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应考决胜中考——浅谈疫情下2020年安徽省中考历史复习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应考决胜中考
——浅谈疫情下2020中考历史复习建议2020年安徽中考历史备考艰难,因为今年的社会变动大。
中国教育进行到一个换挡期,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创新,创新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我国正处于教育换挡期,各年级使用部编教材版本正是第一次中考,而且碰上了新冠病毒疫情,打乱了诸多教学计划。
线上教学,疑问重重,对学情掌握不全面。
新形势新变化,面临诸多挑战,毕业班教师们能做的只能不断学习,增长知识,搜集信息,为考生更好学习尽心尽力。
如何备考,提出拙见,以供参考。
一、全面认识中考
1、了解中考历史命题原则
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是初中学业考核和高中择优录取的依据,兼具普适性和选拔性的双重要求。
安徽中考历史试卷(开卷)的整体设计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课程标准》对初中毕业生历史课程学习的要求,较好地落实《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纲要》(以下简称《考纲》)规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等三个维度的目标考查,体现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优秀文化传统、创新能力为四个方面的命题原则。
试题在注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重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把学习历史知识与解决现实问题相联系的能力;试题在命题上还注重了
与高中的历史教学的衔接,为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试题通过创设新的情境,给学生更多的挑战,让其利用积累的知识,借助已有的学习方法和能力,通过重新认识、独立思考、做出判断,解决新的问题。
这一思想,在所有试题中均有体现。
2、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培养自信
让他们知道(1)中考性质:中考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考试的结果既是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2)难度要求:历史试题按其难度要求分为容易题、适中题和稍难题,分值之比为7:2:1。
拿下基础分就能拿到70%的分数,树立信心,不可轻易放弃。
(3)考试形式:中考历史考试考试形式为开卷笔试,而且还是与思想品德同场开卷考试,有两大优势可以利用:一是可以查阅资料;二是还可以根据个人特点适当调配政治历史两科目的答题时间。
二、根据中考试题特点备课复习
1、中考历史命题规律对复习的指导作用
考试对教学,既是一种检验,又是一种反馈。
安徽中考历史试题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留下了许多反思空间。
它也在告诉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历史意识的培养,养成历史思维能力,细化学科能力要求,方能突出学科素养的熏陶。
这不但是夯实历史教学的基石,更是学生成长的奠基。
中考命题有一定的稳定性、连续性和方向性,每年中考试题都可
以从之前的中考题中找到他们的影子。
真题考点准而信度好,方向明而内容精,成本低而效益高。
那么如何研究,可以从纵横两个方面着手。
纵向研究,每年试题,寻找规律。
例如根据上表,可以看出古代史占比增加,在备考可以多关注。
2017年之后安徽历史没有再考查。
辨析改错题,基本每年会有一道正确。
横向研究,外省试题,中考考的比我们早的省份和地区的考试题目。
例如,根据2019年全国各地中考时间来看,甘肃、山东、四川、浙江等地区均比安徽早。
在安徽中考之前,我们可以关注这几个地方的中考历史真题,值得借鉴。
高考一般早于中考,因此当年的高考历史真题也可以作为研究方向,了解人文学科动态。
2、根据历史中考中呈现学情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中考历史阅卷中可知,学生失分的共性问题很多。
(1).书写错别字而丢分。
原因一,平时学习不重视;原因二,考场上书写不认真;原因三,考场上情绪紧张导致再认再现出错。
(2).时空概念题失分率较高。
原因一,平时学习对年代记忆,仅限于死记死背;原因二,没有正确理解题意对时空的限定;原因三,对纵向发展的历史事件,不明白因果关系和联系;原因四,不了解历史地理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内容,地理学科读图释图技能弱,平时学习忽略教科书选用的历史地图。
(重大事件形势图、战争图、疆域图) 3.同类历史事件对比题失分率较高。
原因一,不会从多角度进行比较,因果关系理解不到位。
原因二,审题忽略对行为动词的理解和运用,所答非所问。
原因三,每一道题的设问
对答题指向都有提示,审题忽略了关键词语,偏离答题指向。
如,要求答作用的,从目的角度答,就不能得分。
4.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
或记忆不准确,或表述知识出现科学性错误,或表述认识出现政治性错误,或答题语言条理不清,都不能得分。
原因:平时学习,只满足于“心里知道了”;平时练题,懒于动手写出来。
(5).考卷上,用口头语随便写,不用书面语言 (历史学科语言)答题,不能得分。
有的考卷上,书写只写一个字、两个字、四个字的词语,没有完整表达的语句,不能得分。
原因一,考生明显地表现出对自己不负责任;原因二,小学、初中平时阅读和表达训练缺乏动力,没有达到课标的基本要求。
这要求教师做好准确的学情预测,制定符合学情的复习模式。
教师需要了解清楚学生属于基础知识问题,方法问题还是态度问题。
有些同学文字材料解读有困难,抓不住关键信息,有些同学则是图表信息解毒能力不够,基础知识记忆不牢固。
一轮复习中,依据课本,包括历史地图册,排地雷式,夯实基础。
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做到三清。
首先历史概念要清晰,历史概念是构成历史认识的基础。
例如秦国与秦朝的差别,这一要求所有学生必须过关,特别是后进生,更需要对常错知识概念反复听写,直到不再出现错别字。
其次历史线索要清晰,中等生要求去尝试列出思维导图。
微信公众号历史好教师中列出了全册思维导图,可打印出来供学生参考。
从每课时知识结构到每单元乃至每个历史朝代,构建时空观念,强化通史意识,了解历史阶段特征。
可以让学生根据设定的复习内容滚动复习,以每周为一个复习单元,设定背诵量。
从第二周开始,每
周加速重复前周不熟悉内容,如此循环记忆。
二轮复习中,我们要重视专题复习。
对于尖子生,这个过程中更要转化角色,自主动手做专题,重点是高频专题,长效考点,例如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民主与法治,科技革命,中外思想演变,大国崛起,大国关系,近代以来世界格局的演变等,除了需要将学过的知识有条理的纳入框架中,还需要掌握专题在时代发展中的变化,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离不开时代背景,帮助学生能力提升。
三轮复习中,更加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应试技巧。
时间安排上,中考政史同场不同卷,造成答题时间利用的混乱。
如果太快,极有可能因没有认真审题而失分;如果过慢,就会引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两份试卷。
因此,考试时一定要合理地利用好有限的答题时间,以免顾此失彼。
答题时,容易的题目尽量少翻书;不能确信的,可以做个小记号;难题一定要经过思考之后再翻书,实在找不到答案的,要学会放弃,赶紧去做后面的题目,待答题完毕后再回来做它。
这样可以确保两份试卷都能完成,不漏题。
由于阅卷时是按点给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答题时尽量做到“三化”,即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
“段落化”就是一个问题回答完毕后要另起一行,不能把所有问题的答案挤在一块;“序号化”就是回答每一个问题时要在答案前用大小写数字符号标出这一问题在该道试题中所处的顺序;“条理化”就是按整道试题所设问的先后顺序进行答题。
所有考生在时间允许时都要检查。
检查选择题主要是做个确认,特别不自信的答案必须要翻书证实,做到心中有数;非选择题
部分则按上述答题原则中的“三化”,逐条对照答案,查看有没有漏答项,如果有,及时解决。
同时克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字迹不清、错别字太多,答题杂乱无章,不重视题目中的关键词、限制词不清,语言口语化严重等。
三、中考命题变化要求关注热点及周年大事
历史中考知识点内容基本变化不大,每年试卷除了考点的轮流抽查,主要变化体现在时事热点的变化和材料设问的创新。
学生需要学会将试题中的新材料信息与所学课本内容建立其合理的联系。
我们不需要学生对时事热点挖的非常深,而是帮助他们了解时事热点与教材内容发关联,看到试卷上的热点材料做到不陌生不惶恐即可。
1、今年的时政热点,例如新冠肺炎冲击下,在历史考试热点可以有很多,像古代道家思想,环境与人,重大事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战争对生活的影响,中央集权,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医学,中美关系,贸易战,冷战,工业革命、经济危机,第三次科技革命、文化自信,道路自信,民族凝聚力,港澳台回归问题,国家统一,改革对社会发展影响,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中日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等。
2、重视逢五逢十的周年大事,今年的周年大事例如:
郑和下西洋615周年
鸦片战争开始180周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160周年
甲午中日战争结束125周年
《马关条约》签订125周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105周年
遵义会议召开85周年
中国七大召开75周年
日本投降75周年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重庆谈判75周年
科举制度的废除115周年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70周年
土地改革开始70周年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380周年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245周年
拿破仑帝国覆灭205周年
珍妮机发明255周年
蒸汽机投入使用235周年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155周年
万隆会议召开65周年
联合国成立75周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5周年
雅尔塔会议召开75周年
波茨坦会议召开75周年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25周年
同盟会成立115周年等等。
四、重视历史核心素养在中考试题中的考核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最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就是当学生走社会之后,即使忘记了学科知识,仍然能保留在他们身上的眼界、品格和思维方式。
依据课程标准,立足学科素养,学会用学科的知识和观点,感悟学科本质,强化育人功能, 体现学以致用。
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核心理论)、时空观念(核心思维)、史料实证(核心方法)、历史解释(核心能力)、家国情怀(核心价值)。
1、唯物史观。
需要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审视社会现象,一
分为二辩证看待,评判人物事件基本观点灵活运用,阐释历史进程①活学巧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②活学巧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③活学
巧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时空观念。
例如2019年中考试卷中活动探究题关于造纸术的传播,主要考察时空观念,需要学生能够绘制年代尺、换算时间,掌握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与时代特征,会读地图(地点,区域,环境),懂得时空定位,理解变化纵横比较。
3、史料实证要求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
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
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
会实证精神。
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
何成刚说过历史解释是五个素养中最核心的部分,高质量的历史解释,是运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分析历史现象的集中表现。
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
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
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
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5、家国情怀。
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
能够认识到分辨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
能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的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
“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体现了我们的国情。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则是历史学的普世价值。
当然,初中历史五个核心素养不是孤立存在的,更不能随意割裂的,它们往
往在同一个题目中从不同的角度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