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湿气,你知道利湿化湿渗湿燥湿都有什么区别吗?
湿气从哪里来,该怎么去,五种方法教你去湿气
湿气从哪里来,该怎么去,五种方法教你去湿气很多人都说自己湿气重,为什么别人没事,偏偏你就湿气重?那么,湿气是怎么来的,该怎么去湿气。
湿气的形成可以从两点分析:1、外湿:有时久居湿地,住的地方特别潮湿,如南方或住在地下室潮湿阴冷,饮食上吃的凉东西比较多,以及冒雨涉水没有及时更换衣服,水中作业都容易产生外湿,导致外湿停聚于人体。
2、内湿:湿邪可以从内部产生,中医讲脾运化水湿,脾为生痰之源,所以内湿的产生可归为于脾和胃,如果饮食肥甘厚腻,会造成湿邪停聚于体内,不能够运化,湿气多了可以产生痰湿。
如果耗伤自己的阳气,阳气不足,不能够化饮,也可以产生湿气。
湿气重有哪些表现?身体湿气重,首先会有身体沉重或是重浊的感觉,是因为湿性重浊,就会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等,也就是头脑昏昏沉沉的,头特别重,像裹着湿毛巾一样。
湿邪阻滞经络会出现肌肤不仁、关节肿痛。
湿邪为阴邪,容易伤阳气,伤阳气之后会觉得胸脘痞闷、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者是伤脾阳、困脾气、津液运化不全,会出现腹泻、尿少、水肿、腹水,而且湿性粘滞。
还有的表现会有大便不爽,尤其是会觉得大便粘盆。
另外,湿气容易向下沉,会出现下肢水肿或者是女性白带比较多等临床表现。
体内湿气怎么去除?去除体内湿气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运动排汗祛湿法,流汗可以使湿气有效排出体外,可以做跑步、健走、游泳、瑜伽等。
2、食疗祛湿法,可以多食用红豆、薏米、芡实、荷叶、龙眼等食材,如红豆薏米粥具有很好的利湿作用,忌食辛辣和油腻的食物。
3、劳逸结合、避免过劳,过劳可以耗气,体内低谢减慢,易产生湿气。
4、艾灸祛湿,操作方法是围绕酸痛点进行灸,常用的艾灸穴位有气海、足三里、阴陵泉、中脘、曲池、丰隆等,可以找专业的中医师来进行操作。
5、中药排湿,根据不同情况可进行利湿、燥湿、温化水湿、渗湿,湿在下焦可用八正合剂、五苓散,湿在中焦可服香砂养胃丸,湿在肝胆可服茵陈五苓丸,湿在肠道可服香连丸等,具体结合舌脉进行辨证施冶。
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寒湿祛湿化浊祛风胜湿
三禁 见症 身重疼痛
原因及误治
后果 心阳受伤, 湿蒙心窍而神乱 脾气转陷而致洞泻
忌汗 头痛恶寒 误为伤寒而汗之 忌下 胸闷不饥 误为中焦宿食停滞而下之
忌润 午后身热 误为阴虚,而用阴柔药润养 湿热锢结致病深不解
二妙散
《丹溪心法》
【病症病机】湿热流注下焦(流着下肢、阻碍经络、郁滞肌肤、注于带脉 膀胱) 。症见于皮、筋、经、骨、前阴 【治法及用药分析】 君:黄柏(肾、膀胱)——苦寒,清热燥湿,善祛下焦湿热 清热燥湿 臣:苍术(脾、胃)——燥湿健脾,使湿邪去而不再生 (且有发散之力)
《金匮要略》
胸胁支满——饮停胸胁,气机不利 中阳不足之 目眩——饮邪阻滞,清阳不升 痰饮病 舌苔白滑,脉弦滑——痰饮之象 中阳不足 心悸,或短气而咳——饮邪凌心射肺 水停心下
津,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
,均应慎用。
燥湿和胃
平胃散
《简要济众方》
脘腹胀满——湿困脾胃,阻碍气机 湿 滞 脾 胃 证 不思饮食,口淡无味——脾为湿困,运化失司 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胃失和降, (湿阻中焦) 肢体沉重,怠惰嗜卧——脾经有湿(主肌肉、四肢) 常多自利——湿迫大肠 苔白腻而厚,脉缓——湿困脾胃之象 湿困胃不和 气机阻滞,升降失常 外感风寒
内伤湿滞证 恶寒发热,头痛——风寒束表,卫阳被郁 内伤湿滞 苔白腻——湿滞脾胃 山岚瘴疟
君:藿香——辛温,辛散风寒,芳香化湿, 辟秽和中,升清降浊 臣:苏叶(和胃) 、白芷(化湿)——辛香发散, 助君药解表散寒,芳化湿浊 解表化湿 半夏曲(止呕) 、厚朴(行气)——燥湿和胃,降逆止呕 陈皮——理气、燥湿、和中 大腹皮——下气宽中,除满 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和中止泻 佐使:姜、枣、草——健脾和胃,调药 宣畅三焦气机 理气和中 佐:桔梗——宣肺,利胸膈滞气
治疗水湿的八种治法
治疗水湿的八种治法文章目录*一、治疗水湿的八种治法*二、水湿重吃什么水果*三、如何清除体内湿气治疗水湿的八种治法1、治疗水湿的八种治法化湿、利湿、渗湿、祛湿、除湿、燥湿、收湿、胜湿,是中医治湿的八种方法。
1.1、化湿化湿是将湿化去,有自行吸收的意思。
1.2、利湿利有通利的意思,有弱的利尿作用。
健脾利湿如白术,淡渗利湿如茯苓,清热利湿如茵陈,都有弱的利尿作用。
1.3、渗湿渗湿为水湿通过渗透而散的意思,不一定有利尿作用。
健脾渗湿如薏苡仁,利水渗湿如猪苓,清热渗湿如地肤子。
薏苡仁和地肤子没有利尿作用,猪苓有弱的利尿作用。
1.4、燥湿燥是干燥的意思。
苍术是健脾燥湿的代表药,厚朴是破气燥湿的代表药。
中医还有苦寒燥湿如黄柏,温阳燥湿如桂枝等。
燥湿药都有抑制唾液腺分泌的作用。
1.5、收湿收湿是收敛创面的意思。
如乌贼骨外用能收湿生肌,有收敛创面的作用。
1.6、胜湿胜有超过、祛除的意思,羌活胜湿汤用解表发汗的方法祛风胜湿,以祛除风湿。
1.7、祛湿和除湿指祛除风湿、祛除痰湿、祛除湿毒。
祛除风湿如羌活、独活,有抗风湿、消炎止痛作用。
2、水湿重的表现2.1、头部:当时期首先侵蚀的时候,头部是首先会反应出来的部位,当湿邪最初侵袭身体时,可呈现头昏沉重地,像裹着一块布;身体困重,四肢沉重,浑身不舒适,似乎身上附着重物。
此外,还会有发热、微微怕冷怕风,流清鼻涕等表湿证,除湿气,祛湿健脾,是冬季女性和中老年人最热门的话题。
2.2、关节:如果体内已经侵蚀到关节的时候,关节也会出现一定的病症,部分气血运行不畅,会有四肢关节酸痛沉重,关节屈伸不利等表现。
2.3、消化效果:湿邪困扰脾脏,危害其正常运化效果,会表现出胸闷腹胀、食欲欠佳、饭量降到、不成形等。
而因脾虚运化不利而致使“内湿”时,还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却不想饮水、倦怠乏力等气虚、湿困的表现。
2.4、小便及妇女带下,而且大便也会表现的比较稀:湿邪还有一个特征也是“趋下”,轻易伤及人的腰以下部位,中医养生,健脾“化湿”。
祛湿、化湿、利湿、渗湿、燥湿有什么区别
中医概念里面有很多术语看起来比较相似,但实际上一字之差,意义却有很大的不同。
很多湿气为患的人应该常常会接触到一些关于祛湿气的方法,经常也会有人对于祛湿、化湿、利湿、渗湿、燥湿等概念感到疑惑不解,那么它们是一回事吗,有什么区别呢?
一、祛湿的概念
首先来说祛湿,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凡是针对体内湿邪采取的方法都可以称为祛湿,其意义与大家常说的去湿、除湿、排湿相同。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湿气分为很多不同的情况,需要辨证论治,其用药也有很大的不同。
根据用药机理的不同,祛湿又可以分为化湿、利湿、渗湿、燥湿、胜湿等。
二,化湿、利湿、渗湿、燥湿、胜湿的区别
化湿主要是针对上焦病变和中焦脾胃病变,常用辛温解表、芳香化湿的药物。
针对寒湿、暑湿等证,常用的药物有白扁豆、白豆蔻,藿香、佩兰、厚朴、砂仁等。
利湿主要是针对中焦和下焦病变,用具有利水作用的药物将湿气从小便中排出。
比如茯苓、薏米可以健脾利湿,茵陈、土茯苓、冬瓜皮、玉米须可以清热利湿,猪苓可以淡渗利湿等。
渗湿和利湿比较类似,也是针对中焦和下焦病变,是用利水渗湿药来通利小便,但不完全等于利尿药。
利湿比较适合湿气重而尿少的情况,而渗湿是让水湿通过渗透而消散,不一定要有利尿的作用。
燥湿主要是针对中焦病变,是运用苦燥的药物来祛除湿邪,分为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
如果中焦为寒湿所阻,常用苦温燥湿的药物,比如白术、苍术等;如果中焦为湿热所阻,常用苦寒燥湿的药物,比如黄芩、黄连、苦参等。
胜湿是针对关节、肌肉、筋骨的风寒湿痹,常用辛温的药物来散寒祛湿、祛风通络。
胜湿药能祛风,止痹痛,完整的说法应该是祛风胜湿止痛,常用的中药有羌活、独活、防风等。
湿热、寒湿分不清,化湿会越来越湿,中医教你辨别清楚,正确调理
湿热、寒湿分不清,化湿会越来越湿,中医教你辨别清楚,正确调理湿热、寒湿分不清,化湿只会越来越湿。
大家好,我是刘医生。
有的人经常出油出汗,大腿根还会潮湿,舌苔很厚,知道自己是湿气重了,了解到参苓白术散是化湿的方子,吃了几包,发现自己舌苔更厚了,大便也干结了。
有的人总是觉得自己嗓子里有痰,身体懒洋洋的,感觉四肢很重,抬不起来,大便还总是粘在马桶上,冲不干净,用了一些化湿燥湿的药物,不但湿气没有祛除,好像脾胃也更差了,大便也变得更稀了。
这是药不好么?其实很多情况下,都不是药的问题,是我们用药的方向错了。
我们身上的湿气,分寒湿,湿热,药物也有温燥和寒凉的区别。
如果一个人,本来是寒湿偏重,我们只注意到了身上的湿气,没有注意到寒气,用了一些清热燥湿的药物,其实是会造成脾胃寒凉,更减缓水湿在我们身上运行的。
反过来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人是湿气和热气偏重,又用了一些温燥化湿的药物,会更助长我们身上的火热,造成其他上火的情况。
现在刘医生就把一些常见的化湿中成药的药性寒热讲清楚,并告诉你如何判断自己是寒湿,还是湿热,大家可以点赞收藏,也可以转发起来,以后不要再用错了。
我们先来说药性偏寒凉,容易伤害我们脾胃正气,造成脾胃虚寒的化湿中成药。
第一个就是龙胆泻肝丸,主要是清肝胆湿热的,大家看一看自己的舌头是不是很红,舌苔又厚又黄,同时出黄色的汗比较多,大腿根部潮湿,容易口渴,脸红,爱生气,有时候还会头疼,胁肋疼,这个时候可能就是肝胆湿热了,可以参考龙胆泻肝丸来清热泻湿。
第二个是藿香清胃胶囊,主要是清我们脾胃里面的湿热的,如果你总是觉得昏昏沉沉的,四肢很困重,嘴巴很臭,口气特别严重,舌头很红,舌苔又厚又黄,经常打嗝反酸,有时候还会大便干结,这个时候可能就是脾胃湿热了,我们可以参考藿香清胃胶囊来调理了。
我们再来说偏于温燥的燥湿化痰药,容易助长我们体内的火热,身体里有热气的时候,不要使用。
第一个就是参苓白术散,可以健脾燥湿,如果是脾气虚弱,运化水液无力,大便经常是溏稀不成形,容易拉肚子的,感觉嗓子里有痰,总是咽不下去的,舌头伸出来,颜色很淡,偏白,而且舌头比较湿润,有齿痕的,可能就是脾胃虚弱了,可以参考参苓白术散来健脾燥湿。
湿气,利湿、化湿、渗湿、燥湿的区别是什么?
湿气,利湿、化湿、渗湿、燥湿的区别是什么?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现在有一池子水,要把它弄干,我们能用什么办法呢?利湿——接个管子引走。
化湿——扔点石灰进去,咕嘟嘟地就没了。
渗湿——把水放在沙石地上,一会就没了。
燥湿——我旁边放堆火烤着,烤着烤着也就没了。
1,五脏六腑皆有可能有湿,有湿热有寒湿有暑湿有痰湿,有痰饮水饮。
各个不同。
但研究湿,首先研究的是脾胃。
脾胃是后天之本。
根据一气周流的理论,肝脾气左升,汇与心,主阳。
胃肺气右降,汇于肾,主阴。
胃从属燥金,气降喜湿润。
而脾属湿土,气升喜温燥。
肝郁脾虚,气不升而下陷,对食物精微的消磨吸收失司,多余的食物精微不能化血,而生湿气。
湿者粘滞,并不是多多水就是湿气,它是指一个粘滞的状态。
肝脾不升往往就导致胃肺不降,胃不降造成腹胀消化不良,内有燥。
这实为各类湿气之根源。
2,湿气向上阻截胸隔,阴虚火旺之人肺因燥而为火所伤,而成肺热,合脾湿而成黄痰。
需投以润肺清热化痰之药,桔梗,栀子,麦冬,橘红,贝母,黄芩(清肺化痰汤)之属也。
阳虚火衰之人湿存胸腹,遇寒成饮,晃荡有水声,心悸痞闷小便不利。
投以桂枝,茯苓,猪苓,白术,泽泻(五苓散)之属,以排水饮内停。
3,湿气向下,随任脉成为下注。
亦分湿热下注寒湿下注。
男性前列腺炎,女性各类白带问题妇科炎症,皆有此原因。
男性前列腺炎症,如有口干苔黄尿黄,一般属湿热下注,投以当归贝母苦参丸,湿热还重再增加知母黄柏之属。
女性白带类参见傅青主女科各方确为有效精妙之方,不一一赘述,除此之外还往往投以桂枝茯苓丸,有少腹坠痛血淤当归芍药散等,可改善此类问题。
有盆腔积液增加小茴香甚为有效。
4,湿气在于脾胃,则大便粘腻不畅。
投麦芽,茯苓,以升脾气,半夏(我喜用生旱半夏),陈皮,以降胃气,以苍术厚朴以燥脾湿,以沙参白芍以润肺胃,灵活加减可获全功。
5,脾虚之人,胃气不强,脾不运化,湿气阻隔。
湿气如同肠道粘液之膜,使得吃各类补益如隔靴搔痒,不生气血,反生火热。
中医术语的一些鉴别
利湿/化湿/燥湿;1燥湿:偏于通过温热去除湿邪。
一般而言,药物温燥程度要大一些,如燥湿化痰。
化湿:偏于行气去除湿邪。
带有宣化湿邪,或者运化湿邪的意思,如健脾化湿。
2燥湿是用药物的苦燥之性燥除湿邪;化湿是利用药物的芳香温燥之性化散湿浊的治法。
两种药的药性不同。
用的药不一样。
一般化湿的用药属于芳香类的。
容易挥发的。
例如,藿香、佩兰。
化湿药性味大都辛温,归入脾胃,而且气味芳香,性属温燥或偏于温燥。
燥湿的药品一般属于苦味类的,例如苦温的厚朴、苍术、草果、陈皮。
苦寒的黄连、黄芩等适用于湿邪蕴结于中下二焦。
补气/益气区别不大,意思基本一样,只是称谓不同。
不需要区分。
人参、西洋参、太子参(补气),党参、山药、甘草、大枣、南沙参(益气)补血/养血区别不大,程度上略有差别,补血比养血药力更大。
气郁/气滞;1:气滞,病证名。
指脏腑、经络之气阻滞不畅。
多用陈皮等理气行气之药。
2:气郁:即郁,为中医病因病机学概念。
指内伤病证气机不畅,气的支行障碍,蕴结聚积不得发越,机能阻滞的一种病理变化,亦是继发性致病因素之一。
多用豆豉等畅达气机的药。
3:二者机理相同,症状相似,一重一轻,可以相互转变,疼痛性质,轻重不一理气/行气/利气/通气/化气,行气包括的范围广,治疗气滞等病症,利气范围小,主要治疗气逆,作用偏下。
【理气】是运用药物有行气解郁、补中益气的作用,治疗气滞、气逆、气虚的方法。
气虚用补益中气药,归入补气门。
通常所说的理气,多对气滞,气逆而言,分为“疏郁理气”、“和胃理气”、“降逆下气”等。
理气药多属香燥,津液亏损的须慎用。
【降逆下气(顺气)】是治疗肺胃之气上逆的方法。
例如肺气上逆,咳嗽哮喘,痰多气急,用定喘汤(白果、麻黄、苏子、甘草、款冬花、杏仁、桑白皮、黄苓、法半夏)。
又如胃虚寒而气上逆,呃逆不止,胸中不舒,脉迟,用丁香柿蒂汤(丁香、柿蒂、党参、生姜)。
【行气(利气、通气、化气)】即行散气滞,以治疗由气滞产生的病症,如胸腹胀闷疼痛等。
利湿、燥湿、祛湿和化湿4类治湿药的不同作用
利湿、燥湿、祛湿和化湿4类治湿药的不同作用治湿药分为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和利水渗湿药3类,但药物归属各异,故难以有力地指导临床应用。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和临床实践,认为因湿邪致病相当广泛,轻则侵及皮毛肌表,重则损伤脏腑筋骨,且湿性粘滞,治疗如抽丝剥茧,层出无穷而缠绵难愈,若治不得法,或失治误治往往变生他病或致成终生痼疾。
因湿邪所侵部位不同,性质有异及兼挟他邪之别,故必须恰当地选择不同的治湿药物,方能在运用时收到确切的疗效。
且湿邪致病有内、外、上、下的不同,故将治湿药分为化湿、燥湿、祛湿和利湿4类,并将其运用略述如下。
1、化湿药适用于湿邪侵袭肌表证。
以恶寒发热或身热不扬,头身重痛,鼻塞流涕,或不欲饮食,恶心呕吐,舌苔薄腻,脉濡等为特征。
因湿邪为阴邪,其性滞腻,极难分解,湿邪在表不可仅取发汗解表之法,以防汗去湿留,更不可利湿以攻里,以防引邪入里。
只有宣化发散方能表解湿祛。
根据湿邪挟暑、挟热、挟寒的不同可归纳为以下3类药物:1.1、芳香化湿药藿香、佩兰叶、紫苏叶等。
用于湿邪或寒湿外袭的卫分证,多见于感冒、急性肠炎初起。
证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重痛,脘闷呕恶,少食,鼻塞流涕,舌苔白腻,脉濡等。
1.2、清化暑湿药香薷、白扁豆、扁豆花、西瓜汁等。
适用于外感暑湿的卫分证,多见于感冒、乙脑初起等。
以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鼻塞流涕,舌苔薄黄,脉濡为特征。
1.3、宣化湿热药荷叶、绿豆、西瓜翠衣等。
适用于外感湿温的卫分证,多见于感冒、乙脑、痢疾初起等。
以发热,头身重痛,咽痛,恶心,舌苔薄黄,脉濡数为特征。
2、燥湿药适用于湿邪蕴结于中下二焦者。
多见不欲饮食,脘腹胀满,恶心欲吐或大便泄泻,小便黄赤,舌苔厚腻,脉滑等症。
临床应根据湿邪化热与否分为两类:2.1、燥湿健脾药(苦温燥湿)厚朴、陈皮、草果、苍术等。
适用于湿浊蕴结中焦的急、慢性肠胃炎等。
以胃脘胀满或疼痛,呕吐恶心或泄泻,舌苔白腻,脉滑或缓为特征。
2.2、清热燥湿(苦寒燥湿)黄芩、黄连、黄柏、苦参、龙胆草等。
除湿、祛湿、化湿、燥湿、渗湿,怎么区别
除湿、祛湿、化湿、燥湿、渗湿,怎么区别
题目中的5种字眼,或许让你看着眼花。
其实简单来说:都是要把身体内的湿气除掉的意思,但是使用的药物有点区别,从而将脾、胃上的湿气从身体内赶走!
除湿:
目的:祛风除湿
范围:用于风湿之邪,留滞经络,肌肉关节等游走性疼痛症状
药物:羌活、独活、防风、威灵仙、桑枝、五加皮
汤剂:茯苓薏豆祛湿汤
--材料(土茯苓、灯芯花、木棉花、薏米、赤小豆、扁豆、瘦肉)祛湿:
目的:健脾祛湿
范围:用于湿邪困脾,运化失常,不思饮食等
药物:党参、白术、茯苓、米仁、陈皮、山药等
汤剂:健脾祛湿汤
--材料(党参、莲子、薏米、扁豆、芡实、黄芪)
燥湿:
目的:清热平湿,祛除湿邪
范围:用于寒湿所阻,胸闷呕吐,腹痛腹胀
药物:厚朴、黄莲、半夏、豆蔻仁、茯苓
汤剂:六君子汤
--材料(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
化湿:
目的:化湿运脾
范围:用于内湿症,运化失调,湿温,署温,
霍乱,痧胀等
药物:苍术、藿香、佩兰、砂仁、白豆蔻、草豆蔻、草果
汤剂:清热祛湿沙葛猪骨汤
--材料(沙葛、猪扇骨、眉豆、赤小豆、扁豆、蜜枣、姜)
渗湿:
目的:渗利湿邪
范围:用于利小便而排湿
药物:茯苓、滑石、车前草、泽泻、瞿麦、萹蓄汤剂:清肝渗湿汤
--材料(可至药店直接购买萆薢渗湿汤)。
利湿、化湿、渗湿、燥湿的区别是什么?
利湿、化湿、渗湿、燥湿的区别是什么?
湿气是为中医所讲的湿邪为病,其原因有内外两种,外因多是久处湿地,湿邪从外进入身体;内因则是因为脾气虚弱不能将水液代谢,排至体外。
其表现为肢体重浊,头重如裹,四肢肿胀,按之如烂泥,大便溏薄不爽,小便不利,脘腹胀满,饮食不佳。
如何区别内外之因,关键在于看脉。
其中利湿、化湿、渗湿,燥湿都是治疗湿邪的方法。
利湿、渗湿顾名思义就是将湿邪从小便排出体外,即采用利小便的方法,如五苓散;化湿就是运用香燥的药物,将湿气化散。
因为燥能胜湿,相当于用干的抹布擦拭湿的桌面,如平胃散,不换金正气散;化湿就是健运脾胃,脾主运化,运化水湿,脾胃运建湿邪无处藏身,如方己黄芪汤。
其中化湿的方式主要用于脾虚湿盛引起的不适,其余三种则是针对外湿的治法。
关于湿气的25个小知识,一口气读完终于明白湿气是怎么一回事了
关于湿气的25个小知识,一口气读完终于明白湿气是怎么一回事了文末有巨大福利哦1 你可能不需要减肥,但可能需要祛湿,或者某一个阶段你需要祛湿。
肥胖并不是人人都有,湿气却是人人都有。
现在的人,不是在祛湿,就是在祛湿的路上。
2 祛湿太火,所以很多人跟风祛湿,胡乱祛湿,结果湿气不但没有去掉,反而更多了。
记住一句话,祛湿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千万不要被风靡全国人人都在用的祛湿方法迷惑了双眼,只有适合你的祛湿方法才是王道。
3 湿气,是中医六淫之一,让我们生病的有六种外界因素,它们分别是:风寒暑湿燥火,湿气就是其中之一。
湿气,用最通俗地话来说,就是身体里面的水太多了,但是千万别把湿气等同于水,因为湿气有无形与有形之分,有形的就是多余的水,无形的是弥漫在身体各个部位的类似水蒸气一样的东西。
4 湿气最大的危害是什么?记住一句话,湿气是阳气的敌人,养生就是养阳气,湿气会阻碍阳气的运行、升发、流动,从而让我们全身的气血流动缓慢。
当你阳气不足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是不是身体湿气太多了,当你身体湿气太多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是不是阳气不足了。
5 湿气到底是什么鬼?湿气是一个非常狡猾的鬼,它从来不单独作战,常常与风邪狼狈为奸成为风湿,与寒邪勾结成为寒湿,与热邪抱团成为湿热。
湿邪是非常顽固的鬼,顽固到什么程度呢?就像油入了面,你想把油从面里弄出来简直太难了。
所以对于湿邪,中医有一句话叫做:千寒易去,一湿难除。
对付湿邪我们要一定要打持久战。
6 有小伙伴皱了皱眉,问,小叔,那湿邪到底从哪里来的呢?从哪里来?多数人的湿邪都是吃出来的。
记住,以下贪吃众生最容易产生湿邪,喜欢吃甜品的人,喜欢吃肉的人,喜欢喝冷饮的人。
7 不运动也是湿气来源之一,还有久居湿地也容易招惹湿邪,比如长年居住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
8 湿气有三大特点一定要明白,第一大就是湿气容易下沉,这个应该很容易理解,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嘛。
湿气属于阴邪,有水的性质,所以容易下沉,喜欢侵袭阴暗的部位,比如下肢,比如关节,比较脚趾等。
化湿、燥湿与利湿 (2)
化湿、燥湿、利湿是中医祛除湿邪 的三种基本方法,是针对湿市在体内留 滯的部位不同而设立的。一般的原则, 是湿滯上焦,以化湿为主;湿滯中焦, 以燥湿为主;湿滯下焦,以利湿为主。 现将三者的区别,分述以下:
化湿:临证视病情,有疏表化湿, 宣肺化湿,芳香化湿,清热化湿,行气 化湿,温中化湿等治法。此法多用于中
上二焦湿证。从化湿药来看,性味多属
辛香温燥,多能入肺、脾两经,辛宣温 散,芳香化湿,则湿邪自化脾健肺清。 从药理作用而论,化湿药多含挥发油, 这类物质多能加强呼吸和消化功能。呼 吸功能增强,有利于湿邪的排出;消化 功能增强,又可改善或消除脘腹胀满的 症状。
燥湿:临证视病情,可分苦寒燥湿, 苦温燥湿,健脾燥湿,燥湿化痰,
于下焦湿证。从利湿药来看,性味多属
甘淡平或苦寒,多能入膀胱或小肠经, 或兼入肺、脾、肾三经。利湿药通利全 身水湿,加强膀胱的排泄功能,使体内 过多的水湿通过小便顺利排出。从药理 作用而论,利湿药大多数有直接利尿作 用,确能促使小便排泄,以致人体排出 体外的液量增加。所以历代医家都强调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温中燥湿,燥湿除满等治法。此法多用
于中焦的湿 湿以清湿热,苦温燥湿以消寒湿,脾处 中焦,“喜燥恶湿”,燥湿可加强脾胃 的运化吸收,因而能改善或消除脾湿的 症状,达到恢复脾胃功能的目的。
利湿:临证视病情,可分淡渗利湿,
清热利湿,清暑利湿,滋阴利湿,温阳 利湿,利湿退黄等治法。此法多用
中医学中关于化湿与利湿的应用和区别
中医学中关于化湿与利湿的应用和区别
先说湿邪,分外湿与内湿但临床上常会夹杂,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而脾胃气机被阻,水谷运化失司,或脾肾阳气受损,不能化湿又是内湿形成的原因,湿邪可和风(风湿),寒(寒湿)署(署湿)热(湿热)夹杂为病。
化湿多以芳香类中药组成,化湿解表的偏重外湿的治疗如藿香正气散,内湿多以芳香行气,燥湿健脾治疗。
夹其他的或祛风除湿,或温阳化湿,或解暑利湿,或清热利湿。
化湿多无需利水,利湿就是引湿邪从小便而走。
中医有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说法,主要是针对内湿。
外感的发一场透汗即可。
湿邪易困脾,所以腹泻多与湿有关。
水湿相结合,多水肿,须利水渗湿,这个比单纯的湿要严重,可由湿邪日久而来或其他疾病发展来。
利湿伤肾主要是治疗湿热时用苦寒太过,太久可伤肾阳,严重的可以发展成尿毒症。
利水药用的过久,选方用药欠妥(如猪苓)可伤阴津,但这个一般都是电解质紊乱,好纠正。
我看过一个电视节目,就是中药治疗前列腺炎结果吃出尿毒症来,那个方就是一味苦寒清热,开的量和服用时间都很长,又不辨证,千人一方,不出毛病才怪。
辩证很关键,寒热温凉要分清。
中药学燥湿和化湿主要区别
中药学燥湿和化湿主要区别
中药学燥湿和化湿主要区别:
1燥湿:偏于通过温热去除湿邪。
一般而言,药物温燥程度要大一些,如燥湿化痰。
化湿:偏于行气去除湿邪。
带有宣化湿邪,或者运化湿邪的意思,如健脾化湿。
2燥湿是用药物的苦燥之性燥除湿邪;化湿是利用药物的芳香温燥之性化散湿浊的治法。
两种药的药性不同。
3化湿药多用于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常,还可解暑。
两者都用于湿阻中焦,只不过一个偏于热证一个偏于寒症。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化湿药的功效有化湿、燥湿之不同,说明作用有缓弱、强烈之异,应跟据湿阻中焦之程度适当选用,以免病重药轻或病轻药重之弊。
(2)化湿药主要用于寒湿中阻之症,常配合温里药同用;如为湿热之症,须配合清热燥湿药同用。
此外,如兼气滞,可配行气药;脾胃失运,可配健脾和胃药;如湿邪较重,还可与利水渗湿药相配伍。
(3)祛湿功能化湿、燥湿,易于耗阴伤津,故阴虚津少,舌绛光剥者宜慎用。
(4)化湿药物多含挥发油成分而气味芳香,煎煮过久可降低或丧失疗效,故不宜久煎,有的则应后下。
利湿,化湿,渗湿,燥湿的区别
利湿,化湿,渗湿,燥湿的区别
湿是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湿邪。
湿性重着黏腻,易阻滞气机。
湿邪来源由内外之分,外湿者,多久处湿地或冒雨作业,湿邪由皮毛经络入侵。
内湿者,多爱食生冷,饮酒过度,伤及脾胃。
水湿为病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因主水在肾,制水在脾,调水在肺。
湿邪为患在机体表现为上焦头昏头重、精神不济、胸闷痰多,中焦胃部胀满不适、嗳气吞酸、食少体倦,下焦小便不利、大便粘腻,舌胖,苔腻,边有齿痕。
祛湿的方法有利湿、化湿、渗湿、燥湿等。
利湿指通利水道,用于下焦湿热病证,如小便淋沥涩痛、尿赤、或腹泻、口渴不多饮、带下等。
前人认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利湿药多苦寒,常用药有车前子、滑石、金钱草、石韦、海金沙等。
化湿指健脾和胃,运化气机,主要针对中焦脾胃病变,其次是上焦病变,如胸脘痞闷、恶心呕吐、食少体倦、口甘多涎等。
故有芳香醒脾,化湿和中的说法。
芳香化湿之品如苍术,藿香,陈皮,白豆蔻等。
渗湿指甘淡渗湿,主要作用于下焦,是选用甘淡药以渗出水湿者。
用于水湿内盛如水肿,淋浊,癃闭,此类药物作用平和,某些药物还具有滋养性,尤宜于体虚或湿邪不甚者,如茯苓、薏苡仁、赤小豆等。
燥湿指苦寒燥湿或苦温燥湿。
主要针对中焦脾胃,选用苦味药,苦味主降,脾喜燥恶湿。
苦温燥湿因中焦为寒湿所阻,胸闷呕吐、恶心、腹胀、大便清稀、苔白腻,用半夏、厚朴等。
苦寒燥湿因中焦为湿热所阻,腹痛腹胀,大便稀薄而热臭,舌苔黄腻,用黄连、黄芩等。
中药祛湿的原理是什么
中药祛湿的原理是什么在中医理论中,“湿”是一种常见的致病因素。
当体内湿气过重时,往往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如困倦乏力、四肢沉重、食欲不振、大便黏腻等。
而中药祛湿则是通过运用各种中药材的特性和功效,来调节体内的水液代谢,达到去除湿气、恢复身体平衡的目的。
那么,中药祛湿的原理究竟是什么呢?要理解中药祛湿的原理,首先得明白中医对“湿”的认识。
中医认为,湿邪有内外之分。
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环境因素所致;内湿则主要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液代谢失常而产生。
脾在人体的水液代谢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就像一个水利枢纽,如果脾的功能失调,水湿就容易在体内停滞。
中药祛湿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化湿、利湿、燥湿等。
化湿法,主要是运用一些芳香化湿的中药,如藿香、佩兰等。
这些药材具有芳香的气味,能够宣化湿浊,醒脾开胃。
就好比在一个充满湿气、气味沉闷的房间里,打开窗户,让新鲜的空气进来,驱散潮湿和浊气。
藿香和佩兰的芳香之气可以唤醒脾的功能,使脾能够正常运化水湿。
利湿法,是通过使用一些具有利水渗湿作用的中药,如茯苓、泽泻、薏苡仁等,来增加尿量,促进体内多余水分的排出。
这就像是给体内的水湿开通了一条排水管道,让水湿能够顺畅地流出去。
茯苓性质平和,既能健脾又能利水渗湿;泽泻善于泻肾与膀胱之湿;薏苡仁则有利水消肿、健脾祛湿的功效。
燥湿法,常使用的中药有苍术、厚朴等。
这类药物性味较为燥烈,能够直接去除体内的湿邪。
想象一下,湿邪就像是一块潮湿的抹布,燥湿的中药就像是一把火,将这块抹布烘干,使其不再潮湿。
苍术苦温燥湿,尤其善于祛湿浊;厚朴则能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的祛湿方法,中药祛湿还常常注重调理脏腑的功能。
因为湿邪的产生往往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所以在祛湿的同时,还要兼顾调理脏腑。
比如,在调理脾脏方面,常用白术、党参等健脾益气的中药。
只有脾的功能强健了,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湿邪的产生。
白术健脾燥湿,为脾脏提供动力;党参补中益气,增强脾的运化能力。
你是哪种湿?关于湿气的知识请收藏
你是哪种湿?关于湿气的知识请收藏湿气,是中医六淫之一。
六淫是指让我们生病的六种外界因素,分别是风、寒、暑、湿、燥、火。
湿气是怎么产生的?说到湿,就离不开水。
湿邪的产生,就是人体水液运行出现了问题。
水多了,或流不动了,就成了湿。
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身体里面的水太多了,但是千万别把湿气等同于水,因为湿气有无形与有形之分,有形的就是多余的水,无形的是弥漫在身体各个部位的类似水蒸气一样的东西。
湿气从哪里来?湿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别。
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长期淋雨、涉水及居住房屋潮湿等,是外来水湿入侵人体引起的。
内湿却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
在中医理论里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冷饮,脾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水湿内停”;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困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湿气对人的影响?湿气对身体最大的影响,就是堵。
身体堵得有多厉害,湿气就有多严重。
堵在头皮,容易掉发;堵在脸上,容易长痘;堵在腿上,容易水肿;……湿气非常狡猾,它从来不单独作战,常常与风邪狼狈为奸成为风湿,与寒邪勾结成为寒湿,与热邪抱团成为湿热。
湿热•面部、头发容易出油,易生痤疮•口臭、口干、口苦、汗味大、体味大•小便黄赤、颜色很深•大便燥结或黏滞不爽,异味特别大,臭•身重困倦,大便黏滞或便秘•男性易阴囊湿痒,女性易白带黄多、豆腐渣状•容易烦躁、焦虑寒湿•局部有冷痛感,胀痛感或麻木感•容易肚子胀、肚子痛,尤其受凉之后•不爱喝水,但嘴唇容易偏干•容易感冒流鼻涕,或者流鼻涕长期不好•大便容易偏稀或者前干后稀•已经被诊断为鼻炎、过敏性咳嗽、哮喘或长期湿疹等•女性白带色白清晰如水而无臭味除了这些,还有一个金标准,就是看舌头。
伸出舌头来照照镜子,正常情况下,舌苔应该是白白的,薄薄的,能透出红色的舌色,就好像新鲜的葡萄上铺了一层白霜。
如果舌边有齿痕,舌苔厚得都看不到舌的颜色了,那就说明湿气比较重。
中医祛湿的第二个方法——渗湿渗湿,就是让...
中医祛湿的第二个方法——渗湿渗湿,就是让...
中医祛湿的第二个方法——渗湿
渗湿,就是让湿气慢慢渗出来。
举个例子,就像比如就像脸上渗出汗珠一样。
渗湿,就是让湿以发汗的形式从体内排除的意思。
当然,这样肯定需要解表去湿,就是让毛孔打开,
解表去湿的药材可以让湿气从毛孔慢慢渗出来。
渗湿,强壮心阳很重要。
心阳衰微的人,就算到了酷暑,也不怎么出汗。
出汗,是排毒的重要途径。
不出汗,湿气也无法很好的祛除,特别是夏天。
苓桂术甘汤,具有很好的效果。
桂枝,强壮心阳、解表去湿。
阳跟湿有什么关系呢?
桂枝就好比天空中的太阳,
太阳一出来,地上的湿气很快就会去无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湿气,你知道利湿化湿渗湿燥湿都有什么区别吗?
去湿、去湿,天天都在寻求去湿的法子,想方设法的去除体内的湿气。
但是有的时候一些方法使用不当,不但没有去除湿气,反而让湿气越来越重。
也是灰常着急。
其实,在中医里虽然都是湿,也有不一样的去法。
有的要利湿,有的要化湿,有的要燥湿,还有渗湿。
都不是完全一样的,这些都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这些都可以这样理解:
利湿——接个管子引走。
用利湿药物使湿邪从小便排出的方法,有淡渗利湿、温阳利湿、滋阴利湿、清暑利湿、清热利湿、温肾利水等法,适于中下焦湿邪。
化湿——扔点石灰进去,咕嘟嘟地就没了。
用芳香类药物祛除湿邪,适于上焦及脾胃湿邪,芳香入脾。
例如沁元茶去湿就是利用这个方法。
渗湿——把水放在沙石地上,一会就没了。
用味淡的药物利湿的方法。
燥湿——我旁边放堆火烤着,烤着烤着也就没了。
用苦味药
祛除湿邪,适于湿邪上泛,因苦味主降。
像平时吃苦瓜去湿就是这种了。
不管哪种方法,能够去除体内的湿气才是王道。
对于湿寒体质可以用沁元茶去湿,湿热体质可以用怡清茶去湿。
身体的保健,从去湿开始。
生活本就如此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