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风筝 鲁教版学习精品

合集下载

2018-2019年鲁教版六年级上册《风筝》教学详案

2018-2019年鲁教版六年级上册《风筝》教学详案

《风筝》教学设计学习目标:(一)、整体感知课文,探究“悲哀”的深层原因(二)、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同学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老师和大家一样也非常喜欢放风筝,因为这真的是一项有益于身心的活动。

放风筝的时候,我们可以上观白云朵朵,下览绿草如茵,尽情地感受春的气息,这是何等惬意、何等快乐的事呀。

今天,我们学的就是一个有关风筝的故事。

作者是我国现代文学大师鲁迅先生。

我们在小学时曾经学过他的课文《少年闰土》。

他是我们浙江绍兴人。

刚刚过去的10月19日就是鲁迅逝世70周年纪念日,我们在今天学习他的文字便也是对他的一种特殊的怀念。

二、字词认读,略说故事大家在上课之前都作了认真的预习,那么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

请大家来认一认这些词语。

幻灯出示认一认(指名认读,正音)看来同学们对字词的预习做得非常充分,那么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幻灯出示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鲁迅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还粗暴地毁掉了弟弟的风筝。

等到后来明白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虽然事隔多年,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再也无法得到他的原谅了。

)三、解说人物,品味语言这篇课文中主要写的是鲁迅和弟弟之间一个关于风筝的故事。

那么,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人物的呢?幻灯出示谈一谈:你觉得鲁迅或弟弟是……的人,你是从……(哪一个词或哪一句话)看出来的。

咱们就先一起重点来看看课文的3、4两段。

请课代表朗读课文3、4两段,同学们可以在文中圈划一下。

听读后,全班交流。

“我”为什么毁坏弟弟的风筝呢?一个有出息的孩子应该去干什么呢?(当时的思想观念是小孩子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至于放风筝这些玩乐的活动当然就会被认为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我当时也是一个少年,我在这种旧思想旧观念的影响下,理所当然地认为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表现;我很希望小兄弟能够成才,而又“恨铁不成钢”,所以粗暴地毁掉了小兄弟的风筝。

小学《风筝》教案设计

小学《风筝》教案设计

小学《风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风筝的起源、历史、种类和制作方法。

(2)学会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采用情景再现、问题引导、多媒体展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3.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亲手制作风筝,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风筝的起源、历史、种类和制作方法。

(2)学会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亲手制作风筝,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听一首风筝相关的歌曲。

(2)教师展示一些风筝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品味,激发学生对于风筝的兴趣和想象力。

(3)导入问题:大家知道风筝是什么吗?你们见过风筝吗?你们知道风筝有什么形状?2.听课文并回答问题(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课文。

(2)师生共同解答问题:风筝的发明人是谁?风筝最早是用来做什么的?风筝有哪些种类?3.课文深度阅读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再现风筝的起源并理解它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难点词汇的意义。

(2)学生反复读课文,检查理解。

4.词汇扩展与拓展(1)利用多媒体展示风筝的种类和形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并理解词汇。

(2)学生讨论和整理相关的词汇,如"Lantern kite"、"Sailing kites"等。

第7课《风筝》教学设计(鲁教版六年级上)doc初中语文

第7课《风筝》教学设计(鲁教版六年级上)doc初中语文

第7课《风筝》教学设计(鲁教版六年级上)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会分析、明白得文章中的重点,难点句子。

2、多角度明白得文章的主题,明白得〝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3、体会作者用词不达意准确、形象地来描写人物在活动中的动作、神态特点。

4、学习作者严于自省,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1、品味文章语言,明白得难句。

2、动作、神态、心理描写。

3、学习作者的精神。

教学难点:明白得〝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工,然而,四面又明蝴是严科,正给我专门的寒威和冷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目标:1、了解作者。

2、理清课文脉胳,研读1、2、3段。

一、导入新课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想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爱放风筝吗?能和大伙儿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妄图和欢乐,是不是所有的小孩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欢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介绍作者二、整体感知朗读课文1、概括故事。

要求从时刻、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2、略讲人物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讲讲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如何样的印象?三、理清课文脉胳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3—11〕第三部分〔12〕四、研读课文〔一〕研读第一部分1、朗读1---2段2、概括第一部分的要紧内容3、作者看到北京的冬天,心情如何?明确:悲伤。

教师:从作者看到北京的冬天,内心专门悲伤,这种悲伤的心情一直到文章的最后,作者是怀着一种悲伤的心情写了这篇文章,我们就能够讲〝悲伤〞二字是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研讨第二部分第3段1、朗读第三段,讨论回答:(1)对风筝的态度我和弟弟有什么不同?点拨:弟弟---- 喜爱〝我〞----- 嫌恶,认为那是没出息的小孩做的、〔2〕课文中的哪些文字表达了弟弟专门喜爱风筝?点拨:文中动作、神态的描写。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风筝鲁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风筝鲁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风筝鲁教版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迷信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肉体;了解作品的批判性。

○课时布置两课时○课前预备先生①布置预习: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处置生字词。

圈点勾勒文中不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效果。

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预备交流。

②预习课后练习二,预备与同窗们交流。

教员①教员应多预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先生多角度了解课文。

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进程中。

③可用多媒体辅佐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全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全体感知一、导入看到美丽的风筝,听着入耳的歌声,一定沟起你哪些想象?同窗们说得很好,风筝给了我们那么丰厚的内容,有喜悦、兴奋的感受,有难忘的故事,下面我们来学的是鲁迅先生写的«风筝»,看看风筝在他的心中惹起怎样的情感反响。

惊异、悲痛二、先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由于鲁迅就说过知人论事说,要看一团体的作品,先来了解一下这团体〕三、字词落实:本文写与一九二五年的一篇白话文,许多言语习气与如今已有所不同,让我们发生美妙、喜悦感情的风筝,文中的句子作者鲁迅心中的感受如何?[板书课题并出示目的。

]文中写了〝我〞、〝小兄弟〞,画出描写故土风筝时节的〝春黑暗丽〞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想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求)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痛〞?看上下文,就可以了解为什么〝惊异〞,为什么〝悲痛〞。

故土的风筝时节,是平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

故土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阴沉的天空中〞。

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时节放起风筝来了。

〝我〞见风筝而悲痛,是由于想起小时分〝肉体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

说〝惊异和悲痛〞,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a.这篇课文回想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教员可针对先生不同的感受启示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关于肉体的虐杀〞?鲁迅看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普通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仇恨?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了解的中央画出来,大家一同研讨。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风筝》教案第一课时(精品)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风筝》教案第一课时(精品)

《风筝》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主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二、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2.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讨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歌曲、Flash动画,电影片段。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播放歌曲《三月三》,由歌曲导入新课。

一曲《三月三》把我们带到了美好的童年,在座的许多同学都有放风筝的经历吧,或许都从中感受到了那份快乐。

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感受到那份快乐呢?课下我们阅读了《风筝》这篇课文,文中的作者有没有感受到那份快乐呢?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篇文章。

(板书课题)二、新课学习简介作者。

自主合作学习:出示学习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情况。

认真朗读课文2 — 3遍,自主完成下列问题:试说一下这篇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事情发生前后,作者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试找出相关的语句说明。

学生思考讨论,并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内容人物情感描写人物方法小时侯对于放风筝“我”小兄弟撕毁风筝“我”二十多年后读儿童教育书“我”“我”想补过精读课文,深入思考: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第3、4自然段,积累生动的词句和优美的语句,并以“我喜欢……,是因为……”写出一句话。

点拨讲解:学习方法指导:运用动作、神态刻画人物,细致传神,增强语言表现力。

六年级上语文学案(A)7 风筝_鲁教版(五四制,无答案)-word文档

六年级上语文学案(A)7 风筝_鲁教版(五四制,无答案)-word文档
(1)检查预习,订正字词。(见课件)
(2)听读课文并感知(课件展示,课文配乐配图朗读。)
课件显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可从“我”的角度,也可从小兄弟的角度谈。)
学生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再启发提问。)
7风筝
课题
备课人
案序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学习内容及教师导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
(1)播放歌曲:由歌曲《三月三》引入: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2)互谈感受:前后左右自由互谈儿时放风筝或玩其它游戏的情景和感受。
(3)引入正课: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如果有人剥夺你游戏的权利,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 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突。
(4)了解鲁迅及作品:课件展示鲁迅生平、作品;学生自由朗读,并对照卡片做笔记。
(二)整体感知,朗读思考。
[教师小结]:通过阅读,我们感悟到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
(三)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师生共读。(提问 暗示:作者是如何根据“我”的情感经历安排文章结构的?)
(2)讨论明确:看风筝——忆风筝——议风筝。
(四)自主质疑,合作 探究。(1)学生与作品对话:在预习提问的前提下,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以四人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问题卡片,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质疑,准备小组内交流 讨论,合作探究。(投影仪展示学生的问题卡片。)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风筝》学案第二课时(1)(精品)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风筝》学案第二课时(1)(精品)

《风筝》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继续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2.联系语境探究疑难句子。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4.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学习过程:朗读课文,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部同学。

一、细读课文,探究文意。

(一)研读3—4段回答以下问题。

1.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用了哪些语言和方法描写他?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怎样的儿童形象?2.为什么“我”不许弟弟放风筝?3.我如何虐杀弟弟的风筝梦?这时弟弟是怎样的处境?4.“我”在文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二)研读5—8段回答以下问题。

1.“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

”为什么说“不幸”?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三)研读9—12段回答以下问题。

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轻松?2.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二、课堂达标。

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解()恶()模()()()()()()()2.形似字:根据拼音写汉字。

xián恶duò落惊huángzhàn钱下zhuì彷huáng3.整体感知。

《风筝》节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文章的感情基调是。

全篇通过回忆的故事,显示了作者的精神,在叙述忏悔之意的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儿童的。

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风筝》优秀教案

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风筝》优秀教案

风筝【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德育目标: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能力目标: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1、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2、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教学过程】一、导语回忆,有对童年的回忆,有对往事的回忆,还有对社会历史的回忆——即深沉反思。

今天,我们来读一篇文章,它是回忆性的文章,那是哪一方面的回忆呢?二、默读全文,整体把握全文1、快速默读全文:①、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词?②认识下列字词:堕瑟缩诀别虐杀嫌恶苦心孤意可鄙2、课文回忆了一件什么事?提示:记叙文有六要素,此文中叙述的这件事的六要素是:①时间:春二月②地点:故乡③人物:我、我弟弟④事情的起因:我不爱放风筝,甚至嫌恶,认为这是没出自的玩艺,笑柄可鄙,弟弟与我相反,最喜欢风筝。

⑤事情的经过:弟弟偷偷做风筝,被我发现并弄坏。

⑥事情的结果:长大后,我想去讨弟弟宽恕,‚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象旁听别人做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三、从‚事情的起因‛认识弟弟1、弟弟:①十岁内外瘦得不堪、多病②最喜欢风筝:①‚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动作神态描写,小半日——爱风筝)②‘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动作神态描写——爱风筝)2、过这些,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弟弟?(天真、可爱、弱小)四、从‚事情的经过‛看我对弟弟做了什么而至于要讨宽恕1、弟弟偷偷做风筝,被我发现并弄坏2、大家来做法官,评判两个人的对错,⑴了解此事的始末弟弟做的事:拾枯竹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竹骨,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装饰着将要完工了(聪明,动手能力强,有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看见我惊惶地站起来,失了色瑟缩着。

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鲁教版语文六上第7课《风筝》word教案

鲁教版语文六上第7课《风筝》word教案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一、单元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解词和文学常识。

2、重点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深入理解重点课文的重点段落和内容。

3、理解和体会亲情的伟大。

二、教学内容与知识结构。

家庭是一个人成站的摇篮。

浓浓亲情,动人心弦。

天伦之乐,其乐融融。

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主题,选取了六篇课文,分别是《风筝》、《祖父后园和我》、《冬夜的灯光》,《散步》、《诗两首》、《说新语两则》,单元整体经新构建,选文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

所选的五篇课文,作者努力用心灵捕捉生命的灵感,捕捉对亲情的体会与赞美。

让读者产生感情的共鸣。

本单元课文形式多样,既有散文,也有诗歌,有的还是小故事。

文章形式是既有现代文,也有浅易文言文,还有翻译之作。

选文在强调经典性的同时,还很注意时代性。

《风筝》:生活中如何处理矛盾,培养互相体谅的精神,化解生活中的矛盾。

理解文中一些关键语句。

(鲁迅笔法)。

《祖父后园和我》:(记叙文、散文),快乐、自由、温馨、美好的童年生活,对自然美、人性美机子有何天性的向往。

鲜活的描摹寓言。

《冬夜的灯光》体会邻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理解标题,环境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散步》:(记叙性散文):家庭亲情的体会,学习从平淡的生活中挖掘题材,抒写情感的写法。

《诗两首》(散文诗、新诗):体会母爱,学习形象寄情的写法,了解散文诗的写法。

《<世说新语>两则》(文言文)了解世说新语,掌握文言字词和文章内容。

三、课时安排1《风筝》:2课时。

2、《祖父后园和我》:2课时。

3、《冬夜的灯光》:1课时。

4、《散步》:1课时。

5、《诗两首》:2课时。

6、《<世说新语>两则》:2课时。

7、《风筝》教案设计主备:包化艳审核:张梅芳周艳霞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结合背景,了解本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重点)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加深对“亲情”的理解。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示标童年,是美好的,在你的童年中,有哪些快乐的事呢?(学生回答)大家放过风筝吗?谁和你一起放的?有没有人横加阻拦?可是,许多年前,有一个小孩子,却没有资格放风筝,因为哥哥不允许。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7风筝 鲁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7风筝  鲁教版

7、风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整体感知一、导入看到美丽的风筝,听着动听的歌声,肯定沟起你哪些想象?同学们说得很好,风筝给了我们那么丰富的内容,有喜悦、兴奋的感受,有难忘的故事,下面我们来学的是鲁迅先生写的《风筝》,看看风筝在他的心中引起怎样的情感反应。

惊异、悲哀二、先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因为鲁迅就说过知人论事说,要看一个人的作品,先来了解一下这个人)三、字词落实:本文写与一九二五年的一篇白话文,许多语言习惯与现在已有所不同,让我们产生美好、喜悦感情的风筝,文中的句子作者鲁迅心中的感受如何?[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文中写了“我”、“小兄弟”,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看上下文,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惊异”,为什么“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

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

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

六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积极发言,教师总结并过渡:“风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艺术,它不仅造型各异,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风筝》,就是作者回忆童年时代与风筝有关的美好时光。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二)讲授新知(500字)
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了解风筝的文化背景。
2.教师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六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风筝》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和对风筝的喜爱之情。学习并掌握生字词,了解风筝的文化背景和相关知识。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使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写作,提升写作技巧。
4.阅读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与家人分享阅读心得。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亲情,培养感恩、珍惜家人的情感。
5.完成课后练习题,针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巩固。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指导和鼓励。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量适中,避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负担。
2.作业难度要适中,既要保证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又要激发学生的思考。
2.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表达。
3.注重学4.结合生活实际,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风格独特的风筝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你们喜欢风筝吗?这些风筝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风筝》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风筝》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

《风筝》教学设计
本文档仅供文库使用。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 文件格式。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风筝鲁教版(五四制)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风筝鲁教版(五四制)
7 风筝
课文
学习
设想
前置
预习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采用符号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并制成问题卡片。
2.从网上或 图书馆查阅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做成资料卡,准备交流。
3.预习课后练习一、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第一课时
学习
目标
1.了解鲁迅及其文学常识,学习符号圈点勾画的批注式读书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明确目标,抓住关 键词

自主
学习
18分钟
活动一:自主学习我会做
1.出声通读,边读边符号批注,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全文,进行简单文字批注,自学疏通文意:
3.重点精读,圈点出疑难,积累名言名句
活动二:自主学习我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丫杈( )憔悴( )模样( ) 嫌恶( )可鄙( )什物( ) 惊惶( )瑟缩( )虐杀( ) 苦心孤诣( )2.解释下列词语
2.朗读方式推荐:(1)范读(2)角色朗读(3 )换字朗读(4)对比朗读(5)缺字朗读
先学生解答,教师倾听,并要着重鼓励恰切而具有共性特点的高价值性问题,帮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
每人都要谈,并及时记录有关信息,完善自我储备。
根据教师的点拨做好笔记,注意用双色笔。
建立合理高效的合作交流模式。
概括法之一:时间+人+事件
20分钟
一、组内小展示:
1.个人展示自己学习成果,按规定顺序发言。
2.小组合作探究个人提出的疑难,解决相当部分的疑难。确定小组展示方式,明确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二、班级大展示:
1.小组自选整体或个人的方式来展示课文朗读成果。(精心设计的朗读,小演讲,独到发现或者其他创造性的语言展示。)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风筝鲁-教版(五四制)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风筝鲁-教版(五四制)

风筝学习目标:1、了解并掌握作家作品知识。

2、掌握重点字词(音形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能在合作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5、学习鲁迅先生勇于自我解剖、自我反省,并从小事中透视出重大主题的精神和境界。

6、让学生体会、珍惜家庭亲情,学习自省精神。

教学策略:要求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感知课文,以品味重要词句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

同时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歌曲导入)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并请同学们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

风筝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想和欢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介绍作家作品知识及写作的背景。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集《坟》等《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是社会的抗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2)注意几组多音字词及重点词语的解释三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问题:这篇散文回忆了一件什么事情?找出文中感受深刻的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就这两个问题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内部交流。

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而心情沉重,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心里更加悲哀。

以“我对--------------------感受深刻,是因为--------------”的句式,谈谈自己的感想。

小学六年级语文《风筝》优秀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风筝》优秀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风筝》优秀教案《风筝》课文通过两件事表达了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从而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风筝》优秀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六年级语文《风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过程与方法:1、自主阅读,理解文章内容。

2、合作探究,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的自责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自省精神。

教学准备:教师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导读,创设情境1、课前播放歌曲《三月三》,创设情境。

2、彩屏显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同学们,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写的是什么情景?想到风筝,你们会有怎样的情感?(生谈感受。

)可一想到风筝,文学大师鲁迅却感到悲哀。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风筝》,去触摸大师那颗敏感的心灵吧!(用歌曲创设情境,为学生学习课文营造感情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语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二、初读,整体感知学生活动(彩屏显示):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思考:本文围绕什么展开回忆的?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

教师:指导复述的方法,引导学生理清情节。

(从文本出发,培养学生提炼筛选信息的能力,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

)三、研读,合作探究彩屏显示: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2、文中所说的“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为什么?(题1要让学生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要求学生要能联系所查资料,联系自身实际加以回答,体现新课程目标中的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张扬个性进行表达、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历史唯物观。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风筝-鲁教版(五四制)(1)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风筝-鲁教版(五四制)(1)

《风筝》教学设计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查阅有关鲁迅的资料。

回忆儿时游戏的情景。

教师准备:制作有放风筝欢乐场面的课件,8张白纸。

第一课时教学策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实践中发现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与合作的探究中去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拓展创新的联想中体会知识的应用过程。

过程设计一、听歌激趣:(2分钟)二、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又是一年三月三》,回忆儿时放风筝的情形。

三、导入:放风筝是一项有益于身心的活动,我们可以上观白云朵朵,下览绿草如茵,尽情地感受春的气息,这是何等惬意之事。

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文章就叫——《风筝》它,是我国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作品。

四、检查预习:(5分钟)1、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鲁迅先生和他的作品。

学生回答: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教师补充:请同学们课外阅读他的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伶仃..:(líng dīng;孤独,没有依靠)憔悴..:(qiáo cuì;瘦弱,不好看)嫌恶.:(wù;厌恶)惊惶.:(huáng ;惊慌)瑟.缩:(sè;身体因寒冷、受惊吓等而蜷缩或兼有抖动)苦心孤诣.:(yì;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五、自学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下列各题。

(放幻灯)1、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你听了有哪些感受?2、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怎样划分更合理?3、学生默读全文后,四人小组讨论2分钟,学生回答:看到北京天空风筝浮动,“我”想到了故乡的风筝时节;回忆起自己幼年时的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中年时我明白了我的过错,想要补过,但小兄弟已经完全忘却了这件事;我无法补过,心里只有着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风筝 鲁教版.doc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风筝 鲁教版.doc

《风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

文章语言朴实,多用多描而极少雕饰,笔亲切、温馨、自然。

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

文章自始自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人叙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

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第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的心情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

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要使学生懂得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同时在读文、悟理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品析描写人物心情、神态等句子,体会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一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读懂课文内容。

4、体会秋天的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1、生字、新词卡片。

2、教师收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图片和放风筝的情景资料,制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贾平凹老先生的一篇课文《风筝》,请大家齐读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围绕风筝课文讲了三件事,(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生回答师板书。

(做、放、找)师:我们知道孩子们在做风筝的时候是(精心做的)板书精心,心里充满了(憧憬、希望)板书憧憬和希望,虽然做好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了,可孩子们的心情却依然(快活)板书快活。

师:现在,那只叫做幸福鸟的风筝做好了,你们迫不及待地想去做什么?(放风筝)好,这节课老师就带着你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放风筝的乐趣。

二、以读为凭,读中感悟。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风筝 鲁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风筝 鲁教版

风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读写文中生字词,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掌握;2、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作者想要告诉学生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文章思想深刻,学生理解主题,存在一定困难。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正如歌中所唱“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带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每次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我们便会想到我们天真烂漫的童年。

多么想重走一回童年,只因为风筝带给我们很多快乐,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鲁迅先生,来了解一段鲁迅兄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

首先,让咱们先来了解了解本文的作者——鲁迅先生。

(二).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

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三)、进入课文:请大家带着问题(全班读/抽读/默读)全文。

任务:在读过程中划出段落序号;找出文中生字词;思考课文的中心内容;在有问题的地方做下记号。

生字教学shí huáng sè什物惊惶瑟缩shù宽恕chà líng dīng xián wù bǐ丫杈伶仃嫌恶可鄙zhì nüè duò掷虐杀堕yì苦心孤诣qiáo cuì mú wú gōng chéng憔悴模样蜈蚣惩罚多音字给下面的字注音并组词。

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风筝》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作者:何义华【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人物描写的语言和方法。

3.了解本文丰富的意蕴及主旨。

4.学习鲁迅先生严于自省、知错能改的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我国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散文集《朝花夕拾》,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本文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二、导入新课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每到春天,“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不过,在鲁迅先生眼里,故乡的风筝却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今天,我们一同去倾听鲁迅先生的心灵诉说,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积累字词。

2.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听写词语。

伶仃虐杀宽恕惊惶瑟缩嫌恶什物恍然大悟苦心孤诣(2)学生给加点字注音。

3.朗读课文,探究思考。

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四、探究学习1.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提问:大家听了第一段会产生什么疑问?作者为什么看到北京上空的风筝感到“惊异”和“悲哀”?2.有谁能给出答案?因为故乡放风筝是在阳光明媚的春二月,而北京却在这样寒冷的季节就放起了风筝,所以他感到“惊异”;感到“悲哀”是因为天上的风筝使他想起了“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一幕”。

这“精神的虐杀”指的是什么?弟弟瞒着我做风筝,被我发现,我凭着年长,力气大,粗暴地撕毁踏扁弟弟做的风筝。

3.课文第几段写这件事?第四段。

4.阅读第四段,完成下表5.找出描写我粗暴拆毁弟弟风筝动作的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读写文中生字词,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掌握;
2、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作者想要告诉学生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文章思想深刻,学生理解主题,存在一定困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正如歌中所唱“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带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每次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我们便会想到我们天真烂漫的童年。

多么想重走一回童年,只因为风筝带给我们很多快乐,但是,是不
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鲁
迅先生,来了解一段鲁迅兄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

首先,让咱们先来了解了解本文的作者——鲁迅先生。

(二).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

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三)、进入课文:
请大家带着问题(全班读/抽读/默读)全文。

任务:在读过程中划出段落序号;找出文中生字词;思考课文的中心内容;在有问题的地方做下记号。

生字教学
shí huáng sè
什物惊惶瑟缩
shù
宽恕
chà líng dīng xián wù bǐ
丫杈伶仃嫌恶可鄙zhì nüè duò
掷虐杀堕

苦心孤诣
qiáo cuì mú wú gōng chéng 憔悴模样蜈蚣惩罚多音字
给下面的字注音并组词。

shí什物mó劳模
什模
shén 什么mú模样
è凶恶
恶ě 恶心
wù嫌恶
内容概要(可以先让学生试着概括)
课文记叙了“我”小时候毁掉了弟弟的风筝,二十年后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2)写我看到北京天空中的风筝,引出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3—4)当年粗暴制止小弟做风筝给他造成的伤害。

第三部分(5—8)时过境迁,“我”为当年的行为感到深深的自责。

第四部分(9—12)我想讨小弟的宽恕,他却全然忘却,我更加悲哀。

(四). 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
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
③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时候,使得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④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序、倒序、插叙)
(五)课文分析
思考:
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我”受封建的老幼尊卑的家规思想的影响,认为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2.文章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整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
烘托出我的悲哀
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悲哀)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文章内容
二、分析文章
(一)第一部分(1—2自然段)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

“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

时过境迁,二十年过去了,一切只是往事,所以说是久经逝去。

现在,在北京,看见天空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二)第二部分(3—4自然段)
1.找出文中对小兄弟入迷情状的描写的词句,说说这样的描写有何作用?分析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第三自然段)
入迷情状: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她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让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跃然纸上,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

这里隐含
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在对“我”的描写中,流露了什么感情?
“我”犹如凶神恶煞,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摧毁小兄弟的心血为胜利,那“傲然走出”的步态神气活现,鲁迅是在自责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了同情、后悔与自我谴责之意。

(三)第三部分(5—8自然段)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作者为什么说“不幸”?
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一下子意识到当初不准小兄弟放风筝是错的,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对“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
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是“笑柄”“可鄙的”;发现小兄弟偷做风筝,“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3 . 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

作者扼杀了小兄弟喜欢游戏的天性。

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

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4. 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那心为什么“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
“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

现在反思起来,当年被落后的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所以他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但是当作者想要给弟弟道歉时,弟弟却说出“有过这样的事吗”,让作者想要补过的心倍受打击,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

(四)第四部分(9—12自然段)
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小时候,自己对弟弟精神的虐杀,弟弟却逆来顺受,全然忘却。

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表现出了封建的老幼尊卑传统观念对于儿童天性的抹杀。

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而“我”沉重的心情也因无法补过而
只能一直沉重下去。

2.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

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

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五)课堂总结文章主题
小时候,自己对弟弟精神的虐杀,弟弟却逆来顺受,忘得一干二净。

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表现出了封建的老幼尊卑传统观念对于儿童天性的抹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