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黄帝内经》修辞格英译研究

合集下载

生态翻译学理论对中医学英译启示

生态翻译学理论对中医学英译启示

生态翻译学理论对中医学英译启示作者:李阳来源:《电影评介》2015年第04期一、概念界定生态翻译学起步于2001年,全面开展于2009年。

胡庚申教授率先从生态翻译学角度重新诠释了傅雷的翻译思想。

胡教授认为,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米观察,傅雷翻译思想中体现了: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翻译主体的“译者中心”,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翻译过程的“汰弱留强”,译者追求的“译有所为”以及译品生命的“适者生存”。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总是在努力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为了追求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和谐与协调,译者常常运用不同的翻译理论和各种各样的翻译策略与技巧,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做出最佳的适应和优化的选择,使译者个人的身心皆融于翻译生态环境之中,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冥,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二、国外研究概述国际翻译界从生态、环境、生存、适应、选择等生态学视角进行研究的已经大有人在,相关文献日渐增多。

彼得·纽马克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介入分为五大类,首当其冲的第一大类就是翻译的生态学特征。

戴维·卡坦则对翻译生态文化的分类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提出了翻译的生态环境包括物理环境、政治环境、气候、空间以及临时场景等等。

米歇尔·克罗宁提出要关注语种翻译的生态(ecology of translation)的问题,呼吁在不同语种的翻译之间要保持健康平衡。

乔治·斯坦纳曾将翻译理论分成普适( universalist)理论和局部( relativist)理论两大类,并认为这种分法类似于整体环境适应与局部环境适应问题。

罗森纳·沃伦提出,翻译是一种认知和生存模式。

当把文学作品从一种语言移植到另一种语言的时候,就像把植物或动物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它们必须像个人或民族的适应和成长那样,只有适应新环境而有所改变才能生存下来。

沃尔夫拉姆·威尔斯也认为译界对翻译决策过程的研究应当集中关注各种环境因素,如翻译任务的特征、客户的需求、译者及其决策能力等。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外宣汉英翻译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外宣汉英翻译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外宣汉英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外宣翻译已成为中国国际传播战略的重要一环。

这不仅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也是对外文化交流与沟通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视角,对外宣汉英翻译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其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以期提高外宣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二、生态翻译学概述生态翻译学是一种以生态整体观为指导的翻译理论,强调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下的动态、多元化和共生的翻译观。

这一理论主张将翻译视为一个包含源文本、译者和译入语环境等多重因素在内的生态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译者应关注文化、语言和社会等多个层面的相互影响,从而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三、外宣汉英翻译的特点与挑战外宣汉英翻译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挑战。

首先,外宣翻译往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要求译者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其次,外宣翻译应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可读性,确保目标语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和意图。

此外,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外宣翻译还需考虑如何实现文化的有效传递和融合。

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外宣汉英翻译策略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外宣汉英翻译应遵循以下策略:1. 保持原文本与译文之间的生态平衡。

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理解原文的语境和文化背景,确保译文在译入语环境中能够与原文本保持一致,实现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

2. 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关注中西方文化差异,灵活运用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确保译文既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又能体现原文的文化特色。

3. 强调整体性思维。

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涉及多个因素和层面的相互作用。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具备整体性思维,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原文和译文的关系,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五、案例分析以某市政府的外宣材料为例,探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外宣汉英翻译实践。

首先,译者需充分理解原文的语境和文化背景,确保译文在英语中具有相似的表达方式和含义。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医英译实践的解构与建构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医英译实践的解构与建构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医英译实践的解构与建构[摘要]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依据,以中医英译翻译实践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翻译生态、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方面对中医英译实践进行逐步解构和重新建构,以期建立中医英译实践的理想生态,实现其发展的生态平衡与繁荣。

[关键词]中医;生态翻译学;解构;建构国内学者胡庚申教授早在2001年就发表了名为“翻译适应选择论初探”的论文,并在2004年出版的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中详尽论述了该观点。

近年,他又分别在《中国翻译》、《上海翻译》等刊物上相继发表了“生态翻译学解读”(胡庚申,2008a),“适应与选择:翻译过程新解” (胡庚申,2008b),“生态翻译学:译学研究的‘跨科际整合’”(胡庚申,2009),“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胡庚申,2011)等文章,在生态翻译学研究领域引发了系列学术共鸣或争论。

1中医英译的现实生态:“关联序链”理论胡庚申教授在生态翻译研究中提出了“关联序链理论”。

目前,我国医学翻译在内容上主要包括西医和中医两个部分,西医翻译主要涉及西医的英汉互译,就是英语和汉语均可以作为源语和目标语的双向度翻译,而中医翻译则主要是从以汉语为源语向以英语为目标语的转化。

无论是从已发表的翻译作品,已确立的翻译范式,还是从备受关注的翻译理论研究情况来看,对西医翻译研究的关注度要高于中医翻译研究,这就导致了医学翻译研究在内容上的生态性相对失衡。

举个例子说,西医教育中的教材大都是从欧美引进的原版教材或者是欧美名家经典的中文译本,中国的医生或医科学者要想在学术上得到国际认可,取得公认的学术地位,必须在世界顶尖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而这些杂志的刊发语言都是英文。

与西医形成鲜明对照,中医的海外传播之路历久行艰,因为中医经典著作很难成功地被翻译成英文。

虽然近年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英文译著不断走向海外,但是优秀的中医英译本仍是寥若晨星。

从语言哲学上讲,翻译实质是一种文化传递活动,以英语为主的欧美强势文化大量被译成用其他语言表征的弱势文化,而其他语言所表征的弱势文化却很少成功地被译成英语为主的强势文化。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汉英同声传译(以下简称“汉英同传”)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为汉英同传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汉英同传翻译的原理、策略及实践应用。

二、生态翻译学概述生态翻译学是一种将生态学原理与翻译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它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译者主体性以及翻译的适应性选择。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在特定文化生态环境中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三、汉英同传翻译的生态性特点汉英同传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具有其独特的生态性特点。

首先,它要求译者在短时间内快速理解并转换语言,这需要译者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其次,汉英同传翻译涉及到复杂的文化背景和语境因素,要求译者准确把握原文的语义、语用及文化内涵。

最后,汉英同传翻译还需要考虑听众的接受程度和反应,以便更好地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同传翻译策略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应遵循以下策略:1. 适应选择原则:译者应根据具体的生态环境,选择最合适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2. 整体性原则: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注重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整体性,避免断章取义或片面理解。

3. 动态性原则:由于汉英同传的即时性特点,译者需根据现场情况灵活调整翻译策略,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4. 文化意识原则:译者应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准确把握原文中的文化内涵,以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

五、实践应用在汉英同传翻译实践中,生态翻译学视角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译前准备:译者需充分了解会议主题、参会人员及文化背景等信息,以便为翻译做好充分的准备。

2. 实时调整:在同传过程中,译者需根据现场情况灵活调整语言和表达方式,以实现信息的即时传递。

3. 文化传播:通过汉英同传翻译,将中国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哲学典籍翻译——以《中庸》翻译为例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哲学典籍翻译——以《中庸》翻译为例

226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哲学典籍翻译——以《中庸》翻译为例谢广平 刘小花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本文尝试运用生态翻译学中“译者中心”、“三维转换”等核心概念,对《中庸》不同英译本进行解读和对比,以此探讨译者在典籍英译过程中如何进行翻译策略的取舍与选择。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典籍翻译;中庸翻译一、引言生态翻译学将翻译学与生态学相结合,强调“译者中心”思想,即译者在翻译中应发挥主导作用;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过程,意味着译者既受到语言、文化、社会等的制约,又依据它们来进行适应与选择;翻译是一个多维度生态系统,译者需关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

二、《中庸》英译《中庸》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

将其中难以理解的哲学思想加以阐释和传达是译者面临的挑战。

辜鸿铭翻译的《中庸》曾被视为经典,理雅各的译本也较为西方所接受。

后来,安乐哲和赫大维的合译本也受到广泛赞赏。

《中庸》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道德仁义,追求中庸之道。

传播中华文化中的哲学价值需要译者对其文化内涵和思想进行正确的阐释和解读。

三、《中庸》英译本中的译者选择译者在翻译过程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制约,但仍应在翻译活动中负起“译者责任”,尽可能选择适当的阐释原则和方法,向读者传达元典深义与内涵。

例1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知所以修身,则 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理雅格译:He who knows these three things knows how to cultivate his own character.Knowing how to cultivate his own character ,he knows how to govern other men.Knowing how to govern other men ,he knows how to govern the kingdom with all its states and families.辜鸿铭译:It is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these forces which makes men in all countries to fast and purify themselves ,and with solemnity of dress to institute services of sacrifi ce and religious workshop.Like the rush of mightly waters the presence of unsee Powers is felt :sometime above us ,sometime around us.理雅各巧妙运用英语的重复方式,以“he who knows ”, “knows ”,“knowing ”,“he knows ”等形式来试图展现原文的顶针手法,力求保留原文风格,充分发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能动性,而辜鸿铭则侧重于原文内在深层含义的再现,力求传达原文思想。

《黄帝内经》书名英译研究

《黄帝内经》书名英译研究
第 34卷 第 10期 Vol.34 No.10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LANZHOUINSTITUTEOFEDUCATION
2018年 10月 Oct.2018
《黄帝内经》书名英译研究
罗小华
(丽水学院 民族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摘 要]《黄帝内经》名简意丰,英译版本繁多。本文剖古论今,自中医本源的意义和现代传播的角度,全面剖析了 《黄帝内经》书名的文化内涵和研究方法。本文以传神达意、忠于文化本身为原则,对现有的《内经》英译书名进行比较 分析,以探讨合适的《黄帝内经》英译名,为中医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帝内经》;中医文化;书名英译;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8)10015502 [收稿日期]2018-07-08
一、《黄帝内经》标题的咬文嚼字 中国传统医学既是优秀的文化瑰宝,也是救死扶 伤、悬壶济世的法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 思想。中医文化以阴阳和金木水火土“五行”为理论 基础,解释手段和治疗依据。中医理论一直重视人与 自然的关系,强 调 天 人 合 一,法 则 天 地,把 握 阴 阳,调 于四时。道家的崇尚自然、易学的象数和义理和儒家 的中庸思想都通过杜撰的黄帝和岐伯的对话,而科学 有序地体现在《黄帝内经》相关的篇目中。他们相互 融合形成了中国医学的知识框架和理论系统。《黄帝 内经》书名正是古代先贤在历史发展和实践检验中, 披沙拣金,充分运用中国文化词语及古汉语表达方式 的结果,浸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洋溢着浓郁的传统 文化气息。当今学界对其的共识是:“黄帝”之名,是 受古人贵古贱今和名正言顺文化传统的影响,希冀其 渊源远古、弥足珍贵,以达完美的非其人勿教、非其真 勿授的得道境界,强 调 该 典 籍 在 中 国 医 学 领 域 “医 术 之源,医经之宗”的重要地位。“内”字充分说明了中 国传统医学的精髓之所在。《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英译探讨——以李氏译本为例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英译探讨——以李氏译本为例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英译探讨——以李氏译本为例《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的奠基之作,其英译对中医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自1925年德国人Dawson.PM节译《素问》以来,如今已经产生了13个英译本。

随着翻译实践的丰富,《内经》翻译研究近年来也蓬勃发展起来。

从目前《内经》翻译研究来看,多是从《内经》语言特征和文化背景等层面探讨其翻译问题。

然而,《内经》作为医学经典,它不同于其他古典著作。

其主要内容为医药学、天文历法、气候物候等知识,拥有丰富的古代自然科学知识内涵。

因此,在《内经》翻译研究中,除了从语言和文化层面把握其翻译规律外,还应当对《内经》的各门自然科学知识(如经络学、天文历法学、气候物候学等)的翻译作专题研究,从而更加深入地揭示《内经》的翻译规律。

本文以李照国的《黄帝内经》英译本为例,尝试从专业知识角度(宇宙天文学、气候物候知识及运气学运算方法)探讨运气学的英译问题,以期对运气学以及《内经》中的其他知识体系的英译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运气学简介五运六气,又称运气学说,主要阐述于《内经》运气七篇。

它以古代天文历法为背景,运用天干地支等符号作为演绎工具,推论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物候和人体生理健康的影响。

运气学综合了我国古代天文历法、气候物候等自然科学知识,具有理论深奥,知识宏丰的特点,加之其复杂的运算方法,向来被认为是《内经》的难点,被称之为医门玄机[1]。

作为《内经》的重难点之一,运气学说的英译也是一大挑战。

译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需要对运气学的天文历法和气候物候知识及其运算规则和方法等作全面深入的了解,否则很容易引起对相关术语的误解,从而不能准确传达出《内经》的古代自然科学信息,甚至会因为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而曲解《内经》原旨,这是译者应当尽量避免的。

运气学专业知识及其英译我国古天文对宇宙结构、天地关系,以及日、月、五星、二十八宿等天体运动位置和运动规律有深刻的认识,这是运气学产生和发展的自然科学基础。

《黄帝内经》英译本比较

《黄帝内经》英译本比较

《黄帝内经》英译本比较摘要: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中医传统医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也随着出现了许多的中医典籍的译本.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已有13个不同的译本,故从翻译策略、译文的语法和词汇选用方面,探索比较《黄帝内经》的3个不同译本,目的是拓宽中医文学典籍译本比较研究的领域,为《黄帝内经》及其他中医典籍的翻译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帝内经;英译;翻译策略《黄帝内经》是我国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被誉为“医之始祖”,是我国中医学典中影响力最大的医学著作。

在中医对外传播的过程中,《黄帝内经》的英译本也相继而世。

本文试图通过比较3个不同英译本的翻译策略,探讨中西方原语译者与译入语译者的翻译习惯差异。

1.《黄帝内经》英译本的选择本文对《黄帝内经》以下3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包括Paul U.Unschould 的编译本 HUANG DI NEI JING SU WEN,著名翻译家罗希文的Introductory Study of Huang Di Nei Jing,李照国编译的Huangdi Neijing 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 ,其中,Paul U.Unschould 的译本为国外翻译本,其余2本均为国内译本。

2.《黄帝内经》三英译本的比较2.1通过中医概念比较翻译方法的不同例1: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素问·上古天真论》李照国译本: At the age of fourteen,Tiangui begins to appear, Renmai and Chongmai are vigorous in function. Then she begins to have menstruation and is ableto conceive a baby. Tiangui refers to the substa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genital function. Renmai refers to Conception Vessel. Chongmai refers to Thoroughfare Vessel .罗希文译本:At the age of fourteen, her Tiangui arrive,and Ren Channel begins to function, Chong Channel becomes excessive. And this brings the periodic menstruation and thus she is able to conceive a child.Paul U.Unschuld译本:With two times seven,the heaven gui arrives,the controlling vessel is passable and the great thoroughfare vessel abounds (with qi). The monthly affair moves down in due time and, hence,(a woman) may have children.【分析】该句意思是女子 14 岁,天癸产生,任脉通畅,冲脉旺盛,月经按月来潮,可以开始生育。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公示语英译规范性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公示语英译规范性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公示语英译规范性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公示语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其翻译的规范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公示语的英译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过程。

本文旨在探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公示语英译的规范性,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二、生态翻译学概述生态翻译学是一种以生态整体观为指导的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生态平衡与和谐。

该理论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还涉及到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的因素。

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公示语的英译应充分考虑语言生态环境,遵循翻译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三、公示语英译的现状及问题目前,公示语英译存在诸多问题,如翻译不准确、用语不规范、文化差异处理不当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公示语的信息传递效果,甚至可能引起误解和困惑。

具体问题包括:1. 翻译不准确:部分公示语的翻译存在词汇、语法等错误,导致信息传递失真。

2. 用语不规范:部分公示语英译中存在用词不当、句式混乱等问题,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3. 文化差异处理不当: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部分公示语在翻译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到文化背景和语境因素,导致翻译效果不佳。

四、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公示语英译规范性研究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公示语的英译应遵循以下规范性原则:1. 准确性:翻译应准确传达原文信息,避免词汇、语法等错误。

2. 规范性:用词应规范、地道,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3. 文化性: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差异,恰当处理文化元素。

4. 适应性:根据不同场合和受众,灵活调整翻译策略和用语。

五、改进策略针对公示语英译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改进策略:1. 加强翻译培训:提高翻译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语言能力,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2. 规范用语:制定公示语英译的规范和标准,推广使用规范用语。

3. 注重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中西方文化差异,恰当处理文化元素。

4. 强化审校环节:加强译文的审校工作,确保翻译质量。

《黄帝内经》四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黄帝内经》四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黄帝内经》四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摘要目的:通过对广西中医药大学短期留学生《黄帝内经》阅读理解情况的调查问卷,为判定最受留学生满意的莫译本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通过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来广西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的短期留学生进行随机调查。

结果:综合整理10个例句30份问卷的1200个答案,统计得出外国读者最为满意Maoshing Ni版的英译本。

结论:以翻译目的论为导向,针对目标语文化和目标读者。

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能够达到很好的对外交流目的。

关键词《黄帝内经》;英译本;调查问卷;目的论中医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被誉为中医之“圣经”。

这部典籍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及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也是海内外中医药学者学习中国医学史的重要著作。

随着中医学习在海外的人数的增多,包括《黄帝内经》在内的许多中医典籍也受到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

书籍是文化的载体,《黄帝内经》是中医药理论和文化的载体,它的英译本在传播医学和文化的同时,也在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

本文借助调查问卷,对四个《黄帝内经》英译本的满意度进行量化分析和译例分析,探讨四个译本的不同翻译风格,为中医典籍英译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黄帝内经》及英译现状《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9卷81篇,共由162篇文章组成。

它并非出自一人一时之手,书名冠以黄帝,以显崇古,以增权威。

据考证,《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大致在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之间,也就是公元前531年后的200~300年间,其中某些篇章有可能上溯到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它与《难经》《伤寒论》和《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现代中医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黄帝内经》早在汉代(前202年-公元220年)就已传入日本、越南等邻国,为其医药与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诗词翻译——以许渊冲《诗经》英译本为例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诗词翻译——以许渊冲《诗经》英译本为例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诗词翻译——以许渊冲《诗经》英译本为例1.引言国内,胡庚申教授首先提出了生态翻译学这一理论,他借用了达尔文的“适应选择”学说,并根据翻译的实际,将翻译的全过程定义为“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即翻译的过程 = 译者的适应 + 译者的选择,明确了这一理论的核心是翻译适应选择论。

具有动态“双重身份”的译者,一方面受制于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另一方面又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选择和操纵译文。

生态翻译学的翻译方法谓之“多维”转换,主要落实在“三维”转换上。

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做到语言层面的转换,还要传达文化、传递交际意图。

2.国内外研究现状2.1国外学者对生态翻译学的研究国际翻译界开始从生态学视角研究翻译活动的学者也很多,米歇尔·克罗尼恩在《翻译与全球化》一书中提出要关注语种“翻译的生态”问题,呼吁在不同语种的翻译之间要保持健康平衡。

安德烈·勒非费尔与苏珊·巴斯内特于 1900 年提出“文化转向问题”,多次将翻译的语境描述为“文化环境”,并使用“发现树木生存之地”、“描述植物生长之状”等生态类比翻译研究中语言学家的探索行为。

这些研究都说明从生态学视角解释翻译是可取的,这些研究都为生态翻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国内学者对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自从生态翻译学提出以来,国内许多书籍、期刊杂志上也出现了许多与之相关的理论及实践研究。

近年来,许多在校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都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探索生态翻译学的奥秘,下面将详细分类说明。

(1)关于生态翻译学的书籍2004 年,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出版,其核心就是翻译即适应和选择,在这部作品中,胡教授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的本质、原则、过程、方法和译评标准等作出了新的描述与解释。

2013 年 10 月,由商务印刷馆出版的胡教授的《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运用相似、类比、概念移植和系统总观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对生态翻译学做出了全景式的描述与诠释。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黄帝内经》英译的翻译生态环境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黄帝内经》英译的翻译生态环境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黄帝内经》英译的翻译生态环境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将翻译活动视为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关注翻译过程中的各种环境
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在这个框架下,研究者们开始探讨如何在翻译中融入环境学、社
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以更好地理解翻译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对身体健康和疾病治疗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
践指导作用。

由于文化差异、语言差异等因素,将其翻译成英文始终是一个困难的任务。

在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个翻译生态环境因素。

文化背景是翻译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生态环境因素之一。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
的重要代表之一,与西方医学有着不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
要充分理解中国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以便准确地将其转化为英文。

翻译者还需要
考虑目标语文化背景中是否存在与之对应的术语和概念,以便尽量保持源语文化的独特性
和特点。

语言差异也是翻译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文和英文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语
法结构、词汇用法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以便将源语的意义准确地传达给目标语读者。

翻译者还需要考虑目标语读者的语言背景和
理解能力,以便调整翻译策略和词汇用法。

将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引入《黄帝内经》英译的研究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翻译
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文化背景、语言差异和社会语境等因素
的影响,并且针对具体情况制定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便准确地传达源语的意义和价值。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口译技巧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口译技巧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口译技巧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口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其中,汉英同传口译作为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技巧的研究与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翻译理论,为口译技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汉英同传口译的技巧,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生态翻译学概述生态翻译学是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过程中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在口译领域,生态翻译学将口译过程视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语言、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

在口译过程中,译员需要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进行多方面的协调与适应,以达到准确、流畅的翻译效果。

三、汉英同传口译的技巧研究1. 语言层面的技巧在语言层面,汉英同传口译要求译员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和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译员应掌握基本的语言转换技巧,如词汇选择、句式转换等。

其次,要注意语言的文化差异,确保译文在语义和语用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此外,译员还应注重语言的流畅性和自然度,以提升口译的整体效果。

2. 文化层面的技巧文化层面是汉英同传口译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译员在口译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两国文化背景、价值观和习俗等。

通过文化对比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译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准确地传达信息。

3. 心理层面的技巧心理层面是影响口译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汉英同传口译过程中,译员需要保持冷静、自信的心态,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此外,译员还应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注意力,以保持最佳的口译状态。

在紧张的口译环境中,心理调适能力对于提高口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同传口译技巧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看,汉英同传口译的技巧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适应生态环境:译员需要充分了解口译任务所处的生态环境,包括语言、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适应生态环境,译员可以更好地把握口译任务的要求和难度,从而制定出合理的口译策略。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语典籍英译策略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语典籍英译策略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语典籍英译策略研究作者:傅煊翔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6年第02期【摘要】生态翻译学是翻译领域研究的一个全新视角,是翻译学与生态学有机融合的一个交叉学科。

本文在对生态翻译学内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基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提出了汉语典籍必须从三个维度入手,分别是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

在具体论述中,选择儒家经典《论语》为例系统的阐述了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语典籍英译策略研究。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汉语典籍英译引言中国典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在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来自世界的更多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喜欢中国文化,并投入到中国文化的传递中去,必须做好中国典籍翻译工作。

目前,我国已经在汉语典籍翻译方面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就。

根据以往的翻译实践可以看出,大多数的翻译者是在对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翻译的,追求的是中英在意义上的等值、等效。

单纯依照对等理论来翻译汉语典籍,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折损典籍中的一些精华思想,破坏汉语典籍的文化生态,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正确的解读,也不利于汉语典籍的跨文化传播。

为此,本文尝试在生态翻译学的指导下探讨汉语典籍英译策略。

一、生态翻译学的内涵生态翻译学是一种从生态视角综观翻译的研究范式,是翻译学科与生态学科有机融合,进而开辟出一个翻译研究的新领域,是学科融合背景下翻译学科建设的新方向。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活动视为一个由“译境+译本+译者”构成的翻译生态“共同体”,是一个复合翻译生态系统,是一个活的有机的生态整体。

翻译生态学认为翻译者在对翻译文本进行翻译时,应当坚持以“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为原则,通过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度等三大维度来实现译文的多维度转换。

可以这样讲,整合程度最高的翻译是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多维转换对翻译策略进行适应性选择。

二、生态学翻译视角下的汉语典籍英译策略生态翻译视角下在对汉语典籍进行英译时,必须实现语言维、文化维以及交际维三者的和谐共生。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黄帝内经》模糊语英译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黄帝内经》模糊语英译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黄帝内经》模糊语英译谭重一;姚欣【摘要】深厚的哲学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中医博大精深的“模糊”思维,中医典籍中普遍存在的模糊语正是中医“模糊”思维的外在表现.本文以李照国版《黄帝内经》英译本中模糊语为研究对象,在翻译适应选择论视阈下,从中医一词多义的模糊性、中医语言隐喻的模糊性、中医委婉语的模糊性以及中医虚指数词的模糊性4个方面,分析在充分发挥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有选择地适应与之相对应的翻译生态环境,并选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在目标语世界中实现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乃至多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以期为中医模糊语的英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24)009【总页数】4页(P1311-1314)【关键词】翻译适应选择论;《黄帝内经》;模糊语;英译【作者】谭重一;姚欣【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46;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中医基础理论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体现了“天人合一”“整体观”“辨证论治”等理念。

受中国传统哲学和语言非标准化的影响,模糊语普遍存在于中医语言之中,成为中医语言思维突出的外在表现。

中医古籍是千百年来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实践的精华,医理博大精深,文字优美简约。

作为中医四大典籍之首的《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语言风格更倾向于文学体裁。

其古风古韵的文笔和晦涩深奥的医理,为其翻译增加了难度,但其蕴含的中医精华和文化内涵,又催化着各个译本的先后问世,进而为后世翻译学者研究《内经》英译本提供了诸多版本与参考对象。

迄今已有众多学者对《内经》英译本以及其中的语言现象作出过述评研究。

施蕴中、马冀明[1]针对威斯译本分析其翻译中遇到的困难,并指出译本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张冉[2]、申艳星[3]分别从翻译美学和文本功能的角度对比分析了《内经》的三个英译本;此外,李蕾[4]、吴纯瑜[5]、冉亚周[6]等则分别从图式论、生态翻译学以及模因论的角度研究了《内经》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情况。

互文性理论视角下《黄帝内经》的英译

互文性理论视角下《黄帝内经》的英译

互文性理论视角下《黄帝内经》的英译互文性理论视角下《黄帝内经》的英译互文性理论作为当代重要的文本理论,重点强调文本与文化之间的关联性,与翻译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契合。

作为中医学术的渊薮,《黄帝内经》是中国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

随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日益发展,其英译工作逐渐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为顺应时代的需要,臻于完美的英译译本亟待问世。

本文以互文性理论为视角,以中外两种文化背景下、不同时期两位译者的《黄帝内经・素问》译本为分析文本,通过对比分析,旨在认知其翻译过程,即阅读―阐释―改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译者不仅要做到语言层面对原文的互文,还要注重文化层面的互文翻译策略。

以互文性的角度来剖析《黄帝内经》译文及其指导作用,在国内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笔者大胆尝试,以期另辟蹊径。

一、互文性理论与翻译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于1969年在其作品《符号学》中最先提出“互文性”(lntertexuality)[1]这一概念。

她指出:“任何一篇文本的写成都如同一副语录彩图的拼成,任何一篇文本都吸收和转换了别的文本。

”[2]经过不断的衍化,学术界又把互文性分为广义互文性和狭义互文性。

广义互文性以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和巴特(Roland Barthes)为代表,指任何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之总和的关系。

[3]狭义互文性以热奈特(Gerard Genette)为代表,即“作者创作出来供读者阅读的具体语言性或符号性物品”,[4]他认为每个文本都是将已存的或同时期文本中的内容如马赛克般镶嵌、拼贴并吸收、转化而来,这些文本处于相互参照、相互引用的关系中。

互文性理论引入到中国后,在文化研究领域引起了广大学者的重视,尤其是在以文本的解构与建构为研究对象的翻译领域,[5]使译界不仅摆脱了结构主义单纯从语言层面上研究翻译的束缚,而且把作者、译者、读者及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融入到翻译过程中,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形成一个选择与吸收、创造与变异的互动过程。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下的《黄帝内经》英译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下的《黄帝内经》英译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下的《黄帝内经》英译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由当代著名翻译家纽马克提出的翻译理论,这两种翻译方法影响深远,被多次用于各种译本的分析研究中。

本文试图将这两种翻译策略用于研究中医翻译中,以吴连胜《黄帝内经》英译本为例,分析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译本中的结合,以此阐明这两种翻译方法结合使用是最佳选择。

1引言《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建立了“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病因学说”、“养生学说”等中医基础理论,从而成为中国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

为向世界传播中医文化,《内经》英译事业自1925年开始起步,至今已有十余种英译本。

在众多译本中,吴连胜、吴奇父子的译本曾获1996年美国拉斯维加斯第三届传统医学大会最高荣誉金奖,得到很高的公共认可度,极具代表性。

本文选取其英译本中部分译例,探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其中的应用。

2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当代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Newmark)于1981年提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两个定义,对翻译理论的发展意义深远。

其中,语义翻译指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而交际翻译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

从这对概念的定义不难看出语义翻译的关注点是原文,力图保持原文的意义及结构,因此在翻译方法上倾向于直译,而交际翻译的关注点在于读者,力求使目标语读者和原文读者产生同样的阅读效果,因而在翻译方法上更倾向于意译。

3《黄帝内经》英译中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3.1语义翻译的运用例1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Iamtoldthatthereareeenceoflife,vitalenergy,thinfluid,fluid,bloodandveelinhumanbody.Formerly,Ithoughttheywereallenergy,nowIknowtheyarei某andhavedifferentnameandIdon’tknowwhytheyaredividedintodifferent kind?在此例中,物质性中医名词术语“精”、“气”、“津”、“液”、“血”、“脉”被直译为“eenceoflife”,“vitalenergy”,“thinfluid”,“fluid”,“bloodandveel”,保留了原文的表达形式,并且不影响读者对原文内涵的理解。

《黄帝内经》英译中的语言维选择

《黄帝内经》英译中的语言维选择

- 254-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黄帝内经》英译中的语言维选择陕西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黄瑜【摘要】生态翻译学为中医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认为译文是译者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基础上所做的相应选择,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本文主要从语言维角度研究《黄帝内经》英译中的适应性选择。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黄帝内经》 语言维 选择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将翻译方法简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本文主要从词汇、句法和篇章三个层面进行探讨,研究李照国翻译《黄帝内经·素问》过程中的具体方法,以推进中医典籍翻译。

一、词汇层面《黄帝内经》中一个常见的语言现象就是一词多义。

在确切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译者针对不同情况做出适当的选择,得到正确的译文。

如“道”一词在中医语言中的含义非常丰富,它在《内经》中多处出现,均有不同意义。

对于这样一个内涵丰富的词语,译者统一音译为“Dao”,保持了译名的统一,同时根据具体语境在括号中给出实际所指。

如“道”指养生方法,译为“the tenets for cultivating health”;“道”指法则﹑规律,译为“law”;“道”指理论与方法,译为“theory”。

二、句法层面英汉语言属于不同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二者在语音、构词、句法及篇章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

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认为,英汉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不同。

《内经》语言简洁,凝练,是典型的意合结构。

如:春三月,此谓发陈……养生之道也。

李译:[In] the three months of spring, all things on the earth begin to grow... This is what adaptation to Chunqi (Spring-Qi) means and this is the Dao (the principle) for Yangsheng (cultivating of health). (Li, 2005:17)在此例中,原句中包括若干四个字的短句,仅用逗号隔开,结构紧凑,言简意赅,体现了汉语的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译等并相继在中西医结合学报上发表相关论文。李照国 基础。因此 , 在《 内经》 英译 中, 要兼顾医学知识及承载语
教授根据 自己翻译《 内经》 的体会 , 也探讨了《 内经》 修辞特 言 ,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忠实原文, 体现中医学集科学性、
点及英译。在此研究基础上, 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
第1 4卷
第 8期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OURNAL O F J I XI UNI VERS I T Y
Vo 1 . 1 4 NO . 8
Au g . 2 0 1 4
2 0 1 4年 8月
文章编号 : 1 6 7 2— 6 7 5 8 ( 2 0 1 4 ) 0 8— 0 0 6 0— 2
维、 文化维、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 译文的评价标准是
上例属于省略辞格, 两个“ 薄” 后皆省主语“ 者” , 全句
多维转换程度 、 读者反馈、 译者素质等, 最佳翻译是“ 整合适 意为味厚的是阴, 味薄的是阴中之阳; 气厚的是阳, 气薄的
例1 : 味厚者为阴, 薄[ 者] 为阴之 阳; 气厚者为阳, 薄 [ 者] 为阳之阴。( 《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 )
译文 : T h e t h i c k l f a v o r p e r t a i n s t o Y i n a n d t h e t h i n l f a v o r
翻译 研 究 (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t u d i e s f r o m a n e c o l o g i c a l p e r s p e c . 1 .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t i v e ) ” 。 … 生态翻译学派把翻译定义为 “ 译者适应翻译生
经》 译 本 中修 辞 格 的翻 译 。
关 键词 : 生态翻 译学 ; 《 黄帝 内经》 ; 修 辞格 ; 英译
中图分类号 : H 3 1 5 . 9 文 献标 识 码 : A
作, 是学习和了解中医知识 的人 的必读书 目。虽然为一部
《 黄帝内经》 ( 以下简称《 内经》 ) 是中医理论 的奠基著 新的视角和新的解读空间, 从宏观上解释了整个翻译过程 , 从生态学角度探讨了翻译质量好坏的评价标准。笔者主要
生 态翻 译 学 视 角 下 的《 黄 帝 内经 》 修 辞 格 英译 研 究
黄 瑜
( 陕西 中医学院 英语系 , 陕西 咸 阳 7 1 2 0 4 6 )
摘 要 : 试 图运 用生态翻 译学的“ 三维” 原 则指导 《 黄 帝 内经》中修 辞格 的翻译 , 并 以此 解读 李照 国《 黄帝 内
阐述译者在翻译修辞格过程中是如何从三个维度上进行适
医学典籍, 但它不同于一般自然科学著作, 而是从 医学的角
度集中反映了汉代及其以前的文字学、 语言学、 修辞学的成 应和选择的, 从而说明高质量的译文符合“ 三维” 的适应性
就。班兆贤先生在其著作中, 曾将《 内经》 中修辞格按照辞 选择转换。 格“ 形象生动、 整齐醇美、 婉转流畅、 精警夸饰 、 简约明快” 二 李本《 黄帝内经》 中修辞格英译的多维度适应性
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 ¨ 2 根据生态翻译学理
论, 翻译的实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翻
译的过程是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翻 i s Y a n g w i t h i n Y i n . T h e t h i c k Q i p e r t a i n s t o Y a n g a n d t h e t h i n i i s Y i n w i t h i n Y a n g . [ ] 译的原则是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 翻译的方法是语言 Q

生态翻译学理论
部英汉对照的全译本, 被列入《 大中华》 系列作品之 。生态翻译学( E c o — t r a n s l a t o l o g y ) 的概念是 由我国学者

这部译作无疑在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 ( a n 证。因此, 本文以此译本为例, 分析译者在翻译修辞格时进 e c o l o g i c a l a p p r o a c h t o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t u d i e s ) , 抑或生态学视角的 行的“ 三维” 转换。
哲学性、 文学性为一体的特色, 从而更有效地传译 中医知 本于2 0 0 5 年出版, 《 灵枢》 三卷于2 0 0 8 年出版 , 这是国内第

发, 对李照国译本中修辞格的英译进行解读, 加深对此译本 识 , 传播中国文化。李照 国《 黄帝内经》 的《 素问》 三卷译
的 研究并提供《 内 经》 辞格英译的新视角。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
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翻译的生态环境是指原文、 原语和译 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 不同层次上进行的。 _ 3 语所呈现的世界, 即语言、 交际、 文化、 社会以及作者 、 读者、 在不同方面、 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翻译生态环境是制约译者最佳
的作用将其分为五大类。因此 , 欲研究《 内经》 的英译, 其 选择
《 内经》 全书采用半韵半散的文学 语体, 并使用了多种 究开始出现 , 如, 南京中医药大学几位研究生在导师施蕴中 修辞手段 , 文辞生动, 医理深邃, 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 医
修辞格英译不容忽视。自2 0 0 8 年起, 《 内经》 修辞格英译研 的指导下研究《 内经》 虚指数词 的英译、 对偶词英译 、 音韵 文互通 , 医文互用” 的独特风格 , 奠定了中医学传承的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