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学案
006——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导学案附教学反思
总路线:时间年,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价:反映了广大群众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中,教材是很重要的材料但不是唯一的材料。多媒体视觉效果的冲击对学生理解课本的内容有着很大帮助,尤其是在历史课堂上,视频、图片和材料的展示是必不可少的。
三、本身存在的不足
教学语言的严整性还有待加强。课堂的气氛不够热烈。这其实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个性和教师的课堂调动能力的。自己的语气有时候过于平缓,缺乏激情。所以不能引人入胜。
A三大改造时期b一五计划期间C大跃进时期D十年文革时期
⑵中共八大后十年间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的是()
A王进喜B邓稼先C焦裕禄D雷锋
⑶1958年中共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这是由于()
A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B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
C苏联撕毁合同D急于求成
教
与
学
反
思
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自己要努力进取,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基本达到自己的设想的教学目标
1、从课堂的效果和课下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学生基本上都了解和掌握了两部分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设想通过展示材料,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阅读史料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学生反映良好。
二、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内容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
能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能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图片,培养概括、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设置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建立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教学策略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图片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并出示材料: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请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新课讲授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1. 国民经济的恢复首先,请看一段资料: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千克,钢0.29千克。
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教师提问:造成国民经济严峻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归纳:造成经济位于崩溃边缘的原因有:第一,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第二,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第三,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面对这种局面,出示材料: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100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80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
概论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案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①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③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根本不同的,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而不是对抗性矛盾。
(3)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在经济上: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在政治上:坚持“团结—批评—团结”;
在同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在民族关系上:坚持既反对大汉族主义,又反对地方主义。
如何借鉴苏联经验:《论十大关系》
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阐述了国内的十大关系 ,即:
(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产业结构问题 ;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生产力布局问题 ;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经济体制问题 ;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基本状况
一“穷”二“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
“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1961年9月,同蒙哥马利的谈话 )
【案例】蒙哥马利与毛泽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改革开放以后党的思想和理论奠定认识基础。
授课内容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历史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学习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列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积极作用、局限性,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通过对形势的理解、分析,引导学生能运用一定的逻辑推理去推导应对复杂形势的措施手段,进而分析评价政策,让学生能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考察学生面对矛盾问题的态度及应对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重点: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难点: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由回忆十月革命的过程,时间以及20世纪苏联主要领导人及苏联建立到解体的时间导入本课。
(3-5分钟)显示资料如下: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读一读上面的诗歌,分析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着怎样的处境?(情景问题导入)设计说明:提供材料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材料概括能力和解析能力,让学生理解新生苏俄政权处在非常时期,面临着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境内的反革命叛乱、经济恶化等问题,为寻找相应的对策做准备。
进而生成问题:当时的俄国该怎么办才能度过危机?2.(多媒体显示)材料分析: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回答:列宁说的“尝试”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尝试是失败了?设计说明:让学生通过材料概括出当时苏俄面临着哪些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理解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不利影响,为寻找新的政策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埋下伏笔。
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学案(含答案)
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案(含答案)时空坐标主要线索1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由此开始探索出一条适应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实践,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曲折和失误。
2中共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从此农村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国企改革,并逐步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3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四大把改革开放伟业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第8课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掌握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初步建立的史实,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特点。
2.掌握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字方针”“文革”等史实,分别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长期掠夺.压迫和国民政府的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状态。
2过程1新中国成立后用三年时间恢复了国民经济。
2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村生产力获得解放,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3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成了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4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改造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深化理解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历史因素我国重工业基础尤其薄弱,亟待发展。
2现实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国防实力.巩固新生政权。
3苏联经验苏联的五年计划同样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经济关系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导学案
专题七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学习目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了解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2、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3、体会列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勇气和求真务实的创造精神。
二、重点难点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2、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三、学法指导1、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形成本课的知识体系,明确教材的重难点,找出有疑问的地方,作好课堂学习的准备。
2、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分析政策内容,把握两种政策的内在联系,理解它们在苏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通过表格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四、知识链接苏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俄语:英语:Russian SFSR),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维埃俄国,旧译为全俄社会主义劳农委员会联邦共和国。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包括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一起正式合并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即苏联)。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是苏联面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面积占苏联总面积的76%,人口约是苏联的二分之一;作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其首府莫斯科也是苏联的首都。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决定改国名为俄罗斯联邦。
列宁:本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1870—1924年),出生在俄国辛比尔斯克省辛比尔斯克市(现乌里扬诺夫斯克州乌里扬诺夫斯克市),列宁是他参加革命后的化名。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案.do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_)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案知识和能力:1、 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归纳该政策的特点。
2、 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 变的必要性。
3、 归纳新经济政策的特点,说明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 探索。
情感、态度价值观:1、简述以列宁为首苏维埃政权克服种种严峻困难巩固新政权的事实,树 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2、通过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有益探索的事实,坚定求真、 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难点: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你知道当今世界上哪些国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而第一个社会主义 国家是何时何地诞生的?学生回忆必修一所学的知识回答,教师总结导入新课。
二、新授过程指导学生看本专题的导语部分,并结合H 录,了解本专题的主要内容。
指 导学生看第一节的“课前提示”明确本节的主要知识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 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资料卡片^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狠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小光荣牺牲。
——苏俄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指导学生看史料,思考:①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新生的苏维埃政 权而临着严峻的形势。
)②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怎样的形势?请结合教材相关 部分举例说明。
(答案: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苏联失去了主 要的粮食产地,四分Z 三的领土落入敌手,整个苏维埃政权陷入重重包围。
)③ 而对如此形势,苏俄人民采取什么措施战胜国内外敌人的?(答案:军事丄:组 建红军,抵抗敌人的进攻;经济上: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哪些主要内容?(1)实行余粮收集制推行工业国有化,实行高度集屮的管理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案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学习苏联经验,取得了一定实效。但实践表明,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的国情,需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认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以后,国内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逐步成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
2课时
多媒体教学
1课时
10分钟
15分钟
专题七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案人民版
最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探索坚持了独立自主,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其他一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可能过于依赖外部力量,没有形成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4.案例题: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案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探索的意义。
答案:以大跃进为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探索在这一时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号召,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失误,但通过及时调整和纠正,我们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5.论述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论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探索对我国发展的意义。
答案: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探索对我国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它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其次,它激发了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培养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再次,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最后,它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训,使我们更加明确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方向,为我国的发展避免了不必要的弯路和挫折。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探索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随堂练习中的问题。
2018年概论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学案
授课内容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
(2)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两步走”战略
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人大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宣布了“四个现代化(农业、工业、国防、科学)”的宏伟目标。
1964年,周恩来提出了分两步走的宏伟目标。
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教学反思
多媒体课件1份、
视频资料:“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课程导入
大家阅读并讨论《论十大关系》
新课
讲授
新课讲授
新课讲授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体现:
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
2、《中共八大政治报告》1956年9月
(3)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在经济上: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在政治上:坚持“团结—批评—团结”;
在同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中历史《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一历史《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叙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为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列宁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结果、意义;苏联成立;苏联第一部宪法生效;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时期):1925年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决定把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1927年召开的联共(布)十五大通过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方针。
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1936年苏维埃八大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特点: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
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评价:与当时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二三十年代使苏联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有严重缺点和弊端,阻碍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政体改革。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赫鲁晓夫改革时间、内容、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概况;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方式,改革的后果;苏联解体的经过: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背景、实质、结果)→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阿拉木图宣言》(标志苏联完全解体)。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意义。
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说明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2)过程与方法:阅读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等历史文献,学习用历史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列宁为首苏维埃政权克服种种严峻困难巩固新政权的事实,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通过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有益探索的事实,坚持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福州屏东中学教学笔记年月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
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
由于我市初中历史采取开卷考的形式,导致学生对历史往往存在这样一些印象:历史是‚副科‛;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
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但这一体例对教学有以下几点不利:⑴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⑵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⑶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⑷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
针对这些挑战,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⑴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
在有限的时间里,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
⑵反复推敲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
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
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
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
⑶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
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
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
⑷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
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
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
⑸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
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
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
⑹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
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学案
2.6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2、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严重失误。
3、了解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人物事迹。
重点: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
难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的严重失误的原因。
【知识导学】一、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1、_________年中共八大召开,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95年党提出的总路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紧接着党又发动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发动以上运动的原因是:对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____________、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_,忽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时期"左"的错误的主要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良好开端是指:_________________。
失误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1、建设成就:___________尤为突出,其中__________的建成结束了“洋油”时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
2、模范人物:石油工人____________、两弹元勋____________、县委书记______________。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学案 人民版必修2(1)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922年,苏俄社会景象顿然改观,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形形色色的人,簇拥在一处。
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唔!多得很呢!……库尔斯克(莫斯科南)农民对于新经济政策中的固定粮食税很满意……商业也活跃了起来,商店、面包房、咖啡馆也都开张了。
报道新经济政策的苏俄报刊想一想: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有哪些?这一政策的实施有什么政治意义?提示:主要目的:消除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政治意义:巩固了工农联盟,从而克服了国内的政治危机,有效地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历史背景(1)苏俄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退出__________,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惧和仇恨,它们妄图扼杀新生的__________。
(2)1918年3月,__________与苏俄境内的反革命势力勾结,向苏维埃俄国发动猖狂进攻,苏俄__________爆发。
苏俄国内战争是在苏俄摆脱帝国主义战争、准备进行和平建设的背景下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
2.主要内容(1)农业:实行__________,将农民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后来将征集对象又扩大到各种__________。
(2)工业: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__________,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__________统一分配,实行__________。
(4)劳动方面:实行成年人__________,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凡16~50岁的公民,只有完成一定的__________才能领取相应的口粮。
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核心内容,在短期内取得了明显效果,成为扭转苏俄国内战争局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案例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案例(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二、初步探索的背景和意义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案例四、总结正文【引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是我国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阶段的探索不仅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初步探索的背景和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由初步建立向全面建设过渡的阶段进行的。
这一阶段的探索,旨在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这一探索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二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三是为我国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案例】1.农业集体化: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积极推行农业集体化,通过合作社等方式,将农民组织起来,共同进行农业生产。
这一探索,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民利益,推动农业现代化。
2.工业化: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积极推行工业化,通过国家投资和计划经济等方式,推动工业的发展。
这一探索,旨在提高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等方式,推动经济的发展。
这一探索,旨在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总结】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通过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多种方式,积极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教案设计
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教案设计。
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我们必须结合具体历史,历史教育来探索实现这一目标的历史过程,为青年学生传授正确的社会主义思想,让他们了解、尊重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教学目标1.理解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思想和历史背景;2.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一切的核心思想;3.运用理论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理论基础;4.了解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差异,思考其中的原因;5.培养应对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逻辑思维。
二、教学内容1.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传统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2.关键时期的选择:从1957年到1966年之间的岁月,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的挑战和貌似合适之计的选择之间迷失了方向,全党进行了一场自我反思的大辩论,这场大辩论成为批判修正主义、批判主观主义、消除保守思想的中央级辩论;而且这个时期提出了“两个凡是”的原则,使得中国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3.确立以农业为基础的工业化道路的基本路径。
4.革命和建设的两个阶段的理论建构。
三、教学方法1.以案例和经典阅读推进教学:透过历史光景里的重点人物,并对其思想和理念次序和脉络进行解读,从而联系到大时代背景,推进主题,设计各类实用科学实现实践的做法,进而深入学生在历史领域的学习认识和研判培养。
2.解读历史事件的过程:针对一些历史事件及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细化其过程及因果关系,从中提取合理的方法模式,通过教育方式,让学生加深了本事应用实际,丰富规律原则的深刻掌握和推动运用有效过程的理论增长。
3.探讨并实际体验历史的方法:对历史中有关的方法进行探讨,例如“自学”、“反思”、“写下自己的历史”,引出历史中具体和深入的基础性问题,明白学习的重点是对于历史的理解和体验。
四、课堂评价1.列表法、会议法、计划法、小组讨论法、问题解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使用。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学设计
3角 色 体 验 : 如 你 是 列 宁 对 1 1 年 的严 峻形 势 你 会 . 假 面 98 采 取 何 种 经 济政 策 ? 请 谈 谈 自己 的看 法 。 设 计 说 明 :运用 移情 换 位 法 让 学 生 回到 当时 的特 定 历 史 情 景 去 思 考 问题 , 示 大 家 从 工 业 、 业 , 提 农 商业 、 配 制 度 等 方 分 面展 开 思 考 。 同 学们 从不 同 的 角度 提 出 了很 多解 决 问题 的政 策 , 的说 不 应 该 搞 余 粮 收 集 制 。 应 该 取 消 自由 贸 易 等 , 有 不 学 生 的学 习 主 动 性 和 思 维 活 跃性 得 到 充分 调动 。对 比列 宁实 施 战时 共 产 主 义 政 策 的 选择 .教 师 引 导学 生 对 战时 共 产 主 义 政 策 的实 施 结 果 展 开评 价 .让学 生理 解 列 宁在 非 常 时期 采 取 非 常政 策 的 目的 。 4( 媒体 显示 ) 料 三 : 内战 争 结 束 后 , 粮 收 集 制 非 .多 材 国 余 但 没 有 取 消 . 而强 化 了 … …这 种 越 来 越 严 厉 的 无 偿 征 购 . 反 农 民 已不 堪 忍 受 , 民的 不 满 演变 为 农 民暴 动 的 事 件 。 农 材 料 四 :9 1 春 , 彼 得 格 勒 、 斯 科 等 城 市 发 生 了工 12 年 在 莫 人 罢工 和抗 议 游 行 。更 为 严 重 的是 , 月2 日发生 了喀 琅施 塔 2 8 得水兵叛 乱 . 们提 出了“ 苏维埃 , 要布 尔什维 尔克 ” 他 要 不 的
丰 富 的做 人 道 理 .培 养 学 生 崇 高 的爱 国主 义 精 神 。 如 孟 子 的 “ 贵 不 能 淫 , 贱 不 能 移 , 武 不 能 屈 ” 霍 去 病 的 “ 奴 未 富 贫 威 ; 匈 灭 , 以为 家 ” 司 马 迁 的 “ 固有 一 死 , 重 于 泰 山 , 轻 于 鸿 何 ; 人 或 或 毛 ”范 仲 淹 “ 天 下 之 忧 而忧 , 天下 之 乐 而 乐 ” 品质 ;人 ; 先 后 的 “ 生 自古 谁 无 死 , 留取 丹 心 照 汗 青 ” 文 天 祥 : 天 下 兴 亡 . 夫 的 “ 匹 有责 ” 的顾 炎 武 ; 中 山 的 “ 孙 革命 尚未 成 功 , 同志 仍 需 努 力 ” 周 : 恩 来 的 “ 中华 之 崛 起 而 读 书 ” …利 用 这 些 中华 民族 几 千 年 为 … 沉 淀 下 来 的伦 理道 德 和优 秀 品质 ,培 养 青 少 年 良好 的道 德 品 质 , 范行 为 。 规 最 后 . 以开 展 丰 富多 样 的 课 内外 活 动 , 意 识 地 对 学 生 可 有 进 行 法 制 教 育 。 行 知识 竞赛 , 织法 制 是 否 会 制 约 民 主 的辩 举 组 论会 , 观看 电影 , 开展 影 视 评 论 . 辑 历 史 小 报 , 行 历 史 报 告 编 举 会 、 事会 , 织 观 看影 视 录像 , 行 法 制 教 育 会 等 丰 富 多 彩 、 故 组 举 生动 活 泼 的课 外 教 育 活 动 。 这样 可使 学 生 在 社 会 实 践 中受 到 法制 教 育 . 过 实 践 激 发 学 生 为 中华 之 崛 起 而 读 书 , 立 报 效 通 树 祖 国 、 设美 好 未 来 的远 大 志 向 , 可 在潜 移 默 化 中使 学 生接 建 也 受 规 范教 育 、 法制 教 育 。 在 对 学 生 的 法 制 教 育 中 。 仅 要 向他 们 传 授 法 律 知 识 . 不 更 重要 的是 培 养 他 们 的 法 律 观 念 ,所 以 在历 史教 学这 个 阵地 上 进行 法 制 教 育 内容 就显 得 尤 为 必 要 。 新 形 势 下 , 在 中学 历 史教 学一 定要 抓 住 发 展 契 机 . 好 地 定 位 , 强 中 学 历 史 教学 与法 更 增 制 教 育 的 实效 , 重德 育 与 法制 的渗 透 , 社 会 培 养 出 优 秀 的 注 为 建设 者 和 接 班 人 。
概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案
1953年斯大林逝世。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作了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随即发生了动荡。如何对待斯大林、如何对待苏联经验的问题,尖锐地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
如何借鉴苏联经验:《论十大关系》
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阐述了国内的十大关系 ,即:
(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产业结构问题 ;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生产力布局问题 ;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经济体制问题 ;
肯定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视频】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另外,强调加强人民民主专政,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大力反对官僚主义;
重申坚持以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
大会着重提出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改革开放以后党的思想和理论奠定认识基础。
授课内容
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教案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课题: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二、执教老师:陈桂美三、课型:新授课四、年级: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五、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六、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首先通过百度搜索,查阅最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制定本课的学习目标。
(/%BB%AF%B5%C4%BA%A3%D1%F3__%D6%AA%CA%B6%B 5%C4%CC%EC%CC%C3/blog/item/8aa9b5cb30757af953664f42.html)1、知道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2、认识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尽管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失误,但是,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这些成就,成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
3、在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和初一学生比起来,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已经有了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对于一些历史事件能够客观地分析,并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另外,在日常的生活中观看有关中国历史发展的电影、电视剧较多,已经形成了片段式记忆和认识,但是,对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知识缺乏全面的了解,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重大失误的原因和如何评价了解不够全面。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取得的重要成就的同时正确的认识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失误。
(三)教情分析: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学习“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取得的重要成就和出现的重大失误。
涉及的内容有:中共八大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和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重要成就和涌现出的模范人物。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班级:小组:姓名:【目标诠释】——明确目标,有的放矢1.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活动:“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
2.总结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预学初探】——对照目标,自主学习一、建国初期的探索(1949-1956)1.背景: 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7)(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有步骤地对、和进行社会土义改造。
(2)主要成就:①在东北建设重工业基地,如:三大工厂、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②同时,在1956年完成了三大改造,完成了对生产关系的变革。
(3)意义: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1)方式:①农业:引导农民参加,走道路;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加入;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的高潮。
(2)意义:中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开展: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错误思想指导,在【归纳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表现和危害(1)“大跃进”运动①概况: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提出不切实际的高指标。
②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③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2)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内容: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
②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一平二调:大搞平均主义。
③危害:极大地降低了共产主义的标准,助长了平均主义倾向,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七第一课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学案制作曹美红【课程目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学习重点】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内容、意义。
【学习难点】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从这种转变中,能得到哪些经验?
【知识梳理】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1、背景:新生苏俄政权处于非常时期
(1)内忧:国内反动势力叛乱。
(2)外患: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济:粮食奇缺,经济极端困难。
2、目的:集中一切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新生政权
3、主要内容(非常政策)
(1)农业:实行,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2)工业: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产品分配:取消,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
(4)劳动:实行成年人,“不劳动者不得食”。
4、评价:
(1)积极:保证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消极: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其弊端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后国情
⑴经济危机:
a.原因:长期战争、__________年,自然灾害。
b.表现:生产下降、物品奇缺、饥饿死亡。
⑵政治危机:
a起因:强化余粮收集制。
b.表现:_______不满、______罢工、________叛乱。
2、实施:
(1)标志:1921年俄共(布)十大的召开。
(2)内容:
a.农业:以固定的代替,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b.工业:改变国企高度集中管理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实行。
c.商业:允许商品买卖、。
d.分配制度:废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行。
3.新经济政策的”新”在何处?
(1)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
(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4、评价
⑴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和改善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⑵作用:
a经济上,调动广大人民生产_________,国民经济复苏,为_________奠定基础。
b政治上,巩固____________,捍卫苏维埃政权。
c是列宁根据俄国国情,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小结】
【知识拓展】
2.结合史实,从背景、内容和作用等方面概括说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共同
1.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2.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艰难和曲折的;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3.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
4.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5.要看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1)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苏维埃政权困难重重;
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情况,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目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到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
新经济政策: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广泛的工业国有化;取消了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企业实行经济核算,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4)效果: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但不利于巩固工农联盟和经济的恢复发展。
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得以顺利恢复,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经济政策满足了工人农民的经济要求,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5)特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排斥市场的作用;
新经济政策: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6)共同点:在农业方面,国家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在手段上,都是国家利用法令干预经济发展的体现。
【达标检测】(1—5题为A 级,6和8题为B 级,7题为C 级)
1. 1921年列宁指出了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的紧迫性,强调“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
”为此苏俄实行了
A.粮食税政策
B.余粮征集制
C.没收私人企业
D.实物配给制 2
由上表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 .斯大林体制具有优越性的一面 B.农业集体化运动极大地推动着苏联农业的发展 C.新经济政策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下,农业大量增加粮食种植
3.受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哈默劝说,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国开办企业。
哈默、福特之所以能在苏俄开设工厂,主要是因为
A .苏维埃政府颁发《和平法令》
B .苏维埃政府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
C .苏维埃推行市场经济模式
D .苏俄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
4.《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 都能雇佣劳动力, 并能保留他们在
经营中获得的利润。
不过, 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
”这一现象 A. 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B. 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
C. 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
D. 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5. “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
……
我们必须根据实验作出判断”。
以下哪一项是属于列宁最早“实验”的内容 A .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B .取消自由贸易 C .全盘农业集体化 D .按劳分配 6. 1921年10月,列宁在党的代表会议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
”这里,列宁主要强调( )
A .利用市场机制
B .建立工农联盟
C .生产资料公有
D .按劳分配产品
7.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根“拐杖”所起的作用是( )
A .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B .赢得了一战的胜利
C .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D .巩固了工农联盟
8.某同学在关于苏联(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两段材料,其最合适的主题是
A .由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
B .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C .由余粮收集制到农业集体化
D .由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