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泽州县青莲寺碑刻调查

合集下载

山西青莲寺唐代彩塑造像的艺术特色研析

山西青莲寺唐代彩塑造像的艺术特色研析

山西青莲寺唐代彩塑造像的艺术特色研析一、山西青莲寺彩塑造像艺术青莲寺地处山西晋城泽州县丹河北岸,硖石山南麓。

肇建于唐大和七年的古青莲寺规模较小,起初寺院无名,后来路人以“硖石”名之。

根据古籍《续高僧传》几处记载可以得出最初的寺院名称为清化寺,之后于唐懿宗咸通年间敕令正式更名为青莲寺。

由于后来入寺人数的增多,原来的寺院难以容纳,便在山腰處修建了上院,为了区别上下院,遂将后修建的青莲寺称为新青莲寺,之前的为古青莲寺。

即为古寺、新寺两部分,属于佛教弥勒净土宗道场。

古青莲寺相传隋代著名高僧慧远禅师主持修建,历经北齐、北周、隋代之后,至唐代修建完成。

宋代太平兴国年间皇帝亲赐匾的“福严禅院”,遂青莲寺又名“福严禅院”,然此名号则鲜为人知。

青莲寺内遗存宋代建筑三个殿,保存着自唐以来的拓碑刻石数十块,古代塑像60余尊,造型精美。

彩塑艺术由来已久,我国佛教彩塑造像是由陶俑造像艺术发展而来,其制作工艺和理念也是一脉相承但又独具特色,自西汉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等带有西域风情的造像艺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本土彩塑造像的观念,将传统匠人的精工巧琢和民间工艺的审美特色融合在一1/ 6起,具有较高的艺术美学价值。

二、青莲寺彩塑造像的艺术风貌(一)青莲寺彩塑示例研究古青莲寺主要分为正殿、南殿。

殿内进深三间,遗存唐代彩塑6尊,分别为释迦牟尼,文殊、普贤为其肋侍,两侧还有阿难、迦叶二弟子及供养弟子。

据塑像的造型来看,坐于须弥座之上主佛释迦牟尼面容丰丽浓肥、微露笑意,曲眉丰颊,颇显慈悲风采。

莲座周围上下边缘及束腰之处用连续图案和莲花宝相花进行雕刻装饰,主佛右肩之上半披着袈裟,双腿自然下垂,衣纹紧贴在身上,其躯体的造型在衣纹之下若隐若现,这种汲多式的造像手法明显受到了印度和西域的造像的影响,一则表现了衣服的质地,二则又描绘了躯体的外形。

与北齐“曹衣出水”的艺术风格相吻合,即薄衣贴体,衣褶折叠而富有装饰特点。

侍立于佛祖两旁的阿难、迦叶二尊者,高各2.6米,颇具特点,迥异于同时期其它地区的塑制特点,将两尊者塑造成了性格年龄差异很大的两位男性僧人形象:一位年少英姿、聪慧机辩;另一位老成持重,历经岁月打磨,神态中尽显长者的慈祥与智慧。

山西青莲寺唐代彩塑造像的艺术特色研析

山西青莲寺唐代彩塑造像的艺术特色研析

山西青莲寺唐代彩塑造像的艺术特色研析作者:赵攀来源:《艺术评鉴》2018年第22期摘要:本文以青莲寺唐代佛教彩塑造像艺术为研究对象,以现代绘画的审美方式为视角,通过图像学研究法、文献分析法、案例比较的研究方式对青莲寺的彩塑造像的历史渊源、艺术面貌、人文价值等方面研究分析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从创作思想、用线手法、创作对象入手,探索青莲寺唐代彩塑造像的艺术特点对于当代中国画创作的启示。

关键词:青莲寺唐代彩塑造像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2-0187-02一、山西青莲寺彩塑造像艺术青莲寺地处山西晋城泽州县丹河北岸,硖石山南麓。

肇建于唐大和七年的古青莲寺规模较小,起初寺院无名,后来路人以“硖石”名之。

根据古籍《续高僧传》几处记载可以得出最初的寺院名称为清化寺,之后于唐懿宗咸通年间敕令正式更名为青莲寺。

由于后来入寺人数的增多,原来的寺院难以容纳,便在山腰處修建了上院,为了区别上下院,遂将后修建的青莲寺称为新青莲寺,之前的为古青莲寺。

即为古寺、新寺两部分,属于佛教弥勒净土宗道场。

古青莲寺相传隋代著名高僧慧远禅师主持修建,历经北齐、北周、隋代之后,至唐代修建完成。

宋代太平兴国年间皇帝亲赐匾的“福严禅院”,遂青莲寺又名“福严禅院”,然此名号则鲜为人知。

青莲寺内遗存宋代建筑三个殿,保存着自唐以来的拓碑刻石数十块,古代塑像60余尊,造型精美。

彩塑艺术由来已久,我国佛教彩塑造像是由陶俑造像艺术发展而来,其制作工艺和理念也是一脉相承但又独具特色,自西汉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等带有西域风情的造像艺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本土彩塑造像的观念,将传统匠人的精工巧琢和民间工艺的审美特色融合在一起,具有较高的艺术美学价值。

二、青莲寺彩塑造像的艺术风貌(一)青莲寺彩塑示例研究古青莲寺主要分为正殿、南殿。

殿内进深三间,遗存唐代彩塑6尊,分别为释迦牟尼,文殊、普贤为其肋侍,两侧还有阿难、迦叶二弟子及供养弟子。

晋城青莲寺现存彩塑浅析

晋城青莲寺现存彩塑浅析

晋城青莲寺现存彩塑浅析
晋城青莲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北郊的山腰上,是一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佛教寺庙。

在这座古老的寺庙中,保存着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其中就包括了许多精美的彩塑。

彩塑,即彩绘的佛像和壁画,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晋城青莲寺现存的彩塑,
数量众多,风格各异,表现手法各具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首先,从保存的时间来看,晋城青莲寺现存的彩塑以唐代、五代、金代、明代和清代
为主。

其中,唐代时期的彩塑最为珍贵。

据史书记载,此时的青莲寺规模宏大,堪比当时
的洛阳白马寺。

唐代的彩塑形态清晰,雕刻细腻,塑像面容安详,装饰繁多,体现了唐代
佛教艺术的高超水平。

其次,从表现手法来看,晋城青莲寺现存的彩塑主要有线刻、浅浮雕和彩绘等形式。

线刻和浅浮雕主要运用在石窟和石刻上,塑像轮廓分明,立体感强烈,个性化的表现使得
佛像形象更生动、更富有表现力。

而彩绘则主要运用在壁画和木雕上,利用鲜艳的漆彩和
丰富的图案,使得佛像形象更加绚丽多彩。

最后,从造型题材来看,晋城青莲寺现存的彩塑形态各异,涵盖了佛教中的各种形象。

如“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弥勒佛”、“地藏王菩萨”等。

其中,观音菩萨和地
藏王菩萨的彩塑数量最多,不仅体现了佛教寺庙奉祀菩萨和护法神的重要性,也彰显了晋
城青莲寺在佛教艺术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综合来看,晋城青莲寺现存的彩塑,不仅是佛教文化遗产,更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
组成部分。

这些彩塑既有丰富的艺术价值,也具有广泛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应该得到
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研究和保护。

晋城青莲寺现存彩塑浅析

晋城青莲寺现存彩塑浅析

晋城青莲寺现存彩塑浅析青莲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寺。

在这里,有许多珍贵的文物遗存,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现存的彩塑。

这些彩塑具有很高的实用和审美价值,更是艺术和佛教文化的结晶。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浅析晋城青莲寺现存彩塑的特点和价值吧。

青莲寺现存的彩塑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佛像、菩萨像等神像,另一种是壁画和浮雕。

这些彩塑的材料以陶瓷为主,既生动形象,又具有很高的装饰和艺术价值。

其中的彩绘更是大胆前卫,色彩鲜艳而富有动感,很容易就能引起人的视觉冲击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青莲寺彩塑的特点首先,青莲寺的彩塑体现了地域特征。

青莲寺彩塑的创作受当地文化基础和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大量运用富饶的山西窑烧制而成的陶瓷制品,牢牢扎根于这片沃土。

其次,青莲寺的彩塑风格独特。

寺内藏有各式各样的佛像,以唐代为主,造型规整,比例协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然而,青莲寺彩塑更注重形态和色彩的表现,强调刻画清楚、生动,起到了非常显著的装饰和艺术效果。

再次,青莲寺彩塑注重表达佛教思想。

彩塑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很多佛像的创作具有鲜明的佛教思想体现。

例如,青莲寺的佛像大都坐着莲花座,不但具有清凉之意,更是寓意佛法是向人们传授智慧的源泉,要人们以敬佛的心念念不忘。

最后,青莲寺的彩塑技艺精湛。

制作彩塑是需要经过多道工序的,然而,青莲寺的彩塑显然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和雕刻,手工细腻,线条流畅,彩绘鲜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不愧为明清彩塑的一朵瑰宝。

青莲寺的彩塑是研究中国古代艺术、佛诞文化、地方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重要材料。

它不仅是中国彩塑艺术的珍品,更是佛教文化与民俗文化交汇的代表,是研究两者之间融合的一种特定载体。

此外,青莲寺彩塑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精髓和艺术造诣的高超。

总体来说,青莲寺现存的彩塑是中国彩塑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是晋城的一张文化名片,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用心来研究和传承。

青莲寺金代碑刻书风浅析

青莲寺金代碑刻书风浅析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二四年第十七卷第二期︵总第九十四期︶收稿日期:2023-10-31作者简介:和梦丹(1998—),女,山西晋城人,在读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书法艺术研究。

一、青莲寺金代碑群述略晋城地处太行山脉,特殊的地理环境成就了晋城碑刻的蔚为大观。

从地方志记载中来看,青莲寺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自创建以来,历经各朝维护与翻修,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繁荣与衰落,曲折发展着。

寺内存有各朝历代的造像、碑碣等珍贵历史文物,其中最早的为北齐龙华造像,留有宋至清代十二座木构建筑物、三十五尊宋代彩塑,上下院存历代碑碣百余通,篆隶楷行草各书体齐全,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艺术宝库。

通过实地考察以及查阅2012年12月樊秋宝主编的《泽州碑刻大全》等相关文献资料,统计至民国之前碑刻共计103方,其中64方楷书碑刻、18方行书碑刻、6方草书碑刻,还有15方碑刻因受保护无法看到。

经整理分析,这些碑刻大抵以楷书为主,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佛教活动庄严神圣,善男信女们面对佛龛造像,向来是秉持着尊敬、虔诚的态度,加之不少是祈福或题有佛祖菩萨之名,为表诚意,书写时自然将结构森严、章法静穆的楷体作为首选书体;二是正书入碑的传统由来已久,而行书入碑在唐代才开始出现,即便是发展到金代,行书入碑的现象也依旧是少数,且多为游览题刻,多有闲暇之意。

随着金代中叶“国潮文派”的兴起,宗唐之风盛行,这一现象在碑刻、志石上体现尤为明显,这一特征也影响着青莲寺内碑刻的书法艺术风格。

此外,在墨迹书法中,学习苏轼、黄庭坚等人书风的趋势也风靡一时,这一特点在青莲寺中的碑刻中也有或多或少的体现。

青莲寺内现存金代碑刻共计10方,其中楷书碑刻6方:《硖石山福岩院重修佛殿记》《硖石山福岩院创建钟楼台基记》《青莲寺弥陀会重建法堂记》《硖石山福岩禅院记》《杨庭秀诗刻》《宋雄飞诗碑》;行书碑刻3方:许安仁《〈宿福严禅院〉行书碑》许安仁《〈硖石山藏古洞天〉行书碑》《许安仁诗碑》;草书碑刻1方:《青莲寺许古石柱题名记》。

晋城青莲寺现存彩塑浅析

晋城青莲寺现存彩塑浅析

晋城青莲寺现存彩塑浅析晋城青莲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中心,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佛教寺庙。

寺庙内存有一批精美的彩塑,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本文将就晋城青莲寺现存的彩塑进行浅析。

晋城青莲寺现存的彩塑主要包括五尊佛像,分别为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

这些佛像均采用木材为基底,表面覆盖一层彩绘,彩绘细腻生动,塑造精良。

每尊佛像都有独特的造型和表情,展现了中国传统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释迦牟尼佛像是晋城青莲寺最重要的佛像之一,也是整个彩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佛像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双手结印,面容宁静,慈悲的目光似乎能穿透人心。

佛像的衣袍和头发都以金色和彩色刺绣加以装饰,给人以庄重和华丽的感觉。

整个佛像气势庄严,形象凝练,展现了佛教智慧和慈悲的境界。

文殊菩萨像是晋城青莲寺彩塑中一尊非常重要的菩萨像。

文殊菩萨是佛教四大天王之一,代表智慧和学问。

佛像坐于宝座上,手持宝剑,目光专注而温和。

佛像的身姿优雅,表情严肃,体现了智慧注重清心寡欲的品质。

整体颜色以金色为主,彩绘精细,给人以神圣庄严之感。

观音菩萨像是晋城青莲寺中最具特色和独特性的彩塑之一。

观音菩萨是佛教修行者最敬仰的菩萨之一,被尊为普度众生的救世主。

佛像坐于宝座上,身穿华丽的袈裟,手持会仗,神态威严而慈爱。

佛像的眉心处有宝石装饰,闪烁着神秘的光芒。

整个佛像体态优雅,彩绘瑰丽,给人以慈爱和慈悲的感受。

地藏菩萨像是晋城青莲寺彩塑中的一尊较小型的菩萨像。

地藏菩萨是佛教慈悲大士,被尊为救护亡灵的菩萨。

佛像坐于宝座上,手持如意宝珠,面带微笑。

佛像的衣袍以金色为主,彩绘精美,展现了其慈悲救苦的精神。

整个佛像给人以温和、宽容和慈爱之感。

晋城青莲寺现存的彩塑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研究价值。

这些彩塑精美细腻,造型独特,展现了佛教智慧和慈悲的境界。

通过对这些彩塑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好地了解佛教艺术和晋城地区的文化传统。

希望这些珍贵的彩塑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欣赏和学习。

晋城青莲寺下寺建筑营造特征探析

晋城青莲寺下寺建筑营造特征探析

一、青莲寺概况晋城青莲寺自北齐天保年间创建以来,随着中国佛教的兴衰而跌宕起伏。

佛教经北周武帝的法难后从隋代开始复苏,唐朝时成为封建社会最强盛时期,生产力发展文化繁荣促使人们思想活跃,各地名僧接踵而至,修行于山西腹地研习佛法,为青莲寺的修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也正因为各地佛门弟子世代研习追本溯源,才使佛寺建筑得以保存和发展。

青莲寺地处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寺南庄村北侧,现分上下两处:上寺建于硖石山之上,下寺又称古青莲寺,距上寺约500米,坐落于丹河北岸。

青莲寺早期由高僧慧远在北齐天保年间创立,命名为硖石寺,唐咸通八年改名为青莲寺。

宋太平兴国年间将两寺分为上下院,上院更名为福严禅院,下院未改名,后经多次修复,明时两院又重新命名为青莲寺(图一)。

青莲寺下寺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在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住持重修寺院,彻底改变了建筑面貌。

现存下寺由南至北依次为释迦殿、弥勒殿,两殿之间为配殿平面遗址。

释迦殿东西两侧各有三间耳房,为清代所建,寺院之外东侧为藏式舍利塔,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西侧为惠峰大师塔,建于唐乾宁二年。

二、释迦殿释迦殿位于下寺南端,又称南殿。

据寺内现存《重修硖石青莲寺碑记》载:“……其北殿九间,中塑释迦文佛,左右文殊、普贤……”,可判断该殿为释迦殿(图二)。

释迦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

屋盖形式为单檐悬山顶,檐下设五踩双下昂柱头斗栱。

通面阔940厘米,通进深960厘米,阔深比为1∶1.02,该殿平面柱网布列,施以减柱造。

宋《营造法式》中论述多种平面柱网形式,虽然以常见的对称型为主,但也有多种不对称的形式,即山西地区常见的减柱造和移柱造。

释迦殿平面柱网布列与晋东南地区现存多数宋、金建筑相仿,如陵川西溪二仙庙、沁县普照寺、高平开化寺也均使用减柱造。

这种做法的优点是使殿身空间尺度增加,增大可供活动的范围,功能性增强,突出建筑主体,同时也体现出晋东南地区木结构建筑的地域性特点。

释迦殿为五架梁后压双步,通梁用三柱,双步梁上压金瓜柱,金瓜柱之上承接单步梁及下金檩,单步梁之尾插入上金瓜柱下部,而前檐下金檩之下为单步梁,单步梁由瓜柱承重,瓜柱立于五架梁之上。

晋城珏山景区青莲寺介绍

晋城珏山景区青莲寺介绍

晋城珏山景区青莲寺介绍青莲寺初名硖石寺,位于市区东南17公里的泽州县硖石山腰。

东观浮山,巨嶂横列,气势磅礴;南望珏山,双峰插天,秀丽挺拔。

山脚丹水荡漾,像一条玉带从东北向西南飘然而去;回首硖石诸峰,峭壁伟岸,似鬼斧神工砍削而成。

悬崖峡峙,形成“别有天地”之门,崖面“乳窦”,崖肢内一池清水经年不涸不溢。

正所谓山清水秀,古刹幽深,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青莲寺分为上寺、下寺两部分,背依高山,南临丹河。

古青莲寺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唐代咸通八年(公元867年)重修并赐名青莲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正殿内佛坛宽大,塑有释迦牟尼、迦叶、文殊等7尊彩塑,唐风犹存,即使历经千年,这些塑像依然面容丰满,肌肉健美,身势微曲,姿态自然,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现存的南北两座殿宇为1997年重修。

北殿内有须弥式砖砌佛台一座,束腰部分砖雕莲花、宝相花等,据残存题记“己未岁七月十八日招贤砌佛座邑苏运……”推断为宋天禧三年(1019)维修。

坛上供奉弥勒佛、文殊、普贤、阿难、迦叶,此外还有一尊供养童子。

南殿内明间后部砌一堵扇面墙,墙前砖筑佛坛,坛上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彩塑5尊。

在南殿里还保存了唐、宋、金三代石碑各一块。

其中唐宝历元年(825)《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记》碑首的线刻弥勒讲经图完整表现了一座唐代的寺院建筑。

图中的山门、围廊、高阁、屋面、斗拱、鸱尾,历历在目,可与大雁塔门楣石刻相媲美,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罕见的文物珍宝。

古寺东约50米,是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建造的覆钵式砖塔,俗称藏式塔。

该塔通高20余米,基层为八角形须弥式,中为覆钵式塔身,上有十三层相轮,塔身朝南开一券门,内室平面呈八角形,室内有一砖砌佛坛,并有泥塑站佛、卧佛,造像碑等佛宝置于其上。

寺西约50米处,保存着唐乾宁二年(895)建造的高僧慧峰灵塔。

塔通高丈余,基座为圆形,上下层各雕仰覆宝装莲花,中间石面雕迦陵频伽鸟的半开莲层。

《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碑刻及相关问题考述

《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碑刻及相关问题考述

青莲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东南17公里的泽州县金村镇寺南庄村北侧的硖石山腰,与“晋魏河山第一奇”之称的珏山隔丹河相望,周围山峦叠嶂,河水潺潺。

青莲寺前身为创建于5世纪中叶的藏阴寺,位于丹河以东2.5公里,珏山背阴处,由昊始禅师所创,后受丹河水患,于北齐天宝年间(550—559年)迁至现址。

青莲寺由上下两寺组成,两寺相隔里许。

下寺由慧远法师与北齐天宝年间所创,为净土宗道场,唐咸通八年(867年),唐懿宗李漼敕额“青莲寺”。

上寺创建时间多有争论,历来认为创建晚于下寺,但根据1994年出土的北齐乾明元年(560年)的“龙华造像石”推断,上寺应同创建于北齐年间,其额名屡次变更,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87年),宋太宗赵匡义钦敕额为“福严禅院”,为天台宗道场。

明朝以后,上下寺统称为青莲寺至今。

青莲寺于1988年被确定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碑刻内容及现状《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碑现存于青莲寺下寺的弥勒殿(南殿)东北角,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所立,碑身高约146厘米,厚约19厘米,宽约70厘米(图一)。

整个碑体由三部分组成,上半部分高约61厘米,以阴刻手法镌刻出气势宏伟的《弥勒讲经佛殿图》。

图中背景为一祥云仙境中的佛教寺院,正中为一重檐庑殿顶式的华丽经楼,经楼后为双层廊舍向周围延伸,画面最下方为带台基的四柱单檐庑殿顶的山门,头顶圆光的护法弟子守护莲台,各立山门左右,连接山门的围墙外侧由走廊和柱子构成,环抱整个寺院。

经楼前弥勒菩萨头顶圆形头光,面相庄严端正,戴花冠,衣着宽松、纹理层次明显,身饰精美璎珞,手结说法印,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

法座左右各站立一名弟子,法台两边的空地上各坐五名听法弟子,均有圆形头《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碑刻及相关问题考述于飞图一《硖石寺大隋远法光,衣着宽松飘逸。

其前方左右分列五名乐手,左边手持法鼓、法钟、木鱼等击打乐器,右边则手持琵琶、横吹(笛子)、竖吹等。

寻访古塔之泽州青莲寺舍利塔

寻访古塔之泽州青莲寺舍利塔

寻访古塔之泽州青莲寺舍利塔
在晋城泽州县东部太行硖石山腰,丹河静流之处,翠谷环抱之中,有一千年古刹悠悠传承,这便是有着'晋魏河山第一寺’之称的泽州青莲寺。

初闻青莲寺大名,是在几年前前往皇城相府旅游之时。

初去青莲寺则是2012年清明,绵山游览回程路上,但因文保单位对寺院进行修葺,未能达成进寺观瞻与寻访古塔的心愿。

以后每年去电话打听开放时间,拖到今年清明终于成行。

泽州青莲古寺俯瞰
据载,青莲寺由高僧慧远始创于南北朝时期,北齐天宝年间初建,寺以山为名硖石寺,历经北齐、北周、隋、唐不断扩展,方形成新古两寺、上下两院的格局,寺内主佛为释迦摩尼端坐莲座之上,而定名为青莲寺。

以后各朝代屡有兴衰重建,但寺院仍保留原有两寺并立呼应的模式。

泽州青莲古寺与舍利塔
泽州青莲寺舍利塔
泽州青莲寺舍利塔
泽州青莲寺舍利塔
泽州青莲寺舍利塔须弥座
泽州青莲寺舍利塔位于古寺东侧塔院中,为一座砖石结构覆钵式塔,塔身通高22米,具有典型的元代以后藏汉结合造塔特点。

据塔身所嵌监察御史周盤所撰《青莲古寺塔记》所载,塔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即公元1596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难能可贵的是,从外表上看,塔依然保存相当完好。

塔筑于青石铺就的台基之上,周围新增石雕围栏加以保护。

塔身下部石砌八角形须弥座,侧面分六层雕有莲花、花卉、祥云图案,上层角处石雕鸱吻。

塔身青砖砌筑覆钵体,朝南设有一龛。

上部砖砌相轮十三天,逐层收分,顶部为覆钵承宝瓶宝珠刹。

整塔造型独特,巍巍而立,为古寺平添一份庄严,不愧造塔之精品!。

青莲寺唐大和七年碑刻考释

青莲寺唐大和七年碑刻考释

□郭新明青莲寺唐大和七年碑刻考释青莲寺唐大和七年碑刻现存青莲寺上寺罗汉堂一楼廊部,保存完好。

圭首,通高123厘米,宽65厘米。

额线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无首题。

碑阴为《青莲寺上院赐额福严之院牒》。

现将碑文誊录释读如下:“城隍信士,共结法华。

邑都有二十八人,各持念《法华经》一品,至一二年后,/伦散出邑。

今时只有六七人共结其志,供应硖石寺春冬二税若/科;兼造上方阁一所,并画法华感应事相及素画弥勒佛,即诸/方使者共同崇矣;兼述山寺奇景,古德高僧能事之迹记也。

/郡城东南三十余里,丹流湾曲,山奄翠屏。

云霞生双髻之峰,碧雾/吐香炉之石。

谷深景邃,地近山幽,藏阴南连,礼浮北接。

硖石之名,本/非寺号,径通人行,时共称焉。

初有昙始禅师,大齐起义之首。

奏/藏阴寺,讲《涅盘经》,感野雉来听,藏神遗绢,猕猴奉果,山神献飧。

时/之异人乎?其难识矣。

周朝有惠远法师,即晋城霍秀人也。

制《涅盘疏》,/掷笔升空,精义入神,以验其旨,名振古今,号“掷笔台”,已现存焉。

近/唐代宗之运,神墨禅师,唐之贵叶。

学究典坟,善闲庄老,舍荣慕/道,晦迹亡名藏阴。

宴坐林薮,行节孤迅,人难可俦。

贞元之时有智通/法师近朝供奉。

聪惠,天假其灵,善谈《涅盘》真文,制《六业善儒门,/究禅理而真心居无定所,云林是家,远寻善讲天台教门,深远誓为佛使,/行化人间,来亦于此。

名僧继踵。

其时愔公至此,欲/过嵩岳,志求法华道场之处,土地时运,宿缘所追,乃感邦伯邀留,及有/清信长老结邑请住。

去太和二年,上方创造僧院,兼置普贤道场。

为山/寺荒废岁久,杜绝人来,道者难居,盍为差税。

时太守王公,以善理人,/慈爱育物,敬崇三宝,荷护伽蓝。

自至山门,殷勤留请,兼舍禄粟及劝/官僚资助,并咸降差科。

时有清信之士,以议助济差科。

时有廿八人,未经一二/年间,人即沦散出邑。

今有六七人,同为竭力崇供山寺科差,并造阁一所,兼/素画弥勒,兼诸方信施者,并邑外持念经人,具历此石。

法华之/应,事亦具载矣。

晋城青莲寺现存彩塑浅析

晋城青莲寺现存彩塑浅析

晋城青莲寺现存彩塑浅析
青莲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南郊,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佛教寺庙。

寺内现存有大量的
彩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五百罗汉彩塑。

五百罗汉彩塑是青莲寺最重要的文物之一,也是寺内最为壮观的景致之一。

这组彩塑
作于唐代,高达五米,共有五百尊。

每个罗汉塑像形态各异,神态生动,栩栩如生。

其中
还有一尊大罗汉,十分显眼,寓意着法力无边。

五百罗汉彩塑在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了无数的风霜雨雪,虽然多次修复,但仍然保持着
精致的工艺和优美的姿态。

五百罗汉彩塑的材质以黄泥为主,而色彩鲜艳的装饰则采用了
石灰、珍珠粉等不同的颜料。

每尊罗汉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都各具特色,细节十分精致,即使在现今的文物保护领域中,五百罗汉彩塑依然是一件至高无上的宝物。

除了五百罗汉彩塑之外,青莲寺还有其他的彩塑,如菩萨、罗汉和佛像等。

这些彩塑
同样是唐代的作品,虽然没有五百罗汉彩塑那么著名,但是它们的制作工艺同样值得一提。

这些彩塑的制作工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骨架法,另一种则是毛泥法。

骨架法的彩塑采用
木质骨架,塑像表面附带黄泥,经过干燥后再在表面细密地雕刻。

毛泥法的彩塑则是直接
用泥巴雕刻成型,手法十分熟练。

无论哪种制作工艺,这些彩塑都拥有华美眩目的外表,
让人不禁为之倾倒。

总的来说,青莲寺的彩塑是晋城文化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彩塑的制作工艺深
受唐代艺术的影响,表现了唐代艺术的精湛技艺和丰富内涵。

虽然经历了无数的岁月,这
些彩塑依然以其优美的姿态和丰富的历史意义,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泽州青莲寺简介

泽州青莲寺简介

泽州青莲寺简介
泽州青莲寺,位于泽州县东南17公里的硖石山麓,背依高山,下临丹河,风光旖旎秀丽。

这座寺庙因寺内的释迦牟尼端坐于莲花座之上而得名,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莲寺分为古青莲寺(下寺)和新青莲寺(上寺)两部分,相距里许。

古青莲寺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现存正殿、南殿各三间,有明建砖砌舍利塔和唐建慧峰大师石塔。

古寺中正殿所存六尊唐代彩塑,塑像面容丰满,肌肉健美,身式微曲,姿态自然,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新青莲寺始建于唐太和年间,沿中轴线依次排列有天王殿、藏经阁、释迦殿、大雄宝殿和两厢罗汉楼、地藏楼、经堂、僧舍、藏经阁。

释迦殿内宽大的佛坛上,保存着四尊宋代彩塑,整组塑像表情自然,比例和谐,极为珍贵。

青莲寺的建筑结构多为宋代风格,彩塑、碑碣、宋建筑、无影塔、乳窦泉、子母柏等被誉为青莲六绝。

寺院前面是一个坪台,坪台东西建有对称的两座阁楼。

青莲寺自创立之时起,就从各宗之说中吸取营养,弘扬佛家真理。

至今这里仍有各个佛门宗派在宋代同时留下来的遗址遗迹,如弥勒净土宗留下的唐朝佛像、受戒律宗的戒台、天台宗的五百罗汉碑、密宗的舍利塔、华严宗的佛像、禅宗的祖讲法建筑等。

总的来说,泽州青莲寺不仅是一座重要的佛教寺庙,也是泽州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观的重要代表。

晋城青莲寺宋塑妆金工艺研究

晋城青莲寺宋塑妆金工艺研究

□郭秋英晋城青莲寺宋塑妆金工艺研究青莲寺,初名福严禅院,位于晋城市东南约17公里的峡石山中。

摩崖上刻东魏武定元年(543年)题记。

唐咸通八年(867年)敕赐“青莲”;北宋分为上、下两寺。

因下寺年代较早,称古青莲寺,上寺仍名青莲寺。

古青莲寺与青莲寺相距约1里,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l-559年)。

唐代重修。

现仅存正殿和南殿。

元代重建,明清重修。

该寺现存59尊唐宋彩塑。

笔者在对该寺彩塑做全面实地考察后发现,在现存的53尊宋塑中,采用金彩的罗汉殿和地藏阁塑像有31尊,其着金工艺至为精彩,故选择它们试作分析和研究。

罗汉殿罗汉殿位于上寺二进院东厢,始建于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据碑碣载,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重新修复彩绘观音及罗汉像,为宋胎清彩。

罗汉殿正中所塑为广发天尊,两侧金童、玉女胁侍及十六罗汉。

在其金童、玉女胁侍胸前及十六罗汉的袈裟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拨金工艺,一般脸部用泥金工艺,袖口、领口处用沥粉贴金工艺,从中可见修缮此寺之时,耗费的财力极其可观。

地藏阁地藏阁在上寺二进院的西厢,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建,面阔三间,二层楼阁,前檐设廓。

彩塑及壁画都在楼阁二层,题材为地藏菩萨和十殿阎君。

沿正(西)壁及南、北两壁墙体设等长坐台,上置12尊坐像(皆为宋塑)。

正壁5尊塑像,地藏菩萨居中;南北壁各3尊塑像,金刚力士居首。

整组彩塑通体金装,面部、胡须用毛笔勾勒,个性突出,动静结合,渲染出浓郁厚重、威严的君王风范。

一、罗汉殿与地藏阁金彩工艺分类在宋塑中,金彩工艺十分丰富,题材多样。

所谓塑绘不分家,对于青莲寺罗汉殿与地藏阁彩塑而言,用着金工艺装銮塑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泥塑上着色,称“妆銮”,或称着金敷彩,是彩塑完成的最后一道工序。

从传统工艺上讲,“三分塑七分彩”,即指在彩塑中,彩绘所占的比重更重要。

彩塑的妆銮,大致分为垩白、沥粉、贴金(也包括泥金、沥粉贴金、拨金)、着金等四道工序。

为了使胎体平整光滑以增加附着力,使用胶、垩白混和的涂料,先涂刷在制好的泥塑胎上。

晋城青莲寺文殊与普贤图像考察

晋城青莲寺文殊与普贤图像考察

青莲寺分 上 下 两 院 上 院
, , ,
从 现 存 寺 院 的 建 筑 形 制 看 基 本 保 存 完 好 自南 向
北 中轴 线 上 有 天 王 殿 藏 经 阁 中佛 殿 和 佛 堂


前 东 西 两 侧 各 两 通 晚 唐 不 同时 期 的经 幢 f 图


) 经

[2 1




幢 的本 意 是 旌 幡



鞠嘲
瞄蕊 醚
图三
中佛 殿 文 殊 像
图四
中佛 殿 普 贤 像
4
文物世莽


2 00 8 j
维普资讯
因 广 为 募 化 重 修 殿 宇 金 装 佛 像 其 北 殿 九间




中塑 释 迦 文 佛 左 右 文 殊 普 贤



今俱焕然




考 察 碑 记 内容 目前 北 殿 的 释 迦 文 殊 普 贤 等

佛 经 中的 幢 就 是 幡 的 意 思


殿前
院位 于 丹 河 以 北 距 离 上 院

0 5

公 里 的硖石 山 隅 南

两 通 经 幢 也 是 青 莲 寺 经 历 大 型 法 会 的见 证
足见 当

于 历 代 自然 灾 害 的 侵 蚀 目前 仅 剩 北 殿 和 南 殿

时 青 莲 寺 的 兴 盛 ;中 佛 殿 内 中 央 设 凹 字 型 佛 坛 坛 上
像 两 侧 为 二 弟子 侍 立 高
, ,
2 26

《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碑刻及相关问题考述

《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碑刻及相关问题考述

《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碑刻及相关问题考述作者:于飞来源:《文物世界》 2013年第2期青莲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东南17公里的泽州县金村镇寺南庄村北侧的硖石山腰,与“晋魏河山第一奇”之称的珏山隔丹河相望,周围山峦叠嶂,河水潺潺。

青莲寺前身为创建于5世纪中叶的藏阴寺,位于丹河以东2.5公里,珏山背阴处,由昊始禅师所创,后受丹河水患,于北齐天宝年间(550—559年)迁至现址。

青莲寺由上下两寺组成,两寺相隔里许。

下寺由慧远法师与北齐天宝年间所创,为净土宗道场,唐咸通八年(867年),唐懿宗李漼敕额“青莲寺”。

上寺创建时间多有争论,历来认为创建晚于下寺,但根据1994年出土的北齐乾明元年(560年)的“龙华造像石”推断,上寺应同创建于北齐年间,其额名屡次变更,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87年),宋太宗赵匡义钦敕额为“福严禅院”,为天台宗道场。

明朝以后,上下寺统称为青莲寺至今。

青莲寺于1988年被确定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碑刻内容及现状《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碑现存于青莲寺下寺的弥勒殿(南殿)东北角,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所立,碑身高约146厘米,厚约19厘米,宽约70厘米(图一)。

整个碑体由三部分组成,上半部分高约61厘米,以阴刻手法镌刻出气势宏伟的《弥勒讲经佛殿图》。

图中背景为一祥云仙境中的佛教寺院,正中为一重檐庑殿顶式的华丽经楼,经楼后为双层廊舍向周围延伸,画面最下方为带台基的四柱单檐庑殿顶的山门,头顶圆光的护法弟子守护莲台,各立山门左右,连接山门的围墙外侧由走廊和柱子构成,环抱整个寺院。

经楼前弥勒菩萨头顶圆形头光,面相庄严端正,戴花冠,衣着宽松、纹理层次明显,身饰精美璎珞,手结说法印,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

法座左右各站立一名弟子,法台两边的空地上各坐五名听法弟子,均有圆形头光,衣着宽松飘逸。

其前方左右分列五名乐手,左边手持法鼓、法钟、木鱼等击打乐器,右边则手持琵琶、横吹(笛子)、竖吹等。

山西晋城青莲寺史考

山西晋城青莲寺史考

A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Qinglian Monastery in
Jinchen city, Shanxi
作者: 李会智 [1];高天 [2]
作者机构: 山西省古建筑维修质量监督站[1]北京大学文博学院[2]
出版物刊名: 文物世界
页码: 24-32页
主题词: 山西;青莲寺;晋城市;建筑风格;北齐;佛教
摘要:山西省晋城市,古称泽州.位于太行山南端.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和经济都很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古建筑星罗棋布,遍布全市各个村落.其中宋金遗构之多,居三晋之首.晋城青莲寺无论是寺院规模、建筑时代,还是寺内所遗存的彩塑及碑刻等艺术珍品,均为晋城地区古建筑之代表.。

寻访古塔之泽州青莲寺慧峰法师塔

寻访古塔之泽州青莲寺慧峰法师塔

寻访古塔之泽州青莲寺慧峰法师塔
泽州青莲寺慧峰法师塔现位于古寺之西的后门外,这也是出于文物保护的角度从寺西山坡处移来的。

慧峰法师何人,从网上查阅资料不详,在塔身所嵌铭文上,依稀有'故唐XX,俗姓贺,法号慧X字样,法化乾宁乙卯年’,可判断此塔建造时间为唐末昭宗乾宁二年,即公元895年,其它就再难深入了解了。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其在佛教界的影响应该是较小的。

泽州青莲寺慧峰法师塔
泽州青莲寺慧峰法师塔
泽州青莲寺慧峰法师塔
泽州青莲寺慧峰法师塔
泽州青莲寺慧峰法师塔为一座八角石塔,高度在两米上下,形制与经幢有点相仿。

从底部的基座到柱形塔身以及上部仿木石雕出檐,造型变化九层之多,或八棱或圆形,或雕佛像或雕花卉飞禽,中间仰
莲、覆莲错落收分,使得塔身立体感非常强。

中部八棱柱型塔身,朝南雕有一龛,朝北雕有铭文,其余各面则刻佛经文字。

顶部塔刹蕉叶基座,上承覆钵、覆莲、两重仰莲、宝瓶串接而成,皆为青石雕刻。

其中第一层仰莲莲瓣上还雕有金钱纹饰和花卉图案,体现出造塔者对逝者的良好祝愿。

整塔雕刻层次复杂,花式众多,工艺精细,亭立美观。

撇开它固有的功能不说,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文物观赏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城市泽州县青莲寺碑刻调查
yyn*
摘要:初创于北齐天宝年间的晋城青莲寺,经唐宋元明清历代留下珍贵的遗产,这些实物是反映的科技内容和蕴涵宗教艺术的珍贵资料,具有极高的建筑、宗教、艺术价值。

尤其是碑刻作为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需要更多关注,仅对其中一部分进行了调查。

关键词:青莲寺碑刻价值
青莲寺初名硖石寺,位于晋城市区东南17公里的泽州县硖石山腰。

东观孚山,巨嶂横列,气势磅照;南望珏山,双峰插天,秀丽挺拔。

山脚丹水荡漾,像一条玉带从东北向西南飘然而去;回首硖石诸峰,峭壁伟岸,似鬼斧神工砍削而成。

因寺内的释迦牟尼端坐于莲花座之上,故名青莲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寺分古寺、新寺两处,相距里许,分属净土宗、天台宗道场。

新寺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御赐名为“福严禅院”,明复称青莲寺。

北齐石刻
青莲寺出土的北齐石刻, 为石灰岩( 青石) 质地,具有浓厚的北朝风格, 极具时代特征。

文字内容为:大齐乾明元年, 岁在庚辰, □月癸未,阿谷□□藏阴比丘昙始共道俗五十人等敬造龙华像一躯, 今得成就, 止为皇帝陛师僧父母法界众生, 同入萨婆若海。

价值:青莲寺出土的北齐石刻, 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 它诞生的时间是北齐乾明六年( 560 年) , 它本身的经历与存在很珍贵的。

其次, 是在它身上所附着的历史信息。

第一它印证了藏阴寺的存在, 证实了昙始禅师确有其人, 以及他与藏阴寺的关系。

第二它证实了净影慧远与昙始禅师的比邻与关系。

第三它记载了当时的一场佛事活动, 并对活动的目的、人物以及当时佛教与社会、政府、皇帝、师僧、父母之间的互相关系都做了真实的记载。

第四它反映了当时的佛教活动、佛学研究、艺术表现与制作工艺的综合水平。

其三, 它是已知佛教中密教一派存世最早的历史文物。

密教是佛教中秘密教的略称。

密教以高度组织化了的咒术、仪轨和世俗信仰为其主要特征。

释迦牟尼在创立佛教时, 对古印度原始宗教所使用的咒术密法是采取排斥态度的, 甚至规定他的弟子如使用咒术就是违反佛戒。

密教自创建以来广为流传, 但有关密教的文物却极为罕见, 尤其是隋唐以前的密教文物, 几乎没有相关的记载。

推测其原因, 一是由于时代久远纸质文物很难保存, 就是石刻文物能够保存下来也实属不易; 二是密教的教规所致, 把秘密的东西公开刊刻传播, 应该是教规所不允许的。

我们在青莲寺发现的北齐石刻应该说是一个例外, 制作者巧妙地把经卷中的感应故事用画面的形式表现出来, 并雕刻在石头上, 既保存了密教的文化信息, 又不违背密教的教规。

而这块石灰岩质地的石头细腻坚硬,又被幸运地保存在一个香火旺盛的古寺院中。

于是它就必然地成为现存最早的密教历史文物了。

北宋罗汉碑
时大宋政和八年七月初一日泽州硖石山福严院管勾僧荐弥师叔紫贵师兄鉴□师弟福祐师侄副院福住福深福滋福□福润门人福广福□堂众尚座法允净□惠仁道广道义清谏善琳赐紫广清山仪实□道雪□义洪真道德惠严宝来善
德道念堂讲赐紫沙门行舒太原祁邑道圆书……
价值:此罗汉碑存泽州青莲寺罗汉殿东墙,资料中说是我国最早的五百罗汉名号碑。

其中五百罗汉的名号,为我国现存记载中年代最早的一例,为研究佛教史的重要史料。

金代碑刻
*yyn,女,1991年生,山西晋城人,太原师范历史系。

硖石山藏古洞天,秀岩水隐老蜿蜒。

巨峰蔽日两株角,叠嶂排空之叶莲。

兰若政当群景会,规抚方悟昔人贤。

涅磐大义笼高阁,掷笔危台鏁碧烟。

(《福岩寺许安仁诗碑》泽州刺史许安仁书。


《青莲寺》
七律金·杨廷秀
青莲胜概名天下,竹杖艺鞋得得来。

障日乱峰围翠柏,椅天峭壁老苍苔。

一炉沉水藏经阁,千古清风掷笔台。

欲访开山圣贤迹,断碑细与佛尘埃。

(杨庭秀,字德懋,华州人,大定中进士,自题华山晦叟,有“谒心晓梦江湖阔,醉眼春风草木低”之句,当时任泽州刺史,迁平凉府同知,致仕后被诬以谋反诛。


《青莲寺》
金·宋雄飞
易觉春光老,难消夏昼长。

问囚伤道气,嚼句疗肌肠。

殿古苔痕涩,坛高桧影凉。

黄冠谁可语,试与辨亡羊。

(宋雄飞,字翔霄,号和安居士,真定人,仕至同知汾州府,其书法遒劲。


《暮春游硖石山青莲寺》
七律金·牛文郁
走观东郊正暮春,看山透出石嶙峋。

一湾云水分金界,十里烟霞隔世尘。

塔影遥从天外耸,青螺浮向画中皴。

我来留宿招提境,借扣禅关悟宿因。

价值:首先,这些诗抒发了诗人们对泽州山水别样的情感。

雄山秀水,给予了他们心智的启迪和情感的愉悦。

在这些诗中,有不少作品对徜徉其间的美感体会作了精致的描绘,而这部分最能代表金代诗坛南北融合之下的独特山水诗风,因此具有对诗歌创作艺术的认识价值;其次,这些诗对现实人生的描述,历史地反映出当时金统治区人们的思想情感,他们的诗虽不一定以时危世、民生疾苦为主题,表现尖锐的社会矛盾,但战乱之苦往往不自觉地流露于笔端,尤其对泽州一地风土人情的写作,更是如此,具有为地方人文存照的史料价值。

第一、诗人们都把泽州雄奇秀美的自然风光作为他们描写的主要对象。

他们力求表现山水的自然之趣,注重写人返朴归真,融情于景,融于自然的自在,颇有禅宗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佛境理趣。

这种力避人为的山水描摹,给人以对语山水、如临其境的真实感受。

第二、战乱的时代特征,以及金代崇尚自然的诗学态度决定了他们的诗意境营造的世俗性。

同时宋金时期儒佛合流的思潮,理佛的生活环境势必影响到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影响到他们的情感和心态。

第三、在题留诗中,也有写与友交游时的欢快,朋友离别时的惆怅,对故乡的思念
等世俗情怀的。

借山川风物表述友情,诗意畅然。

明代碑刻
《访青莲寺》
七律明·陈棐
□郊□□远寻芳,石硖浑藏大佛堂。

□吐玉毫□法幻,经留贝叶启函香。

宅幽真与红尘隔,山静如添白昼长。

期得浮生□半日,人间此是小清凉。

《游青莲寺》
七律明·茹子嘉
青莲游览雪初晴,入寺羊肠折坂行。

为爱幽偏天地别,更怜高朗水山明。

望猿坐月僧堂静,看洞穿云世味轻。

半席得分依掷笔,吾尚卜筑此逃名。

(茹子嘉,明嘉谙二十二年乡科,官工部郎中。


《青莲寺》
七律明·裴宇
两峰雄峙插青天,万古钟灵事上玄。

禹凿河山崇绝顶,舜封冀岳绕丹泉。

风云重合□间出,日月周回掌畔悬。

祇□□□□□□,敢为皇运祈长年。

(裴宇,字子大,嘉靖二十年进士,官翰林,历吏部尚书、工部尚书)
《青莲游》
排律明·宋岳
碧落饶余兴,青莲喜更来。

上公为地主,俗客到仙台。

入谷云雾映,寺崖竹梅回。

镜中双□引,天处几峰开。

胜景凭楼阁,□□畅酒杯。

休心堂隐约,待月峰崔巍。

□泻千帘雨,钟鸣万壑雷。

恣视题咏处,不尽古今才。

醉欲寻僧榻,狂将卧石苔。

葛巾聊散诞,溪鸟莫相猜。

《游青莲寺》
七律明·王国光
(一)
硖门深锁法王庭,谷转丹河浸石屏。

月上晚山双角起,云开晓日一莲青。

桂函锦落尚书卷,株阁龙蟠贝叶经。

纵我老怀宁忍去,时登掷笔入苍冥。

(二)
晋魏河山第一奇,青莲云涌出天地。

花擎日月开千丈,藕发龙蛇走万枝。

□水灌根常不老,金仙趺坐稳如斯。

诸贤携我寻幽谷,欲着荷衣赏景时。

(王国光(1512-1549),阳城人,字汝观,号疏庵,嘉靖甲辰(1544)进士,官至吏部尚书。


《掷笔台》
七律明·傅淑训
笔台遥挂五云端,众壑悬涛泻急湍。

掷笔裁云空自语,登台款月好谁看。

远公衣钵青莲坞,元度襟期紫箨冠。

石竹扇凉侵几席,暂时高卧小阑干。

《乳窦》
七律明·傅淑训
山月溪云映石床,到来青人入虚房。

悬崖罅滴仙人露,怪壑泉飘玉女浆。

壶峤洞幽仍未险,武陵花满不闻香。

避秦今日逢人说,漫说天台在太行。

(傅淑训,湖北孝感进士。

万历后期泽州知府。


价值:抒发作者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和远离世俗生活时候心中的宁静安逸闲适。

青莲寺分古寺、新寺两处,相距里许,分属净土宗、天台宗道场。

两寺依山就势,殿宇楼阁,栉次鳞比;经堂僧舍,错落有致。

院内古柏虬柯,银杏参天;院外林木葱茂,野草闲花,馥郁芬芳。

正所谓山清水秀。

古刹幽深,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自北齐创寺以来,该地即成为泽州的佛教文化中心和自然景观胜地,从而誉满上党,流芳千载。

可以想象诗人站在执笔台上时激动的的心情,看着泽州大好风景,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抛开所有世俗烦恼,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不禁心情舒畅大声吟诵新作,多么开心。

碑刻只是青莲寺的一个方面,青莲寺在科学文学历史等方面也有更多价值,还有待作更加多的工作,而我只是对部分碑刻进行了解。

热爱家乡就应该去了解家乡的各个方面并且尽自己的力量将家乡的深厚历史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是我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