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六腑之大肠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详解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详解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它们的共同生理功能是“传化物”,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饮食物入口,通过食道入胃,经胃的腐熟,下传于小肠,经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清者(精微、津液)由脾吸收,转输于肺,而布散全身,以供脏腑经络生命活动之需要;其浊者(糟粕)下达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导,形成大便排出体外;而废液则经肾之气化而形成尿液,渗入膀胱,排出体外。
饮食物在消化吸收排泄过程中,须通过消化道的七个要冲,即“七冲门”,意为七个冲要门户,“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难经·四十四难》)。
六腑的生理特性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具有通降下行的特性。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人口,则胃实而肠虚。
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素问·五脏别论》)。
每一腑都必须适时排空其内容物,才能保持六腑通畅,功能协调,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之说。
突出强调“通”、“降”二字,若通和降的太过与不及,均属于病态。
一、胆胆居六腑之首,又隶属于奇恒之府,其形呈囊状,若悬瓠,附于肝之短叶间。
胆属阳属木,与肝相表里,肝为脏属阴木,胆为腑属阳木。
胆贮藏排泄胆汁,主决断,调节脏腑气。
(一)胆的解剖形态1.胆的解剖位置: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肝与胆又有经脉相互络属。
2.胆的形态结构:胆是中空的囊状器官,胆内贮藏的胆汁,是一种精纯、清净、味苦而呈黄绿色的精汁·。
所以胆有“中精之腑”(《灵枢·本脏》),“清净之腑”(《千金要方》),“中清之腑”(《难经·三十五难》)之名。
胆的解剖形态与其他的腑相类,故为六腑之一。
但贮藏精汁,相似,由于这个生理特点,所以胆又属于奇恒之府之一。
(二)胆的生理功能又与五脏“藏精气”作用1.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别称“精汁”、“清汁”,来源于肝脏。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五行和人体的对应关系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种属性,是抽象概念,不要理解具体的某种东西。
五是个普遍的数字,五指、五官、五脏、五味,有很多事物可以分为五类。
在中医里,用五行描述人体五脏系统(肝心脾肺肾)的功能和关系,注意这里的五脏也是个功能概念(称为藏象),并不限于具体的解剖上的五脏。
木-生长、生发、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同一行的事物相互感应,但过度则害。
比如怒则伤肝。
范进中举是过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再比如适当的甘味是补脾的,但味过于甘,又能呆胃滞脾。
五行的生克关系实线表示相生;虚线表示相克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为叙述方便,生者称为母,被生者称为子)。
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六腑(思维导图)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六腑(思维导图)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脏器的总称。
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后世医家将此概括为:六腑以通为用。
学习过程中要结合脏腑的功能和特性展开思考。
比如:胃阴亏虚,抑制作用不能制约推动作用时,会加快消化速度吗?不会!因为当胃阴亏虚时,凉润作用也减退,这对于喜润恶燥的胃来说确实有点杀人诛心了。
虽有推力,但太干燥,下不去!所以嘈杂!隐隐灼痛…甚至因腑气不通,气不得下而反上,呃逆!…学习重点1.胆汁的来源、作用,肝气的疏泄对于胆汁排泄的重要性。
2.胃气下降的特性。
胃津,胃气,胃阴,胃阳的作用。
3.小肠主液、小肠化而下降。
4.大肠燥化作用。
5.肾气和膀胱之气的蒸化,膀胱开合失权。
6.三焦的分类,作用。
图中灰色框内为相对重点内容。
文章中如有错字错句请通过下面(发消息)提醒更改!。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
第八单元六腑六腑的生理机能六腑的概念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
共同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共同生理特性:“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1.胆的生理功能(1)贮存与排泄胆汁(2)胆主决断生理:胆性刚直、果敢、与人的勇怯、胆量有关。
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胆的两重性胆既为六腑之一:为空腔器官,与肝相表里故为六腑之一。
也属奇恒之腑之一:内藏精汁,不直接受纳水谷故为奇恒之府之一。
2.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1)胃的分部名称胃两门三脘(2)胃的主要生理机能①胃主受纳水谷,是指胃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
故胃又被称为“太仓”、“水谷之海”。
②主腐熟水谷,腐熟即初步消化的意思。
受纳于胃的水谷在胃不断蠕动和胃阳气蒸化作用下变成食糜,有利于进一步消化吸收。
胃被称为“水谷气血之海”。
(3)胃的生理特性胃气下降:指胃有通利下降的生理功能及特性,以通降为正常。
喜润恶燥: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故其病易成燥热之害,可致胃中津液每多受损。
(4)胃津、胃气、胃阴、胃阳的生理作用胃阴:胃气中具有凉润、抑制作用的部分。
不足可出现胃脘嘈杂、隐隐灼痛,干呕,呃逆,舌红少苔,脉细数。
胃阳:胃气中具有温煦、推动作用的部分。
不足可出现脘腹胀痛,喜食热饮,食欲减退,呕逆,舌淡苔白,脉沉缓。
3.小肠的生理功能(1)受盛化物受盛:受盛就是以器盛物,即接受的意思。
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故小肠是接受胃内容物的盛器。
化物:有变化、消化、化生的意思,小肠的化物功能是将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吸收。
(2)泌别清浊所谓“清”,即指各种精微物质;所谓“浊”,即指饮食物经消化后剩余的残渣部分。
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泌别清浊失调(3)小肠主液概念:指小肠在吸收谷精的同时,吸收了大量津液的生理功能。
应用:“利小便所以实大便”治疗泄泻。
4.大肠的生理机能(1)大肠传化糟粕(2)大肠主津5.膀胱的生理功能(1)汇聚水液——州都之官,津液之府(2)贮尿和排尿气化功能失常——小便不利、尿少,甚则癃闭。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考点速记:六腑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考点速记:六腑共同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一)、胆的两重性:既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
胆的生理功能:胆主决断,调节情志。
(二)、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1、胃主受纳;有“水谷之海”、“太仓”之称2、腐熟即初步消化的意思。
胃称为有水谷气血之海摄及水谷的都指的是胃3、胃的生理特性----主通降;喜润恶燥。
(三)小肠的生理功能1、受盛化物2、泌别清浊3、小肠主液小肠主液:指小肠在吸收谷精的同时,吸收了大量津液的生理机能。
小肠吸收的津液与谷精合为水谷之精,由脾气转输到全身,其中部分津液经三焦下渗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四)大肠的生理功能1、传化糟粕2、大肠主津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大小对津液就记住了(五)膀胱的生理功能1、汇聚水液2、贮尿和排尿(六)、三焦三焦的生理功能:---“孤府”孤脏是“脾”1、通行诸气-----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运行于全身。
2、运行津液中医学认为人体水液运行的通道是---三焦《灵枢·营卫生会》的“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之论,因其大无脏腑能与之匹配而称之为“孤府”。
七、六腑与五脏之间的关系脾与胃体现为燥湿相济的脏腑关系是——脾胃补称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的是脾胃1、脾主运化,胃主受纳(纳运关系)2、脾主升,胃主降(升降关系)3、脾喜燥,胃喜润(燥湿关系)精、气、血、津液、神气必考一、人体之气的生成之源与气的生成关系密切的脏腑是肺、脾、肾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这里是三道题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气机失调”气=先天之气+后天之气+清气人体之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
后两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即宗气),三者结合而成一身之气,《内经》称为“人气”。
一身之气又分为元、宗、营、卫;(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必考1、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复习笔记:六腑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复习笔记:六腑
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七冲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上口为贲门,胃下口为幽门,大小肠为阑门,肛门为魄门。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
生理特性——“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一、胆“中精之腑”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
(一)解剖形态;位于右胁下。
(二)生理功能
1.贮藏和排泄胆汁
肝的疏泄作用:胆汁(肝之余气)→藏于胆→排泄→肠中…促进消化吸收
2.主决断
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过程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三)生理特性
1.胆气主升指胆的升发条达之性
2.性喜宁谧
二、胃“太仓”、“水谷之海”
(一)生理功能
(三)生理特性
三、小肠(一)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性
升清降浊-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功能的具体体现。
四、大肠“传导之官”
(一)生理功能
1.主传化糟粕食物残渣→粪便→排出
2.大肠主津再吸收部分水分,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
(二)生理特性:通降下行
五、膀胱
(一)生理功能
1.贮存尿液
2.排泄尿液 ;肾的气化作用---膀胱开合有度
(二)生理特性;司开合。
贮尿--肾气的固摄
排尿--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
六、三焦“孤府”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
(一)生理功能
(三)生理特性。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六腑之大肠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六腑之大肠大肠居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紧接肛门,包括结肠和直肠。
主传化糟粕和吸收津液。
属金、属阳。
大肠主传导是指大肠接受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的作用。
大肠接受由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再吸收其中剩余的水分和养料,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属整个消化过程的最后阶段,故有“传导之腑”、“传导之官”之称。
所以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导糟粕,排泄大便。
大肠的传导功能,主要与胃的通降、脾之运化、肺之肃降以及肾之封藏有密切关系。
大肠接受由小肠下注的饮食物残渣和剩余水分之后,将其中的部分水液重新再吸收,使残渣糟粕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
大肠重新吸收水分,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功能,称之为“大肠主津”。
大肠这种重新吸收水分功能与体内水液代谢有关。
所以大肠的病变多与津液有关。
如大肠虚寒,无力吸收水分,则水谷杂下,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
大肠实热,消烁水分,肠液干枯,肠道失润,又会出现大便秘结不通之症。
机体所需之水,绝大部分是在小肠或大肠被吸收的。
大肠在脏腑功能活动中,始终处于不断地承受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并形成粪便而排泄糟粕,表现为积聚与输送并存,实而不能满的状态,故以降为顺,以通为用。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尤以大肠为最。
六腑之三焦是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属脏腑中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脏。
主升降诸气和通行水液,在五行属火,其阴阳属性为阳。
总观三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女子胞等。
其中肝脏,按其部位来说,应划归中焦,但因它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和肾一同划归下焦。
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
通行元气:元气(又名原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根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赖后天之精以养,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解析:六腑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解析:六腑脏器合称: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小儿推拿穴位名。
六腑在前臂尺侧,近小指的一侧,从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六腑·组成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共同生理功能传化物·生理特点"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人体内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
腑,古称府,有库府的意思。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泌别清浊,传化精华,将糟粕排出体外,而不使之存留。
所以六腑以和降通畅为顺。
六腑的生理功能具体为: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下移小肠,进一步消化,并泌别清浊,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大肠接受小肠中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的水分,其余的糟粕经燥化与传导作用,排出体外,成为粪便。
在饮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胆排泄胆汁入小肠,以助消化。
三焦不但是传化的通道,更重要的是主持诸气,推动了传化功能的正常进行。
六腑在生理功能上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和排泄。
在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一腑有病,可影响他腑而致病。
如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可使大便燥结,大肠传导不利。
大肠传导不利可影响胃的受纳,引起纳食不佳,腹胀等六腑具有出纳、转输、传化水谷的共同功能。
《灵枢·本脏》:“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素问·五脏别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②推拿部位名。
出《针灸大成·小儿按摩经》。
《小儿按摩经》谓位于前臂屈侧尺侧边,自肘至腕一线;《幼科铁镜》则谓位于前臂伸侧,自肘至腕一线。
常用推法。
旧法强调:男儿在左臂自肘推至腕,称退下六腑、性凉,主泻。
女孩则在右臂自腕推至肘,称推上六腑。
现不分男女,皆推左手,取退下六腑之法。
治脏腑热,遍身潮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神志昏沉,热泻等症。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脏器的合称。
第23讲六腑:胃(二)、小肠、大肠
第23讲六腑:胃(二)、小肠、大肠我们上一节为同学们介绍了胃气的两个含义,在《中医基础理论》已经介绍这两个含义,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那么再进一步强调一个中医的临床医生,无论治疗什么疾病,处方遣药要真正做到辨证精确,方药与辨证完全相符。
尽管是如此,还要记住给的药,施治的时候,要中病即止,恰到好处,千万不能过剂,过剂就容易损伤胃气。
所以临床医生,中医学强调在临床施治的时候,无论是补虚还是泻实,时时刻刻注意勿伤胃气,注意保护胃气,保护胃气的手段不仅仅是吃健脾益气的药物,它的重要思想是在注意处方遣药不要损伤了胃的阴阳平衡,这一点是至关重要。
我们在这里谈到胃气的含义,强调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它的实践意义在于此。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我们讲胃的生理特性,第一叫胃主通降,即通且降,它体现了六腑的特性。
胃主通降是指胃的气机,一、保持通畅下降的这样的一个现象。
我们在前面讲肝的疏泄功能,通过协调脾胃气机,讲脾主升清,都提到脾升胃降,已经提到。
就胃的气机升降的主要趋势而言它应该以下降为主,至于要表述它,大家要注意,如果仅仅说胃主通降,胃宜降则和,把它绝对化,把这个降字理解为非常绝对的,这是错误的。
任何一个脏腑都是升降出入的统一体。
就气机运动来说,仅仅是它们在升降出入孰主孰次而言,这才叫做朴素的辩证法。
否则强调胃宜降则和就是胃只降不升,这就是西方的线性的思维方式,如果说得再刻薄一点呢,就叫做形而上学,就是绝对化。
大家注意在这里面,在这里面讲到形而上了,形而上学了。
形而上学,大家注意,不是个贬义词,它渊源于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它讲的是用静止的观点,用机械的观点去分析事物。
它所建立的那套逻辑体系,就是传统的形式逻辑。
把它这个逻辑思维,把它这样一个逻辑思想称之为形而上学。
有兴趣的同学请大家读一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理解什么叫做形而上学。
在这里讲胃宜降则和的时候,举这样一个例子,旨在说明大家从中医的思维方式认识问题不是绝对的,都是相比较而言,既是辩证的又是统一的。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
形态:中空的囊状器官
7
2019/3/9
一、胆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贮藏与排泄胆汁 (二)胆主决断
8
2019/3/9
(一)贮藏与排泄胆汁
1、生理功能:
胆汁生成于肝而贮藏于胆
1)贮存胆汁 其味苦、色黄绿、又称“精汁” 胆为“中精之府”
受肝主疏泄的直接控制和调节, 在肝的 调控下,胆汁及时排泄 于肠道,维持正常的消化功能。
47
2019/3/9
二、病理改变
1、气化功能失常——小便不利、尿少,甚则 癃闭。 2、膀胱失其约束——尿频,尿量多,甚则尿 失禁。 3、湿热毒邪侵入膀胱——尿急,尿痛,尿淋 涩。
48
2019/3/9
膀胱小结
贮存尿液 排泄尿液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49
2019/3/9
三焦
三焦的概述 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61
2019/3/9
4、胆 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生发真阳 【注曰】:“胆秉果刚之气,故位中正之官。有 胆量则有果断,故决断出焉。” 5、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疏通气机 【注曰】:“膻中者,心主之宫城。心主包廪之官,五味出焉;——受纳分类 【注曰】:“胃运纳五谷,故位仓廪之官。五味 入胃,脾为转输,以养五脏气,故五味出焉。”
2019/3/9
67
1
2019/3/9
第二节 六腑
2
2019/3/9
六腑的概述
1、六腑——即胆、胃、 小肠、大肠、膀 胱、 三焦的总称。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
2、共同生理功能: 受盛和传化水谷 3、共同生理特点: 泻而不藏 实而不满
3
2019/3/9
4、六腑的共同生理特性: 以降为顺 以通为用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五脏六腑[wǔ zàng liù fǔ]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
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中文名五脏六腑外文名the vital organs of the human body出处《吕氏春秋·达郁》含义内脏器官的统称成语解释【成语】:五脏六腑【拼音】:wǔ zàng liù fǔ【解释】:五脏:脾、肺、肾、肝、心;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
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成语典故【出处】:《吕氏春秋·达郁》:“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脏六腑。
”词语辨析【举例造句】:牛先生乍到这里,实际情况还不清楚。
住久了,五脏六腑里的毛病你就看清啦。
★姚雪垠《李自成》第个卷第二十八章[1]【拼音代码】: wzlf【近义词】:骨子里面、五藏六府【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的内心中医学论概论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六腑之三:大肠(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六腑之三:大肠(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古代大肠号称“监仓之官”和“传导之府”,分广肠、空肠和直肠,对机体有至关重要之作用。
现就其经义四用探析如下。
1.传导糟粕,排泄大便:大肠为“监仓之官”,是水谷精微运化转输后,糟粕不洁之物贮存传导之所,行道传泻之腑。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传道”同“传导”,即传导不洁之糟粕,“变化”,即将糟粕变成有形之粪便。
所以彭用光《体仁汇编·大肠药性》谓“传不洁之道,变化物之形。
”然其传导糟粕,化形为粪便,并且排除于体外之用,不是大肠本身单独所能完成的,必须有下列条件所参与。
①肺气下达,行气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以经络相连,以气相通。
肺气通过呼吸,其气下降,行气于大肠,有节奏地推动糟粕沿大肠管道向下传导,唐容川在《医经精义·脏腑之官》道:“大肠之所以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
”②胃气下行,以次传下:《灵枢·五味篇》云:“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胃气下行,以润大肠之气,行气于大肠,以次推动大肠之气传导糟粕。
是大肠传导糟粕重要一环。
③肾阴前达、濡润大肠:肾为水脏,五脏之阴液皆汇集于肾。
大肠居于前,肾脏居于后。
肾阴前达,滋润大肠,便于传导糟粕。
临床有肾阴虚所引起便秘者,常用熟地等滋养肾阴而收效。
④肾阳蒸化,温养大肠:肾阳温化大肠,使糟粕形成便形。
若肾阳虚者,难以温化大肠,而致肠寒,大便多溏或晨泄。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⑤肝气疏泄,畅其气机:唐容川在《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论述肝气疏泄对大肠之作用失调引起腹泄时写道:“木之性主于疏泄。
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
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泻中满之证在所不免。
”肝气疏泄作用于大肠,使其机枢和调,血气通畅,糟粕粪便能顺利地排除。
2.大肠主津、输布津液:水精吸收输布主在小肠,大肠吸收输布之津液,只为微少部分而已。
大肠---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之一
大肠---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之一大肠,传导之官,变化失焉。
大肠,包括结肠和直肠,是对食物残渣中的水液进行吸收,形成粪便并有度排出的脏器。
大肠与肺由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的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
大肠居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连肛门。
大肠的上段称为“回肠”,包括现代解剖学中的回肠和结肠上段;下段称为“广肠”,包括乙状结肠和直肠。
大肠亦是一个管腔性器官,呈回环迭积之状,主要有传化糟粕与主津的生理机能。
主传化糟粕:大肠接受由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
大肠之气的运动,将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并经肛门有节制地排出体外,故大肠有“传导之官”之称。
大肠有病,传导失常,主要表现为大便质和量的变化和排便次数的改变,如大肠传导糟粕机能失常,则出现排便异常,常见的有大便秘结或泄泻。
若湿热蕴结大肠,大肠传导机能失常,还会出现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
可用“肠炎宁片”或“葛根芩连汤合香连丸加减”以清热化湿、行气止痛。
顺便提一下题外话,小孩多发的一种泄泻,由“轮状病毒感染的肠炎”,这种病毒夏秋季节流行,感染途径为粪-口途径。
临床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呈渗透性腹泻病,病程一般为6-7天,发热持续1-2天,呕吐2-3天,腹泻5天,严重出现脱水症状。
治疗以补液、保护胃肠粘膜为主,可用布拉氏酵母菌散口服,可用西咪替丁针剂输液保护胃肠粘膜,用蒙脱石散灌肠以止泻,中成药“秋泻灵颗粒”功效理气化湿,健脾止泻。
秋泻灵由马蹄香组成,治疗小儿引起的轮状病毒感染效果挺好。
当然“轮转病毒感染的肠炎”也可根据患者症状,脾虚重者用七味白术散加马蹄香。
湿热重者用葛根芩连汤加木香、马蹄香等一增强疗效。
大肠主津大肠主津是指大肠吸收水分而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大肠接受由小肠下注的饮食物残渣和剩余水分之后,将其中的部分水液重新再吸收使残渣糟粕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
大肠这种重新吸收水分功能,说明大肠与体内水液代谢有关,故有“大肠主津”之说。
中医学:六腑
中医学:六腑
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饮食物入口,通过食道入胃,经胃的腐熟下传于小肠,经小肠的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其清者(水谷精微)由脾吸收,转输于四脏,布散于全身;其浊者(食物糟粕)下传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导,形成粪便排出体外;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则经三焦注入肾与膀胱,在肾气的蒸化作用下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饮食物自进入人体内,到精微物质的吸收,糟粕的排出,须通过消化道的七道关隘,《难经•四十四难》称为“七冲门”,即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
七冲门中任何一门发生病变,都会影响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和糟粕的排泄。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满二六腑要完成受盛和传化水谷的生理功能,每一腑都必须适时排空其内容物,才能保持六腑的通畅及功能的协调。
即必须不断地虚实更替,使其内容物适时地通降下行。
故后世医家则将六腑的生理特性概括为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二六腑通和降的太过和不及,都会影响饮食水谷的受盛和传化,出现各种病理状态。
六腑(四):大肠,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六腑(四):大肠,传道之官,变化出焉编者按大肠,包括结肠和直肠,是机体对饮食物糟粕中的多余水液进行吸收,并排出糟粕的脏器。
大肠与肺有经脉相互络属而互为表里。
本文详细介绍六腑之大肠,是中医基础。
大肠,传道之官,变化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有言:“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编者注:“传道”同“传导”),此句经文高度地概括出大肠的作用——“传道、变化”,大肠为六腑之一,为“监仓之官”“传导之腑”,与肺相合,具传化物而不藏的生理特性。
大肠居于腹中,导下传上,是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重要环节。
故本文为明析大肠之藏象试诊解之,以冀于理论与临床思路之开拓有所裨益。
一、传道之官,化物出焉释义1、传道名义《灵枢·本输》云:“大肠者,传道之腑”。
传,传送;道,同导,引导。
此句经文意为:饮食物的消化,经过胃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后所产生的糟粕,进一步通过小肠的化物与泌别清浊,最终依赖大肠的传导,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
《素问·灵兰秘典论》称其为“传道之官”,《黄帝内经》用封建官制来比拟脏腑的功能,通过考证发现,历史上并未设立“传导官”一职。
《周礼·夏官司马》云:“训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与其曰万之志,诵四之传道”。
周礼在此处表明了夏官训方氏的职责,内含“传道”一职。
此“传道”为动名词,作宾语,“诵四方之传道”,即上报民间的舆情信息,“传道”在此有传递信息之意。
再有《三国志·武帝操》中记载曹操的言论:“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
此“传道”为使役动词,意为“传递”“转达”。
以上两处“传道”同义。
另外章太炎曾在官名的变迁上对古今相制演变有所分析:“舜举十六相宾于四门,明其所任传导威仪之事……七国以下定著相国、丞相诸名,于是故名始替”。
由此可见当时的相职中含有部分“传导”的职责。
《素问·灵兰秘典论》也指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纯干货)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纯干货)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基本内容阴阳之间相对立,依存互根不分离,消长转化并发展,阴平阳秘为目的。
人身阴阳为生理,阴平阳秘为和气。
调理阴阳救偏弊,虚实寒热定根基。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脉、骨髓、胆、女子胞。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五脏所主:1、心位胸中外护包,血脉神志汗液晓,开窍于舌华在面,君主之宫藏神要记牢。
2、肺司呼吸主降宣,卫气外布皮毛间,通调水道开窍鼻,古人又谓水上源。
3、脾为中焦主运化,统血肌肉四肢间,开窍于口华在唇,后天之本仓廪官。
4、肝为胁部主藏血,疏泄又分两种说,一说消化主情志,一说消化主疏泄。
其华在爪主筋健,开窍于目记心田。
5、肾为腰部主藏精,生殖发育是本能,纳气生髓又主骨,主水开窍二阴经。
其华在发通于脑,开窍于耳记心中。
左肾右命根基在,先天之本不可轻。
六腑中清之腑为之胆,水谷之海在胃间,受盛之腑为小肠,传化糟粕大肠间,气化津液为膀胱,上焦如雾精气漫,中焦如沤浮游谷,下焦如渎水莫断。
脏腑之间关系心血肺气紧相依,心血脾胃不可离,生成运转不可息,心肝血液不可离,心火肾水相交济,各少其位为不及,心中无水火上炎,肾中无火水凌心,肺气脾血土生金,肺气宣发脾健运。
肝血肺气相互根,肺肾水病卧不稳。
肝主疏泄脾统血,相互依赖病郁结。
脾肾为本先后天,前因后果必有缘,肝肾精血又同源,相互依存为本根。
心与小肠热必降,肺与大肠咳不畅。
脾升胃降气正常,胆与肝脏互影响,肝失疏泄湿热旺,肾与膀胱气化常。
一有病变尿不利,气化不利膀胱伤。
腑与腑经以通畅,一不通畅即有伤。
气血津液气:真气者受之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积于胸中,出喉咙,贯心脉,行呼吸,肺吸入之气与脾胃水谷之气结合而成。
宗气积胸出喉咙,呼吸贯脉不留停。
营气脾胃水谷精,调和五脏六腑经。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大肠
⼤肠位于腹中,其上⼝通过阑门与⼩肠相接,其下端为肛门,⼜称为“魄门”。
中医把⼤肠分为回肠和⼴肠两部分。
⼤肠的主要⽣理功能是传导糟粕。
饮⾷物在⼩肠泌别清浊后,其清者即⽔⾕精微经脾转输到⼼肺,布散周⾝,其浊者即糟粕则下降到⼤肠,⼤肠将糟粕经过燥化变成⼤便,排出体外。
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
⼤肠的传导功能,是胃的降浊功能的体现,同时亦与肺的肃降功能密切相关。
肺⽓的肃降,可推动糟粕下⾏,有利于⼤肠的传导。
考试⼤站收集故《医经精义·脏腑之官》说:“⼤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
肺⽓下达,故能传导。
”
此外,⼤肠在传导糟粕的同时,还能同时吸收其部分⽔分,因此⼜有“⼤肠主津”的说法。
由于⼤肠有吸收⽔分的功能,故能使糟粕燥化,变成成形之⼤便⽽排出体外。
若⼤肠吸收⽔分过多,则⼤便⼲结⽽致便秘;反之,可见腹泻,⼤便稀溏。
⼤肠的主要功能是传导糟粕,所以⼤肠功能失调,主要表现在⼤便排泄的异常。
由于⼤肠的传导功能还与肺、脾、肾、胃等脏有关,故这些脏腑发⽣病变,也可引起⼤肠传导功能失常,如脾肾阳虚,温煦、运化功能障碍,影响到⼤肠的传导,则见下利清⾕或五更泄泻。
理解中医(26)之六腑——大肠)
理解中医(26)之六腑——大肠)
大肠包括结肠和直肠,是机体内对饮食物糟粕中多余水分进行吸收,并排出糟粕的器官。
大肠与肺有经络互相络属,因此大肠与肺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一、大肠的解剖形态
大肠在腹腔中,上口在阑门与小肠相连接,下端紧接肛门。
大肠上段叫做“回肠”,包括现代解剖学中的回肠和结肠上段。
大肠下段叫做“广肠”,包括现代解剖学中的乙状结肠和直肠。
大肠呈回环迭积之状,是一个管腔形器官。
二、大肠的生理功能
1、主传化糟粕。
大肠接受经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经肛门排出体外。
因此,大肠也叫“传导之官”。
若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就容易形成大便秘结或者泄泻的病症。
如果湿热蕴结大肠,则可能出现腹痛、里急后重、下利脓血等病症。
2、大肠主津。
大肠吸收经小肠泌别清浊后食物残渣中的多余水分,参与调节体内的水液代谢。
大肠的这一功能称为“大肠主津”。
如果大肠主津功能失常,则剩余水液不能吸收,糟粕和水俱下,会出现肠鸣、腹痛、腹泻等病症。
如果大肠实热,消耗大肠中津液或者大肠津亏,肠道失润,则会导致大便秘结不通。
三、大肠的生理特性
大肠接受小肠下移的食物残渣形成粪便,并不断地将其排出体外,所以大肠必须保持下行通畅的生理特性。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尤以大肠为最。
大肠通降失常,则糟粕内结,肠道壅塞不通,便会出现腹胀、腹痛、便秘、口臭等病症。
看更多的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bcqh2015。
中医学:六腑大肠
中医学:六腑一大肠
大肠包括结肠和直肠,位于腹中。
其上端在阑门处与小肠相接,下端连肛门,是回环叠积状的管腔性器官。
大肠的经脉为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大肠是对食物残渣中的水液进行吸收,燥化粪便,排出糟粕的脏器,其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导糟粕和吸收水分。
《内经》对大肠的形态和功能已有明确的认识,《灵枢》的《肠胃》和《平人绝谷》篇记载了大肠的解剖形态与容积,《灵枢•经脉》提出“大肠主津”的观点,《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J
1.主传化糟粕
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剩余的食物残渣与水液,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形成粪便,传送至大肠的末端,经肛门有节制地排出体外。
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失常,主要表现为排便的异常,常见大便秘结或泄泻。
若湿热蕴结大肠,大肠传导失常,还可见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
若大肠通降失职,糟粕内结,肠道壅塞不通,还会出现口臭、腹胀、腹痛、便秘等症。
2.大肠主津
大肠在接受小肠下注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剩余的水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液的代谢,故称“大肠主津,若大肠虚寒,
无力吸收水分,或传导加速,水分来不及吸收,则水谷相杂而下,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大肠实热,水分消烁,或传导过慢,水分吸收过多,津液干涸,肠道失润,可出现大便秘结。
此外,大肠的传导尚与肺气的肃降、胃气的通降、脾气的运化以及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六腑之大肠
大肠居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紧接肛门,包括结肠和直肠。
主传化糟粕和吸收津液。
属金、属阳。
大肠主传导是指大肠接受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的作用。
大肠接受由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再吸收其中剩余的水分和养料,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属整个消化过程的最后阶段,故有“传导之腑”、“传导之官”之称。
所以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导糟粕,排泄大便。
大肠的传导功能,主要与胃的通降、脾之运化、肺之肃降以及肾之封藏有密切关系。
大肠接受由小肠下注的饮食物残渣和剩余水分之后,将其中的部分水液重新再吸收,使残渣糟粕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
大肠重新吸收水分,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功能,称之为“大肠主津”。
大肠这种重新吸收水分功能与体内水液代谢有关。
所以大肠的病变多与津液有关。
如大肠虚寒,无力吸收水分,则水谷杂下,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
大肠实热,消烁水分,肠液干枯,肠道失润,又会出现大便秘结不通之症。
机体所需之水,绝大部分是在小肠或大肠被吸收的。
大肠在脏腑功能活动中,始终处于不断地承受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并形成粪便而排泄糟粕,表现为积聚与输送并存,实而不能满的状态,故以降为顺,以通为用。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尤以大肠为最。
六腑之三焦
是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属脏腑中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脏。
主升降诸气和通行水液,在五行属火,其阴阳属性为阳。
总观三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女子胞等。
其中肝脏,按其部位来说,应划归中焦,但因它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和肾一同划归下焦。
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
通行元气:元气(又名原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根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赖后天之精以养,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所以说,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
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三焦能够通行元气,元气为脏腑气化活动的动力。
因此,三焦通行元气的功能,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作用。
故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也。
三焦通,则内外上下皆通也。
其于周身灌体,和调内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中藏经》)。
三焦能“通调水道”,调控体内整个水液代谢过程,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体水液代谢是由多个脏腑参与,共同完成的一个复杂生理过程。
其中,上焦之肺,为水之上源,以宣发肃降而通调水道;中焦之脾胃,运化并输布津液于肺;下焦之肾、膀胱,蒸腾气化,使水液上归于脾肺,再参与体内代谢,下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三焦为水液的生成敷布、升降出入的道路。
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
道利。
三焦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之为“三焦气化”。
三焦通行水液的功能,实际上是对肺、脾、肾等脏腑参与水液代谢功能的总括。
三焦具有运行水谷,协助输布精微,排泄废物的作用。
其中,“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肌,泽毛”。
,有输布精微之功;中焦“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有消化吸收和转输之用;下焦则“成糟粕而俱下人大肠,循下焦而渗入膀胱”,有排泄粪便和尿液的作用。
三焦运化水谷协助消化吸收的功能,是对脾胃、肝肾、心肺、大小肠等脏腑完成水谷消化吸收与排泄的功能的概括。
上焦如雾是指上焦主宣发卫气,敷布精微的作用。
上焦接受来自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通过心肺的宣发敷布,布散于全身,发挥其营养滋润作用,若雾露之溉。
故称“上焦如雾”。
因上焦接纳精微而布散,故又称“上焦主纳”。
中焦如沤是指脾胃运化水谷,化生气血的作用。
胃受纳腐熟水谷,由脾之运化而形成水谷精微,以此化生气血,并通过脾的升清转输作用,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以濡养周身。
因为脾胃有腐熟水谷、运化精微的生理功能,故喻之为“中焦如沤”。
因中焦运化水谷精微,故称“中焦主化”。
下焦如渎是指肾、膀胱、大小肠等脏腑主分别清浊,排泄废物的作用。
下焦将饮食物的残渣糟粕传送到大肠,变成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并将体内剩余的水液,通过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变成尿液,从尿道排出体外。
这种生理过程具有向下疏通,向外排泄之势,故称“下焦如渎”。
因下焦疏通二便,排泄废物,故又称“下焦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