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学说》

合集下载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1. 引言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地球上岩石圈的构造与演化规律。

本文将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证据和主要内容。

2. 基本概念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岩石圈被分为若干个相对运动的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互碰撞、分离或滑动,导致地球表面的地震、火山和山脉等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概念包括板块、构造边界和板块运动。

2.1 板块板块是指被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岩石块体,它们的形状各异,大小不一。

地球上的板块可以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两类。

大陆板块由厚度较大的地壳组成,主要位于大陆地区;海洋板块由厚度较薄的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主要位于海洋地区。

2.2 构造边界构造边界是板块之间的边界,分为三种类型:边缘型构造边界、转换型构造边界和隐没型构造边界。

边缘型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边界,主要形成山脉和地震;转换型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滑动边界,主要形成断裂和地震;隐没型构造边界是一个板块向另一个板块下沉的边界,主要形成火山和地震。

2.3 板块运动板块运动是指地球上板块的相对运动。

板块运动分为三种类型:扩张型板块运动、挤压型板块运动和滑动型板块运动。

扩张型板块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分离运动,主要形成海洋中脊和地震;挤压型板块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碰撞运动,主要形成山脉和地震;滑动型板块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滑动运动,主要形成断裂和地震。

3. 证据板块构造学说得到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证据的支持。

3.1 地震和地震带地震是板块运动的重要表现,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边界高度吻合,进一步证实了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性。

3.2 重力异常和磁异常板块边界附近常常伴随着重力异常和磁异常。

重力异常是由于板块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的,磁异常则是由于板块运动导致地壳中的磁性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3.3 岩石和化石板块构造学说通过对岩石和化石的研究,发现了许多相同类型的岩石和化石在不同板块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证明了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性。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它是海底扩张说的具体引伸。

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

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

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

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象大陆漂移说所设想的,发生在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移动着,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勒皮雄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

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此外,在板块中还可以分出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如把美洲大板块分为南、北美洲两个板块,菲律宾、阿拉伯半岛、土耳其等也可作为独立的小板块。

板块之间的边界是大洋中脊或海岭、深海沟、转换断层和地缝合线。

这里提到的海岭,一般指大洋底的山岭。

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中间有地震活动性海岭,另名为中脊,由两条平行脊峰和中间峡谷构成。

太平洋也有地震性的海岭,但不在大洋中间,而偏在东边,它不甚崎岖,没有被中间峡谷分开的两排脊峰,一般叫它为太平洋中隆。

海岭实际上是海底分裂产生新地壳的地带。

转换断层,是大洋中脊被许多横断层切成小段,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平移断层,而是一面向两侧分裂,一面发生水平错动,是属于另一种性质的断层,威尔逊称之为转换断层。

两大板块相撞,接触地带挤压变形,构成褶皱山脉,使原来分离的两块大陆缝合起来,叫地缝合线。

一般说来,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则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这里火山、地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

是什么力量驱使板块进行运动呢?按照赫斯的海底扩张说来解释,认为大洋中脊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涌出的热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壳向外推移,自中脊向两旁每年以0.5~5厘米的速度扩展,不断为大洋壳增添新的条带。

[理学]板块构造学说

[理学]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科学大辞典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总论【全球板块构造】global plate tectonics现代板块边界主要是根据全球地震活动带和各种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划分的,因为构造地震意味着两侧地质体发生相互错移。

沿全球洋中脊分布的张性浅源地震带反映了两侧板块在背向运动;沿大陆边缘分布的倾斜地震带(贝尼奥夫带)代表两侧板块相向汇聚。

由此得出全球板块分布(如图)。

新洋壳现在正沿大西洋等大洋中脊产生。

红海就是印度洋中脊伸入非洲板块、使后者裂离而出现的新生洋盆。

阿尔卑斯 喜马拉雅山系是欧亚板块和非洲、印澳板块碰撞汇聚的地方。

可以看出多数情况下洋、陆边缘与板块界线并不一致。

全球板块构造(据D.P.McKenzie and F.Richter,1976)箭头和数字示相邻板块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单位cm/aⅠ.阿拉伯板块;Ⅱ.欧亚板块;Ⅲ.可可斯板块;Ⅳ.北美板块;Ⅴ.加勒比板块;Ⅵ.南美板块;Ⅶ.纳兹卡板块;Ⅷ.南极洲板块;Ⅸ.太平洋板块;Ⅹ.菲律宾海板块;Ⅺ.澳大利亚 印度板块;Ⅻ.非洲板块【岩石圈板块】lithosphere plate地球岩石圈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洋中脊、岛弧海沟系、转换断层)分割成若干个不连续的板状块体。

每个板块的厚度50~150千米不等,面积大小也各不相同,故可按其直径大小划分为大、中、小板块。

也有人以巨板块、板块、亚板块和微板块等区分之。

最初由勒皮雄(Le Pichon,1968)将全球岩石圈划分出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等六个大板块。

以后,这些全球性的板块又被进一步划分出许多次一级板块。

例如美洲板块又被划分成南、北美洲两个板块等。

从垂向剖面上看,岩石圈板块具有双层结构,下部由上地幔上部物质组成,其成分相当于橄榄岩;上部即为莫霍面以上的地壳。

在空间上,板块的成分和厚度变化都很大。

板块的形状与全球海陆分布的地理面貌之间通常并不一致,只有少数例外,如太平洋板块主要全由洋壳组成,没有陆壳分布。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岩石圈)是由厚度大约为100-150km的巨大板块构成,全球岩石圈可分成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在海洋,其余均包括大陆和海洋。

板块内部地壳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这里火山、地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

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和张裂形成的。

六大板块的常考区域如下:
东非大裂谷、红海: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

冰岛的火山: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张裂。

喜玛拉雅山: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下面,发生板块碰撞。

青藏高原: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

安第斯山: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碰撞。

大西洋:非洲板块与美洲板块张裂。

白令海峡: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分界线。

阿尔卑斯山: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挤压。

落基山脉: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板块构造学说的三大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三大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三大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是描述地球内部结构和演化的重要理论。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以下是其三大观点:
1. 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外层被划分为许多大型的板块,这些板块由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大的动态系统之一。

这些板块可以在地球表面上进行相对运动,分为三种类型:边界相对推动(板块边缘相互拉近或推离)、边界相互滑动或剪切、边界相互碰撞或俯冲。

板块运动是地球上地震、火山爆发和山脉形成等地质现象的重要原因。

2. 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海洋底部存在一个名为海底扩张带的区域,这是地球地幔中的炽热岩浆上涌至地壳,形成新的海洋地壳的地方。

在海底扩张带上,岩浆通过断裂缝隙喷出,并逐渐冷却形成新的地壳。

这个过程被称为中洋脊,是地球地壳形成的主要机制之一。

3. 构造地貌形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上的构造地貌(如山脉、盆地和断层)是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形的结果。

当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时会形成山脉,当板块相互分离时会形成裂谷和海洋中脊。

板块运动还会使地壳发生拉伸、挤压和剪切等变形,造成地壳中的断层和台阶。

这些构造地貌的形成对地球的地质历史和地质演化有重要影响,也为地质资源勘探提供了重要线索。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相向运动——碰撞、挤压
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 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 等海洋生物的Βιβλιοθήκη 石?板块相背运动——张裂、生长
东非大裂谷南 起赞比西河,北经 红海,一直延伸到 西亚的死海附近。 两岸悬崖壁立,多 火山,非洲最高峰 乞力马扎罗山就是 其中一座死火山, 谷底湖泊成串,非 洲最深湖坦葛尼喀 湖就在其中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创建于20世纪60 年代后期。 该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全部 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海岭、海沟等 断裂构造带分成若干单元,称为板 块
1、全球分为六大板块 2、各大板块不断运动 3、各大板块内部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较活跃, 多火山、地震。
1、板块交界处有几种运动方式? 2、不同的运动方式形成了怎 样的地形?
读图回答:下列地区是由哪两个板块张裂或 碰撞形成的 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落基山、红海、马 里亚纳海沟、大西洋
1、写出组成岩石圈的三种岩石及 其常见的岩石种类。 2、画出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示意图。
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看到地球仪和世界地 图上,南、北美洲和非洲、欧洲 的边缘相吻合的现象设疑,从而 进行系统研究。1912年,德国地 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魏格纳正 式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 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 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 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 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板块构造学说的名词解释

板块构造学说的名词解释

板块构造学说的名词解释在地质学中,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解释地球地壳和上部地幔构造演化的理论框架。

它认为地球上的外部结构是由一系列大型和小型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被认为是地壳和上部地幔的刚性片段。

这种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使我们对地球的构造和动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将对板块构造学说中的几个关键概念进行解释。

1. 板块:板块是指地球上外部岩石圈上的一个刚性片段,由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

板块是地球表面各种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形成)的主要动力学驱动力。

世界上目前已经确认的主要板块包括太平洋板块、欧亚大陆板块、非洲板块等。

这些板块相互之间可以发生相对运动,导致地震和火山活动。

2. 构造边界:构造边界是不同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

根据板块相互之间的运动方式,构造边界可分为三种类型:边界、边界和边界。

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远离的边界,这种边界一般伴随着新的地壳形成。

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靠近和碰撞的边界,这种边界常常伴随着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的形成。

边界是两个板块相对滑动的边界,这种边界常见于地震带。

3. 版内作用:版内作用是指同一个板块内部发生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

在一个板块内部,可能存在内部的构造边界,这些边界由于板块内部的应力和应变而形成。

内部构造边界可以导致地震、火山活动和地质变形。

4. 版间作用:版间作用是指不同板块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

这种相互作用包括板块的碰撞、相对滑动和远离。

碰撞型作用常伴随着山脉的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就是由欧亚大陆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所致。

相对滑动型作用常伴随着地震活动。

远离型作用发生在两个板块相对远离的边界,常伴随着新的地壳或岛弧的形成。

5. 热柱与地幔对流:热柱是指地球地幔中一种热辐射物质上升形成的热点。

地幔对流是指地幔内部发生的流体运动,它是地球内部热力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热柱和地幔对流是导致板块运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热柱上升和地幔对流造成了地壳板块的远离和靠拢,从而形成了构造边界和板块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证据之五:是海底平顶山。平顶山是由长条状的许
多弧山所构成。弧山之顶被海水所削平。其所以是 平顶的,就是因为海底扩张和洋壳下降,使之沉没 于海水之中的缘故。

证据之六:地震几乎全部分布在板块的边界上,火
山也特别多在边界附近,其它如张裂、岩浆上升、 热流增高、大规模的水平错动等,也多发生在边界 线上,地壳俯冲更是碰撞边界划分的重要标志之一; 可见板块边界是地壳的极不稳定地带。


3、.它能以统一的动力学和运动学模式,解释大洋及 其边缘地带的各种地质现象,解释大洋的历史和结构, 而且能将今论古,解释许多大陆上的地质问题。 4、此学说以全球整体的研究观点开拓了地球科学 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一场革命。 现主要应用于解释火山地震的形成和分布,矿产的 生成分布。
(2)大陆与大陆碰撞(碰撞型): 在大陆与大陆碰撞的情况下,两个陆块产生裂隙、折 皱和变形,其中一个陆块可以部分地爬升到另一个陆 块之上,但是大陆岩石圈的浮力使得两者都不会深陷 入地幔中去,而产生 了巨厚的大陆。 在碰撞活跃期 间由于这一过程涉及巨大应力的结果,使得地震频繁 发生。

转换断层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板块边界,沿此种边界 既无板块的增生,又无板块的消减,而是相邻两个 板块作剪切错动。它既与洋脊相伴,也可以同海沟 相随。由于板块沿转换断层发生运动故引起地震和 构造变形。
板块位于固体地球表层,地球是曲面体,因而板块 的运动,可以想象成为球壳的碎块沿着球面绕各自 的旋转轴而运动。板块上每一点的运动轨迹都是以 旋转轴与球面交点,即以旋转极为圆心的圆弧。板 块的旋转轴通常都不和地球的自转轴重合。 板块上距离旋转极远近不同的块段,运动的线速度 不同。距旋转极近者,其线速度小;距旋转极远者, 其线速度大;在旋转赤道上其线速度最大。板块运 动的这一特征得到了实测资料的证明。如大西洋中 脊的扩张速度在赤道附近者最大,向北则逐渐减小。 横切洋脊的转换断层对于同一板块的不同块段具有 的不同运动速度正好起到调节作用。

第9章 板块构造学说

第9章 板块构造学说

含大洋沉积物和 岩石圈碎块的混 杂堆积体
由于海沟与岛弧(山弧)紧密相随, 称之为海沟岛弧系。它们构成了特 征性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班尼奥 夫Benioff带 )。
马里亚纳群岛

读书思考
• 知识点:大陆漂移、地幔对流、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大洋 中脊、海底地磁条带、转换断层、地幔对流、威尔逊旋回、 活动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 海沟、岛弧、贝尼奥夫(Benioff)地震带 、地幔柱、热点; • 试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要点,并对该学说加以评价。 • 试述海底扩张说的要点。 • 板块构造的基本含义? • 板块边界有哪些基本类型? • 用板块俯冲观点解释全球火山与地震的分布规律。
(3)成年期—大西洋型大洋盆地
持续海底扩张,洋底不断展宽,逐渐形成宏伟的大洋中脊体系 和开阔的深海平原。实例:大西洋。
(4)衰退期—太平洋型大洋盆地
洋中脊虽继续扩张,但洋盆一侧或两侧出现俯冲消减作用,海洋 面积渐趋缩小。实例:太平洋。
(5)终了期—残留海
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两侧的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残留 内陆海。现代实例:地中海。
3 从中生代开始,在潮汐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大陆逐渐 破裂、分离,造成现在的海陆分布;
4 大西洋、印度洋是在 大陆分裂漂移的过程 中形成的,太平洋是 泛大洋的残余。 5 大陆在向赤道和向西 漂移的过程中,前缘 受到挤压褶皱形成山 脉,后缘由于硅镁层 的粘结、拖曳而脱落 形成岛弧、岛屿。 大陆漂移假说提出至20世纪20年代在欧洲引起广泛 讨论,盛极一时. 30年代后就逐渐趋于沉寂。
(1) 胚胎期—大陆裂谷 地幔物质上升,大陆地壳隆起、变薄,在拉力作用下, 地表形成一系列大陆裂谷盆地。现代实例:东非裂谷。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
详细描述
水平运动是指板块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是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特征之一。垂直 运动是指板块在垂直方向上的升降运动,通常是由于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地球 内部的热运动引起的。
02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大陆在长时间内发生大规模的移动。 这一学说最初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他认为地球上原本 只有一块大陆,后来由于地球自转和地幔对流等原因,大陆 开始分裂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05
板块构造学说的未来研究方向
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
总结词
研究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有助于深入理 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动力学过程。
VS
详细描述
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核 心问题之一,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未来的 研究需要借助更高精度的地震监测数据、 地热流数据以及地球物理探测数据,探究 地球内部的动力学过程和板块运动的驱动 力。
为地球物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内容,还为地球物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 思路和方法,推动了地球物理学的发展。
有助于理解地球的磁场和电导率等物理性质
板块构造学说能够解释地球磁场和电导率等物理性质的分布和变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 球的物理性质和行为。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分布和规律与板块构造密切相关。例如,地震常常发生在板块 边界或板块内部的断裂带上,而火山活动则常常发生在板块边界或板块内部的热 点上。这些现象表明,地震和火山活动与板块构造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03
板块构造学说的证据和证明
地质证据
地层对比与拼合
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地层,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推断出板块的运动方向和方式。例如,某 些地层在某些地区消失,而在其他地区出现,这表明板块曾经发生过移动。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板块交界处 板块内部 消亡边界 (碰撞) 地壳比较稳定 陆陆碰撞 褶皱山脉 陆洋碰撞 海沟、岛弧 海岸山脉 生长边界 (张裂) 地壳运动活跃
裂谷、海洋
1.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世界两大地震带: 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构造带 地中海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构造带 我国正位于两大地震带的交汇处, 我国正位于两大地震带的交汇处,是一个多地 震的国家
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 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 • 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 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 • 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 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 • 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 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 • 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2.地震发生时的感觉是怎么样பைடு நூலகம்?
地震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递。 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 纵波速度快,横波速度慢。
先上下颠簸 后左右摇晃
地震的危害
直接灾害有: 直接灾害有: • 建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 建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 轨变形等等。 轨变形等等。 • 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 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 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 区的破坏。 区的破坏。 • 此外,在有些大地震中,还有地光烧伤人畜的现象。 此外,在有些大地震中,还有地光烧伤人畜的现象。

概括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概括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概括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概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在地球科学领域中,板块构造学说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它解释了地壳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等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外部由数个大型和小型的板块所组成,这些板块在地幔的对流作用下,通过构造活动相互碰撞、分离和滑动,从而导致地壳运动和地球表面地质现象。

本文将深入探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板块构造的概念、板块运动的机制、板块边界的类型、板块构造对地球表面地质活动的影响,以及板块构造学说对地球科学的重要性。

一、板块构造的概念板块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的岩石圈以板块为单位,根据构造活动而运动和变形的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由数十块大块和更多的小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幔下方通过热对流作用而进行运动。

板块构造的概念是指地球外部的岩石圈不是连续不断的,而是由多个板块构成,并且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的关系。

在板块构造学说中,板块被认为是地球表面上的构造单元,它们的大小可以有所不同,但都能自主地运动。

而板块运动是指这些板块在地幔的对流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相互运动的现象。

板块的运动包括了板块的碰撞、分离、滑移等过程,这种运动是地球表面地质活动的重要动力来源。

二、板块运动的机制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幔的热对流是板块运动的主要机制。

地幔是地球内部由固态到半固态的岩石层,它由高温高压下的岩浆和熔岩组成。

地幔的热对流是指在地幔中由于内部温度不均匀导致的热量对流现象,这种对流运动会引起岩石层的变形和运动。

地幔的热对流是板块运动的动力源,它推动着地球表面的板块构造不断地运动和变形。

在地球的板块构造中,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可以表现为三种类型:板块的碰撞、板块的分离和板块的滑移。

板块的碰撞是指两块板块直接相互碰撞,这种碰撞常常会导致地表的隆起和地震的发生。

板块的分离是指两块板块由于地壳的张裂而分离开来,这种分离可以引起地表的沉降和新的地壳形成。

板块的滑移是指两块板块在相对运动中沿着断裂面滑动,这种滑移常常会引起地震活动。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板块构造学说,就像是一部地球的“舞台剧”,在这个剧场里,地球的外壳被分成了好几个“大板块”,这些板块就像是演员们,时不时地就会“碰撞”一下,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

哎呀,听起来好像挺复杂,但其实没那么难理解。

简单来说,地球的表面并不是一块坚硬的铁板,而是由这些板块组成的,它们在地幔上漂浮着,像浮在水面上的木筏。

你想,咱们的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拼图,每个板块就是一块拼图,合在一起又会变得千变万化。

这些板块的运动有点像打麻将,可能在角落里慢慢移动,有时候又突然重重地一击。

哦,提到这儿,就得说说这些板块的分类了。

其实,板块主要分为两种: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

大陆板块就像咱们脚下的土地,海洋板块则是海底的部分。

它们之间的互动常常会导致地震、火山爆发等等,一言不合就“撕破脸”,真是让人捏一把汗啊!2. 板块的运动与相互作用2.1 板块运动的类型说到这些板块的运动,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向彼此靠拢、相互远离和侧向滑动。

想象一下,两个朋友在拥挤的地铁里,如果他们靠得太近,肯定会互相碰撞;如果他们保持距离,就像是守着个人的“小空间”,那就没事了。

再加上有些人可能会不小心侧身而过,这就像板块之间的滑动。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逗呢?其实这些运动的结果可大了去了!比如,当两个大陆板块相撞时,哇,那可是大场面!山脉就此诞生,像是大自然的礼物;而当板块远离时,海洋就会形成,咱们的海洋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被“制造”出来的。

所以,地球的面貌真是变化多端,谁能想到呢?2.2 板块边界的现象再说说板块边界,真是个热闹的地方。

在这里,碰撞和滑动频繁发生,地震和火山的诞生几乎都是在这些边界上,简直就像是个地震派对。

靠近这些边界的地方,往往地形复杂、地质活动频繁,居住在那里的人可得多加小心,尤其是那些热爱户外活动的人。

想想看,万一爬山时正好遇到小地震,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在这些边界中,有些地方叫做“俯冲带”,这是个危险的地方,板块会在这里互相“打架”。

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应用

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应用

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应用
一、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
1.1 板块构造学说的历史沿革
1.2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
1.3 板块构造学说的分类方式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证据和支持
2.1 地震和地壳活动
1.强震分布的解释
2.地震带的形成
3.构造地貌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2.2 岩石和矿床分布
1.岩石类型与板块边界的关系
2.矿床的形成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3.岩浆活动与矿床分布的解释
2.3 地磁场和岩石磁性
1.极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解释
2.岩石磁性的改变与板块活动的关系
3.磁异常和板块边界的关系
2.4 地形和地质构造
1.地形特征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山脉和断裂带的形成与板块碰撞的解释
3.岛弧和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板块亚duction的关系
三、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
3.1 地震灾害预测和防治
1.板块构造学说在地震灾害预测中的应用
2.板块构造学说在地震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3.2 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
1.板块构造学说在矿产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2.板块构造学说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3.3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勘探
1.板块构造学说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2.板块构造学说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3.4 地质灾害防治和土地规划
1.板块构造学说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2.板块构造学说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
四、总结
4.1 板块构造学说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4.2 板块构造学说的不足和发展方向。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百科名片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 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

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目录[隐藏]历史的回顾基本内容划分运动原因区别移动板块边界为不稳定地带历史的回顾基本内容划分运动原因区别移动板块边界为不稳定地带[编辑本段]历史的回顾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1880-1930)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极为相似。

此后经研究、推断,他在1912年发表《大陆的生成》,1915年发表《海陆的起源》,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该学说认为在古生代后期(约三亿年前)地球上存在一个“泛大陆”,相应地也存在一个“泛大洋”。

后来,在地球自转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泛大陆的花岗岩层分离并在分布于整个地壳中的玄武岩层之上发生漂移,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海陆分布。

该学说成功解释了许多地理现象,如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问题;非洲与南美洲发现相同的古生物化石及现代生物的亲缘问题;南极洲、非洲、澳大利亚发现相同的冰碛物;南极洲发现温暖条件下形成的煤层等等。

但它有一个致命弱点:动力。

根据魏格纳的说法,当时的物理学家立刻开始计算,利用大陆的体积、板块构造学说示意图密度计算陆地的质量。

再根据硅铝质岩石(花岗岩层)与硅镁质岩石(玄武岩层)摩擦力的状况,算出要让大陆运动,需要多么大的力量。

物理学家发现,日月引力和潮汐力实在是太小了,根本无法推动广袤的大陆。

因此,大陆漂移学说在兴盛了十几年后就逐渐销声匿迹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海洋探测的发展证实海底岩层薄而年轻(最多二、三亿年,而陆地有数十亿年的岩石);另1956年开始的海底磁化强度测量发现大洋中脊两侧的地磁异常是对称的。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60年代兴起的一种构造运 动理论。它是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大陆漂移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
板块陆漂移学说
最初于1912年提出大
陆漂移观点,1915年
出版《 The Origin
of Continents and Oceans》系统论述大
陆漂移学说
Alfred Wegener (1880-1930)
德国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
地质构造证据之一:南 方超级大陆(冈瓦纳) 上冰川运动方向的一 致性 A. 南澳大利亚Hallet Cove 基岩上的冰川擦痕,指示
冰川的运动方向
B. 南方超级大陆(冈瓦纳) 上冰川的运动方向
海底扩张学说
② 海底在洋中脊处的扩张导致新大洋两侧的大 陆逐渐彼此远离,也可能使老的洋壳在大陆边缘的
海沟处沿贝尼奥夫带(俯冲带)向下俯冲潜没,重
新回到地幔中去,从而完成对老洋壳的更新;
③ 海底扩张是刚性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
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 ④ 如果地幔对流的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 将导致大陆的分裂与大洋的开启。
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 刚性岩石圈被分裂成多个巨大的块体—板块;
② 板块驮在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 ③ 板块的边缘由于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地壳活 动性强烈的地带; ④ 板块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了各种内动力地 质作用及沉积作用的进程。
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2) 汇聚型边界 ①俯冲边界 大陆板块 边缘海 岩石圈 岛弧 海沟
软流圈
日本海沟处的板 块俯冲作用与地 震震源分布

概括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概括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概括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摘要:一、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1.板块构造学说定义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1.地球表层板块的划分2.板块运动的方式和原因3.板块运动的驱动力三、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1.板块构造学说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2.板块构造学说在地质研究中的应用3.板块构造学说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正文: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地球科学理论,它认为地球表层是由若干块状岩石(板块)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运动,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地球上的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板块划分、板块运动方式和原因、板块运动的驱动力等。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是地球表层板块的划分。

板块是指地球表层,包括地壳和部分上地幔的岩石圈,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块状岩石。

板块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岩石的组成、结构和构造特征进行的。

目前,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包括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板块运动的方式和原因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内容。

板块运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相对运动,即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俯冲、碰撞、挤压、拉伸等;另一种是绝对运动,即板块整体在地球球体上的运动。

板块运动的原因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流和地壳的物质循环。

地球内部的热流使得地壳和地幔发生对流,形成板块运动的基础。

地壳的物质循环则使得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得以发生,从而形成各种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广泛,包括地震预测、地质研究和资源勘探等方面。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震是由于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因此,通过对板块运动的研究,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

在地质研究方面,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地球表层岩石运动的理论基础,有助于解释各种地质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依据和论点。

(2)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2.方法与过程
(1)通过大陆漂移学说的诞生史,使学生初步懂得假设论证的科学思维方法。

(2)利用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规律为海底扩展学说建立依据,使学生掌握逻辑推理的科学思维方法。

(3)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及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魏格纳开大地构造“活动论”之先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2)树立物质运动观,即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历程。

由于板块构造学说以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为重要理论支柱,体现出人类对地壳运动认识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所以本节的重点不但包括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更要通过其发展历程培养学生探究事物本质的能力。

2.难点:
联合古陆的漂移假说、海底扩张的证据来源、海岸山脉、岛弧、海沟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和教学准备]
1.教学方法:观察发法、探究法、发现法。

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地图册等,实现传统方法与现代化手段有机结合。

上海市松江二中蒋瑞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