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典籍第十一讲

合集下载

道德经第十一章历史故事

道德经第十一章历史故事

道德经第十一章历史故事
在古时候,有一个国家的君王非常残暴,百姓们深受苦难。

有一天,一个智者前来谏言,希望君王能够理解天下百姓的痛苦,改变自己的行为。

智者首先用文字向君王阐述了道德经中的教诲,告诉他应该以柔弱而非强大来治理天下。

君王不以为然,嘲笑智者的忠告,认为国家只能靠强力和残暴来安定。

智者见君王固执的态度,便告诉君王一个历史故事,希望能够通过事例让君王理解道德经中的智慧。

故事讲述了一个乡下的农夫。

这个农夫过着简朴的生活,尊重大自然的规律,善待土地,耐心地耕种,从不施加过度的压力。

一年秋天,天公不作美,连续干旱,农田没有丝毫雨水滋润。

农民焦急万分,可是农夫仍然镇静自若。

等到一天,终于下了一场瓢泼大雨。

农人高兴地看着农田里的谷物茁壮生长,饱满的收获让他们感到无比满足。

农夫解释道:“这是因为我懂得顺应自然,尊重事物的发展过程。

我耐心等待,不以力逼事情的发展。

这样,我得到了自然的回应和滋养。


君王渐渐明白了智者的道理,他明白了力量的未必就是最好的选择。

他开始思索自己的行为,决定改变自己的统治方式。

他力图以更温和的方式统治,更加尊重百姓的权益。

故事传遍了天下,百姓们也开始希望君王的改变能够带来更好的生活。

道德经中的智慧经过这个历史故事的讲述,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引导更多人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

这个历史故事告诉我们,顺应自然、以柔克刚,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只有通过尊重和谐的态度,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和长久的安定。

9篇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考大作业参考答案集合

9篇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考大作业参考答案集合

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考大作业参考答案(共9篇)目录篇一、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考大作业参考答案.......C....”..”......”..".........”...". (3)篇二、电大作业: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参考答案 (19)篇八、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形考大作业: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商品的理••••••••••••••••••••••••••••••••••••••••••••••••••••••••••••••••••••••••••••••••••••••••••••••46篇九、理论联系实际,如何保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IJJ?••••••••••••••••••••••••••••••••••••••••••••••••••••••••••••••••••••••••••••••51篇一、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考大作业参考答案试卷B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的各种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而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般规律。

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所以,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

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

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

”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矛盾的认识。

典籍里的中国每集内容概括

典籍里的中国每集内容概括

典籍里的中国每集内容概括《典籍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和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文化音乐节目,共 11 集,每集内容概括如下:
1、第一集:《尚书》
本期节目主要讲述了《尚书》的传承故事,以及伏生一生守护《尚书》的事迹。

2、第二集:《天工开物》
本期节目主要讲述了《天工开物》的成书故事,以及宋应星的生平事迹。

3、第三集:《史记》
本期节目主要讲述了司马迁和《史记》的故事。

4、第四集:《本草纲目》
本期节目主要讲述了《本草纲目》的成书故事,以及李时珍的生平事迹。

5、第五集:《论语》
本期节目主要讲述了《论语》的成书故事,以及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事迹。

6、第六集:《孙子兵法》
本期节目主要讲述了《孙子兵法》的成书故事,以及孙武的生平事迹。

7、第七集:《楚辞》
本期节目主要讲述了屈原创作《楚辞》的背景故事,以及他的生平事迹。

8、第八集:《徐霞客游记》
本期节目主要讲述了《徐霞客游记》的成书故事,以及徐霞客的生平事迹。

9、第九集:《道德经》
本期节目主要讲述了《道德经》的成书故事,以及老子的生平事迹。

10、第十集:《周易》
本期节目主要讲述了《周易》的成书故事,以及周文王、周公等人的生平事迹。

11、第十一集:《传习录》
本期节目主要讲述了《传习录》的成书故事,以及王阳明的生平事迹。

通过这些节目,观众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价值,同时也可以了解到这些著作背后的历史人物和文化传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用了三个疑问句,形成排比句式,同时加强了语气。“吾日三省
吾身”总述本段内容,下文是检讨的内容。曾子从三个方面检讨、检 查自己:诚实、诚信、学习。可以看出孔子及其弟子对自己在修养方 面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检讨自己,替别人办事讲究尽全力。
合作探究
孔子在这一章中阐明了什么道理?
• 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 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随着孔子影 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 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世界十大文化名 人
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文体知识
语录体
语录体就是个人讲话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对话的辑录。在中国古代,弟 子记录老师的言论,多用口语,故称之为“语录”。现在也指从文学家或 思想家的著述中,选录优美警策之文辞或能裨益身心之名言,编辑而成的 作品。作为一种文体,语录体具有亲切、警策、精辟的特点。《论语》及 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文言梳理
第五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连词,表转折,却 殆:疑惑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译文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 不学习就会疑惑。”
文言梳理
第六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箪: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堪:能忍受
人”,与“亚圣”孟子合称孔孟。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首创人
作者简介
• 孔子首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 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 六经。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 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 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中国古代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

第十一讲中国古代小说一、什么是“小说”?现代汉语中,用来称呼一种文学体裁的名称——“小说”,与古汉语中的“小说”——小道杂说,丛残小语的含义不同。

现代汉语的“小说”指一种以虚构性叙事为主要特征的文体形态,从形制规格上来分,可以分为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以人物、情节、环境为主要特征。

这是近代以来文艺界对西方观念引进的一个结果,同时,也与中国传统文艺样式的发展形成有一定关联。

中国古代的“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庄子·外物》篇中有“夫揭竿累,趣灌读,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之说。

鲁迅认为此“小说”为琐屑之言。

方正耀认为是小道理。

荀子《荀子·正名》篇中有“故知者论道而已矣,小家珍说之所愿皆衰矣。

”后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其列为诸子之末,“右二十五部,合一百五十五卷。

小说者街说巷语之说也。

”可惜其所收书目均已佚失。

《隋书·经籍志》中也有“小说”类,但不收晋以前作品(除《燕丹子》外),所录篇目呈现二个特点。

其一,未录张扬神鬼的故事和史事考订拾遗之类的作品。

其二,所列作品的内容明显不同,大致可分四类:一是笑话故事,如《笑林》、《笑苑》等;二是杂说应对的作品,如《杂对语》、《要用语对》等,三是志人风貌的作品,如《世说》、《琼林》等;四是艺术器物介绍的作品,如《古今艺术》、《器准图》等。

此后,“小说”与各种无法归类的杂著一起并,直到清代。

纪晓岚在撰写《四库全书》时,将小说列入《子部十·杂家类三·杂说之属》子部中的十四类之十二位:与一儒家、二兵家、三法家、四农家、五医家、六天文算法类、七术数类、八艺术类、九谱录类、十杂家类、十一类书类等并列,十二小说家类(《西京杂记》始,《续博物志》止,其中又分杂事之属,异闻之属,琐记之属,)、十三释家类、十四道家类等。

《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古今说海·备遗录》臣等谨案《古今说海》一百三十九卷,明陆楫编,……是编辑录前代至明小说分四部七家。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形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一、中国文化形成与存在的基础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复杂的地理条件与中国文化的多样化
•优越封闭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完整与独立
2、人种因素
3、经济与生产方式
•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 •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专制制度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之中
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中 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科学)、尊重灵魄(宗教 )的价值。德、智、体全面发展。 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 界。重视自然的和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做人做事和为贵,恰到好处,为人坚持原则 以能团结和谐。 2.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民为重、社稷次之、 君为轻。 3、肯定个体与心性向善、完美人格的培养:以德性修养为安 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的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 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四讲
伏羲、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
一、中国人文的始祖——伏羲炎黄三皇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炎帝和黄帝是传说时代的人物 。传说史料讲述的哪个时代称为古史的传说时代,相当于民 族于民族社会后期或相当于新后器时代晚期。按照世系推断 ,伏羲生活的时代距今在6000年前,炎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 5500年前,而黄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5000年前。 伏羲也叫太昊氏,据唐司马贞的《史记索引》记载有四点 贡献:八卦、文字、婚姻制度、捕鱼用的罟和打猎用的网。 炎帝的最大功绩是发展了原始农业,所以叫神农氏、另一个 功绩是发展了医药。黄帝又叫轩辕氏,部落的发明很多,几 乎遍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文字、 衣冠和若干社会制度的发明。这些发明使得中国文化从物质 文明延伸到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巨 大的促进作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像浮云一样。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疏通文意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在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好的方面,优点。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不如/乐之者。”(《雍也》)
君子乎?”(《学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云。”(《述而》)
(《学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
liyongqiang 李永强
子 曰 : “ 知 liyongqiang 之 者 不 如 好 之 者 , 好 之 者 不 如 乐 之 者 。 ” (《雍李也永》强 )
第七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写了学习的哪三种境界?强调了什么的 重要性?
第七章主要讲的是学习方法。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 之”“好之”“乐之”,突出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研 读 课 文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曾子曰:liyon“gqia吾ng 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不李习永强乎?”(《学而》)
第二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讲学习方法,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加强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养。
墨剑飘雨
朗 读 指 导 墨剑飘雨

第十一讲《史记》与《汉书》比较课件

第十一讲《史记》与《汉书》比较课件

汉书
(二)表 为妹妹班昭所作 著名的表为: 《百官公卿表》-秦汉的官制 《古今人表》-汉代以前的历史人物
汉书
(三)志 由《史记》的《书書》演变而來。(原因?) 新创的表有:《地理志》、《五行志》、 《刑法志》和《艺文志》 主要记述上古到汉代的制度。
汉书
(四)列传 汉书并无世家 将汉初诸王事迹放入列传 将外族传放在人物传之后 而王莽因乱政更置于各外族传之后,己表示不 齿于他。
(二)班固生平,其成书可分为六个时期: 1、撰史之前期:13岁为王充赞-16岁入太学- 23岁归乡守丧; 2、居家私撰期:丁忧闲居-27岁续父作-31 岁 为人告发下狱; 3、转祸为福期:兰台令史-撰功臣、新市、平 林事;
4、继而官撰期:33岁续撰《汉书》,明帝永平 17年(74年),召见班固、傅毅等人,谈论司马 迁著书。章帝继位(76-88),固愈得幸。 5、撰史以后期:从章帝建初8年(83)53岁至 和帝永元4年(92)死于洛阳监狱中。 6、最后完成期:死后书散乱,八表和《天文》 未及而竟
(三)《汉书》传写人物的成就也略逊以《史记》 一筹。 《史记》总是通过生动曲折的情节、矛 盾剧烈的场面、个性化的语言、心理活动等 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而在《汉 书》中,有的被省略、有的被删节,影响了 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 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 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 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明 茅坤) 读一部《史记》,如直接当时人,亲睹其事,亲闻 其语。使人乍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止。是子 长叙事入神处。”(斋藤谦之《拙堂文话》)
(二)《汉书》的成书动机 1、续父业,补正《史记》之缺与失 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是非颇谬于圣人,论 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 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 。

11.第十一章苗族土家族

11.第十一章苗族土家族
第12页,共46页。
六、禁忌
• 不吃羊肉,忌狗肉上灶,忌在屋里煮蛇肉。 • 险恶环境中忌嬉笑。 • 忌刀口朝上 • 忌用凶器指人 • 忌在家里或夜间打口哨 • 父母或同村的人去世,一个月内忌食辣椒
第13页,共46页。
• 人死入葬后一个月内,家里人不能婚嫁,也 不能唱歌或吹芦笙
• 婚嫁时,忌讳参加送亲的人在路上扭伤腿脚, 会被认为不吉利
第3页,共46页。
• 二、宗教习俗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
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
Hale Waihona Puke 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
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
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
第21页,共46页。
六、节日
• 土家族节日民俗较多。从节日内容看,有祭 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娱乐及 生产性节日五类
第22页,共46页。
(一)赶年节
• 赶年节是土家族传统节日,以“赶年”最为隆重。土家人过大年 时间比汉族提前一天,小月为腊月二十八,大月为二十九。为什 么要提前,有几种传说:为了抗倭寇 打仗而提前。在明嘉靖年间, 其先民随胡宗宪征倭。于十二月二十九大犒将士,除夕倭寇不备, 遂大捷,后人沿之,遂成家风。关于抗倭立功符合历史事实, 《明 史》有载。还有关于为了打仗而提前。过赶年节要作糯米粑, 杀猪祭祖、煮酒。除夕之夜还要“守年”、“抢年”,即吃过团 年饭后,手执吹火筒在房前屋后转一 圈,名曰“出征”,有的手 持猎枪上山走一趟曰“模营”,以纪念先人。虽提前一天“赶 年”,大年三十晚上还照样过除夕。有的地方是“初一拜家神, 初二拜丈 人,初三初四拜友邻”。还有各种文娱活动,“玩龙 灯”、“荡秋千”、“踩高跷”、“唱难戏”等等。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一课 诲人不倦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一课 诲人不倦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古代的姓氏名字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姓氏,但在最初,“姓”和“氏”的来历、作用其实是不同的。

在原始社会后期的母系氏族阶段,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每个以母系血统为纽带的族群都有一个区分于其他族群的称呼,这就是“姓”。

所以甲骨文中的“姓”字从“女”、从“生”,就是表示“女所生”。

同一个老祖母所生的后代,便是同姓。

随着社会的进展,同姓的族群毁灭新的区分,尤其在母系氏族阶段向父系氏族阶段转变的过程中,这种区分日趋明显。

这种区分不仅取决于血缘的亲疏,还缘于地位的凹凸与财产的多寡。

于是,在同姓的人当中,又有了不同的“氏”。

最初的“氏”,大体上就是各个父系氏族的称呼或标识,也可以是该氏族的男性首领的称呼。

后来,地名、官职名、祖先名等都可以作氏。

南宋史学家郑樵《通志·氏族略序》中说:“三代(指夏、商、周)之前,姓氏一分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出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

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行通。

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可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这里说明白姓和氏之间的关系,又表明白两者后来的演化和作用。

到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姓和氏便没有什么区分了。

孔子是宋国贵族之后,宋国是殷遗民所建,所以孔子本应姓“子”。

他的先祖本以“公孙”为氏,到孔父嘉时,“五世亲尽,别为公祖,故后以孔为氏焉”。

由此可知,孔子之“孔”,只是他的氏,而非他的姓。

知道这一点,对于孔子之父孔纥(hé),为什么又叫叔梁纥,就不难理解了。

今日的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符号——名字。

但在中国古代,“名”和“字”并不是一回事。

古人一般在诞生三个月后,便要取名。

《仪礼·丧服传》:“子生三月,则父名之。

”之所以要在三个月后取名,是由于“人生三月,目煦亦能咳笑,与人相更答,故因其始有知而名之”。

也就是说,三个月大的婴儿,已略知世事,懂得与人沟通,给小孩取名是沟通的需要。

中国历史文献学教案

中国历史文献学教案

中國歷史文獻學(教案)吳才茂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讲历史科学与历史文献学第三讲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成立时期(先秦两汉)第四讲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成长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第五讲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繁荣时期(两宋元明)第六讲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鼎盛时期(清代)第七讲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变革时期(近现代)第八讲目录学第九讲版本学第十讲校勘学第十一讲辨伪学第十二讲辑佚学第十三讲史源学传注学第十四讲编纂学藏书史第十五讲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重点】文献一词的定义【教学难点】文献与历史文献的区别【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一、导言诸位,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中国历史文献学》课,这第一节课我们首先来认识《中国历史文献学》。

《中国历史文献学》,它是全国高等院校的历史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等不同层次的学生他们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专门为历史专业的学生开的这门课,它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有关历史文献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使学生们了解历史文献学的历史和现状,为进一步具有独立层次整理和研究历史文献的能力,能够在出版部门图书馆等机构从事历史文献的出版整理等实际工作或者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实历史文献学方面的教育学研究,文献整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是我们这门课的学习目的。

那么我们这学期这门课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是关于历史文献学的理论发展简史以及历史文献学相关的基础知识,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出版2007年重印的杨燕起、高国抗主编的《中国历史文献学》(修订本),这是一部结构安排合理,朝里明晰内容丰富,在高校教学中颇具有影响力的基本教材。

那么我们在学习期间呢?我们需要诸位去阅读一些关于这一课程的参考书目。

这是关于这本教材,那么这个教材的具体结构,也就是说我们这门课的具体知识有哪一些呢?这门教材它分上、中、下三编,上编呢,是关于中国历史文献学概论,也就是历史文献学的理论部分,它扼要的给我们讲述了历史文献学的定义,还有呢,这个就是历史文献学研究的对、象时代特色、现实意义以及它从历史学科从中国传统学识文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理论上的探讨,我们呢,重点讲第一章的绪论,也就说历史文献学的定义,以及第四章的关于历史文献学与历史学科的关系,这是上编。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48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48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方来,不是很愉快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君子”与“小人”相对,有二义:一指身份,即出身贵族;二指修 养,即有德行学问。孔子所说的“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 宋代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认为是引导初学者入“道德之门”,你如 何理解这三句话的含义?
孔子提倡的学习,不只是纯知识的书本学习,更重要的是“为人” 的学习。
尼 邑。孔子先祖为商王室后裔:孔子之父叔梁纥
山 ( hé)为鲁国陬邑(zōu yì)大夫,以勇力著
诞 圣
称。相传孔子出生前,其母曾到家乡附近的尼
丘祈祷求子,故取名为“丘”,字“仲尼”。

公元前532年,孔子20岁,为鲁国季氏
政 的委吏,为季氏管理仓原。他做事兢兢业业,
鲁 国
使得仓廪充盈、账目清楚。

设 国后政治上仍不受重用,于是每日在杏坛弹琴,与弟子删订文化
教 典籍。孔子也被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回到鲁国后,作丘陵之歌,抒发感慨。儿子孔鲤、得意
山 弟子颜回的相继去世,令孔子悲恸不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
而 孔子最亲密的弟子子路又在卫国去世,病重的孔子拄拐叹歌,不 逝 久溘然长逝,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滨。
➢ 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本章是孔子自述其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环境左右; 七十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 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道德修
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 序渐进。
介词,凭借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中 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科学)、尊重灵魄(宗教 )的价值。德、智、体全面发展。 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 界。重视自然的和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做人做事和为贵,恰到好处,为人坚持原则 以能团结和谐。 2.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民为重、社稷次之、 君为轻。 3、肯定个体与心性向善、完美人格的培养:以德性修养为安 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的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 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陶器和玉器是文化的载体,史前陶器和玉器的制作是与史 前农业相律而发生发展起来的。从陶器和玉器的产地分析 ,可用“西陶东玉”来表述。黄河流域上游的仰韶文化以 彩陶的制作为代表,东北红山文化和长江下游的良诸文化 则以五器最为发达。
炎黄时代的陶器和玉器涌现出大批珍贵的艺术品,开始形 成中国造型艺术的特点,显示出中国艺术传统的发展方向 。在中国文化中,玉器最初是装饰品。新后器时代中晚期 以后,小型玉器被大型玉器所取代,具有了一定的政治意 义,渗透进社会等级观念和原始宗教意识。往后,又发展 成为标志高尚道德品质、象征吉祥如意贵重器物,
中国文化内含非常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但文化学是有其同性,这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 精神。
中国文化形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一、中国文化形成与存在的基础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复杂的地理条件与中国文化的多样化 •优越封闭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完整与独立 2、人种因素 3、经济与生产方式 •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 •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典籍里的中国第十一集主要内容

典籍里的中国第十一集主要内容

典籍里的中国第十一集主要内容
这是《典籍里的中国》最后一集,这一期的内容,以王阳明的《传习录》为主。

《传习录》由王阳明的门人弟子对其语录和信件进行整理编撰而成。

王阳明是明代哲学家,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

"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王守仁,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
在剧中,为我们呈现出这部典籍自己王阳明背后的故事
他的一生也是命运多舛,历经磨难,因弹劾宦官刘瑾,谪为贵州龙场驿丞,于是便有了龙场悟道,最终悟出“知行合一”,晚年时也是在家中讲学,可之后又接到命令,去广西平叛,当时的他身体已经很不好,可他还是去了,而这一去,再也没有回到家乡(第二年病逝于回家途中),生命最后一刻,第一问他还有没有想说的,他回答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他用自己的一生,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知行合一。

当看到王阳明与现代年轻人们坐在一起讲学时,我突然觉得,我们很幸运,因为先贤圣人们带给我们的智慧,永垂不朽。

典籍里的中国第11集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第11集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第11集观后感“典籍里的中国”系列以精彩的电视记录片,全面而深入地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的发展史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及回顾中国古今的发展历程,以期让观众充分了解中国的发展。

第11集讲述了大秦时代兴衰之谜,传统中国为什么会灭亡?这是该集观众期待得到的答案。

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秦国几乎是一夜之间灭亡了,这让科学家、史学家等都感到非常惊讶。

最后,经过一系列研究和数据分析,最终发现了一个原因:秦国的政治制度非常落后,这就是为什么它很快就灭亡了的原因。

古代的秦国,建立的是“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它的统治是由秦国的一个人专制统治的,他有权指挥全国的特权,他的命令不可抗拒,思想极其狭隘,非常不利于秦国的进步发展。

现如今,高科技的发展已经使秦国的政治体制变得不再合理。

在现代,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人们不再相信“一个人统治”,而是认为应该建立一种更加先进、更加科学的政治体制,在这种政治体制下能够保证人民的权利、自由,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为国家的发展服务。

这正是秦国灭亡的原因,也是现代国家建设的核心原则。

此外,本集节目还介绍了秦国的奴隶制度和社会秩序。

秦国推行的奴隶制度,使得当时更多的贫穷人口沦为奴隶,这给了当时的社会秩序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最终导致了社会秩序的失衡,也使得秦国无法长期维持。

最后,本集《典籍里的中国》也突出了文化的重要性。

秦国终结的历史上,显然说明当时的文化实践的局限性,文化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并且应该更加注重文化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才能够推动一个国家的发展,使其发展更加充满活力和持久的势头。

通过观看《典籍里的中国》第11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文化的发展与一个国家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政治体制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政治体制一旦滞后,就会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而文化的发展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如果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滞后,也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因此,要保持一个国家的发展,既要及时完善政治体制,又要关注文化的发展。

古月居的基础21讲

古月居的基础21讲

古月居的基础21讲古月居是一家专注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机构,致力于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古月居的基础教育课程中,共分为21讲,每一讲都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内容,旨在为学员们提供全面、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

第一讲:中国文化的源流中国文化悠久而源远流长,本讲将介绍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故事解释中华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第二讲: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本讲将深入探讨这五个方面的内涵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第三讲:古代典籍与经典中国古代有许多重要的典籍和经典著作,本讲将介绍其中的一部分,包括《论语》、《孟子》等,并对其思想进行解读。

第四讲:文人雅集与书院文化古代的文人雅集和书院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讲将介绍古代文人雅集的形式与意义,以及书院文化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

第五讲:中国传统艺术中国传统艺术博大精深,包括绘画、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本讲将介绍这些艺术形式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并对其中的经典作品进行欣赏。

第六讲:古代建筑与园林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闻名于世,本讲将介绍著名的古代建筑和园林,如故宫、颐和园等,并解读其中的设计理念。

第七讲: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讲将对重要的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进行介绍,并讲解其中的起源和庆祝方式。

第八讲: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本讲将介绍中医药的基本原理、诊断方法和常用的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中药的常见分类和功效。

第九讲:传统服饰与礼仪中国古代的服饰和礼仪讲究独特,本讲将介绍古代的服饰样式、款式和礼仪流程,让学员对中华传统礼仪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第十讲:中华传统音乐中华传统音乐有着悠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本讲将介绍古琴、古筝等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和音乐类型,以及中华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第十一讲:中国传统绘画中国传统绘画独树一帜,本讲将介绍国画、工笔画等传统绘画形式的技法和特点,以及其中蕴含的哲学和审美观念。

11第十一讲 从古代哲学转向中世纪哲学

11第十一讲 从古代哲学转向中世纪哲学

在经院中,被奉为精神偶像的不再是像苏格拉 底或者柏拉图这样的古代德行和智慧的典范人 物,也不再是奥古斯丁或者波埃修这样的基督 教的思想大师,而是以克制情欲、战胜自我而 闻名的圣徒;诵读的文字也不再是古代的文化 典籍,而是圣徒传、布道书。这样,显而易见, 在这样的场所,要找到哲学的思辨是很困难的, 从而,从公元六世纪到公元九世纪,一个显著 的现象就是,哲学在西欧消失了,西欧人不再 对世界进行沉思,不再企图对世界从整体上予 以说明和解释,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不重要的, 真正重要的是一种圣洁而虔诚的生活。
由于这些知识是预先隐含在我们的自我意 识中的,是一些先在的知识,因此,它们 就无疑不能来自于我们自身,而是必然来 自于一种高于我们的东西。那么,这样一 种先于我们、构成认识基础的东西来自于 哪里呢?奥古斯丁明确地说,它来自于上 帝的启示,它仿佛一道光照亮了我们的理 性,使我们在认识的过程中有肯定、有确 信,有基本的认识原则可以遵循,有基本 的判断标准可以依赖。只是由于上帝的启 示,才会去认识,去理解,去发现。
近代的理性启蒙奠定了基础。
爱留根纳对自然的区分:




(1)能创造而不被创造的自然,所指的是作 为自然最初原因的上帝 ; (2)能创造而且被创造的自然,所指的是上 帝所创造的原型理念 ; (3)被创造而且不能创造的自然,所指的是 上帝按照原型理念创造出来的事物的总和 ; (4)不被创造而且不能创造的自然,所指的 是作为自然最终目的的上帝 。
在这一时期困扰基督教神学的主要问 题就是理性和信仰的关系问题。因为 理性是哲学的根源,而信仰却是宗教 的秘密。当基督教作为一个新兴的宗 教面对一个先于自己存在、本身就非 常优秀、而且是理性主义的文化传统 的时候,很自然地,它就必须对理性 与信仰,换句话说,哲学与宗教的关 系有所说明。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公元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 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 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为"复圣"。
第六章中孔子为何认为颜回是贤明之士?
因为颜回能够忍受别人所不能忍受的生活疾苦, 并且带着一种安贫乐道、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
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 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 统一起来。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的 事。
第二则: 个人修养
孔子的弟子。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自己。 谋划事情。竭尽自己的心力。
曾子曰:“吾日三省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第七则: 学习方法
知道。比不上,赶不上。
以……为快乐。
子曰:“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喜爱,爱好。
(《雍也》)
译文: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 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趣的人。”
第七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揭示了 什么道理?
揭示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 的老师”。对学习知识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 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这样学到的知识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孔子在这一章中阐明了什么道理?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 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循序渐进)就思想境界来讲, 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 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 是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道德修养达到 了最高境界。

《经典常谈》名著知识点梳理

《经典常谈》名著知识点梳理
的“浩然之气”;《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
经典常谈之
史部
史部收录了15个大类的史书,朱自清先生挑选了 《战国策》《史记》《汉书》三部。
《战国策》第八 缘起于战国时代,朱自清先生用通俗诙谐的语言讲述了春秋末年列国纷争的 盛况。最后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等“战国七雄”相互之间战乱不 断硝烟弥漫的局面。为了避免战争,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手段便显得十分重要,游 说之士便应运而生,也叫策士。根据对最强大的秦国的态度不同,策士们形成了 “合纵”、“连横”两个派别,代表人物便是大名鼎鼎的苏秦、张仪,都以能言 善辩巧舌如簧而著称。用编者刘向的话来讲,《战国策》就是记录了战国时代“ 高才秀士”们“奇策异智”的一部重要古史。
经典常谈之
史部
史部收录了15个大类的史书,朱自清先生挑选了 《战国策》《史记》《汉书》三部。
经典常谈之
史部
《史记》《汉书》第九
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可称为正史的源头。
《史记》共130篇,有12本纪,记帝王政迹、列传,但列传占了全书的过半数。
司马迁早年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
《诗经》第四 《诗经》是在五经中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一部。诗的源头是歌谣 。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后来有了 文字,人们便将歌谣记录下来,形成最初的诗。到了战国时代, 贵族渐渐衰落,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失传,但是还有 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形成了《诗经》。到了儒家这里, 孔子用“思无邪”一句话概括“诗三百”,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 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成为儒家五经之一,主要作 教化之用。而教化的方法,主要是建立在“六义”上,所谓的风 、雅、颂、赋、比、兴。
三《礼》 第五 《周礼》《仪礼》《礼记》三礼的根本是“礼治” ,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为礼为治乱的 根本。那什么叫做礼治呢?儒家说每个人一味地满足自 己的欲望,就会造成社会的混乱,要解决这一问题,就 得定出森严的等级制度、长幼次序,是所谓“天地君亲 师”等,这便是礼治主义。由此引申出一切日常生活都 有了一套程序和规矩。甚至王道不外乎人情,礼也是王 道的一部分。此外,从来礼乐并称,但其实乐附属于礼 ,是用来补助仪文的不足的,因为乐可以让人平心静气 ,互相和爱,有改善人心、移风易部收录楚辞、词曲等5个大类物的著作,朱自清先生选取了辞赋、诗、 文三个部分。

第十一讲晚清的中体西用思想

第十一讲晚清的中体西用思想
“中体西用”是在洋务运动中形成和定型的,它是一种时 代思潮、时代产物。
讲求洋务包含一个必须解决的前提性问题: 所讲求的洋务是否适用于中国? 涉及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学)和西学?
一、形成的时代背景
促使“中体西用”问世的直接导因是守旧派对西学的顽固 拒绝。守旧派对待中西学的关系问题比较敏感,体察到西 学的引入必将动摇传统的纲纪法度、道义准则。
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提出的“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 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对中体西用的形成起了承前启后的作 用。但冯“本辅”说用意于提倡“采西学”,清廷的评估 对西学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冯的主张承袭了传统说法,但 已有所变异
三、洋务前期“中体西用”的成型 1、最基本特征
从冯桂芬“本辅”说起,“中体西用”文化观基本构架已成 型。
张之洞也借助“西学中源”说证明西学可学可用,并根据 “今胜于古”的文化进化论阐释了中西文化何以不相等,颇 有创新精神,进而提倡中西并重,但又以不准超越政治变革 为界限
五、戊戌时期的嬗变
3、不同的中西会通
康梁“新学”对于“中体西用”的突破:维新派认为,洋 务派在文化观念上的错误,导致政治见解上的错误。只有 立即实施改制变法,才是唯一出路。涉及该怎样对待西学 之“本”和“中学”?为此,康有为提倡“会通中西”, 意在提倡学习西方治国建邦的西学,推进中国的变法改制
五、戊戌时期的嬗变 :“中体西用”变成反对维新的文化纲领
甲午前后维新思潮萌动时,洋务派和维新派政治分野不明 确,康梁对张之洞还寄予厚望,“中体西用”充当着不完 全反对西学的各色人等的共同口号。康梁也将“中体西用” 当做天经地义的口号打出来,充当护身符。
随着维新的高涨,“中体西用” 从提倡采西学的革新基 调,变为反对以西方为模式实行变法改制的保守基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著录特点 • 其著作的特点之一为多取于直接见闻,而非摘 录故籍。所记以明代之事为主,尤详于明代后 期,故题名为《万历野获编》。明代后期正为 党争剧烈之际,书中则不置一语,乃故为回避 以求自全,亦可见其态度之谨慎。
• (三)内容简介
• 共计记事一千四百余条,有关明代之国家大事, 政治经济,学术文化,社会奇闻,以及伪书伪 史,无不为明确的记载与辨正。 • 1.《西北水田》、《西北水利》等篇(卷12) 记今河北境内水利之发展,为有关经济生产的 重要资料。
• (四)《梦溪笔谈》的评价
• 《梦溪笔谈》是一部综合性的随笔杂记,由于沈括 的博学多能和态度严谨,使这部书到今日在国内和 国外,都保持着很高的评价。书中不仅保存了许多 有关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重要史料,更保存了许 多极有价值的科学史料,此外在文学和艺术等方面 也有许多草越的贡献。如活字板印刷术是宋仁宗庆 历年间布衣毕升的伟大发明,用胶泥刻字,火烧令 坚,以铁板加范,布以松脂腊和草灰之类,排字其 上,以火熔之,即成一书板。关于生产技术的这一 重大创造发明,是首先为沈括所重视和记录的(卷 18)。 • 关于科学成就的记载,书中更为多见。如指南针是 我国最古的科学发明之一。即以沈括的记载为最详 细而具体(卷24)。又记鄜延境内有石油,沈括曾以 其烟制墨,成效极好(同上)。
• 三、《万历野获编》 • (一)作者 • 《万历野获编》简称《野获编》。著者沈 得符,字虎臣,又字景伯、景倩,浙江秀 水(今嘉兴)人。其父、祖皆为京官,故自幼 居于北京,朝野之事皆得耳闻目睹。自幼 好读书而科举考试不顺利,到万历四十六 年(1618年)方才中了个举人,遂绝意于仕进, 而以著述为志。自署其居处曰敝帚斋,取 “敝帚自珍”之义。
• (二)内容简介
• 全书三十卷,共记事五百八十五条,以关 于元代的史事制度及元末农民起义等事为 最多,其次于书画文艺等资料亦甚丰富。 如元室先世的世系,元代蒙古、色目、汉 人、金人等所属各族的名称,书中均列举 甚详(卷1)。又宋、元间对于促进江南地区 棉纺织业有重大作用的黄道婆,本书以怀 念的笔调详记其事(卷24)。
• 四、《啸亭杂录》 • (一)作者 • 昭梿,为清太祖长子代善之七世孙,嘉庆十年 (1805年)袭封为礼亲王,至二十一年缘事革爵, 而世人仍称之为礼亲王,亦署名为汲修主人, 自幼嗜学不倦,为清宗室中著名文人之一。 • (二)内容概况及价值 • 清室人关之前至嘉庆初年之事,大者如朝章制 度,军事政治,细者如掌故轶闻,闾阎动态, 就其见闻所及,此书无不作扼要的记载。清代 前期文字之禁较严,其统治时间又甚长,故内 朝之事多为外人所不知,而本书则能作部分的 透露。
• (三)《梦溪笔谈》的内容简介
• 现存的《笔谈》为二十六卷。另有《补笔 谈》三卷和《续笔谈》十一条。今书的篇 目如下: (1)故事,二卷; (2)辩证,二卷;(3)乐律,二卷; (4)象数,二卷;(5)人事,二卷; ;(6)官政,二卷; (7)权智,一卷; (8)艺文,三卷;(9)书画,一卷; (10)技艺,一卷;(11) 器用,一卷; (12)神奇, 一卷;(13)异事,一卷;(14)谬误,一卷; (15)讥 谑,一卷;(16)杂志,二卷;(17)药议,一卷。
• (二)《水经注》的意义 • 《水经》是一部古地理书,专记全国各河 流的源委和所经过的地点,旧题为汉桑钦 撰,《四库提要》已辨正其误,指出作者 应为三国时人。原书内容极简略,经郦道 元作注后,内容增加在十倍以上,叙述了 一千二百多条水道,更由于注文征引广博, 记叙生动,其学术地位已经超过了《水经》 原书,而成为一部不朽的名著。
• 2.《陈增之死》(卷6)等篇记载了万历年间矿税 之流毒。 • 3.又《镇抚司刑具》篇(卷21)记载锦衣卫诏 狱之惨毒,“其室卑入地,其墙厚数仞,即隔 壁嗥呼,悄不闻声。每市一物入内,必经数处 验查,饮食之属十不能得一。又不得自举火, 虽严寒不过啖冷炙,披冷衲而已。家人辈不但 不得随入,亦不许相面,惟拷问之期,得于堂 下遥相望。” • 4.又有《昼夜用刑》之篇(卷21),记镇抚司之 特制刑具,“以木笼四方攒钉内向,令囚处其 中,少一转侧,钉入其肤。囚之膺此刑者,十 二时中但危坐如偶人。噫!此亦不堪其苦矣。”
• (三)《水经注》价值及评价 • 1.《水经注》的内容虽以地理为主,实际上 保存了许多古代的史实和传说。清末王先 谦说:“郦氏为书之旨在因水以证地,而即 地以存古,是故迁贸毕陈,故实骄列。” 郦道元生当南北分裂时期的北朝,对南方 的地理形势,自然不容易掌握全面,但他 的记载不以当时的北魏疆域为限,而以中 国全境即所谓“禹域”为限,这一点充分 地说明郦道元的卓越见解,是首先应予一 肯定的。
(三)评价:其书所载著者当时之事,史料价值 尤高。 • 如顺帝时伯颜为太师承相,极贪鄙,后失势被 贬于南恩州,途中病死于隆兴驿舍,或题诗于 壁云:“百千万锭犹嫌少,垛积金银北斗边。可 惜太师无运智,不将些子到黄泉。”(卷27) • 又如元末民间流行的《醉太平》小令:“堂堂大 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 何曾见?贼作官,官作贼,混愚贤。哀哉可怜!” 陶氏全录其文之后略作说明云:“右《醉太平》 小令一阅,不知谁所造,自京师以至江南,人 人能道之。古人多取里巷之歌谣者,以其有关 于世教也,今此数语,切中时病,故录之以俊 采民风者焉。”(卷23)这两篇短诗在揭发元末 统治者的腐朽贪鄙方面,都是极生动而真切的。
• (四)北宋《元丰九域志》 • 《元丰九域志》为宋神宗时王存、曾肇、李德 芻等奉敕撰定,始于熙宁八年(1075年),成书 于元丰三年(1080年)闰九月。其自序称:“国朝 以来,州县废置与城堡之名,山泽虞衡之利, 前书所略,则谨志之。至于道里广轮之数,昔 人罕得其详,今则凡一州之内,首叙州封,次 及旁郡,彼此互举,弗相混淆。总二十三路, 京府四,次府十,州二百四十二,军三十七, 监四,县一千二百三十五。离为十卷,文直事 核,欲使览者易知。”故此书所纪者,最足以 表明北宋的地理概况,其主要内容略如下:
• 如清代祭祀天神之堂子,一般人绝对不许 入内,成为一最神秘之地,本书则略述其 梗概,比为古代明堂会祀群神之义。(卷8) • 其情节较为细小者,如《苗氏妇》一篇, 记和珅之妻死,王公贵臣皆往送殡,昭梿 亦在其内,饭于农家,苗姓老妇谓之曰:“观 君容止,必非不智者,今和相骄溢已极, 祸不旋踵,奈何趋此势利之途,以自伤其 品也。”不逾年,和相果败,卒应其妇之 言。”(卷10)老妇之智为一般利欲熏心的 官场中人所不及,更能择人而言,昭梿对 之自深有所感。
第十二讲 杂记之书、地理和方志
杂记之书
• 什么是杂记之书? • 笔记杂录为古代保存史料最丰富的一种著作形 式,为统治者所讳言或曲解之事,常因笔记收 录而得保存。唐、宋以来,此类著作渐多,但 在封建时代,颇为统治者所歧视,认为不足以 登大雅之堂,故于图书分类中,亦无统一的标 准,一般的为分置于史部的杂史和子部的杂家 与小说家等类中。数量极多,不能一一列举, 今就宋、元、明、清四个时代各举一种以作代 表性的说明。
• 2.其次,他不仅在自然地理方面,如河流山
脉的位置关系等作了详尽的叙述,更重要 的是以这些自然条件为联系,扼要地叙述 了各地的史迹沿革,包括城市建置,经济 建设以及政治军事的活动等,总计所引古 书达三百多种,其中保存了许多极重要的 古代史料。
• 二、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和宋、元时期的 各地志 • (一)地图、地志简史 • 地图和地志是我国发达很早的一门学问,如战 国时荆轲入秦所献的燕督亢地图。又如刘邦初 入咸阳时,萧何独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后来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汉王所以具知天 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 具得秦图书也。”后来汉朝统治者将这批图书 保存在石渠阁中。其后直到唐代,各朝都很重 视地图的制作,其中以西晋裴秀的《禹贡地域 图》和唐中叶贾耽的《海内华夷图》为最著名。
• 二、《辍耕录》
• (一)作者简介及成书原因: • 《辍耕录》的作者陶宗仪,字九成,浙江黄岩人。 元末投考进士不中,即弃去不为,而究心于文史之 学,以耕读自适,统治者多次辟举,皆不就,卒于 明初。 • 《辍耕录》撰于元末,卷首有至正丙午(二十六年, 1366年)孙作(字大稚)的叙,称其:“作劳之暇,每以 笔墨自随,时时辍耕,休于树阴,抱膝而啸,鼓腹 而歌,遇事肯綮,摘叶书之,贮一破盎,去则埋于 树根,人莫测焉。如是者十载,遂累盎至十数。一 日,尽发其藏,俾门人小子萃而录之,得凡若干条, 合三十卷,题曰《南村辍耕录》。”可知其撰写过 程为长期积累的结果。
• 沈括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和著作家, 《宋史》说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 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 • (二)《梦溪笔谈》的编纂目的 • 《梦溪笔谈》是沈括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 验后,在一个安定的晚年生活中写出来的。 他在自序中说:“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 思平日与客言者,时纪一事于笔,则若有 所晤言,萧然移日,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 谓之《笔谈》。”
• 在这长时期中的一个特点是地图和地志并 行,到宋代以后,地志逐渐兴盛,方远远 地超过了地图的发展。地志不但记载地区 以内的建置沿革、山川形势和户口物产等, 更进而记载有关的人物事迹、文词古迹等, 实际上形成为以地为纲的史书性质,因而 保存了大量的史料。
• (二)唐代《元和郡县图志》 • 1.作者及地位 • 《元和郡县图志》是唐宪宗元和年间李吉甫为 相时修撰的,为现存最早的古代总地志。 • 2.内容简介 • 原书四十卷,目录二卷,内容以唐代十道四十 七镇分篇。每镇有图,列于篇首,自宋代以后, 图已失传,故或省称为《元和郡县志》: • (1)关内道,四卷;(2)河南道,七卷; • (3)河东道,四卷;(4)河北道,四卷; • (5)山南道,四卷;(6)淮南道,一卷; • (7)江南道,六卷;(8)剑南道,三卷; • (9)岭南道,五卷;(10)陇右道,二卷。
• (三)北宋《太平寰宇记》
• 宋代所修的全国性总地志,以太宗来自成全 国统一后,史官乐史修撰的《太平寰宇记》 为最早。宋代的地理区划确定于宋神宗时, 故《太平寰宇记》的纲领形式仍以《元和 郡县志》为基础,与宋代的地方区划不合。 此书实为《元和郡县图志》的一个重要发 展,除沿革、户口等项以外,地方风俗、 人物、艺文等,无不备载,地志的内容范 围,从此更为扩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