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与未来发展探究
防汛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探讨
防汛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探讨近年来,我国频发的洪涝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防汛工作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工作之一。
为了提高防汛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加强对洪涝灾害的预警和监测能力,建立健全防汛信息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防汛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面临的挑战以及解决方案。
一、防汛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1. 提高防汛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防汛信息系统可以帮助相关部门更加及时、准确地掌握洪涝灾害的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为防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提高防汛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 加强对洪涝灾害的预警和监测能力防汛信息系统可以整合各类监测数据,实现对洪涝灾害的精准预警,为相关部门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持,减少洪涝灾害的损失。
3. 促进防汛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立健全防汛信息系统将有助于推动防汛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二、防汛信息系统建设面临的挑战1. 数据来源多元化、数据管理难度大防汛信息系统需要整合多种监测数据,而这些数据往往来自不同的部门和单位,涉及面广、数据量大,数据的归集、存储、管理和应用面临极大难度。
2. 技术标准不统一、系统集成难度大由于各地区、各部门在数据采集、处理和传输的技术标准存在差异,导致建设防汛信息系统的系统集成难度大,需要统一标准和规范,加大系统集成的难度。
3. 人员培训和应用保障难度大防汛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相关部门和单位的配合和支持,同时还涉及到人员培训和系统应用的保障。
人员对新系统的学习和培训需要时间和成本的投入。
三、防汛信息系统建设的解决方案1. 统一数据标准和规范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由国家相关部门颁布,统一各地区、各部门之间数据采集、处理和传输的技术标准,有助于提高系统集成的效率和质量。
2. 加强系统集成的管理和协调在防汛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加强系统集成的管理和协调,明确责任人、责任部门,强化项目管理,提高系统集成的效率和质量。
防汛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探讨
防汛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探讨防汛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是保障城市和农村防汛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当下,信息技术不断发展,防汛信息化建设也在不断完善,防汛记载、预测、预警、应急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以下是本文拟从实际工作出发,探讨防汛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的相关内容。
一、防汛信息系统建设形势与特点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防汛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解决防汛工作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途径。
防汛信息系统存在的特点如下:1. 多样化防汛信息系统建设涉及多个领域,除防汛可视化系统、防汛预警系统、防汛考评评估系统、防汛机械设备出动系统等常见系统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系统,例如信息共享平台、地理信息系统等。
2. 高效性防汛信息系统建设的目的是提高防汛工作的效率,实现准确、快捷的防汛信息获取、处理、传递与应急响应,最终促进防汛工作的顺利进行。
3. 网络化防汛信息系统建设需要基于网络技术,实现各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通信,将各防汛系统有机地集成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化体系,使得防汛数据实时共享,反应快捷。
4. 系统化防汛信息系统建设需要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数据管理等多种技术手段,形成系统化的、全面的防汛信息处理和应急响应模式。
防汛信息系统建设对于加强防汛技术手段体系建设、提升防汛工作效能、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加强防汛技术手段体系建设防汛信息系统建设是防汛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可以提高防汛工作的科技含量和工作效率,推动防汛技术的现代化发展。
2. 提升防汛工作效能防汛信息系统建设可以实现防汛信息的准确定位、可视化和高效处理,避免重合办事和重复配合,把防汛工作推向整个信息化和智慧化时代,进一步提升防汛工作的效率和工作质量。
3. 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防汛信息系统建设,及时获取防汛信息并预警,可以提前采取措施减轻灾害;同时,可以根据过去记录的防汛历史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提高防汛能力、规划防灾措施,从而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防汛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探讨
防汛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探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自然灾害频发成为全球性问题,其中洪灾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尤为严重。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应对洪灾,我国在近年来加强了防汛工作,其中防汛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防汛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进行探讨,并就其在防汛工作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防汛信息系统的背景防汛信息系统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数字化技术等为基础,通过对洪水、雨量、水位、地质等多种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和处理,实现对洪水、雨情的监测、预测、预警和防御等功能。
防汛信息系统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防汛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还可以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和准确度,对降低洪灾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数据采集:防汛信息系统的建设首先需要进行相关数据的采集工作,包括地理信息、水文信息、气象信息、遥感信息等多种数据,其采集方式不仅包括传统的实地测量,还包括现代化的遥感监测、卫星图像获取等先进手段。
2. 数据处理:采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分析和处理,以获取有用的信息和规律。
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挖掘、数据融合等多个环节,其中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
3. 预警系统:防汛信息系统建设中还需要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通过对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相关部门和群众做好防范工作。
4. 应急响应:一旦发生洪灾,防汛信息系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应急响应能力,能够对灾情进行快速评估、调动资源、协调救援等功能。
三、防汛信息系统在防汛工作中的作用和意义1. 预测预警:防汛信息系统可以通过对多种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对洪水、雨情的预测和预警,提前做好应对工作,降低洪灾造成的损失。
2. 科学决策:防汛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为决策层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协助相关部门针对不同的洪灾风险制定相应的防灾应对方案,提高政府对灾害的应对能力。
3. 救援指挥:一旦发生洪灾,防汛信息系统可以为救援指挥提供实时的洪情信息和灾情评估,协助救援力量快速响应,有效救助受灾群众。
新形势下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探讨——以秦州区天水镇为例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atastrophology 2023, Vol.13 No.7新形势下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探讨——以秦州区天水镇为例何 伟天水市秦州区水务局,甘肃天水 741000摘要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旱灾害频发且影响范围扩大,防汛抗旱工作亟需加强。
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
从信息化建设的背景和意义出发,分析了当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讨了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和水旱灾害防御中的应用,提出了相关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 防汛抗旱;水旱灾害;信息化建设中图分类号:P426.616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2095–3305(2023)07–0314-03天水镇隶属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位于秦州城区西南部,地处西秦岭山脉北麓,地势东高西低,东与平南镇相邻,南与汪川镇接壤,西与陇南市礼县盐官镇相连,北与华岐镇毗邻,区域面积92.02 km2。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天水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暴雨、滑坡等;暴雨灾害3年发生1次,主要发生在8月,最严重的1次发生在2010年8月11日,陈家湾自然村山体滑坡,滑坡裂缝长达1 000多 m,最宽处达2.5 m。
故此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对天水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与意义根据国家和甘肃省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总体部署与安排,秦州区于2021年度开展重点集镇山洪灾害调查评价。
通过分析评价工作,分析重点集镇小流域暴雨洪水特征,提供防灾对象的现状防洪能力、危险区等级划分及预警指标等成果,为重点集镇的山洪灾害预警、预案编制、人员转移、临时安置、防灾意识普及、群测群防等工作进一步提供科学、全面、详细的信息支撑。
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数据的自动监测、分析和预测,为防汛抗旱和水旱灾害防御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具有以下重要的背景和意义。
第一,实时监测与预警。
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对水资源、气象、地质等方面数据的实时监测,及时获取灾害预警信息,为防汛抗旱和水旱灾害防御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
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频繁,天灾频发,防汛救灾工作显得愈发重要。
为应对灾害,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可以提升防汛救灾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就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具体方法和未来展望进行探讨。
一、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的重要性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防汛救灾的应急响应能力。
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对灾情的准确监测和及时预警,快速部署救援力量,有效应对灾害。
其次,信息化建设可以提升灾后救援和恢复重建的效率。
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救援资源的快速调配和灾后重建的智能化管理,提高灾区人民的生活质量。
再次,信息化建设可以改善防汛救灾工作的精确性。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提高防汛预测的准确性,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降低防汛风险。
二、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的具体方法要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需要采取以下具体方法。
首先,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通信网络覆盖,提高灾害监测设备的精确度和灵敏度,确保及时准确获取灾情信息。
其次,推动信息技术与防汛救灾工作的深度融合。
借助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信息的高效传递和智能分析,提高防汛救灾工作的决策水平和执行效能。
再次,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
建立健全的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对防汛救灾信息化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投入,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三、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的未来展望未来,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还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信息化建设将更加智能化、精确化。
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将为防汛救灾工作提供更精确的预测和决策支持。
其次,网络安全威胁将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研究和防护措施,确保信息的安全和可靠传输,是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的重要任务。
2024年防汛防旱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及打算
2024年防汛防旱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及打算2024年是我国防汛防旱工作极为重要的一年。
根据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极端天气频发的趋势,我们必须加强对防汛防旱工作的重视和应对能力,以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一、总结2024年工作回顾2024年的防汛防旱工作,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我们在防汛工作中做了有效的预测和预警,组织了紧急撤离和安全转移,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预警信息不准确、传播速度慢,以及抗洪能力不足等等。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技术研究与应用,提高早期警报系统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洪能力。
其次,我们在防旱工作中采取了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措施,保证了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的需求。
但是,一些地区仍然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特别是在旱灾时期。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与调配,提高用水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水资源的依赖。
最后,我们在防汛防旱工作中加强了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形成了多部门协同作战的态势。
但是,由于部门间的协作机制不够完善,存在着信息不畅通和功能重叠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调配,实现有效的联防联控。
二、工作思路与打算为了做好2024年的防汛防旱工作,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打算:1. 加强科技研究与应用:加大对气象、水文、地质等领域的研究投入,提高防灾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同时,积极引进先进的防汛防旱技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工作效率。
2. 提高抗洪能力: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河道整治、堤防加固、水库疏浚等。
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和运行维护,确保防洪安全措施的有效性。
开展抗洪演练和培训,提高抗洪应急处置的能力。
3. 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与调配,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减少水的浪费。
加大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
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防汛救灾是国家的重要任务,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必然的趋势。
本文旨在探讨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创新发展的方向。
一、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1. 提高灾害预警能力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数据的及时采集、传输和处理,提高灾害预警能力。
通过建立遥感、气象等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水位、降雨等信息,便于预测洪水、暴雨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提前采取预防和应对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2. 加强指挥调度效能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指挥调度的及时、准确和高效。
通过建立统一的指挥调度平台,将各级政府、救援队伍、志愿者等信息集中管理,实现灵活调度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和效能。
3. 便于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协同作战。
通过建立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将各类灾害信息整合在一起,实现快速查询和共享,避免信息孤岛。
同时,可以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提高信息的利用价值,使各方更好地协同作战,实现整体防控效果的最大化。
二、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的创新发展方向1. 强化技术支撑和网络安全保障要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的创新发展,必须加强技术支撑和网络安全保障。
一方面,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能力,提升预警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安全防护,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防止黑客攻击和数据泄露。
2. 推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要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的创新发展,需要推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不同部门和单位的信息系统应进行融合和互联,实现信息的无缝对接和共享。
这样可以提高信息的质量和时效,避免重复采集和处理,提高工作效率。
3. 挖掘大数据的应用潜能要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的创新发展,需要充分挖掘大数据的应用潜能。
通过对大数据的深度分析和挖掘,可以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规律,提供决策支持和预测预警。
防汛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探讨
防汛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防汛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探讨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现,频发的自然灾害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洪涝灾害作为其中最常见和破坏性最大的灾害之一,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防范和减少洪涝灾害的影响,防汛工作愈发显得重要。
传统的防汛工作主要依靠人力观测、灾害预警以及紧急救援等手段。
这些方法往往在应对突发性的、大范围的洪涝灾害中显得力不从心。
及时建立和完善防汛信息系统,成为当前防汛工作的必然需求。
防汛信息系统的建设涉及到信息采集、传输、分析和应用等多个环节,其中技术含量较高。
通过防汛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对洪涝灾害进行全面、准确的监测和预警,提前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从防汛信息系统的意义、建设的关键技术、主要内容、优势和挑战以及发展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防汛工作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持。
1.2 研究意义防汛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防洪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
传统的防汛措施已经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防洪需求,因此建设高效、智能的防汛信息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防汛信息系统可以提高防洪工作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洪水的发生时间和范围,为防洪措施的实施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防汛信息系统可以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及时性。
当洪水来临时,系统可以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帮助相关部门和群众做好应对准备,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防汛信息系统还可以促进防洪工作的信息共享和协同。
不同部门之间可以通过系统实现信息的互通互联,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协作成本。
建设防汛信息系统对于提高城市防洪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加强系统建设,才能更好地应对日益严峻的防洪挑战,确保城市的安全和稳定。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防汛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防汛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与未来发展思考
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与未来发展思考作者:余生武来源:《农家科技中旬刊》2018年第06期摘要:近几年来,虽然我国的防汛抗旱信息科技化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他同样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防汛抗旱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本文就防汛抗旱信息化的现状,解决策略以及防汛抗旱的未来发展与思考进行深度探究。
关键词: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未来发展水利建设1.防汛抗旱信息化的现状1.1部分防汛抗旱信息化基础建设滞后近几年来虽然我国在水利行业的投资金额有明显的增长,但是总体的投资仍然无法满足水利行业现有的需求,因此在水利信息化防汛抗旱信息化基础建设上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
①水利行业信息需求量极大,但是由于基础建设的不完善导致某些偏远地区的水利信息无法完全的获取,部分设施的严重失修导致防汛抗旱能力较差。
例如:中国水利信息无法做到全国全方面的覆盖,在许多偏远地区仍旧沿袭着之前的习惯,依靠传统的手工采集方式进行信息的搜寻以及记录,自动化的数据采集系统以及环境实时监测系统较国外来说还有着一定的差距。
②部分地区虽然有了水利信息化的改善,但是其网络以及计算机配置发展水平较低,基础的网络通讯安全性也较差,在实行信息交流以及物联网技术对接上仍旧存在许多问题。
③部分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当中仍旧存在许多的低级问题。
许多地区虽然建立了良好的数据库,但是利用程度不高,无法显示它真正应有的作用,国外应用的比较成熟的系统在我国还属于试验初级阶段。
防汛抗旱的信息交流仍旧使用之前的纸质文字的形式进行交接,无法完好的体现水利信息化的优势,工作人员并没有充分利用好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
1.2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人才缺乏信息化建设是使得我国水利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重要措施,信息化建设的缺乏使得部分地区的信息交流较慢,建设更新较缓慢,使得地区的水利建设难以跟上国家前进的步伐,从而出现各项问题。
相较于之前而言,如今我国的水利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学历水平有一定的上升,但是仍旧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本科生及以上水平占到18%,中专及以上水平占到了总体人数的60%左右,信息化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在进行水利信息化改革的过程中,许多岗位的职员出现责任不清,工作不明的现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专业基础知识的不牢靠是工程无法彻底完成的根本原因,因此,如果想要发展防汛抗旱一体化建设,首先就必须要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专业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
信息化建设在防汛工作的应用探析
信息化建设在防汛工作的应用探析防汛工作攸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新时期对防汛应急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纵观古今,人类能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成功治理洪水无不得益于及时有效的信息供给,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代,基层防汛与信息技术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信息化建设已使防汛工作的管理与调度变得更加科学高效。
一、防汛信息化建设现状1.管理力度不大。
防汛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在基层存在着多方领导、责任不明等问题,存在职能重叠和信息沟通不畅等弊端。
县级防汛信息化水平落后,相邻城市之间尚未实现信息共享,这为防汛指挥工作带来了不便。
在防汛信息化应用系统方面,信息采集不全、信息共享困难等问题显示了基层防汛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采集机制仍不完善,使防汛系统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靠性难以得到保障。
2.建设意识淡薄。
部分地区洪涝灾害发生频率较低,也导致了基层对于防汛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难以集中精力推进防汛信息化建设。
此外,水文、办公自动化等设备的短缺与老化也严重影响了防汛信息化进程,在洪涝灾害期间极易出现通信设施故障,这将对防汛指挥工作构成严重威胁。
3.专业型人才短缺。
水利专业的人才结构不合理、电子信息类和管理类人才匮乏。
水利技术人员能够熟练进行河流水文数据的测量采集,但在数字化分析、应用软件开发、数据图像处理等方面却普遍存在知识性欠缺。
对于信息技术培训的不重视将严重影响水利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难以满足防汛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二、信息化建设在防汛工作中的应用1.工程实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解决好某市防汛工作中的各项难题,管理部门所做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在汛期,利用防汛抗旱指挥调度系统及时了解周边气象和附近区域的雨水情况,科学精确调度雨洪。
高效准确的数据采集,可靠的网络通讯,实用的应用系统成功完成近年防汛任务。
2.水文遥测系统(1)水文信息是防汛决策的基础。
雨情、水情和工情信息是防汛决策的基础,是正确分析和判断防汛形势、科学制定防汛调度方案的依据。
加强防汛救灾装备信息化建设管理
加强防汛救灾装备信息化建设管理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抗洪抢险能力,加强防汛救灾装备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管理与监督机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三个方面探讨加强防汛救灾装备信息化建设管理。
一、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作为抗洪抢险的关键环节,防汛救灾装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信息化建设则能够提高装备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和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救援效率和准确性。
具体而言,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功能:1.装备监测与预警:通过传感器、监控设备等技术手段,实现对防汛救灾装备的实时监测和预警,确保装备状态的稳定和准备程度的及时掌握。
2.装备调度与指挥:基于信息化技术,能够实现装备的智能调度和指挥,根据实时情况对装备进行合理分配,提高救援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3.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优化资源配置和应急预案,提高救灾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益性。
二、管理与监督机制为了加强防汛救灾装备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与监督,需要建立完善的机制,确保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和有效运行。
具体而言,应采取以下几个措施:1.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建立与防汛救灾装备管理相关的信息平台,实现装备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共享,提高管理的协同性和效率。
2.加强装备数据标准化:制定统一的装备数据标准和编码规范,确保不同装备之间数据的互通和共享,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完善装备信息化管理制度:明确装备信息化的管理职责和流程,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对信息化建设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管,确保装备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和运行质量。
4.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加强装备信息化的数据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防止数据泄露和损坏,确保装备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三、未来发展方向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防汛救灾装备信息化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创新应用
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创新应用防汛救灾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任务,信息化建设在提高防汛救灾效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创新应用的意义、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信息化建设的意义防汛救灾是关系到国家安全和人民福祉的重要事务,而传统的防汛救灾方式在信息获取、调度指挥和舆情分析等方面存在许多局限性。
而信息化建设可以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手段,提高防汛救灾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对灾害的应对能力大幅提升。
信息化建设还可以实现灵活的协同工作、快速的信息传递和精准的预警,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信息化建设的现状目前,我国在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政府机构加强了信息系统的建设,搭建了防汛救灾信息平台,实现了数据共享和信息传递。
各级政府和行政部门建立了数字化调度指挥中心,通过网络和通信技术实现了实时监测、快速响应和资源调配。
同时,一些企事业单位也积极参与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开发了一些能够提供灾情信息和应急指导的智能应用软件。
然而,目前我国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各级政府之间信息共享机制不够完善,信息孤岛问题仍然存在。
其次,部分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滞后,基础设施薄弱,信息化应用普及率偏低。
再次,信息安全问题仍然存在,信息泄露和网络攻击对防汛救灾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这些问题制约了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三、未来发展方向为了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的创新应用,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 优化信息共享机制。
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沟通合作,建立信息共享的机制和标准,实现灾情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共享,提高信息的整合和分析能力。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投入更多资金和资源,改善网络基础设施和通信设备,提高信息化应用的覆盖率和容量,增加应急通信设备的储备和更新。
3. 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加强网络安全技术和设备的研发与使用,建立防汛救灾信息的安全保护体系,加强信息的备份和恢复能力。
防汛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探讨
防汛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防汛工作是我国重要的生产安全工作之一,而建设防汛信息系统是提高防汛工作效率、减轻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
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汛期洪水灾害频发,给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建设和完善防汛信息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的防汛信息系统建设呈现出一些特点,如技术不断更新,数据资源不断丰富,但在覆盖范围和应用水平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些地区的防汛信息系统建设还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如资金投入不足、技术人才匮乏等。
加强防汛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系统完善度和智能化水平,及时掌握气象水文等多元信息,做好预警和应急响应工作,对于减轻洪涝灾害的影响,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加强对防汛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探讨有效的解决对策和建议,为提高防汛工作水平和效率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分析目前防汛信息系统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对策和提出建议,以提高防汛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通过本研究可以揭示防汛信息系统建设的潜在意义和重要性,为未来防汛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防汛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向更加科学、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更好地应对汛期洪涝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2. 正文2.1 防汛信息系统建设的意义防汛信息系统的建设对于防洪抗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防汛信息系统可以实现信息的及时、全面的收集和处理,提高了对洪水情况的监测和预警能力。
防汛信息系统可以为灾害应对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数据分析和模拟预测,提高了对灾害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的认识,有利于制定更有效的防汛预案和紧急救援措施。
防汛信息系统的建设还可以提高防汛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根据系统收集的信息和数据对灾害风险进行评估,优化防汛资源配置,提高抗灾效率和减少灾害损失。
防汛信息系统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防汛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还可以加强灾害风险管理和应急响应能力,对于减少洪灾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防汛减灾信息化技术研究
防汛减灾信息化技术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洪涝、山洪等灾害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防汛减灾成为了各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信息化技术作为重要的手段,在防汛减灾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本文将从信息化技术的角度出发,探讨防汛减灾信息化技术的相关研究。
一、防汛减灾信息化技术的概述信息化技术在防汛减灾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信息化技术包括传感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方面。
传感技术是通过在灾害发生前进行敏锐的感知,能够及时发现灾情并及时发布。
信息管理技术是为了保障灾害信息的全面性、及时性和准确性。
网络通讯技术则是快速传播救灾信息,提高救援效率。
二、传感技术在防汛减灾中的应用传感技术是防汛减灾信息化技术不可或缺的一环。
传感技术的核心是传感器网络。
传感器网络可以实现对气象、水文等自然现象的感知,通过数据传输及时将信息反馈到后台服务器。
传感技术还可以用于防洪排涝,通过传感器采集河水水位、水流速度、水质等数据,对水流在汇流区域的流量进行监测和计算,预测洪水的发生概率和洪水淹没区域,为防洪排涝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三、信息管理技术在防汛减灾中的应用信息管理技术是防汛减灾信息化技术中的重要环节,其主要功能是对防灾救灾相关信息进行管理和处理。
信息管理技术包括信息采集、存储、传输和分析等方面。
信息采集阶段,通过传感器网络、卫星图像等各种技术采集到有关灾害的各种数据。
信息存储阶段,将采集到的数据存储在中心数据库中,建立不同灾种的信息数据库,保证数据的安全稳定。
信息传输阶段,将处理好的数据快速传达到决策者,对灾害响应及时做出决策。
信息分析阶段,通过数据分析、统计和模拟等方法,预测灾害的发生趋势,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四、网络通讯技术在防汛减灾中的应用网络通讯技术是防汛减灾信息化技术中的重要环节,其主要作用是加强信息传播与联络。
网络通讯技术包括电视、广播、互联网、无线网络等多个方向。
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管理创新
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管理创新近年来,我国频繁出现的自然灾害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提高防汛救灾工作的效率和减少灾害损失,不断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信息化建设管理创新将在防汛救灾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信息化建设的意义、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及管理创新方面进行探讨。
一、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信息化建设是指在防汛救灾工作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和利用的过程。
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防汛救灾工作的效率,更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具体意义如下:1.提升灾害预警能力。
信息化建设可以通过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手段,将防汛预警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递给相关部门和人员,有助于提前采取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2.优化应急救援资源配置。
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灾害中的资源共享和调度,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利用,提高救援效率和成功率。
3.便捷的信息交流和共享。
信息化建设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信息的快捷传输和共享,促进各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提高工作效率。
4.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信息化建设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等技术手段对各类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研判,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准确的决策依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的现状目前,我国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信息化技术应用较为滞后。
目前,我国在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利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2. 系统协调性不足。
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和行业,目前还未形成一个协调有序的体系,导致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存在一定的困难。
3.人员素质和技术能力有待提升。
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需要专业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和技术能力,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人才缺口和技术瓶颈。
三、管理创新为了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创新,以下几点可以作为参考。
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与未来发展思考 胡建军
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与未来发展思考胡建军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2003年,国家水利厅局长在全国会议中提出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提高了人们对于水利信息化的重视,同时也为各地区防汛、抗旱的指挥和决策等应急处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但从目前的实际水利信息化建设来看,在某些区域信息化建设依旧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造成防汛抗旱信息化系统相对匮乏,从而造成其无法发挥降低灾害损失的实用价值,给减灾过程带来一定的影响。
基于此,为规避上述问题的发生,本文主要了解了目前我国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分析制约信息化建设的原因,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促进水利信息化建设进程,进而保障水利现代化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未来发展;现状;原因水旱灾害是我国社会经济治理的重点和难点,要面对我国水旱灾害的特点,全面树立人水和谐的观念和意识,关注防汛抗旱工作的直接效用及其对水系统带来的影响,注重防汛抗旱工作的思路转变和工作模式转变,全面分析我国防汛抗旱工作的现状,积极思考和探索防汛抗旱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对策,较好地提升我国防汛抗旱工作的效果。
1信息化建设现状1.1高清视频会商系统及工程视频监控系统近年来,我国某市区防汛抗旱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2014年,市、县2级均建成高清视频会商系统。
2016年,建设了山洪灾害省级数据同步共享系统试点项目,将市级到省级的计算机网络专线扩容至50Mb/s,类型为PTN,县级到市级计算机网络专线扩容至2Mb/s,类型为MSTP,可以召开1080P高清视频会议。
与视频会商系统同步建设覆盖大中型水库、沿江主要涵闸、大型灌区、江堤及重点内河防守段、防汛仓库等29处工程视频监控系统。
1.2防汛抗旱业务平台2016年5月,我国某省防汛抗旱业务平台初步建成并投入试运行。
我国某市区部分防汛抗旱业务可通过平台办理,实现雨情、水情、工情等重要防汛抗旱信息的查询,通过访问防洪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可方便查询区域内各种防洪工程基本情况。
基于防汛抗旱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探究
基于防汛抗旱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探究摘要:融合防御能力的提升和防汛抗旱提升工程项目的整体要求,融合防汛抗旱提高工程项目的整体要求,融合河段区域协调,明确提出了预防融合、空间均衡系统标准的防汛抗旱水利信息化工程项目整体架构,重点强调河堤协同生产调度,创建了完善的检测预测和警报系统,对旱灾开展风险管控,是确保防汛抗旱信息管理系统与现代技术进步、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协调一致,对加强城镇和重点地区抗旱能力、合理处理生产调度、预警信息、检测等系统中存有的突出问题给予了服务支持。
关键词:防汛抗旱;预报;灾害风险;防御决策防汛、抗旱、水利信息工程基本建设主要包含防汛抗旱防灾减灾机器设备与智能化工程项目、防汛抗旱动态性检测警报系统、进行旱灾防御信息处理系统、水文气象预报报预警信息能力、防汛抗旱灾难风险性调研与评定成果数据库查询建设;进而推动防汛抗旱工作从单一型向全方位抗旱、从洪涝灾害到洪涝等变化。
根据水利信息化建设,显着提升城镇防汛抗旱防灾减灾和供电工作能力,全面提高地区、河段防汛能力,为地区经济发展给予强有力保障。
1防汛抗旱动态性监测警报系统的创建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拓展、提高、推进、预警信息、预测分析和检测能力;同时,要维持原来的防汛抗旱防御力责任制和管理机制,升级健全的防汛抗旱动态性检测警报系统和省部级检测预警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完成监管警报系统的集约化管理及数据库同步共享。
1.1监管和预警管理信息系统的更新借助云计算服务,对省部级检测预警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开展更新改造,以互联网大数据为基础,分布式系统、可扩展性的云计算平台,完成集中控制系统、统一配备和全面部署。
高效率综合性各种各样气候、水雨、洪涝灾害、山体滑坡调研评价结果,预警信息响应等业务数据信息,稳步提升防灾减灾宣传、预警信息管理决策水准和抗洪抢险工作的快速响应能力。
1.2云计算服务的创建根据微服务架构的云计算服务,朝向政府各个单位间的业务流程合作,适用水利工程系统的资源共享,以信息资源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为总目标,以防汛抗旱检测预警信息业务流程和“微服务架构+容器云服务项目”为关键,遵循界面、编号、标准统一的原则,与传统式数据库架构和HADOOP的底层适用相兼容,创建规范化质量标准体系,完成信息资源的灵活运用和真正分享,完成村、乡、县、市、省五级用户应用和省部级部署。
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与未来发展思考
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与未来发展思考摘要: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已经从“数字化”层面向“网络化”层面扩展,并朝着“信息化”层面快速推进。
与之相适应,我国的防汛信息化也正从“数字防汛”向“互联网+防汛”迈进。
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工程为龙头的防汛信息化建设工程正分期分批把防汛信息化阶段目标变成现实。
关键词: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发展思考1 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里程碑项目1.1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从 2005 年开始到2011 年建成,二期工程从2014 年开始,预计到 2018 年结束,总投资约20亿元,实施范围主要是水利部、七大流域机构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4个方面:雨情、水情、旱情、工情、灾情信息采集传输系统,高速宽带通信、计算机骨干网络、视频会商系统及移动应急指挥平台,数据汇集、综合数据库及应用支撑平台,决策支持业务应用系统。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项目的建设和应用,大大提升了信息采集、传输、存储、交互、汇集和决策支持应用的能力和水平,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技术标准体系、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为水利信息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是水利信息化的龙头和骨干工程,带动了水利信息化的发展,可谓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项目。
1.2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从 2010 年开始建设,覆盖全国30个省级、305个地市级、2 058个县级行政区的3.2万个乡(镇)。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山洪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系统和群防体系建设。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完成投资约32亿元,确定防治区面积386万 km2(其中重点防治区120万 km2)、行政村19.7万个、人口约3亿人,基本查清了山丘区53万个小流域单元的基本特征、下垫面条件、暴雨特性及25万座涉水工程的情况,对16万个重点沿河村落的防洪现状进行了评价、划定危险区52万多处、绘制危险区图60多万张、分析确定预警指标14万组。
基于防汛抗旱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探究_1
基于防汛抗旱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探究发布时间:2021-11-16T06:06:41.717Z 来源:《防护工程》2021年22期作者:程东平[导读] 为了满足当下的工程项目建设需求,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需要实现与信息化技术的充分融合,打破管理人员传统工程项目管理理念,借助信息化技术加强水利工程项目的设计优化水平,强化施工管理质量,在降低施工成本的前提下,确保项目施工质量。
眉县防汛抗旱保障中心陕西眉县 722300摘要:到“十四五”期末及近三年,遵循“提升能力、改革创新,夯实基础、补齐短板,安全第一、以人为本,防重于抢、预防为主”的原则,防汛抗旱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主要包括:水旱灾害防御装备与现代化工程、山洪灾害动态监测预警系统、水旱灾害防御决策支持系统、水文预测预报预警能力、水旱灾害风险调查评估成果数据库等,以期推动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由洪水控制向洪水管理等防汛抗旱工作的转变。
通过水利信息化建设,到“十四五”期末显著增强城乡旱灾防御和供水能力,进一步提升区域、流域防洪能力,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防汛抗旱;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引言为了满足当下的工程项目建设需求,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需要实现与信息化技术的充分融合,打破管理人员传统工程项目管理理念,借助信息化技术加强水利工程项目的设计优化水平,强化施工管理质量,在降低施工成本的前提下,确保项目施工质量。
1国内水利信息化发展历程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最初只是简单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水情信息的汇总和数据处理展开的。
自上个世纪末以来,随着国家科技的进步,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同时水利工程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开展。
2001年,国家水利部门提出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十五”期间,水利部门将“金水工程”列为12个重点业务系统之一;“十一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对水利工程的相关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国扩大了水利信息化应用的范围,其涵盖了防灾减灾、水资源监测、水土保持监测、水利工程测量和水利管理等业务领域。
“互联网+”时代中我国防汛抗旱信息化研究
“互联网+”时代中我国防汛抗旱信息化研究本文从我国防汛抗旱相关信息化建设成效、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以及云计算等“互联网+”等核心技术在我国防汛抗旱信息化应用入手,比较详细的阐述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中我国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总体构架,从我国防汛抗旱的角度初步提出了抗旱信息化总体目标、所需要建设的重要任务以及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十三五”时期的建设内容。
标签:“互联网+”;防汛;水利信息化;“十三五”建设引言我國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一期建设工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在防汛抗旱减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也相应的存在一些问题,每一位工作人员如今所面临的重要工作就是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1、我国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所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到目前为止,全国都正在普遍实施“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互联网+”意思就是把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工作中的各个系统中去,实际上我们可以把“互联网+”防汛抗旱的产物看成是防汛抗旱信息化,而且经历了数据化智能化时代。
以水雨情监测预警预报、数字黄河、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等为代表的防汛抗旱化建设已经走到了国内的先列;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二期工程等也逐渐从数据化开始向智能化迈进,并且进行的日趋完善。
但是面对“互联网+”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四大核心技术,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这些差距一方面体现在顶层设计,另一方面体现在业务的应用方面,与此同时信息采集方面也有一定的问题。
具体问题如下所示:首先,缺乏比较合理的顶层设计。
近年来,在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项目申报、审批以及使用中都是各自为政,同一部门或者不同部门之间的机构都是各自进行项目建设需求申请,以至于会有重复的内容,这些都对整体的防汛抗旱信息化工作缺乏科学统一的考虑,也没有较为全面的考虑,不能得到统筹安排。
每一个项目相近或者一样的内容都包括信息采集传输处理以及业务应用系统开发等。
其次,信息采集有一定程度的缺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与未来发展探究
发表时间:2018-11-16T10:12:00.94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0期作者:戚宝玉[导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2003 年,国家水利厅局长在全国会议中提出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
乌兰察布市防汛抗旱调度信息中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2003 年,国家水利厅局长在全国会议中提出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
但从目前的实际水利信息化建设来看,在某些区域信息化建设依旧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造成防汛抗旱信息化系统相对匮乏,从而造成其无法发挥降低灾害损失的实用价值,给减灾过程带来一定的影响。
本文以安徽省安庆市为研究对象,了解安徽省安庆市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分析制约信息化建设的原因,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促进水利信息化建设进程,进而保障水利现代化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防汛抗旱;信息化;未来发展
1、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现状以及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1.1现状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健全和完善了防汛抗旱的计算机网络建设,使其在发生灾害损失时,能及时向上级决策者提供可靠、迅捷的第一首资料,从而为降低灾害损失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但某些地区由于信息化技术相对滞后,当发生灾害时,仅可通过短信平台这种原始的方式向下级部门发送相关短信,传达防汛抗旱的命令,以期降低灾害损失,但这种传讯方式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易受网络信号干扰的影响,从而造成命令下达的滞后性。
不同区域由于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防汛抗旱信息化配备程度也不尽相同,经济程度高的区域,信息化设备相对完善,在运用方面也高于欠发达区域,从而造成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不利于抗灾工作的开展。
1.2内容
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简单来说主要包括三部分的内容,即:远程会商系统、数据采集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但这种分类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但既是息化建设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是建立防信汛抗旱信息化的基本宗旨却是一致的,即:预报——监测——会商——调度——执行——反馈。
防汛抗旱信息化系统在建设过程中,某些区域由于受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往往存在着以下问题:其一,部分区域在城镇化中没有专门的防汛抗旱综合处理办公大楼,使得各项工作的开展缺乏一定的系统规范指导;其二,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各区域之间未建立有效的共享网络,严重存在各自为政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区域防汛抗旱信息的封闭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其三,应急通信系统配套落后,工程遥测系统建设不健全,从而延长了各信息的传递,降低了客观准确率的同时,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2、影响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的原因
2.1资金问题
我国地域辽阔,但经济发展状态却存在严重的差异,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明显高于内陆地区,因此,由于受资金制约的影响,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从而使得地方财政机构无法出资相应的资金,完善信息化配置,对于技术人员的培养更是天方夜谭,从而导致信息化建设处于原始阶段,进而影响防汛抗旱系统的完善与发展。
2.2技术与体制
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水利行业的网络化结构进行了改革,但同时由于部分区域缺乏一定的技术指导,从而导致其通讯平台依旧沿用传统的短信平台,不仅降低了软件开发水平,最主要的是区域政府无法开展各项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进而影响了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增加了灾害时的财产损失,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
除此之外,在应用系统建设方面,除了技术标准无法统一外,在建设规模、内容、设备档次等方面也存在这一定的差距,易形成信息孤岛,降低决策者的决策水平。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体制的制约,同样各类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发展也无法脱离体制的规范,但从目前来看,部分区域在进行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企业内部未形成有效的管理体制,从而造成体制混乱,进而对各项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长此以往,必将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
2.3人才问题
随着近年来对各项水利工程建设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企业在人才选拔方面也秉承着“宁缺毋滥”的选拔原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供不应求局面的产生。
同时,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各级高校人才具备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都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因此导致选拔的人员无法独立进行岗位操作,这也是现下客观存在的一个问题,制约了防洪抗旱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同时,严重阻碍了我国水利现代化的发展。
3、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与未来发展策略
由于各区域之间技术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加之各级领导对于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认知的不同,从而导致了各区域之间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水平高低不同,进而对于水利现代化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为统筹各区域的信息化建设,国家有关部门以及各级领导应该遵循以下发展规划:
3.1经济发达地区
对于经济发达的区域,信息化建设主要以“延伸、完善、提高、整合”为主,即利用我国目前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提高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加强软件的开发,从而实现对防汛抗旱工程的自动监控,并对建设的先后顺序进行妥善的处理,且在处理过程中必须保障原有成果和资源的整合度,以此为基础,进而提高经济发达地区的整体信息化建设。
3.2经济中等发达地区
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计算机网络技术存在一定的差异,究其原因是因为该区域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时间晚于发达区域信息化建设时期。
因此,该区域的信息化建设主要以“加快水情遥控系统和三防应急调度建设”为主,提高该区域遥测技术发展水平的同时,配套中级规模的计算机网络,从而推进该区域水利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3.3经济欠发达地区
与前两者相比,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滞后,信息化建设也大多处于原始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制约了水利现代化的发展,同时还提高了建设工程中的不安全影响因素,危及技术人员的生命安全。
因此,该区域的信息化建设主要以“水利工程遥测系统”建设为主,并配套初级规模的计算机网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健全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的抗旱指挥调度可视系统以及远程会商系统,进而稳固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规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4、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生态系统的破坏,造成了极端天气频发,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其中,旱涝是危险度极高的自然灾害,因此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工作迫在眉睫,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高速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动态变化的市场中确定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显的尤为重要。
基于此,快速建立健全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体系,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是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推进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怀利.安徽省水利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探讨[J].治淮,2015,12(3):54-55.
[2]万海斌.推进防汛抗旱信息化向更高水平迈进—访国家防办副主任万海斌[J].中国防汛抗旱,2013,05(4):4-6.
[3]张世丰,袁晓伟,郭晓.实现抗旱服务组织良性运行的思考 [J].中国防汛抗旱,2014,(01):152-159.
[4]丁留谦,石晓媛,王淼.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与未来发展思考 [J].中国防汛抗旱,2017,(03):121-123.
[6]周云龙,刘敏慷,范宏忠.加强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推动防汛抗旱工作现代化 [J].防汛与抗旱,2001,(04):154-156.
[7]李福中.信息化水利信息化与防汛抗旱信息化断想 [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11):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