爱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困境。

托尼·莫里森的另一部作品《至爱》(Beloved)是以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美国南方的奴隶制度。

小说中,主人公希波·格林(Sethe)是逃离奴隶制度的黑人母亲,她的女儿被她杀害,以免让她重回奴隶生活。

这一事件留下了深刻的创伤,它不仅影响了希波的生活,还影响了她的家庭和社群。

小说中的“至爱”(Beloved),是希波女儿的幽灵,象征着被奴隶制度彻底摧毁的黑人身体和灵魂的创伤。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中,黑人创伤不仅是个人层面的经历,它还反映了整个黑人社会和文化的历史经验。

作品中所描绘的黑人社会的困境和难以逾越的障碍,表达了黑人所受的系统性压迫和剥削。

与此同时,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中,也关注了黑人社会和文化自主性的力量,试图为黑人赋予崇高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拓展了读者对种族问题的认知和思考。

总之,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创伤是她极富深度和广度的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

她通过生动的叙述和深入的探索,揭示了黑人身体和灵魂上的创伤,并提出了对这一问题的反思和探讨。

她的作品不仅为黑人历史与文化赋予新的意义和价值,也为人们思考种族、阶级和性别问题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砖巷》中主人公的身份认同探析

《砖巷》中主人公的身份认同探析

文学WEN XUE2017.022003年,莫妮卡·阿里的处女作《砖巷》出版,随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好评,成为当代英国文坛的公认佳作。

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纳兹奈恩从1985年到2002年的伦敦生活,她在孟加拉农村的父亲的一手安排下,嫁给了大她22岁的查努,并与丈夫一道移居伦敦。

在随后的生活中,纳兹奈恩走上了自我觉醒之路,最终以独立的个体身份融入西方社会。

《砖巷》展现了不同种族在经济、文化、教育、思想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巨大矛盾与冲突,表现了身处东西文化夹缝中的纳兹奈恩的无奈、彷徨与挣扎,描绘了她逐步重建自我身份认同空间的过程。

一、意识明晰:妹妹哈西纳的生活启迪纳兹奈恩的妹妹哈西纳是一个叛逆精神和独立意识都非常强的漂亮女孩,她不想随波逐流、安于现状。

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她冲破了重重阻碍,与心爱的男孩私奔结婚。

她本应比纳兹奈恩更易实现自我独立,但是后来的阴差阳错造就了两人相反的命运,只有生活在伦敦的纳兹奈恩最终获得了自由。

哈西纳的一生充满坎坷与磨难,不但因私奔而被父亲抛弃,义无反顾的婚姻也没有带来预期的幸福,丈夫无情地殴打谩骂着她。

为了摆脱婚姻的噩梦,她独自一人来到达卡,过着流浪的生活。

尽管她有着美丽的容颜,但这并未给她带来好运。

她在服装厂上班时,遭到了男同事的无尽蹂躏,被赶出工厂后又被房东强奸,随后被迫沦为妓女。

虽然后来在一个富有姑娘家中谋得了女工的差事,但依然没有摆脱暴力的压迫,最后她再次选择逃离,一切又回归了原点。

在孟加拉国,父权、夫权意识根深蒂固,女性完全是男性的附庸。

她们没有追求爱情的权利,只是任父亲和丈夫摆布的交易品。

在两性婚姻关系中,女性遭受家庭暴力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大部分女性也选择逆来顺受,不再反抗。

妹妹的遭遇让纳兹奈恩意识到,在孟加拉国的父权社会中,女性根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所有的反抗都是痛苦而徒劳的,最终结果只能是惨痛的失败。

妹妹哈西纳的生活经历给了纳兹奈恩很大的启迪,她意识到如果自己随丈夫一道重回孟加拉国,最终还是会被男权制度文化奴役和吞噬,只有在西方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中才能拥有自由。

《砖巷》的东方主义解读

《砖巷》的东方主义解读

《砖巷》的东方主义解读作者:张慧慧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2期摘要:《砖巷》以孟加拉裔移民在西方的生存状况为题材,中间以书信和记忆的形式穿插对孟加拉的呈现和回望,将东方和西方并置在一起。

作者通过构建两姐妹纳兹奈恩和哈西娜的不同生活轨迹暗示了东方落后的文化和西方进步的文化对个体的成长带来的截然不同的影响;其次,小说的叙事语言尽显了东方的异国情调,其对穆斯林群体的呈现,也沿袭了西方的东方主义传统。

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对小说进行东方主义解读,认为西方社会对第三世界移民的无形歧视和压力使不少第三世界移民作家把向西方社会兜售其民族文化和异国情调作为他们在西方社会立足的策略。

社会的历史语境和当下现实都使得第三世界移民作家的创作不可避免地带有东方主义倾向。

关键词:《砖巷》东方主义东方并置人物塑造《砖巷》是孟加拉裔英国女作家莫妮卡·阿里的处女作,该小说一经问世便受到评论界的极大关注。

纳塔莎·沃尔特认为阿里善于将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娓娓道来,并且把社会政治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善于用轻松的笔触书写深刻的社会问题,他认为该小说的深度和力度将会使其受读者青睐。

譹訛丹尼尔·莱维逊认为《砖巷》之所以受读者欢迎是因为阿里像魔术师一样向读者呈现了鲜为西方人知的孟加拉移民的生活。

譺訛布鲁斯·金认为《砖巷》作为移民女性文学的一部分,涉及了许多社会问题,是一部很深刻的作品。

并且作者本人也因该小说而获得英国2003年小说布克奖提名,而且根据其小说草稿就被《格兰塔》杂志评为2003 年英国最佳年轻小说家之一。

譻訛但是同时,该小说也受到了指责和非议。

孟加拉社区认为小说把孟加拉女性描写成了男性泄欲的对象,深受本族文化的压迫,并且将适应西方文化作为她们的理想。

譼訛孟加拉裔民众认为阿里对来自锡尔赫特的移民社区做了不真实的负面描写并且举行抗议抵制将小说拍摄成电影。

譽訛由此看出,对《砖巷》持肯定态度的多为对“东方”有猎奇心理的西方主流评论者,而持反对和指责态度的则是和小说中人物相关的东方的伊斯兰民众和代表他们话语权的移民作家。

流动中的融合

流动中的融合

流动中的融合作者:张涵瑜来源:《世界文化》2016年第06期莫妮卡·阿里(Monica Ali,1967—),英籍孟加拉裔女作家,曾被英语文学杂志《格兰塔》(Granta)列为英国最佳年轻小说家之一。

其作品主要展现移民的生存现状以及他们在传统与现代、命运与自由意志碰撞下的精神探索。

阿里的第一部小说《砖巷》(Brick Lane,2003)出版前便入围了布克奖,并获得大英图书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等殊荣。

其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突破了子女遵从长辈的传统观念,把女儿对母亲精神文化的“后育”作为主人公意识觉醒和精神“第三空间”建立的主要动力。

故事讲述了孟加拉女孩儿纳兹奈恩婚后跟随丈夫漂洋过海来到英国,从最初对家庭、对丈夫充满了依赖,对英国社会迥异的生存方式充满惊异和迷茫,到最终在自己女儿的帮助下逐渐走向成熟和独立的生活与心路历程。

小说探讨了母女关系在移民生活中的重要性,对比了两代母女之间的关系,纳兹奈恩的两代母女关系经历了缺失——夹缝——融合的过程。

缺失《砖巷》开篇写了纳兹奈恩的出生以及母亲对她童年的影响。

纳兹奈恩的母亲普鲁班是一个标准的孟加拉家庭主妇,她对丈夫唯命是从,为家庭操劳而毫无怨言,认为这是真主的安排,一切都要听天由命,用等待和忍耐应对生活中的苦难,在她看来这是女人必须承受的一切。

纳兹奈恩的母亲无条件接受了所有的事情,不发问,不多话,不质疑,她的思维里丈夫是天,是代替真主说话和做决定的人,而劳作和生育才是自己的本分。

“女人就是女人,真主要是想向我们发问时,他就会把我们创造成男人。

”在普鲁班的世界中,女性不过是男性的附属品,母亲是女儿的榜样和模范。

她关心女儿的身体健康,希望她快乐,但她对纳兹奈恩的影响和教育就是在女儿的身上重现自己,重现自己对丈夫的无限尊崇,以及对真主安排的顺从与隐忍。

这实际上就是接受女性作为男权社会统治下的无自我状态。

莫妮卡·阿里纳兹奈恩的童年被动接受了母亲的思想,无法改变的东西和必须遵从的原则像符咒般主宰着她的生活。

从解构主义到创伤研究

从解构主义到创伤研究

从解构主义到创伤研究话题:休闲阅读知识分子口述史心理学家创伤引言我第一次接触创伤研究是在荷兰莱顿大学,我的导师Yasco Horsman曾是美国创伤研究著名学者苏珊娜·费尔曼(Shoshana Felman)的学生,他领我进入了创伤研究的大门。

90年代开始兴起的这项研究,从心理学人手探讨个人或社会创伤为何会在事件当时难以表述,而创伤的余痕又如何像闹鬼一般,在事件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以文学或历史学的方式不断跳出:这种研究方法打破了启蒙主义式的为创伤事件直接寻找因果的简单化思路,对我观察中国的文学现象有很大启发。

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充满了个人和社会创伤的时代,但又是个体的表述受到诸多限制的时代。

而文学中隐藏着的那些潜意识的创后余痛便成为我们回溯个人或民族曾经受到的伤害的踪迹。

举例来说,如果说文革之后的伤痕文学是启蒙主义式的直接为创伤寻找原因的尝试,那么已经有不少学者注意到文革创伤对先锋文学的更加潜意识层面的影响。

杨小斌就曾试图表明,“文革话语的精神创伤的感受显示在今日的先锋文学中,这种感受不是由回忆的功能呈现的,而是通过延异的心理过程,组合成毁形的、瓦解性的叙述。

在这个意义上,余华的杰出不在于他描绘了人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血腥性,而在于他掏空了,或扭曲了,对原初情景的呈现性,从而破坏了执行暴力的话语法规。

”今年我有幸在创伤研究的重镇耶鲁大学访学。

耶鲁大学从80年代末开始。

由杰弗里·哈特曼主持,完成了一个庞大的犹太人大屠杀幸存者证词档案库,并在90年代聚集了包括杜里·劳伯(DoriLaub)、卡西·卡鲁斯(Cathy Caruth)、苏珊娜·费尔曼(ShoshanaFelman)等各学科的创伤研究者。

他们开辟的领域在今天已经成为许多西方学者的通识,不管每一位学者个体对待创伤的观点是如何不同。

仅就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哈佛大学的WiltL Idema,李惠仪(Wai-Yee u)和Ellen Widmer~E2006年编辑出版的论文集《清初文学的创伤和超越》,以及耶鲁大学的石静远2005年出版的《失败,国族主义与文学:现代中国民族身份认同的形成1895-1937》,都在复杂的心理和社会语境中探讨了中国文学对创伤的表述。

《福柯权力话语理论下《砖巷》中纳兹奈恩的话语权分析》

《福柯权力话语理论下《砖巷》中纳兹奈恩的话语权分析》

《福柯权力话语理论下《砖巷》中纳兹奈恩的话语权分析》一、引言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揭示了社会中的权力关系如何影响话语的生成和传播,以及话语如何反过来塑造和巩固权力关系。

本文以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为视角,对帕尔韦兹·伊克拉姆的长篇小说《砖巷》中纳兹奈恩这一人物的话语权进行深入分析。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印度与英国多元文化交汇的社会背景下,这一理论框架对于揭示作品中人物的权力和话语关系的相互作用有着独特的价值。

二、福柯权力话语理论简述福柯认为,权力和话语之间存在相互建构的关系。

一方面,话语通过语言的特定用法、习俗、制度等方式产生权力;另一方面,话语本身又是权力得以体现的媒介。

福柯进一步提出,权力不仅仅是外力对于人的压制和统治,而是包含了一种内在的社会机制,它以特定的语言游戏、知识体系和规则为基础。

在话语和权力的相互关系中,弱势群体的话语权常常被边缘化或忽略。

三、《砖巷》中纳兹奈恩的话语权分析《砖巷》以伦敦东区的一个移民社区为背景,讲述了一群人物的故事。

其中,纳兹奈恩作为来自印度贫困家庭的女性角色,其话语权在作品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1. 边缘化的话语权纳兹奈恩由于自身家庭和社会地位的原因,其话语权在故事开始时显得边缘化。

这表现在她的言语在集体对话中经常被忽视或打断,她的观点和意见很少被重视。

这既是社会权力的体现,也是话语权力作用的结果。

2. 权力与话语的相互作用随着故事的发展,纳兹奈恩逐渐开始争取自己的话语权。

她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逐渐改变了周围人对她的看法。

她的成功不仅是对她个人能力的肯定,也是对女性、移民等弱势群体话语权的肯定。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权力与话语之间的相互作用。

3. 构建新的话语体系纳兹奈恩在争取话语权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

她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描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从而塑造了一个与主流社会不同的、具有独特文化背景的话语体系。

这一新的话语体系不仅反映了她的个人经历和感受,也反映了印度移民群体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创伤批评理论渊源探究

创伤批评理论渊源探究

创伤批评理论渊源探究作者:宁宝剑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2期摘要:创伤批评理论的来源是记忆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具体来讲,“古典记忆术”、“集体记忆”理论和“文化记忆”理论为创伤批评的产生提供了不少有益的研究思路与范式。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界定了创伤批评的三大特征:虚拟性、滞后性和反复性。

研究创伤批评的缘起将进一步推动创伤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关键词:创伤批评;记忆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图分类号:I109.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4)02-0089-04收稿日期:2013-12-30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创伤批评视域中的索尔·贝娄小说”(CX2013B192)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宁宝剑(1982-),男,黑龙江佳木斯人,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创伤批评。

On the origin of the critic theory of traumaNING Bao-jian(School of Literatur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12, China)Abstract:The critical theory of trauma is derived from the theory of memory and Freud's psychoanalysis. Specifically,the “classical memory”,the “collective memory” theory and the “cultural memory” theory have provided a lot of useful research ideas and paradigms for the birth of trauma criticism. Freud's theory of psychoanalysis defines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trauma criticism:virtuality, hysteresis and repeatability. The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trauma criticism will further promote the disse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uma criticism in China.Key words:traumatic criticism; memory theory;Freud’s psychoanalysis创伤批评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凯西·卡鲁斯(Cathy Caruth)、苏珊娜·费尔曼(Shoshana Felman)。

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砖巷》叙事艺术

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砖巷》叙事艺术

作者: 蒋翊遐;柳晓
作者机构: 甘肃联合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出版物刊名: 当代外国文学
页码: 140-148页
主题词: 莫妮卡·阿里;《砖巷》;叙事;孟加拉
摘要:《砖巷》通过孟加拉移民女孩纳兹奈恩和其丈夫查努的家庭生活,展现了生活在西方的东方人纳兹奈恩由受命运摆布到主宰自己命运的觉醒过程,揭示出东西方文化中不同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

本文运用叙事学和文体学的研究成果对《砖巷》的艺术形式进行分析,认为小说中叙事时间、叙事方式、叙事语言的精心构思对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思想的凸现起着重要作用。

创伤叙事发展史

创伤叙事发展史

创伤叙事发展史
创伤叙事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史诗,其中充满了对战争、灾难、痛苦和损失的描绘。

然而,创伤叙事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和理论概念,主要是在20世纪后期逐渐发展起来的。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随着心理学和社会学对创伤研究的深入,创伤叙事开始受到文学批评和理论界的关注。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包括安妮·怀特海德的《创伤小说》(The Novel of Trauma)和卡罗尔·安·道格拉斯的《痛苦与叙述》(Pain and Narrative)。

这些作品开始探讨创伤叙事如何通过语言、故事和叙述来处理和表达痛苦、创伤和记忆。

进入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创伤叙事逐渐成为文学和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包括多米尼克·拉卡普拉的《书写创伤:文学、理论与心理治疗》(Writing Trauma: Theory, Literature, and Psychotherapy)和朱迪斯·赫尔曼的《创伤与复原》(Trauma and Recovery)。

这些作品不仅深入探讨了创伤叙事的文学形式和技巧,还分析了创伤叙事如何影响我们的文化、社会和政治生活。

进入21世纪,创伤叙事的研究和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

它不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而是拓展到了电影、戏剧、艺术、心理治疗等
多个领域。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社会中创伤事件的增多,创伤叙事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总的来说,创伤叙事的发展史是一个不断演变和深化的过程。

它不仅是文学和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理解和应对现代社会中创伤事件的重要工具。

创伤_陶家俊

创伤_陶家俊

2011 年
外国文学
第 4期
类学、 社会 学等领域。在方法 论上受弗 洛 伊德及后弗 洛伊德心理 分析深刻 影响, 逐 步参杂女权、 后结构、 后殖民、 人类学、 社会 学研 究方 法。文 化 创伤 研究 涉 及创 伤 情 感、 创伤心理、 文化想象、 文化认同、 文化生 存、 社会 死亡、 文化 形式、 再现、 媒 介、 意识 形态、 美学、 公共空间政治等理论命题。 作为公共政治话语 , 它历经六次转变 : 一、 19 世纪末的二十多年内, 伴随着欧洲资 产阶级反宗 教的世俗民 主共和浪 潮, 法 国 神经病学家夏科 ( Jean M ar tin Charcot ) 、 简 尼特 ( Pierre Janet) 和弗洛伊德等首次对女 性歇斯底里病症进行观察、 分类、 分析和治 疗; 二、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 后, 精神病学界在临 床实践中 开始集中 关 注参战士兵 和退伍老兵 的战争创 伤, 探 索 用科学治疗代替道德训诫和法律惩罚 ; 三、 20 世纪 70 年代, 伴随着反越战浪潮 , 越战 退伍老兵结 成团体, 促使美国 政府和公 众 直面越战带 来的道德崩 溃、 民 族失败和 战 争创伤; 四、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民权运 动中分离出 蓬勃发展的 女权运动 , 妇女 和 儿童遭受 的家 庭暴 力、 性 虐 待、 强奸 等 创 伤, 以及妇女和儿童的权益保障, 成为女权 政治主旋律; 五、 20 世纪 80 年代初 , 二战期 间纳粹大屠杀对犹太人造成的创伤成为社 会公共话语 和大学人文 研究的焦 点, 并 扩 展到对南非 种族隔离、 白人对 美洲本土 印 第安人的殖民主义暴力之申讨; 六、 2001 年 9. 11 事件使恐怖主义暴力和创伤成为 21 世纪初创伤政治话语的新热点和新转折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砖巷》;纳兹奈恩;创伤;治愈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645(2018)04-0096-06
0 引 言
1英籍孟加拉裔女作家 莫尼卡·阿里(MonicaAli)的处女作,“美妙的渲 染,情节的跌 宕,既 生 动 活 泼 又 引 人 入 胜 的 《砖 巷》使得莫妮卡·阿里成为小说领域一个最激动 人心的新声 音。”[1]2该 小 说 当 年 还 未 出 版 便 入 围 英国小说最高奖布克奖,并斩获 2003年国家图 书评论奖及 2004年大英图书奖。此外,“阿里被 著名英语文 学 杂 志 《格 兰 塔 》列 为 英 国 最 佳 年 轻 小说家,名列二十名提名作家之首,被称作新的 扎迪·斯密斯,成为英国文坛上又一颗璀璨的新 星。”[2]15小说中纳兹奈恩童年生活阴影的不断侵 扰、伦敦生活的过度警觉及麻木压抑与创伤后应 激障碍的症状不谋而合。因此,创伤书写是该小 说的一大特点。作为在伦敦生活的孟加拉移民, 纳兹奈恩因其独特的身份和个人经历,遭受了家 庭、性别及 种 族 三 重 创 伤,被 不 断 边 缘 化,其 经 历的创 伤 实 则 是 童 年、婚 姻、社 会 合 力 影 响 的 结果。
原生家庭与童年生活给纳兹奈恩心中留下难 以抹去的创伤。父亲哈米德对纳兹奈恩的集权控 制在纳兹奈恩出生时便已现端倪,得知妻子产下 女婴时,他冷漠走开,其重男轻女的观念决定了父 女之间疏远的亲情关系。之后,哈米德又把权力 之手伸向了纳兹奈恩的婚姻,将正值妙龄的纳兹 奈恩嫁给了至少四十岁、长着一张青蛙脸的男子, 毫不顾及女儿的幸福。哈米德还对女儿加诸语言 暴力,当纳兹奈恩疼爱的妹妹哈西娜私奔之后,他 辱骂哈西娜是“猪 狗 不 如 的 烂 货 女 儿 ”,“要 把 她 的脑袋一劈两瓣”[3]11。虽是咒骂哈西娜,可纳兹 奈恩却被迫承受着此暴力的影响,在哈西娜逃跑 后的那些晚上,父亲的暴力语言在她的心中不断 闪回,她发现“猫头鹰的叫声不像是猫头鹰的,倒 更像被一把斧子砍在颈背上的女孩的惨叫”[3]11。 这些正是朱迪斯·赫尔曼(JudithHerman)描述的 童年受虐 的 典 型 模 式。 “集 权 控 制,执 行 的 手 段 则是利用暴力和死亡威胁,充满着琐碎规矩的无 常环境,以及间歇性地通过隔离、保密和背叛的方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语言文学
《砖巷》中纳兹奈恩的创伤研究
付 蝶
(陕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摘 要:莫妮卡·阿里的处女作《砖巷》描写了孟加拉女孩纳兹奈恩在成长的不同阶段的创伤遭遇。童年 父权制家庭下形成的心理创伤,使纳兹奈恩失去女性主体性认知,其创伤记忆在婚后尤其是在移居伦敦后不幸 的婚姻中机械般地再现。在种族歧视与隔离的社会大背景下,纳兹奈恩的创伤不断加剧。通过对创伤理论的 解读,进一步探索人物从遭受家庭创伤、性别创伤和种族创伤到创伤治愈、恢复自主权和重获新生的自我重构 过程,深度发掘小说的艺术效果。
本分、不与命运抗争。
2 性别之伤
在逃离父权压制的牢笼后,纳兹奈恩又一次 被束缚上夫权的枷锁。丈夫查努将她物化,认为 她是包揽家务和传宗接代的工具。夫妻之间没有 恩爱温情,查努唯一的一次拥抱,是她在厨房地板 上晕倒之后。父亲的重男轻女思想及包办婚姻让 纳兹奈恩 在 婚 姻 中 丧 失 自 主 权,让 她 感 到 “自 己 的生命除了一连串模糊不清无法满足的痛苦之 外,还有什 么 呢?”[3]66,让 她 丧 失 独 立 性,一 切 唯 “夫”是从。做饭、打扫房间、洗涤衣物、晚上为丈 夫割鸡眼……这些琐碎的家务拼凑成她生活的所 有内容。
收稿日期:2018-03-12 作者简介:付蝶,女,陕西兴平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 96—
付蝶:《砖巷》中纳兹奈恩的创伤研究
语言文学
式破坏其他的亲密关系。”[4]98 在父权社会下,纳兹奈恩步履艰辛,而与她同
处艰难困境的母亲鲁普班也同样以其消极厌世的 思想侵蚀着纳兹奈恩。鲁普班一生逆来顺受,不 与命运抗 争。 “如 果 真 主 要 我 们 发 问,他 就 会 把 我们造成男 人。”[3]64林 陵 指 出,“在 鲁 普 班 眼 中, 女性的身份便是温顺、隐忍、遵从的‘他者’,或者 说她根本就没有女性身份的概念”,“鲁普班是在 坚定地扮演了父权制的同谋者的角色,把女性为 第二性的社会性别潜移默化移交到女儿的手 中”[5]65。因此,面 对 丈 夫 的 背 叛,鲁 普 班 难 以 发 出自己的声音,她唯有以死抵抗。母亲死亡时的 情景在纳兹奈恩婚后生活中不断闪现,纳兹奈恩 在儿子住院时梦到了母亲死亡、下葬的场景,这也 预示着孩子不久之后的夭折。这种记忆侵扰是 “即使危 险 已 过,但 受 创 者 还 是 会 不 断 在 脑 海 中 重新 经 历 创 伤 事 件,宛 如 危 险 发 生 在 此 时 此 刻”[4]37。母亲的言行伴随着纳兹奈恩的成长,当 拉吉卜生病时,她回忆起母亲的“听天由命”,“阿 妈没做任何事救她,她却活下来了。万事万物都 掌握在真主手中”。[3]111但纳兹奈恩这次没有被动 接受,而是主动将孩子送往医院救治,孩子却依然 离世。母亲 的 话 又 梦 回 般 地 出 现,“当 你 站 在 儿 子与他的命运之间的时候,你抢走了他的所有机 会”,“现 在 你 把 这 话 说 给 自 己 听,大 声 说 出 来, ‘我害死了我儿子,我害死了我儿子’。”[3]362这正 是亚伯拉罕与托洛克在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 代中期提 出 的 “代 际 间 幽 灵 ”影 响 的 结 果。 它 是 “因为充足的理由而从来没有被意识到的无意识 的产物。它以尚未被确认的方式从父母的无意识 转入 孩 子 的 无 意 识 …… 在 主 体 自 己 的 心 理 空 间 中,它像腹语 者、像 陌 生 人 那 样 活 动 ”[6]120。 父 亲 的冷漠、出轨及母亲的隐忍、自杀,阴暗的家庭氛 围如梦魇一般在纳兹奈恩的心头萦绕。凯西·卡 鲁斯(CathyCaruth)在《沉默的经验》中指出,“创 伤是指一种突然降临的、灾难性的、无法回避的经 历”,“事件 在 当 时 没 有 经 充 分 吸 收 或 体 验,而 是 被延迟,表现在对经历过此事的人的反复侵袭之 中”。[7]4这描述 的 正 是 纳 兹 奈 恩 童 年 的 创 伤 经 历 在成年之后反复侵袭其心理空间的表现,纳兹奈 恩的创伤经历致使她丧失主体性意识,从而安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