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历史(岳麓版)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合集下载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说课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说课稿

第20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的第20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简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经济史中的第四单元的第20课。

该单元围绕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的主题,分析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艰辛探索的过程,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探索道路上党的工作的一大决策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国家工作重心的一大转移,所以这一课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由于这节课的内容涉及的经济理论较多所以我把教学目标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并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通过图表数据分析,材料收集等方式,分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及改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把抽象化的理论和具体的实际结合起来。

3、引用实际的例子来引导学生认识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时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思维能力。

重难点: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序曲,所以这可以作为本课的一个重点,而且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在此改革推动下的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在农村经济改革的推动下进行的,所以也是需要掌握的一个重点。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可以做为本课的难点。

因为学生们一直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比较模糊,难以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所以把这一点做为难点来讲解有利于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教具:主要是用多媒体课件、板书、课前收集的一些资料。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PPT课件1 岳麓版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PPT课件1 岳麓版

“二五”计划期间工农业总 产值平均每年只递增0.6%,是 建国以来所有五年计划中增长率 最低的。不仅速度最低,而且经 济效益也最差,每百元积累的新 增国民收入,“一五”期间是35 元,“二五”期间只有1元,创 造建国以来最低速度的纪录。
理想非常美好
现实出乎意料
F g h乌鲁木齐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经济成分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
阶级状况 主要矛盾 中心任务
存在着经济剥削和剥削 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转化为普通劳 动者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
的矛盾
活需要与现实间的矛盾
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 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三、经济建设成就与教训
1、正确方针——八大: ①召开:1956年北京; ②内容:主要矛盾变化、主要任务和建设方针; ③评价:结论正确,符合实际,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 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
我们也有了自己的家底
火红的年代,离不开伟大的人民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原因: ①个体生产无法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②防止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复发; ③为了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 ①农业:53年普遍建立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
初级农业合作社,55年出现兴办高级合作社高潮; ②手工业:以合作社的形式,从分期、分批、分片改造
经济遭到全面破坏
本课小结
1、1957——1976年20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出现的失误,围绕的中心 问题有两个:第一个是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规模(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 运动);第二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文化大革命)。
2、经济建设失误的历史启示: ①抓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生产关系的改造要符合生产力实际;

高中历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文知识点解析 岳麓版 必修2

高中历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文知识点解析 岳麓版 必修2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文知识点解析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背景:建国之初,社会经济凋敝,百废待兴,恢复经济成为当务之急。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农村,完成了土地改革,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彻底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在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资产,建立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并合理调整了资本主义工商业。

这些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基本完成,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路线方针(1)总路线: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想一想: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有什么特点?解答:总路线规定了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工业化,即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二是三大改造,即变革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发展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关系同时并举,“一体两翼”,这是总路线的突出特点。

(2)“一五”计划:根据总路线的要求,中国借鉴了苏联的经验,制定了“一五”计划。

即从1953年到1957年,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同时处理好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议一议:“一五”计划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解答: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而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中国要建立独立、完备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要先发展重工业。

3.初步成就: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表现如下:一是全国工业总产值783.9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5%,超过原计划的21%。

二是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查一查:在教材《“一五”计划成就图》上查找一汽、鞍钢、武汉长江大桥等具有代表性的成就。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对农业的改造(1)必要性:1950年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分给了农民。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备课资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备课资源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备课资源建国之初,中国政府致力于大力恢复与发展经济。

到1952年底,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已胜利完成。

从1953年开始,我国进入了大规模的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

为适应这个时期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这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总路线的目的是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保证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为了完成总路线的任务,中国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1953年国家制定了重点发展重工业,并兼顾轻工业和农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制定后,国内掀起了工业化的热潮。

五年内,施工的工业建设项目达1万多个,重点项目达到921个。

到1957年时,“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当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5%,平均每年增长18%,超过计划原定的14.7%的速度。

我国主要重工业产品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为:钢31%,电力21%,煤14%,石油27%,机器制造31%,水泥18%。

到1957年底,一大批新的工业部门、新的工业基地出现了。

它改变了旧中国工业门类残缺不全、工业布局严重失衡的状况,新中国的工业体系逐步形成,它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并为工业化创造条件,政府在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又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自1953年起,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自愿、互利的原则和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合作化的道路,到1956年底,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6.3%,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87.3%。

在所有制方面,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 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时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 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时强

第9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第20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时强化练岳麓版(限时:40分钟)A组跨越本科线1.1953年,在一次会议上谈道:“总路线也可以说就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

国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

私人所有制有两种,劳动人民的和资产阶级的,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经过公私合营,统一于社会主义),这才能提高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意在强调( )A.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通过扩大国有制完成国家工业化D.总路线就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解析】根据“总路线也可以说就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

国有制扩大……私人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可知是在强调要将国有制扩大,要将私人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从而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故A项正确;材料提及的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应该包括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而不单独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故B项错误;材料中除了国有制的扩大以外还包括对集体所有制和国营经济的扩大,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不是在1953年,总路线是为了建立而不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 A2.下面为“一五”计划期间150项实际实施的重点建设项目分布情况表(部分),由此可见“一五”计划的工业布局( )B.有助于形成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C.重点在周边省份D.片面发展重工业【解析】材料显示除东北重工业外,其他地区工业都有所发展,不能说“片面发展东北地区”,故A项错误;材料显示东北三省在过去发展的基础上占有了大部分项目,不过其他各省也分别据有了一定数量的建设项目,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重点在东北地区,而不是周边省份,故C项错误;仅仅根据材料本身无法判断“片面发展重工业”,故D项错误。

【答案】 B3.从“一五”计划开始,我国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中心,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

岳麓书社高中历史必修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省赛一等奖

岳麓书社高中历史必修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省赛一等奖
一组同学概括当时毛泽东等人面对的问题以及结果,
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自足探究或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给学生树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
分组讨论,小组展示。
教师指导、总结
幻灯片展示五个小标题。
用图片和文字材料解释。老师给以总结、补充和拓展。
在采用讲授法的同时,
结合阅读历史资料、设采用讨论式教学法、问题探究法、
展示三大改造的方式,以归纳图表的形式加深学生印象。
在问题探究环节资料解析法、阅读归纳法以及比较教学法等。指导学生以历史发展阶段整合归纳历史知识;
◇在资料解析环节上指导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
◇在总结反思环节上指导学生探究本课的经验教
建构
教师后展示思维导图
学生根据所学写出知识树。学生后完善。
PPT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通过教师贴近学生生活的解构,以及相关图片和文字材料中的信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与深化,以提升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在十年探索中展示的图片、文字材料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学科思维方法的要求。
六、教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1.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史料运用充分。
2.问题设计合理,创设系列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学生探讨历史问题的积极性,并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3.教学任务基本能在备课中兼顾,突破重难点。
4.通过丝丝入扣的教学环节和方法来起到教学良好的教学效果
2、劣势: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认识大多停留在表层,理性思维不足;本课内容中经济术语和概念多,常规授课方法显得枯燥乏味。

高中历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知识探讨 岳麓版 必修2

高中历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知识探讨 岳麓版 必修2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知识探讨[学习目标]1.识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背景、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内容,概括“一五”计划的成就,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理解认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2.了解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必要性,概述改造的过程和措施,识记改造的意义,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3.识记中共八大的内容和意义,理解八大从实际出发为经济建设制定了正确的政策方针,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是对八大精神的改变。

4.分析“左”倾错误的表现和实质,认识党在20世纪60年代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没有从根本上纠正“左”倾错误。

5.总结20世纪50年代至“文革”时期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认识党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的道理。

学习提示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前提,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脱离实际的政策,社会主义建设也经历了曲折,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和中共八大的决策是本课的重点,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本课难点。

合作与讨论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则指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

”1987年中共十三大又指出:“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讨论: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与社会经济建设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如果你是国家领导人,你应该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的思路: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来看,正确认识社会的主要矛盾,利于经济建设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使经济建设蒙受损失。

作为领导人要客观冷静,实事求是,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

[典例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建国之初毛主席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历史:4.20《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岳麓版必修二).doc

历史:4.20《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岳麓版必修二).doc

第20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教材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来表述,涵盖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 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约27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程,线索明晰,主干突出,但是理论认识难度较大,只是要点难点较多。

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学生分析:学生在政治课上已经学习了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教训,前面历史课也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照抄苏联经验,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有关史实,通过学习不难知道:这样势必有成就也有失误,其教训值得我们总结和探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主义接话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的具体过程,记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具体内容。

理解中共“八大”会议的精神实质,并分析其在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对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以及20代纪60年代初期进行国民经济调整的具体史实的分析,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情境再现;问题探索;史料分析等。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综合认识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尽管有过严重的失误,但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并领导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

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充满活力的党。

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难点:中共“八大”会议的精神实质。

教学方式:通过教师营造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合作探究、形成共识。

学法指导:时间记忆法、归纳法、比较法、图表法教学用具: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好!请看看这些口号:“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

高一历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岳麓版知识精讲

高一历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岳麓版知识精讲

高一历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岳麓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二. 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要求概括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并会总结其经验教训。

2、学会如何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条件的关系,理解正确政策的重要性。

三. 重、难点解析:重点:1、过渡时期及总路线的特点及实质;2、三大改造的特点;3、建设中的经验教训。

难点:1、总路线的实质;2、三大改造的影响;四. 具体过程(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背景①建国之初,社会经济凋敝,百废待兴,恢复经济成为当务之急。

②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经济,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路线方针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实质是使公有制成为中国唯一的经济基础。

3、“一五”计划(1953—1957)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②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思考:“一五”计划为什么要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而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中国要建立独立、完备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4、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成就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取得突出成就。

表现:①全国工业产值783.9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5%,超过原计划的21%。

②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三大改造的原因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三大改造的过程: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形式:创造了从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

高中历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岳麓版必修2

【重点突破】1、关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的关系充分体现了总路线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统一的特色,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总路线,其实质就是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主体和两翼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化”和“三改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前者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涉及生产力,人民公社化设计生产关系。

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的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现代中国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的原因和带给我们的启示原因:(1)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激发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努力探索。

(3)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的影响和中国改革开放决策的实施。

(4)党和国家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国民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5)人类和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启示:(1)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定不移得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积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和“计划”对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3)继续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高新科技,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4)积极抓住机遇,大胆迎接挑战,与世界接轨,努力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巩固练习:1.(2010四川卷,18)图8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PPT课件20 岳麓版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PPT课件20 岳麓版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的曲折发展
莘县实验高中 谷明燕
一五计划 (1953-1957)






探 索
辽宁鞍钢
沈阳飞机厂 长春一汽 武汉长江大桥
这些图片反映了一五计划哪方面的内容?产生
了什么影响?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显著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结合材 料回答为什么要这么做?
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 弱……许多重要工业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 国家,甚至落后于1950年的印度。……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 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只有钢铁等基础工业发展了, 机器制造业的原材料增多了,轻工业的装备才能保证。……同 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极需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 增强国防力量。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的最大特点就是一大二公,一

是规模大,二是公有化的程度高,在分配上
足 实行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很多地方公社大

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对社员来说,劳
干 动少了减少不了多少收入,劳动多了也增加

不了什么,多劳不能多得,干多干少一个样,
劲 皮 他们说:“干不干,三餐饭”,“做多做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现实原因: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的需要。 各行业的关系: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 的发展。
F g h 乌鲁木齐
一五的企业分布有何特点?
长春一汽 沈阳机床、飞机
鞍山钢铁公司 北京 天津
兰州
武汉
上海
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分布在东北?
农村纠“左”、八字方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考点1|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和三大改造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背景①经过调整,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②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

(2)方针: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3)特点①借鉴苏联经验,“一五”计划确定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4)成就①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②初步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

③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进程(4)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

图示三大改造前后的变化“一五”计划史料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①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②“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史料二“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

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

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

③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放在东北。

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

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天津的投资额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分别为负4.49%和1.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学会读史]史料一指出了“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

首先要抓住时间信息“1953年”,其次明确史料中的核心信息①②,这些表明当时中国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但又与苏联全面发展重工业的做法不同。

史料二阐述了“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

史料二中的③,说明“一五”计划投资倾向于中西部地区,得出“一五”计划的特点是项目和投资大量向中西部倾斜,集中发展重工业。

[学会用史](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的不同。

【提示】设想: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

不同:没有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角度评析“一五”计划。

【提示】背景:旧中国现代工业过于集中在东南沿海的不合理布局。

特点:项目和投资大量向中西部倾斜;集中发展重工业。

作用:初步改变了我国中西部工业、交通落后的面貌,新兴的内地工业基地逐步发展为中国重要工业城市,推进了全国工业的均衡发展。

局限:“一五”计划把投资过分集中于内地,没有充分利用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和发挥沿海老工业基地的作用,导致全国整体投资效益不高。

思维拓展“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1)特点①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②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④渐进性和长期性。

(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1.下面为我国“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表(%),表格中的空白处应当填写()C.18.5 D.9.0【解析】“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重点发展重工业,因而其比重占绝大多数,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2.有学者要评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某经济政策时说,它“为私人资本的消亡设计了一个‘退出通道’,它意味着产权改造的实质完成”。

材料中的“退出通道”()A.建立了国营经济体系B.实现了生产资料变革C.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D.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解析】国营经济在改造之前就已建立,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私人资本的消亡”信息可知,“退出通道”是指社会主义改革中的公私合营,从而实现了私人资本所有到国家所有的历史变革,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与改造无关,故C项错误;“三大改造”是在国民经济恢复之后进行的,故D项错误。

【答案】 B3.新中国成立后中华老字号同仁堂大事记:“1955年,同仁堂制药厂被划归中国药材公司北京市公司管理,同仁堂被合并到宣武区药厂,同仁堂药店归大栅栏红旗街道管理。

”国家对同仁堂这类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通过() A.走合作化道路B.没收为国营企业C.全行业公私合营D.资本家自愿捐献【解析】依据材料“同仁堂制药厂被划归中国药材公司北京市公司管理,同仁堂被合并到宣武区药厂,同仁堂药店归大栅栏红旗街道管理”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用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方式。

【答案】 C考点2|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时间:1956年。

(3)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意义:在“八大”路线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2.探索失误(1)表现①1958年,中国共产党八届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②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

③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1966—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

(2)危害①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区别“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虽然都是“左”倾错误的体现,但两者本质属性不一样。

“大跃进”运动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

两者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都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3.政策调整(1)方针: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结果:1962年底,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数字法记忆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的20年(1)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2)两个探索问题:阶级斗争问题和经济建设的规模与速度问题。

(3)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四项内容: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发展重工业;重视规模和速度。

(5)五个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结合国情不照搬外国模式。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史料一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

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向自然大进军……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①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

——1958年2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史料二②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等,③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

——《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1958年8月29日)史料三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学会读史]史料一、二反映了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严重问题。

由史料出处中“1958年2月3日”和“1958年8月29日”可明确该历史事件的时间,并以不同史料来分层,史料一强调“大跃进”,史料二强调人民公社化运动。

史料一中①体现出高指标;由史料二中②和③可知人民公社的特点。

史料三是一则图表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民经济曲折发展的状况。

从图表信息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曲折发展,有增长也有下降。

[学会用史](1)史料一、二体现了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了哪些问题?【提示】史料一再现了“大跃进”运动的本质特点,即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和高指标,明显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史料二体现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即扩大公有化、集体化的规模,实行军事化的管理形式,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2)根据史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提示】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20世纪50年代持续增长,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20世纪60年代中期恢复。

主要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思维拓展1.“大跃进”运动的消极影响(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各地用土办法炼铁、炼钢,大量山林被毁,造成森林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2)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盛行,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

(3)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在“大跃进”的社会环境下,造成人们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浮夸风盛行。

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危害(1)特点:人民公社化运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实际是大搞平均主义。

具体表现为: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强调公社生活自给,取缔集市贸易和家庭副业。

(2)危害: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在于违背了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规律,片面扩大合作化的规模,片面提高公有化程度,结果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右面是新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宣传画,它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一五”计划B.三大改造C.“大跃进”D.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宣传画强调“不到十五年,要超过英国”,体现了“大跃进”运动时期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的特征,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5.在新中国的某个时期,农村出现了“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现象。

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进行土地改革运动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C.掀起“大跃进”高潮D.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领导和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变封建地主私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1958年,全国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其特点是“一大二公”,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材料信息意思相符,故B项正确;1958年,掀起“大跃进”高潮,主要涉及生产力方面,与生产关系无关,不符合材料意思,故C项错误;1978年,随着安徽小岗村的试验,全国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