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起源(极力推荐)

合集下载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标志,它以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和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为基础。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庞大的文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以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个时期,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古代华夏族群在此时蓬勃发展,形成了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利用经验。

早期的中华文明主要表现为农耕文明,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在农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定居生活和社会组织。

二、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华文明在起源之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历史时期,中华文明达到了辉煌的巅峰。

夏、商、周等朝代的兴衰交替,形成了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制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文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兴起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中华文明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还表现在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

中国古代的文学、哲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极具特色,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扩大了人类的知识和交流范围。

三、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中华文明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作品如《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著作以其独特的思想理念影响了世界各国。

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传统产品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

中华文明的发展还对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亚诸国的文化、文字、宗教等方面都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例如,日本的汉字写作系统就源自中国,韩国的礼仪制度也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启迪。

中华文明不仅为世界文明增添了独特的色彩,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宝贵资源。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灿烂的文明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经历了繁荣与衰落、变革与传承,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起源之谜中华文明的起源一直是历史学家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

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早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中国的黄河流域就有了较为复杂的社会组织和农业生产。

这些古代华夏人通过耕作、养殖和捕猎来维持生计,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农耕文明。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的古代华夏文明。

良渚文化遗址位于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最古老的古代城市遗址之一。

在这里,人们发展了精湛的陶器制作技术,建造了宏伟的城墙和宫殿。

同时,人们还创造了象形文字,这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二、中华文明的特点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首先是中华文明的农耕传统。

中国人民通过勤劳和智慧,发展出了丰富多样的农业技术和农耕文化。

稻米、小麦、大豆等作物的种植和养殖业的发展,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物质财富。

其次是中华文明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为世界哲学史提供了独特的贡献。

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流派的兴起,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价值观和社会伦理。

儒家强调仁爱和家庭伦理,道家强调自然和心灵的和谐,墨家强调公平和社会正义。

这些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中华文明还以其卓越的文化艺术而闻名。

中国的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中国的文化遗产如敦煌壁画、京剧、中国茶文化等,成为了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三、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和社会变革,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和传统精神一直得以保持和传承。

当代中国积极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政府通过加强文化教育、保护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交流等方式,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精髓。

中华传统文化由来简介

中华传统文化由来简介

中华传统文化由来简介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和精神积淀。

它包括了诗词、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建筑等多种形式,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下面就让我们来简要介绍一下中华传统文化的由来。

1. 文字的起源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象形文字。

中国象形文字最早的形态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如龟甲文和兽面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象形文字逐渐演变为今天的汉字。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一种可以追溯到最早的文字,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2. 儒家思想的兴起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

孔子被称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倡“仁者爱人”、“君子务本”,主张以德治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伦理规范。

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奠定了基础。

3. 音乐舞蹈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音乐舞蹈也具有悠久的历史。

古代的乐舞是宫廷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如《大儿女》、《广陵散》等,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而古代的舞蹈作品如《梨花颂》、《寿桃》等,则展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4. 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中华传统文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建筑。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注重与自然的融合,讲究“天人合一”的理念,在设计、施工和装饰上都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意境。

如故宫、颐和园、长城等建筑都代表着中国传统建筑的高峰,展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精神世界的变迁。

总结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从象形文字到儒家思想再到音乐舞蹈、传统建筑,中华传统文化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传承。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心灵家园,更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

相信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华传统文化必将继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愿中华传统文化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不断焕发新的活力,传承千年文明,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中国文化的起源

中国文化的起源

• 三 八卦文字 • 《易·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即伏羲氏)之王天 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 万物之情”。 • 伏羲创立八卦的目的,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 情”,即揭示天地化生的奥妙,类概万物的性情。以八卦作 为一种哲学工具,用以观察、认识、预测和反映自然、社会 现象,解释和排解人们的疑窦。 • 孔颖达《周易正义序》、《史记·太史公自序》、 《汉书·艺文志》 • 汉人许慎《说文解字·叙》在叙述了庖羲氏(伏羲)始 作八卦,“以垂宪象”后云: •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háng,兽迹)之迹,知分理之 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中国远古人类生活的旧石器时代,其 主要的文化成就是: • 一是学会了制造工具,并在长期的生 产和生活实践中掌握了精细加工的技巧; • 二是学会了使用火和管理火; • 三是产生了审美观念和宗教观念,创 造了我国历史的早期精神文明。
二、新石器时代

• • •


有学者用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学说,将中国新 石器时代的文化划分为几个特色不同的文化区: 1.黄河中下游文化区 一是黄河中游以中原为中心,北达河套及长城 沿线,南接鄂西北,东至豫东,西抵黄河上游甘、 青接壤处的考古文化区。 代表文化有磁山文化、裴里岗文化、大地湾下 层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等。 二是以黄河下游的泰山为中心,南至淮河,东 至大海,北至无棣即先秦时期的济水及海岱地区。 代表文化有后李文化、青莲岗文化、北辛文化、 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等。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起源
• 中国文化起源时期的区域分布特点
一、旧石器时代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辉煌的文明之一,源远流长。

这篇文章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分别是古代神话传说、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的记载。

一、古代神话传说根据古代神话传说,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与蚩尤的战斗。

相传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始祖,他统一了各个部落,并创立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蚩尤则代表了原始社会的粗鲁和战争,黄帝最终战胜了蚩尤,建立了中华文化的根基。

这些古代神话传说虽然有些夸张,但可以看出中国文明的起源与辉煌。

二、考古发现考古学的发展为揭示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在中国的各个地方,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和遗址,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见证。

例如,河姆渡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氏族聚落遗址,证明了早期中华文明的存在。

另外,出土的甲骨文也是对古代文字和社会结构的重要记载。

三、历史文献的记载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也为我们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尚书》、《史记》等古代经典记载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这些文献中详尽记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通过研究这些文献,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总结起来,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可以通过古代神话传说、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的记载来进行研究。

这些都是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华文明,让其在当代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中华文明的辉煌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文明的宝贵财富。

我们应该秉承文明传统,不断创新发展,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初中历史必修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初中历史必修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初中历史必修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自古以来一直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华夏时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中国黄河流域的原始社会逐渐形成。

当时,人们开始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转向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的发展带动了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居住在定居点,形成了最早的村落和聚居点。

2.商代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展时期,商王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建立了比较集中的政治权力。

商代的经济基础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这些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物质基础。

同时,商代的政治和宗教制度也有所发展,这些制度对后来中国王朝的建立具有重要影响。

3.周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封建制度的大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积累的巨大进步。

周代是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顶峰,国家机构变得更加完善,周天子开始采取分封制度来管理各地,并逐渐形成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

同时,在周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深刻的积累和发展,诸多文献的编撰、音乐的演奏和规范、礼仪制度的建立等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4.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变动频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多思想家、学院和学派相继出现,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体系开始形成和发展。

同时,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分裂和战争,为将来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在整个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中国人民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基础。

政治制度的逐渐确立和文化的不断积累为后来的封建社会和文化繁荣铺垫了道路。

二、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1.中国民族的形成和壮大是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的基础。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包括中原地区的各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融合和发展。

中华民族的形成始于古代,沿着黄河和长江流域,各个民族相互影响、融合,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民族群体,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文化是指发源于中国并在中国境内演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饮食习惯、艺术文化等多个方面。

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一直延续至今。

本文将从中华文化的起源、历史发展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等方面,逐步展开和探究。

一、中华文化的起源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先民开始使用石器、木器、骨器等简单工具进行生产,并开始探索生存和社会的方法,逐渐形成原始社会。

随后,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逐渐进化为农业社会,出现了水稻种植、铜器制作等技术,人们开始定居并形成聚落和城市。

尧、舜、禹三代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社会制度和文化的改革与建设,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

随着周朝的建立,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这个时期,中国文化逐渐走向繁荣和兴盛。

诗经、春秋、礼记等文学经典,从此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华文化的发展演变在中国文化的演变历史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转变,出现了众多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如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在秦汉时期,中国各项制度都逐渐走向完备和规范,如儒家思想获得了广泛的推广和影响,显著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唐宋时期,则被认为是中华文化史上的鼎盛时期。

这个时期,诗词、文学、绘画、建筑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如唐诗、宋词、宋画、宋瓷等,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影响和较高的地位。

清末民初,中华文化的封建传统逐渐式微,并在近代以来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变革。

这个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促进了中国文化的革新和发展。

三、中华文化的影响与贡献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之一,中华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的特色,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文化的起源——原始社会

中国文化的起源——原始社会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原始社会绵延5000年之久的中华文化诞生在东亚大陆上。

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合于人类生存和繁衍,因此,从数百万年以前,祖国大地上就已经留下了远古先民的足迹。

继此之后,黄河上下,大江南北,东自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会合处,西至帕米尔高原,几乎无处不有原始人类的分布。

他们在广袤的大地上,绵延的历史年代里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风俗习惯等文明,为中华文化的起源铺垫了丰厚的基础。

第一节中国文化起源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模式一中国文化起源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国文化赖以产生的东亚大陆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规定了原始先民生活和创造文化的自然地理条件。

中国的地势,西部高而东部低。

按落差可分为三个台阶:青藏高原为第一台阶,有“世界屋脊”的称号。

这里一般高度在4000—5000米,有的山峰超过7000米,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高度在8800米以上。

青藏高原巨大山脉之间的湖泊、沼泽与万古不化的积雪,涵育了祖国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她们和澜沧江等都是亚洲最大的河流。

高原东侧的横断山,由无数的高山峡谷组成。

再往东、往北,从大兴安岭到太行山、伏牛山、雪峰山一带为第二台阶。

第一、二台阶区既有神奇宏阔的盆地,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四川盆地等,又有雄姿勃勃的西北和西南高原,如黄土高原、阿拉善高原、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云贵高原等,还有低于海平面155米的吐鲁番艾丁湖以及层出不穷的峻岭山梁、瀚海戈壁、丘陵、河谷、草地、绿洲等,地形极其复杂。

东部地区是中国台地的第三阶梯,它除台湾岛以外,地势均在海拔200米以内,包括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及江南的丘陵、盆地等。

总的来看,崇山、高原、大型内陆盆地多在西部,而丘陵、平原、山地多在东部,东南沿海,则有宽阔的大陆架,像一只巨型的手臂,缓缓地伸入海下。

中国大部分地处北温带,三面环山,或是无垠的大漠戈壁,东南一带沿海,气候类型多,有暖温、湿润、干旱、高寒、阴湿等差别。

中华传统文化由来简介

中华传统文化由来简介

中华传统文化由来简介
中华传统文化由来简介
中华文明丰富多彩,历史悠久深厚,迄今500多年,蕴藏着传统文明丰富的内涵。

传统文明就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现代文化、社会文化、民族文化、艺术文化等多个角度来表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长期社会发展中形成的文化观念,这些文化内涵都体现在中国今天各个领域的文化体系和社会实践中。

从更深的层面上看,传统文明也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总和,它散落于中国各地,是中华民族联结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的由来,最早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传统文化体系,包括文化思想、文化观念、文化艺术、文化习俗和文化传统等,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身份。

从一定意义上讲,面对外来文化的侵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像一块青铜盾牌,在不断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从而保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纯正性和丰富性,才使得中华民族文化历久不衰。

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最主要的是受到了中华儒家文化的主要影响,蕴含着传统文化精神的“仁义礼智信”,严格规范了社会风俗,
弘扬了“忠孝节义”的道德伦理,使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

从历史习惯的角度来看,中国也有着独特的文化习俗和文化传统,如宴席的食俗、节日的庆祝习俗、古老的书法文字和音乐乐器等,都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使得中国文化获得了更多的特殊性和多样性。

中华传统文化多年来一直传承和发展,这些传统文化表达形式多种多样,从文字、诗歌、图画、音乐到舞蹈等都各具特色,既有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多元化文化的融合,都成为当代中国的精神支撑。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表现出传统文化的古老性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弘扬了中国古老文化的精髓,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进步和创新,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一、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之学说1、西来说:2、中源说:正统学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譬如,世人说史,大多从盘古说起,即所谓“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①盘古:中国传说系统中的领头雁,他的事功只是开天辟地,同人事并无多大关系。

按《三五历记》所载,他的事功是:“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②三皇五帝:A.“三皇”“三皇”所指何人,各种文献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一是天皇、地皇、人皇,二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以后者为主。

也有文献以祝融、女娲或黄帝代替燧人氏,但伏羲氏和神农氏则是大多数文献的共识。

古人认为,历史按皇、帝、王、霸的顺序展开,三皇、五帝、夏商周王道、春秋战国的霸道,且一代不如一代。

《管子·兵法》曰:“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

”《管子·禁藏》:“凡有天下者,以情伐者帝,以事伐者王,以政伐者霸。

”《庄子·人世间》:“古者五帝贵德,三王用义,五霸任力。

”《淮南子·本经训》:“帝者替太一,王者法阴阳,霸者则四时,君者用六律。

”三皇时代,人民生活并不幸福。

《韩非子·五蠹》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以为王,号之燧人氏。

”《吕氏春秋·恃君》曰:“昔太古无君矣。

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

”三皇给人民带来了福祉,但却没有“治国平天下”的伟业。

三皇的功业:燧人氏的功业是“钻木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具去毒”;伏羲氏的功业是“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

不少于800字的科中华文化起源普证文

不少于800字的科中华文化起源普证文

不少于800字的科中华文化起源普证文科中华文化起源普证文一、导言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为世人所称道。

而中华文化的起源问题一直是历史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探讨中华文化的起源,以期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重要主题。

二、中华文化的深度起源1. 先秦时期:中华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多思想家,如孔子、老子等。

他们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华文化的基石。

孔子强调道德伦理,提倡仁义礼智信;老子则倡导“道”,强调宇宙的自然法则。

2.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这也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秦朝推行了统一的文字、度量衡等制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汉朝继承了许多先秦的思想,同时也产生了自己的创新,如儒家学派、兵法等。

3. 唐宋时期:唐朝和宋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

唐代以诗词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李白、杜甫等伟大的诗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

宋代则以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见长,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三、中华文化的广度传承1. 语言文字:中文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文字体的演变不仅代表了文化的变迁,还成为了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

古代的甲骨文、金文,以及现代的汉字,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

2. 礼节与仪式:中华文化注重仪式和礼仪,这在国内外都被广泛认可。

如婚礼、葬礼、传统节日等都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突出了中华文化的广度传承。

3. 文学艺术: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学和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

从古代的诗词、戏曲,到近代的小说、电影,中华文化在各类艺术形式中不断创新与发展。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和传承是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无法用简单的文字来概括。

它涉及到历史、哲学、语言、艺术等多个领域,每一个方面都值得深入研究。

中华文化的深度起源和广度传承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对我来说,中华文化的起源让我深感骄傲和自豪。

中华民族文化起源

中华民族文化起源

中华民族文化起源#「闪光时刻」主题征文二期#一、中华民族文化起源1.1无极中华民族文化起源就是无极,无极就是没有极象的单体,就文化起源应该就指地球本身,一团“合”体,没有第二者比对,一种美妙的静态“合”,诞生中华民族美妙的起源文化“合”。

合就是静,静则思动,动就是变,所以又孕育新的文化“变”,无极必变,变成太极,变是无极必须的出路。

1.1.1 “无极”文化修补无极是中华民族文化起源,展现的是合,合则变。

孙沉低调但精美绝伦本没有什么可以修补,但孙沉低调本性让人忘了,忘得一干二净,忘得彻彻底底,忘了根就忘了祖,复兴补出来,补习的是思想,厚实文化底蕴,根正苗才红。

1.1.2无极三态无极有三种形态(如物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满(固态)缺(液态)空(气态)(如下图所示),1满满招损,不变则损,无满招损的危机感就不得应满必招损突变之力而损。

如一坛封存的老酒,不拿出来招待客人怎么知道她的美,也如一滩死水不变则臭。

祸兮福所倚,福极祸必到,如一塘满满的水,旱时候不放水福泽,突然大雨山洪爆发了承受不了就毁。

2缺缺则亏,亏不补则空,亏是谦,谦受益,所以缺“合”必变,变就是补。

3空空不变则毁,无空则毁的紧迫感就不得应空必毁突变之举则亡。

大旱必有大潮,大旱的时候不修整沟渠河道而抱怨连天,大潮来了结果可想而知。

祸兮福所倚,祸极福必到,但不是苦苦等,必须勤奋改变自己做好接福的准备,祸如干旱,福如甘露。

1.1.3地数无极三态,满缺空,道出地数3。

无极必变,无极是地,变是地唯“一”的出路,所以地的变法是三种,即1分为3,不是一分为二,这是地的自然规律。

1.1.4地律一分为三是地的自然规律,称为地律,是对传统文化的修正,从民族文化的根扶正这一理念,是依托地的自然规律提出来的,是地必“变”的变术,是唯一的也是必须的,因为我们传统文化一味追求的是“满”和“空”两个极态,忽视了“缺”,而往往存在地上的态最多的就是“缺”态,维系大“合”体态的就是缺“合”,缺就是“谦”,是“谦受益”的优秀文化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怎样起源和发展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怎样起源和发展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怎样起源和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易经,易经起源于宇宙自然。

中国方块字是伏羲氏用阴阳符号画出八大自然现象,始造天地水火山泽风雷八个字。

开启了中国文明之门,中国文化始于对自然的认识。

周文王演化六十四个自然现象,三百八十四个社会爻象。

新字,新名词不断创造。

造字根据自然现象内涵来造,延伸至天地人的关系。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说:观察天道运行规律,以认知时节的变化。

注重人事伦理道德,用教化推广于天下。

是孔子形象地描述中国文化产生的过程,大自然创造了需求,人就学习自然创造需求。

大自然创造丰收,人就学习自然的丰收。

大自然创造的需求,丰收都无私奉献给人类。

中国人就理解做人要学大自然天下为公,天下是指大自然,为公是指万物和人类。

为人民服务就是天下为公的翻版,中国文化后世的文化发展都是以易经为源头。

但当下人早忘记源头,文化呈现出乱象,中国文化回到源头,正本清源。

才能走向文化复兴,文化复兴中华民族才能复兴。

1、华夏文明源流:易道儒法医兵易:人类文明始于天文历法,上古时期伏羲氏观象授时,所以《河图》、《洛书》、《易经》是群经之首,华夏文明的总源头。

《易经》也就是伏羲八卦,是为了指导农耕生产的,仅此而已,不是什么占卜算卦的。

人类文明始于天文历法,掌握天地运转规律后服务于生产,是国之重器,不是任何人都能掌握的。

比如现在的核按钮一般,不是人人可以掌控的一个道理。

伏羲氏观象授时,利用勾股定理和重差法推算出了四季、二十四节气等,所以很准确的就知道什么时候是春分、夏至等,然后根据季节变化进行耕作收获等。

道:《道德经》的是三皇集大成学说,是对易的总结和升华。

后世的儒法两家的思想根源。

道家应天《道德经》中的道有三层主要意思:一是至道,就是万物之源的这个道,也就是常道。

二是天道,宇宙规律法则等。

三是人道,礼崩乐坏,不得已圣人以天道而立人所制所立的规则。

道家应天,讲无为。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干就是无为,而是以天道之自然来治理天下、教化万民,不以人道之非自然而治。

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点汇总

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点汇总

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点汇总(1)夏朝:(国家的产生)约公元前2070 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公元前1600年,夏朝的最后一个王桀,夏朝为商汤所灭。

●国家性质:天下为公→家天下;权力传承:传贤→传子;社会转型:原始公有制→奴隶私有制。

●河南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存。

(2)商朝: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

商朝国都一再迁徙(原因:中原屡有洪灾,贵族内部多次发生争夺王位,国力一度衰弱),直到商王盘庚,迁都至殷,才得安定。

所以商朝也被称为殷朝。

商王实行内外服制度,加强国家管理。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牧野之战)●文化成就:①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主要为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逐渐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②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3)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

之后,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建立)①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

为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周王将镐京之外的广大地区,封授给王族、功臣、先代贵族,以同姓贵族为主体,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在地方建立世袭的诸侯国。

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分封制的作用:统治集团逐渐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但易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

②宗法制:(在实行分封制的同时,西周实行了宗法制度,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家族和宗族集团的国家法律规范。

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其特点是血缘与政治结合,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中华文化起源

中华文化起源

中华文化起源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期。

在这个时期,世界各民族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成为各大文明的标志。

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

他们提出的思想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深远地影响着人类的发展。

所以雅斯贝尔斯把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

苏格拉底先秦诸子的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和自然斗争的结果。

《说文解字》曰:文,文字;化,化生、改变。

在中国人的眼里,文化就是以文化人、以文化物(自然、社会),教化天下的学问,它揭示的是人的本性、自然的本性,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内涵,体现的是一个民族勤劳智慧、传承创造的意识形态和悠久厚重、丰富多彩的社会文明。

诸子百家学习道文化可超凡脱俗,我们用先秦诸子的“文”,来实现“化”的目标。

我们学习儒家的“文”是要将我们化成君子;学习道家的“文”是要把我们从一个凡夫俗子化为一个超脱世俗的人;学习佛家的“文”是要把我们从一个凡人化成佛,也就是说“文”起到的根本作用是“化”,“化”是从“文”里体现的。

老子施教《道宗秘诀》、《西游密文》两本书以《道德经》、《西游记》为理论基础,结合道家中医理论,对人体五脏六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功能做了详细的阐述。

《西游密文》、《道宗秘诀》,杜元胜著图书简介杜元胜先生在有三千余年传承的中医学中修炼了二十余年,在研读实修《西游记》《道德经》的同时,极力寻求人体与宇宙的相通之处。

这两本书通过对《道德经》《西游记》原文的逐字逐句的解释,描绘出人体自身与宇宙能量的关系。

西游密文《西游记》以【取向近义】形式,讲述人体与宇宙能量合一的密文。

《西游记》是一部【实修实证】的密文。

《西游记》集中华文化之精华的密文。

《西游密文》是信诚道长以《西游记》原文为主线,对每个段落、每首诗词歌赋都进行详解和说明,并延伸至文化、医学和信仰。

中华传统文化起源介绍

中华传统文化起源介绍

中华传统文化起源介绍
中华传统文化起源于神农时代以前,主要包括哲学、史学、文学、语言、艺术等多个领域。

它首先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再后则是生活富足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部落政治和“巫”的角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原荒时代,先民知识未开,对于大自然各种现象心生疑惧,而“巫”经过观察、思考和分析后做出的结论为风有风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电有电神等。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道儒文化为主体,它代表了中华文明成果的根本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它是反映民族特质风貌的民族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周易· 系辞下》、宋胡宏《皇王大纪》:伏羲 神农、黄帝、唐尧、虞舜。
第一讲 中华始祖及其文化 一、“三皇五帝”问题 (二)三皇五帝说的含义及其起源:
《史记》卷二八《封禅书》“ 亳 (河南商丘) 人谬忌 (方士也) 奏祠太一方曰:‘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 曰五帝’”。《索隐》引宋均言太一“北极神之别 名”,汉郑玄注《周易乾凿度》卷下曰“太一者, 北辰之神名也”。
第一讲 中华始祖及其文化 一、“三皇五帝”问题 3)汉班固《白虎通· 号》“三皇者,何谓也?谓伏羲 神农、燧人也”。
4)汉班固《白虎通· 号》“《礼》曰:伏羲、神农、 祝融,三皇也”。
5)《史记· 秦始皇本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 泰皇。泰皇最贵”。
6 )《艺文类聚》卷十一引《春秋纬》“天皇、地 皇、人皇,兄弟九人,分九州,长天下也”。
第一讲 中华始祖及其文化 二、上古文化的多元化问题 (一)海岱民族及其文化特点: 《淮南子· 本经》: 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汉高诱注“空桑,地名,在 鲁也”)。 宋罗泌《路史》卷一三注引《帝王世纪》言“蚩 尤伐空桑”。 《史记· 周本纪》张守节《正义》引《帝王世纪》 云“炎帝自陈营都于鲁曲阜;黄帝自穷桑登帝位, 后徙曲阜;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颛 顼始都穷桑,……穷桑在鲁北”。
致,即“邹衍谈天之辩,庄周蜗角之论”,故范晔举以比佛教之宏 观微观思想。佛教之宏观有三千大千世界思想与大九州类似,而实 过之。
第一讲 中华始祖及其文化
佛教说以须弥山为中心,环绕四大洲(南赡部洲或称南阎浮提、北俱卢洲,西牛 货洲,东胜身洲)及日月诸天为 1小世界,日月仅在须弥山半山; 1千
个小世界为1小千, 1千小千世界为 1中千,1千个中千世界为 1大千 世界。可见佛教之宏观远大于邹衍说。佛教之微观物质曰“极微”、 “极微尘”,又译“邻虚”(邻近于虚无之小),为色法(物质)分析 至不可再分之单位,依《俱舍论》以 1 极微为中心,集合上下四方 等六方之极微而成一团,称“微”或“微尘”,即7极微尘为1微尘; 合7微尘为1金尘;7金尘为1水尘;7水尘为1兔毛尘;7兔毛尘为1羊 毛尘;7羊毛尘为1牛毛尘;7牛毛尘为1隙游尘。金尘、水尘之小可 通过金中、水中,隙游尘即窗隙间光中漂浮的游尘,始为肉眼之可 见。佛教的时间观也富于想象力,其时间之长为劫,有芥子劫和磐 石劫之比喻,《杂阿含经》和《大智度论》谓,有1由旬(《大唐西 域记》说约合 40 里) 方广之城,其内充满芥子,有 1 长寿者,每 1百年 来取1芥子,即使芥子全部取尽,1劫犹未尽也;又谓有1由旬(40里) 方广之石,设有人持天衣,百岁一轻拂之,拂尽为1小劫;拂尽2由 旬(80里)石为1中劫;拂尽20由旬(800里)石为1大劫。佛教言时间之
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 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且好仁恶
杀,蠲敝崇善,所以贤达君庄周蜗角之论(言微观也。《庄子· 杂
篇· 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 战,伏尸数万,逐北(北者败也,败者)旬有五日而后反”),尚未足以概 其万一。又精灵起灭(生死轮回),因报相寻(因果报应),若晓而昧 者(似懂非懂),故通人多惑焉”。中国传统的宏观和微观思想之极
第一讲 中华始祖及其文化 一、“三皇五帝”问题 (二)三皇五帝说的含义及其起源:
《史记》卷二八《封禅书》言周公“宗祀文王于 明堂,以配上帝”。 汉班固《白虎通义》卷下《三教》: 王者设三教者何?承衰救弊,欲民反正道 也。……夏人之王教以忠,其失野,救野之失莫 如敬;殷人之王教以敬,其失鬼,救鬼之失莫如 文;周人之王教以文,其失薄,救薄之失莫如忠。 继周尚黑,制与夏同。三者如顺连环,周则复始, 穷则反本。 (又见汉刘向《说苑· 修文》)
“《邹子终始》五十六篇”,师古注“亦邹衍所 说”。则见邹衍为阴阳家也。
第一讲 中华始祖及其文化 一、“三皇五帝”问题 (二)三皇五帝说的含义及其起源: 所谓阴阳家,《汉书· 艺文志》云“阴阳家者流, 盖出于羲和之官(此四句出《尚书· 尧典》,作尧“乃命羲 和”。羲,尧时天官,即掌天文之官;和,尧时地官),敬顺 昊天(《尧典》作“钦若昊天”,钦,敬也;若,顺也。今文家
第一讲 中华始祖及其文化 一、“三皇五帝”问题 (二)三皇五帝说的含义及其起源: 不得为州数(邹衍以为禹所序之九州乃小九州也,此外还有大 九州,故言禹之九州还不得算就是九州之数也)。中国外如赤 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裨本为副
贰、辅佐,引申为小义,唐司马贞《索隐》:裨是小义也,如将军 中有裨将)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 (盖当作“中九州之人民禽兽不能如一区中的人民禽兽而可相通” 理解,言此“中九州”之各州间无法相通),乃为一州(即中 九州)。如此者九(九个中九州乃为一大九州),乃有大
瀛海(瀛亦海义)环其外,天地之际(边界)焉。其术 皆此类也”。
第一讲 中华始祖及其文化 一、“三皇五帝”问题 (二)三皇五帝说的含义及其起源:
邹衍的时空观,在佛教传入前,是中国最具有想象力的思想,故 《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 总论》言佛教之传入中土事曰“详(仔 细地探究)其清心(忘思虑)释累(去贪欲)之训,空(空无自性)有(实 有自性)兼遣之宗,道书之流也(《老子· 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第一讲 中华始祖及其文化 一、“三皇五帝”问题 (二)三皇五帝说的含义及其起源: 《汉书· 艺文志》在诸子略(《汉志》分七略:辑略(诸书
之总要)、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阴阳家下著录有“《邹子》四十九篇”,班固注 “名衍,齐人,为燕昭王师,居稷下,号谈天衍
(《史记· 孟荀列传》宋裴骃《集解》引刘向《别录》“驺衍之所言 五德终始,天地广大,尽言天事,故曰谈天”)”;还著录有
第一讲 中华始祖及其文化 一、“三皇五帝”问题 2、五帝的4种说法:
1)《大戴礼记 · 五帝德》:“孔子曰:‘五帝用记 三王用度’”,《史记· 五帝本纪》唐张守节《正义 “ 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礼》,以黄帝、颛顼 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谯周、应劭、宋均皆 同”。
汉班固《白虎通· 号》:“五帝者,何谓也?《礼》 曰:‘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也’”。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秦博士言“古有天皇 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郑玄注《中候敕省图》曰“德合北辰者皆称皇,感 五帝座(佐)星者皆称帝” 。
第一讲 中华始祖及其文化 一、“三皇五帝”问题 (二)三皇五帝说的含义及其起源:
《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下》载谷永之言曰“夫 周秦之末,三五之隆”,唐颜师古注“三谓三皇, 五谓五帝”。谷永所言表明三皇五帝说之流行隆 盛期正在晚周即战国晚期与秦朝。而考周秦书之 不涉疑伪者,亦可证谷永所言之不诬,即战国之 初、孟子而上,皆唯言三王 (即夏禹、商汤、周文王) ; 自战国中叶、荀子以来,始言五帝;及于秦世乃 言三皇也(至于《庄子· (外篇)天运》言三皇五帝,乃因书中 也多有非庄子所作,而为后学所增益者,尤其是外、杂篇)。
旻天,自上监下则称上天,据远视之苍苍然,故称苍天),历象 (《史记· 五帝本纪》作“数法”,唐司马贞《索隐》“谓命羲和以 历数之法观察日月星辰之早晚,以敬授人时也”,历者数也,推步 也,历象即历法,此作动词,直译可作“观察日月星辰而制定历数 之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尧典》作“人时”),
欧阳氏说,春为昊天,夏为苍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总曰皇天; 古文家说,尊而君之故称皇天,元气广大则称昊天,仁覆闵下故称
郑玄注《周礼· 春官· 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句曰:
五帝,苍曰灵威仰,太昊食焉;赤曰赤熛怒,炎帝 食焉;黄曰含枢纽,黄帝食焉;白曰白招拒,少昊 食焉;黑曰汁光纪(或作叶光纪),颛顼食焉。
第一讲 中华始祖及其文化 一、“三皇五帝”问题 (二)三皇五帝说的含义及其起源:
《史记》卷一二《汉武帝本纪》言武帝时,“人有 上书言:‘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具,祠神三一: 天一、地一、泰一’” 。
2)《礼记· 月令》:太昊(伏羲)、炎帝(神农) 黄帝、少昊(挚)、颛顼。
第一讲 中华始祖及其文化 一、“三皇五帝”问题 2、五帝的4种说法:
3)汉孔安国《尚书序》“少昊、颛顼、高辛、唐、 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晋皇甫谧《帝王 世纪》“ 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高阳、 高辛、唐、虞为五帝”。
第一讲 中华始祖及其文化 一、“三皇五帝”问题 (一)三皇五帝之名:
1、三皇的6种说法:
1)《周礼· 春官· 外史》言外史“掌三皇五帝之 书”,郑玄注“楚灵王所谓《三坟》、《五典》”, 孔颖达疏:“《三坟》,三皇时书”,汉孔安国 《尚书序》“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
《庄子· 外篇· 天运》“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 唐成玄英疏:“三皇者,伏羲、神农、黄帝也”。 2)《吕氏春秋· 用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立大功名 也”,汉高诱注“三皇,伏羲、神农、女娲也”。
第一讲 中华始祖及其文化 一、“三皇五帝”问题 (二)三皇五帝说的含义及其起源:
《周官· 春官· 司服》“王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 冕;祀五帝亦如之”。
第一讲 中华始祖及其文化 二、上古文化的多元化问题 (一)海岱民族及其文化特点:
1、海岱民族: 唐徐坚《初学记》卷五引汉刘向《五经通义》:“王者 受命易姓,报功告成,必于岱宗。” 汉班固《白虎通义》卷下: 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 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所以 必于泰山何?万物所交代之处也。必于其上何?因高告 高,顺其类也,故升封者,增髙也。下禅梁甫之山,基 广厚也。刻石纪号者,著己之功迹也,以自效仿也。天 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放天,附梁甫 之基以报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于天地。 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
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
第一讲 中华始祖及其文化 一、“三皇五帝”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