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名师教学]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片断(实录)师转:渭城真美呀!可这样一个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景色优美的地方,他们能长住下去吗?(生:不能)元二要出使安西了,要远行西出阳关了!读后两句。
师:阳关在哪里?先后出示课件(唐代古地图、关外戈壁沙漠图片,伴着音乐)说一说,阳关外是一番怎样的景象?生:阳关外是一片荒芜的景象,没有人。
生:阳关外水很少,寸草不生,有很多碎石。
生:阳关外人迹罕至,到处是戈壁沙漠,荒无人烟。
师:那么,元二这一路会遇到怎样的困难?生:会遇到沙尘暴,把眼睛吹得睁不开。
生:会遇到脱水的症状,可能有野兽的攻击。
生:可能元二生病了,却没有人照看生:可能太阳晒得他没精打采,都没有力气了。
师:是啊,阳关外地老天荒,边远荒凉;人地生疏,困难重重。
再读后两句。
师:渭城是那样的清新秀丽,阳关外却是这样的边远荒凉。
所以,此时此刻,他要设酒宴来送别元二。
情景表演:师生表演碰杯饮酒,师问:我俩只喝了一杯酒吗?(不是)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说明什么?生:我是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读出来的。
师:哪个字?生:“更”……“尽”师:到底哪个字?什么意思?生:“更”,再的意思。
说明他俩喝了很多酒,一杯接一杯。
师引:王维此时心情凝重,他从长安一路送元二到了渭城,可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
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难道他与元二就这样一杯又一杯地喝闷酒,就什么也不说吗?王维会说些什么呢?他会怎样劝说自己的老朋友?生:再喝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就再也见不到我这个老朋友了。
生:你还是别走了,呆在渭城吧。
安西旁边都是戈壁,而且寸草不生,你去哪儿会脱水的!生:你别走了,渭城多好啊,这么美的景色。
去阳关外一路上多危险啊,一路戈壁沙漠,你的马儿会受不了的,你会被晒死的。
师:模仿元二,可是我不能不走呀!生:再喝一杯酒吧,我失去了一个真诚的朋友,我会伤心的。
生:再喝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再也没有这么好的朋友一起喝酒了,一路保重!师:说得真好,可是这些话作者都写出来了吗?(没有。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师:请注意这个字的偏旁,左边的三点水要写得略窄些,右边部分写得略宽些。
看看左右的字,大小要匀称。
写完了吗?(师随即表扬写得好的学生。
)师:写完了谁来告诉我这个字是什么意思?你来。
生2:是湿润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2:在注释六那里有。
师:(高兴的说)瞧,又多了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指着生1)他今天要和你竞争来着,看着他,你能和他比一比吗?(生1点点头。
师高兴地说)对,学习要学会方法。
方法用得恰当了,你学起来会事半功倍。
(指着生2)注释六里边写着呢,大声地再说一遍。
生2:浥的意思是湿润。
师:很好,请坐。
同学们,戴老师第一次来到咱们无锡,可第一次来我就被你们感动了。
知道为什么吗?(生小声说不知道。
)师:能不能插上你想象的翅膀,想一想我为什么被你们感动了?你来。
生3:因为有两个同学在思考。
师:噢,我看到了思考的孩子,我感动了是吗?祝贺你,你的肩上有了想象的翅膀,可还不大。
如果再大一点儿呀,知道吗,有了想象以后你就离诗人不远了。
(生自豪地坐下)生4:因为你看到我们是会学习的孩子。
师:对,所以我感动了是吗?生4:是的。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再想。
(学生歪头沉思。
)师:同学们,我是昨天来的。
(师指着台下)我昨天静静地坐在那里,观看了一台节目。
(一生举手)生:我知道了,因为老师昨天看了我们四(5)班演的节目。
师:我们四(5)班演了什么节目呀?生:诗歌朗诵。
师:你有没有参与?生:没有。
师:噢,真可惜,如果当时我能够看到你就更感动了。
请坐。
还要说的吗?还有谁敢于想象一下吗?(一生举手)真好,来。
生:你觉得我们很聪明。
师:是呀,我觉得你尤其聪明。
请坐。
同学们,昨天参加这台演出的小朋友举手。
(六位学生举起了手。
)这六个孩子我想问一问你们,你们昨天是不是和一位姓李的,八十岁的爷爷一块在吟诗呀?(生摇头)有没有?生:没有。
师:(看着另一位学生)你呢?生:没有。
师(惋惜)哎哟,真可惜,那你们会不会吟诗呀?生高兴地齐声说:会!师(指着一女生):你会?你来吟一段。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一、课题T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伸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课题)谁来读一读课题?(指名读)T 谁来用一句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S 送元二到安西。
T 送他去安西干什么?S 执行任务。
T 执行什么任务?S 奉命前往安西T 看来有个字阻碍了你,“使”在这里是什么意思?S 出使的意思T奉谁的命令去?(奉朝廷的命令去治理那里。
)T 谁送?完整说一遍S 王维送好朋友元二出使安西。
T 现在再读课题,相信你会有不同的理解。
(指名读,齐读)二、自读古诗。
T 现在我们一起走入古诗,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S “朝”错读为“cháo”T 这个字怎么读?(chao)为什么读作zhao?S 是早晨的意思。
T 你能给它组个词吗?S 朝阳T 还有一个字容易读错——舍,你们为什么读作shè?S shè是屋子的意思。
比如宿舍、屋舍T 看来我们在读多音字的时候可以利用组词的方式,结合在句子中的意思来判断它的正确读音。
谁再读?T 读得流利读得有节奏,读出了诗歌的味道读诗讲究快慢缓急和轻重变化。
谁再来试试。
T 来,一起读(齐读)三、质疑、再读古诗、汇报T 学习这首诗,你最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S 王维为什么要送元二去安西?T 你想知道送别的原因S 他们为什么要更近一杯酒?T 你真会思考,提出了这么有价值的问题。
S 王维是怎样送元二的?T 你们真会思考,我们只要理解了诗歌的内容,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现在,结合课下注释再读古诗,边读边提起笔来,在旁边写一写对这首诗的理解和体会。
(学生自学)T 这首诗写了什么?S 渭城在早晨的时候下了一场细雨,把地打湿了。
S 王维送朋友四、教学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T 有人说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呈现的是一幅幅画面,好好读读一、二两句,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S 我看到了柳树。
T 怎样的柳树?S 柳树的颜色很新,很绿。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9篇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9篇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 1教学目标1.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收集描写友情方面的名诗名句。
2.安西指的是现在哪个地方?3.王维和元二在分别的时候可能说些什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
谁有知心朋友?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
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
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
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
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
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
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
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师:看课题,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
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
打开书,结合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教学目的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
(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
(20 送元二使安西)二、学习古诗(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
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送元二使安西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王维 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顺德小学陈惠霞一、导入1.课前听歌曲朋友导入。
2.这首歌好听吗?哪句歌词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生:“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学古诗二、师:今天带来了一首印证这首歌的诗。
黑板出示古诗1、初读古诗1=自由读2=同座读3=学生展示读4=教师范读5=学生齐读评价:读得可真好你们都是小诗人!过渡:题目是诗歌的眼睛2、解题1=齐读诗题。
你知道了什么?王维送元二去安西元二奉旨出使安西幻灯片出示:地图2=再读诗题:了解作者出示幻灯(王维图):师:这首诗的作者是:生:(王维),师:你了解他吗?学生分享收集的材料。
过渡:我很喜欢王维的诗,所以今天把它带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3、请大家闭上双眼欣赏老师的朗读。
师范读:1=刚才大家似乎看到了什么?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色?生:(雨、客舍、柳树等)这里的景色很美、渭城的空气很清新幻灯片:你能把渭城的美读出来吧?2=指导朗读一二句。
理解:轻尘。
3=谁还想把看到的美景与大家分享?指名诵读小组读过渡:置身于这样的美景,呼吸着清新、香甜的空气你们的心情------ 生:舒畅、高兴、开心、流连忘返。
过渡:渭城那么吸引人,那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去那里走一走、看一看吧!我们来到风景秀丽的渭城,路边柳枝随风飘拂翠色欲滴。
一间酒店映入眼帘。
店中有人在喝酒聊天。
我们走进去听听他们在说什么吧!创设情景:幻灯出示酒店:劝君更尽一杯酒劝君喝尽一杯酒1=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王维、元二喝酒话别。
(背景音乐渭城曲)师:王维特意摆了一桌酒席与元二在此话别,此时此刻这两个好朋友会说什么呢?(两组表演喝酒话别重点让学生体会:“更”换做“喝”行不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幻灯片:荒漠图1=齐读三四句诗师:再往前走,陪伴元二的是什么?还有没有舒适的旅馆、嫩绿的柳树、清新的空气?多年朝夕相伴的好友今天一别不知还能不能再见?除了黄沙荒草,就是茫茫戈壁!元二这一路上整整三千多公里呀!满眼荒漠、满目凄凉,孤身一人。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Classroom teaching record of sending yuan Er Shi Anxi《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课堂实录是教师将自己或他人执教的优质课堂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加上教学后记或听课评价的一种教育实用文体。
本教案根据小学语文课堂实录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生1:老师,我发现第一句诗少了一个字。
师:再找找,你能发现少了哪一个字吗?生1:我发现少了一个“氵邑”字。
师:你从哪里找到的?生1:我从注释里找到的。
师: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得更快。
请大家帮老师把这个字写进去好吗?(学生开始写字)师:请注意这个字的偏帝,左边的三点水要写得略窄些,右边部分写得略宽些。
看看左右的字,大小要匀称。
写完了吗?(师随即表扬写得好的学生)师:写完了,谁来告诉我这个是什么意思?你来。
生2:是湿润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2:在“注释六”那里有。
师:(高兴地说)瞧,又多了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指着生1)他今天要和你竞争,你能和他比一比吗?(生1点点头)对,学习要学会方法。
方法用得恰当了,你学起来会事半功倍。
(指着生2)“注释六”里边写着呢,大声地再说一遍。
生2:“悒”的意思是湿润。
师:很好,请坐。
同学们,戴老师第一次来到咱们无锡,可第一次来我就被你们感动了。
知道为什么吗?生3:因为有两个同学在思考。
师:噢,我看到了思考的孩子,我感动了是吗?同学们,我是昨天来的。
我昨天静静地坐在台下,观看了一台节目,听到了一位80岁的老爷爷为我们吟诗。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在这一段历史当中,流淌着这样一条河流,这条河流中承载着许许多多人们用真挚的心灵写成的一篇篇文字,我们称它们为古诗文。
而这一篇篇文字我们必须用独特的方法去吟诵它们,才能体会到它们的韵味。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由曲入诗1、播放音乐《阳关三叠》,同学们,你们从这首曲子中听出了什么?(忧伤、凄凉。
)2、你们很厉害。
其实这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改编自一首有名的送别诗,它的名字叫《送元二使安西》,它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维。
3、有同学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王维吗? 看来同学们都认真去搜集资料了。
来看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的资料,帮助同学们加深对作者的印象。
4、谁会读诗题?(强调不可把“元二”分开。
)5、王维所送的朋友姓元,叫------(元二。
)6、元二干什么去呀?“使”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结合注释理解是学习古诗的最基本的方法,你已经掌握这种方法了。
)7、安西是什么?(地名)7、谁送元二使安西?8、听老师把课题读一遍,送----元二-----使-----安西,你们读一读。
9、以前我们学习古诗,老师告诉过大家,要想真正理解一首诗,一定要了解诗的写作背景。
现在,我们先通过地图了解一下元二要去的安西。
出示地图。
补充资料:安西在现在新疆库车,当时王维和元二都在长安做官,长安是唐朝的首都。
现在元二奉皇上之命出使安西,王维作为他的好朋友一直送他到陕西的渭城,所以这首诗也叫《渭城曲》。
唐人送人送到陕西渭城就不能往西送了。
因为路太难走了,于是这对好朋友就在渭城旅店住下。
唐人相送有一个习俗,就是送人这天晚上不能睡觉,所以两个人就聊天喝酒,喝酒聊天,一直到第二天早晨。
于是就有了这首诗中写到的情景。
二、初读1、自读古诗,出示自读要求:请大家自由朗读古诗,至少读三遍。
第一遍,一字一句读,争取把古诗读正确,读准每一个字;第二遍,大声读,试着读出节奏来;第三遍,还可以合着节奏摇头晃脑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它所描绘的画面。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是他的经典诗句,他是——生:王维。
师:对,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关于王维你们对他有哪些了解呢?生:他九岁就负有才名。
21岁成进士。
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廷任职。
师:看来同学们对王维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作者王维特意从长安城赶到渭城,他来做什么呢?(齐读课题。
师板书“送元二使安西”)师: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生:我知道了送元二出使到安西。
师:安西在哪里?生:今新疆的库车附近。
师:安西远在新疆离渭城那么远,可以不去吗?生:(众)不可以。
师:说说理由。
生:不可以,因为诗题中“使”在注释中的解释是“出使”的意思,出使说明这是皇上派他去的,不去不行。
师:不去要——生:(众)杀头、诛九族……师:看来,元二此行是一定要去了。
二、读诗句,晓诗意师:下面谁来读一读,看看诗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注意要读得清楚。
生:“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学生“舍”shè读成了shě)师:声音很洪亮,但有没有读的不准确的地方啊?生1:老师,他把客舍(shè)读成了客舍(shě)。
生2:就是客舍(shě)。
师:有两种意见,到底是客舍(shě),还是客舍(shè)呢?生1:(大声说):应是客舍(shè)。
师:我们平时都说舍不得,难舍难分,这里怎么读舍(shè)呢?生1:因为客舍就是宾馆,是旅客住的房子,所以应读舍(shè)。
师:瞧他说的多好,还联系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舍”是多音字,在这读shè表示旅社、旅馆的意思。
师:好,请你再来读一读,这次一定要读准确,读清楚。
生2:“客舍(shè)青青柳色新”师:谁还愿意来读一读。
(范读、评读、赛读略)师:大家读得都很清楚,要像老师一样有感情地朗读,要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林莘课堂教学实录师: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去看看古人怎么送别?古人是怎么写送别的?下面我们开始准备上课,可以吗?好,你们不用站起来,我鞠躬,你点头。
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同学们,黑板上的两首古诗,学过了吗?几年级?生:四年级。
师:四年级我们就学过了,今天我们六年级了,再次学这首古诗,这是怎么回事呢?同学们,同样的一个作品不同的人读,不同年龄的人读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你们今天六年级了再读,等到你们长大了读大学、读博士或参加工作了,有丰富生活体验和经验的时候,你再去读,你还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新的收获,这就是那句话说得好:经典不厌百回读,好的作品是要用一辈子去读的。
现在谁愿意把这两首古诗读给大家听,希望高高举起你们的手。
我请两位同学,一位读这一首,一位读第二首,我想请你(手指向一手学生),不举手的你(指向一角落没举手学生),因为林老师从小就躲在角落,从不发言,所以我要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请读第一首:生:(一男生朗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得怎么样?你们鼓励他,我要告诉他一般般,一般般的意思就是还不够好,还不够好的意思是还可以更好(调侃的语气)。
还有谁愿意来?还是送给不发言的你。
生:(一女生朗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略好一些,特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地方,有一点点小感觉。
同学们读古诗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完全沉静,读古诗有特别的节奏、停顿、韵律和情感,现在林老师读给大家听,当音乐想起时候,我希望在场的所有的人都静静地走进那古诗的意境中。
(古筝弹奏的背景音乐响起,师深情朗诵两首古诗)师:同学们听出古诗特有的节奏、韵味和情感了吗?现在我想知道这两首诗最打动你的?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师:同学们,两位同学都不约而同地讲到他们之间深深的“情”字(板书:情),可是我有一事不明白,这两种诗中有“情”字吗?有吗?生:(三三两两回答)没有——!(生同桌间相互交流)师:好!谁来说第一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我看见了在黄鹤楼里面诗人和故人在饮酒,互相道别。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评析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评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优秀作品,也是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作品之一。
其诗歌表达了对元二对安西之行的祝福,展现出员庆感及亲情的热情。
本文通过具体教学实录,评析《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特点以及对教学有深刻的影响。
教学实录:(1)全文讲解:教师首先给学生提出一般性概述,即作者王安石是哪个朝代、时期的作者,《送元二使安西》是哪一篇文章,作者写这个诗歌的动机,及简单介绍其大致内容。
(2)文字鉴赏:教师精选诗歌中的几句重点句子,首先使学生通读,并辅以精妙的注释帮助学生认识其中的语句精辟之处,同时注意看诗歌中的语言艺术。
(3)集体研讨:学生全文阅读后,开展集体研讨,借助教师的示范性指导,在触摸情感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艺术素养。
教师大力推崇学生的言论,在此过程中给予学生正确的有关中国文化的引导。
(4)半小时小结:及时回顾与总结,讨论学生和教师对《送元二使安西》的使用、体会以及理解。
二、评析1、教学特点《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特点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对全部文学作品给予概述性认识,使学生对作品背景具备基本了解;其次,精选其中的重点语句,配以注释,引导学生通读全文。
最后,集体讨论方式给予学生机会深度体会作品魅力,开展锻炼;及时总结使学生学习记忆更深刻更经久。
2、教学影响《送元二使安西》教学不仅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而且还为他们熏陶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体现在“子之厚义,身之重诚”的亲情观念,以及“洒落相送终须江湖”的浩大礼仪观念上。
这种影响深深影响着学生的心态,使学生更加觉醒,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其他文学鉴赏中有更深层次的体会。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教材解读《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长而独树一帜。
设计理念借助古诗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入诗境(播放李叔同的《送别》)师:“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有人说离别是泪水。
是呀!人生自古重离别,人生自古也伤离别。
特别是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而定居难得远行的,因为一旦离别,人的前途和生命安危都很难预料。
相间时难别亦难,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我们就曾经学过送别诗,想一想是什么?你知道哪些送别诗?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生:《别董大》生:《赠汪伦》生:《送孟浩然之广陵》生:《芙蓉楼送辛渐》,师:同学们搜集到的送别诗可真多,从这些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饱含凄凄满别情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二解课题师:读课题,说说你是从哪儿看出它是一首送别诗?生:送师:一提起“送别”两字,你有什么样的滋味?生:伤心生:难过生:悲伤生:……师:元二是谁呢?生:噢,这个人姓元,叫──师介绍: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师:排行第二的意思就是在元二的的兄弟姐妹,他是排第二个,他上面还有一个──元大。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李莎
【期刊名称】《湖南教育(中旬刊)》
【年(卷),期】2013(000)001
【总页数】5页(P28-32)
【作者】李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 [J], 米涛
2.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 [J], 米涛
3.文化与情感的和弦--《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评析 [J], 佘娟;何建军
4.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 [J], 米涛;肖东方(点评)
5.社会符号学翻译法视角下《送元二使安西》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J], 李映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课前,教师发教材生1:老师,我发觉第一句诗中少了一个字。
师:再找找,你能发觉少了哪一个字吗?生1:我发觉少了一个“浥”字。
师:你从哪里找到的?生1:我从注释里找到的。
师: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得更快。
请大伙儿帮老师把那个字写到里面去好吗?(学生开始写字)师:请注意那个字的偏旁,左边的三点水要写得略窄些,右边部分写得略宽些。
看看左右的字,大小要匀称。
写完了吗?(师赶忙夸奖写得好的学生。
)师:写完了谁来告诉我那个字是什么意思?你来。
生2:是潮湿的意思。
师:你如何明白的?生2:在注释六那儿有。
师:(快乐的说)瞧,又多了一个会学习的小孩。
(指着生1)他今天要和你竞争来着,看着他,你能和他比一比吗?(生1点点头。
师快乐地说)对,学习要学会方法。
方法用得恰当了,你学起来会事半功倍。
(指着生2)注释六里边写着呢,大声地再说一遍。
生2:浥的意思是潮湿。
师:专门好,请坐。
同学们,戴老师第一次来到咱们无锡,可第一次来我就被你们感动了。
明白什么缘故吗?(生小声说不明白。
)师:能不能插上你想象的翅膀,想一想我什么缘故被你们感动了?你来。
生3:因为有两个同学在摸索。
师:噢,我看到了摸索的小孩,我感动了是吗?祝贺你,你的肩上有了想象的翅膀,可还不大。
假如再大一点儿呀,明白吗,有了想象以后你就离诗人不远了。
(生自豪地坐下)生4:因为你看到我们是会学习的小孩。
师:对,因此我感动了是吗?生4:是的。
师:还有别的缘故吗?再想。
(学生歪头深思。
)师:同学们,我是昨天来的。
(师指着台下)我昨天静静地坐在那儿,观看了一台节目。
(一生举手)生:我明白了,因为老师昨天看了我们四(5)班演的节目。
师:我们四(5)班演了什么节目呀?生:诗歌朗诵。
师:你有没有参与?生:没有。
师:噢,真惋惜,假如当时我能够看到你就更感动了。
请坐。
还要说的吗?还有谁敢于想象一下吗?(一生举手)真好,来。
生:你觉得我们专门聪慧。
师:是呀,我觉得你专门聪慧。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第一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送元二使安西授课教师:包头市昆区包钢十一小李计华评课教师:包头市昆区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舍、君”,理解“使”“浥”“更尽”等词语。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借以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诗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解题导入,在轻声朗读中初识别情1.师: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特别是在唐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诗人,你知道哪些诗人呢?生:我知道李白。
师:能不能背上一首李白的诗?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师:如果能再有感情些,那就更好了。
生:我知道杜甫。
我能背杜甫的《绝句》。
师:相信你能背出杜甫喜悦的心情!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背得大有进步,但这仅仅是在背诗,谁来有感情的诵读一首你喜欢的诗人的诗!生:我喜欢白居易的《草》。
生: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师:真棒,小诗人!2.师:同学们,老师这里也有一首诗,我来读第一句,如果你们知道,就一起请接下去好吗?生:好!师:独在异乡为异客,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生: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生: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
师:是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是王维年少时在长安谋取功名时的作品。
诗人远离故乡,身处举目无亲的异乡,面对繁华热闹的都市,游子思乡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3.师:同学们,今天啊,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来欣赏他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生齐读)师:谁会读这个题目?(学生纷纷举手)你来试试。
生1:送元二使安西。
师:噢,这个人姓元,叫──生1:二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描写的景和情,感悟诗句描绘的意境。
2、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体会诗人送别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
3、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这两首诗歌很相似。
我们先轻声读读题目,你觉得这两个题目哪里相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生:都有一个“送”字。
生:这两首都是送朋友时写的诗。
师:对,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生:都有地名,“黄鹤楼”、“广陵”和“安西”师:这三个地名还不一样,黄鹤楼是送别的地方,广陵和安西是朋友要去的地方。
你知道这三个地方吗?生:黄鹤楼在湖北武汉,广陵就是扬州,安西……师:你知道的还真不少。
我们来看看着几个地方(出示地图)。
广陵就是现在的扬州,离我们这里不远,在唐朝时扬州就已经是天下名城了,是一个风景优美的繁华的都市,很多人都愿意去那里看看玩玩;安西就远了,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如果从当时的首都长安出发,穿越上千公里的戈壁沙漠,翻越几座大山,才能到达那里,那里是唐朝的西域边关。
生: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
师:孟浩然是谁?生:是一个大诗人,写了《春晓》。
师:李白在游历中,结识了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
他们常常一起饮酒作诗,因为志趣相投而成为知己。
师:元二又是谁?生:王维的一个朋友。
师:大声地读读这两首诗歌的题目,要读出节奏。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吗?生:第一首,是李白送别孟浩然去广陵。
生:第二首,是王维送别元二去安西。
师:听明白了吗?第一首是──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去广陵。
师:第二首是──生:王维送别元二去安西。
师:题目中的这个“之”和这个“使”是不是都是“去”意思啊?生:是。
师:是吗,那么,这两首诗的题目是不是也可以变成这样──黄鹤楼送孟浩然使广陵、送元二之安西。
生:不可以师:为什么?生:(无语)师:当然不可以。
尽管这两个字都含有“去”的意思,但是细分起来还是有区别的,“之”是“去”的意思,但那是自己要去。
孟浩然喜爱田园山水,经常在各处观山看水,这次去广陵,去干什么呢?生:去旅游。
师:是啊,那是他自己想去的,他想去看扬州美景啊。
所以是──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使”也有“去”的意思,但那是朝廷让他去的,是派去的,就是──生:出使。
师:对,出使。
去干什么呢?当时的唐朝正是盛世,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边关延绵数万里,需要大批的士兵和官员去戍守边关,保卫国家。
元二正是担负着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出使安西的,他是去守卫国家,是去建功立业的。
所以是──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明白了吧?那么说说看,题目的意思是谁送别谁去哪里?去干什么?第一首是──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去广陵旅游。
师:第二首是──生:王维送别元二出使安西去保卫国家。
师:我们再次大声地朗读题目。
生:(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两首诗歌,读两边,要读准字音,读通顺,读出节奏。
生:朗读。
师:我想请两个同学来读这两首诗歌。
生:朗读。
师:读得很有通顺。
可惜有两个字没读好,一个是“渭城朝雨”,知道为什么读“zhao”吗?生:是早晨下的雨。
师:对呀,早晨下的雨就叫──生:朝雨。
师:那晚上下的雨叫──生:夜雨。
师:那傍晚下的雨叫──生:(无语)师:朝雨。
一起读这句诗,要读“zhao”。
生:朗读。
师:另一个字是“客舍青青”的“舍”要读第四声,一起读。
生:朗读。
师:古诗光是这样读,还不行,还要要读得有韵味。
先听老师读一读这两首诗。
(范读)下面,请大家先看看下面的注释,想想诗歌的意思,想想诗歌带给你的感觉,再大声地朗读两遍,要读出韵味。
生:朗读。
师:我还请两位同学来朗读。
生:朗读。
师:刚才,我们说这两首诗很相像,都是送别诗。
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诗人在送别各自的朋友,两位诗人送别朋友的方式还是不一样的。
李白站在长江边目送故人远去,李白在江边站了多久?生:很久。
师: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就是说朋友的船都看不到了。
生:惟见长江天际流,说明船都看不到了,他还站着。
师:是啊,朋友的船越去越远了,渐渐地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尽头,可是李白还是久久的站在长江边,痴痴的望着江水流向天边。
看看上面的诗歌,想想李白久久地伫立在江边,他看到了什么?生:孤帆远影。
师:孤帆就是──生:孤零零的一条帆船。
师:什么的远影?生:船的远影。
师:一条小船越去越远了,只剩下了一个影子。
到最后连影子也没有了,只看到了──生:碧空。
生:长江。
师:江水流到哪里去?生:天边。
师:李白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啊?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孤帆远影、碧空江水──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生:长江中一条小船越去越远,看不见了。
师:你来读读“孤帆远影”这个词,读出你头脑中的那幅图画。
生:朗读“孤帆远影”。
师:够远吗?再远一点,读──生:朗读“孤帆远影”。
师:你用这种感觉来读读这句诗。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师:你还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生:小船越去越远了,长江水向着天边流去。
师:你来读读“碧空长江”这个词,读出你头脑中的那幅图画。
生:朗读“碧空长江”。
师:够长吗?长江一直流到了天边啊,再长一些,读──生:朗读“碧空长江”。
师:你用这种感觉来读读这句诗。
生:朗读“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我们大家都看到了那幅图画了吗?我们一起朗读这两句诗──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李白伫立江边,遥望江面,难道真的只是看到了一叶孤帆,只看到了一艘小船吗?他还会看到什么?生:还会看到很多船。
……师:那为什么他说是“孤帆”,为什么在他的眼里只有“孤帆”呢?生:因为他的眼里只有朋友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
生:因为他只是来送朋友的,他只关心朋友的船。
生:那时他自己心里的孤帆。
生:因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独。
师:是啊,长江上一定会有千帆竞渡,长江两岸一定是繁花似锦,但是,此时此刻,诗人看不见,他能看到的,只有──生:孤帆远影。
师:只有那一叶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生:孤帆远影。
师:只有他心头的那一叶装满了离愁别绪的──生:孤帆远影。
师:我们一起来朗读──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李白久久地伫立江边,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
此时此刻,他心里会想些什么?生:老朋友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生:他孤零零一个人,旅途中是否寂寞?生:但愿他一帆风顺,路上平安!生: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
……师:是啊,孤帆远去,空留长江,李白此时心中定有千言万语想说啊!这千言万语化成这千古绝唱的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起读──生:孤帆远影碧空尽,为见长江天际流。
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起读──生:朗读。
师:李白目送朋友远去了。
我们再来看看王维是怎样送别朋友的?轻轻地读读这首诗。
生:王维在路边送别朋友。
生:喝酒送行。
……师:他们喝了几杯酒?生:很多杯。
师: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生:这里说“更尽”,就是再喝一杯,那一定喝了很多杯。
师:你真会读诗。
你来读读这句诗。
生: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
师:酒已过多巡,情越来越浓,酒只剩下了最后一杯──生: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
师:酒已喝了太多,离别的话也说得太多,话只剩下了这最后一句──生: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生:向西面走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师:是啊,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来陪你──生:陪你喝酒。
生:陪你聊天。
……师:西出阳关又岂止是无故人呢?西出阳关就是大漠茫茫,关山重重,就再也看不到什么?听不到什么?生:西出阳关就在也看不到渭城了。
生:在也看不到长安美丽的景色了。
……师:喝完这杯酒,朋友就要远行,就要西出阳关,奔赴遥远的边塞──安西。
这一别,何时再相见啊?朗读──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大家说说看,这最后一杯酒是什么酒?这酒中包含了什么意思?生:祝福酒,祝愿朋友一路平安。
师:具体说说,怎样祝愿?生:……师:出使安西,路途遥远,吉凶难料,还请您干了这一杯,祝福我的朋友一路平安──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还会是一杯什么酒?生:壮行酒,相信朋友一定能在边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师:壮行的话怎么说?生:……师:祝愿朋友今日出使安西,来年凯旋而归,来,干了这一杯!──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还会是一杯什么酒?生:这杯酒中装满了朋友的情谊。
师:这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情谊酒,人生难得一知己,一起再干了这一杯!再读──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送元二使安西,一起读──生:朗读。
师:两位诗人就这样送别了朋友,朋友远行了,留给诗人的是什么呢?生:是空洞洞的感觉。
生:失落。
生:孤独。
……师:是啊,“自古多情伤离别”,“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对李白来说,这滋味中更多的是什么?生:……师:对王维来说,这滋味中更多的是什么?生:……师:这真是“帆远情更长,酒尽心已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