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研究述评
国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综述
高等教育新教师教学一、绪言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环境日趋复杂,这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屡见不鲜的高校极端事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变得日渐紧迫。
大量研究报告也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林永和,2001[1];王建中,2004[2];刘春雷,2010[3]),大学生普遍对心理问题缺乏正确的了解和认识,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认为自己的心理困扰是可以解决的问题(金春寒,2014[4]);全国大学生中因心理精神疾病退学的,高达退学总人数的54.4%,且呈逐年上升趋势(龙云兰,2003[5])。
正如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于1996年所预言:“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冲突一样,带给人们持久而深刻的痛苦”。
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应对大学生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和大学生心理素质亟待提高的严峻现实,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明确提出来要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同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提出了“制定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
目前我国高校(包括部分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或专题讲座。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主力军,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对他们的当前生活具有现实性影响,而且还将影响其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
因此,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是满足大学生可持续性成长成才的必要要素。
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有助于大学生保持身心愉悦,开发智力、提高学习效率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自身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人格倾向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采取更富有成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各种压力情境(吴佩杰,2009,宋凤宁,2009[6];龚光军,2009[7])。
浅论高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论高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研究生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高校研究生作为未来人才的培养对象,对于高校的培养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研究生学习、科研、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对于高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理论探讨1、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是指人体内部心理系统各种功能协调良好的状态,包括情绪、思维、意志的健康状态。
具体来说,它是对内在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适应状态,是人体自我意识、情绪、认知、性格及行为等方面的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一样,是在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基于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看到,研究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压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业压力:论文写作、课程学习、实验室研究等导致的学业压力日益增大。
2)人际关系压力:研究生不仅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还要与导师、同学、家人等关系进行良好的建立和维护。
3)社会角色转换压力:从学生到专业人士,学术型人才的角色转换过程中,研究生要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
以上压力不仅仅给研究生带来身体上的负担与不适,同时也会给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压力和障碍,进而影响其学业和未来发展。
3、确立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指导面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态度、决策都要以人为本,考虑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充分考虑个体的文化、价值观念等,尊重个体,提高个体的自我意识、主动性和自我决策能力。
2)社会支持理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社会支持密切相关。
社会支持包括心理支持、实质支持和信息支持等,可以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认知行为理论:认为我们的思维、情感、行为都是相互关联的,而且我们的思想、认知和情感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国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述评
社会调查Social Survey国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述评万美希/四川文理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摘 要: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历经了很多挫折。
但进入21世纪之后,国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有系统和全面的定位,硕果累累,令人感叹。
本文试总结国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发展历程,并根据存在问题提出策略。
关键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发展历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西方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引起大家的重视,甚至是被忽视的。
直到20世纪80年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才受到重视,取得了十分不错的成绩,拥有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定位,但仍旧存在许多问题和困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文尝试总结国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运用科学的心理学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的教育,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潜能的充分发挥[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二是对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矫正。
通过这两方面,教学者可以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并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尽可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历程(一)引入阶段(1980—1993年)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一些学者开始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并发表了一系列报告,在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2]。
部分高校开设心理卫生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就此萌芽,在当地产生了一定影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述评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述评摘要:本文对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进行了系统梳理,包括国外的医学模式、心理学模式、教育学模式及国内的教育辅导式、组合模式和系统模式等,并对各种模式的特点进行分析与比较,提出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国外研究国内研究存在不足一、国外研究西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早诞生于1894年,历经百余年的发展,西方学者对心理健康模式的认识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医学模式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
医学模式是美国最早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该模式倾向于将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统称为心理疾病,并强调采用心理诊断、行为矫正、心理治疗等方式给予转变。
如,儿童心理学运动之父莱特纳?威特默(lightener witmer),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开设了第一所儿童心理医院,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临床医生为智力落后、心理困难的学生提供心理服务[1]。
心理学模式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
二战后,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对心理学服务需求不断增加,这一时期主要处于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阶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始采用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问题学生”进行帮助,并为学校和家长提供对学生教育的辅导建议。
教育学模式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教育学模式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拓展到全体学生,教育目标重在教育、预防和发展,是现代学校开展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模式。
学校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制订教育计划,设计合适的教育内容,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讲座、心理辅导等多种途径为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帮助,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促进学生潜能发展。
目前,国外现行的教育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发展性辅导模式、“辅导是有目的行为的科学”模式、“辅导即心理教育”模式、“辅导是全员服务”模式等[2]。
纵观国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阶段性发展,呈现出以下发展特点:(1)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取向由矫治性转向发展性;(2)教育对象由只针对少数有问题学生向全体学生转变;(3)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强调学校所有教师及家长都有义务承担教育角色;(4)教育领域不仅局限于单纯的心理教育,而是与学科相结合,贯穿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作总结⼼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作总结创⽰范,求发展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纲第⼀句就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理健康教育。
”明确地把⼼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个重要组织部分。
在社会转型的今天,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理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学校和家庭,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理,健全的⼈格已经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经过⼏年的努⼒摸索,我校在⼼理健康教育⽅⾯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我们深刻地意识到,⼼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涉及到教育教学的⽅⽅⾯⾯,是⼀项系统⼯程,要靠全校教职员⼯的共同努⼒,全员参与。
所以,我们⼀直以来探求⼀种适合我校发展的、有特⾊的⼼理健康教育模式,我们注重将⼼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教学和管理之中,重视师资培训和⼼理教育的课题研究,⼒求做到点⾯结合。
尤其是“⾮智⼒因素⼼理品质的培养途径和⽅法”的课题实验到了结题的时期,收获颇丰,总结如下:⼀、创建⼼理健康教育⽰范学校⽂登市第⼆中学是⾸批⼭东省⼀级学校,历年来发挥着名校的辐射作⽤,成为威海地区乃⾄⼭东省的典范,⽂登⼆中在教育教学和科研⽅⾯都取得了卓著的成效,尤其是在德育⽅⾯,学校⼀贯提倡“以⼈为本”和“主体性德育观”的德育理念,着眼素质教育,重视⼼理健康教育,把⼼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组成部分。
我校⼼理健康教育⼯作开展得⽐较早,在本地区有较⼤的影响,曾多次承担市级的观摩课,并善于与⼀些兄弟学校交流经验。
2001年成⽴了⼼理健康教育领导⼩组,学校派出教师参加⼭东省举办的⼼理辅导员师资培训,经考核取得了结业证书。
同期设⽴了⼼理咨询室,由经培训的教师轮流值班,并购置电脑、⼼理测试软件和书籍⼀批,经过⼏年的努⼒,⼼理咨询室在硬件和软件⽅⾯都基本完善。
为了使我校的⼼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和规范,2003年设⽴⼀名有⼼理咨询国家职业资质的专业教师,并从2003年秋季起,在低年级开设⼼理健康教育课,在课程表上有固定课时,将⼼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每⽉针对不同年级进⾏⼀次⼼理健康专题讲座,尤其注重初四年级的应试⼼理辅导和初⼀年级的学习适应性辅导。
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
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舒茂摘要:本文针对国外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研究现状,阐述了其中存在的差距及不足,在我国目前现状的基础上,对未来教育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提出了解决现状的办法。
关键词:教育;心理;综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育实践领域中的各种心理问题。
德国著名的记忆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说过:“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1914年桑代克的三卷本《教育心理大纲》的出版为标志。
随着清朝末年师教育的兴起,教育心理学在我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不断坎坷发展至今。
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与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各个发展阶段及现状,并分析其中我国存在的不足,找到解决发展问题的可行之路。
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⑴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与完善时期。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西方教育心理学可以以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为代表。
其于1914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大纲》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开辟。
桑代克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这个角度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体系,他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人类的本性,第二部分讲学习心理,第三部分讲个别差异及其原因,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其心理学理论虽然有机械化和简单化的倾向,但比单纯的用省和思辨方法研究教育心理学的问题有了很大进步。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后,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法国的比纳首创智力测验后,各种类型的测验先后开展起来,并广泛运用于教育中。
教育心理学吸收了有关研究成果,扩充了自身容,将应用心理学纳入了自身的学科体系。
在此期间,学习理论一直是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20世纪20年代后,行为主义占优势,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重视实验研究,形成良好的传统。
随后,杜威则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教育改革的实践活动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综述
一
、
问题 的提 出
会 的关 注 。
伴 随 着 改 革 开 放 的 进 行 ,农 民 工 和 农 村 留守 儿 童 成
1农 村 留 守儿 童表 现 出的基 本 的 心理 特征 .
为 中 国独 特 的 社 会 群 体 。为 了进 一 步 加 深 对 农 村 留 守 儿
陈广 云 认 为农 村 留守 儿 童存 在 的心理 健康 问题 有远 离
2农 村 留 守儿 童 心理 健 康 问题 的成 因分析 .
康状 况并无 显著差异 。虽然父母外 出打工对农村 留童 心 理健 康 的家庭 因素进 行
童 来 说 是 一 个 不 利 的 因素 ,但 并 未 发 现 留守 本 身 给 儿 童 研 究 ,得 出结 论 :与 父 母 分 离 时 间 不 同 的农 村 留 守 儿 童 的 发 展 造 成 任 何 直 接 的不 良影 响 ,大 量 关 于 农 村 留 守 儿 的 心 理 状 况 存 在 显 著 差 异 。与 父 母 分 离 时 间 越 长 ,农 村
有 必 要 对 有 关 农 村 留 守 儿 童 心 理 健 康 的 文 献 和 资 料 进 行 表现 ,这会 使研 究 有 失 偏颇 。有 的研究 者 发 现 ,有少 数 孩 分析 和梳 理 。
二 、 已有 的研 究 成 果
子在 父母 外 出打 工后 ,变得 更 加坚 强 、 自信 , 自理 能力 增
认 为 ,农 村 留 守 儿 童 心 理 健 康 状 况 喜 忧 参 半 , 申 继 亮 、 地 解 决 农 村 留守 儿 童 的 心 理 不 健 康 问题 ,以推 动 新 农 村
武 岳 通 过 量 化研 究 发 现 ,虽 然 农 村 留 守 儿 童 在 生 活压 力 建设 。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研究述评作者:戴佳倩颜志雄来源:《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03期摘要:高职教师高流失率与低工作满意度等问题成为职业教育管理的难题。
高职教师在职称晋升、教学任务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检索知网、Google Scholar、EBSCO、Springer文献数据库,分析得知高职教师职业压力主要来源为工作负荷高和职业发展受限。
在评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职业压力; 心理健康; 高职教师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0)03-0041-07上世纪80年代,C.Kyriacou & J.Sutcliffe在《教育评论》发表的文章中提出“教师压力”一词,将“教师压力”定义为教师工作产生的负面影响(如愤怒或抑郁)引起的反应综合[1]。
自此教师压力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目前教师职业压力并无权威界定[2],通常把教师职业压力定义为,教师因职务上所赋予的要求、期许和职责所感受到的压力。
此种压力是教师在面对教学工作,对潜在的工作情境因素或要求评估为威胁或有碍工作的表现时,所产生的负面情感反应[3]。
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格林伯格(Greenberg JS)在健康—疾病连续体学说(health-disease continum)中提到“心理健康”,就是心理正常,生活正常,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力顺应社会发展与社会保持同步。
教师心理健康更具体指教师的内心世界保持安定、乐观并充满活力,能高度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良好的方式适应外部环境的一种心理状态[4]。
Brenner和Tatrow认为职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水平[5-6],适度的职业压力会提高某些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压力过重或过轻均会降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7]。
2010年度中国儿童心理学研究述评
活场 景 和教 育经 历 千 差万 别 , 而对 于 各 种 复 杂 因 的儿 童 教育 现象 的具象 描绘 和深 入思 考仍 然亟 为 需要 。今 后大 量 内容丰 富 的儿童 教育研 究 报告 的 出现 , 为我 国儿 童 教 育 的 发展 规 划 和 政 策 修 订 将 提供 现 实依据 。 2 儿 童教 育研 究 需 要 突 破 思 维定 势 , 出新 . 提 的研 究 问题 。 以往 大量 的儿 童教 育研究 都 是对 学 校教 育 的政策 讨论 , 重 当年 的热 点话 题 , 些话 着 这 题主 要 以政策 议题 的方 式呈 现 , 因而 , 大量 的研究 成 果 是在对 现 行 政策 和政 策 备 择 方 案进 行 研 讨 。 这就 使得 儿童 教 育研 究 很 难体 现 多学 科 视 野 , 产 出富 于 洞 察 力 的理 论 观 点 。相 较 以 前 的研 究 来
识 的积 累。但 是儿童 教育 研究 依然 存在 着 如下有
待 改进 的方 面 :
回归 到各 国具 体 的 历史 文 化 场 景 去 理解 , 能 把 不 它们 的做 法直接 当成 可行 性 的政策 备择 方案 。最 后 , 回顾 2 1 在 00年儿 童教 育领域 研 究进展 的基础 上 , 者 以为 , 国儿 童教 育研 究将 向两 个方 向推 笔 我 进 : 是更加 关 注 儿 童教 育 政 策 执行 中 的调 整 和 一 评估 问题 ; 是进 一 步深入 儿童 的教 育世 界 , 二 通过 质 的研 究做 出更 有洞察 力 的研究 成 果 。
在新 思路 和 方法 的介 绍 和 引 进 方 面 , 瑞 恒 胡
等的《 国外 父母一孩 子 自传 叙 事研究 现状 及展 望》 载《 ( 心理科学进展》 2 1 , 0年第 6期 ) 0 介绍 了 国外父母一孩子 自传叙 事研究 的现状 与发 展趋 势 。 自传 叙事 是指 父母 与孩 子共 同对 过去 发生 的
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研究文献综述何黎肖佳宜张晓知冯依帆摘要:当代社会主流文化和多元文化并存,复杂的社会现象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学校教育,也使家庭教育面临理想化和现实化的艰难抉择。
更由于各种社会化问题的侵扰,当代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和异常行为反应现象。
关注该类学生的成长,并在被个体自身认识的前提下,由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指导其调整心理、行为异常态势,确保其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本文综合了近年来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与现状,作出简要评价,并结合实际提出较具可行性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近年来,中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日趋增长,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有关“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和政策,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以理论指导实践,进行了许多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是,由于实践和认识上的偏差,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有许多未能很好解决的、亟待研究的问题。
为了更有成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本文就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主要问题做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进展与现状(一)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如辽宁省营口市健康小学为突出“心理健康”主题而编制校歌、校徽、校训,此设计制作的过程,体现了全校师生集体的智慧,浸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刻内涵;为展示学生“心理健康”风貌而建立“心理健康”橱窗,有个人的、班集体的,也有全校整体的健康心理体验,它时刻激励着每个学生向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发展;为创造自主学习和交流的空间而开设健康走廊、微笑走廊,走廊内还摆着一块小板,每周一句“心灵寄语”,都是在学生中收集上来的,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警示录;为打开学生心灵之窗而开设“知心姐姐信箱”、开放“心理咨询室”,打开了学生的心灵之窗。
除此之外,他们还利用学生的集会、校园板报、教室园地等多种阵地,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发挥了环境育人的功能,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顺利实施。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指对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进行系统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学术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心理学和教育学交叉的学科领域,其研究内容涉及到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探索和推广等方面。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致力于探讨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通过对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科学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群体的特点,设计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帮助人们增加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研究者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分析和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和实效性。
此外,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还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探索和推广。
研究者通过对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发现更加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并将其推广到更广泛的范围。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一个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性研究领域。
通过不断的深
入研究和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将为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综述-教育文档资料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综述一、问题的提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农民工和农村留守儿童成为中国独特的社会群体。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对1978年以来国内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文献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研究发现,尽管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多学科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的方法也在逐渐规范化,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研究中的结论存在一些矛盾,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还很多。
为提高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水平, 明确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准确把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制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指标体系,有必要对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文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梳理。
二、已有的研究成果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国内研究者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上令人担忧,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他们在调查中发现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1]。
另一种观点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喜忧参半,申继亮、武岳通过量化研究发现,虽然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压力事件水平上显著高于非农村留守儿童,但二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无显著差异。
虽然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是一个不利的因素,但并未发现留守本身给儿童的发展造成任何直接的不良影响,大量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负面描述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不良环境的消极作用,而抹杀了个体发展的主动性[2]。
总体上看,当代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是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1.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的基本的心理特征陈广云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有远离父母少亲情、独立性差怕吃苦、自私心重难合群、过度自尊少谦虚、极端自负怕挫折等[3]。
农村留守儿童消极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心理承受力弱、意志力不强、缺乏安全感和家庭归属感;自卑、寡言、悲观、孤僻;任性、脾气暴躁、情绪焦虑、态度冷漠、神经过敏,有的还有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对父母打工不理解而充满怨恨。
浅谈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
浅谈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发布时间:2021-08-18T10:12:56.51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11期作者:沈青[导读] 本文对近十年我国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和分析,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现状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沈青上海学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摘要] 本文对近十年我国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和分析,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现状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通过对相关文献分析发现,已有的研究对象大多都集中于6岁以上的儿童,而对3-6岁幼儿的研究则少之又少。
而幼儿期又是一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奠基时期,因此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综述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奠基时期,因此在此阶段内不仅要时刻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发展,其心理健康发展与教育同样不可忽视。
为了推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本文对近十年间国内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进行了归纳与分析,总结出他们所存在的不足,并探讨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CNKI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中,笔者分别以“幼儿”、“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为关键词,对2010-2020年近十年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进行搜索,最终共检索到877篇文献,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筛选,删除重复文献和无关文献,留下具有直接相关性的文献篇,在这573篇文献中,笔者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4篇文献作为本次综述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研究李正坤(2010)指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教育者有意的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实施有意干预,积极影响,使学生构建与社会的积极互动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生活和发展,与社会协同发展” 。
[[]]曹向华(2013)认为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幼儿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
我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探讨》综述
我们 图书 馆工作 人 员在新 形势 下 面临 的新课 题 ,也 是 《 雨》 编 辑部 负 责 人 ,听取 他 们对 图书 馆 开展 心 理 心 时代 赋予 我们 的光荣 的历 史使命 。 健 康教 育 服务 的需求 与 良好建 议 :做好 有关 数 据 的搜
Z A G u fn , I Ya z , U h — h n H j Xi —a g L U . i W S uz e
(irr, hn nvri f nn d eh ooy X zo ,2 0 8 C ia LbayC ia iesy Miig n cn lg , u h u 2 10 , h ) U to a T n
大学 生心 理健 康 问题是 社会 关注 的热 点之 一 。开 需求 ,组 织有 能力 又 热心大 学 生心理 健康 的馆 员 参加
展 大学生 心理 健康 教育 ,有 利 于大学 生树 立心 理健 康 《 大学 生 心理 健康 教 育 研 究 》 的课 题 工作 ,并 填 写 中 意识 、优 化心 理 品质 、增 强 心理 调适 能力 和社 会适 应 国矿 业大 学 图书馆 项 目立项 申请 表 ,确保 课题 研 究 的
Ab ta t I i a e , u sr c :n t s p r wes mma ie er s l f ce t c r s a c b u et p c— r s a c n x l r n u d r r d h p r d t e u t o in i e e r h a o t i z h s s i f h t o e e h a d e p o eo n e g a r
国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述评
国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述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
而教育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然而,国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如何呢?本文将对此进行述评,以期更好地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一、现状分析1.教育法律框架不完善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内的起步相对较晚,相关的法律框架相对较为欠缺。
在教育法律中,涉及心理健康部分的明确规定不多,对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持。
2.师资力量不足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专业人士进行指导,但国内的师资力量却相对不足。
虽然有一些学校会聘请心理专家来进行指导,但是相对而言,师资力量还是偏少。
3.各校情况不同由于不同学校的学生群体不同,其心理健康问题也有所不同。
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该根据不同学校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但目前情况并未充分得到重视。
二、发展趋势1.政策支持日益加强近年来,相关职能部门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日益加强。
在教育法规、教材体系和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国家均提出了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政策,这将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2.教师培训体系完善为了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教师的培训问题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心理辅导纳入到教师考核职责中,而教师的培训体系也得到了完善,如通过举办心理教育专业培训课程、设置心理辅导网络平台等等。
3.心理辅导服务网络建设以现代技术手段为支撑的心理辅导服务网络日益建设完善,逐渐弥补了学生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知识不足、缺乏经验的问题。
同样的,这也为教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了辅助作用。
三、未来展望1.权威监测机制建立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缺乏权威的监测机制,因此缺乏有效评估的数据支持。
建立一套完整的监测机制将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产生积极的影响。
2.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化运行在未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重将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化,以便学校在制订教育方案时能够更加针对性、有效地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研究述评
收稿日期:2020-08-09作者简介:王心亮(1988—),女,甘肃白银人,讲师。
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研究述评王心亮(兰州工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甘肃兰州730050)摘要:通过对近十年关于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论文进行整理,研究把论文分为了理论阐述类和方法介绍类。
其中,理论类别又分为大学生属性分类的差异研究、大学生性心理发展阶段研究阐述、特定情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研究四大模块。
与国外相关研究进行对比,论文提出了合理规划大学生分类依据、系统区分大学生性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针对不同校园文化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寻找最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教学模式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性心理健康;理论阐述;方法介绍;建议;大学生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20)06-061-06引言由于较长时期我国对性的隐秘性和批判性以及大学生人生发展任务的不同,大学生在性方面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而一旦性欲的阀门开启,又极易驶入性泛滥、性失控状态,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生理和心理问题。
据研究调查,高校每年受处分学生中因性罪错受处分者占20%[1]。
基于此,各国研究机构先后制定了大学生性教育制度,如瑞典在1955年将性教育课程设定为各学校的必修课程,在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及教育方针的制定上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2]。
美国以道德教育为基础,按照学生的年龄适时、适量、适度地安排性知识教育内容,把性和爱作为必须受道德约束的责任和终身承诺来对待,明确指导学生不要有婚前性行为[3]。
日本则把性作为人格的基本部分给以综合看待,树立男女平等的正确异性观,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形成高尚的人格[4]。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性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各领域专家也对大学生性心理健康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然而,尽管如此,大学生性心理健康问题却依然存在,亦有愈演愈烈之势。
学校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研究总结范文9篇
学校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研究总结范文9篇学校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研究总结(精选篇1)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拨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我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在有关专家的帮助下取得了一些成绩。
下面将我校一学期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做一总结。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首先我们明确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思想,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学校德育工作之中。
学校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情况:(一)领导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到位,组织落实:1、认识到位:学校领导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是时代教育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不断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需要,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的需要,是为学生终生不断进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的需要。
2、组织落实: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是严密的。
校长挂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德育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使心理健康教育有了组织上的保证。
3、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规划中,不论是学年还是学期工作计划都将心理健康教育例为学校重点工作之一。
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学期要制定单独计划,进行总结。
(二)培养师资,做到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落实:1、学校从普及入手,重点培养骨干,先后派出多名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继续教育培训。
2、设置心理教师岗位。
我校由专职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人员上得到保证(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做法: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直接引进课堂,来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学校在六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教育研究述评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心理教育的文件。
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也因而愈亦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在教育实践中工作理念却不尽相同。
为了统一思想和认识,本文从“心理教育”正名开始,对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教育的模式与途径、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学校心理教育研究前瞻共六个方面做了系统综述和评介,以期对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起到推进作用。
关键词:心理;心理健康;心理教育一、“心理教育”概念辨析“心理教育”自诞生以来就有多种称谓,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心理辅导与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等。
班华教授认为心理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
申荷永教授以为心理教育是一项新的心理学事业,它以实现心理学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为目标,以培养与完善人格,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
樊富珉教授指出心理教育是指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心理疾病的防治。
可以看出虽然他们说的都是“心理教育”,但内涵却各有不同:前二者更关注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发展,后者更注重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笔者以为,“心理教育”可以等同于“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又与“心理健康教育”同义。
此外,其余称谓都可以看做“心理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的子集:从对象上讲,辅导、教育的对象是“正常学生”;咨询以有轻度、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为主;治疗则主要是面对有心理疾患的人。
从功能上讲,教育与辅导重在发展与预防,而心理咨询与治疗重在矫治和塑造。
从内容上讲,教育给认知活动以足够重视,而辅导、咨询、治疗则更重视情感体验、行为塑造、自我建构和人格发展。
在活动方式上,教育重视团体活动,辅导、咨询与治疗多是采取一对一的方式。
在方法上,教育的方法有更多结构化成分,具有计划性、共性,心理辅导、咨询与治疗则是富有弹性的,富于随机性、个性。
从时间上看,教育是较长程的,辅导、咨询、治疗都会不同程度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但它们总是有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限。
总之,笔者更认同“心理教育”的提法,因为它着眼于教育,专注于发展,更能体现教育的本质,更吻合当代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现状与需要。
二、心理教育目标与内容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英国学者就概括出学校心理教育的内容:(1)生活技能训练;(2)为学生开设心理学课程并突出操作、感受的作用;(3)人道主义教育;(4)培训心理咨询工作的辅导人员;(5)一系列的外展活动;(6)对大众的宣传。
我国学者陈家麟坚持活动论的观点,认为学校心理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提高。
张继如则持系统论观点,认为心理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途径并运用多种手段,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积极地教育和辅导,促进其个性全面而和谐地发展,维护其心理健康。
张守臣认为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内容有:(1)心理健康维护。
(2)心理问题矫正。
(3)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王福兰、张东红则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于:第一,开发心理潜能。
第二,心理保健。
第三,提高自我意识和社会适应水平。
沈贵鹏认为心理教育与指导是学校教育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即使是对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也只是消除发展中的障碍,为其进一步发展创设有利条件。
还有学者把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归纳为三个字:适即适应,适应环境、生活、学习等;知即自我认知,了解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和即和谐,与社会、他人、环境、自我和谐相处。
笔者以为心理教育的具体目标与内容应以教育发展为主,以辅导、咨询为辅展开;其目标与内容应该是分层次的,最低层次即是心理问题的矫治,心理保健次之,而开发心理潜能为最高。
三、心理健康标准1946年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概括起来即4条标准:(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学习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最具经典性的心理健康标准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制定的:(1)充分的自我安全感;(2)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评估;(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不脱离现实环境;(5)完整、和谐的人格;(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当地宣泄和控制情绪;(9)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对个人基本要求做适当的满足。
我国学者许又新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有3个标准,即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
他同时也指出,不能孤立地只考察某一类标准,要把三类标准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察和衡量。
王极盛认为心理健康有6条标准: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而愉快;行为协调;反应适度;人际关系适度;心理特点和年龄相符合。
综上,笔者以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具有某些共通性,如国内外学者都提到情绪稳定、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等内容,但我们也要看到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很强大的社会历史文化性: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与美国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
四、心理教育模式与途径我国学者朱韶晖,马前锋认为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模式有:(1)学校—家庭—社会结合模式;(2)行为表现—认知取向—人格培养模式;(3)“预防—辅导”模式;(4)“一体两翼”模式——以群体事先心理保健预防与个体心理障碍事后处理为“一体”,以多层次心理素质教育教学活动和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为“两翼”。
(5)生理—心理—社会—教育协调作用的整合模式;(6)多维立体模式;(7)“三级预防”模式。
张东红归纳我国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的探索主要有三种模式:医学模式;咨询辅导模式;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是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中最常用的模式。
学者徐晓芳、郭德华等提出五种模式:(1)教、学、研三结合模式;(2)心理训练模式;(3)心理干预模式;(4)自主教育模式;(5)全面预防模式。
时至今日,就笔者所了解,国内学校开展心理教育主要有以下途径:(1)课程讲授。
(2)活动拓展。
(3)学科渗透。
(4)心理门诊。
(5)学生社团。
(6)团体辅导。
(7)优化校园环境,建设校园心理教育网络。
(8)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处理家庭—学校—社区联动机制。
(9)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心理教育师资队伍。
(10)与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有机结合。
(11)开展新生心理普查与约谈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等。
五、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在多方面存在显而易见的区别:理论基础不同,具体任务不同,基本内容不同,采用方法不同,运作机制不同。
但二者亦有联系。
从德育的视角来看,心理教育给德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对人生发展的作用使其成为德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加强德育与心理教育的联系,使德育与心理教育融为一体,是现代德育的发展方向。
从心育的角度来看,在主体性发展、整体性发展、现代素质发展、道德心理能力发展、人格发展等方面,心理教育发展观与德育发展观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兩者的结合点是促进个体的道德健康、人格完善发展,这种共同的发展观使心理教育成为现代德育的基础。
笔者以为尽管它们之间不仅有明显区别也有深刻联系,但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两者绝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相互代替。
它们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可以各司其责,各得其所,相互借鉴,具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效应。
我们应肯定对待两者的共通性,保留两者的差异性,注意两者的开放性,在实际工作中要肯定分化,但不要绝对化;正视冲突,但不要扩大化;积极整合,但不能完全“合二为一”。
六、心理教育研究前瞻在世纪之交樊富珉教授就曾撰文指出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将有九大发展趋势。
时至今日,一些趋势已变成现实,另外一些趋势我们还要拭目而待。
综观近十年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研究的现状,笔者以为心理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大家关注:(1)建构主义视角。
建构主义强调认识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的主动建构性以及“知识建构共同体”和“协作学习”。
(2)积极心理学理念。
积极心理学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激发人的活力,开发人的潜力与创造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寻求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观念等。
(3)本土化立场。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它们可能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从文化的视角、文明的脉络出发研究心理教育可能是大学生心理教育本土化不得不走的一条路。
(4)系统化原则。
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区(社会)、自我—他我、个体—群体、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教育—管理—服务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5)警惕心理教育异化和泛化现象。
王志超教授曾撰文大声疾呼:心理教育是一个虚假命题……实施心理教育的结果只能够增加更多的“心理不健康”的个体。
其实,早在许多年前卡伦·霍妮在《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中就曾指出病态的人源自病态的社会。
笔者以为王教授的疾呼更大意义在于唤醒大家要时刻警惕着,不要丢失心理教育的初衷。
参考文献[1]钱兵.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启示[J].中国学校卫生,2007,(9).[2]王志超.“心理教育”质疑——兼论“心理健康教育”的逻辑悖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崔景贵.心理学视野中的心理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4,(8).[4]王福兰.近十年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