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考题知识点拨讲义:第八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提升练(八)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至今)课时24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新人教版
-7-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3.意义 (1)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 奇迹。 (2)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从总体上达到小康 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微点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四个转变 从单一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从计划 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平均分配到以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
-9-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二)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开放: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 城市。 2.目的: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三)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 1.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2.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 海经济开放地带。 (四)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建立: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 技术开发区。 2.特点: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通常汇集 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课时24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2-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经济状况: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 (2)思想基础: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促进了人们的思 想解放。 (3)指导思想: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的讲话,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标志: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6-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2)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过程 (1)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 本框架。 (4)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测试精品卷及答案:第八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A卷
第八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56年,一汽总装线装配出第一辆卡车,毛泽东给新车起了个名字叫“解放”;1958年,根据中国的民族特色改制成了一辆高级轿车,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吴德给轿车命名为“红旗”,毛泽东欣然题字。
这反映了A.社会建设急于求成倾向B.工业化的基础得以巩固C.计划经济下的政治色彩D.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2.20世纪60年代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资料,同消费资料一样都是可以流通的商品;物资管理要像商业部门管理商品一样,既要管理,又要搞活。
”这种政策反映了国家A.已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不足B.发挥了市场在物质管理中的作用C.注重用市场规律调节经济各个环节D.开始利用对外贸易解决供应不足3.下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
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该漫画反映了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C.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4.下表是1985年到1987年中国经济信息时间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计划管理的商品计划供应出口商品1985年120种188种70种1987年60种23种36种上表说明A.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B.我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5.新中国建国初期,一些干部明显地歧视私营工商业,公私兼顾变成了“只公不私”。
为此,党的文件指出“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工作上、待遇上则又应该一视同仁”。
这一政策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B.促进了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C.加快了国家工业化步伐D.适应了经济体制变化的要求6.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
这项政策在当时A.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7.1950年土改后,部分农民因种种因素被迫出卖土地或借高利贷。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八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3讲社会主
第23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标要求 1.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2.理解20世纪50-70年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3.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考点定位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2.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及其原因。
主题一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内容(1)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内容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影响(1)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2)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2.曲折失误表现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评价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1)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思维点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反映了我国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属于生产力领域;其影响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020高考历史新一线大一轮专题北师大版讲义:专题八课题二十四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含答案
[循框图——理清主要史实][背术语——规范答题用语](1)“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是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起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改变了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为工业化发展开辟道路。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起点,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光辉标志。
(4)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对外开放已形成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格局。
课题二十四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经济恢复(1949~1952年)(1)背景①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②交通落后,通货膨胀极其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2)措施①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打击投机商人。
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经济,以解决中央财政困难;合理调整工商业,调动私营工商业的积极性,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
②农村:1950年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
(3)意义: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7年)(1)条件:政权巩固、经济恢复,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援助。
(2)任务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并举,优先发展重工业。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注]“调整”主要是指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
调整的目的是调动私营工商业者的积极性,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7讲社会主义市抄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格局的
最新教育教学资料精选第17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考点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历史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国民经济仍徘徊不前,人民生活没有改善。
(2)思想基础:关于。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召开:2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月123.内容“思想路线:批判了1)(两个凡是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提出了的错误方针,”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重新确立了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2)政治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经济路线:党和国家的工作以(3)经济建设,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为中心4.意义(1)是党和共和国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重大转折。
(2)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的新起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轻巧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二、经济体制的改革1.农村改革(1)原因①长期实行的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计划经济农村②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内容:把集体土地承包到农户用取代生产队的集体经营。
家庭个体经营(3)影响生产和①分配使农民有了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的自主权积极性。
生产经营,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式。
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的主要经营形③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
最新教育教学资料精选2.城市改革改革。
国有企业重点:(1)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内容 ①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拥有经营自主权,增强了活力。
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所有制:变单一公有制经济为以② 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按劳分配分配体制:实行以③ (4)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概念阐释]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北师大版单元提升练:第八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Word版含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单元提升练(八)(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小题,共计50分)1.(2018·华中师大附中模拟)对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龚育之认为“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薛暮桥认为“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
二者都()A.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B.全面分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影响C.认识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前瞻性D.认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符合中国国情解析据材料“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基本方向正确”可知,二者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故A项正确;龚育之的观点不够全面,没有看到总路线的不足之处,故B项错误;C项只符合薛暮桥的观点,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不符,故D 项错误。
答案 A2.(2017·山西五校联考)下面是“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工业建设情况统计表。
重工业类数量(个) 轻工业类数量(个)黑色冶金(钢铁)工业15 纺织工业53有色金属工业31 食品工业34电力工业113 医药工业 4煤矿工业194 造纸工业10石油工业13 其他轻工业7其他重工业建筑材料工业21 机械工业157 木材工业 6 化学工业36据此可知,新中国的工业化() A.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集中力量发展军事工业C.以资源型工矿建设项目为主D.以国家重大战略为导向解析据材料数据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化以国家重大战略为导向,故D项正确。
答案 D3.(2018·山西太原模拟)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民用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的有50个,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但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均是空白。
这反映了()A.便于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B.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C.东南地区的工业体系完善D.加强中国工业实力的要求解析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主要是在东北地区,与材料中“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不符,故A项错误;从企业的空间分布中,不难看出,将军用企业布置在内地的目的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故B项正确;东南地区工业体系完善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加强中国工业实力要求与企业空间分布不同无直接关系,故D 项错误。
2020年中考北师大版历史一轮复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知识点归纳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考点聚焦考点1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1978年底主要内容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历史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走上了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考点2改革开放项目重大举措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分田包产到户(形式),农民自负盈亏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
城市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内容:党的十四大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
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开放对外开放格局的过程:1980年,我国在深圳(最早)、珠海、汕头、厦门(南京条约通商口岸)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从1985年开始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海南建省并成为最大经济特区),最后向内地发展。
特点:由点到线到面,由沿海深入内地意义:开放大大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考点3科技成就科技成就具体内容籼型杂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交水稻“863计划”“863计划”是在王淦昌、王大珩等四位老科学家建议下,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的科研计划。
它涉及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海洋高技术八个领域,“863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高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考点4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增加了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且1977年,恢复了因文化大革命停顿很久的高考制度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考点5“一国两制”及港澳回归1. “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者邓小平含义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历史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方向实践应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2.港、澳回归(1)过程:①香港回归:1984年,中英正式签署联合声明,1991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并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八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0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含解析北师大版
第八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0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名师导语』1949~1956年,新中国完成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
1956~1976年,中国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期间有成功也有失误。
本考点考查频率较高,以选择题为主,内容主要集中于“一五”计划、“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主干知识上。
在新高考改革环境下,“一五”计划、统购统销及经济建设的教训等知识点仍需要重点关注。
知识点一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 1.国民经济恢复(1)时间:1949~1952年。
(2)背景⎩⎪⎨⎪⎧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长期掠夺、压迫。
②国民政府肆意搜刮。
③多年战争的破坏。
(3)完成: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4)意义: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 (1)时间:1953~1957年。
(2)内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和沈阳第一机床厂。
(4)意义:开始改变中国工业的落后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
(2)内容⎩⎪⎨⎪⎧①农业: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知识点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时间:1956年9月。
(3)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2020年中考北师大版历史一轮复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知识点归纳
范文2020年中考北师大版历史一轮复习:建设有中国特1/ 7色的社会主义知识点归纳考点聚焦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考点 1 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 1978 年底主要内容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历史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走上了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项目重大举措考点 2 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农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分田包产到户(形式),农民革村自负盈亏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
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内容:党的十四大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市份制。
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对外开放格局的过程:1980 年,我国在深圳(最早)、珠海、汕头、厦门(南京条约通商口岸)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1984 年开放 14 个沿海开放城市、从 1985 年开始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开区(海南建省并成为最大经济特区),最后向内地发展。
放特点:由点到线到面,由沿海深入内地意义:开放大大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科技具体内容成就考点 3 科技成就籼型 1973 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杂“东方魔稻”,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3/ 7交水稻“863 计划”是在王淦昌、王大珩等四位老科学家建议下,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的科研计划。
它涉及了生物技术、航“ 863 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计划” 新材料、海洋高技术八个领域,“863 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高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考点4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1986 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普及九年国家增加了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到 2000 年,全国基本义务教育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且 1977 年,恢复了因文化大革命停顿很久的高考制度实施“ 科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教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兴国” 战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并要略求实施素质教育考点 5 “一国两制”及港澳回归1. “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者邓小平含义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历史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方向实践应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2.港、澳回归 (1)过程:①香港回归:1984 年,中英正式签署联合声明,1991 年 7 月 1 日,香港正式回归,并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 第八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
纪末—20 世纪 发展
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
初)
返回导航
第八单元 工业文明的世界
四、17 世纪到 20 世纪初的文学和艺术(美术、音乐)发展的三个阶段 1.17 世纪至 18 世纪中期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工商业的发展,经济上的进步导致技术的进 步;政治上大多数国家的资产阶级尚无力量推翻封建统治阶级,需要王权 的庇护以发展自己,而国王要依靠资产阶级来削弱贵族势力,并推行重商 主义扶持资产阶级,这种王权与资产阶级的妥协造成了文学艺术的封建色 彩。欧洲文学艺术流行的是古典主义潮流,它崇尚理性和创作的规律性、 追求完美和谐的形式。 2.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中期 该时期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革命正在加紧进行,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 也壮大起来;18 世纪末法国在革命时代的到来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确 立后,人们对现实的不满,标志着古典主义时期的结束。与政治和社会领 域的激进运动相对应的是文学艺术领域的浪漫主义运动发展起来。
返回导航
第八单元 工业文明的世界
谢谢观看!
返回导航
第八单元 工业文明的世界
返回导航
第八单元 工业文明的世界
4.中国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毛泽东开辟的井冈山道路否定了俄国十月革命以城市为中心革命道 路的普遍性,马克思主义逐渐中国化。 5.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 展。
返回导航
第八单元 工业文明的世界
三、15—20 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
纪中期) 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
返回导航
第八单元 工业文明的世界
随着该时期西方主要国 迅速发展阶段
家工业革命的进行,经 电磁学的新成就、细胞学说 (18 世纪末—19 济的发展对科学提出了 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等
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八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提升课(八)课件北师大版
视角2 社会思潮——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知识点拨】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中共中央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轻率
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的三年严重困难。党中央虽然 进行了调整,但随后延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造成了国民经 济的劫难。
基础·自主学习
单元提升课(八)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视角1 主干知识——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知识点拨】 新中国成立后,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开展“一五”计划和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1956 年,中共八大奠定了社会主义探索道路的良好开端;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 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使国民经济出现困难;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 “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国民经济有所好转,但“文化大革命”带来经济 的劫难。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解析 “过渡时期”是指1949~1956年,从图中1956年信息可知农业总产值低于工 业总产值,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期间是指1953~1956年,从图中1956年信息 可知农业总产值低于工业总产值,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完成时是在1957年, 而1956年后农业总产值在下降,故C项错误;“大跃进”是在1958年,由于片面发 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总产值在不断下降,工业总产值在不 断上升,故D项正确。 答案 D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解析 材料漫画反映了1953年大规模经济建设背景下,矿产资源勘探工作的展开, D项正确。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是在“一五”计划完成之时,排除A项;对矿产 资源的开采在古代就已经开始了,排除B项;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 年,排除C项。 答案 D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新高考鲁京津琼讲义第八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综合提升
单元综合提升专题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专题二新中国经济体制的调整1.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
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
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加快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存在诸多弊端。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这次调整将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专题三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专题四比较苏联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1.相似之处(1)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
(2)都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过改革。
(3)工业化建设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不同之处(1)工业化方针提出:中国是在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苏联是在1925年的联共(布)十四大上。
2021高考北师大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8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
单元高效整合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对待历史一、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1.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6年,从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方案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国共产党缺乏经济建立经历,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开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经济,开展工业建立曾起过积极作用,取得一定成就。
但它超越了历史开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制度。
(1)原因:党中央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立正反两方面的经历教训,特别是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历,决定对工业经济体制进展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开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构造,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开展,成就举世瞩目。
3.20世纪90年代以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立经历教训的根底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这次调整进一步解放和开展了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高速开展。
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相似之处(1)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
(2)都对斯大林模式进展过改革。
(3)工业化建立都是优先开展重工业;实施五年方案;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工业化方针提出中国是在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苏联是在1925年的联共十四大上提出。
3.开场改革中国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联是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8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7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
第17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时限时训练北师大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林岗《超大规模国家的近代化》一文中说:“中国近代化的故事很可能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是挣扎和崩溃;第二章是主权重建;第三章是城市经济;第四章是自由民主的法制程序。
”他认为,现在中国正处于城市经济。
根据这一观点,对应文中第三章开始的年代应该是( )A.1911年B.1949年C.1978年D.1997年C[1911年应该属于第一章挣扎和崩溃,指的是辛亥革命,故A项错误;1949年应该属于第二章主权重建,指的是新中国成立,故B项错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始经济体制改革,故C项正确;1997年应该属于第四章自由民主的法制程序,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故D项错误。
]2.企业家柳传志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
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的要变了!”柳传志感受到的“变”是指( )A.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B.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C.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确立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C[从材料中看不出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改变和合作化运动的开展,故A、B两项错误;由报纸内容“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变为“登载如何养猪”可以看出,中央的工作中心由阶级斗争开始向经济方面转变,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故D项错误。
]3.“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这种土地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的性质,只是将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分开了。
”这里描述的是( ) A.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故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是将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私有制,所有权不是公有,故A项错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将农民个体土地转变为公有,所有权发生变化,不符合材料中所有权没有变的表述,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所有权虽然是公有,但经营权也是集体经营,不符合材料“只是将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分开了”,故C项错误。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专题北师大版讲义专题八课题二十五伟大的历史转折与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含答案
课题二十五伟大的历史转折与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1.背景(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里,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
(2)1978年,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经济路线: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意义: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对内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1)内容①经济体制:农业上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将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工业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乡镇企业。
②管理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2)意义: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2.城市(1)开展: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内容①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②所有制: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过程(1)创办经济特区①设立:我国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作为经济特区。
②特点: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③意义: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探索示范作用。
2020届高考(北师大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卷: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河南高考适应性测试)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
”据此说明当时国家 ( )A.提出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战略B.注重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C.解决了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D.看中内地、西部工业发展的优势B [内地不仅仅指代西部地区,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工业布局逐步平衡”,有利于缩小地区间差距,故B 项正确;当时的举措有利于解决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并非“解决了”,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利于备战”可以得出是出于工业布局平衡和备战考虑,故D项错误。
]2.“一五”计划是在人民政权得以巩固的情况下开始的,它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
到1957年底,156个项目中有135个已施工建设,有68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
材料旨在说明“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 )A.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B.完全依赖于苏联经济技术援助C.得益于苏联的援助和国内环境D.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C [材料说明“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得到了苏联的援助而非照搬苏联建设经验,故A项错误;材料中苏联对“一五”计划的完成协助力量较大但并非完全依赖苏联的援助,还离不开中国人自己的奋斗,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国内环境相对稳定和苏联的援助推动“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一五”计划完成的作用,故D项错误。
]3.(2018·石家庄二中一模)1959年8、9月间,东三省减少轻工业用电2/3;1960年,山东省的轻纺、化工企业停工或半停工达3/4;1960年,全国城镇工矿人口猛增,全民所有制职工由1957年的2 450万人猛增到5 044万人。
这表明当时 ( )A.工业化加剧了经济困难B.“一五”计划激发了人们的建设热情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国家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C [本题主要考查“大跃进”时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提升练(八)(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江西上饶调研)1953年,陈云在一次重要会议上说:“有些同志认为,合作社应该在农业工业化之后,这完全是没有道理的。
况且就目前情况来看,机械化更需要合作化。
”陈云的这一认识()A.科学阐释了合作化与工业化的关系B.违背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C.是“左”倾思想在农业领域的蔓延D.统筹规划了工业和农业同步发展解析根据材料“有些同志认为合作社应该在农业工业化之后,这完全是没有道理的。
况且就目前情况来看,机械化更需要合作化”可知,陈云的这一认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化三改造”提供了政策依据,较为合理的阐述了合作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故A项正确。
答案 A2.(2019·河南洛阳调研)据统计,194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为84.5%,1952年为74.7%,1957年为62.3%,这种变化反映了我国() A.农业生产受到巨大破坏 B.农村社会变革成效有限C.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突出D.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严重解析材料中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不断减少,是因为“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化不断发展,工业比重不断增加,因而体现了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突出,故C项正确。
答案 C3.(2019·山东淄博部分学校模拟)下表为建国后某地工农业总产值表。
据此可知,该地()年份工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轻工业总产值重工业总产值实际所占百分比实际所占百分比实际所占百分比1949 12 763 11 536 90.4 630 4.9 597 4.7 1952 17 807 15 359 86.3 1 286 7.2 1 162 6.5 1959 87 053 21 849 25.1 17 784 20.4 47 420 54.5 1966 148 863 26 497 17.8 20 225 13.6 102 141 68.6A.重工业比重一直占优势B.国民经济比例渐趋合理C.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解析据表中数据可知重工业比重开始并不占优势,故A项错误;后期重工业比重明显过高,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和“大跃进”运动都是在追求工业化,故C项正确;工业化进程在推进,故城市化也在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 C4.(2019·湖南永州调研)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拿到集市上出售。
”至此,党中央关于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方面的政策,用条例的形式固定下来。
这一条例()A.是对农业合作化成果的彻底否定B.说明人民公社体制正式废除C.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D.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解析农业的合作化是1953~1956年,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是1983年以后废除,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960年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故C项正确。
答案 C5.(2018·山西太原模拟)根据下表内容判断,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 )召开时间 会议类型主要议题和会议成果1961.3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人民公社体制问题;公社规模必须划小 1961.8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重点是工业问题,其次是粮食问题;会议通过《工业七十条》,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1961.10中央局第一书记会议专门讨论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问题A.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B.人民公社化造成了严重后果C.中央着手调整经济管理体制D.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解析 根据材料“1961年”“人民公社体制问题;公社规模必须划小”“其次是粮食问题……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其次是粮食问题;会议通过《工业七十条》,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结合所学,1960年“八字”方针提出,中央着手调整经济管理体制,故C 项正确。
答案 C6.(2018·天一大联考阶段测试)下图为20世纪60年代的一幅漫画——《光有钱买不了东西》,导致漫画所示状况出现的主要因素是我国( )A.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B.工业经济发展缓慢C.遭到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D.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解析通过漫画的时间“20世纪60年代”可知,当时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而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制约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造成了人民日常消费品的紧张和短缺,故A项正确。
答案 A7.(2019·广东佛山模拟)197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说:“我在法国看到一座低水头的水电站,全部用电子计算机控制,节假日没有工人上班,照样运行发电。
联想到国内的经济技术水平,差距太大,很有咄咄逼人的紧迫感。
”谷牧这番话旨在强调()A.总结经济建设教训B.中西方技术的差距C.科技是第一生产力D.改革开放的必要性解析材料反映了谷牧副总理出访法国看到法国水电站的先进性,反思中国经济水平的差距,联系当时时代背景可知其意图在于强调中国必须实行改革开放,必须向西方国家学习,故D项正确。
答案 D8.(2018·江西上饶模拟)“包产到户”最初兴起于1956年,随着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而被迫中止。
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再次兴起,1962年8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又遭到批判。
20世纪70年代末再次出现并获中央肯定。
这反映了()A.八字方针的制定B.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C.改革开放的实施D.经济决策深受“左”倾错误的干扰解析题干信息反映出“包产到户”从兴起到批判再到肯定,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探索过程的曲折性和艰巨性,故B项正确。
答案 B9.(2019·广东汕头调研)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粮食统购价格高于统销价格,农民生产积极性高,但政府财政补贴负担重,最后出现了粮食统购“提价→补贴→压价→减产→提价”的怪圈。
为此,我国政府()A.鼓励发展乡镇企业B.提出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C.实行对外开放战略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由材料“粮食统购‘提价→补贴→压价→减产→提价’的怪圈”可知单纯政府调控价格不仅不利于价格提高还会增加政府补贴负担,因此需要让市场调节,故B项正确。
答案 B10.(2019·江苏南京调研)《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规定:特区企业雇用的职工,由该企业按其经营的要求进行管理,必要时可以解雇,其手续按照劳动合同的规定办理。
这一规定有利于()A.推进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建立B.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C.确立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自主权D.激发工人积极性,提升企业效益解析材料中“特区企业雇用的职工,由该企业”“可以解雇”反映出国家给予经济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与材料中“由该企业按其经营的要求进行管理”相符,故C项正确。
答案 C11.(2019·安徽合肥调研)1978~1991年间,中国电视媒体在经济管理模式和财务运作机制上,先后经历了从完全供给型阶段(国家财政提供全额资金补助),到供给创收型阶段(国家拨款为主、媒体创收为辅),再到创收供给型阶段(媒体创收为主、国家拨款辅助)的三次历史性跨越。
这一过程表明()A.经济管理体制的逐渐变革B.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结束C.现代企业制度的正式确立D.城市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解析从中国电视媒体的管理模式和财务运作机制看,先后经历了完全供给型阶段、供给创收型阶段、创收供给型阶段。
这说明国家对电视媒体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了变革,故A项正确。
答案 A12.(2018·湖南雅礼中学考前预测)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材料说明我国()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B.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D.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解析题干中“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说明在商品定价中真正发挥了市场配置的作用,故A项正确。
答案 A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9·河南商丘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压迫下为富民强国采取的是倾斜的结构转换模式,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
正如张培刚先生所指出的“工业化的成败与否,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否妥善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吸纳问题”。
——摘编自魏悦《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历史演进》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决定建设大三线、小三线,大批工厂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
大三线在陕西南部秦岭那里,以及四川、贵州、云南,国家把建设重点或者是国防建设重点放在大三线。
……“文化大革命”又出现了人口大规模流动,一方面(城市党政机关干部)继续精减下放,上海支援新疆;另一方面是上千万的知青,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往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各个地方迁移。
各地改革开放后,就开始吸引流动人口了。
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了几十万过去。
因为当时开始办的产业都是“三来一补”,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内地农村人口。
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
——摘编自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劳动力在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6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影响。
(1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材料一“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
第二小问,材料一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有关,结合所学知识从农本观念和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低下两方面分析。
第(2)问,第一小问,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政府主导“建设大三线、小三线,大批工厂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从沿海发达地区迁到西部地区;“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改革开放后,材料二“建设特区吸引”,人口从农村迁移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由市场主导,自由迁移。
第二小问,辩证的分析,20世纪60年代从沿海发达地区迁到西部地区,促进中西部发展的同时,政府主导违背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改革开放后,人口从农村迁移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加快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答案(1)问题:劳动力在农村大量聚集,不能随工业的发展而适时转移。
原因:传统的农本政策及观念;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