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理论

合集下载

企业融资策略的理论与实践

企业融资策略的理论与实践

企业融资策略的理论与实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融资已成为企业经营中关键的一环。

融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企业融资策略的制定与实践则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分析企业融资策略的制定和实践。

一、企业融资策略理论企业融资策略的理论阐述了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企业融资策略所涉及的理论不仅包括融资的目标和原则,还涉及到融资的途径和方式,以及融资的风险和保障等方面。

1. 融资的目标与原则企业融资的目标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偿还已有债务,二是扩大经营范围和规模,增加生产和销售能力等。

企业在制定融资策略时要遵守的融资原则则包括:合理性原则,稳健性原则和效益性原则。

2. 融资的途径与方式企业融资的途径主要分为两种:一是直接融资,二是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一般包括股票发行、债券发行等方式;间接融资则包括银行贷款、信用证、保理等方式。

企业在选择融资途径时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融资需求做出合理的选择。

融资的方式则包括公开发行、私募股权、私募债券等。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

3. 融资的风险和保障企业在进行融资时需注意融资的风险和保障问题。

融资的风险主要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需要在融资策略制定时加以考虑。

对于融资的保障,则包括质押、担保等方式。

二、企业融资策略实践企业融资策略的实践是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实际操作。

企业在制定融资策略时不仅需要考虑理论原则,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决策。

1. 融资需求分析企业在制定融资策略前,需要对自身的融资需求进行分析。

分析融资需求既包括资金用途的确定,也包括资金量的确定。

只有清楚地了解自身的融资需求,企业才能做出合适的融资决策。

2. 资本市场选择企业在进行融资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资本市场。

根据不同市场的特点和需求,企业可以选择上市、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方式。

不同的融资方式有着不同的优缺点,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融资需求做出合理的选择。

有关融资概念及理论

有关融资概念及理论

有关融资概念及理论(一)相关融资概念1.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内源融资是主要利用企业或公司在发展原始资本中获取的剩余价值资本。

这两部分所包含的内容有创始人的初始投资、计提折旧、留存收益等。

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有着极大的差异性,企业或公司能够对内源资本进行自由合理的利用,不会受到外界的干预,因此可以说内源融资是公司内部自己能够自主利用的资本。

但内源融资的来源有限,完全得益于公司的收益,因此其数额不会十分的庞大。

然而,因为内源融资属于公司内部的资本,因此不需要进行分红以及利息的支付,所以具有风险低的特点。

外源融资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外部筹集。

其中包括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和短期融资。

2.股权融资该种融资方式主要是指企业或者公司将内部股权作为一种商品,将其出售以获得资金,并进行融资操作。

通过这样方式得到的资本能够使用在企业或公司的长足发展中。

股权融资在本质上能够将其视作所持者在公司的权益,只要公司一直存在,那么这部分权益便能够延续。

与债权融资相比,这样的融资方式有一定优势,那就是不需要支付利息,同时可以有公司的业绩来进行灵活的分配。

但是股权融资也具有一定的不足,即所持者会承担一定的风险,同时需要支付一定的股利,这样也就加大了成本。

由于公司股权被作为商品,能够一定程度的自由流通,那么就会承担被恶意购买的风险,使得公司决策层权利分化。

综上所述,股权融资具有以下特点:(1)作为公司的股权的所持者,股东能够对公司的收益进行按比例分红,但是同时也要承担公司经营不利的风险;(2)企业或公司股本规模会作为筹集融资的评定条件。

现阶段,国内公司的股权融资有以下几种方式:首次公开募股、配股以及增发股票。

3债权融资债权融资主要是利用借款、债券以及租赁等方式,来获得长时间债务资本的融资方式。

(二)相关融资理论1.MM理论在该理论中指出,公司的价值是不可以通过改变其资本的结构来得到提升的。

如果利用负债的方式来提升公司在整个市场的价值,那么将会使得公司或者企业所承担的风险加剧,从而引起破产等。

融资结构理论

融资结构理论

融资结构理论(1)委托代理理论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开始对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展开探讨,由此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论,倡导企业所有者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进行让渡。

委托代理理论作为现代公司治理的原则,其理论基础是非对称信息博弈论。

该理论认为,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让分工更加细化,使得企业所有者在知识、能力和精力上出现匮乏而无法更好管理公司,同时,专业化的分工出现了一大批职业经理人,他们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来帮助企业所有者管理公司,职业经理人成为了代理人,企业所有者成为了委托人,委托人最求财富最大化而代理人最求个人效用最大化,这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

由此产生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委托代理理论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企业所有者和企业经营者的委托代理理论,二是债权人和企业经营者的委托代理理论。

前者是指在当代企业中,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得职业经理人实际负责企业的生产经营,而非企业所有者负责,但由于二者所最求的目标不一致,所有者更注重企业的长期利益,职业经理人更注重个人任职期间的利益,便形成了企业所有者作为委托人,企业实际经营者作为代理人的委托代理问题,产生了股权代理成本。

后者是指企业的债权人借贷给企业,却无法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债权人缺乏监控投入资金流向的能力,由于信息不对称,职业经理人可能会将筹集的资金用于更高风险的项目上,使得债权人承担了更高的风险却只能获得固定的报酬,这便形成了企业债权人与企业经营者的委托代理问题,产生了债务代理成本。

而股权代理成本和债务代理成本共同决定了企业的所有权结构,当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的边际代理成本相等时,企业便达到最优资本结构,此时企业的总成本达到最小值。

(2)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同行为主体掌握的信息是有差异的,即使是针对相同事件,各类主体对该事件的了解也是不完全对称的。

掌握更多信息的主体在市场中往往处于有利地位,相应的,对信息缺乏的主体在市场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第5章融资理论

第5章融资理论

13
5.3 融资决策
5.3.2 正确融资决策的标志
EPS / EPS EBIT / EBIT
DFL
式中:
——(5-3)
DFL——融资杠杆系数;
EPS ——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额;
EPS——变动前的普通股每股盈余;
EBIT (EBIT)——息前税前利润变动(息税前利润)额
融资杠杆与经营杠杆相比,融资杠杆对于公司管理人员来说,有更高的 主观调整和决策能动性。
5. 综合论述:谈一谈你对融资决策的理解,并且列举正确融资决策 的几个主要标志。
19
6


5.2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5.2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究竟以直接融资为主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 一定时期的经济形势、金融市场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比例的形成, 不完全取决于市场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导向和 政策选择。
12
5.3 融资决策
5.3.2 正确融资决策的标志
2. 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以负债方式融资后,给普通股股东带来的额外风险。
负债经营又称融资杠杆和财务杠杆,是企业在制定融资决策时 对负债资本的利用。
在一定的资本结构和债务利息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息税前 利润的增长,税后利润以更快的速度增加,从而获得融资杠杆 利益。 融资杠杆作用的大小通常用融资杠杆系数表示,融资杠杆系数 越大,表明融资杠杆作用越大,财务风险也越大。
通过分析每股利润变化来衡量资本结构是否合理。 利用每股利润无差别点进行资本结构决策。
每股利润无差别点也叫息税前利润平衡点,即此时每股利润不 受融资方式影响的销售水平。

融资理论

融资理论

一、研究方法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进行探讨。

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主要采用以下的研究方法:(1)描述性统计分析。

这一方法主要用于文章第三章对机构持股上市公司特征的比较研究。

(2)案例调查。

用于对中兴通讯机构投资者干预公司发行H股案例的研究。

(3)GLS回归分析法。

主要用于主要内容第五章从企业高级管理层薪酬角度对机构持股与之关系的研究,以及第四部分对控制权转移之后机构持股变化和企业价值变化之间关系的研究。

(4)Logit回归分析法。

用于对控制权转移之前机构持股对上市公司成为接管目标可能性影响的预测研究。

二、论文框架本文的研究框架见图1-1。

图1-1 研究框架第四节主要创新本研究的选题在我国公司治理研究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虽然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上市公司治理已经成为国外成熟市场国家资本市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话题,但是在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而且大多数研究着重于理论分析,经验研究较少,这与我国积极提倡发展机构投资者、促进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是不相一致的。

因此,本文主要创新可以概括为把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相结合,通过经验数据定量地揭示目前我国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并结合相关理论和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进行分析。

具体的创新点包括:1. 本研究全面回顾了国内外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关系的相关文献,并系统分析了我国所有权结构与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以及我国机构投资者发展的制度环境。

以此为背景,作者研究发现,有无机构投资者持股的上市公司其治理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基金持股的上市公司在治理结构、盈利能力等方面优于非基金持股的上市公司,同时开放式基金持股的上市公司其治理状况也与封闭式基金持股的上市公司存在差异。

但是受相关制度背景的影响,仅在2003年开始我国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能够通过“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的方式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带来影响,体现积极投资者的作用。

2. 结合在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和环境,以案例形式首次对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案例进行了分析。

融资理论概述及企业的策略选择

融资理论概述及企业的策略选择

论 道 LUN DAO企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伴随着企业融资的过程。

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如何科学有效的进行融资,并确保融资成本最低。

本文对企业的融资方式进行了梳理,并在对比分析主要企业融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不同企业遵循的融资策略选择。

一、企业的融资方式一般而言,企业新投资资金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

内部融资是指企业利用本身拥有的折旧和留存收益,将其转化为投资的过程。

这是企业挖掘内部资金潜力,提高内部资金使用效率的过程。

从美国、德国、日本和英国等国非金融性企业融资情况看,企业投资所需要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内部融资。

外部融资是指企业为了筹集基金,采用一定方式向自身之外的其它经济主体寻求资金的过程。

外部融资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方式,可分为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

从实践层面,普通股是最基础的权益融资方式,发行普通股获得的资金代表着企业所有权的股本,也叫所有权资金。

普通股的持有人是企业所有者,因此在偿还了企业的债务后,企业剩余资产归股东所有。

优先股是权益融资的另一种方式,可以获得固定的股利,并且企业要先付清优先股股利才能支付普通股股利。

债务融资是企业通过发行债券、银行借贷等方式向其债权人筹集资金所采取的融资方式。

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任何阶段,债务融资方式都适用。

对于企业债务融资而言,企业债券持有人和其他负债的持有人可获得利息支付,并收回本金。

当企业无法偿还债务时,债券人可以优先获得企业资产清算权。

企业的利息支出可以作为成本看待,在计算应税利润时,可以予以扣除。

广义的债务融资就是企业的整个负债部分,包括企业向银行贷款、发行债券、融资租赁等。

二、主要企业融资理论概述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需要付出成本的。

企业股权融资,需要支付红利,很多国家的法律规定,企业需要强制支付红利的。

企业进行债权融资,需要支付利息。

当然在许多国家(包括我国),利息支出是可以抵税的。

企业融资理论主要阐释企业一般遵循何种融资结构使其成本最低。

(一)MM定理企业融资结构的研究,始于莫迪利亚尼和米勒提出的MM 定理。

融资优序理论

融资优序理论

融资优序理论
融资优序理论,是一种金融投资策略,主要是通过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用融资投资和控制风险,来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

优序理论认为,投资者应该通过特定的融资结构,来获取最大的投资回报。

融资优序理论按照经济资源的流动性、稳定性和投资回报率进行分类,以此决定投资者的投资组合和融资结构,并以此确定投资者的投资策略。

融资优序理论的经济资源分类是建立在经济资源的基本原理上的,即经济资源的流动性、稳定性和投资回报率。

具体而言,经济资源的流动性是指它的可变性,稳定性指它的保值性,而投资回报率指它的收益性。

根据这三个原则,融资优序理论将经济资源分为短期资产、长期资产和货币资产三类。

短期资产是指那些具有较高流动性、较低投资回报率和较低稳定性的资产。

例如,债券、存款和信贷等都属于短期资产类。

长期资产一般指那些具有较低流动性、较高投资回报率和较高稳定性的资产。

除此之外,货币资产也是融资优序理论的一个重要分类资产,它们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稳定性。

根据融资优序理论的原则,投资者应该根据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其资产组合中的资产分类,以此决定投资组合和融资结构,以及投资者的投资策略。

在选择融资方式时,投资者应根据融资优序理论的
原则,以最低的风险、最低的成本和最大的回报来确定投资组合和融资结构。

融资优序理论可以帮助投资者根据其实际情况,通过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用融资投资和控制风险,以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

融资优序理论旨在帮助投资者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投资组合和融资结构,从而实现最佳的投资回报。

融资理论浅谈

融资理论浅谈

融资理论浅谈作者:马晓川来源:《环球市场》2019年第27期伴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融资活动越来越受企业经营者的重视,经济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便开始对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研究的重点主要是企业的资本结构,因为资本结构对企业的融资成本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影响到企业的效益。

以下为几个主要的融资理论。

一、古典融资理论古典融资理论是美国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相继提出了“净收益理论”、“经营净收益理论”和“传统理论”三种观点,其特点是在不考虑公司和个人所得税的前提下,资本结构对企业的资本成本和企业价值产生的影响,但是这三种理论都没有经过数据统计和分析验证,没能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

净收入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债务和权益成本不受财务杠杆的影响;债务成本低于权益成本。

负债越多,企业的加权平均成本越低,企业价值就越大,因此企业可以通过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负债程度,从而增加企业总价值。

当负债融资比例达到企业资本的100%时,企业价值最高。

净经营收入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价值与公司的资本结构无关。

债券融资的比例增加,增加了公司的财务风险,企业所有者会要求更高的回报,从而增加了权益融资的成本。

较高的股权融资成本与较低的债券融资成本相互抵消,无论企业资本结构如何变动,加权平均成本不变,企业的总价值与公司的资本结构无关,而决定于公司的凈经营收入。

传统理论:该理论是上述两种理论的折中,在债务融资比例较小时,权益成本的增加不足以抵消较低的债券融资成本带来的好处,因此债务比例的增加会使企业的加权平均成本降低,从而增加企业价值。

但债权比例超过某一定点时,再增加债权比例,会使企业价值降低。

当权益成本等于债权成本时,企业达到最优资本结构,企业价值最大。

二、MM理论该理论由美国的米勒和莫迪格莱尼在1958年提出,是现代企业融资结构理论诞生的标志。

MM理论包括无公司税收模型和有公司税收模型两个阶段。

无公司税的MM模型:命题一:企业的资产结构不会影响企业的价值。

融资优序理论

融资优序理论

融资优序理论
融资优序理论是一种投资理论,它建议投资者在决定投资的时候考虑融资的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来优化投资组合。

该理论强调投资者应根据融资情况来选择投资目标,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投资能力。

融资优序理论是由Merton Miller和Fischer Black 在1973年提出的,他们认为,投资者可以通过考虑融资因素来优化投资组合。

根据这一理论,投资者应该选择那些可以充分利用融资机会的项目,而不是那些没有融资机会的项目。

融资优序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投资者应该对融资的因素进行考虑,而不是被单一的投资目标所限制。

融资优序理论建立在风险-收益模型基础上,它认为,投资者应该尝试投资那些财务结构相对较好、可利用融资机会的投资目标,而不是那些没有融资机会的投资品种。

融资优序理论认为,投资者可以通过选择可以充分利用融资机会的投资目标,来提高投资组合的效率。

这意味着,投资者应该尝试投资那些财务结构相对较好、可以充分利用融资机会的投资目标,而不是那些没有融资机会的投资品种,这样可以使投资组合更加高效。

融资优序理论鼓励投资者考虑融资因素,以此优化投资组合。

同时,它也提供了一种方法,即通过分析融资来选择投资目标。

通过这种方法,投资者可以识别那些有融资机会的投资目标,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投资能力。

此外,融资优序理论也允许投资者改变投资组合的结构,根据融资的条件来重新分配资金,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组合的效率。

总之,融资优序理论是一种基于风险-收益模型的投资理论,它强调投资者应该考虑融资因素,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投资能力,并优化投资组合。

优序融资理论

优序融资理论

优序融资理论
1优序融资理论简介
优序融资理论是一种利用投资者主观期望状况、投资者特定风险偏好和期望收益来决定投资者融资行为的金融理论。

它是以彼得德鲁克、肯尼斯佛里曼和查理•亨厄尔提出的优序理论为基础,将准备投资和融资活动连接在一起,将投资收入、投资偏好和投资来源贷款等串联起来的金融理论。

2优序融资理论的核心思想
优序融资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把投资者的准备投资和融资活动纳入理论的视野,统一了融资活动和投资决策的考虑内容。

根据这个理论,投资者会根据自身的期望收益率及其主观特定风险的偏好、其期望的收益状况以及市场上各种不同的融资机构、贷款期限差异等因素,来考虑各种融资方式,以考虑最佳融资投资组合等。

因此,投资者在选择融资方式时实际上是一种有分级融资的优先投资选择。

此外,理论还建议,因为借款的融资结构受税收的影响,投资者也可以优化其融资结构,以获得更有竞争力的期望投资收益。

3优序融资理论的应用
优序融资理论可以用于多种融资结构,包括传统的贷款、债务和股票融资等。

此外,优序融资理论也可以应用于公司财务决策,可以用来评估各种融资结构的优劣,确定最佳的融资投资组合。

由于优序
融资理论对融资行为的考虑,考虑了市场特点,可以帮助投资者更有效的选择融资方式,以实现最优的融资成本,达到财务目标。

4优序融资理论存在的局限
优序融资理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优序融资理论基于彼得德鲁克优序理论,无法完全考虑市场信息的勘误、复杂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融资投资的历史性数据不足,难以识别投资者的真实期望收益率和主观特定风险偏好。

因此,优序融资理论即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融资的问题,也不能着力解决全部的问题。

融资理论

融资理论
融资理论
2020/8/8
第一节 筹资概述
➢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 ➢公司融资与项目融资 ➢其他分类方法
一、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 按照融资过程中资金来源的不同方向,可以把企业 融资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 1、内源融资 内源融资是企业创办过程中原始资本积累和运行
过程中剩余价值的资本化,也就是财务上的自由资 本及权益。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的内源融资是 由初始投资形成的股本、折旧基金以及留存收益(包 括各种形式的公积金、公益金和未分配利润等)构成 的 内源融资的特点:(1)自主性;(2)有限性;(3 )低成本性;(4)低风险性。
2、外源融资
外源融资是企业通过一定方式向企业之外的其他经 济主体筹集资金,包括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和向银 行借款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商业信用、融资 租赁等也属于外源融资范畴
一、信贷融资
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它是指企业为 满足自身生产经营的需要,同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签订协 议,借入一定数额的资金,在约定的期限还本付息的融资方 式。
➢ 1、信贷融资的种类 (1)按期限的长短,贷款可分为短期贷款、中期贷款和长期 贷款
(2)按有无担保品,贷款可分为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
债权融资的特点:
(1)债权融资获得的只是资金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 负债资金的使用是有成本的,企业必须支付利息,并且债 务到期时须归还本金
(2)债权融资能够提高企业所有权资金的资金回报率, 具有财务杠杆作用
(3)与股权融资相比,债权融资除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 可能带来债权人对企业的控制和干预问题,一般不会产生 对企业的控制权问题
直接融资的特点:(1)直接性;(2)长期性;(3)流 通性;(4)不可逆性

信息不对称理论M—M理论融资约束理论优序融资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M—M理论融资约束理论优序融资理论

其他研究问题


股票市场发展越来越完善,是重要的融资渠道,为企业筹集资金 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尤其对R&D活动而言,股市融资相对债 务具有无需担保抵押等优势。Carpenter和Petersen(2002)研究 发现IPO形式的权益融资在小高科技企业中,能够在企业规模的 范围内大幅增加,说明小高科技企业依赖于权益融资来支持他们 的研发活动。James R. Brown(2013 JF)强调了股票市场对研 发活动的重要性, 还有部分学者在不同的金融体制下研究融资与企业研发投资之间 的关系,一致认为像英国和瑞典这些以市场为基础的国家比德国 和法国这些以银行为基础的国家研发融资约束更强。(Mulkay et al. 2001;James R. Brown 2009)
•use comparatively little debt •(Hall (2002)
•Long term •high risk
R&D is susceptibility to financing constraints
lack of collateral value access to finance has been an increasingly relevant topic
反现金流敏感学说
FHP的经典理论反复被学者验证并使用,(Hoshi et al. (1991), Calomiris andHubbard (1995),Gilchrist and Himmelberg ( 1995), Bond et al. (2003), Boyle and Guthrie(2003), and Brown et al. (2009),但是由于 用托宾Q作为投资机会的代理变量进行控制具有片面性,同时模型未全面 考虑其他变量的影响,所以学者们提出了很多反对的声音。 1997年Kaplan和Zingales重新计算了FHP的样本数据,在融资约束和投 资支出的关系上却得到完全相反的结果, 由此认为投资- 现金流量敏感性 不能作为融资约束存在的证明。Chen(2013,JFE)通过时间序列数据实证 得出在2007-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反而下降甚至消失了, 再次否定了现金流敏感学说。但是James R. Brown(JBF)认为在19702006期间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消失的原因是投资构成的变化,股票融资变成 了主要的资金来源等原因。 最近学术界在经典的投资模型之上加入了更多的因素,比如资产出售、 现金持有、股票发行、正负现金流冲击等等。

融资优序理论

融资优序理论

融资优序理论融资优序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是一种解释企业融资决策的理论,由Myers和Majluf在1984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企业在融资时存在一定的顺序,优先选择内部融资,选择债务融资,选择股权融资。

这种融资顺序的选择是基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成本的理论基础。

融资优序理论指出,内部融资是企业融资的首选方式。

内部融资是指企业通过留存利润和折旧等内部资金来满足资金需求。

由于内部融资不涉及外部融资成本和代理成本,且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因此具有较高的融资效率。

内部融资还可以保持企业的控制权,避免外部投资者对企业的干扰。

融资优序理论认为,当内部融资不足以满足资金需求时,企业会选择债务融资。

债务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或向银行借款等方式获得资金。

与内部融资相比,债务融资存在一定的融资成本和代理成本,但相对于股权融资,债务融资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融资效率较高。

债务融资还可以为企业提供税收优惠,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

融资优序理论指出,当内部融资和债务融资无法满足资金需求时,企业才会选择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或增发新股等方式获得资金。

与内部融资和债务融资相比,股权融资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融资成本较高,且可能导致企业控制权的稀释。

因此,股权融资通常是企业融资的选择。

融资优序理论对于企业融资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企业应优先考虑内部融资,通过提高盈利能力和留存利润来满足资金需求。

当内部融资不足时,企业可以选择债务融资,通过合理运用债务杠杆来降低融资成本。

当内部融资和债务融资无法满足资金需求时,企业可以考虑股权融资,但需谨慎评估股权融资的成本和风险。

融资优序理论为企业融资决策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帮助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权衡各种融资方式的优势和劣势,做出最优的融资决策。

通过合理运用融资优序理论,企业可以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融资优序理论在企业融资决策中的应用1. 内部融资的优化:企业应通过提高盈利能力和加强财务管理,增加内部资金积累,以减少对外部融资的依赖。

第三章项目融资的理论基础《项目融资》

第三章项目融资的理论基础《项目融资》

第一节 项目融资应用的理论基础
三、风险转移理论
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经营资金的同时也经营着风险。1930年,美国 宾夕法尼亚大学索罗门·许布纳博士在美国管理协会发起的一次保险问 题会议上首次提出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的概念,其后风险管 理几乎涉及经济和金融的各个领域。风险可以自留,也可以转移。购 买商业保险是最常见的风险转移方式,但商业保险只能转移部分投资 风险,于是人们积极地需求保险以外的风险转移方法。风险转移思想 的出现极大提高了人们进行风险管理的能力,进而为项目融资的产生 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一节 项目融资应用的理论基础
最初的MM理论和修正的MM理论是资本结构理论中关于债务配置的两 个极端看法。尽管MM理论的假设条件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 但MM理论为资本结构问题的探索提供了最基本的分析框架与逻辑起 点。此后的学者逐渐放松了MM理论的假设条件,使之更接近经济现 实。但在这一过程中,因为不同学者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形成了形形 色色的资本结构理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权衡理论。
第二节 项目融资推广的理论基础
三、公共选择理论与项目融资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观点 • 公共选择理论是在公共行政学对传统政府行政管理提出
批判的同一时期兴起的,代表人物包括美国的詹姆斯• 布坎南和戈登•图洛克等人。公共选择理论把经济分析 工具运用于政治研究领域,揭露在政府体制下必然出现 的效率低下的现象。公共选择理论从政府的“经济人” 属性出发,论证了政府不总是代表社会公众的利益。
(一)经济避险 (二)机制避险 (三)法律避险
第二节 项目融资推广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产品理论与项目融资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与项目融资 三、公共选择理论与项目融资 四、金融深化理论与项目融资

企业融资理论概述

企业融资理论概述

企业融资理论概述企业融资是指企业为实现其发展和经营目标,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外部获取资金的过程。

融资是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保障,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投资决策、风险管理等方方面面。

融资成本是指企业为获取外部资金所支付的成本,包括利率、手续费、担保费用等。

常见的融资成本有借款利率、股权成本和债券利息。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资金需求和财务状况来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以降低融资成本。

融资结构是指企业通过各种融资方式获得的资金结构。

常见的融资方式有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

债务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借款或发行债券等方式获得资金,以偿还本金和利息为条件,对债权人承担义务。

股权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等方式向投资者出售股权,以获得资金或筹集权益。

企业应根据财务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和经营目标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融资结构。

融资决策是指企业在融资决策过程中,选择最佳融资方式和合理融资结构的过程。

融资决策的核心是权衡投资者的利益与企业的融资需求之间的关系,以实现资金的最优配置。

企业融资决策主要包括融资目标、融资规模、融资时机和融资渠道的选择。

企业应根据市场环境、行业特点和自身发展需求等因素进行择优的融资决策。

除了上述融资理论,还有一些重要的融资概念和工具。

其中包括财务杠杆效应、偿还能力、借贷者选择理论、不完全合约理论等。

财务杠杆效应是指企业通过债务融资增加负债比例,以提高资本回报率的现象。

偿还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和偿还能力的评估方法。

借贷者选择理论是指借款人和放款人在选择合作对象时的考虑因素和决策依据。

不完全合约理论是指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借贷双方通过合同约束来分配风险和利益的理论。

总之,企业融资理论涉及到企业融资成本、融资结构和融资决策等方方面面。

合理的融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从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综合运用各种融资理论和工具,做出合理的融资决策。

企业融资理论概述

企业融资理论概述

企业融资理论概述企业融资是指企业为了实现自身发展、扩大规模或实施特定项目而筹集资金的行为。

融资理论是对企业融资行为和融资决策过程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学科。

它涉及到企业资金需求、资本结构、融资渠道、融资成本、融资风险等方面内容。

以下是对企业融资理论的概述。

首先,企业融资理论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资本结构的决策。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的相对比例。

在资本结构决策中,企业需要权衡使用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的利弊。

债务融资可以通过贷款、发行债券等方式获得资金,具有较低的融资成本,但需要承担债务偿还的风险和债务支付的利息。

股权融资则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获得资金,但相对于债务融资会增加股东的权益,降低企业的杠杆比率。

资本结构理论主要包括静态理论和动态理论,静态理论主要关注资本结构的静态平衡,如Modigliani-Miller理论,动态理论则考虑公司成长和盈利能力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如Pecking Order理论和Trade-off理论。

其次,融资决策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是企业融资理论的重要内容。

信息不对称指的是企业内部的信息对于外部投资者来说是不完全可知的,因此融资决策会存在着不对称的信息问题。

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着选择性披露和信用评级的问题。

选择性披露是指企业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而选择性地公开自身的财务信息,从而获得投资者的认可。

信用评级则是由专门的机构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估,使投资者能够更准确地评估企业的风险和收益。

此外,融资渠道也是企业融资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融资渠道包括银行贷款、债券市场、股权市场等多种方式。

选择合适的融资渠道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融资渠道理论主要包括信息理论、媒介理论、融资约束理论等。

信息理论认为融资渠道是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媒介理论则认为融资渠道是企业与资金供给者之间的桥梁,融资约束理论则从融资条件和融资难度的角度研究融资渠道的选择。

最后,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也是企业融资理论的关注点之一、融资成本包括融资利率、股票发行价格、融资成本率等。

融资顺序理论

融资顺序理论

融资顺序理论
,可以分段
投资与融资,作为两个金融领域的经典术语,一直被众多投资机构推崇和推广。

他们表明,不管是什么领域的投资都有自己的一套顺序,这套顺序被称为融资顺序理论。

融资顺序理论由国际金融专家维克多·拉斯勒尔提出,它更多地关注企业家如
何融资以及在不同发展阶段选择何种融资途径来融资自己的企业,以实现企业对于发展的期望达成最佳组合。

融资顺序理论根据企业发展而定,分为三种项目:家庭财务资金、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

家庭财务资金是一项投资方案,通过企业家的家族成员或个人的资金增加企业
的资本,通常在企业初期会使用此投资方案。

在家庭财务资金的基础上,企业家可以通过股权融资形式拓展企业的资本,这些融资通常来源于投资者。

股权融资融资投资方案优势是投资者可以控制公司董事会,减轻家庭财务压力,不会有抵押风险等。

随着企业发展,债券融资可以解决企业融资期限和金额问题,提高企业稳固发展速度,债券投融资融资也是融资理论中最常见的投资方案。

融资顺序理论指出,融资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来选择投资的渠道和投资的金额,
而不是一次性进入大量资金。

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的发展能够有序地进行,而不会出现资金太多,资源太少而导致投资效率低下的情况。

融资顺序理论不仅是投资者及时选择正确的投资渠道,保证其资金安全,也是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来科学的预测、分析金融市场,合理规划融资思路,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发展的有序,避免资源的过度分配。

8-5融资顺序理论

8-5融资顺序理论

融资顺序理论
•融资顺序理论法则
•融资顺序理论认为公司在内部融资不足时,偏好发行债务甚于股票。

✓法则 1:首先利用内部融资。

✓法则 2:其次,发行债券;最后才是股票。

•融资顺序理论考虑:时机的选择
•只有在股票被高估的情况下,才应该发行股票。

如果确信股票被低估了,将会发行债券。

✓如果公司发行股票,投资者将推断出股票被高估了。

在股票价格下跌至足以抵消权益发行的利益之前,他们将不予购买。

•因此,最终的结果是实际上没有公司会发行股票。

•纯粹的优序理论观点:
•假定财务经理只考虑时机的选择,基本上所有公司都应该发行债务。

•事实上,管理者也必须考虑税收利益、财务困境成本和代理成本。

公司也许会发行债务只至某一程度,如果超过这一程度后,公司可能会发行权益。

•无风险债务的价格仅由市场利率决定,但事实上,公司债务具有违约风险。

•正如管理者认为权益被高估时倾向于发行权益,当管理者认为债务被高估时也有发行债务的倾向。

•投资者对债务定价所持的怀疑态度与对权益定价时相同。

•管理者要摆脱这个条框,就要避免首先求助于投资者,办法就是从留存收益中筹措项目资金。

Thanks。

第一章企业融资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企业融资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企业融资的基本理论第一节企业融资的概念从狭义上讲,融资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

也就是公司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以及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以保证公司正常生产需要,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理财行为。

公司筹集资金的动机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通过一定的渠道和一定的方式去进行。

从广义上讲,融资也叫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当事人通过各种方式到金融市场上筹措或贷放资金的行为。

第二节企业融资的方式企业融资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

内部融资是企业依靠其内部积累进行的融资,具体包括三种形式:资本金、折旧基金转化为重置投资和留存收益转化为新增投资。

内部融资对企业资本的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风险性等特点。

相对于外部融资,它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及与此有关的激励问题,节约交易费用,降低融资成本,增强企业剩余控制权。

但是,内部融资能力及其增长,要受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净资产规模和未来收益预期等方面的制约。

在内部融资方面,中小企业自有资金不足,自我积累有限。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内部融资已经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

外部融资即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使之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

外部融资又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是不经金融机构的媒介,由政府、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直接以最后借款人的身份向最后贷款人进行的融资活动,其融通的资金直接用于生产、投资和消费。

间接融资是通过金融机构的媒介,由最后借款人向最后贷款人进行的融资活动,如企业向银行、信托公司进行融资等等。

具体融资方式还包括发行债券、上市融资、发行基金、典当财产等方式。

第三节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中小企业相对大企业来说,资产规模小、财务信息不透明、经营不确定性大、承受外部经济冲击的能力弱。

加之自身经济灵活性的要求,其融资与大企业相比存在很大特殊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研究方法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进行探讨。

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主要采用以下的研究方法:(1)描述性统计分析。

这一方法主要用于文章第三章对机构持股上市公司特征的比较研究。

(2)案例调查。

用于对中兴通讯机构投资者干预公司发行H股案例的研究。

(3)GLS回归分析法。

主要用于主要内容第五章从企业高级管理层薪酬角度对机构持股与之关系的研究,以及第四部分对控制权转移之后机构持股变化和企业价值变化之间关系的研究。

(4)Logit回归分析法。

用于对控制权转移之前机构持股对上市公司成为接管目标可能性影响的预测研究。

二、论文框架本文的研究框架见图1-1。

图1-1 研究框架第四节主要创新本研究的选题在我国公司治理研究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虽然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上市公司治理已经成为国外成熟市场国家资本市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话题,但是在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而且大多数研究着重于理论分析,经验研究较少,这与我国积极提倡发展机构投资者、促进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是不相一致的。

因此,本文主要创新可以概括为把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相结合,通过经验数据定量地揭示目前我国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并结合相关理论和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进行分析。

具体的创新点包括:1. 本研究全面回顾了国内外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关系的相关文献,并系统分析了我国所有权结构与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以及我国机构投资者发展的制度环境。

以此为背景,作者研究发现,有无机构投资者持股的上市公司其治理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基金持股的上市公司在治理结构、盈利能力等方面优于非基金持股的上市公司,同时开放式基金持股的上市公司其治理状况也与封闭式基金持股的上市公司存在差异。

但是受相关制度背景的影响,仅在2003年开始我国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能够通过“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的方式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带来影响,体现积极投资者的作用。

2. 结合在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和环境,以案例形式首次对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案例进行了分析。

发现我国机构投资者已经开始依靠股东大会、股票市场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和决策,但其行动限于股权结构以及法律制度的缺陷仍然十分困难。

3. 从薪酬激励机制的角度,对我国机构投资者与企业高级管理层薪酬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研究。

研究发现,仅有微弱的证据表明我国的机构投资者能够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并影响上市公司的薪酬水平。

4. 从控制权转移的角度,对我国机构投资者在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经验研究。

发现在2002年之前我国的机构投资者不能通过积极行动影响上市公司治理、改善公司绩效从而降低上市公司被接管的可能性;但是从2003年开始我国的机构投资者的存在客观上能够影响上市公司治理并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2.高科技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理论框架构建1.1概念的界定1、融资融资(Financing)即资金融通。

从广义上讲它是指资金供给者向需求者运动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资金的融入和融出两个方面,即资金供给者融出资金而资金需求者融入资金,也就是说融资是资金双向互动的过程。

从狭义上讲融资主要是指资金的融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资金来源,即具体经济单位从自身经济活动现状及资金的融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资金来源,即具体经济单位从自身经济活动现状及资金运用情况出发,根据未来发展需要,经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通过一定的渠道采用一定的方式,利用内部积累或向外部资金供给者筹集资金以何证经济活动对资金需要的一种行为。

2、融资方式(1)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融资问题的经济实质是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不过在经济运行中,储蓄和投资可以由同一主体完成,也可以由不同主体完成。

在储蓄、投资由同一主体完成的情况下,投资主体把自己积累的储蓄用于投资活动,这一过程称为内源融资过程。

在储蓄、投资主体把自己积累的储蓄用于投资活动,这一过程称为内源融资过程。

在储蓄、投资由不同主体完成的情况下,投资主体可以通过直接和中介过程从资金供给主体即储蓄主体那里获得资金,这一过程称为外源融资过程。

外源融资的范围既可以限于国内,也可以扩展到国外。

加入WTO后,我国高科技产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将是一个趋势。

就各种融资方式来看,内源融资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者股息,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同时,由于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不会发生融资费用,使得内源融资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外源融资,因此,它是企业首选的一种融资方式。

企业内源融资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的利润水平、净资产规模和投资者预期等因素,只有当内源资无法满足企业资金需要时,企业才会转向外源融资。

企业的外源融资由于受不同融资环境的影响,其选择的融资方式也不尽相同。

一般说来,分为直接下来融资方式和间接融资方式。

(2)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是资金需求者(资金短缺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出售股票和债券给资金供给者(资金盈余部门)获取所需资金的方式。

间接融资是指资金在盈余部门和短缺部门之间的流动,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主要指商业银行)充当信用媒介实现的。

不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它们各自又由许多不同的融资方式组成(见图1.1)。

3、融资机制和融资制度融资机制也就是储蓄——投资转化机制,换言之,融资机制是指储蓄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转化为投资,或者说是储蓄怎样转化为投资。

而融资制度与融资机制是有区别的,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融资制度是指社会资金的配置方式,即采取什么方戒严实现社会资金的配置。

融资机制要发生质变,关键在于实现资金配置方式的变革,即融资制度的变革。

众所周知,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一般有两种,即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

相应地融资制度也有两种,即计划融资制度和市场融资制度。

计划融资制度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的产物,反映在融资制度和市场融资制度。

计划融资制度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的产物,反映在融资制度上即是货币资金的配给制。

市场融资制度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融资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点是资金融资的导向以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融资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点是资金融资的导向以市场机制为主,即社会资金的筹集和交易配置都是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而不是通过行政手段强制性配给。

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是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反映资金供求状况的价格——利率来调节,市场作为一种组织是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交易契约的结合点。

市场融资制度主要包括两种融资方式,一种是直接融资,另一种是间接融资。

两种融资方式在融资制度中所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决定了不同的融资种融资方式在融资制度中所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决定了不同的融资制度模式的安排,即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为辅,和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

考察当今世界各国融资制度模式,我们发现,以英美模式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前者为主,而以日德为首的后起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则以后者为主。

4、融资体系融资体系是指以融资为核心内容的组织和机构所构成的网络系统,由组织系统和组织结构两方面组成;其组织系统主要是指融资制度保障体系、融资组织配置机制、融资宏观调节机制和发展机制等,其结构系统主要是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资产系统等方面,而融资体系创新显然是指上述各方面的创新。

1.2 现代融资理论的发展及其对高科技产业融资的启示融资理论也称为融资结构理论。

现代融资理论的创立是MM定理的提出为标志的。

20世纪70年代的权衡理论以及80年代信息非对称理论的出现,使企业融资理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且日臻完善,现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它是西方金融环境、资本市场和公司理财背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在西方各国的企业融资行为中起到了理论指导的作用。

虽然,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间还不长,企业在很多方面情况不同于西方企业,但是由于各国市场经济的一些共性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西方现代融资理论对我国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融资仍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1.2.1 MM理论1958年,美国学者莫迪格利亚尼和米勒(Modigliani and Miller, 1958)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一文,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创立了现代融资理论。

MM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早期的MM理论即无公司税的MM理论和经过修正的MM理论即有公司税的MM理工科论以及米勒模型。

这些内容体现在“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股利政策、增长和股票估价”(1961年10月发表于《商业学刊》第34卷)、“企业所得税和资本成本:一项修正”(1963年6月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第53卷)以及“电力公用事业行业资本成本的某些估计”(1966年6月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第53卷)这四篇文章中。

1、早期的MM理论(无公司税的MM理论)早期的MM理论是在对早期净营业收益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燕尾服的基础上提出,通过严格的数学推导,证明了一定条件下,企业的价值与所采取的融资方式——发行债券或发行股票无关的理论,该理论又称为“资本结构无关论”(Capital Structure Irrelevance Theory)。

该理论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之上,主要包括以上几项:(1)资本市场是完善的,股票和债券无交易成本。

(2)投资者个人的借款利率与企业的借款利率相同,且无负债风险。

(3)投资者可按个人意愿进行各种套利活动,不受任何法律的制约,无公司笔个人所得税。

(4)企业经营风险的高低由息税前盈利的标准差衡量;企业的经营风险相同,则它们所属的经营风险也相同。

(5)投资者对公司的未来收益及风险的预期是相同的。

(6)企业的增长率为零,即息税前盈利`EBIT固定不变,财务框杆收益全部支付给股东。

(7)各期的现金流量预测值为固定量,构成等额年金,且会持续到永远。

根据上述假设,MM理论提出了定理I、定理II和定理III,其中定理I是整个理论的中心,最为集中地体现MM理论的精髓,定理II是定理I在资本成理论领域的派生,定理III 则是定理I和定理II在投资决策上的应用。

在企业融资领域经常被提及的是定理I、定理II 和之后的修正结论。

定理I“任何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而是取决于按照与其风险程度相适应的预期收益率进行资本化的预期收益水平”。

用公式表示如下:V=(S+D)=X/P k式中V——企业市场价值;S——企业股权资本价值;D——企业债权资本价值;X——企业的预期收益;P k——k等级的预期资产收益率。

定理II:“股票每股预期收益率应等于处于同一风险程度的纯粹权益流量相适应的资本化率,再加上与其财务风险相联系的溢价。

其中财务风险是以负债权益比率与纯粹权益流量资本化率和利率之间差价的乘积来衡量”。

用公式表示为:P s=P k+(P k-r)·D/S式中P s——属于k风险等级的任何一个企业股票的预期收益率;r——负债的利率;其他符号同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