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110个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传播学110个名词解释

传播学110个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学名词解释135个

传播学名词解释135个

传播学概论1、传播(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语“communis”,具有“公共”、“社区”的意思,经过约定俗成演变成今天的“传播”、“传递”、“沟通”的意思。

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是一种行为(人为主体),一种过程(动态),一种系统(综合性)。

他主要包括:传播学概论、传播学研究方法、文化传播学、传播学研究专题、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等课程也是新闻传播学科、广告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科、影视工程学科的专业基础课。

总结: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

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有动机的。

2、关于传播的定义大体有以下三种说法:共享说:(传播是一个信息共享的过程)、劝服说:(传播是有目的的影响别人的一种行为)、反应说:(传播是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3、传播的四要素:传播者(信源)、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方式或渠道(信道)、传播接受者(信宿)4、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涉及1)自然科学-研究传播媒介的技术性支持。

2)社会科学-揭示社会信息和传播的规律。

3)人文科学-思考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价值性问题。

传播学的一般理论包括:信息理论、符号理论、意义理论、传播效果理论、反馈理论、模式理论等,是关于一般传播规律的总结。

传播学的分支理论包括:大众传播学、组织传播学、人际传播学、内向传播学。

5、“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是传播学的方法论。

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

1.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3.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4.自我传播:就是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进行沟通。

5.人际传播: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面对面信息交流,亦称为亲身传播,它还包括,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传播。

广义的则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的层次。

6.群体传播:及团体传播,有时也称做小团体传播。

是指人们在“群体”X围内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个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7.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既有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9.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比表述,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10.模式: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11.编码:即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这个过程也叫“符号化”。

12.译码:可称作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也叫符号解读过程。

13.反馈: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

在传播过程研究中,指传播过程中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粗反应。

14.奥斯古—施拉姆模式:提出,意味着与传统模式的决然决裂。

这个模式的另一个重要功绩是引申了“传播单位”的思想。

他们认为,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

都兼有传者和受者这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即2+4定律。

这样,传播过程的四个要素,被细分为六个,即发信,符号化,受信,符号解读,讯息和媒介。

15.传播学研究的“综合化”: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他的研究视野是相当广泛的。

对象的多样性传播学研究手段的多样性。

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1, 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符号: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3,符号化: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它符号的活动。

4,符号解读: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5,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的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6,传播情境: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7,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8,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9,人内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0,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11,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12,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13,信息压力: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会大于少数人,基于这种信念,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为信任的态度。

14,趋同心理:遵从性,个人希望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15,下行传播:有关组织的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

16,上行传播: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或部下向上司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望与要求的信息传达活动。

17,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的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8,信息环境: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9,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1、传播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2、系统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意义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对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4、传播者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5、拉斯韦尔模式又叫“ 模式,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

主要包括Who (谁)、Sayswhat (说什么)、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6、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7、群体压力群体中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迫使个体放弃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和多数人保持一致。

8、流言所谓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9、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0、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也有学者称之为“似而非环境“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1、媒介技术所谓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12、把关模式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的,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

传播学100个名词解释

传播学100个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 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学100个名词解释

传播学100个名词解释

传播学100个名词解释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学概论_名词解释

传播学概论_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1、库利: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社会互动理论的倡始人;他认为,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由社会互动所形成的“镜中之我”,是一种社会性产物;2、皮尔士:美国哲学家,符号学和实用主义的创始人;实用主义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现代哲学派别,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潮;强调实际经验是最重要的,原则和推理是次要的;信仰和观念是否真实在于它们是否能带来实际效果;3、实用主义:实用主义的创始人是皮尔士,;实用主义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现代哲学派别,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潮;实用主义认为,当代哲学划分为两种主要分歧,一种是理性主义者,另一种是经验主义者;实用主义意在寻找到一条中间道路;强调实际经验是最重要的,原则和推理是次要的;信仰和观念是否真实在于它们是否能带来实际效果;4、符号学:广义上是研究符号传意的人文科学,当中含盖所有文字符、讯号符、密码的科学;可是,由于含盖的范围过于广阔,在西方世界的人文科学中并未得到重视,直至结构主义在二十世纪下半期兴起;现代符号学一个强大的源头是世纪初瑞士语言学泰斗索绪尔,索绪尔将符号分成意符和意指两个互不从属的部分之后,真正确立了符号学的基本理论;6、系统: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把极其复杂的研究对象称为系统,即由相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们从属的更大的系统的组成部分;7、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的发展可以被区分为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强调强化、奖赏与惩罚的重要性,以及影响人们行为的制约作用,它甚至试图用这些概念解释人类的思维与语言;8、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它产生时间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孔德等提出;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称为老实证主义,20世纪盛极一时的逻辑实证主义称为新实证主义;9、毕升:中国发明家,北宋人;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宋朝的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记载了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后来德国工匠古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10、古登堡:德国工匠古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迅速地推动了西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11、欧洲启蒙运动: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文艺复兴之后近代人类的第二次思想解放;启蒙”就是使人们脱离未成熟状态,把人们从迷信或偏见中解放出来;启蒙运动的矛头直接指向“黑暗的中世纪”;西方的启蒙运动持续了约400年,形成了两大思潮、两种文化;一种是以笛卡尔为代表运用理性主义的逻辑方法,形成了一种文学文化;一种是以培根为代表运用经验主义的逻辑方法,形成了一种科学文化;这就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的由来;12、文艺复兴13、培根:14、康德:15、尼采16、亚里士多德:17、黑格尔:18、马克思:19、恩格斯:20、霍克海默:21、哈贝马斯:德国哲学和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旗手;22、福柯23、伏尔泰:24、信息经济:所谓信息经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最早提出"信息经济"概念的是美国学者马克卢普;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发展了"信息经济"的概念.贝尔认为发达国家已经从前工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最终到达后工业社会阶段;不触摸的信息型经济取代可以触摸的物质型经济而在整个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26、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信息社会这个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来的;贝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区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三大阶段;后工业社会是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因此,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体力劳动或能源,而是信息;27、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一般1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含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GNP比GDP更能反映一个国家真实的经济状况,因为GDP是国土原则,GDP包含了外国公司在本国创造的收入,而这些收入最终要流入外国;28、能指:索绪尔认为每一个语言符号包括了由能指与所指两个部分;能指是符号的物质形式,由声音-形象两部分构成;这样的声音-形象在社会的约定俗成中被分配与某种概念发生关系,在使用者之间能够引发某种概念的联想;这种概念就是所指;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自由选择的,对于使用它的语言社会来说,又是强制的;32、行为艺术: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洲的现代艺术形态之一;它是在以艺术家自己的身体为基本材料的行为表演过程中,通过艺术家的自身身体的体验来达到一种人与物、与环境的交流,同时经由这种交流传达出一些非视觉审美性的内涵;行为艺术采取很夸张的表现手法,用行为来表达人对世界的看法;这些行为有的是美的,有的是丑的,但不是人在正常状态下有的;33、文化快餐:35、马斯洛:36、知识经济:知识经济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里的以知识为基础,是相对于现行的“以物质为基础的经济”而言的;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37、信息产业:最早提出与信息产业相类似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教授;信息产业又称第四产业,特指将信息转变为商品的行业,信息产业又分四个行业:出版业、电影和录音业、广播电视和通信行业、信息服务和数据处理服务行业;38、舆论制裁:39、社会公共事件:40、舆论: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合意达成的理性过程;社会心理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机制,把舆论作为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来探讨它的形成过程、社会作用和客观规律;41、话语分析:42、伯纳斯:43、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定义下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从上至下的控制,由于社会结构的制约,个人很难摆脱意识形态的控制;44、文化工业:45、文化霸权:46、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回应,排斥“整体”的观念,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47、西方中心主义:48、斯图亚特·霍尔:49、马克思·韦伯:50、杜威:52、语用学:53、网络经济:网络经济Internet Economy,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不仅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也包括由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所引起的传统产业、传统经济部门的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它实际上是一种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54、社会财富: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具有对人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是指进入社会生产、生活领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物质;社会财富包括自然资源、劳动产品和知识技术产品等形式;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社会财富的两个基本属性;57、数字经济:指一个经济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数字技术被广泛使用并由此带来了整个经济环境和经济活动的根本变化;企业、消费者和政府之间通过网络进行的交易迅速增长;数字经济主要研究生产、分销和销售都依赖数字技术的商品和服务;59、民族主义:简言之,即指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上至尊价值观考虑的思想或运动;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60、社群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后产生的当代最有影响的西方政治思潮之一;社群主义的哲学基础是新集体主义;是认为个人及其自我最终是他或他所在的社群决定的;主要代表有桑德尔等;61、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内容之一;调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原则;指一切言行以合乎无产阶级及其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思想;它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是根本对立的,是共产主义道德区别于一切旧道德的本质特征;62、共产主义:是一种政治信仰或社会状态,现今的共产主义奉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为基本思想;共产主义主张消灭私有产权,并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制度、没有国家和政府,并且进行集体生产的社会;共产主义思想的实行上,需要每人有高度发达的集体主义思想;63、无政府主义:它的基本立场是反对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统治和权威,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它的政治诉求是消除政府以及社会上或经济上的任何独裁统治关系;对大多数无政府主义者而言,“无政府”一词并不代表混乱、或道德沦丧的状态,而是一种由自由的个体们自愿结合,互助、自治、反独裁主义的和谐社会;64、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65、唯心主义:即唯心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与唯物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66、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也就是说“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67、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68、现实主义: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一种是广义的现实主义,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作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成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准则;理想主义;理想主义对社会的认知与宣扬常常导致乌托邦主义;69、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70、人本主义:通常指人本学唯物主义,是一种把人生物化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学说;以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为代表;费尔巴哈由于把庸俗唯物主义同一般的唯物主义混为一谈,避免采用甚至反对“唯物主义”这个术语,因而将自己的哲学称作“人本主义”;71、形式主义:指在艺术、文学、与哲学上,对形式而非内容的着重;有形式主义行为的人,被称为“形式主义者”;形式主义的思想根源和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72、存在主义: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三大类,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73、恐怖主义:恐怖主义是实施者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通过将一定的对象至于恐怖之中,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行为;恐怖主义事件主要是由极左翼和极右翼的恐怖主义团体,以及极端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的组织和派别所组织策划的;74、马尔库塞:75、对话理论:巴赫金认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依赖他人和其他客体才能完成自我的定位;所以自我中包含他人,自我封闭的个体无法存在;因此,对话无处不在;在对话中,我们要积极地揣摩听者的接收与背景,积极地理解与反馈;最终在平等、双向的基础上,达成听者与说者的相互理解;77、葛兰西:是意大利的共产主义者,他短暂的一生中有十年在法西斯的监狱中度过,在狱中他尽其所能,对文化与政治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与批判;他对文化研究影响最大的理论是霸权理论;77、霸权:霸权概念是由文化研究学派的学者葛兰西提出;霸权确切地说是文化领导权,是指一定阶级联盟为了自己的利益对整个市民社会的统治;葛兰西把社会分成两个部分,国家和市民社会;对于国家的统治,可以通过暴力或强制,但对于市民社会的控制,则不能单纯依靠外在的武力,必须诉诸文化;这种文化的领导权是建立在公民的常识和同意的基础之上的;78、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在索绪尔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运动和理论;人类社会中存在着普遍性的结构,这些结构会决定人的行为和事件,它们是高度抽象的,并且超越历史和文化;在结构主义的解释框架下,人的能动性被从文化过程中排除出去;79、批判学派: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等人;批判学派那样主张根本改变经济结构与思想现状;80、文化研究学派:81、法兰克福学派:82、修辞学:82、新修辞学:83、乌合之众广场效应:勒庞在总结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集群心里后提出的概念,是一群临时聚集起来的人,他们是物理空间相近的群体,具有相同的心理特征,容易受到外界的心理暗示,表现出非理性的特征;84、公众:纯粹精神上的集体,由分散的个体组成,他们没有身体上的接触,他们的组合完全是精神关系上的组合;这些分离而分散的个体由现代化的传播技术结合在一起;公众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它形成了民意;85、苏格拉底:86、戏剧理论:87、芝加哥学派:88、叙事范式理论:由费希尔提出的新修辞学代表理论,该理论认为,有相当的传播都是叙事和讲故事,人们接受一种说法和拒绝一种说法,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他并不像后现代主义者那样,认为怎么都行,没有标准,只是强调人们接受某个修辞的标准并不具有唯一性;89、李普曼:美国著名报人,从1921年开始,一直为美国的主流大报撰写社论和专栏;其著作有民意幻影的公众等,李普曼提出了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两个概念,是现代新闻学和传播研究的奠基人之一;90、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也就是说我们头脑中的图像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只是对大众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的反映;91、刻板印象成见:由李普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92、公民公共、市民新闻:93、实证研究:94、米德:是芝加哥学派中影响仅次于帕克的二号领袖人物,也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互动理论的创始人之一;米德关于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取得以及社会自我理论,对现代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具有很大影响,他提出的主我和客我理论,对理解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具有重要意义;95、伊里调查:96、CPI:97、尼葛洛庞帝:bp4798、涂尔干:99、管理学派经验学派:也被称为管理学派,在广义上指的是主要以经验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它与主要以思辩性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相区别;在传播学中,经验学派由其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100、纽曼:101、语义学:102、现象学:主张没有绝对客观的实在,所有的实在都来自于经验与人的感知;通过分析人的有意识的经验,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103、诠释学:它的前提主张与现象学相似,也认为不存在客观的实在,一切客体都要经过人的诠释后才能成为人类的经验和知识;把人的主观理解作为研究的重点;104、符号互动论:主张世界不是客观的,而是由象征符号组成的,象征符号具有意义,这些意义是人们在互动中逐渐形成的;105、新马克思主义:106、新左翼派:109、麦卡锡主义:110、新自由主义:就是主张政府尽量少干预经济,提倡自由市场,鼓励私有企业和消费选择,自从20世纪80年代里跟和撒切尔夫人大力提倡后,新自由主义一直成为西方政府制定政策的主要理念;111、社会主义:112、资本主义:113、霍夫兰:114、传播伦理:115、媒介素养:116、知沟假说:出自蒂奇纳、多诺霍和奥里恩认为“随着大众媒介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公共事件或科技新闻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117、炉边谈话:118、舆论学:119、意见气候:220、卢梭:221、乐队花车效应:人们愿意成为胜利者中的一员而不是失败者中的一员——也可以作为人们从众的动机;222、原型:223、典型:224、认知心理学:出自尼赛尔,心理学的一种取向,将人视做主动的知识探索者,他们在世界中的言行正是基于这些知识;225、文化工业:阿多诺将被商业化的大众文化称为文化工业,与真正产生于民众的文化相区别;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上层建筑沦为经济基础,文化创作越来越具有商品生产的特征;文化工业的最大特征就是为了消费而生产;文化工业把一切艺术作品变成商品,用交换价值取代使用价值,同时也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化了;226、伪事件:227、零和博弈:228、文化:229、冰川效应:在较短时间里,人们感觉不到温度微小的变化,但是长期的积累,就会产生沧海桑田的巨变;230、社会学:231、社会心理学:232、新右派:233、撒切尔主义:234、里根主义:这种保守的国家政策有两个主要的特征:一是强调市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国家应该最小限度地干预公民的生活,自由竞争可以完成社会调节;235、文化民粹主义:236、新闻专业主义:237、麦克卢汉:238、罗杰斯:239、控制论:控制论的基本思路就是运用反馈信息来调节和控制系统行为,达到预期的目的;240、信息论:241、系统论:242、编码:编码是指信息传播者将所传递的信息、意图和观点,转化为符号的过程;作为传播者,编码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传播效果的好坏,编码一方面受编码者世界观、价值观、知识范围和经验等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受编码者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243、译码:就是将符号还原为信息或意义的过程,与编码过程相对应;受众的解读不仅是对符号的简单解码,还会将符号放入符号间的创造性关系中,带到整体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理解;受众的知识结构、社会地位、解码语境的不同,会导致他们对传播内容做出不同的解码;受众的译码主要有同向性、对抗性、妥协性三种形态;244、巴特:245、格伯纳:246、费斯廷格;247、卢因:248、公众外交:249、认同不当:指无法分清同一类别或范畴中成员之间的区别;这一术语指的是,把同一类别中的不同成员视为相同的个体;说明这种现象的另一术语是类别思维;最常见的一种认同不当是刻板印象;250、二元价值观评判:是指在实际上有很多可能性的情况下却认为只有两种可能性的思维;它又称为非此即彼的思维或者排除中间层次的思维;语言加强了这种趋势,这是因为,在描述一种情况时通常只有一对反对词可用;251、无意识投射:是指不自觉地将我们过去的经历、猜想和偏见投射到我们的知觉上;252、虚拟社区:是指存在于电子传播世界里的、而非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的社区;聊天室、电子邮递名录、电子讨论区是近些年兴起的可以在线形成社区的例子;居住在世界各个不同角落的人们只要有共同的兴趣,就可以在电子空间里聚到一起来讨论某个话题;253、互动性:互动性是新媒体、特别是互联网被提及最多的特性之一;。

传播学名词解释.txt

传播学名词解释.txt

12、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分解为四层含义:(1)为数众多的传播者(2)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3)人数众多的受传者(4)大批复制的传播内容。
13、信息环境----就是由大众传播所建构的一个拟态环境,
9. 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P194
10. 潜网——任何处于稳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P129-130
26、文化帝国----又称媒介帝国主义,是西方国家利用各种手段包括大众传播媒介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生活进行系统渗透和控制,以达到重塑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使之服从帝国主义利益的目的。
27、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符号----符号又称指号、记号、符码、代码等,是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是特定指示对象的代表物,是信息的物质载体。
6、信号----信号就是反映指示对象的特征,与指示对象之间存在着自然因果关系的一类符号。
7、象征符----象征符是通过人为约定的方式用作指示对象的代表,与指示对象建立起非必然性联系的一类符号。
14、大众传播媒介----是指能够向社会大众大规模传播信息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和信息载体。(
15、媒介控制----是指传播制度中通过某些环节或因素对传播媒介的传播行为进行约束和施加影响,使其符合社会利益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

传播学专业考研名词解释

传播学专业考研名词解释

传播学专业考研名词解释1.传播:信息流动的过程。

它涉及信息的发送、接收和共享,是社会互动的基础。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指的是个人内部的思维、情感、认知等活动的传递和交流。

3.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它可以是直接的口头交流,也可以通过非语言符号(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进行。

4.群体传播: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群体传播通常涉及多人之间的互动,并受到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等因素的影响。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方案的信息交流活动,通常发生在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旨在实现组织目标。

6.把关人: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

这个概念由卢因提出,指的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有些人或机构会根据自己的立场、视角或目的,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从而控制信息的流向和内容。

7.新闻时新性:新闻事实在被及时传播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新鲜特征。

它强调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颖性。

8.新闻时宜性:新闻事实得以传播的最佳时间。

即为了产生最好的效果,新闻传播主体根据受众需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选定的宜于报道新闻事实的最佳时机。

9.独家新闻:那些新的、独自占有的,及时播发之后能产生强烈社会反响的新闻。

它可以分为相对独家新闻(时间差新闻)和绝对独家新闻(非时间差新闻)。

10.瞬态新闻:在快速传播中产生的新闻,具有时宜性强、时效性突出的特点。

它所蕴含的“报道时机”稍纵即逝。

11.新闻自由: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自由,它包括采访、编辑、传送、评论和收受等方面的自由。

它是新闻业的基本原则之一,旨在保障新闻的公正、客观和真实。

以上只是传播学专业考研中常见的部分名词解释,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概念和术语需要掌握。

在备考过程中,建议考生结合教材和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复习,以全面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1.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3.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4.自我传播:就是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5.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之为亲身传播,它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

广义的则包括群众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6.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

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7.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9.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表达,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10.模式: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11.拉斯韦尔模式:传统的线性模式中最具代表性者之一,又叫5W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来的。

按其观点,传播的过程可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四大要素,再加上效果成为五大环节。

12.“2+4定律”:这是“传播单位”思想的主要内容。

兼有传者和受者这两种身份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13.编码:即认知一表述过程,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这个过程也叫“符号化”。

14.译码:可称表述一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也叫符号读解过程。

15.反馈: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

在传播过程研究中,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

16.传播学研究的“定量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叫定量化。

传播学概论部分名词解释、简答、综述

传播学概论部分名词解释、简答、综述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1.内向传播:内向传播又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

是指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代表的主我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望的客我间的信息交流。

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发送信息的主题和接受信息的客体都是同一个人。

内向传播的核心是自我管理。

2.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之外的一切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个人互动的传播模式。

狭义的人际传播是指两者或两者以上面对面或通过简单媒介进行信息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是组织传播的基础。

其特点是直接传播,随意性大,保密性强,反馈迅速,速度可控;弱点是覆盖面窄,传播速度慢,内容易走形,多数留于记忆。

3.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一种信息交流过程,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组织传播包括信息,相互依赖的关系,传播过程,传播环境,传播网络五个部分。

4.群体传播:群体传播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流。

群体就是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系统。

群体内各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指向某种共同的活动目标。

群体传播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5.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机器,产生和传递公众信息的一个过程,这些信息的目标为庞大的,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

6.约哈里之窗:1955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卢夫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的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之窗。

由于现实中人们的自我表露程度不同,每个窗口的大小也不同,受到时间、地点、交往对象等因素的制约。

扩大对他人的自我开放区域能够提高人际传播效率,自我表露的过程不但能促进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还能促进社会的协调与发展。

7.符号:符号就是用来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可以具体表现某物,也可以表示精神的抽象概念。

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的中介,单独存在与其间,承担双方的信息交互。

考研 传播学—名词解释

考研 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一)重要概念1、传播(05考)——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架子花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3、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4、文化——即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是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5、传播过程——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

6、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7、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8、内省式思考——是一种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9、群体传播——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

岩原勉认为,“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10、集合行为——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11、组织传播——是指围绕相应的组织目标,在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于环境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播以达到组织关系协调的活动。

包括组织内传播、组织外传播。

12、大众传播(06考)——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其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13、信息环境——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4、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非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5、传播制度——指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16、大众传媒——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因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顾把它们成为大众传播者或大众传媒。

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学名词解释必背

传播学名词解释必背

传播学名词解释必背传播学是研究和分析信息传播、沟通、交流以及影响大众意识和行为的学科。

在传播学领域,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理解和掌握,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及拓展:1.传播:传播指的是信息、思想、观念、价值观等内容在社会群体中广泛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各种媒介途径进行,包括口头、书面、视觉、数字等。

2.媒介:媒介是传播信息的工具或平台,它可以是印刷媒体(如报纸、杂志)、电子媒体(如电视、广播)、数字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3.公众:公众通常指的是受传播影响的广大人群,他们可能具有共同的兴趣、需求或特定背景,是信息传播的主要受众。

4.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指那些能够同时传递信息给大量的受众的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等。

它们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能够对公众的意识形态和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

5.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构建的交流平台,它可以让用户自由地创建、分享和交流信息,如微博、微信、脸书等。

它们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使得个体可以更直接地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

6.信息扩散:信息扩散是指信息在社交网络上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传播和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更加迅速和广泛,形成了信息病毒效应,一条信息可以迅速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大量人群中。

7.媒介效果:指传媒对受众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效果。

媒介效果可以分为认知效果、态度效果、行为效果等不同层次的影响。

8.文化传播:文化传播指的是通过媒介和其他载体传递和传播的文化元素,如价值观、观念、艺术作品等。

文化传播是文化的传承和转化的重要方式,能够影响个体和社会的认同感和认知结构。

以上仅是一些传播学中的重要名词解释,传播学领域涉及广泛,还包括传播理论、传播策略、传播研究方法等等。

了解和掌握这些名词和概念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信息传播的过程和影响。

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1. 反馈:传播过程中受传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的反应,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2. “两级传播”理论: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伊里调查的发现,对传播过程作了这样一种推测: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作用于)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这就是“两级传播”概念产生的依据。

1962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杰斯对农村中新事物的采纳和普及过程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这项研究的成果之一,是把“两级传播”理论发展成“多级”或“N级传播”理论。

3. 传播流程: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4. 抽样调查法: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其中,被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称为“总体”;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样本”。

在抽样调查中,样本数的确定是一个关键问题。

抽样的方式,有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两大类。

5. 模式: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

基本类型:文字模式,图像模式(最常用的模式),数学模式6. 受众: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是传播过程的要素之一。

大众传播的受众是对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的总称。

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受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受众不仅是大众传播信息到达的目的地,而且也是媒介信息的积极主动的“觅信者”。

同时,受众还是大众传播过程的反馈信息源。

7. 媒介:原义为中间物,传导体,手段,工具等。

在传播学中,是指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

媒介包括个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中介物(如电话)和用于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传播的工具(如报刊)。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崛起,又出现了网络这新一媒介。

8. “两面提示”:在提示自已一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

14、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15、“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

16、编码和译码(或解码):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译码: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

17、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众、首属群体,指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

18、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19、马莱茨克的传播模式: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展开了。

传者方面,记者编辑都有主动性,反过来又承受着“讯息的压力”,媒介的压力。

有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

受者方面,与传者对应,也不能不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受者同样受到“媒介压力”。

“感觉和效果”是双向互动的过程。

讯息作用于受者,受者也反作用于讯息。

与传者一样,受者也有复杂的背景:个人层面、组织组织层面、社会层面。

20、归纳:以数据为基础,把数据反映的实际关系组织为理论原则。

21、演绎:从理论解释出发,寻求数据以检验理论的预测。

22、抽样调查法: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23、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的区别随机抽样:使总体中所有个体具有相同的被抽中的机会的抽样形式。

非随机抽样:调查目的仅是对问题做初步探索,获得研究的线索和提出假设,而不是由样本推论总体,采用的抽样方式。

24、内容分析: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中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

特点:①客观性。

②系统性。

③定量性。

④显性内容。

25、皮亚杰、托尔曼、斯蒂芬森的个人功能学说:传播的个人功能,可以分为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两种。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社交性的谈话是试图影响对方或者实际上是在和对方交换意见。

自我中心性的“谈话”则是在对他自己“谈话”,或者是为了同恰好在那里的任何人发生联系而感到高兴。

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认为,有很多传播是属于工具性的行为,即使是最明显的自我意识的传播也往往具有作为工具使用的目的。

传播行为既有目的性,又有认知性。

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林认为,传播的目的不是为了去完成任何事情而仅仅是为了获得各自的满足和快乐,而对某些导致行动的传播则贬低为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

英国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大多可归入受众研究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之中。

他把传播的功能和受众关注传媒的动机看做是一回事,是不妥当的,个人动机只是一种主观的愿望。

26、个人的社会化:大众传播通常能够潜移默化地使个人接受或认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使个人和社会取得协调一致。

27、麦奎尔的传播媒介的个人功能:英国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大多可归入受众研究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之中。

他列举了传播媒介个人功能在四方面的表现:信息功能;发展个性的功能;与社会整合的功能;娱乐功能。

麦奎尔把传播的功能和受众关注传媒的动机看做是一回事,是不妥当的,个人动机只是一种主观的愿望。

28、大众文化: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

大众文化不同于高级文化,因为高级文化具有明显的阶层性;它也不同于乡土文化和群众文化,因为后者具有明显的自发性。

大众文化的特点是:①商品性: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行为;②通俗性,即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③流行性,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④娱乐性;⑤大众传媒的依赖性,即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

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

29、大众传播的授予地位功能:大众传播通过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能够授予个人、团体、社会问题以及社会运动以显赫的地位。

30、大众传播的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大众传媒可以通过“揭露”某些背离公共道德的行为发起有组织的社会行动。

31、大众传播的麻醉功能: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

对社会问题和社会活动的虚幻满足,反而削弱了人们的行动能力。

双重行动模式:巴斯指出,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两个步骤,这就是他所说的“双重行动”。

其中的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采集,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

第二个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

32、“潜网”: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

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如刚踏入新闻界的年轻记者无所顾忌、敢作敢为,但最终会变得同老记者一样循规蹈矩,将自己逐渐融入那张潜网。

这张潜网便是布里德所说的编辑部中的社会控制。

33、“权力的媒介”:美国传播学者阿特休尔教授的所著。

此书对自由主义理论与社会责任学说的主要区别作了评断。

即:自由主义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完全自由,不受任何约束,而社会责任论则认识到不受限制的自由会带来危险。

34、报刊的四种理论:施拉姆参与撰写《报刊的四种理论》,即:“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和“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四种理论所涉及的传播观念及体制,基本上包括了大众传播兴起以来的主要控制模式,即君主独裁式、自由放任式、自我约束与国家统管式。

①集权主义理论思想主旨是: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二,真理是权力的产物,权力是衡量真理的尺度。

在这种背景下,当时西方各国实施严格的控制和垄断,体现了君主独裁式。

②自由主义理论其基本主张有:一,个人权益高于一切,所谓国家归根结底应用来保护个人权益。

二,之所以允许人们有言论自由,是因为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不论各种言论如何泛滥,人都能凭理性辨别出什么是真理。

三,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展开“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才能发展。

自由论坚决反对对传播活动实施的任何形式的限制,鼓吹让传播媒介随意报道任何事实,“无拘无束”的传播体制便随之确立。

③社会责任理论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这体现了大众传播的自我约束体系。

④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

这一理论针对的是以原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传播理论与体制,《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的作者看来,这种传播理论与体制不过是集权主义传播理论与体制的继承延续。

35、报刊的四种控制观念(控制体系):一、政治控制。

集中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

常见的手段有:立法、行政、操纵新闻。

二、经济控制。

关键媒介在所有权上,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广告。

三、受众控制。

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馈上。

有直接表示意见建议的(通过信件、电话等),有间接显示态度和看法(是否订阅报纸、收看节目等),传播者也主动收集公众反应。

四、自我控制。

一是媒介组织对本机构人员的纪律要求与行业规范,二是各类传播从业者按照一般的行为准则和自身的职36、内容分析法是一种研究方法。

贝雷尔森定义为“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分析与描述的一种方法。

”它不研究内容分析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传播内容(信息)的实质和分类,信息符号的区别及其内在的关联性等基本问题。

内容分析就是研究被分析的内容。

“内容”是社会上传播和各种各样的信息。

传播内容是一个主要因素,体现和表达传播者的意图与愿望。

37、可读性:原意指新闻、文学作品等易于阅读的程度,即作品使读者易于接受和了解,而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38、前台行为与后台行为(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将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戏剧进行类比,他认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不同的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观众成员面前显示自己的略有不同的“变体形式”。

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行为举止可分为两大类:“在前台的行为”和“在后台的行为”合适的在前台的行为代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的人按其所扮演角色的社会规范应有的行为。

39、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包括理论及评价)主要论点:①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

梅罗维茨认为,由媒介造成的信息环境同人们表现自己行为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同样重要;在确定情境界限中,应把接触信息的机会考虑进去并当作关键因素。

②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

梅罗维茨认为,对于每一社会情境来说,人们都需要一种明确的界限,因为人们需要始终如一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不同情境的分离使不同行为的分离成为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