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中药方剂学

中药方剂学

中药方剂学1,含义: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的一门学科;2,治法:即治疗方法。

指临床辨证审因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3,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4,方剂配伍的目的:增强药力,产生协同作用,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功效发挥方向,扩大治疗范围,控制药物的毒妇作用5,药物配伍的形式同类相须;·异类相使;·相反相成:寒热并用、补泻同施、升降相随、散收同用、刚柔相济、通涩并行。

制毒纠偏;引经报使6,方剂变化:药味增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

7,方剂变化的原因:·病情的轻重·兼证的有无·邪正的虚实·体质的强弱·年龄、气候、方土习俗8,常用剂型简介:汤剂散剂丸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9,煎药方法:先煎、后下、包煎、单煎、烊化、冲服10,一般解表剂、泻下剂、清热剂以及以芳香药物为主组成的方剂,宜武火急煎。

11,补益剂以及部分含毒性药物的方剂,宜文火久煎。

12,服用的时间:一般宜在饭前一小时服用。

滋补剂、泻下剂宜空腹服用;安神剂、涩精止遗剂宜睡前服用;含毒性或对胃肠有刺激性药物的药剂宜饭后服用,急性病不拘时候服用;慢性病宜定时服用。

13,服用的方法:药剂一般宜温服。

解表剂、温里剂、补益剂宜热服;清热剂宜凉服。

解表剂1,【立法依据】“因其轻而扬之”、“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体现“八法”中的汗法。

2,【主治】表证;邪在肌表的疾患3,辛温解表药:【适应证】外感风寒表证【证候】发热,恶寒,头痛,脉浮,无汗,项强身痛,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代表方】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4,辛凉解表药:【适应证】外感风热表证【证候】发热,恶寒,头痛,脉浮,口渴,咽痛,舌偏红苔薄黄,脉浮数【代表方】银翘散、桑菊饮、麻杏甘石汤5,扶正解表药:【适应证】体虚外感表证【证候】气血阴阳之虚证 + 表证【代表方】败毒散、加减葳蕤汤6,凡邪已入里(麻诊已透、痈疮已溃、虚性水肿、吐泻伤津者)不宜应用。

方剂学总结整理打印版

方剂学总结整理打印版

方剂学总结整理打印版
一、方剂的组成
方剂是由一种或多种药物组成的,每一种药物都具有其独特的性味、功效和主治病证。

方剂的组成要根据病情、体质、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行选择。

一般来说,方剂的组成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药物相辅相成,相互协调,不得相互抵消或产生不良反应。

2. 药物的剂量应该适当,不宜过大或过小。

3. 药物的炮制方法应该得当,以保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二、方剂的用法
方剂的用法包括煎服法、丸剂法、散剂法等。

其中,煎服法是最常用的一种用法。

煎服法的基本步骤包括:将药物放入煎药壶中,加入适量的水,煎煮一定时间,滤去渣,取汁饮用。

丸剂法是将药物制成丸状,便于患者服用。

散剂法是将药物研成粉末,混合均匀后分装成小袋,每次服用时取出适量粉末冲服。

三、方剂的功效
方剂的功效取决于其组成的药物,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和主治病证等。

方剂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调整气血运行,提高免疫力等。

四、方剂的分类
方剂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
1. 按照方剂的组成分类:如草方、汤方、丸方、散方等。

2. 按照方剂的功效分类:如补益方、清热解毒方、安神方、理
气方等。

3. 按照方剂的主治病证分类:如感冒方、咳嗽方、胃痛方、月经不调方等。

五、方剂学的历史沿革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方剂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的人们通过尝试治疗疾病,逐渐积累了一些药物知识。

方剂基础知识(中药学概论)

方剂基础知识(中药学概论)
缺点:不便于加减变化。
是将药物用水或其他溶剂提取,经精制 而成的内服液体制剂。
合剂,口服液
特点:剂量较少,吸收较快,服用方便 ,口感适宜
缺点:不便于加减变化。
1.煎药器具 宜用砂锅、砂罐陶瓷器皿 也可用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 忌用铜、铁、铝金属器皿。
2.煎药用水
以水质洁净为原则,凡可饮用的水都可用以煎煮中药。
佐药:
1.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 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峻 烈之性。 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用与君药性 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药 病格拒。
使药:
1.引经药,能引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 2.调和药,调和方中诸药作用
有时候可以用性味、功效相似的药物, 替代一些稀有、贵重、缺货的药物。
如:水牛角替代犀角,党参替代人参
以前可能被忽 略了,也要重 视啊!
剂型是按照处方,根据病证的需 要,以及药物的特点,不同给药 途径,将药物制成一定的形态。
不同的剂型各有特点,对疗效具 有很大的影响。
方剂中便于携带、储存、应用的 剂型习惯称为中成药。
能保证组方:
国家体制中的等
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提高疗效 级设置,来说明 药物在方中的主
《内经》提出,经过历代医家论述、发挥。 次从属关系。
示例:麻黄汤
组成:麻黄 三两 桂枝 二两 杏仁 去皮尖,七十个 甘草 炙,一两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太阳伤寒证)
证候:
恶寒发热,无汗 头身疼痛 咳喘 舌苔薄白 脉浮紧
包括:传统方法、现代制药工艺制作的 中成药
方剂与中成药的关系
• 方剂的范围包含中成药,方剂是制作中 成药的依据。 • 中成药是方剂中方便携带、便于保存, 或能达到某些特殊目的的剂型。

中药方剂学

中药方剂学

中药方剂学中药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指通过对中草药性味归经、功效作用和配伍规律的研究,探讨以中草药为主要药材制成的复方制剂,即中药方剂,其形式包括汤剂、丸剂、散剂等。

中药方剂学旨在总结丰富的中医药传统经验,提高中药治疗效果,确保使用中药安全有效。

中药方剂的基本概念方剂的定义中药方剂是指按照一定的配方规律,将若干种中草药按一定比例配伍煎煮或制成剂型,用以治疗疾病的药物组合。

方剂通常包含主药、佐使药、调和药以及药引等组成部分,各药性味相辅相成,共同发挥治疗作用。

方剂的分类方剂按类型可分为汤剂、丸剂、散剂、片剂等;按作用可分为解表剂、清热剂、和解剂、化气剂等多种类型;按使用目的可分为治标方、治本方、方解、方草、便民方、辨变方等不同类别。

中药方剂的基本原则君臣佐使配伍原则中药方剂使用中,通常根据君臣佐使相配的原则进行配伍。

君药在方剂中起主导作用,臣药则在辅助君药的同时有特定的作用,佐药则有助于调和君臣药的作用,使整个方剂更加有效。

用药考量原则在选择用药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确保选用药物不仅疗效确切,而且用量适中,药性温和。

疾病辨证原则中药方剂的使用需要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结合患者的病情特点,确保选用适合的方剂治疗疾病,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方剂学的未来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方剂学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未来,中药方剂学将更加注重对方剂的药效成分研究,探索中药方剂的作用机制,致力于提高方剂的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实现中药的规范化、现代化应用。

总的来说,中药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传承了中医药精髓,通过对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作用和配伍规律的深入研究,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愿中药方剂学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发光发热,造福人类健康。

方药基础知识

方药基础知识

五味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五味具有不同的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
属阴,药物的味不同,作用就不同。
五味
辛:能行、能散,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开窍、
化湿等作用。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开
窍药、化湿药多具有辛味。如干姜、香附、川芎
、石菖蒲等。
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 调和药
“证候禁忌”。
3· 妊娠禁忌凡能损害胎元或引起流产的药物,都应
作为妊娠用药的禁急。
4.服药禁忌 俗称“忌口”,是指服药期问对某些
食物的禁忌。
中药剂量
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主要指每味药的成
人一日量,其次是指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
也即相对剂量。 1.计量单位中药大多以公制重量单位千克、克、毫克 为计量单位。 2.确定中药剂量的因素
在里—宜清热泻下
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
下陷者—宜升不宜降
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是以脏腑经络为基础的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 。如: 辛—归肺经 甘—归脾经 酸—归肝经 苦—归心经 咸—归肾经
毒性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二、中药的用法 (一)配伍
是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的性能,选择两种以上的
方剂的组成
君药(主药):是针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起主要作
用的药物
臣药(辅药)是配合主药加强疗效,起协同作用
的药物
佐药:是协助主药治疗兼证,或缓解、消除主药
的毒性、烈性,抑制主药副作用的药物
使药:是引经,调和、矫味的药物
方剂举例:麻黄汤
•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 功效:解表散寒,宣肺平喘

方剂学重点(全)

方剂学重点(全)

方剂学重点(全).编辑doc 方剂学——重点疑点难点笔记(后附常考题型)第一章绪论·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一、先秦时期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二、汉代《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三、魏晋南北朝时期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四、唐朝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2、《外台秘要》王焘五、宋代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第一部中成药典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六、金元时期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 观点 --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儒门事亲》以汗、吐、下三法攻邪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论》……辨析补益脾胃之法.编辑doc 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倡导“相火论”《丹溪心法》主张滋阴降火之法…………七、明代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意义: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中医方剂学讲解

中医方剂学讲解

中医方剂学讲解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制备、配伍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医方剂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方剂的命名、组成、配伍规律、药味、药性、功效、不良反应等方面。

方命的命名是指方剂的名称及其来源,方剂的组成则是指具体的药物成分。

方剂的配伍规律是指中药药物之间治病的协同作用关系,药味则是指中药的味道特征,包括苦、辛、甘、酸、咸、涩等。

药性是指中药药物的性质,包括温、热、凉、寒、平等。

功效是指方剂的治疗作用,包括疏风散寒、清热解毒、滋阴补肾等。

不良反应则是指方剂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等。

中医方剂学的核心是方剂的配伍。

方剂的配伍是指将不同的药物组合起来,形成有特定治疗作用的药物组合。

方剂的配伍规律是中医药学的关键,并有“六味律”、“八卦配伍”、“养生之道”、“合剂之道”等配伍规则。

在中医方剂学中,应用广泛的方剂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学入门》等,这些方剂已经历数千年,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剂的应用具有较为广泛的临床应用,其中不乏举世闻名的方剂如“四逆散”、“桂枝汤”、“六味地黄丸”等方剂,这些方剂主要适用于特定的疾病和病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认真学习中医方剂学的各个方面,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提升自身的健康水平,并应用于实际的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更为具有针对性和疗效的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通过深入学习中医方剂学,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优质的治疗方案。

中医药方剂基础知识

中医药方剂基础知识

煎煮后处理:煎煮后及时过滤药 渣,避免药液浑浊影响疗效
煎煮器具:选择陶瓷、砂锅 等耐高温、不易腐蚀的器具
煎煮时间:根据药方和药材 的特性,控制煎煮时间
煎煮次数:根据药方和药材的 特性,控制煎煮次数,避免浪
费药材
煎煮保存:煎煮好的药液应尽快服用, 如需保存,应选择密闭、阴凉、干燥的
地方保存,避免药液变质影响疗效。
中医药方剂基础 知识

中 医 药 方 剂 的 历 史 和 现 状

中 医 药 方 剂 的 治 疗 原 理 和 功 效

中 医 药 方 剂 的 煎 煮 方 法 和 注 意 事 项

中 医 药 方 剂 的 储 存 和 管 理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正 文
目 录
第一章
方剂的组成和分类
方剂的组成
君药:方剂中的主要药物, 起主要治疗作用
臣药:辅助君药,加强君 药的疗效
佐药:协助君药、臣药, 起辅助治疗作用
使药:引导诸药,起调和 作用
药引:引药归经,起引经 作用
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 使,合理配伍,使药物发 挥最佳疗效
方剂的分类
01
按照药物的性质和作用分 类:补益剂、解表剂、清 热剂等
02
按照药物的组成和功效分 类:单味药、复方药等
Hale Waihona Puke 中医药方剂的现状现代研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医药方剂进行研究和开发 临床应用:中医药方剂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疗效显著 传承与创新:继承传统中医药方剂的精华,结合现代科技进行创新 国际交流:中医药方剂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中第医三药方章剂的治疗原
理和功效
中医药方剂的治疗原理

方剂学背诵口诀

方剂学背诵口诀

方剂学背诵口诀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学习方剂学需要掌握大量的
方剂及其组成药材、功效、适应症等相关知识,背诵是学习方剂学的
重要方法之一。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方剂学的背诵口诀,希望对大家
学习方剂学有所帮助。

一、方剂基础知识
1.方剂分类四种记:煎汤、丸、散、片。

2.方名结构三部曲:组成品质、来源用量、病症目的。

3.剂量计算口诀记:孩提三、老人半、壮年一。

4.煎煮技巧三步走:文火煮沸、武火三沸、小火慢煮。

二、方剂药材组成
1.古方组成口诀记:桂芍二吴三四皮,加上茯苓当归饮。

2.六经用药口诀记:螳螂仁心肺风,杏仁肝肺止咳嗽,麻黄表里双通调,石苓会阴润肺肾,丹皮润肺利水道,川芎舒筋活血脉。

3.中成药分类口诀记:神州传忆记:保和丸、四物汤,当归片、逍遥丸,跌打伤肝片,肠炎宁、血必净。

三、方剂功效适应症
1.四气调神汤助记法:通阳降气眠安神,庄胃安胎解肌痉,消食化滞乌龙清热,泄火解毒小柴胡。

2.香砂养胃方适应症:胸闷嗳气真香砂,呃逆干呕非常宝,饮食无味指此方,苦寒贼喘轻轻忘。

3.留鸡丸适应症:络气和胃固底焦,燥湿消肿利小便,痔疮流涕皮肤管,五痔七疮当留鸡。

通过以上方剂学的背诵口诀,相信对大家学习方剂学有所帮助,也希
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加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方剂知识点

方剂知识点

方剂知识点一、方剂定义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基本治疗单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按照一定的组合原则配伍而成,用于防治疾病。

二、方剂的组成原则1. 主药:针对主要症状或病因选择的药物。

2. 辅药:协助主药发挥作用的药物。

3. 佐药:减轻或消除主药的毒副作用的药物。

4. 使药:引导其他药物直达病所的药物。

三、方剂的分类1. 按照治疗作用分类:- 发散风寒类- 发散风热类- 清热解毒类- 补益类- 活血化瘀类- 利水渗湿类- 温里祛寒类- 安神类- 平肝息风类- 化痰止咳类- 理气类- 收敛固涩类- 驱虫类- 其他类2. 按照处方来源分类:- 经典方:源自古代医学典籍的方剂。

- 经验方:根据医生个人临床经验创制的方剂。

- 民间方:流传于民间,未经正式文献记载的方剂。

四、方剂的配伍禁忌1. 十八反:某些药物共用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2. 十九畏:某些药物共用会减弱药效。

3. 妊娠禁忌:对孕妇有潜在危害的药物应避免使用。

五、方剂的临床应用1. 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

2. 随证加减:根据病情变化对方剂进行调整。

3. 药物剂量: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和病情调整药物剂量。

六、方剂的现代研究1. 方剂药理研究:研究方剂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

2. 方剂剂型改革:开发新的方剂剂型,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患者依从性。

3. 方剂标准化:制定统一的方剂配比和质量控制标准。

七、常用方剂举例1. 麻黄汤:用于治疗风寒感冒。

2. 四君子汤:用于治疗脾胃气虚。

3. 桂枝汤:用于治疗风寒表证。

4. 八宝丹:用于治疗气血两虚。

5. 五子衍宗丸:用于治疗男性不育。

八、结语方剂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了解方剂的基本知识,对于中医药学的学习和实践至关重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剂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进步,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请注意,本文仅为方剂知识点的概述,具体应用时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中药与方剂知识点总结

中药与方剂知识点总结

中药与方剂知识点总结中药是指以中草药为主要原料,经过加工制作而成的药品。

中药以其独特的药效和治疗作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而方剂则是将不同中药组合使用,并通过一定的方法酿成制剂,以便患者服用。

中药与方剂的知识点包括中药学理论、中药鉴别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剂型学、方剂学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中药与方剂的知识点。

一、中药学理论中药学理论主要包括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药性、归经等基本理论。

其中性味归经是中药学的基础,它是根据中药不同的性味、效应、归经等特点所归纳出的一种理论体系。

中药的性味是指中药的药味和药性,根据中药的五味(辛、甘、酸、苦、咸)及其属性(温、热、凉、寒)来划分中药的药味和药性。

中药的归经则是指中药的归属经络,根据中药的归经特点以及对身体的作用来划分中药的归经。

二、中药鉴别学中药鉴别学是中药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主要针对中药的真伪、品种、质量等进行鉴别,以确保中药的使用安全和有效性。

中药的鉴别主要是通过对中药的形态特征、组织结构、理化性质、显微鉴别等方面进行研究,以鉴别出真正的中药原料。

此外,中药鉴别学还包括了对中药材的加工过程及质量标准的要求,以确保生产出合格的中药制剂。

三、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学是中药学中的另一门重要学科,它主要是对中药的加工和制备过程进行研究,以保证中药的疗效和药用价值。

中药炮制包括中药材的洗净、切割、炮制、干燥等多个步骤,每个步骤都对中药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掌握好中药的炮制技术对中药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四、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的药物作用和药效学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是通过对中药的药理学特性、作用机制、适应症、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揭示中药的药理作用和疗效。

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五、中药剂型学中药剂型学是研究中药剂型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包括中药的剂型分类、制备方法、性质研究、质量控制等方面。

中药与方剂所有知识点总结

中药与方剂所有知识点总结

中药与方剂所有知识点总结一、中药的基本概念中药是指用中草药、矿物药、动物药等天然药物为原料,经过一定的加工方法制成的药物。

中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种类,是中医药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

1. 中药的分类中药主要包括中草药、矿物药和动物药。

中草药是指从植物中提取的药用部分的药材,如根、茎、叶、花、果实等;矿物药是指从矿物中提取的具有药用价值的物质;动物药是指用动物的各种组织或分泌物为原料制成的药物。

2. 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性味归经是指中药的药性特点、味道特征和归属于五脏六腑经脉的特性。

中药的性味归经对于中药的应用和配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中药的药效中药的药效是指中药对于人体疾病的治疗作用。

中药的药效有多种不同的作用方式,如散寒、祛风、清热、化痰、活血、滋阴等。

4. 中药的炮制中药的炮制是指中药原料经过加工处理后制成成品药品。

不同的中药原料需要进行不同的炮制方法,如洗净、晒干、研磨等。

二、中药的用药原则中药的用药原则是指中医药学中对于中药使用的基本原则和规定,是中医药治疗的基础。

1. 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以及辨别病因、病机和病证,来确定治疗方案。

只有正确辨病而后施治,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 辨证施治中医药治疗以辨证施治为核心原则。

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证候特点,选取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不同的证候需要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以达到针对性的治疗效果。

3. 统一整体中医药治疗的原则是统一整体。

统一整体是指将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看作一个整体,综合分析病人的病情,以整体观念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药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调摄阴阳。

调摄阴阳是指通过中药治疗,达到阴阳平衡,调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方剂的基本概念方剂是指将数种中药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制法配伍组成的药物组合。

方剂是中医药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具有药效确切、剂型合理、易于配制和服用等方面的优点。

方药基础知识

方药基础知识

方药基础知识
方药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将多种草药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而成的治
疗疾病的药物。

方药是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多种用途和功效。

1. 基本原理:方药的组成原理是根据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进行配比。

方剂中的药物
组合具有相互作用的特点,可以增强或调节药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方药分类:方药可以按照其用途、组成、疗效等多个维度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
包括方剂的方剂名、功能主治、药物组成、方剂归属等。

3. 方剂的命名:方剂的命名通常以方剂主治或主要药物为依据,以简洁明了的语言
描述方剂的作用和用途。

4. 方剂的配伍禁忌:在组合药物时,需要注意一些药物的配伍禁忌。

不当的药物配
伍可能会出现药物相互作用或产生不良反应。

5. 方剂的制备方法:方剂的制备方法包括水煎、煎煮、蒸馏、浸泡等。

不同的药物
和疾病需要采用不同的制备方法。

6. 方剂的应用范围:方剂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如感冒、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7. 方剂的服用方法:方剂的服用方法通常是口服,也有一些方剂适用于外用。

8. 方剂的疗效评估:方剂的疗效评估通常通过临床观察、问诊、望诊、闻诊等综合
方法进行。

方药是中医药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应用方剂时,需要根据具体疾病的症状和病情进行选择。

方剂的正确应用将有助于提高疗效,促进患者
康复。

方药基本知识

方药基本知识

方药基本知识想要成为一名好医生,对中药知识的了解,肯定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方剂的记忆与运用,要想临证用药轻松自如,掌握方药的基本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一、君臣佐使多种药物配成的处方,称做方剂。

方剂的组成有一定的法度,称做方制。

所以,方剂是用单味药物治疗的进一步发展。

它的特点是:具有综合作用,治疗范围较广,并能调和药物的毒性,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

方剂的组成,分君、臣、佐、使四项。

一般处方用药多在四种以上,均按这四项配伍,即使少于四种药或多至几十种,也不能离此法则。

否别漫无纪律,方向不明,前人所用有药无方。

1君君是一方的主药,针对一病的主因、主症能起主要作用的药物,即《内经》所说:主病之谓君。

君药不一定一方只有一个,也不一定猛烈的药才能当君药,主要是看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决定的。

李东垣曾说:假如治风,则用防风为君;治寒,则用附子为君;治湿,则用防己为君;清上焦,则用黄连为君;清中焦,则用黄芩为君。

依此类推,即使是比较性味薄弱的药物,如桑叶、菊花、陈皮、竹茹等,都有作为君药的资格。

2臣《内经》上说:佐君之谓臣。

臣是指协助和加强君药效能的药物,如麻黄汤中的桂枝就是帮助麻黄发汗解表的,所以它在麻黄汤中是臣药。

臣药在一个方剂内,不限定只有一味,一种君药可以有几种臣药;如果一方中有两个君药,还能用较多的臣药来配伍。

3佐臣之下称做佐,佐药就是接近于臣药的一种配伍药。

除了与臣药一样协助君药的作用,还能协助君药解除某些次要症状。

例如,麻黄汤用杏仁为佐,其作用就是宣肺、平咳,帮助君药解除麻黄汤证的次要症状。

另一方面,假使君药有毒性或者药性太偏,也可利用佐药来调和。

4使从“使”字的意义来看,使药是一方内比较最次要的药物。

《内经》说:应臣之为使。

可知使药是臣药的一种辅助药。

在临证上一般把使药理解为引经药,引经药的意思是将药力引到发病场所,所以也叫引药,俗称药引子。

君、臣、佐、使等字面虽含有封建意味,但实质上是用来代表主要药和协助药,以说明方剂的组织形式。

中药与方剂基本知识汇总

中药与方剂基本知识汇总

中药与方剂基本知识汇总
一、中药分类
中药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药性分类和归经
分类。

1.药性分类:中药可以根据其药性的特点进行分类,通常分为寒、凉、平、温和热等性质。

2.归经分类:根据中医理论,中药可以归属于不同的经络和脏腑,如
归于心经、肺经、肾经等。

二、中药的常用功效
中药具有多种功效,常见的功效包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调理气血、健脾养胃、祛湿利水、安神定志等。

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主要功效和适应症。

三、中药的制剂形式
中药可以通过不同的制剂形式进行应用,常见的制剂形式包括草药煎剂、丸、片、膏、散剂等。

草药煎剂是中药最原始的应用形式,草药经过
煮炮后饮用。

丸剂和片剂是将草药粉碎、混合后制成固体剂型,方便携带
和服用。

膏剂是将草药煎煮后加入胶质制成的外用药物形式。

散剂是将草
药磨成细粉后包装,可以直接服用或用于外敷。

四、方剂的种类
方剂是由多种中药按一定比例配伍而成的处方,它是中医治疗的核心。

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和应用方法,方剂可以分为几类,包括外用方剂、内
服方剂、调理方剂和解表方剂等。

外用方剂主要用于外用治疗,如膏剂、
洗剂和药水等;内服方剂主要通过口服进行治疗,如丸剂和片剂等;调理方剂是根据体质特点进行调整身体的方剂,如补益方剂和清热方剂等;解表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表现为外感风寒的疾病,如感冒发热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护理
• 1.单行:单用一种药物来治疗疾病。 • 如独参汤。 • 2.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
增强原有疗效。 • 如:麻黄配桂枝能增加发汗解表作用,大黄配芒
硝加强泻下通便作用
中医护理
• 3.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伍同用,而以 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 药的功效。
中药方剂基本知识

章节目标
2.熟悉
中药的毒性;方 剂的剂型
1.掌握
中药四气五味的概念; 配伍禁忌;煎煮方法。
3.了解
中药、方剂的 使用
中医护理
(一)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
祛除病邪 消除病因 恢复或重建脏腑功能的协调 纠正阴阳偏胜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
升 浮

沉 降

上行 向外
下行 向内
升阳、发表、散寒、祛风、 催吐、开窍等作用
清热、泻下、利水、渗湿、 潜阳、降逆止呕、止咳平 喘、消积导滞、重镇安神 等作用
中医护理
2 、升降浮沉临床指导意义
病位在上、在表,宜升浮不宜沉降。如风寒表证当用升浮 发散之麻黄,不能用沉降泻下之大黄。
病位在下、在里,宜沉降不宜升浮。如肠燥便秘,宜用润 燥滑肠之火麻仁、杏仁,不能用升浮发散之紫苏。
在里 里实便秘、肚腹冷痛
向上 呕吐、呃逆、咳嗽气喘
病 向外 自汗、盗汗、风疹初起 势 向下 泻痢、脱肛、子宫脱等
向里 表证传里、热邪内陷
升浮 沉降 沉降 升浮
中医护理
1 、升降浮沉的作用
某些药物具有升浮和沉降的 “二向性”或“多向性”。
如:麻黄 升浮 发汗解表 沉降 平喘利尿
川芎 升浮 上行头目 沉降 下行血海
中医护理
1、四气
四气也称四性。 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 不同的性质。凉次于 寒,温次于热。在共 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 的差异。
寒 凉

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等 作用
黄芩、 板蓝根
温 热

温里、散寒、 助阳、通络等 作用
附子 干姜

中医护理
2、五味
五味,就是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其 所含成分不一,因而表现出不同的药理和治疗作用。味相同的药物 ,它们的作用相近,在成分上甚至亦有某些共同之处。
中医护理
五、中药的配伍
• 概念: • 有目的的按照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
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叫配伍。 • 目的: • 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增加药物的疗效,降低或消除毒
副作用。
中医护理
1、药物七情
• 指配伍关系,表达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共有七种 情况。
• 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寒性药物 清热作用 黄 连 清心火
补虚药物 滋补作用 党参 补脾
龙胆草 清肝热 牛膝 补肝
黄 芩 清肺热 蛤蚧 补肺
杜仲 补肾
中医护理
1 归经的产生
在中兽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 来的。
杏仁 治咳嗽痰多 止咳平喘 归肺 治肠燥便秘 润肠通便 归大肠
党参、白术 益气健脾 归脾经
一药可以归一经,也可以归数经。归数经的药物治疗 范围比较广大。
但这里所说的“味”与平常生活中所说食物的味道不能完全等同 ,这里的“味”实际上是对药物某些功能的概括和总结。
味并不完全是指药物真正的味道,有时是根据药物的作用归纳出 来的。所以,某些药物所记载的味与口尝的真实味道并不一致。
如葛根味辛、石膏味甘、玄参味咸等均与口尝不符。
中医护理
能散 发散解表 辛散
能行 活血行气
中医护理
中药性能的主要内容 一、性味(四气五味) 二、升降浮沉(作用趋向) 三、归经(作用部位) 四、毒性
五、配伍(七情) 六、禁忌
中医护理
一、性味(四气五味)
性味又称四气五味。《神农本草经·序 例》中说:“药有酸、咸、甘、苦、 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性与味是中药性能的主要内容, 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用以表示药 物的药性和药味两个方面。 四气(四性) 五味
黄连,归心、肝、胃、大肠经,说明此药能清心、肝、胃、 大肠等脏腑的实热火毒。 甘草能入十二经,其治疗作用更加广泛。
中医护理
2 归经的临床指导作用
根据疾病表现的病变所属脏腑经络部位选择用药
肺热咳喘 黄芩、桑白皮
肝热或肝火 胃热 心火亢盛
龙胆草、夏枯草 黄连、石膏 黄连、连翘
根据脏腑传变规律选择用药
肺气虚:选择肺经药和脾经药配合治疗,补脾益肺(培土生金,虚 则补其母)
苦坚
能燥 燥湿
苍术
能坚 泻火存阴(坚阴) 黄柏、知母
能下 泻下通便 咸 软 能润 润燥软坚
芒硝
能软 软坚散结
牡蛎、海藻
中医护理
二、升降浮沉
是指药物进入机体 后的(上、下、表、 里)作用趋向,是与 疾病所表现的趋向相 对而言的。
在上 眼目红肿、口舌生疮
病 在表 外感表证、皮肤湿疹 位 在下 腹水、尿闭、肢蹄浮肿
病势向上、向外,宜沉降不宜升浮。如肝阳上亢,宜用平 肝潜阳之代赭石,不能用升发助火之桂枝。
病势向下、向内,宜升浮不宜沉降。如久泻脱肛,宜用升 阳益气之黄芪、升麻,不能用泻下沉降之大黄、芒硝。
中医护理
三、归经
归经就是指 药物对于机体 某部分的选择 性治疗作用。 药物产生明显 治疗作用的脏 腑经络即是这 种药物的归经 。
麻黄、薄荷 川芎、木香
能补 滋补和中
人参、熟地、麦冬等
能和 调和药物 甘缓
能缓 缓急止痛
甘草、大枣 芍药、甘草
解毒 缓 五味子、五倍子
酸 收 能固 固精止遗
金撄子、覆盆子
能涩 涩肠止泻
五味子、煨诃子
能泻 清热泻火、通便
黄连、大黄
能降 降逆止呕,降气平喘 半夏、杏仁
眼病(肝火上炎):选择肝经药与心经药配合,以泻心平肝(实则 泻其子)等。
中医护理
四、毒性
是指药物对畜体可能产生的毒害作用。
物之能害人即为毒。其实中药学中“毒”的含义远 非如此,概括起来有四点:
“毒”为药物的总称 “毒”指药物的偏性 “毒”指药物作用的强弱 “毒”指药物的毒副作用
中医护理
无毒:是指所标示的药物服用后很少出现副作用,使用安全,一 般不会毒害人畜。 小毒:是指所标示药物使用较安全,虽可出现一些副作用,但一 般不会导致严重后果。 有毒、大毒:是指所标示药物容易使人畜中毒,用时必须谨慎。 剧毒:是指所标示药物毒性强烈,临床上多供外用,或极小极小 量入丸散内服,并要严格掌握炮制、剂量、服法、宜忌等,不能 鲁莽从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