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心区广场空气质量改善与空间形态关联性研究
《2024年感知与真实_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初步研究》范文
《感知与真实_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初步研究》篇一感知与真实_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初步研究一、引言在现代都市生活的繁华之中,人们对城市的理解不仅依赖于具体的建筑结构与基础设施,也取决于由城市所产生并深植于人心中的“城市意象”。
这一“城市意象”是人们对城市空间的感知与体验,它与城市空间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旨在初步探讨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以深化我们对城市空间的认识和理解。
二、城市意象的感知城市意象是指个体或群体对城市的整体感受和印象,包括城市的建筑风格、公共空间布局、自然环境以及社会氛围等。
人们对城市意象的感知来源于个体的亲身体验,同时也受到文化、历史、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这种感知不仅是个体对城市的直观感受,也是构成城市空间的重要元素。
三、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城市空间形态是指城市的物理空间结构,包括建筑、道路、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的布局和形态。
这种形态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
城市空间形态的多样性、可达性和宜人性对城市意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城市空间形态是构成城市意象的物质基础,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的整体感受和印象。
另一方面,城市意象是人们对城市空间的主观感知和体验,是城市空间形态的“灵魂”。
因此,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五、初步研究通过对多个城市的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城市空间形态的多样性、可达性和宜人性对城市意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具有独特建筑风格和丰富公共空间的城市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那些布局合理、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城市则更容易吸引人们的居住和游玩。
同时,我们也发现,人们对城市的感知和体验也会反过来影响他们对城市空间形态的评价和期望。
六、结论与展望通过对感知与真实: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的初步研究,我们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模式及优化策略研究
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模式及优化策略研究作者:李菲史俊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4年第12期摘要:城市中心区代表一个城市的总体面貌,主导城市形态的发展趋势,因而对城市中心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杭州武林中心区是一个典型的旧城中心区,文章在对其进行STOW 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重整用地的功能结构、优化交通条件、整治居住环境、增加绿色空间、保护利用历史人文资源等城市设计思路。
关键词: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STOW分析城市中心区是服务于该城市和区域的功能集中区,这些职能包括商务职能、信息服务职能、生活服务职能、社会服务职能、行政管理职能和居住功能。
不同规模和等级的城市各个职能比重不同;在同一个城市的城市中心区,各个职能也存在发展和消亡。
一、杭州市中心体系的空间结构杭州是浙江省省会,地处长江三角洲南侧,钱塘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教和文化中心,也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
杭州主城目前是一个由单核结构体系向多核结构体系过渡的状态,现有大型公共设施结构布局不平衡,大多集中在市中心区,且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有日益强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不同等级的商业中心无序蔓延连片,沿延安路、解放路、庆春路、天目山路呈“丰”字型线型散射发展。
在杭州市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杭州要从单一中心的城市成为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并制定了“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推进城市发展从以西湖为中心的“西湖时代”迈入以钱塘江为轴线的“钱塘江时代”。
二、武林中央商务区分析(一)杭州武林中央商务区概况杭州武林中央商务区南起庆春路,北到文晖路,东临中河北路、上塘路,西至武林路、环城北路转接京杭运河,总面积为2.5k㎡。
武林广场地区是目前杭州的城市中心,近年来,武林CBD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环境优势和人才优势,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二)SWOT 分析通过对中心区内部自身的主要优势、缺陷和外部将面临的机会、挑战加以综合评估,以便在城市设计中有针对性地抓住机会、减少威胁、强化优势、减少劣势,达成中心区未来的既定发展目标(表1)。
空气质量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空气质量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人们对于空气质量的关注日益增加。
空气质量不仅对于人类健康产生明显的影响,还对于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
因此,了解空气质量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时空分布格局空气质量的时空分布格局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工业排放工业排放是造成某些城市空气质量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排名》,2019年全国PM2.5浓度前10位的城市中,有7个是工业城市。
例如河北省唐山市、邯郸市、邢台市等,这些城市工业发达,工业排放量大,空气质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2.交通排放交通排放是另一个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
城市交通量大、车辆密度高的区域,空气中的PM2.5等有害物质浓度也普遍较高。
例如北京市,在2013年发布的全球PM2.5浓度排名中,由于交通污染问题,北京市PM2.5浓度较高,位于全球城市排名第一。
3.气象条件气象条件也对空气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风力较小的情况下,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能力较差,容易产生气象倒挂,这会造成空气污染物在低空积聚,空气质量明显下降。
此外,气温高、湿度大的时候,有害物质易在空气中停留,也会造成空气污染。
二、影响因素分析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不仅有上述三种,还包括以下几点:1.排放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种类的排放源对于空气质量的影响也不同。
例如,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物的排放主要来源于化学工业、城市交通、印刷、造纸、锅炉等,而PM2.5污染物的排放主要来源于工业、交通和燃煤取暖等。
排放源的数量也是影响空气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2.地形和城市规划地形和城市规划也对空气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若城市周边山脉环绕,进入城市的气流受到阻挡,容易产生地理障碍,使得污染物在低空大量积聚;城市规划中,如果大量新建建筑物,会严重影响空气污染物的排放与扩散。
3.人类活动水平人类的活动水平也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
中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与对策报告
中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与对策报告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其中,空气污染问题表现最为突出,城市居民往往需要面对雾霾天气的影响。
本报告将针对中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数据显示,中国城市空气污染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逐渐加重,而近十年来尤为显著。
根据环保部发布的“2019年1~9月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情况”,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达到优良空气质量的日数平均为82天,而劣于二级空气质量的日数平均为67天。
此外,南方城市的PM2.5浓度也较北方城市高出不少,例如广东、浙江、福建等省份的城市PM2.5浓度相对较高。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工业、交通、城市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加剧所导致的大量污染物排放。
其中,主要污染物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
这些污染物不仅破坏着城市居民的健康,还损害了生态环境,加重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
二、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对策1、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当前,中国的经济已经进入了质量变革和效率提升的新阶段。
通过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可以大幅度减少对传统产业的依赖,从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严格管控工业排放。
加强工业园区环保管理和工业企业环保技术改造,限制工业企业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对违法排放的企业进行处罚和惩戒,推动企业向清洁生产模式转变。
3、发展公共交通。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系统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此,中国城市可以通过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广大市民尽量减少驾车行驶,从而减少排放的尾气污染物。
此外,还可以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公共自行车等新型交通工具的建设和普及。
4、居民环保意识和宣传。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问题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努力。
政府可以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居民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并促使市民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少开车、增加户外运动等。
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概念设计作业
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概念设计一、概述城市中心区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
城市中心区的空间形态设计影响着城市的形象和品质,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城市中心区的空间形态概念设计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二、城市中心区的空间形态特点1. 人口密集: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居住、商业和办公区域交错。
2. 建筑高密度:城市中心区建筑高度和密度较大,建筑间距较小。
3. 交通繁忙:城市中心区交通流量大,交通网络复杂。
4. 社会活动频繁:城市中心区是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集中区域,社会活动频繁。
三、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概念设计原则1. 人本设计: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2. 绿色环保: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城市中心区的绿化率和环境质量。
3. 交通便利:优化交通网络,提高城市中心区的交通便利性。
4. 文化传承:保护和传承城市中心区的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品质。
四、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概念设计策略1. 多功能混合利用:在城市中心区实行多功能混合利用,满足不同功能需求。
2. 绿化景观建设:在城市中心区增加绿地和景观建设,提高城市的绿化水平。
3. 建筑立面设计:注重城市中心区建筑立面的设计,营造城市的美学风格。
4. 交通系统优化:优化城市中心区的交通系统,提高交通效率和便利性。
五、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概念设计案例分析以上海市黄浦区为例,通过对该区域的空间形态概念设计进行分析,探讨优化城市中心区的空间形态设计。
六、结论与展望城市中心区的空间形态概念设计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未来,应该注重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概念设计的研究和实践,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七、参考文献1. 《城市规划法》2. 《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3. 《城市空间形态设计原理》七、参考文献的内容提到了《城市规划法》、《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城市空间形态设计原理》。
2022-2023年注册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原理》考前冲刺卷I(答案解析4)
2022-2023年注册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原理》考前冲刺卷I(答案解析)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第I卷一.综合考点题库(共50题)1.可能给城市带来不利影响的水文条件包括()。
A.景观用水量少B.洪水侵患C.年水量的不均匀性D.河床泥沙淤积E.水流对沿岸的冲刷正确答案:B、C、D、E本题解析:江河湖泊等地面水体,不但可作为城市水源,同时它还在水路运输、改善气候、稀释污水以及美化环2.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剧是在()。
A.20世纪90年代B.20世纪80年代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60年代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剧,对各个国家和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球化并非仅仅只是一种经济现象,而是在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结果,并在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产生效应。
在全球化进程中,全球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全面的重组,从而导致了城市和区域体系的演化。
3.关于交通枢纽在城市中的布局原则的表述,错误的是()。
A.对外交通枢纽的布置主要取决于城市对外交通设施在城市的布局B.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一般应结合大型人群集散点布置C.客运交通枢纽不能过多地冲击和影响城市交通性主干路的通畅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D项,货运交通枢纽的布局应与产业布局、主要交通设施(港口、铁路、公路等)、城市土地使用等密切结合,尽量靠近发生、吸引源,以实现物流组织的最优化,减少城市道路交通量。
故货运交通应远离城市公共交通,避免互相干扰降低交通运输效率。
4.在公元前5世纪,()的城市布局上出现了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希波丹姆模式。
A.古埃及B.古罗马C.古印度D.古希腊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经历了奴隶制的民主政体,形成了一系列城邦国家。
在该时期,城市布局上出现了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希波丹姆模式。
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措施与效果评估
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措施与效果评估从过去几十年来全球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趋势看,城市空气质量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大量的机动车辆、工厂排放物、建筑施工和人口高密度等因素不断增加了城市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对人们的健康和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成为了各国政府和研究机构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措施入手,探讨其效果评估。
一、交通改革交通是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
因此,实施交通改革措施是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首先,提倡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如地铁、公交车等。
这样可以减少机动车辆的数量,降低尾气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其次,鼓励低碳交通方式,如骑自行车和步行。
这不仅能减少交通尾气排放,还能促进身体健康。
交通改革措施在西方国家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使得城市空气质量得以显著改善。
二、工业减排工业排放是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改善空气质量,需要采取一系列工业减排措施和技术手段。
首先,提高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对高污染源进行限制和治理。
此外,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排放。
通过加强工业减排,许多城市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国际空气质量评估指数也有所提升。
三、建筑节能建筑行业在城市空气质量改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建筑物能耗和排放占据城市总体能耗和排放的相当比例。
因此,提倡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对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建筑通过优化建筑布局、使用环保材料和提高建筑能效等手段,降低建筑物对能源的依赖和排放的负荷。
此外,建筑节能还包括改变居民的能源使用行为,提倡节约能源的生活方式。
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绿化环境绿化是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重要手段之一。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净化空气。
因此,城市绿化能够有效降低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
通过建设公园和花坛、增加森林覆盖率和种植植物等方式,可以提高城市绿化率,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城市规划》杂志2020年总目次
《城f沁則》杂志2〇2〇年总目次规划研究国土空间规划的维度和温度城市规划70年的回顾与展望从古代都江堰灌区看本土人居生态实践思想 —兼论对生态文明时代城乡规划的启发 "城市人"理论的基本逻辑和操作程序未来城市及其规划探索的*■杭州样本"政策干预对区域均衡发展绩效的检验京津冀地区产业演化的历程解读中国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转型•结合汕头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探讨《诗经•大雅•公刘> 的规划解读元.明宫城平面规模研究—基于元大都宫城规模及象征意义分析 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协同的难点及建议 空间规划的困境.变革与思考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城市空间联系与规划 基于风险投资活动的研究庄少勤,等01 -9 杨保军,等01 -14 袁琳01 -63梁鹤年02 -68 张京祥,等02 -77 张逸群,等04-12陈昭.等05-9郭璐.等〇5-74 赵春晓05-83黄征学06 -9于立,等06 -15 赵玉萍,等06-55多元主体参与的情境化评图模式探析 刘淑虎,等〇6-106—以城乡规划专业高年级设计类课程为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治理的沿革与发展 杜雁07 -10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跨区域协调规划实践分析邱建,等〇8-53 —以威州、水磨,淮口三镇为例成都规划建设公园城市的探索与实践 曾九利,等08-112简论〈民法典》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联性 吕一平,等09-61经济学实验方法对规划评估的启示 陈铭.等〇9-78非正式“恋地情结":流动空间的人地依恋魏航.等10-20 —形成过程.权力生产与规划转向新时代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特性与构建 余云州,等11_23—基于广东省的实践探索近代自编教材〈都市计划学> 的规划知识体系李季,等11-58 中国城镇化率60%后的趋势与规划选择 王凯,等12-9规划机构改革与空间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苏冬.等12-18 高质量城镇化下浙江省城市群格局新态势研究张雍雍,等增刊1-10 城镇密集区跨县域协同发展的浙江实践与思考周俊,等增刊1一19 从接轨到融合 马素娜.等增刊1-26—上海大都市毗邻区发展策略研究城市化从•半工半耕‘‘到"半工伴读" 蒋宇阳01 -35—教育驱动下的县域城镇化新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的演进历程.特征与方向乔艺波01-44 —基于人口、经济与制度视角新兴田园城市: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城镇化理论重构罗震东 〇3-9 城镇化与流动人口家庭空间结构关系研究 陈宏胜.等〇5-19—基于全国大样本数据的分析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市民化空间分异与治理效率王凯,等06-22中国城市流动人口情感及其社区生活感知研究邹雪瓶,等—以广州市为例城镇化与居民主观福祉关系研究 陈宏胜,等—兼论对城乡规划的检视与启示土地利用发达地区存量建设用地减量化治理研究 郭旭------个新的空间治理分析框架国土空间开发*■源汇•■格局对河道水质的影响陈前虎,%—以杭州市11个排水分区为例从空间规划到土地利用变化 何志超赵春红,等----差异、现状.挑战和未来方向重庆建城以来城市空间扩展及特征研究 郭欢欢,等高铁站点地区空间演化与规划应对 曹阳,等总体规划城市层面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实践与思考陈志诚.等—以厦门市为例-冲突"抑或“协作~ 马淇蔚一生态博弈机制下的城市幵发边界划定路径公共利益共识的形成 安晓娇.等—澳门新城区总体规划公众咨询引发的思考南京市农民工就业迁移轨迹研究 王慧,等—基于••时间-空间-社会-三维视角的分析重庆主城区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 彭瑶玲,等—基于公共服务功能组织视角上海市老龄化人口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 李涛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北京医疗资源空间布局探究司志杰,等我国产业园区及其规划技术方法的发展与转变胡壳,等—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文献综述住有所居居乐其境单樑,等—新时期深圳宜居城市规划的探索与实践存量发展时期社区足球场建设的方法研究 陈振羽,等城市总体规划文本表达技术实践特征与思考王新哲,等—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 为例临空经济区的空间范围识别 胡科.等—对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实证分析"城市人"视角下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评估方法魏伟.等—以武汉市为例构建更为韧性的医疗卫生防疫体系策略研究张帆.夸—以北京医疗卫生服务设施为例我国医疗资源供给模式及策略研究 许丽君,等—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背景特定群体就业中心识别方法的修正和检验 王慧,等残疾人视角的无障碍设施低使用率研究 夏菁,等----以南京市为例上海郊区的半化服务现象及空间分布06-3107-1801-52;07-28;10-910- 3011- 8802- 5903-11503-13004-3105-5406-3906-4707- 8107-11008-7109- 8509-9310- 71;11-911- 1511- 7812- 47周建斌,等12-95浙江省县市全域规划的演进与创新 陈勇,等增刊1-5—从城镇体系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到国土空间规划城镇开发边界外*•两山*•转化路径探索 罗湘璟增刊1-41—以浙江省德清县西部地区为例浙江经济转型与县市域总规转变的回顾及实证钱家潍,等增刊1-75—浙江省经济发展中县市域总规的作用研究初探详细规划强制性.开放性,引导性 黄明华,等01-24—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居住地块(街坊)开发强度指标体系构建以品质提升为导向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编制杜立群,等〇1-72Open Space Ratio的译名、概念辨析与适用价值陈璐,等08-98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司法审查及影响的探讨 何明俊11 -38控规调整的技术管理要素与方法研究 衣霄翔,等11-45—兼论实质内容安排的重要性规划与规则 黄明华,等11-52—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发展方向的探讨社区步行环境的主动式健康干预 谭少华,等12-35----体力活动视角郊野地区全域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路径探索王場,等增刊1—84—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语境城市设计精细化治理时代的城市设计运作 唐燕02 -20—基于二元思辨基于时空行为适应性的城市设计方案评价研究翁阳03 -102—以北京怀柔科学城总体城市设计为例睹始知终方能完善发展徐苏宁,等〇4-62—城市设计中的图层思想溯源城市中心区垂直空间密度解析与立体形态研究曲冰,等05-44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城镇开敞空间分形秩序研究田达睿.等〇7-38总体城市设计的实施策略研究 杨俊宴〇7 -59广场空气质量与空间设计要素相关性分析 闫利,等08 -61—以乌鲁木齐钻石城广场的六个设计方案为例促进公共健康为导向的街道空间品质提升策略陈婧佳.等〇9-35—来自空间失序的视角健康中国背景下健康导向型人居环境规划研究谢劲,等〇9-48—以杭州市为例中国城市空间文化基因探索 牛雄.等10-81景与观:城市眺望体系的空间解析与建构途径杨俊宴,等12-103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多元协同再创作思考陈桂秋,等增刊1-100山水城市总体城市设计的探索 郑浩,等增刊1-106—以台州市中心城区为例本土文化导向下的老城区特色塑造与活力复兴吴宦漳.等增刊1-120—以浦江县城西区块城市设计为例规划管理用途管制中相邻关系的重构 何明俊05—29—先占原则vs科斯定理面向村民住宅的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实践研究潘裕娟,等 〇7-46----以珠海市农村地区为例疫情下医疗卫生设施规划标准研究探索与反思周亚杰,等〇9-55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标准〉的探讨相秉军,等1〇-93保护与更新1949一2019年中国城市更新的发展与回顾 阳建强,等02-9历史城区不可移动文物消失过程研究 黄伟欣02-103—以1978—2014年长沙历史城区不可移动文物消失过程为例创新街区的场所营造研究 邓智团,等04 -22存量工业用地更新与政策演进的时空响应研究曾鹏,等04 -43—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农村工业化地区的城市更新:从破碎到整合郭炎,等04 -53----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城边型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的多模式研究张星,等04—97—以宁波市镇海区憩桥村为例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综合评价体系研究周广坤,等05 -62居民自建:规划之外的地方实践与地方智慧赵旭.等05 -89—以陕西省汉阴老城的更新与发展为例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合作 韩文超,等05 -97—1973年以来台北市城市更新机制演变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进程.特点及趋势 张杨,等〇6-73—基于CiteSpace的数据可视化分析5C战略背景下古城边缘区保护与发展探索 卓想.等〇6-83—以深圳市大鹏所城文化创意园区为例城中村更新改造进程中地方政府角色的变化司南,等06 -90—以深圳市为例产权重构.土地租金与珠三角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郭旭,等06—98------个理论分析框架与实证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传统村落图景分类研究覃巧华.等07 -52从外部引入到内部融合 陈铭,等〇7-73—传统特色街区的社区营造与商住矛盾研究小城镇有机更新的“枫桥经验莫洲瑾.等〇8-42—源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城镇更新机制探索太行山区传统村落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研究张慧,等〇8-90《城f成糾》杂志2〇2〇年总目次多元治理视角下的存量规划效用研究 李杨,等09 -120—以深圳市湖贝旧村更新改造为例住房规划基于智慧城市思想的社区健康服务均衡性研究王彦钧.等〇2-95—以深圳市为例深圳社区规划治理体系的改善途径研究 司马晓.等07 -91新冠疫情考验下的武汉社区治理新思考 盛洪涛.等〇9-9村镇规划自然营法:一种由内而外的乡村朴素设计探索杨俊宴,等04-73 ----以陈庄为例"去中心化"下农业与乡村社会协调发展研究洪亘伟.等〇5_35从乡村建设到乡村运营 申明锐〇7-9—政府项目市场托管的成效与困境近现代乡村规划理论的源与流 乔鑫.等08 -77基于城乡融合理念的新型镇村发展路径研究陈建滨.等〇8-120 —以成都城乡融合发展单元为例乡村"福利型"产业逻辑内涵与发展路径探讨段德罡,等〇9_28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苏州乡村空间发展透视刘彬,等09-106 村庄建设用地再开发实施后效应评估体系研究郑沃林,等09-113—以广州市林和村和横沙村为例公共健康导向的乡村空间基因提取与优化研究袁青.等10-51 —以严寒地区乡村为例时空视角下白洋淀村庄空间规划与治理探索王怡鹤,等1〇-63 —以淀中四村为例从特色田园乡村实践探讨我国乡村振兴的路径张伟.等11一97特色田园乡村引领下的县域乡村振兴路径探析赵毅.等11-106 —以江苏省溧阳市为例基于"共同缔造"理念的乡村规划建设模式研究陈超,等11 —117—以溧阳市塘马村为例式微的山地乡村 万成伟,等12-77一公共服务设施需求意愿特征,问题.趋势与规划响应从犯罪预防看徽州古村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王益12-87浙江省村庄设计经验及典型手法 张建波.等增刊1-47都市近郊区乡村振兴规划探索 张如林.等增刊1-57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背景下桐庐乡村振兴规划实践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浙江特色小镇实践探索张如林.等增刊1-67城市生态规划高静风频率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探索 汪小请.等08-129—-成都市通风廊道的规划实践城市边缘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规划研究 邢忠.等12-57—公益性产出保障导向大城市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及规划应对蒋蓉,等12-70—成都市中心城区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探讨风景旅游高标准规划"水城共融’’的城市副中心的探索杨舒媛.等01 -85开放空间视角下城市绿地概念的现代演变潘仪.等04 -83城市社区绿道的服务效率及设计优化研究 韩西丽.等04-90—以深圳市为例新形势下浙江省风景名胜区定位与发展 李鑫.等增刊1-34—基于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下的研究可辨、可塑.可感余伟,等增刊1-91—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的创新探索与实践城市交通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发展策略浅析 徐铮鸣.等m-8〇分行业居住-就业空间关系及路网交通需求分异时振钦.等02 -87—以广州市为例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推进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汪光焘,等03-31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性质及作用分析姚晓霞.等〇5-104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协同的时空响应研究张纯.等05—111----以北京为例可达性叠加效应与空间发展潜力研究 殷子渊〇5-118—剖析香港轨道站域居住空间集聚形态面向实施的公共停车场用地规划方法研究 王波〇8-107—以广州为例国土空间规划构建期大城市交通实践与探索马小毅.等09 -100—以广州市第三轮交通发展战略规划为例新技术、工程规划智慧社会数据基础设施及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戴慎志,等02 -27高密度城市的多尺度空间防疫体系建构思考杨俊宴.等〇3-17城乡■•安全健康单元"营建体系与应对策略钱振澜,等03-25一基于对疫情与灾害防-适-用"响应机制的思考赣州古城理水经验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吴庆洲.等03-84徽州古村落水口空间环境预防功能及安全启示 王益〇3-93国内城市与区域语境下的韧性研究述评 许婵等〇4-1〇6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中提升社区韧性的方法研究马超.等06 -65重大疫情冲击下城市空间治理考验 吴志强.等〇8-9针对传染性疾病防控的城市空间干预策略 王兰.等08-13面向大气防疫的城市公共空间呼吸暴露风险评价李绥,等08-21建成环境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及循证实践 张庭伟08-33—对美国城市新冠肺炎分布的初步分析重大疫情下城市脆弱性及规划应对研究框架邱建.等09-13城市活力恢复及其影响因子 马琦伟,等09 -22—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情景下的探索空间治理背景下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和实施研究王宁.等11-30大数据背景下的通勤模型构建与应用 顾家焕.等11-69----以上海市为例市场05地摊06村庄07短板08周期09价值10局校11配套12国外研究德国规划体系空间要素纵向传导的路径研究周宜笑.等09-68—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视角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用途管制思考 周宜笑1〇-40一基于德国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实践<1961纽约区划则例> 立法目的及其实施路线周剑云.等10—102其他活力城乡美好人居人居与高质量发展城乡规划建设与文化传承国土空间规划怎么做责任规划师路在何方?地下空间从规划到实施有多远城市非正规发展与治理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国方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与城市的可听性孙施文.等01-92吴唯佳.等01 -99王树声,等01 -105孙施文,等〇1-112施卫良,等02 -32李迅.等02-39叶裕民.等〇2_44李金路,等02-50华晨02-110致"全国青年城市规划论文竞赛三十周年"规划提高城市免疫力一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事件笔谈会02-115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倡议书联合教学共促规划学科发展城镇风貌管控的制度化路径更有效的城市体检评估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〇3-1吴唯佳.等03-43吕斌,等03-57石晓冬,等〇3-65张京祥.等03 -74周一星 03 -139一读胡序威先生〈一生无悔地理与规划研究》有感处理“六大关系"实现"五个转变"范锐平〇4-9一以片区综合开发推动新区高质量建设的成都实践2020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 10-114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国土空间演进的影响耿慧志.等12-28<城市规划〉杂志2020年总目次 12潮涌推征途.风劲好扬帆写在浙规院成立四十周年之际陈桂秋增刊1-编者絮语情感免疫学习石楠0102继承与创新 【主持】王树声文境:一种追求城市空间格局人文境界的规划模式李小龙.等01-•彩页端凝:一种凝神会心的人文空间规划设计方法陈旭,等02-彩页绾合:一种以人文节点凝结城市格局的规划手法李小龙.等〇3_彩页并立联辉:一种并置人文标志提振城市格局秩序的规划手法王树声,等〇4_彩页环峙:一种环布人文标志提振城市格局的规划模式张薇,等05-彩页品峙:一种鼎立标志空间塑造城市人文秩序的规划模式王树声,等06-彩页澄心涤虑:一种追求城市人文空间境界的营造理念高元.等〇7-彩页胜绝宜学:一种择胜地巧营文教空间的规划理念王凯,等08-彩页闬捍:一种把控水脉关键处巧营人文节点的规划方式朱玲.等09-彩页以文凝边:一种促进边疆治理的人文空间规划手段徐玉倩,等10-彩页肃其敬:一种追求城市人文空间敬慕感的营造理念来嘉隆,等11-彩页文荫武备:一种兴文事与修武备融合并重的规划设计理念王树声.等12-彩页遗珠拾粹 【主持】阮仪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古镇赵逵.等01—彩页海南省澄迈县大美古村袁菲.等02-彩页福建省古田县杉洋古镇袁菲.等03-彩页浙江省绍兴市沥海所城袁菲.等04-彩页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考坑村袁菲,等05-彩页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阜山乡袁菲.等06-彩页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陈宅村袁菲.等07-彩页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大耿古村段亚鹏.等〇8-彩页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界首古镇赵逵.等09-彩页河北省邢台市路罗镇英谈古寨黄燊.等10-彩页湖北省恩施市红土溪集镇赵苒婷.等一彩页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疏口古村李久君.等12-彩页04。
城市中心区空间集聚下的形态整合策略
为明显 , 促成了当地民居建 筑内外特征 的形成 , 表现在 : 晋东 南 民 地是为本文的研究提供 了更多 的民居案例作 为例证 。
居正房多 坐北 朝 南 , 面多 为厚 实砖 墙 , 院 中多 檐廊 , 山屋 参 考 文 献 : 屋 庭 硬
顶, 倒座南墙 开窗 , 炕朝南 临窗 布置 等方 面。而地 形地貌 主要 决 [ ] 宁可主 , 1 乔志强 , 李书 吉. 文化 志 [ . 海 : 晋 M] 上 上海人 民 出 定 了当地 民居多 为带状 或 团状 的整 体布 局。丰 富的石材 使 得 民
济效能得到最大 的发挥 , 从而 推动 了 民居及其 室 内设 计 的发展 。
1 空间集 聚的 山地表 征 1 1 高强度 的土地 开发模 式及 飞地 式 空 间拓 展 .
重庆城区 山多地少 , 可利 用 的土地 资源 十分 紧缺 , 随着城 市
筑的外 立面单调呆 板 , 与空 间的交接 生硬 , 乏近人 尺度 的空 间 缺
细节 ; 各街块根据各 自的功能 性质确 定其 立 面形式 , 区整体界 街
明显 。加上重庆城市不 可复制 的山地 地形特 征 , 得城市 设计的 13 由于 开发 强度 过 大 带来 的空 间界 面混乱 问题 使 . 理论及策 略更具 特殊性 。本文试 图从集 聚度 的形 态控制 这个 角
仍以解放碑 中心 区为例 , 其区域 内街块 的空 间界 面存在 以下 度切人去分析城市 中心 区的空 间形 态 , 以重 庆解放碑 中心 区的形 问题 : 开发强度大 , 高层建筑成为街块 界面的 主要 构成物 , 使得城 态整合为例得 出一些具有指导意义 的设计策 略。 市公 共空间缺乏舒适的 D H 比; 多高层 建筑 特别 是商 务酒店建 / 许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与城市功能区划的研究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与城市功能区划的研究城市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人们生活、工作和娱乐的场所。
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区划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有非常大的影响。
因此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功能区划的研究一直是城市规划领域的热点。
一、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必要性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中各类空间单元之间相互关系的组合,表现为各类空间单元的分布、空间形态、区位、交通、设施等方面的特征,是城市形成和演变的重要标志。
但是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城市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逐渐显现,城市空间结构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如城市中心区承受的交通和人口压力过大,周边地区资源利用不够充分,城市发展的全局性规划缺乏等等。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不仅可以提高城市整体效率和生产力,还可以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不是简单的开发土地,而是要注重保护环境和生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城市的功能需求,使城市的各区域、各方面的发展更加平衡。
二、城市功能区划的优化研究城市功能区划是指以城市规划的目标和功能为导向,将城市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并合理规划和配置城市的空间资源,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功能区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城市的空间结构优化密不可分。
城市功能区划应以城市的规划目标为基础,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制定尽可能合理的空间布局。
功能区划必须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相结合,保证城市各项功能的平衡发展,协调各功能区之间的关系。
如居住区和商业区之间的关系,城市中心区和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城市交通枢纽和商业、住宅区之间的关系等。
同时,城市功能区划也要考虑城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功能区划的措施1、合理配置城市的开发空间城市发展需要土地资源,但是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必须合理配置城市的开发空间。
应优先选择利用率低的土地进行开发,可以采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等方式,最大程度地实现土地的利用价值。
室内空气质量改善:打造舒适健康的生活空间
室内空气质量改善:打造舒适健康的生活空间1. 引言1.1 概述室内空气质量是我们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们对舒适健康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室内空气质量问题。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室内环境不仅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还会对工作效率、学习能力以及情绪状态产生直接的影响。
因此,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室内空气质量改善:打造舒适健康的生活空间”这一主题展开详细论述。
首先,我们将探讨室内空气质量问题,包括室内污染源和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然后,我们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包括通风换气、净化室内空气和控制污染源等方面内容。
最后,在设计舒适健康的生活空间方面,我们将从自然光线与照明设计、温度与湿度控制以及噪音控制与声学设计等角度进行探讨。
通过这些内容的论述,希望读者能够了解室内空气质量改善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方法来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醒人们意识到室内空气质量对我们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可以了解到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空间。
消除室内污染源、合理通风换气、采取净化手段以及关注生活环境设计方面是我们实现这一目标所需关注的重点。
在环保和健康意识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相信通过共同努力,能够创造出一个更加宜居、舒适且健康的居住环境。
2. 室内空气质量问题2.1 室内空气污染源室内空气污染源指在封闭的室内环境中释放出有害物质的各种来源。
这些污染源包括但不限于:烟草烟雾、家庭清洁剂、香薰产品、油漆和涂料挥发出的VOCs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甲醛等室内装修材料释放的有害气体、家具和地毯散发出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以及家用电器产生的电磁辐射。
2.2 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低质量的室内空气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城市广场空间重构好的案例
城市广场空间重构好的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城市广场是城市的中心,是人们聚集交流的地方,也是城市文化和活力的体现。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增长,一些城市广场面临着空间狭窄、环境脏乱等问题。
对城市广场的空间重构成为了城市规划者和设计师们的关注焦点。
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个关于城市广场空间重构好的案例。
这个案例发生在一个城市的中心广场。
这个广场原本是一个交通繁忙的区域,车辆往来频繁,人们很难在这里安静地休息或交流。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城市规划者决定对这个广场进行空间重构。
他们限制了机动车辆的通行,将广场改造成了一个步行街。
这样一来,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在广场上散步、购物或是与朋友聊天。
规划者还在广场的中央设置了一个大型喷泉和一些花坛,使广场变成了一个绿意盎然、清新宜人的休闲场所。
他们在广场的周围设置了一些休息座椅、遮阳伞和凉亭。
这样一来,人们可以在广场上找到一个舒适的休息场所,享受一下午茶时间或观赏广场周围的景色。
为了增加广场的活力和趣味性,规划者还在广场的某些角落设置了一些雕塑和艺术装置,让人们在休息的同时也能欣赏到一些艺术作品。
规划者还利用科技手段为广场增添了一些现代化的元素。
他们在广场的某些区域安装了一些LED灯光和音响设备,使广场在夜晚变成了一个灯火辉煌、音乐欢快的娱乐场所。
他们还在广场周围设置了一些智能导览屏和公共Wi-Fi,方便人们获取信息、查找导航以及与朋友分享。
通过以上种种措施,这个城市广场的空间重构取得了很大成功。
广场不仅成为了城市里的一个热门景点,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和游玩,也成为了城市文化和活力的重要载体。
城市居民们可以在这里尽情享受生活,感受城市的魅力和热情,让城市广场成为了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城市广场的空间重构是城市规划和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才能让城市广场成为城市的中心和人们交流互动的场所。
希望这个案例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让我们一起为打造更加美好的城市广场而努力。
空气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空气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空气质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如何认识和控制空气质量,对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安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空气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据统计,近几年中国的空气质量状况整体呈现为南方相对优于北方,东部相对优于西部的空间分布特点。
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宁和内蒙古等地为污染重点地区。
南方城市受到近海上风传输和降水清洗等因素的影响,空气质量相对较好。
在具体的城市中,空气质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例如,在北京市内,东、南、北三边的空气污染较重,而西边、西南部分、南部和东北部分则较为清洁。
这与该地区的工业和交通分布有一定关系。
二、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一)天气因素天气因素是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风速和风向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风速越大、风向越清晰,则空气质量越好;反之,则空气质量越差。
温度、湿度等也会影响空气污染物的扩散和浓度分布。
当温度较高、湿度较低时,空气中的污染物扩散条件较好,空气质量相对较好。
(二)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
工业污染、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城市垃圾等都是产生大量污染物的行业和领域。
例如,在北京市,交通运输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占总污染物排放的70%以上。
工业污染也是导致当地空气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三)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也会影响空气质量。
例如,火山活动、沙尘暴等天然灾害都会对空气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此外,自然界中的大气氧化、微生物等过程也会产生有害气体,进一步加重空气污染。
三、空气质量管理对策要改善空气质量,需要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部门需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例如推动节能减排、扶持新能源发展等措施;企业需加强自身环保意识和责任,推动绿色生产,切实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公众也应该积极参与,倡导低碳生活、节约能源等环保行为。
同时,要加强空气污染监管、提高监测空气质量的能力和水平,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气象影响信息,引导公众合理应对、做好自我防护。
城市空间形态视角下旧城更新中广场空间场所精神的丧失——以彭州市牡丹文化广场为例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297城市空间形态视角下旧城更新中广场空间场所精神的丧失——以彭州市牡丹文化广场为例◎钱奕衡摘要:随着城市更新的进行,很多对于城镇居民有意义的场所都逐渐消逝,彭州市旧市政广场就是一个典例。
本文基于诺伯次·舒尔茨的场所精神理论及相关城市设计理论,对现有的牡丹文化广场(新市政广场)进行分析,发现其严重缺乏场所精神的问题。
进而以城市空间形态的角度切入,对新老广场进行对比,从而找出部分问题的原因所在,并提出一定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旧城更新;场所精神;城市空间形态;广场空间尺度一、广场发展概述彭州市旧行政中心广场修建于1986年,广场位于老城核心区,西侧正对彭州市行政中心。
旧行政中心广场宜人的尺度、丰富的公共空间触发了多样的户外社会活动;而广场北边一座修建于1937年的钟楼,早已经成为众多老彭州人心中的“彭州标志性建筑”。
2012年,随着旧城改造更新的进行,旧新政中心广场被拆除,在原址上进行新市政广场——牡丹文化广场的修建。
随着广场被拆除的,还有屹立了近80年的钟楼,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新建钟楼,耸立在新广场北侧中间位置,显得格外突兀。
新广场地下做成了购物中心,而地上则是光秃秃、毫无生气的空旷广场。
曾经旧广场的尺度与活力烟消云散,新建的钟楼也难以再成为彭州的地标,而地下的商业也因为场所活力丧失而苟延残喘。
二、场所精神理论下新广场分析(一)场所精神理论分析“场所精神(spirit of place)”是一个古罗马的概念,愿意为地方守护神。
古罗马人相信任何一个独立的空间都有一个守护神,守护神赋予他们灵魂和精神,场所精神是场所的特性和意义,是环境特征集中和概括化的体现。
[1]换句话说,场所精神承载的是人对整个场所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容易打动人心,引发共鸣的元素。
根据场所理论,场所的内涵不在于地点,而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特征的空间。
这里说的空间是指建筑内部空间或由建筑、人造物等实体物质所围合的空白区域;而独特的意义和特征主要是指场所与人与场所间的独特的心理活动与联系,包括场所使用者对场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合肥市主要城市广场综合品质的调查研究
(2 ( 程与建设》 2 1 年第 2 卷第 6 2 1 01 5 期 7 9 5
如柱 廊 ; 肌理是 指边 围的表 面造 型 , 分有均 质 、 均质 非 和对 称三 种类 型 ; 口是 指开 敞 向城 市其他 公共 空 问 开
的入 口 , 的广场是 单 面或多 面开 敞 , 的是小 开 口; 有 有
收稿 日期 :0 10 —6修 改 日期 :0 10—8 2 1—82 ; 2 1—90 作者简介 : 陈浩淼 (9 3 , , 1 8 一) 男 安徽蚌埠人 , 合肥 工业 大学硕 士生
型, 一方面是造型的顶部轮廓 , 其越统一越是强化广 场的严密和封闭, 另一方面是垂直于基 面的部分, 例
合 肥 市 主要 城 市广 场 综 合 品质 的调查 研 究
陈浩 淼
( 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 , 安徽 合肥
摘
2 00 ) 3 0 9
要: 文章 以城市广场的综合品质—— 空间品质和社会 品质为评价标准 , 对合肥市四个具有代表性 的主要城市广场进行 了综合
分析 。通过空间的围合性、 方向性 以及社会 活动的强度 、 复合度 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比较 , 最后得 出四个广场 的综合 品质评 价表 , 对 城市广场的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家具 。家具是 指广 场上 的各 种设 施 小 品 , 3 包
面 : 面 、 围和家具 。 基 边
2 1 1 实体要 素 . .
④ 在城市公园、 风景 区、 区内规划 的休 闲性广场 , 社
例如琥 珀 潭广 场 。⑤ 复合 性广 场 , 如人 民广 场 。 例
( )基 面 。简 单 的 说 , 场 的 基 面 即广 场 的 用 1 广
()市 民的关 注度 。提 到城 市 广 场 , 肥 市 百姓 2 合 首先 想到 的是 人 民广场 ( 原名 市府 广场 )其 次是 胜利 , 广场 , 这两 个广 场 由于历 史较 久 、 位置 特殊 , 民众 的 其 关注 度非 常高 。除 此 以外 , 和平广 场 、 明珠 广场 、 珀 琥 潭 一黑池 坝广 场也 较被 民众 认可 。 ()规模 。选 取 的广场 占地 规 模 不宜 太 小 , 民 3 人 广场 、 和平 广 场 、 明珠广 场 、 珀潭 一黑 池 坝广场 均 占 琥
城市空间重构与城市功能改善研究
城市空间重构与城市功能改善研究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功能改善成为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课题。
城市空间重构与城市功能改善的研究,旨在通过合理规划和组织城市空间,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居住环境,以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城市空间重构是指对城市现有空间进行重新规划、改造和优化的过程。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已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城市空间需要进行合理的重新配置。
例如,通过将商业区与居住区相结合,缩短居民通勤距离,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
此外,城市空间重构还可以通过合理的用地规划,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城市功能改善则是指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行升级和改善,以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居住质量。
城市的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等多个方面。
为了提升城市的经济功能,可以通过发展产业园区和创新中心,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
社会功能的改善可以通过建设更多的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和公园等,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而文化功能的提升则需要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
城市空间重构与城市功能改善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应用和交叉合作。
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等专业人士可以共同参与城市空间的设计和改善。
他们可以通过调研和可行性研究,提出具体的城市空间改造方案,并评估其对城市功能的改善效果。
在进行城市空间重构与城市功能改善的研究时,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城市空间的改造应遵循合理用地、节约资源的原则,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例如,可以推行低碳城市建设,加强城市的环保意识,建设更多的绿地和公共交通系统,减少城市的碳排放和尾气污染。
此外,城市空间重构与城市功能改善的研究还需要与居民、企业和政府等相关方进行广泛的讨论和合作。
他们可以提供重要的信息和意见,共同制定更符合实际需求的城市改善方案。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实现城市空间的优化和功能的全面提升。
某地区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调研报告
某地区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调研报告研究方案:某地区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调研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许多地区面临着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
城市空气质量对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研究计划对某地区的城市空气质量改善进行调研,并提出解决方案和改进建议。
二、研究目标1. 分析某地区城市空气质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 调查不同因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并找出主要污染源;3. 探索可行的解决方案,并提出改善空气质量的具体措施;4. 评估改善措施的效果,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三、研究方案1. 收集相关数据:a. 收集某地区近几年的空气质量数据,包括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指标;b. 收集某地区的气象数据,包括温度、湿度、风速等;c. 收集某地区工业排放、交通排放和生活废气等相关数据。
2. 数据分析:a. 对收集到的空气质量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找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和变化趋势;b. 利用气象数据分析天气条件与空气质量之间的关系;c. 进行排放数据的分析,找出主要排放源。
3. 实地调研:a. 调查某地区的主要工业企业和交通枢纽,了解企业的排放管控情况以及交通管理措施;b. 调查居民生活中的主要废气排放源,如燃煤、烧烤等。
4. 方案实施:a. 根据分析结果和调研成果,制定可行的空气质量改善方案;b. 包括改进工业企业的排放控制技术、加强交通尾气治理、推动燃煤替代、提倡清洁能源等;c. 督促相关部门和企业贯彻执行改善方案。
5. 数据采集与评估:a. 继续监测空气质量数据,以评估改善措施的效果;b. 收集实施改善措施后的数据,并与之前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6. 结果分析和改进建议:a. 对实施的改善措施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分析改善程度和改善效果;b. 若改善程度不达预期,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c. 根据研究结果和调查数据,提出对下一步相关研究的建议。
四、预期成果和创新点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 某地区城市空气质量的全面分析和评估报告;2. 空气质量改善方案和措施的制定;3. 实施改善措施后的效果评估报告;4. 对进一步改进的建议和未来研究方向的提出。
城市空间形态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城市空间形态优化设计方法研究摘要: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设计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通过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城市空间形态优化设计的重要性,并介绍了一些常用的城市空间形态优化设计方法,包括城市布局设计、建筑设计、交通设计和绿地设计等。
最后,本文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城市空间形态优化设计方法的方向和建议。
1. 引言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设计对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空间形态是指城市内部各个空间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织结构,包括建筑物、道路、绿地等。
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等。
2. 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特征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内部各个空间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织结构,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城市空间形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多样性、复杂性、动态性和可塑性。
多样性是指城市空间形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空间形态特征;复杂性是指城市空间形态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城市空间形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动态性是指城市空间形态的动态变化和演化过程,城市空间形态会随着城市发展而发生变化;可塑性是指城市空间形态的可塑性和可调整性,通过优化设计可以改变城市的空间形态。
3. 城市空间形态优化设计的重要性城市空间形态优化设计对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通过合理布局建筑物和绿地,可以减少城市的污染和能源消耗,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和水质。
其次,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合理布局公共设施和绿地,可以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休闲娱乐场所,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再次,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可以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
通过合理布局商业设施和交通设施,可以提高城市的商业活力和交通效率,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4. 城市空间形态优化设计方法4.1 城市布局设计城市布局设计是指通过合理布局建筑物、道路和绿地等,优化城市的空间形态。
空气质量模型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空气质量模型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口的聚集和工业生产的增加,然而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加重。
空气质量成为了城市规划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开始运用空气质量模型来评估和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模型是指通过采集和分析一定时期内的大气气象和污染物浓度数据,利用物理数学模型计算和模拟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的方法。
它可以根据区域的地理环境、气象条件、排放源等因素,对污染物的浓度和传播进行定量预测。
首先,空气质量模型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可以用于评估城市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通过模拟和预测城市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和传播路径,可以确定人群暴露于不同污染物的风险水平。
这样一来,城市规划者便能了解到污染源的分布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措施,以减少人们长期暴露在污染环境中的风险。
其次,空气质量模型还能为城市规划提供技术支持,帮助规划者制定合理的污染防治措施。
通过模拟不同方案下的污染物浓度分布,规划者可以对比不同的规划方案,选择最能减少污染物排放和改善空气质量的方案。
例如,在新建居住区的规划中,可以使用空气质量模型来评估不同建筑密度、交通布局和绿化面积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优的规划方案。
此外,空气质量模型还可以用于预测城市未来的空气质量状况。
通过收集历史数据和气象预报数据,结合物理数学模型,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空气质量状况,并及时采取措施来防止和纠正可能出现的空气质量问题。
这对于长远的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然而,空气质量模型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也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模型建立需要大量的数据,包括气象数据、污染物排放数据、地理环境数据等,而这些数据的获取和准确性对模型的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模型的建立和应用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术支持,需要专家和工程师的参与和指导。
再次,模型只是对现实的模拟和预测,并不能完全代替实际调查和监测,因此在应用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实地观测和监测结果来进行精确度的验证。
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市政广场管理的角色与影响
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市政广场管理的角色与影响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可持续城市发展中市政广场管理的关键要素及其在城市可持续性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与影响。
市政广场作为城市的中心公共空间,承载着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社交、文化交流等重要功能,其合理管理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市政广场管理的角色与影响,以及优化策略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城市发展;市政广场;策略引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可持续性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市政广场作为城市的核心公共空间,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承载着诸多重要功能。
如何科学合理地管理市政广场,促进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文将深入研究市政广场管理的角色与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市政广场管理的角色市政广场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其管理涉及到城市规划、设计、运营等多个方面。
其主要角色包括:1.社交与文化交流枢纽:市政广场是城市居民社交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公共活动,促进着社区凝聚力与社会联系[1]。
2.城市形象展示:市政广场往往是城市的标志性地点,其管理直接关系到城市形象的塑造与展示,对城市的品牌价值和吸引力至关重要。
3.公共服务与设施提供者:市政广场需要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与设施,如公共交通、照明、绿化等,使市民的生活更加便利与舒适。
4.可持续性推动者: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市政广场可以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目标的实现。
二、市政广场管理的影响1.社会影响:优质的市政广场管理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
2.经济影响:市政广场作为城市的重要商业中心,其合理管理有助于促进商业活动,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城市经济的竞争力。
3.环境影响:科学的市政广场管理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加绿地覆盖,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有利于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中心区广场空气质量改善与空间形态关联性研究
大量的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伴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而出现,过度的城市环境污染在人们的忽视背后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城市病日渐凸显,雾霾肆虐,空气质量下降,城市气候环境遭到破坏,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城市风作为城市微气候主要要素之一,相较于其他气候要素,其影响范围更广,可调控性相对较强,更适合用规划技术手段进行调节。
城市中心区是城市发展进程中最具活力的地区,其人口密度大、公共活动性强,而中心区广场作为城市中心区公共活动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绝大部分市民的户外交流活动,其空气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了城镇居民的身体健康。
而市中心的设计大都把广场和步行道结合起来,所以探究步行廊道的空间设计要素与中心区广场风环境的关系对空气质量的改善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一个城市规划师的视角,在空间环境变量相同的情况下,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对城市内部的风速、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和居民身体健康以及空间设计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探究,构建了基于城市内部风速、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和人室外活动风舒适度三者关系的城市风环境评价指标;提出了基于提高城市空气质量的空间设计要素粒子群优化算法,并用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钻石城中央商务区城市设计为案例,以空间设计要素作为变量,实际验证了该优化方法在基于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空间设计要素(变量)最优化设中的可行性,为实际工程运用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