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儒学与当代哲学新视野学术研讨会议程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济宁学院面向全校开设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教育课程一览表
2010年9月 学分 2 2 2 2 2 2 2 2 2 2 1 2 备注
50138
50139
50140 50127-1 50127-2 50112-1 50112-2 50143 50144 50133 50105 50145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济宁学院面向全校开设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教育课程一览表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济宁学院面向全校开设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教育课程一览表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中国古建筑艺 术欣赏 西方文化概论 历史文化名城 解读 二战史 文献检索 (文科生选) 文献检索 (理科生选) 音乐欣赏 现代教育技术 大学生求职面 试成功学 传统文化与现 实人生 中外民俗赏析 拟开课教师姓名 陈景云 祝令建 孙尧奎 黄玉军 宋 敏 丰亚南 扈少煜 张业君等 邓新民 周新芳 刑晓玉 开课地点 文科楼B101 文科楼A108 文科楼A108 文科楼A108 图书馆602 图书馆602 音乐楼B129 教育系C102 文科楼A209 文科楼A209 文科楼A108 开课时间 星期六 9:00-11:00 星期三 18:30-20:30 星期一 18:30-20:30 星期五 18:30-20:30 星期六 9:00-11:00 星期五 18:30-20:30 星期四 18:30-20:30 星期二 18:30-20:30 星期五 18:30-20:30 星期二 18:30-20:30 星期二 18:30-20:30 限选人 数 2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80 120 100 100 课程性质 人文素质教育 选修课 人文素质教育 选修课 人文素质教育 选修课 人文素质教育 选修课 人文素质教育 选修课 人文素质教育 选修课 人文素质教育 选修课 人文素质教育 选修课 人文素质教育 选修课 人文素质教育 选修课 人文素质教育 选修课 学时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20 30 30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2016
114
《海商法》修改基本理论与主要制度研究 胡正良 上海海事大学
115
犯罪控制策略研究:以刑罚变革为背景
葛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16
犯罪论争议问题研究
贾济东 华中科技大学
117
刑法教义学中体系思维之证成及其适用研 究
潘星丞 华南师范大学
第 4 页,共 14 页
利用 pdfFactory Pro 测试版本创建的PDF文档
77
近代中国的工业发展:与日本比较
关权 中国人民大学
78
满族经济史
杨思远 中央民族大学
79
中国财政制度史
黄天华 上海财经大学
80
财局与政局:中国的政治经济关系研究
林光彬 中央财经大学
81
中国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研究(1949— 1965)
姜长青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82
侵权判决规避问题的法经济分析
104
公共政策负排斥及其治理研究
何士青 华中科技大学 殷冬水 吉林大学
于强 国际关系学院 黄振华 华中师范大学 钟冬生 浙江理工大学 牛子宏 洛阳师范学院 钟裕民 南京师范大学
105
网络主权论
赵宏瑞 哈尔滨工业大学
106
海洋习惯法在南海争端中的适用研究
王志坚 河海大学
107
司法民主与接近正义问题研究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研究
鲍家志 广西教育学院
131
消费者破产债务清偿制度研究
顾芳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32
互联网反垄断的新命题及其解决
王中美 上海社会科学院
133
现代国际商事仲裁制度比较研究
林一飞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资助课题一览表_7888
重点项目 专著论文(集) 重点项目 专著 重点项目 专著论文(集) 重点项目 论文(集)专著 重点项目 专著 重点项目 专著论文(集) 一般项目 专著 一般项目 专著论文(集)
一般项目 论文(集)研究报告 2004-10-31 一般项目 专著论文(集) 一般项目 专著 一般项目 专著 一般项目 专著论文(集) 2004-12-31 2005-12-31 2004-6-30 2005-12-30
200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资助课题一览表
哲学(80项)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项 目 名 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当代走向 创新性思维的哲学研究 人的活动的公共性及其限度研究 知识资本全球化及我国科技创新的若干理论问题 西方哲学通史(十卷本) 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 马克思哲学经典文本解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20世纪中国哲学思潮 马克思的环境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 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基本治国方略研究 新世纪中国农民道德建设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 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地区思想道德建设特殊规律性研究 社会转型期西北少数民族价值观的嬗变 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政府经济职能转换中的道德建设 行政伦理研究 新时期行政管理伦理趋势探析 当代中国经济伦理学体系研究 安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件后的美国经济伦理学研究 儒家伦理思想对藏族伦理思想的影响研究 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哲学回应 中华民族精神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 负责人 王东 孙洪敏 郭湛 曾国屏 俞吾金 唐凯麟 吴晓明 李维武 宋周尧 王雨辰 姚纪纲 戴木才 刘建荣 佘双好 兰芳 赵德兴 李萍 乔法容 董建新 孟昭武 王小锡 陆晓禾 余仕麟 刘敬东 孔庆榕 所在省市 高校 辽宁 高校 高校 上海 湖南 上海 湖北 安徽 湖北 山西 党校 湖南 湖北 内蒙 青海 广东 河南 广东 湖南 江苏 上海 四川 广东 广东 北京大学 辽宁社会科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 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复旦大学 武汉大学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山西大学哲学系 中共中央党校 湖南师范大学 武汉大学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校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 中山大学 河南财经学院 暨南大学 吉首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 西南民族学院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 工作单位 项目类别 预期成果 计划完成时间 2006-6-30 2004-12-30 2006-6-30 2006-5-30 2005-5-31 2005-12-30 2005-12-31 2006-2-25
儒教
儒教简史
“儒”是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且熟悉诗书礼乐而 为贵族服务的术士。 周公姬旦,在周朝建立以后,曾经“制礼作乐”,建立了当时先进的 政教一体的礼仪制度。 孔子整理了被认为是古代圣帝明王们创造的文化成果,并且提出了自 己的理解。经由孔子整理的古代文献,成为儒经或者儒经的基础。 汉武帝开始,独尊儒术,是传统的国家宗教彻底儒化的开端,也是儒 教的真正开端。 儒教自汉代以来被奉为官学。在中国古代,儒教(孔教)始终居于社 会或国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儒教教义
儒教的基本教义是 “天人合一”,即通 过“敬天、尊祖、崇 圣”来认识天命,完 善人格,最终通达天 道。
教义演变
儒教教义的演变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1、汉学。 第一阶段是尊五经、重视礼仪制度建设的“周孔之道”。清朝儒者把唐 代及其之前的教义称为“汉学”。 2、宋学。 第二阶段是尊四书、重视培养内心虔诚的“孔孟之道”。而宋代开始的 儒学被称之为“宋学”。
结语
儒学宗教性问题是19世纪以来在中西文化碰撞下 ,以西方宗教为参照系产生的意识问题。从一百 多年前康有为提出“儒学是教说”到今天关于儒 学宗教性的讨论,实际上体现了中国人在中西文 化碰撞中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本人赞 同,儒学不是宗教,但具有内在超越性、终极性 等宗教性因素和极丰富的宗教性内涵,在中国历 史上起了宗教的作用,但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 的宗教。对于儒学,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其人文教 化的作用,注重其在伦理上的价值。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现状与前瞻”学术研讨会综述
二、 运用 新材 料 、 新视野、 新观 点对 中国 哲 学
史 问题进 行 研 究 。运 用 新 材 料 、 新视 野、 新 观 点 对 中 国哲 学史 问题 进 行 研究 , 切 实 推 动 中 国哲 学 理论 的创新 , 是 会 议研 讨 的又 一 重 点 。北京 大 学 王 中江对 新 出 土 的黄 老 学 文 献—— 《 凡物流形》 进行 了研 究 , 认 为 这 是 一 篇 形 而 上 学 之作 , 其 中 的“ 一” 这 一 概 念 则 起 着 枢 纽 和 关 键 作 用 。具 体 而言 , “ 一” 被 设 定 为 万 物 的生 成 者 、 万 物 存 在 和
中国哲学 史 、 从 思 想 史 的角 度 研 究 中 国哲 学 史 、
、
研 究 的现状 与前 瞻 , 与会 学 者 对 中 国哲 学史 方 法 论 与 中国哲 学史 学 科 范 式 创新 展 开 了多 维 度 、 多 侧 面 的探 究 。武 汉 大 学 郭 齐 勇 强 调 , 经典 诠释 、 创 造转 化 的 基 础 在 于 训 诂 与 考 据 等处 理 文 献 的 基本 功 , 而 在 义 理 上 则 主 张 古 今 中西 的兼 通 ; 内 在性 的批 评 与 思 想 的训 练 一 定 要 以 同情 的 了解 为前 提 , 注重 理解 的历 史 性 与 诠 释 的相 应 性 。北
一
维 的僵硬 思 维定 式 , 而 从 时代 性 与 民族 性 两 个
维 度对 中 国哲 学 予 以更 完 整 的 观 照 。河 南 省 社 会 科学 院 高 秀 昌认 为 , 从不 同的哲学观 、 哲 学 史
和而不同 交而遂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摘
要 :中华传统文化有什 么样的 当代价值 , 是 当今 中国学人 关注的重要问题 。 新石 器时代以来 , 华夏大地上就
存在 多个文化 系统 , 几千年来往 来不绝 , 彼此 互渗 , “ 和而不 同” “ 交而遂通” 。 在 思想文化发展上 , 春秋 时期经历 了百家
争鸣 , 儒 道 两 家脱 颖 而 出; 两 汉 之 际佛 教 传 入 , 兴 盛 于 南 北朝 , 至唐 代 已成 儒 释 道 三 教 并 立 之 势 。 经 两 宋期 间进 一 步 互
收稿 日期 : 2 0 1 5 — 0 5 一 O l 基金项目 : 本 文系浙 江省哲 学社 会科学规划项 目“ 华夏传播理论研究 : 新视野 、 新思维 、 新路径 ” (1 3 N D J C 1 6 9 YB) 、 浙江省哲学社会
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浙江省传播 与文化产业研究 中心” 项 目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 简介 : 邵培仁 , 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所 长 , 浙江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 中心主任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姚 锦云 , 浙江大 学传播
人 总是 通 过历 史 来 理解 现 实 , “ 以古 为镜 , 可 以知兴 替。 以人 为 镜 , 可 以明得 失 ” 。 中国古 人 很 早 就提 出
过 一个 “ 永恒 ” 的重 大 问题 : “ 方 以类 聚 , 物 以群 分 , 吉 凶生 矣 。 ” ( 《 周易 ・ 系辞 上 》 ) 这 一 论 断说 明 了一 个
接 纳、 欣 赏, 这 正 是 中华 传 统 文 化 为今 人 、 为 世界 贡 献 的优 秀价 值 。 关键 词 :和 而 不 同 ; 交而 遂 通 ;传 统 文化 价 值 ;共 存 ;接 纳 ;欣 赏 中 图分 类 号 :G1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0 5 — 9 2 4 5 ( 2 0 1 5 ) 0 6 — 0 0 5 2 — 1 1
13-冯友兰解析
王夫之反驳说:未有弓夭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 无御道。(周易外传卷五)
冯友兰认为,弓夭之理,是本有底。创制弓夭者, 发现其理,依照之以制弓夭。(新理学,贞元六 书,56页)所以,先有弓夭之理,才有弓夭。
1-2 理外于物而有,先于物而存
冯友兰:有某种事物,涵蕴有某种事物之所以 为某种事物者。从此命题,我们又可以推出两 命题。一是:某种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 可以无某种事物而有。一是:某种事物之所以 为某种事物者,在逻辑上先于某种事物而有。 (新原道,贞元六书,845页)
论证1:有山必有山之理,而有山之理不必有山, 故,山之理可以无山而有。
一切之事物,永远照此规律,变化不已。此即是大化流行, 或大用流行。此亦即是道。……道包罗一切事物,所以谓 之富有;道体即是大化流行,所以谓之日新。(同上书, 78页) 评论:大化流行类似于黑格尔绝对精神不断流行的性质。 强调流行、日新,是冯友兰新理学最为光辉的思想。
4.大全
4-1 大全包含真际与实际
解释:存在是一流行。……存在必继续存在,然 后才不至于不存在。继续就是流行。事实上没有 仅只存在底存在。……所以凡事物的存在都是其 气实现某理或某某理的流行。(新原道,贞元六 书,848页)
实际就是事物的全体。太极就是理的全体,所以 实际的存在就是无极实现太极的流行。总一切底 流行谓之道体。道体就是无极而太极的程序。 (同上书,848页)
若就道是无名说,则道家所说之道,颇有似于我 们所说真元之气。(同上书,50页。) 评论:冯友兰所谓的气,类似于柏拉图、亚里 士多德哲学中的质料(matter)
玄学是儒学——从心学的角度来看魏晋玄学的派性
玄学是儒学———从心学的角度来看魏晋玄学的派性◎沈顺福 任鹏程内容提要 心灵问题依然是魏晋玄学家们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
玄学家们将人心分为自然心与有为心。
其中,自然心即性,为生存提供保障,有为心为人类的积极进取提供动力。
针对汉代儒家过度重视有为心所带来的弊端,玄学家们用本末论范式,调整了自然心即性与有为心的关系,强调自然心或性是本,有为心及其所产生的活动如仁义之道等为末,以为在自然心的作用下,人文礼教等自然形成。
这便是崇本举末论。
这种本末论,产生于王弼,但是并不成熟,到嵇康、郭象等才逐渐成熟与完善。
从心性关系来看,玄学属于儒家发展的新型态。
关键词 玄学家 自然心 有为心 性〔中图分类号〕B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3-0052-07 魏晋玄学是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由于魏晋名士常常“以诵讽为鬼语,以《六经》为芜秽,以仁义为臭腐”,①学术界常常将其排除在儒学传统之外,而视之为“道家学说之复兴”②或“新道家”。
③笔者不以为然。
笔者将从心灵理论的角度出发,通过揭示心性关系,指出:玄学家们以自然心即性为本,以有为心及其活动为末,主张崇本自然产生末、仁义产生于自然之性。
从形式上来看,玄学近似于道家,然而从人性的道德性、玄学家们对仁义的积极态度,以及思想史的逻辑等来看,玄学更像儒家,为儒学的新型态、儒家思想发展的新阶段;同时从王弼思想到郭象思想的发展也体现了玄学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历程。
一、有为心及其批判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心是人类生存之本。
而人的生存至少分为两个视角,即,自然的生物生存和有意的人类行为。
作为一种生物,人的生存以心脏(简称心)为基础。
心动则生,心不动则死。
它类似于今天所说的心脏与生死的关系。
与此同时,人类的生存不仅是自然生命的延续,而且还是一种有意的活动。
这些有意的活动行为也产生于人心。
这便是有为心。
有为心是人类有意而主动行为的动力或基础。
人类主动行为的最基本形态便是好恶之欲。
“儒学复兴”之管见
“儒学复兴”之管见作者:许全兴来源:《社会科学》2010年第04期摘要:“儒学复兴”思潮呈不可阻挡之势。
要区分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学复兴”与作为学术流派的“儒学复兴”,前者决无可能,后者则有可能和需要。
作为学术流派的新儒学可以成为社会主义多元文化中的重要一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
“儒学复兴”要处理好儒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现代新儒学要吸取中国马克思主义相关因素,以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儒学复兴;意识形态;学术流派;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0)04-0091-10作者简介:许全兴,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北京 100091)“儒学复兴”思潮呈不可阻挡之势。
“儒学复兴”思潮甚为复杂,主要可区分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学复兴”与作为学术流派的“儒学复兴”,前者决无可能,后者则有可能,也有需要。
作为学术流派的儒学经过自我变革,可以成为社会主义多元文化中的重要一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但它决不能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
“儒学复兴”要处理好儒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现代新儒学要吸取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一、“儒学复兴”思潮发展的方向20世纪的中国,儒学复兴思潮时显时隐、时起时伏,从未中断。
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国民党政权,都竭力提倡尊孔读经,反对新文化,反对马克思主义,借以维护自己的统治。
在学术界,当五四新文化运动把孔子批得“羞不能出口”时,梁漱溟继杜亚泉的东方文化救世论后逆势而起,为孔子辩护,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从哲学上论证中国及世界未来之走向应是孔家的道路,开当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先河。
随后,熊十力提出“新唯识论”,冯友兰提出“新理学”。
贺麟虽未能像熊、冯那样构造出“新心学”的逻辑体系,但他明确提出“儒家文化的复兴”,力倡“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在20世纪上半期,以上四位哲学家在中西哲学融合、传统儒学现代化方面有所成就,但总的看来,儒学的复兴未成气候,也无多大社会效果,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唯物论却在文化“围剿”中成了时代哲学的主潮,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引领着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发展成熟期
代表人物除梁、 张、熊,冯友兰、 贺麟
二、现代新儒学的崛起
新儒家 的活动
思想理论 建设
人才的培 养 社会改造 的实践尝 试
变 由 此 出 现 了 一 种 新 的 格 局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也 使 现 代 文 化 保 守 主 义 思 潮 的 演
意 义 : 推 动 了 新 儒 学 本 身 的 发 展 ,
二、现代新儒学的崛起
第一代的代表 人物:梁漱溟、 张君劢 、熊 十力 、马浮、 冯友兰等
第二代:唐君 毅、牟宗三、 徐复观、方东 美等
第三代:杜维 明、刘述先等
二、现代新儒学的崛起
现代新儒家: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主导或核心的地位
,以继承、阐扬传统儒学中所包含的哲学和人生智慧为职
志,并通过吸纳、融合、会通西学来使它取得现代形态,
第六章 重估传统:现代新儒学思潮
第一节 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一、儒学复兴思潮的涌动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孔 子以及儒家学说批判
一部分学术界人士 的异议
树立起了一个具有现 代意义的思想对立面
一、儒学复兴思潮的涌动
对儒学持批 判态度
• 以梁启超、章太炎、 严复等为代表
倾向于复兴 儒学的思想 类型
具有现代文化 和民主政治意 • 以陈嘉异、柳诒徵、梁漱 识,同时又对 儒学抱有同情 溟、张君劢为代表 态度
政治和文化 上一贯恋旧 的保守人士
• 以孙德谦、张尔田为代 表
一、儒学复兴思潮的涌动
现代儒学复兴思潮与传统儒学
传统儒学:对封 建君主政治有着 对儒学肯定,特 很强的依附关系。 现代儒学复兴思 都不赞成立孔子 别关注其伦理道 潮:本民族的文 为教主 德观念的现代价 值 化传统十分尊重, 对于封建君主制 度持反对态度
CSSCI (2014-2015)来源期刊目录(共533种,按刊名音序分学科排列)
CSSCI (2014-2015)来源期刊目录(共533种,按刊名音序分学科排列)管理学来源期刊目录(29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公共管理学报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CN23-1523/F 2管理工程学报浙江大学CN33-1136/N 3管理科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CN23-1510/C 4管理科学学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CN12-1275/G3 5管理评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CN11-5057/F 6管理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CN11-1235/F 7管理学报华中科技大学CN42-1725/C 8华东经济管理安徽经济管理学院CN34-1014/F 9经济管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CN11-1047/F 10经济体制改革四川省社会科学院CN51-1027/F 11科技管理研究广东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CN44-1223/G3 12科技进步与对策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CN42-1224/G3 13科学管理研究内蒙古自治区软科学研究会CN15-1103/G3 14科学学研究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CN11-1805/G3 15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等CN12-1117/G3 16科研管理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CN11-1567/G3 17南开管理评论南开大学商学院CN12-1288/F 18软科学四川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CN51-1268/G3 19外国经济与管理上海财经大学CN31-1063/F 20系统工程湖南省系统工程与管理学会CN43-1115/N 21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系统工程学会CN11-2267/N 22系统管理学报上海交通大学CN31-1977/N 23研究与发展管理复旦大学CN31-1599/G3 24预测合肥工业大学预测与发展研究所CN34-1013/N 25中国管理科学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CN11-2835/G3 26中国行政管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CN11-1145/D 27中国科技论坛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CN11-1344/G3 28中国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CN11-1730/N 29中国软科学中国软科学研究会CN11-3036/G3马克思主义来源期刊目录(16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CN37-1065/D 2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等CN11-3404/D 3党史研究与教学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省中共党史学会CN35-1059/A 4国外理论动态中共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CN11-4507/D 5红旗文稿求是杂志社CN11-4904/D 6教学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CN11-1454/G4 7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CN11-2797/D 8理论视野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CN11-3953/A 9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CN11-3591/A 10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CN11-3040/A 11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等CN31-1672/A 12求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CN11-1000/D 13社会主义研究华中师范大学CN42-1093/D 14思想理论教育导刊高等教育出版社CN11-4062/G4 15中共党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室CN11-1675/D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CN11-3527/D 哲学来源期刊目录(12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道德与文明中国伦理学会、天津社会科学院CN12-1029/B 2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山西大学、山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CN14-1354/G33孔子研究中国孔子基金会CN37-1037/C 4伦理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CN43-1385/C 5世界哲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CN11-4748/B 6现代哲学广东哲学学会CN44-1071/B 7哲学动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CN11-1141/B 8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CN11-1140/B 9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学会CN11-3042/B 10周易研究山东大学、中国周易学会CN37-1191/C 11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CN11-1518/N 12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CN11-1649/B 宗教学来源期刊目录(3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世界宗教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CN11-3631/B 2世界宗教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CN11-1299/B 3宗教学研究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CN51-1069/B 语言学来源期刊目录(23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当代修辞学复旦大学CN31-2043/H 2当代语言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CN11-3879/H 3方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CN11-1052/H 4汉语学报华中师范大学CN42-1729/H 5民族语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CN11-1216/H 6世界汉语教学北京语言大学CN11-1473/H 7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CN31-1038/H 8外语电化教学上海外国语大学CN31-1036/G4 9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大学CN61-1023/H 10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CN31-1964/H 11外语教学与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CN11-1251/G4 12外语界上海外国语大学CN31-1040/H 13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CN23-1071/H 14外语与外语教学大连外国语大学CN21-1060/H 15现代外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CN44-1165/H 16语文研究山西省社会科学院CN14-1059/H 17语言教学与研究北京语言大学CN11-1472/H 18语言科学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CN32-1687/G 19语言文字应用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CN11-2888/H 20语言研究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言研究所CN42-1025/H 21中国翻译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等CN11-1354/H 22中国外语高等教育出版社CN11-5280/H 23中国语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CN11-1053/H 外国文学来源期刊目录(6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 1当代外国文学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CN32-1087/I 2俄罗斯文艺北京师范大学CN11-5702/I 3国外文学北京大学CN11-1562/I 4外国文学北京外国语大学CN11-1248/I 5外国文学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CN11-1068/I 6外国文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CN42-1060/I 中国文学来源期刊目录(16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当代文坛四川省作家协会CN51-1076/I 2当代作家评论辽宁省作家协会CN21-1046/I 3红楼梦学刊中国艺术研究院CN11-1676/I 4鲁迅研究月刊北京鲁迅博物馆CN11-2722/I5民族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CN11-1443/I 6南方文坛广西文联CN45-1049/I 7文学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CN11-1037 8文学遗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CN11-1009/I 9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华东师范大学CN31-1152/I 10文艺理论与批评中国艺术研究院CN11-1581/J 11文艺争鸣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CN22-103112小说评论陕西省作家协会CN61-1071/J 13新文学史料人民文学出版社CN11-1283/I 14扬子江评论江苏省作家协会CN32-1787/I 15中国比较文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CN31-1694/I 16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现代文学馆CN11-2589/I 艺术学来源期刊目录(21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北京舞蹈学院CN11-3982/J 2当代电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等CN11-1447/G2 3电影艺术中国电影家协会CN11-1528/J 4美术观察中国艺术研究院CN11-3665/J 5美术研究中央美术学院CN11-1190/J 6民族艺术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CN45-1052/J南京艺术学院CN32-1008/J 7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8世界电影中国电影家协会CN11-2023/G2 9文艺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CN11-1672/J 10戏剧中央戏剧学院CN11-1159/J 11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CN31-1140/J 12戏曲艺术中国戏曲学院CN11-1172/J 13新美术中国美术学院学报CN33-1068/J 14艺术百家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CN32-1092/J 15音乐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CN11-1665/J上海音乐学院CN31-1004/J 16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7中国电视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CN11-2750/J 18中国书法中国书法家协会CN11-1136/J 19中国音乐学中国艺术研究院CN11-1316/J 20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央音乐学院CN11-1183/J 21装饰清华大学CN11-1392/J 历史学来源期刊目录(26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 1安徽史学安徽省社会科学院CN34-1008/K 2当代中国史研究当代中国研究所CN11-3200/K 3东南文化南京博物院CN32-1096/K 4古代文明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等CN22-1213/K 5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CN11-1158/K 6近代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CN11-1215/K 7抗日战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等CN11-2890/K 8历史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CN11-1265/G2 9历史教学历史教学社CN12-1010/G4 10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CN11-1213/K 11民国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CN32-1012/G2 12清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CN11-2765/K 13史林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CN31-1105/K 14史学集刊吉林大学CN22-1064/K 15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CN11-2943/K 16史学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CN11-1667/K 17史学月刊河南大学、河南省历史学会CN41-1016/K18世界历史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CN11-1046/K 19文史中华书局CN11-1678/K 20文献国家图书馆CN11-1588/G2 21西域研究新疆社会科学院CN65-1121/C 22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CN11-2795/K 23中国历史地理论丛陕西师范大学CN61-1027/K 24中国农史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等CN32-1061/S 25中国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CN11-1039/K 26中华文史论丛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古籍出版社CN31-1984/K 考古学来源期刊目录(7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敦煌研究敦煌研究院CN62-1007/K 2故宫博物院院刊故宫博物院CN11-1202/G2 3江汉考古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CN42-1077/K 4考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CN11-1208 5考古学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CN11-1209 6考古与文物陕西省考古研究院CN61-1010/K 7文物文物出版社CN11-1532/K 经济学来源期刊目录(73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财经科学西南财经大学CN51-1104/F 2财经理论与实践湖南大学CN43-1057/F 3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大学CN33-1154/F 4财经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CN21-1096/F 5财经研究上海财经大学CN31-1012/F 6财贸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CN11-1166/F 7财贸研究安徽财经大学CN34-1093/F 8财政研究中国财政学会CN11-1077/F 9产业经济研究南京财经大学CN32-1683/F 10城市发展研究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CN11-3504/TU 11城市问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CN11-1119/C 12当代财经江西财经大学CN36-1030/F 13当代经济科学西安交通大学CN61-1400/F 14当代经济研究吉林财经大学CN22-1232/F 15改革重庆社会科学院CN50-1012/F 16广东财经大学学报广东财经大学CN44-1446/F 17国际金融研究中国国际金融学会CN11-1132/F 18国际经济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CN11-3799/F 19国际经贸探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CN44-1302/F 20国际贸易中国商务出版社CN11-1600/F 21国际贸易问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CN11-1692/F对外经济贸易大学CN11-3645/F 22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3河北经贸大学学报河北经贸大学CN13-1207/F 24宏观经济研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CN11-3952/F 25会计研究中国会计学会CN11-1078/F 26价格理论与实践中国价格协会CN11-1010/F 27江西财经大学学报江西财经大学CN36-1224/F 28金融经济学研究广东金融学院CN44-1696/F 29金融研究中国金融学会CN11-1268/F 30经济经纬河南财经政法大学CN41-1421/F 31经济科学北京大学CN11-1564/F 32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CN11-1517/F 33经济评论武汉大学CN42-1348/F 34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CN11-1591/F35经济问题山西省社会科学院CN14-1058/F 36经济问题探索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CN53-1006/F 37经济学(季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N11-6010/F 38经济学动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CN11-1057/F 39经济学家西南财经大学CN51-1312/F 40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CN11-1081/F 41经济与管理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CN11-1384/F 42经济纵横吉林省社会科学院CN22-1054/F 43南方经济广东经济学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CN44-1068/F 44南开经济研究南开大学经济学院CN12-1028/F 45农村经济四川省农业经济学会CN51-1029/F 46农业技术经济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CN11-1883/S 47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CN11-1323/F 48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山西财经大学CN14-1221/F 49商业经济与管理浙江工商大学CN33-1336/F 50上海财经大学学报上海财经大学CN31-1817/C 51上海经济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CN31-1163/F 52审计研究中国审计学会CN11-1024/F 53审计与经济研究南京审计学院CN32-1317/F 54世界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CN11-1138/F 55世界经济文汇复旦大学CN31-1139/F 56世界经济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CN31-1048/F 57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CN32-1544/F 58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CN11-1087/F 59税务研究中国税务杂志社CN11-1011/F 60现代经济探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CN32-1566/F 61现代日本经济吉林大学、全国日本经济学会CN22-1065/F 62亚太经济福建社会科学院CN35-1014/F 63云南财经大学学报云南财经大学CN53-1209/F 64证券市场导报深圳证劵交易所综合研究所CN44-1343/F 65政治经济学评论中国人民大学CN11-5859/D 66中国工业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CN11-3536/F 67中国经济问题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CN35-1020/F 68中国农村观察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CN11-3586/F 69中国农村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CN11-1262/F 70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CN35-1023/F 71中国土地科学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CN11-2640/F 7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CN42-1663/F 73中央财经大学学报中央财经大学CN11-3846/F 政治学来源期刊目录(32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北京行政学院学报北京行政学院CN11-4054/D 2当代亚太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等CN11-3706/C 3德国研究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CN31-2032/C 4东北亚论坛吉林大学CN22-1180/C 5东南亚研究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CN44-1124/D 6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CN11-4809/D 7公共行政评论广东省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中心CN44-1648/D 8国际观察上海外国语大学CN31-1642/D 9国际论坛北京外国语大学CN11-3959/D 10国际问题研究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CN11-1504/D 11国际政治研究北京大学CN11-4782/D 12国家行政学院学报国家行政学院CN11-4097/D 13行政论坛黑龙江省行政学院CN23-1360/D14江苏行政学院学报江苏省行政学院CN32-1562/C 15理论探索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CN14-1079/C 16理论探讨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CN23-1013/D 17理论学刊中共山东省委党校CN37-1059/D 18理论与改革中共中央四川省委党校CN51-1036/D 19美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中华美国学会CN11-1170/C 20南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等CN11-1306/C 21南洋问题研究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CN35-1054/C 22欧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CN11-4899/C 23日本学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华日本学会CN11-2747/D 24上海行政学院学报上海行政学院CN31-1815 25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CN11-1343/F 26台湾研究集刊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CN35-1022/C 27太平洋学报中国太平洋学会CN11-3152/K 28探索中共重庆市委党校CN50-1019/D 29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外交学院CN11-5370/D 30现代国际关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CN11-1134/D 31政治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CN11-1396/D 32中共中央党校学报中共中央党校CN11-3847/C 法学来源期刊目录(21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比较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研究所CN11-3171/D 2当代法学吉林大学CN22-1051/D 3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CN61-1470/D 4法商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CN42-1664/D 5法学华东政法大学CN31-1050/D 6法学家中国人民大学CN11-3212/D 7法学论坛山东省法学会CN37-1343/D 8法学评论武汉大学CN42-1086/D 9法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CN11-1162/D 10法学杂志北京市法学会CN11-1648/D 11法制与社会发展吉林大学CN22-1243/D 12华东政法大学学报华东政法大学CN31-2005/D 13环球法律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CN11-4560/D 14清华法学清华大学CN11-5594/D 15现代法学西南政法大学CN50-1020/D 16政法论丛山东政法学院CN37-1016/D 17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CN11-5608/D 18政治与法律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CN31-1106/D 19知识产权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CN11-2760/N 20中国法学中国法学会CN11-1030/D 21中外法学北京大学CN11-2447/D 社会学来源期刊目录(10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妇女研究论丛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妇女研究会CN11-2876/C 2青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CN11-3280/C 3人口学刊吉林大学CN22-1017/C 4人口研究中国人民大学CN11-1489/C 5人口与发展北京大学CN11-5646/F 6人口与经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CN11-1115/F 7社会上海大学CN31-1123/C 8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CN11-1100/C 9中国青年研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会CN11-2579/D 10中国人口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CN11-1043/C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北方民族大学CN64-1065/G4广西民族大学CN45-1349/C 2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3广西民族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问题研究中心CN45-1041/C 4贵州民族研究贵州省民族研究所CN52-1001/C 5民俗研究山东大学CN37-1178/K 6民族教育研究中央民族大学CN11-2688/G4 7民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CN11-1217/C 8青海民族研究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等CN63-1016/C 9世界民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CN11-3673/C 10西北民族研究西北民族大学CN62-1035/D西南民族大学CN51-1671/C 11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12中国藏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CN11-1725/C 13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中南民族大学CN42-1074/C中央民族大学CN11-3530/C 14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新闻学与传播学来源期刊目录(15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编辑学报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CN11-2493/G3 2编辑之友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CN14-1066/G2 3出版发行研究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CN11-1537/G2 4出版科学湖北省编辑学会、武汉大学CN42-1618/G2 5当代传播新疆日报社、新疆新闻工作者协会CN65-1201/G2 6国际新闻界中国人民大学CN11-1523/G2 7科技与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CN11-3209/G3 8现代出版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等CN11-5979/G2中国传媒大学CN11-5363/G2 9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10新闻大学复旦大学CN31-1157/G2 11新闻记者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等CN31-1171/G2 12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CN11-3320/G2 13中国编辑中国编辑学会、高等教育出版社CN11-4795/G2 14中国出版新闻出版报社CN11-2807/G2 15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等CN11-2684/G3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来源期刊目录(20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大学图书馆学报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CN11-2952/G2 2档案学通讯中国人民大学CN11-1450/G2 3档案学研究中国档案学会CN11-1226/G2 4国家图书馆学刊中国国家图书馆CN11-4099/G2 5情报科学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吉林大学CN22-1264/G2 6情报理论与实践中国国防科学技术信息学会CN11-1762/G3CN11-2257/G3 7情报学报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8情报杂志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CN61-1167/G3 9情报资料工作中国人民大学CN11-1448/G3 10图书馆湖南图书馆CN43-1031/G2 11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天津图书馆、天津市图书馆协会等CN12-1020/G2 12图书馆建设黑龙江省图书馆学会、黑龙江省图书馆CN23-1331/G2 13图书馆论坛广东省中山图书馆CN44-1306/G2 14图书馆学研究吉林省图书馆CN22-1052/G2 15图书馆杂志上海市图书馆学会、上海图书馆CN31-1108/G2CN11-1541/G2 16图书情报工作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图书馆)17图书情报知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CN42-1085/G2 18图书与情报甘肃省图书馆CN62-1026/G2 19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CN11-2856/G2 20中国图书馆学报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CN11-2746/G2教育学来源期刊目录(36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北京大学CN11-4848/G4 2比较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CN11-2878/G4 3大学教育科学湖南大学等CN43-1398/G4 4电化教育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等CN62-1022/G4 5复旦教育论坛复旦大学CN31-1891/G4 6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等CN42-1026/G4 7高等教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等CN42-1024/G4 8高教探索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CN44-1109/G4 9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CN11-5047/D 10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湖南师范大学CN43-1381/G4华东师范大学CN31-1007/G4 1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12江苏高教江苏教育报刊总社CN32-1048/G4 13教师教育研究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等CN11-5147/G4 14教育发展研究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CN31-1772/G4 15教育科学辽宁师范大学CN21-1066/G4 16教育学报北京师范大学CN11-5306/G4 17教育研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CN11-1281/G4 18教育研究与实验华中师范大学CN42-1041/G4 19教育与经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CN42-1268/G4 20开放教育研究上海远程教育集团、上海电视大学CN31-1724/G4 21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CN11-1278/G4 22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清华大学CN11-1610/G4 23全球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CN31-1842/G4 24外国教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CN22-1022/G4 25现代大学教育湖南省高等教育学会等CN43-1358/G4 26现代教育技术清华大学CN11-4525/N 27现代远程教育研究四川广播电视大学CN51-1580/G4 28现代远距离教育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等CN23-1066/G4 29学前教育研究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长沙师范学校CN43-1038/G4 30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国务院学位委员会CN11-1736/G4 31远程教育杂志浙江广播电视大学CN33-1304/G4 32中国电化教育中央电化教育馆CN11-3792/G4 33中国高等教育中国教育报刊社CN11-1200/G4 34中国高教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CN11-2962/G4 35中国教育学刊中国教育学会CN11-2606/G4 36中国特殊教育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CN11-3826/G4体育学来源期刊目录(10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北京体育大学CN11-3785/G8 2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上海体育学院CN31-1005/G8 3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沈阳体育学院CN21-1081/G 4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N11-1295/G8 5体育学刊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CN44-1404/G8 6体育与科学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CN32-1208/G8 7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CN12-1140/G8 8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CN42-1105/G8 9西安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CN61-1198/G8 10中国体育科技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CN11-2284/G8统计学来源期刊目录(4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数理统计与管理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CN11-2242/O1 2统计研究中国统计学会、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CN11-1302/C3统计与决策湖北省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CN42-1009/C 4统计与信息论坛西安财经学院、中国统计教育学会高教分会CN61-1421/C 心理学来源期刊目录(7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CN11-1608/B 2心理科学中国心理学会CN31-1582/B 3心理科学进展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CN11-4766/R 4心理学报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CN11-1911/B 5心理学探新江西师范大学CN36-1228/B 6心理与行为研究天津师范大学CN12-1348/B 7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中国心理卫生协会CN43-1214/R 综合性社科来源期刊目录(50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北京社会科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CN11-1105/C 2东南学术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CN35-1197/C 3东岳论丛山东社会科学院CN37-1062/C 4读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限公司CN11-1073/G2 5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福建社会科学院CN35-1248/C 6甘肃社会科学甘肃省社会科学院CN62-1093/C 7广东社会科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CN44-1067/C 8贵州社会科学贵州省社会科学院CN52-1005/C 9国外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CN11-1163/C 10河北学刊河北省社会科学院CN13-1020/C 11河南社会科学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CN41-1213/C 12湖北社会科学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CN42-1112/C 13湖南社会科学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CN43-1161/C 14江海学刊江苏省社会科学院CN32-1013/C 15江汉论坛湖北省社会科学院CN42-1018/C 16江淮论坛安徽省社会科学院CN34-1003/G0 17江苏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CN32-1312/C 18江西社会科学江西省社会科学院CN36-1001/C 19开放时代广州市社会科学院CN44-1034/C 20兰州学刊兰州市社会科学院等CN62-1015/C 21南京社会科学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等CN32-1302/C 22内蒙古社会科学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CN15-1011/C 23求索湖南省社会科学院CN43-1008/C 24人文杂志陕西省社会科学院CN61-1005/C 25山东社会科学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CN37-1053/C 26社会科学上海社会科学院CN31-111227社会科学辑刊辽宁社会科学院CN21-1012/C 28社会科学家桂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CN45-1008/C 29社会科学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CN51-1037/C 30社会科学战线吉林省社会科学院CN22-1002/C 31思想战线云南大学CN53-1002/C 32探索与争鸣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CN31-1208/C 33天津社会科学天津社会科学院CN12-1047/C 34文史哲山东大学CN37-1101/C 35新疆社会科学新疆社会科学院CN65-1211/F 36学海江苏省社会科学院CN32-1308/C 37学术交流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CN23-1048/C 38学术界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CN34-1004/C 39学术论坛广西社会科学院CN45-1002/C 40学术研究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CN44-107041学术月刊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CN31-1096/C。
旧邦新命_生生不已——评李承贵教授《儒学的义理与敞开》
2024年第2期(总第203期)㊀㊀㊀㊀㊀㊀黑龙江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InHeilongjiang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2ꎬ202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N.203书评旧邦新命㊀生生不已评李承贵教授«儒学的义理与敞开»冯㊀兵ꎬ江鎏渤(厦门大学哲学系ꎬ福建厦门361005)摘㊀要:李承贵教授的«儒学的义理与敞开»一书ꎬ以 生生 为书眼ꎬ在宏阔的思想视域里对儒学进行了细致的㊁体系性的研究ꎮ该书的创获有三:其一ꎬ始终保持提炼学术话语㊁梳理学术脉络的自觉ꎬ站在文化存续㊁发展与演变的高度去理解儒学ꎮ其二ꎬ将自身的研究主动融入复兴传统㊁弘扬传统的时代需求之中ꎬ并不断吸收学界已有的成果ꎬ有力地回应了当代儒学发展所面临的诸多挑战ꎮ其三ꎬ以开阔的学术格局㊁独到的问题意识ꎬ仔细考察㊁探索儒学的现代转化路径ꎮ总之ꎬ该书拓展了儒学的当代 生生 之路ꎬ或将成为后世了解我们这个时代儒学发展状况的理论资源之一ꎮ关键词:«儒学的义理与敞开»ꎻ儒学ꎻ 生生 ꎻ现代转化中图分类号:B21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7-4937(2024)02-0140-04基金项目: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规范伦理学视域下的朱子学研究及其现代转化 (FJ2022C091)作者简介:冯兵ꎬ1975年生ꎬ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ꎻ江鎏渤ꎬ1994年生ꎬ厦门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ꎮ㊀㊀儒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ꎬ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ꎬ对中华文明的存续与承传产生了深远影响ꎮ改革开放40余年来ꎬ儒学研究承担着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的责任[1]35ꎬ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㊁影响力的文化活动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ꎮ在当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性发展㊁创造性转化 的号召下ꎬ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确立了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ꎬ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ꎬ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1]35的宏伟目标ꎬ对儒学展开细致的㊁体系性的研究已然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一环ꎮ李承贵教授的新著«儒学的义理与敞开»(孔学堂书局ꎬ2022年10月版ꎬ以下简称李著)可以说是应运而生ꎮ李著收录了作者近些年来的儒学研究成果ꎬ对儒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人物㊁重要话题㊁重大事件均进行了详细梳理和哲学探讨ꎬ试图以 生生 作为统贯全书的书眼ꎬ通过耙梳与董理儒学的历史发展经验ꎬ回应现有研究的问题㊁奠定儒学发展的新格局ꎮ总体而言ꎬ全书知识视野宏阔ꎬ以清晰的定位㊁鲜明的问题意识与深厚的学术素养ꎬ打破 古今 中西 滤镜下对儒学传统的认知限制ꎬ匠心独运ꎬ大气磅礴ꎬ展示出儒学生命在当代的延绵ꎬ描绘出儒学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的美好图景ꎮ㊀㊀一㊁视野宏阔对研究者而言ꎬ身处的立场与视角决定了他的认知ꎮ就此来说ꎬ著者的研究视野代表了对研究对象基本的判断ꎬ对于研究方法的采择㊁研究结论之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ꎮ李著以 儒学的义理与敞开 来命题ꎬ具有高度的抽象性ꎬ站在历史文化延续㊁发展与演变的高度去理解儒学ꎬ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远大的学术抱负ꎮ众所周知ꎬ 儒学 是中华文明在历史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核心形态ꎬ不仅对东亚地区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ꎬ而且成为普遍性的知识ꎬ对世界文化发展亦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ꎬ在长时段的历史演变041中形成了庞大的思想体系ꎮ因此ꎬ要在浩如烟海的儒学文献㊁千思万绪的儒学理念中抽绎㊁阐释和分析 儒学 的思想价值ꎬ对于研究者而言无疑是一项重大挑战ꎮ在以往的研究当中ꎬ儒学通常以个案㊁断代或通论的面目出现ꎬ儒学研究之间有各自的问题㊁方法和领域ꎬ在自我的一方天地中开展儒学系统的价值建构ꎬ呈现出泾渭分明的状态ꎮ对于这种研究模式ꎬ李著指出: 在展开上述问题的思考过程中ꎬ我后来突然发现实际上贯穿着一种清晰的脉络ꎮ这个脉络就是从 依人建极 (船山语)到生活儒学到生生之学ꎮ [2]前言2李教授在研究中能够始终保持提炼学术话语㊁梳理学术脉络的自觉ꎬ不断更新和解放既有的观念与思想ꎮ如果参考目前儒学研究的成果和现状ꎬ我们可以发现从20世纪以来ꎬ随着儒学危机的产生ꎬ 生生 因为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ꎬ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看重ꎬ但是对其是否为儒学最核心的理念ꎬ学界尚未形成定论ꎮ作者凭借持续性研究的切身体验和准确判断ꎬ洞见到 生生 可以成为统摄现在各类儒学研究的总框架ꎬ故而以 生生 作为奠定价值立场的基石ꎮ正是在 生生 这个概念的指导之下ꎬ李著在具体的研究中能够始终立足纲领㊁辨析本质ꎬ不至流于 碎片化 ꎻ其研究视野得到极大拓展ꎬ做到了既分别阐释朱熹㊁杨简㊁王阳明㊁高攀龙㊁颜均㊁王国维㊁熊十力㊁方东美等人对儒学发展的贡献ꎬ又综结穿插儒学的义理探寻㊁儒佛关系㊁形态述论㊁开展省思㊁价值评估㊁现状评说等问题ꎬ在专人㊁专题㊁专书等具体研究中归纳出儒学义理的一贯性ꎬ乃至显豁出儒学发展全息式图景ꎬ真正凸显儒学敞开的动态过程ꎮ同时ꎬ在以往的儒学研究当中ꎬ涌现了如儒士佛教观㊁生活儒学㊁儒学的生态思想等众多学术前沿和热点ꎮ本书所涉及的问题则基于参与进这些具体的热点讨论ꎬ而又主动以融贯哲学与哲学史的方法总结研究经验ꎬ以综合创新的气魄归纳诸研究中的共通之处ꎬ拓展了研究的新视野ꎮ全书六章每一章都是一套话语链整合起来的相对独立的学术论题ꎬ这些问题都隶属于相对独立的儒学研究领域ꎬ其中有些问题是学界探讨较多的ꎬ当然也有些问题是较少得到关注的㊁尚待开辟的ꎮ可贵的是ꎬ本书能够兼顾上述诸多论题㊁发掘其中的连续性且不失新意ꎬ这反映出李著的整体性眼光㊁推陈出新的思想气概ꎮ此外ꎬ本书格局开阔㊁立足学理思考而又将视界放在书斋之外ꎬ既关注了社会上的儒学开展情况ꎬ又看到儒学的学科化发展趋势ꎬ能够以多元视角从错综复杂的外部现象中发现当代儒学危机的本质ꎬ这一点没有翔实的积累㊁宏阔的视野不能领悟ꎮ李教授洞悉到: 虽然儒学思想唱主角的读经热㊁儒家热㊁国学热方兴未艾ꎬ虽然儒学会议接踵而至㊁儒学著作层出不穷㊁儒学论文漫天飞舞㊁儒学课题纷纷立项 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实际上遭遇着非常大的困境ꎮ [2]405作者具有高屋建瓴㊁直面问题的学术气质ꎬ持强烈的危机意识ꎬ深入阐析儒学思想的当代困境及其解决之道ꎬ突出儒学开展㊁文化复兴的大方向ꎬ提出了重建儒学价值体系㊁重塑民族精神谱系的重大课题ꎮ㊀㊀二、定位明晰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互动中ꎬ立足思想的诠释与借鉴㊁问题的回应与处理对研究进行思想定位是李著的又一大特点ꎮ40余年来ꎬ儒学发展先后经历了 传统思想文化热阶段 (1980 1995)㊁传统思想文化的理性认识和研究阶段 (1995 2010)㊁ 传统思想文化的复兴阶段 (2010 )三个阶段ꎮ各阶段儒学研究逐步走向深化ꎬ虽然侧重点不同ꎬ但是在推崇传统文化之旨趣方面则具有一致性[2]前言1ꎮ对此ꎬ李教授自觉地将其研究融入复兴传统㊁弘扬传统的时代需求之中ꎬ在«前言»中他开宗明义: 本书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关于传统思想文化部分思考的结晶ꎮ [3]他的表述无不充满 虽千万人吾往矣 [2]前言1的哲学担当与思想情怀ꎬ体现了对近代以来儒学前途命运的关切以及建构现代化新儒学的雄心ꎮ李著之 定位明晰 展现在三个层面:其一ꎬ李著对 儒学的义理与敞开 这一研究有鲜明的定位ꎮ李承贵教授以勤于著述见称ꎬ近年来先后著有«儒士视域中的佛教 宋代儒士佛教观研究»«儒学的形态与开展»«哲学的解释与解释的哲学»«生生的传统:20世纪中国传统哲学认知范式研究»«宗教㊁伦理与文化»等书ꎬ享誉学林ꎮ这141些著作虽然切入的角度不同ꎬ但是讨论的问题却有连续性㊁一贯性ꎮ李著对收录于上述各著述中的论题进行了有机整合ꎬ旨在进一步凝练出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群ꎬ并推动作为儒学根脉的 生生 之学从幕后走向前台ꎮ就此而论ꎬ«儒学的义理与敞开»在李教授的写作计划中处于枢纽性的地位ꎮ他声称此书是«儒家生生之学»的 观念预备 ꎬ进而为学界指出了一条儒学研究的康庄大道: 生生 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为儒学开山辟路的责任ꎮ 生生 如何为儒学开山辟路ꎬ«儒家生生之学»或许能提供一些答案ꎮ本书的思考大体上可以视为«儒家生生之学»的观念预备ꎮ [2]前言3其二ꎬ李著对儒学思想发展与演变中产生的经验㊁启示有基本定位ꎮ李教授尝试从接受史的角度发掘儒学成长与发展的理论资源ꎬ运用既有的经验去适应当前的新形势㊁应对 陌生 的世界ꎮ宋代以来ꎬ面对佛教的思想冲击ꎬ理学家群体开启了融释佛教义理㊁建构新儒学体系的历程ꎬ并构建了区别于先秦儒家的㊁以 天理 良知 等为中心的儒学理论体系ꎮ对于这段历史ꎬ李著别具一格ꎬ以儒士佛教观为研讨角度ꎬ不但以朱熹㊁王阳明㊁高攀龙等人为代表ꎬ周密论述了儒者对佛教内涵的认知演变ꎬ梳理理学不同发展阶段与佛教展开的对话ꎬ还借此深入阐发了儒学转化佛教思想资源的方式㊁宋儒处理儒佛关系的智慧等话题ꎮ李教授认为理学发展各阶段中学者展开的探讨赋予儒学以新的活力ꎬ为当代应对异质性文化的冲击提供了有益借鉴ꎬ进而从中总结出文化自信必须筑牢自信的心理基础 必须建立自信健康心态 必须培育自信的科学理性 [2]367的三条铁律ꎬ坚定了中国本位㊁世界眼光的文化立场ꎮ其三ꎬ李著对儒学研究现状有明确的定位ꎮ儒学本身具有变动不居的特征ꎬ儒学的内涵在不断地变化㊁丰富与拓展ꎮ随着社会语境的变换ꎬ既有的儒学知识亦需做出相应调整ꎮ在此问题上ꎬ李著不满足于现有隔靴搔痒式的研究结论ꎬ而是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意见㊁作出了新的有意义的考察ꎮ如对于当下莫衷一是的关于 儒学现代化危机 儒家有无普适性 等的探讨ꎬ李教授指出: 如果我们能让儒学对生活表达意见ꎬ能让儒学滋养生活ꎬ能让儒学参与生活的建构ꎬ那么ꎬ儒学就不存在 现代化的烦恼 了ꎮ [2]294他又说: 如果我们足够聪明ꎬ就不会让 儒家思想有无普适性 这样的伪话题纠缠于头脑ꎬ而是用更多的热情㊁精力和智慧去谋划儒家思想服务现代社会生活ꎮ [2]354面对西方强势话语的介入ꎬ在近代以来儒学遭遇了现代性危机ꎬ这种危机引发了中国文化㊁民族心态的深刻变革ꎮ儒学危机的表征之一ꎬ便是人们不再相信它在社会生活㊁政治伦理以及文化建构中可以继续发挥主导作用ꎬ儒学退守在自己狭小的领地里ꎬ甚至需要借助西方概念㊁话语来论证自己存在的合法性ꎮ余英时的 游魂说[4]㊁列文森的 博物馆中的珍藏品 说[5]便是西方话语侵入之下对儒学生存现状持消极态度的代表ꎬ这些说法以复古怀旧式的情绪㊁悲悯式的眼光看待当代儒学的阐释与重建工作ꎮ李著显然不认同对儒学前景的悲观态度ꎬ全书着眼于儒学研究的现状ꎬ与消极话语展开对话ꎬ依靠指明儒学困境㊁发掘儒学价值ꎬ建立起儒学与生活㊁儒学与学术之间的紧密联系ꎬ通过整合与发展各方探讨ꎬ有力回应了当代儒学所面临的诸多挑战ꎬ树立起对儒学发展贞下起元㊁生生不息的信心ꎬ为儒学现代化指出了一条可行路径ꎮ㊀㊀三、见解独到当代儒学研究异彩纷呈㊁新见迭出ꎬ各个领域的学者由自身的价值立场㊁思想观念出发ꎬ对儒学展开了深入的阐发ꎬ形成了多个理论板块㊁不同的儒学流派ꎬ形塑了儒学发展的理论格局ꎮ李著对儒学研究现状有系统性的了解ꎬ文中内容不浮于表面介绍ꎬ而是以开阔的知识格局㊁独到的问题意识ꎬ将儒学置放在中国文化㊁传统伦理现代化的角度中予以考察ꎬ为我们进一步确认儒学的理论价值和发展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ꎬ扩张了儒学研究的边界ꎮ除了对 保 马 自 理 等当代儒学流派构成的基本格局及其开展方向㊁百余年来儒学的基本观念与其评论等主题有系统性探讨之外ꎬ作者还悉心于为学界所关心的当代儒学开展形态的问题ꎬ得出了一些新见解ꎮ例如ꎬ余英时㊁霍韬晦㊁龚鹏程㊁黄玉顺等人将生活儒学作为儒家思想存活㊁儒家思想重新 建制 化的基本向度ꎬ241这种研讨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共鸣ꎬ促使生活儒学一跃成为与宗教儒学㊁政治儒学㊁哲学儒学㊁伦理儒学鼎立的儒学形态ꎮ对此ꎬ李著并非亦步亦趋于上述讨论ꎬ而是在当代思想史的发展演变中审视学者们的观念ꎬ就生活儒学的表现形式㊁历史实践㊁思想根据开启深入解读ꎬ为走向新时代的生活儒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ꎮ全书对生活儒学价值与意义的概括ꎬ揭示出当下儒学生活化作为儒学体系建构重要一环的历史事实ꎬ很好地规划了儒学发展的方向ꎮ又如ꎬ对于社会上或刻意误读㊁或全盘接纳古典儒学等观点ꎬ李著保持了关注与警惕ꎮ在阳明学研究方面ꎬ他引入了 贯通的视域 怀疑的视域 实践的视域 三大理论视域ꎬ就是针对当今阳明学研究中存在的神圣化神秘化㊁娱乐化庸俗化㊁功名化利禄化㊁枝叶化末节化等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略ꎮ在对阳明学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和评述之后ꎬ李著呼吁兼及文化常识普及与深化理论探求ꎬ打开儒学发展的广阔前景ꎬ表达了对儒学精神的文化认同㊁对儒学命运的深切关怀ꎮ当然ꎬ诸如此类颇有独到见解的学术观点在全书中尚有很多ꎮ作者提出这些观点ꎬ给读者提供了整体性的思路ꎬ对相关学术问题研究的推进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ꎮ李著结合义理探寻㊁儒佛关系辨析㊁形态述论㊁开展省思㊁价值评估㊁现状评说等六大版块的论述ꎬ为学界提供了一份足资参考的儒学发展报告ꎮ全书对儒学研究进行了系统性整理㊁体系性建构ꎬ贯通了综合创新的睿智与格局ꎬ确是对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1]的回应ꎮ尽管作者谦虚地表示本书是«儒家生生之学»的 观念预备 [2]前言3ꎬ尚待进一步地解释与提炼ꎬ但是在梳理儒学开展的 生生 脉络㊁勾勒儒学义理敞开的动态过程等方面确有灼见ꎬ实属当代儒学研究之佳构ꎬ必将成为推动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资源ꎮ参考文献:[1]㊀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ꎬ«党的二十大文件汇编»ꎬ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年版ꎮ[2]㊀李承贵:«儒学的义理与敞开»ꎬ贵阳:孔学堂书局2022年版ꎮ[3]㊀朱熹:«四书章句集注»ꎬ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ꎬ第214页ꎮ[4]㊀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ꎬ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ꎬ第56页ꎮ[5]㊀约瑟夫 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ꎬ郑大华等译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ꎬ第324页ꎮ[责任编辑:王雅莉]341。
港台国学类学术会议信息(2013年3月——2013年11月)
⽆忧考为⼤家收集整理了《港台国学类学术会议信息(2013年3⽉——2013年11⽉)》供⼤家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1、「医家」与「史家」的对话──传统中医学术知识的历代传承与变⾰国际学术研讨会时间:2013年3⽉9⽇⾄11⽇(周六⾄周⼀)地点:中国医药⼤学⽴夫教学⼤楼B1国际会议中⼼及6F第⼀会议室(台湾台中市北区英才路91号)主办单位:中国医药⼤学、亚洲医学史学会、国⽴中国医药研究所内容简介:3⽉9⽇(周六)8:40-9:40【专题演讲】主持⼈:黄荣村「另类医疗史」研究20年——史家与医家对话的台湾经验(杜正胜)10:00-11:40主持⼈:林富⼠、苏奕彰针具发展的历史沿⾰(林昭庚)The Importance of Comparative History for the Methodology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Prof. Vincent Barras)从命名看古⼈的医疗⼼理——以战国、秦、汉私名玺印为例(张光裕)中医药学中五⾏学说的起源年代及发展阶段新认识(郝保华)近代医史的书写与中医知识的建构(余新忠)13:10-14:50主持⼈:任育才阿魏的⽂化史:词语、功⽤、贸易与传说(陈明)官桂名实考证(李世沧)史家、病家、医家的共同塑造——唐代医学⼈物神化现象研究(于赓哲)在写本与印本之间的《千⾦⽅》(陈昊)论宋代医⽅的来源(张海鹏)15:10-16:30主持⼈:张哲嘉、黄怡超Reasoning with cases-the transmission of clinical medical knowledge in twelfth-century Song China (Prof. Asaf Goldschmidt)Chinese Medical Mancy: Medicine, Memory, and the Mantic arts in the Ming (Prof. Marta Hanson)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in DonguiBogam (Treasured Mirror of Eastern Medicine)(Prof. Kang Yeonseok)《洗冤汇编》的编辑:古代⼫检知识发展的⽅式(韩健平)3⽉10⽇(周⽇)8:40-10:00主持⼈:张光裕、李德茂出⼟⽂献与《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互证⼀则(袁国华)从北⼤医简「⼀沺⼀傅」谈简帛医药⽂献所见「洒」与「傅」(邓佩玲)⽇本藏医学汉籍与新发现医书简介(名和敏光)庄⼦的快乐学程——兼论情境、情绪与⾝体感的关系(蔡璧名)10:20-12:00主持⼈:祝平⼀、陈建霖战后台湾中医教育的踬踣(刘⼠永)半世纪中国中医⼉科临床⽂献题名趋势之分析(黄秋勇)卫⽣的⽣意:卫⽣与清季中国的物质⽂化建构(张仲民)内功推拿的历史形成与知识探究(胡颖翀)清末民初的物价与医疗(李健祥)13:30-14:50主持⼈:刘⼠永、张永贤明初以来江南沿江地区的⽔利⼯程与⾎吸⾍病(李⽟尚)君官异位:⼗七、⼋世纪关于脑的争议(祝平⼀)⽇本汉医复兴运动(周佩琪)民国时期的医学⾰命与医史研究——余岩(1879-1954)「现代医学史」的概念及其实践(⽪国⽴)15:10-16:30主持⼈:⽪国⽴、陈⽅佩医经医史理论在临床急重症之运⽤——以海外义诊⼀案为例(林伯欣)20世纪上半叶中医药期刊中的⼥医(纪征瀚)马光亚教授诊治肝病之思路演变(韩丰隆)何书⽥先⽣医学思想初探(顾志君)16:30-17:30综合讨论3⽉11⽇(周⼀)本⽇为研究⽣论坛2、第⼆届中华传统数术⽂化学术研讨会时间:2013年3⽉16⽇(周六)地点:辅仁⼤学济时楼九楼国际会议厅(新北市新庄区中正路510号)主办单位:辅仁⼤学宗教学系内容简介:09:00-10:20主持⼈:郑志明(辅仁⼤学宗教研究所教授)占筮之命论(潘柏年,亚东技术学院助理教授、林晓筠,师范⼤学国⽂研究所博⼠⽣)论⼦时之归属对命理的影响(卢国阳,中华华扬易经协会理事长)10:30-11:50主持⼈:李霖⽣(⽞奘⼤学中⽂系教授)⼲卦的⽂化意涵与⽣命关怀(郑志明,辅仁⼤学宗教系教授)易理易象易数与丹道(赖贤宗,国⽴台北⼤学中⽂系教授)13:00-14:20主持⼈:赖贤宗(国⽴台北⼤学中⽂系教授)「财星」在数术的推论——以⼦平⼋字为探讨(柯建宏,⽞奘⼤学⽣命礼仪学位学程)清代皇家对易经与术数的应⽤——以康熙皇帝为讨论中⼼(张仙武,国⽴师范⼤学历史学系博⼠)14:40-16:00主持⼈:刘易斋(中华⽣死学会理事长)周易与脉学:中国古典临床医学的诞⽣(李霖⽣,⽞奘⼤学中⽂系教授)中国⽓郁思想与医疗⾰新(黄崇修,东吴⼤学哲学系助理教授)16:00-17:00【综合座谈会】主题:传统数术⽂化在养⽣与医疗上的运⽤主持⼈:郑志明与谈⼈:刘易斋、赖贤宗、李霖⽣、黄崇修3、“族群历史、⽂化与认同:台湾平埔原住民”国际学术研讨会时间:2013年3⽉21⾄22⽇(周四⾄周五)地点:国⽴台湾历史博物馆展⽰教育⼤楼圆型剧场(台南市安南区长和路⼀段250号)主办单位:国⽴台湾历史博物馆内容简介:【与会学者】⽇本平野知司(天理参考馆副馆长)吉⽥裕彦(天理⼤学附属天理参考馆学艺部海外民族室学艺员)野林厚志(国⽴民族学博物馆教授)朝仓敏夫(国⽴民族学博物馆⽂化资源研究中⼼所长)新加坡Hoon Chang-Yau/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 Assistant Professor of Asian Studies(云昌耀,新加坡管理⼤学社会科学学院亚洲研究助理教授)美国Douglas L. Fix / Reed College, Professor of History Department(费德廉,⾥德学院历史系教授)台湾(依姓名笔画排序)⽯⽂诚(国⽴台湾历史博物馆研究组助理研究员)吕理政(国⽴台湾历史博物馆馆长)李瑞源(国⽴成功⼤学历史系博⼠候选⼈)林清财(国⽴台东⼤学⾳乐学系教授)柯志明(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段洪坤(西拉雅族部落发展促进会理事长)胡家瑜(国⽴台湾⼤学⼈类学系教授)翁佳⾳(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康培德(国⽴东华⼤学台湾⽂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梁志辉(中央研究院亚太区域研究专题中⼼助研究员)陈⽂玲(国⽴政治⼤学民族学系助理教授)陈⽟苹(国⽴台湾⼤学⼈类学博⼠/树⾕⽣活科学馆典藏组组长)陈秀卿(昆⼭科技⼤学通识教育中⼼副教授)陈芷凡(国⽴清华⼤学台湾⽂学所助理教授)温振华(长荣⼤学台湾研究所教授兼所长)詹素娟(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潘朝成(慈济⼤学传播学系)邓相扬(国⽴暨南⼤学⼈类学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谢国斌(兴国管理学院通识教育中⼼副教授兼主任)简⽂敏(⾼苑科技⼤学通识中⼼副教授)4、第三届读经教育国际论坛时间:2013年3⽉30⾄31⽇(周六⾄周⽇)地点:台中教育⼤学求真楼(台中市西区民⽣路140号)主办单位:台中教⼤语⽂教育系内容简介:3⽉30⽇(周六)9:10-10:50【专题演讲】经典研读的两种进路(黄俊杰,国⽴台湾⼤学⼈⽂社会⾼等研究院院长)11:00-12:30主持⼈:林安梧(慈济⼤学宗教与⼈⽂研究所教授兼所长)Some Glimpses into the Traditional Sanskrit Education in Nepal(Dr. Kashinath Nyaupane,尼泊尔梵⽂⼤学佛教系教授兼系主任)评论⼈:林安梧韩国儒家经典教育之过去和现在(张铉根,韩国龙仁⼤学中国学系教授兼系主任)评论⼈:谢⼤宁(佛光⼤学中国⽂学与应⽤学系教授)⽇本读经讲经的回顾与展望(秦兆雄,神户市外国语⼤学中国学科教授)评论⼈:张昆将(国⽴台湾师范⼤学东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4:00-15:30主持⼈:林⽉惠(中央研究院中国⽂哲研究所研究员)儒学营在台湾与朱⼦之路的现代意义(张昆将)评论⼈:林⽉惠理定既实,事来尚虚——论《朱⼦语类》中的易象之教(马⾏谊,国⽴台中教育⼤学语⽂教育学系教授)评论⼈:孙剑秋(国⽴台北教育⼤学语⽂与创作学系教授)论读经、解经与⾏经之辩证关系——以王阳明学思历程之演变为例(⾼玮谦,国⽴台中教育⼤学语⽂教育学系助理教授)评论⼈:蔡家和(东海⼤学哲学系副教授)16:00-17:40主持⼈:谢⼤宁(佛光⼤学中国⽂学与应⽤学系教授)中华⽂化基本教材编辑理念与实施(林⽉惠)⼤学读经与⽣命教育实践(杨淑华,国⽴台中教育⼤学语⽂教育学系副教授)中外经典与⽣命教育实践(杨嵋,欧洲读经推⼴中⼼主任)经典诠释、⽣命与体验(林安梧)3⽉31⽇(周⽇)9:00-10:30主持⼈:刘莹(国⽴台中教育⼤学语⽂教育学系教授)⼤学国⽂课程该如何讲授传统经典教育(蒲彦光,明志科技⼤学通识教育中⼼副教授)评论⼈:陈⾦⽊(慈济⼤学东⽅语⽂学系教授兼系主任)经典阅读与⽣命教育——以《报任安书》为对象(李秋兰,吴凤科技⼤学通识教育中⼼助理教授)评论⼈:魏聪祺(国⽴台中教育⼤学语⽂育学系教授)解经的契机与作法(廖彩秀,国⽴台中教育⼤学语⽂教育研究所博⼠⽣)评论⼈:⾼玮谦(国⽴台中教育⼤学语⽂教育学系助理教授)10:40-12:10主持⼈:郑⼘五(国⽴⾼雄师范⼤学经学研究所所长)浅谈解经的态度及⽅法——从「孔⽒三世出妻」说谈起(杜明德,国⽴⾼雄师范⼤学国⽂系副教授)评论⼈:黄忠慎(国⽴彰化师范⼤学国⽂系特聘教授)孔门六艺之教的当代实践基础(廖崇斐,勤益科技⼤学通识教育中⼼兼任助理教授)评论⼈:郑⼘五从⼤德⼩德之辨论现代⼈的解经与⾏经(王采淇,世新⼤学通识中⼼兼任助理教授)评论⼈:林登顺(国⽴台南⼤学国语⽂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3:30-15:30主持⼈:林朝成(成功⼤学中⽂系教授)佛教经典与⽣命教育之实践——读解⾏证《维摩诘经》之「菩萨净⼟」(尤惠贞,南华⼤学哲学与⽣命教育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评论⼈:林朝成从读经到⾏经——以慈济基⾦会经藏演绎为探索对象(陈启⽂,慈济⼤学东⽅语⽂学系助理教授)评论⼈:尤惠贞明刊《道藏》所收近世《北⽃经》注本之⽣命哲学探析(李建德,国⽴彰化师范⼤学国⽂学系兼任)评论⼈:锺云莺(元智⼤学中⽂系教授兼主任)15:30-17:30主持⼈:王财贵(国⽴台中教育⼤学语教系退休教授)读经私塾的观念与推⼴(赵志宏,北京⾹堂孔⼦学校校长,在谦学堂创辧⼈)读经私塾的教学与成效(孟丹梅,⼤陆⿅鸣学堂创办⼈、北京读经中⼼倡导员)从英⽂读经到英⽂能⼒(魏邦,全球读经教育基⾦会顾问)成⼈读经实务分享(洪毓瑛,福智⽂教基⾦会)读经运动的向上⼀转(薛仁明,《论语随喜》作者)5、第⼗届先秦两汉学术国际研讨会时间:2013年5⽉4⽇⾄5⽇(周六⾄周⽇)地点:辅仁⼤学野声樓⾕欣厅(新北市新庄区中正路510号)主办单位:辅仁⼤学中国⽂学系内容简介:辅⼤中⽂系先秦两汉学术中⼼,Tel: 02-29053272会议主题:先秦兩汉学术,范畴内容包括先秦兩汉⽂学艺术、义理思想、语⾔⽂字及其它先秦兩汉相关议题1、論⽂题⽬与提要:2013年1⽉31⽇2、論⽂全⽂档案、列印稿:2013年3⽉31⽇报名与投稿⽅式:请以邮寄与电⼦邮件⽅式处理邮寄地址:242 新北市新庄区中正路510 号辅仁⼤学中国⽂学系电传E-mail 信箱:hamchlt@ 或 gichlt@投稿须知:1.投稿时请缴交报名表,并附上論⽂题⽬及摘要。
深入研究国学大师马一浮的新儒学思想——“纪念马一浮先生诞辰125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中华 孔 子 学 会 会 长 汤 一 介 指 出 , 一 浮 是 继 廖 平 之 马
后 中 国 学 术 发 展史 上极 为重 要 的一 位 经 学 家 。他 不 仅 对 中 国文 化 的 经 典 源 头 “ 艺 ” 行 了 精 深 的 研 究 , 且 以 六 进 而 新 视 野 考 察 了 “ 艺 ” 世 界 学 术 思 想 中 的 价 值 , 一 位 六 在 是 融 会 古 今 、 通 中西 的 国 学 大 师 。 贯 中 国 艺 术 研 究 院 刘 梦 溪 教 授 认 为 , 立 马 一 浮 的 文 树
化典 范形 象 , 扬 马 一 浮 精 神 , 对 于 国 学 的 推 广 和 普 及 弘 这
具 有 极 为 重要 的 现 实 意 义 。 台 湾 中研 院 中 国 文 哲 所 戴 琏 璋 教 授 强 调 , 一 浮 在 马 人 文 方 面最 大 的贡 献 , 引 用 佛 教 华 严 宗 的 “ 法 界 ” 是 四 之 说来 论 述 六 艺 之 学 。在 马一 浮 的论 述 中 , 艺 即 “ 文 ” 六 人 。 人 文 学 之 所 以 有别 于其 他 学 术 , 所 以能 尽 其 体 性 , 键 之 关
通 西 学 而 拒 斥 之 , 研 佛 学 而 融 摄 之 , 本 六 艺 而 发 精 归
明之 。
事 室 主 任 陈金 寿 、 虞 市 委 副 书 记 章 烽 、 江 大 学 教 授 毛 上 浙
昭 晰 等分 别 发 表 了热 情 洋 溢 的讲 话 。
丁 敬 涵 女 士 认 为 , 一 浮 立 足 儒 学 又深 通 佛 学 , 成 马 形
年 暨 国 际 学术 研 讨 会 ” 浙 江 省 杭 州 、 虞 两 地 召 开 。 此 在 上 会 由浙 江 省 人 民 政 府 参 事 室 、 虞 市 人 民 政 府 和 杭 州 师 上
CSSCI期刊
CN32-1084/C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山大学
CN44-1158/C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清华大学
CN11-3596/C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吉林大学
CN22-1063/C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大学
CN11-1561/C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复旦大学
CN31-1142/C
学海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CN32-1308/C
广东社会科学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CN44-1067/C
江西社会科学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CN36-1001/C
探索与争鸣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CN31-1208/C
浙江学刊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CN33-1005/C
东南学术
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CN35-1197/C
东岳论丛
CSSCI(2014-2015)来源期刊拟收录目录
哲学学科拟收录来源期刊名单(12种)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CN号
哲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CN11-1140/B
哲学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CN11-1141/B
自然辩证法研究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CN11-1649/B
道德与文明
中国伦理学会、天津社会科学院
CN31-1112
江海学刊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CN32-1013/C
开放时代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CN44-1034/C
江苏社会科学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
CN32-1312/C
微言大义,文化热,儒学热
微言大义,文化热,儒学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传承着民族的精神血脉,凝聚着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
“儒家文化要参与到时代精神的构建中去,真正实现儒学研究的百花齐放、融合是今后的重要任务。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传承着民族的精神血脉,凝聚着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
9月27日——28日,2010中国·衢州国际儒学论坛在南孔圣地浙江衢州举行。
中国社科院文史哲学部副主任李景源表示,儒学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主干,对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但儒学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创新,必须与时代共进、与历史发展同步。
中国儒学走向世界春回大地有着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儒学再一次在新时代焕发出生命力。
李景源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矛盾日益凸显,价值观的危机、文化价值的焦虑、人生意义的困顿日益凸显,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义便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国学热和儒学热就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现象和文化现象,而是构成中国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今,中国提出四位一体的建设,已经把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提到同等重要的发展位置。
不仅在国内,在西方不少学者也开始注意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中惊人的智慧。
俄罗斯专家布罗夫告诉记者,近年来在俄罗斯,出现了对包括儒学在内的东方精神传统的明显兴趣。
“人们不能不重视儒学的那些使它在今天的全球化中具有价值的原理。
”而在韩国,时至今日,儒教的教育仍占重要地位。
韩国儒教最权威的教育机构“成均馆”馆长崔昌圭说:“孔子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据了解,韩国有将近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过儒教思想的熏陶。
”“ 现如今中国文化正在回到一个春回大地的年代。
”台湾大学师范大学专家林安梧遍访东南亚国家,当地民众对于儒学的推崇让他深有感触。
专家认为,目前国内出现国学热,国际上出现中华文化热、孔子热,很多人都在探讨中华传统文化中讲慈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的时代价值,这是全球化过程中的一种接纳和融合。
“利用”以“厚生”:张申府儒学观的现代价值取向
2023年第2期(总第331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2ꎬ202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31当代哲学问题探索利用 以 厚生 :张申府儒学观的现代价值取向赵菲菲1ꎬ康㊀宇2(1.常州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ꎬ常州213032ꎻ2.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ꎬ哈尔滨150080)摘㊀要:张申府的儒学观并没有单纯地停留于对传统文化的解读ꎬ而是赋予其积极的现代价值取向ꎮ张申府认为ꎬ科学所关注的工具理性带给人们的是物质世界的满足ꎬ而民主所代表的则是人更深层次精神世界的需求ꎬ两者的核心精神皆在于理性ꎮ而理性是与孔子儒学的核心思想 仁 相契合的ꎬ理性是 仁 之外化ꎬ科学与民主亦是 仁 之现代性表征ꎬ其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在于人ꎬ即都建立在对人的关注与关怀之上ꎬ可说是对 仁者ꎬ人也 最为生动的现代诠释ꎮ而这也正是张申府所极力推动儒学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尝试ꎮ关键词:张申府ꎻ儒学观ꎻ理性ꎻ科学ꎻ民主中图分类号:B261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3)02-0024-0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伦理认同研究 (20&ZD037)ꎻ202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饶宗颐复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研究 (2022SJYB1349)作者简介:赵菲菲ꎬ常州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ꎬ哲学博士ꎻ康宇ꎬ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ꎮ㊀㊀张申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ꎬ也是一位中㊁西㊁马兼通的重要哲学家ꎮ他对儒学非常重视ꎬ提出了自己系统的儒学观ꎬ其中不乏对理性㊁科学以及民主的阐释ꎬ而这正是其儒学观的现代性表征ꎮ在他看来ꎬ儒学来自于东方ꎬ科学来自于西方ꎬ儒学更加关注于人文关怀与价值理性ꎬ科学更加关注于物质与工具理性ꎮ儒学着重于人们精神世界的伦理规范ꎬ科学则与人们的日常物质生活紧密相连ꎬ两者结合在一起ꎬ是为人伦日用ꎮ儒学与科学并非毫无关系ꎬ科学之效用体现在具体的现实应用中ꎬ体现的正是儒学 利用 以 厚生 之思想ꎬ亦是儒学 仁者爱人 之体现ꎮ张申府认为科学是西洋文明最大的特色之一ꎬ并且极大影响着现代人的日常生活ꎬ而科学的影响不仅在于其结果ꎬ更在于科学方法㊁科学态度㊁科学精神与科学脾气ꎮ思想源于人类惊骇于自然力量ꎬ并把这种自然力量外射反映出来ꎮ科学的思想乃是人已能用平等的目光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ꎬ能够自己做主ꎬ能够对自然种种作平等㊁如实的观察的思想ꎬ这未尝不是儒学利用㊁厚生之体现ꎮ在张申府看来ꎬ作为工具理性的科学不是毫无生气的ꎬ科学态度㊁科学精神都是蕴含道德价值的ꎬ那便是儒学的人文精神ꎬ而绝非什么诸如有灵论等非科学的思想ꎮ因此ꎬ他强调一定要切实地倡行科学的方法ꎬ发挥科学的客观脾气ꎬ同时要彻底铲除非科学的万物有灵的主观思想ꎮ显然ꎬ这种万物有灵的主观思想便是一种封建思想ꎬ而新启蒙运动的中心点就是显扬理性而反封建ꎮ张申府在« 五四 纪念与新启蒙运动»一文中介绍新启蒙运动的内容时强调: 这个启蒙运动必是理性运动ꎮ必然要反对冲动ꎬ裁抑感情ꎬ而发扬理性ꎮ [1]375并且ꎬ他认为理性运动的积极方面就在于更认真地宣传科学法㊁实践科学法ꎬ也就是宣传以切实㊁唯物㊁客观㊁解析的方法分析㊁研究一切ꎮ科学法反映的是理性ꎬ它的极致是辩证与解析ꎮ 唯物ꎬ客观ꎬ辩证ꎬ解析ꎬ便是现代科学法的观点与内容ꎬ在这个新启蒙运动中应该特别表现的ꎮ [1]376可以说ꎬ其42推动新启蒙运动的过程ꎬ亦是其推动儒学现代化的过程ꎮ㊀㊀一、儒学观视域下的理性与科学人类自远古而来ꎬ囿于自身对外界的恐惧㊁无知㊁贪婪ꎬ而常常被哄骗㊁威吓所迷惑ꎬ顺服于迷茫之中ꎮ正因为如此ꎬ五四时期人们提出 科学与民主 这一响亮口号ꎬ而之所以将两者作为口号ꎬ就是要破除蒙昧ꎬ唤起国人之精神ꎮ正所谓 一日不启蒙ꎬ一日在蒙中ꎮ一切不可孤看 [2]133ꎮ张申府言: 人生而有群ꎬ相互发生关系ꎬ从而滋成社会ꎮ要改造社会ꎬ必须同时改造人ꎮ人要有才识ꎬ也要有品德ꎮ知如何对己ꎬ也知怎样对人ꎮ [2]133这正是从人的社会属性层面论述了人之为人的要义ꎬ要而言之ꎬ正像他所强调的那样ꎬ启蒙运动的核心内容就是发扬理性ꎬ既要发扬科学理性ꎬ也要发扬道德理性ꎮ1.理性是立国的精神和科学的精髓发扬理性的前提是以 实 为前提基础ꎬ一切从实际出发ꎮ张申府说: 一个独立的国家必有其立国的精神ꎮ根据这个立国精神ꎬ而归定其教育宗旨ꎮ配合这个立国精神ꎬ而建立其人生理想ꎮ那么中国的立国精神是什么呢?或应当是什么呢?我可以谨严郑重ꎬ直截了当地回答:就是实与理性ꎮ [1]506显见ꎬ立国之根本精神在 实 与 理性 ꎬ文化政策指导原则在 实 与 理性 ꎬ教育之根本宗旨亦在 实 与 理性 ꎬ唯其如此ꎬ方能达成科学教育这一最终目的ꎮ作为张申府儒学观的核心要素之一ꎬ 实 不仅是今日中国甚为需要的德性ꎬ也是破除社会生活中种种虚妄㊁欺瞒等不实活动的不二法门ꎮ故而ꎬ其有言曰: 科学方法的精神在是ꎬ理性(戴东原说ꎬ理是 情之不爽失的 ꎬ协于 天地之德 的欲即理之正的ꎮ吾所谓理性差不多如此)之胜利在是ꎬ通俗言之ꎬ不过敢 说实话 而已ꎮ [3]116显见ꎬ张申府儒学观的立论基础亦发端于此ꎬ理性之精神㊁科学之精髓皆源于是ꎬ因而在他看来ꎬ中国最好的传统在于斯ꎬ其优长之处亦在于斯ꎮ一言以蔽之ꎬ求 实 就必须讲真才实学ꎬ不仅言实ꎬ亦要行实ꎬ知行合一ꎮ他始终倡导 国于天地ꎬ有与立焉 [4]1053ꎮ因而在1948年发表«论纪念孔诞»一文纪念孔子诞生二千五百周年时ꎬ再次提及 一个国家要立国于斯世ꎬ必有所以立者ꎬ必有可以立者ꎬ必有值得立者ꎻ也可以说ꎬ必有其代表的人物ꎮ代表中国的最大人物ꎬ断然是孔子ꎬ而不是嬴政㊁刘彻㊁李世民㊁武瞾㊁朱洪武ꎮ也不会是屈原㊁李白㊁杜甫㊁施耐庵㊁曹雪芹ꎮ中国立国ꎬ所以立ꎬ可以立ꎬ或值得立的ꎬ应就是仁ꎬ就是中ꎬ就是生( 天地之大德曰生 )ꎮ而这些ꎬ以及易与实ꎬ断然应以孔子为代表 [5]663ꎮ由是观之ꎬ张申府前文提及的作为立国精神之一的理性ꎬ正是中国所以立国之核心ꎬ亦是 仁 的外化或表征ꎮ关于他所提出的作为立国精神之一的理性ꎬ张申府亦有着深刻的见解ꎮ 谁能经得住霹雳闪电?谁来收拾霹雳闪电的残局而重建新的世界?必在于有科学者ꎮ更必在于发扬㊁推进㊁恢宏科学的精髓㊁科学的骨子者ꎮ而那就是理性ꎮ理性才是这个时代根本所趋者ꎮ理性才是这个时代㊁这个世界好的方面背后的支持者ꎮ理性才是经得住霹雳闪电的打击而足能与之抗衡者ꎮ理性才是维持进步的世界㊁善良的人类ꎬ于长久不隳者ꎮ [5]101通过这一论理阐释ꎬ张申府进一步明确了科学之精髓所在是为理性ꎬ而非他者ꎬ而将科学之精髓发扬光大者ꎬ必在于理性ꎬ科学的究极亦必在于理性ꎮ理性是世界得以长治久安的泉源ꎬ理性是广泛而周至的ꎬ正是由于理性的存在ꎬ才使得世界与人类社会历经磨难而长久不衰ꎬ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进步ꎮ显然ꎬ在他看来ꎬ科学如果一味追求所谓技术的突破ꎬ而缺乏理性的观照ꎬ终算不得真正的科学ꎮ因此ꎬ理性才是科学的核心ꎬ是科学的人文价值印记ꎬ是时代的发展方向ꎮ2.科学是具体的道德实践在张申府看来ꎬ作为 利用 之科学在为人所用方面又是具体的ꎮ科学研究不仅应当具有科学精神ꎬ还要掌握科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ꎬ即科学方法ꎬ同时善于运用科学技术ꎮ也就是说ꎬ科学精神㊁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技术ꎬ三者共同架起研究的科学的桥梁ꎮ他指出: 科学研究的是事实㊁着重的是现实ꎬ科学精神要踏实ꎬ科学态度要确实ꎬ科学脾气52要切实ꎬ科学习惯要如实ꎬ总之都离不开一个 实 字ꎮ因此ꎬ科学教育也是要教实ꎮ [1]614并且ꎬ他还强调这些都要条理清楚㊁精密谨严㊁讲究分寸㊁分际清晰㊁归结于数ꎮ显然ꎬ张申府的科学方法是围绕着他的公式 科学法=算数+经验主义 展开的ꎮ也就是说ꎬ自然界的问题可以分开解决ꎬ并且应当分开解决ꎻ自然界的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ꎬ并且这种规律是可寻的ꎻ自然界事物的发生㊁发展㊁变化都有着内在的因果联系ꎻ自然界事物因为结构㊁数量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种类ꎬ这些种类没有高下之分ꎻ自然界事物都可以进行观察实验㊁测量计算㊁比较统计ꎮ在他所提倡的科学化运动当中也是如此ꎮ科学化就是要求社会㊁要求人人都能掌握科学方法ꎬ熟练运用科学技术ꎬ这样才能从实出发ꎬ在科学的基础上准确分明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ꎮ而科学化的过程ꎬ本身也是科学精神㊁科学态度㊁科学脾气㊁科学习惯在一切个人行动与社会生活上外化的具体体现ꎮ因此ꎬ新启蒙运动给科学运动㊁科学化运动提供了哲学基础ꎮ而实与理性就是科学运动与科学化运动的根本所系ꎻ与此相应ꎬ不能培养实在㊁熏陶理性的科学运动和科学化运动ꎬ也必然不会取得根本的收获ꎮ新启蒙运动在本质上要求思想解放ꎬ思想解放的先在条件要求新思想㊁新知识的普及ꎮ也就是说ꎬ新启蒙运动要求科学㊁哲学的大众化以及具体化ꎬ并且更根本地还在于要宣扬 实 ꎬ表扬理性ꎮ因此ꎬ张申府强调科学运动㊁科学化运动ꎬ都不能忽略具体化ꎬ这也符合当时国际学术界的进步潮流ꎬ就是把科学方法应用在一切具体事例当中㊁应用在具体的社会生活当中ꎬ从而形成科学与社会的统一ꎮ而这样的具体化ꎬ与新启蒙运动所号召的 实 亦是相通的ꎮ如其所言: 纵然科学是抽象的ꎬ科学方法却要具体ꎮ而且科学总是积极的ꎬ实证的ꎬ即Posi ̄tiveꎮ [1]616而科学方法应用于这些具体而微的生活之过程ꎬ是服务于人㊁造福于人㊁以人为本的过程ꎬ是对人自身价值的观照ꎮ从具化的物质层面而言ꎬ也是 厚生 的生动体现ꎬ这不恰恰亦是儒家的道德意识体现于具体的道德实践中的过程吗?张申府这一理念更是对前文提及的人类长期以来处于一种被动蒙昧的状态的回应ꎮ3.理性是习得的 仁 之外化张申府认为理性并非与生俱来的ꎬ而是习得的ꎮ它应当是人的思想㊁言语㊁行动上的一种习惯ꎬ一种应然习得的习惯ꎮ他认为理性应当是生活在社会中应有的一种生活行动习惯ꎮ概括来说ꎬ就是理性的行事总是自觉的ꎬ知其所应为ꎬ亦知其所以为ꎮ也就是循着天下一定的道理ꎬ应当如何便如何ꎬ不多不少ꎬ既无偏颇ꎬ又清楚切实ꎮ用张申府的话概括来说就是 通情理 ꎬ他强调 通的人总是理性的ꎮ理性或情理也就以辨㊁通为极致 [5]104ꎮ而所谓的 辨㊁通 又落到了他所提倡的罗素分析哲学同中国传统哲学之上ꎮ并且他着重指出不要把理性误解为西方哲学通常所说的本原ꎬ也并非中国哲学里的良知ꎬ他所认为的理性是基于罗素关于对生活行动习惯的逻辑分析理论基础之上ꎬ而又融合了儒家 执两而用中 的辩证方法ꎬ从而达到的那样一种 通情理 而又 致中和 的理想状态ꎮ因此ꎬ他提出ꎬ 为此所以要以全人类为念ꎮ真实第一ꎬ和豫相通 [2]135ꎮ显然ꎬ张申府不仅认同罗素关于生活行动习惯理性的论述ꎬ并且认为理性亦是孔子儒学的核心思想 仁 在人的生活行事上的外化表现ꎮ他说: 仁者人也[«礼记 中庸»] ꎮ没有仁ꎬ真难乎其为人ꎮ而理性ꎬ可以说ꎬ就是仁在人的生活形式上的一个表现ꎮ [5]104不仅如此ꎬ张申府还从社会道德准则和人之行为准则的层面对这句话作以阐释ꎮ 仁是人与人间最亲切的关系ꎮ所谓 仁者人也 ꎬ仁是 人之所以为人 ꎬ所谓 生生之谓仁 ꎬ所谓仁是 相人偶 ꎮ社会不过人的关系的集合ꎮ最高理想的社会定是仁的社会ꎮ仁字从二人ꎮ承认己外有人ꎬ是人做人的起码点ꎬ也是人类社会㊁人能组成社会的最起码点ꎮ [1]338-339理性尤其要仁ꎮ张申府强调: 真正有理性的人一定要有正义感ꎬ必然也有热情ꎬ尤其要仁ꎮ [5]691他认为创造理性的人民革命离不开仁ꎬ在拥有热情的同时ꎬ更要伸张正义ꎮ换言之ꎬ拥有理性之人ꎬ势必摒弃狂妄ꎬ而保持气概与魄力ꎻ摒弃疯狂ꎬ而拥有风范㊁风骨ꎻ不可意气用事ꎬ而要大气磅礴ꎬ正气凛凛ꎻ同时又如同光风霁月一般蔼然62可亲ꎮ凡此种种ꎬ亦是孔子 时中 的理想ꎬ相反相成㊁各如其分的原则体现ꎮ因此ꎬ理性是 仁 之外化ꎬ是 仁 的现代性表征之一ꎬ而将理性作为根本所系的科学ꎬ无论在科学精神㊁科学态度㊁科学脾气㊁科学习惯以及科学方面亦如是ꎬ将 仁 彰显于㊁具化于人的行为和社会生活当中ꎮ在他看来ꎬ拥有并彰显这种理性的社会ꎬ才能成其为社会ꎮ㊀㊀二㊁指向 生生之仁 的民主在张申府的学术研究中ꎬ似乎对于 民主 较为偏爱ꎬ发表了许多关于民主的文章ꎬ如«科学与民主»« 五四 纪念与新启蒙运动»«民主的准备»«独立与民主»及«民主问题»等ꎮ诸多关于民主的论述ꎬ不仅体现了其儒学观的现代性特点ꎬ同时也形成了他自己的政治观点ꎮ1.民主的政治理想张申府早期谈到民主时ꎬ认为应当注意三个方面:第一ꎬ他认为民主首要在于政治ꎬ政治是民主的关键㊁首要条件ꎬ同时与经济㊁文化㊁思想㊁学术等诸多方面均有所关联ꎬ而这些方面也无一不需要民主ꎮ第二ꎬ民主的基础在于人民ꎮ他认为民主如果没有人民的基础ꎬ那么这种民主很难是真的ꎮ并且他由此引出孙中山提出的关于国民革命目的之一的 唤起民众 ꎬ更谋实践之ꎮ第三ꎬ他认为所谓民主就是与孙中山提出的民权主义异名同实ꎬ在他看来ꎬ当时所谈之民主就是在为完全实现三民主义[1]639ꎮ他的这一思想一直延续到1945年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前ꎬ没有大的改观ꎮ并且他在1945年3月25日发表的«民主问题»一文当中ꎬ对于民主问题作以纲要式的阐释ꎮ对于民主的意义ꎬ他从民主字义出发ꎬ认为就是要坚持主权在民ꎬ民有㊁民治㊁民享ꎻ在民主原则方面ꎬ他主张人人能够生遂㊁欲达㊁志满ꎬ也就是让大多数人能够得到最大量的发展ꎬ人尽其才ꎻ在民主的基础方面ꎬ他认为民主应当建立在几个基础之上ꎬ即人与人和而不同的认识㊁理性的弘扬㊁物质的丰富与发达以及社会的便捷便利ꎻ民主的三个要素即是自由㊁平等㊁合作ꎻ民主的五个方面包括思想民主㊁经济民主㊁国际民主㊁社会民主以及政治民主ꎮ对于民主的具体形式ꎬ张申府从民主的一般表现㊁民主的思想与社会方面㊁民主的政治制度㊁民主的经济机构及民主与国际关系方面分别进行了阐释ꎮ对于民主的历史发展ꎬ他从古代的民主㊁近代的民主㊁现代的民主㊁民主的将来以及民主在中国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梳理ꎮ对于民主与其他社会㊁政治㊁经济制度的对比方面ꎬ他着重阐释了民主与封建主义㊁民主与资本主义㊁民主与社会主义㊁民主与法西斯主义以及民主与合作组织与社会安全等之间的关系问题ꎮ对于民主与其他社会现象或人类活动方面ꎬ他从民主与哲学㊁民主与科学㊁民主与文学与艺术㊁民主与教育与道德ꎬ以及民主与战争与和平等方面进行了论述ꎮ对于民主运动开展的条件ꎬ他主要从民主运动与世界潮流㊁民主运动与中国传统㊁民主运动与领袖㊁民主运动与民众㊁民主运动与组织与纪律ꎬ以及民主运动与其他社会运动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说明ꎮ由上可见ꎬ张申府希望在中国建立一个人人能够尽其才㊁显其力㊁成其事的民主社会ꎬ他认为民主是世界的主潮ꎬ亦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之所在ꎬ因此ꎬ他将民主作为自己政治观的核心并展开论述ꎮ2.民主与科学的辩证统一与陈独秀㊁胡适等将 科学 民主 作为思想武器用来批判儒学不同ꎬ张申府分析了民主与科学的关系ꎬ在前文论述儒学与科学之关系基础上ꎬ挖掘儒学内蕴之民主成分ꎬ并将之作为推动儒学现代化转型的着力点ꎮ张申府认为ꎬ科学来自于理性ꎬ民主亦来自于理性ꎬ科学与民主都具有多元化的特点ꎮ科学注重于解析ꎬ民主同样也注重于解析ꎬ注重分别ꎬ同时注重要宽容ꎬ要容许他人㊁异见ꎮ科学要实在ꎬ重事实ꎻ民主是有理想的现实政治ꎬ而且民主重人㊁重人人㊁重个人ꎬ也可以相通ꎮ科学于个别事实间寻求普遍规律ꎬ民主则是在不同的人之间寻找共同点[5]356ꎮ 72笔者在另一篇文章当中提及ꎬ张申府依据尝试精神提出民主相通于科学ꎮ张申府认为ꎬ理性的态度是重视他人ꎬ而民主的习惯则是服从多数ꎮ他说: 天下是非不能一下子就得到ꎬ更不能一下子都得到ꎮ但又常不能不有一个决定ꎮ于是一时大家多说是者ꎬ便姑从之ꎬ以观后效ꎬ以利推进ꎮ [5]102显然ꎬ事物在发展过程中ꎬ总会遇到类似发展方向这一类的抉择ꎬ在无法预判事物发展结果的前提下ꎬ人们一般会希图以少数服从多数这样的方法来进行尝试ꎬ以观后效ꎬ这是利于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ꎬ此即为其所言之尝试精神ꎮ由是观之ꎬ张申府认为民主与科学两者皆具尝试精神ꎬ故而他指出民主相通于科学ꎬ且两者又是一致的ꎮ在张申府看来ꎬ民主与科学关系密切ꎬ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ꎮ首先ꎬ科学是民主的ꎮ科学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范畴ꎬ在科学里不能有主观臆断ꎮ科学讲究的是事实ꎬ必求大通ꎬ必是客观实在的ꎮ科学是客观实在的并不代表科学否认主观的存在ꎬ相反ꎬ科学承认主观的存在ꎬ并认识主观的作用ꎬ以至人力创造的意义与理想的价值ꎮ科学具有进步性ꎬ也可称为积累性或相续性ꎬ即在科学上ꎬ后人可以在前人的成绩之上继续深入研究ꎮ由此可见ꎬ科学实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的ꎬ科学是普利的ꎮ即科学的成果是惠及大众的ꎬ科学具有大众性ꎬ科学界里无贵族ꎬ只要敢于实验㊁大胆创新ꎬ谁都可能成为科学中的革新者ꎻ科学是平等的ꎬ科学对它研究的对象都持如实观㊁分别观㊁面面观㊁发展观ꎬ以至关联观㊁实践观㊁平等观ꎮ因此ꎬ科学对于它所研究的对象从研究方法与研究精神上都是平等的ꎬ即基于伦理中立的立场进行研究ꎬ所以科学是民主的ꎮ其次ꎬ民主也是科学的ꎮ第一ꎬ民主与迷信㊁无知是对立的㊁不能相容的ꎮ这种对立与不相容表现在ꎬ在充满迷信与无知的社会绝不会有民主的存在ꎬ反之亦然ꎮ不仅如此ꎬ民主与教条主义或独断作风也是对立的㊁不能相容的ꎮ一个只有少数人知晓事实的社会必然不会是民主社会ꎮ破除迷信㊁廓清无知ꎬ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揭露事实ꎮ而科学揭示的就是事实及事实的规律ꎬ因而人可以通过掌握科学的规律预言事实可能的发展方向及结果ꎬ因此ꎬ科学是人类行动的先导ꎮ基于此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ꎬ即越崇尚科学的社会也必定越民主ꎻ同理可知ꎬ一个社会越民主也必然越科学ꎬ科学与民主是相互促进的ꎮ第二ꎬ科学是理性的ꎬ民主亦为理性的ꎮ民主与科学不仅同具力量ꎬ且有理性这一同源属性ꎮ另外ꎬ两者在社会发展上亦有同源ꎮ在一个民主社会中ꎬ必须视人为人ꎬ必须容许他人㊁尊重他人ꎮ同时ꎬ对人对事也要作客观㊁实在观㊁如实观㊁分别观㊁面面观㊁平等观ꎬ以至关联观㊁发展观ꎮ而这些又恰是科学方法的精神ꎮ而这些精神与方法㊁习惯都需要科学来培养ꎮ这些习惯既是科学的习惯ꎬ也是民主的习惯ꎮ因此ꎬ民主亦是科学的ꎮ第三ꎬ科学与民主是彼此相需的ꎮ世界发展越来越民主ꎬ则科学必然越进步ꎮ因此ꎬ应努力使科学更进步㊁努力使世界更民主ꎬ推动时代之车之两轮㊁机之两翼共同进步ꎮ3.民主之精神内核在张申府看来ꎬ实行民主政治有两点是不可或缺的:第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是前提基础ꎬ由互尊而互信ꎬ只有建立互信ꎬ人与人之间才能相容ꎮ以此推之ꎬ离开了互相尊重ꎬ便谈不上民主ꎮ第二就是尊重社会ꎬ一个人的主张发表出来以后ꎬ要养成肯定社会公判的习惯ꎬ而不是固执己见㊁哓哓不休ꎮ他从人与人㊁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了民主政治所应具备之前提基础ꎮ由此ꎬ提出民主的三个要点亦是基于这一前提的: 一㊁大家事大家来做ꎮ二㊁根据大家的意思做ꎮ三㊁我作不好ꎬ即负责而去ꎬ让别人来作ꎬ予别人以机会ꎮ总之大家事是大家的ꎮ [5]103也就是说ꎬ民主尊重他人㊁尊重差异ꎬ承认他人之见识不弱于己ꎬ同时承认自己也会和他人一样犯错ꎮ民主所体现的亦是客观㊁全面的态度ꎬ这与理性也是相通的ꎬ理性亦为民主之精神ꎮ张申府认为民主之精神内核亦在理性ꎮ他还列出理性应当具备的五个特征: 一㊁说话做事ꎬ有根有据ꎬ有条有理ꎮ二㊁说话听话ꎬ必要找真ꎬ必要找其意谓ꎬ或其所关联ꎬ所因缘ꎮ三㊁能于异见同ꎬ于现实看出可能ꎬ能由前提推结论ꎬ承认了前82提就承认结论ꎮ四㊁能分析ꎬ知分别ꎬ明分际ꎬ有分寸ꎬ守分量ꎬ重分明ꎮ五㊁承认有它ꎬ作面面观ꎻ敬重他人ꎬ肯替他人设想ꎮ [5]103-104张申府还将此五特征作以总结概括ꎬ即理性行事ꎬ源于自觉ꎬ既知其所以然ꎬ亦知其所当然ꎮ积极地表述即凡事要依理而行ꎬ恰如其分ꎬ切实清楚ꎬ毫无偏颇ꎻ消极地表述就是要反对那些成见㊁偏见㊁武断㊁迷信㊁盲从ꎬ反对放纵感情㊁任逞嗜欲㊁意气用事ꎬ反对一切的过分㊁失所及不当ꎮ他还补充理性并非摒弃情欲ꎬ而是对其调理ꎬ使其有序ꎮ4.民主是 仁 之表征民主有狭义与广义两方面的含义ꎬ狭义而言是指民主政治或民主制度ꎬ广义而言则是指民主习惯或民主精神ꎮ离开了民主政治ꎬ民主习惯不能得到普及ꎻ失去了民主精神ꎬ民主制度恐更加难于实现ꎮ两者互相制约㊁互为因果ꎬ亦合辩证唯物相反相成之理ꎮ前文已述ꎬ就行动习惯㊁精神原则而言ꎬ民主的基础就是理性ꎮ理性要求能够在精神层面对人作平等观ꎬ在物质层面对事作分别观ꎬ肯正视自己与他人的是非㊁对错㊁价值观念ꎮ在生活上ꎬ绝不越俎代庖ꎬ强加于人ꎮ凡事清清楚楚ꎬ公私分明ꎬ这也是民主应有的特征ꎮ仁 是孔子儒学思想一以贯之的核心ꎬ忠恕之道是为行仁之方ꎮ 夫仁者ꎬ己欲立而立人ꎬ己欲达而达人ꎮ能近取譬ꎬ可谓仁之方也已ꎮ [6]95可见ꎬ仁者自己想要有所成就ꎬ就要帮助别人有所成就ꎻ自己想要通达ꎬ也要帮助别人通达ꎮ能够以己之心推及他人之心ꎬ将心比心ꎬ才是实现仁德的路径方法ꎮ这是从积极方面论述表意ꎮ于消极方面ꎬ孔子所说 其恕乎!己所不欲ꎬ勿施于人 [6]242ꎮ表达的即是自己所不想要的ꎬ也不要强加给别人的意思ꎮ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ꎬ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7]1169ꎬ君子总是以身作则ꎬ要求别人做到的ꎬ自己必然先做到ꎻ自己力所不及ꎬ无法做到的ꎬ自然也不会强人所难ꎬ要求别人去做到ꎮ所以ꎬ张申府强调 所谓民主ꎬ不仅仅是属民㊁由民㊁为民(民有㊁民治㊁民享)的意思ꎬ而且一定要有事必会ꎬ有会必议ꎬ有议必决ꎬ有决必行ꎬ有行必果 [5]249ꎮ他认为民主就是要人人作主ꎬ各尽其责ꎬ各出其力ꎮ且因为民主是众心的表示ꎬ所以民主不但不与纪律冲突ꎬ反使纪律更为贯彻ꎮ因为众心众力有了归结ꎬ所以民主不但不与集中背反ꎬ反使集中更为切实ꎮ究极的民主使得治人者与治于人者㊁劳心者与劳力者㊁管者与作者得到了统一ꎮ可见ꎬ民主精神是最接近于中国 天下为公 的大同理想ꎬ是最近于 仁 与 中 的哲学ꎬ是最近于讲情理㊁讲理性㊁行四绝( 勿意㊁勿必㊁勿固㊁勿我 )的风尚ꎮ在这一点上ꎬ作为后来者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对儒家 致中和 的理解与张申府有着相似之处ꎬ饶宗颐认为: 数十年来许多新的文化连续地给我们以无情的冲击ꎬ我们所产生的必须正视现实而不能逃避的反应也许是我们未来新生文化的源泉ꎮ [8]227显然ꎬ饶宗颐认为只有兼收并蓄ꎬ中华文化才会焕发新生ꎬ实现天下大同之理想ꎮ张申府极力推崇民主ꎬ亦是积极吸收外来文化ꎬ促进其与传统文化融合ꎬ推动中国哲学现代化的重要举措ꎮ他们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方面的目标是一致的ꎮ在张申府看来ꎬ民主合于 时中 的准则ꎬ合于 大道之行也ꎬ天下为公 的理想ꎬ民主是儒学忠恕之道的现代性表达ꎬ亦是其以 仁 为核心的儒学观的表征ꎮ㊀㊀三、结语如前所述ꎬ张申府儒学观的现代价值取向就是发扬理性与民主ꎮ理性既非来自于宇宙本原ꎬ亦非先验之良知ꎬ其并非不可触及的空中楼阁ꎬ而是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应有的一种生活行动习惯ꎮ所谓 通情理 表述的即是 通 的人总归是理性的意思ꎬ而理性也就以辨㊁通为极致ꎬ只有拥有这种生活习惯理性ꎬ方能成其为社会ꎮ民主的要义就在于承认他人㊁重视他人ꎬ大家依理而行ꎬ无所偏颇ꎬ而这也恰为理性之态度ꎮ儒家的 仁 之仁者爱人㊁ 忠 之尽己为人㊁ 恕 之推己及人ꎬ所表达的思想亦是承认他人㊁容许他人㊁重视他人ꎬ张申府提及的理性是被赋予了 仁 之义涵的理性ꎬ它同儒家的 仁 与 忠恕之道 是相契合的ꎬ 忠恕之道 亦是理性之道ꎮ要而言之ꎬ理性不仅是科学的根基与核心ꎬ亦是民主的精神与内涵ꎮ92。
孝的哲学基础
孝的哲学基础真正的学术批评总是有益的。
它或者帮助了解所批评的观点,或者让人们明了所批评的学说的失误,或者引起我们对某种理论的注意。
甚至错误的学术批评也有益于学术进步,只要这种批评是认真的,因为它能够激发我们去弄清正确的思想本身。
今天早上刚看到有人转发张祥龙教授的新书《家与孝:从中西间视野看》出版的消息,下午就看到友人转发的批评文章,接着就读到许多人对于这个书评的议论。
学术界对这部著作的反应可谓迅速而热烈,关注的热度似乎有些超乎寻常,出人意料。
我没想到一部严肃的哲学著作会受到如此“热捧”。
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有见到此书,仅仅凭网上的新书介绍就热切地对之展开评论。
但是退而思之,又感到一切皆在情理之中。
一方面“家”与“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这基因在最近的一百年间虽然屡受冲击、破坏和摧残,但是它还一直延续在中国人的血脉里,对家的向往和对孝的呼唤一直是我们的心声。
另一方面,今天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似乎愈益让人感受到家的不堪与孝的艰难。
正是因为《家与孝》与我们内心深处的关切天然吻合,所以此书一出,立马刺激了人们的“神经”,以至有人刚刚看完网上发布的《家与孝》的简短序言,尚未看到此书的内容,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挥笔写下洋洋洒洒的批评文章。
但是这些似是而非的不根之论也会给众多读者造成误导。
诚如张祥龙教授在序言中所说,这是一部在出版社的促动下,基本上由已发表的论文集结而成的书。
从目录上看,此书的大部分篇章我以前读过,有些还经过反复阅读。
书中原来未发表的部分,我今天读了它们的电子版书稿。
张祥龙教授论孝的其它著述我也曾仔细品味,我也曾多次聆听他所作的有关孝道的报告,对他正在进行的这方面工作也有所了解。
因此我想结合《家与孝》谈谈张祥龙教授的孝道学说,但不限于《家与孝》这部著作,因为只有了解张祥龙教授的这个研究的一般旨趣和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家与孝》中的观点。
由此,或许可以矫正一些对这部著作先入为主的偏见与曲解。
一、为什么研究孝道《家与孝》的旨趣在于研究孝,探寻孝的哲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儒學與當代哲學新視野學術研討會議程主辦單位:輔仁大學哲學系、華梵大學哲學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貴州大學哲學系
輔仁大學場
2016年4月27日(星期三)
時間會程主持人主講人/職稱論文題目8:30
9:00
報到
9:00 9:30 開幕式尤煌傑主任
開幕致詞
黎建球教授克思明院長姚新中院長莊勇院長尤煌傑主任
9:30
9:40
合影
09:40 10:50 (70’) 第
一
場
:
基
督
宗
教
與
哲
學
專
題
黎建球
輔仁大學哲學系
講座教授
歐陽謙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教授
尤煌傑
輔仁大學哲學系
教授兼系主任
早期臺灣新士林哲學家
的哲學著作巡禮
姚新中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院長、教授
論儒家與猶太傳統的智慧精神及
其內在張力
陳福濱
輔仁大學哲學系
教授
儒、道、釋三家與基督宗教
的悅樂精神
潘小慧
輔仁大學哲學系
教授
一種中國天主教哲學是否可能?
—以《羅光全書》和《形上生命
哲學》為據的討論
莊勇
貴州大學人文學院
院長、教授
當代黑苗村莊基督教信仰的特徵
10:50
11:00
茶敘
11:00 12:00 (60’) 第
二
場
:
美
與
存
有
專
題
林美茂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教授
尤煌傑
輔仁大學哲學系
教授兼系主任
劉康
輔仁大學哲學系
助理教授
多瑪斯形上學的起點:
論存在與本質
羅绂文
貴州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
教授
試論杜夫海納審美物件論對康得
理論的繼承和轉換
馬琳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副教授
從《存有與時間》來解讀海德格
爾的《藝術作品之起源》
何佳瑞
輔仁大學天主教
學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Viewing pluralism from a
perspective of art
12:00
13:30
午餐
13:30 14:40 (70’) 第
三
場
:
中
西
哲
學
對
話
與
儒
學
現
代
性
專
題
莊勇
貴州大學人文學院
院長、教授
尹錫珉
韓國建國大學亞洲與
離散研究所助教授
劉俊法
輔仁大學哲學系
助理教授
舊瓶新酒—
儒學與萊布尼茲哲學的關聯
李科林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副教授
在現象和心理之間:比較胡塞爾
和德勒茲的無意識理論
周明泉
輔仁大學哲學系
助理教授
論現代性社會的理性病理:早期
法蘭克福學派社會批判理論的觀
點
张雪松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副教授
“擇善而固執之”:改革開放之初任
繼愈先生馬克思主義
宗教學思想探析
歐陽謙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教授
列維納斯關於愛的他者倫理學
—兼論孔子仁學中的他者問題
14:40
14:50
茶敘
14:50 16:00 (70’) 第
四
場
:
中
國
哲
學
專
題
陳福濱
輔仁大學哲學系
教授
姚新中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院長、教授
關曉麗
吉林財經大學
教授
傳統中和思想的現代價值
陳世珍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副教授
《論語》中的認識論思想研究
郭梨華
輔仁大學哲學系
教授
文子與黃老
黃玉麟
輔仁大學哲學系
專案助理教授
莊子知識觀的氣論詮釋
曾振宇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
教授
氣與神合一:張載氣學新論
16:00
16:10
茶敘
16:10 17:20 (70’) 第
五
場
:
東
亞
儒
學
專
題
潘小慧
輔仁大學哲學系
教授
曾振宇
山東大學
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
肖群忠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教授
論儒家思想中的敬業精神
尹錫珉
韓國建國大學亞洲與離散
研究所助理教授
茶山易學的太極和天主
余開亮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副教授
儒家倫理美學的當代合法性辯護
高在錫
韓國成均館大學儒學院
助理教授
東亞人性談論之特徵研究-以孟子
性善說為主
林美茂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教授
荻生徂徠道論對於朱子學的批
判—以《辯道》與《辨名》為中
心
17:20 17:40
總結
與閉幕
尤煌傑主任
會議總結:傅玲玲副教授、邱建碩助理教授
閉幕致詞:姚新中院長、尤煌傑主任
2016儒學與當代哲學新視野學術研討會議程
主辦單位:輔仁大學哲學系、華梵大學哲學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貴州大學哲學系
華梵大學場
2016年4月30日(星期六)
時間會程主持人主講人/職
稱
論文題目
8:30
9:00
報到
9:00 9:15 開幕式呂健吉主任
高柏園校長、尤煌傑主任、姚新中院長、莊勇院長、呂健吉
主任
9:15 9:40 主題
演講
尤煌傑主任高柏園校長: 儒佛會通與宗教對話
09:40 10:50 (70’) 第
一
場
:
勞
思
光
專
題
呂健吉
華梵大學哲學系
主任、副教授
羅绂文
貴州大學人文學院哲
學系教授
郭朝順
華梵大學哲學系
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論勞思光哲學模型─
以《勞思光論哲學基本問題》為依據
林碧玲
華梵大學中文系
副教授
勞思光論《禮記.大學》原義——以
儒家「成德之學」的世界化為研究取
向
陳振崑
華梵大學哲學系
副教授
自覺心與合理性─勞思光先生
儒家德性論的理學與心學對比詮釋
王隆升
華梵大學中文系
副教授
時差的超越:
論勞思光韋齋詩的時空感興
王惠雯
華梵大學哲學系
副教授
哲學教育理念之建構─從勞思光
論中國哲學史之思維方法談起
10:50
11:10
合影/茶敘
11:10 12:10 (60’) 第
二
場
:
近
現
代
文
化
與
儒
家
專
題
肖群忠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教授
郭朝順
華梵大學哲學系
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李萍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教授
論中國茶道對儒學生命觀的揚棄
鄧國宏
貴州大學人文學院
哲學系講師
章學誠的荀子學探賾
張旭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副教授
大陸新儒家與西方保守主義
劉永謀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教授
技治主義與當代中國
12:10
12:20
閉幕式呂健吉主任閉幕致詞尤煌傑主任、呂健吉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