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地壳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是由岩石组成,岩石是由矿物组成。
组成地壳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岩石圈:岩石组成了固体地球的坚硬外壳,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一 地壳物质组成(二)矿物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主要的化学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2矿物:具有确定的化学成、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它是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
如盐、石墨、石英、铁矿石等。
矿产:在各类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
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 矿物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
最多的是:石英。
4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
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二)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按照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A 岩浆岩喷出地表 喷出型岩浆岩(火成岩) 如:玄武岩沿地壳薄弱地带 侵入地壳上部 侵入型岩浆岩 如:花岗岩 B 1、形成过程: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地表岩石 碎屑物质(砾石、沙子、泥土) 沉积岩2、沉积岩按沉积物分: 颗粒由大到小分有 —— 砾岩、砂岩、页岩等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是石灰岩。
3、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性、含有化石)岩层和化石 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①可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 ②还可重塑古地理环境C 变质岩例如:石灰岩 大理岩 、页岩 板岩、 花岗岩 →片麻岩、 砂岩→石英岩二、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 地壳
断层:破裂而发生明显位移的,称为断层。
简述断层分类并描绘简图。
答:断层由断层面、断层线、断层盘和断距等要素组成。断层面是岩层 和岩体发生断裂时的破裂面,断层线是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断层面两 侧的岩块称为断层盘,其中位于倾斜断面之上者为上盘,位于倾斜断面 之下的为下盘。两盘相对位移的距离是断距。按照两盘相对位移的特点 分类,上盘相对下降的断层为正断层。上盘相对上升的是逆断层。其中 断面倾角大于40°的为冲断层,小于25°为逆掩断层。沿断层走向即在水 平方向上发生位移的是平移断层。两盘沿断面某一点发生旋转的是捩转 断层或枢纽断层。
②海底扩张说:海底考察发现,海洋虽然历史悠久,海底却很年轻,几乎根本不存 在时代早于侏罗纪的地层,海底沉积物很薄,火山也很少。这表明海底年龄仅为数 亿年。狄茨和赫斯各自提出了海底扩展假说。其要点为1)年速度为1cm至数厘米的 地幔物质对流是地壳运动的最主要动力。2)对流发生在岩石圈下厚达数百千米、强 度很小的软流圈之内,对流产生的拽力并不作用于地壳底部,而是作用于70-100km 深的岩石层底部。3)海底为对流循环顶端。对流由发散区向外扩张,并在数千千米 外汇聚流入地下。4)对流形态决定于地球内部结构而与大陆的位置无关。5)海底 及其沉积物在对流汇聚区下沉,一部分受挤压变质而与大陆熔接,另一部分则沉入 软流层。6)海底年龄仅有2*10^8 ———3* 10^8,整个海底3* 10^8--4* 10^8 年即可更 新一次。7)地球体积基本恒定,海洋盆地面积也基本不变。
(#2018年)③板块构造学说:该学说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把海底扩张、大陆 漂移、地震、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之中,用统一的动力学 模式解释全球构造运动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是海底扩张假说的具体引申。板块学说 的立论依据在于,地表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而是由被大洋中脊、岛弧、海沟、深 大断裂等构造活动带所割裂的几个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即板块构成。几大板块的相互 作用是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板块内部比较稳定,各板块间的结合部则是活动
第一章 地壳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
前言
岩体结构特征及其变形破坏机制,是进行区域稳
定和岩体稳定分析的基础理论。
决定岩体变形破坏的主导因素是岩石材料的性质、 岩体结构特征、岩体的应力状态、孔隙裂隙中水和时 间因素。
岩体结构特征的基本概念
结构面
岩体
结构体
结构面是指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力学强度相对较低、 两向延伸(或具有一定厚度)的地质界面(或带)。 岩体(rockmass)通常指地质体中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那 一部分岩石,它处于一定的地质环境、被各种结构面所分 割。 结构体:结构面在空间的分布和组合可将岩体切割成形 状、大小不同的块体,称结构体。
2 与钻进有关的岩体应力释放及伴生现象
(1)岩心饼化现象 钻进过程中岩心裂成饼状的现象是高地应力区所特有的岩 体力学现象。这种现象有几个方面的共性: a. 所有的饼状岩心在形态上均有其共同特征:岩饼的厚度 与岩心的直径有一定的关系,一般约为直径的1/4到1/5,所 以不同的钻孔,只要孔径相同,岩饼的厚度就大致相近;所 有岩饼的表面均为新鲜破裂面,而且边缘部分粗糙,多数内 部隐约见有顺槽,或沿一个方向的擦痕与之对应的拉裂坎。 b.饼状岩心是钻进过程中差异卸荷回弹的产物,破裂主要 发生在一定高度的岩心根部,是由拉张和复合机制导致的。 c.饼状岩心的产生需具备特定的岩体力学条件: 弹性高,储能条件好的岩性条件,如火成岩; 整体块状的岩体结构条件; 高地应力条件,最大主应力在30MPa以上。
2.3.2 活断层活动与局部应力集中
1、一般规律 岩体内的各种成因断裂影响应力的分布和传递,从而使岩体内地应力状 态变得极为复杂。 对于一个三向受力的岩体,在分布于最大、最小主应力通过的平面内 的各类断裂中,通常那些与最大主应力成30~40 °交角的断裂,其应力集 中程度最高。尤其是呈雁行式或断续直线式排列的断裂组。 一切能对断裂继续活动起阻碍作用的地段,都将是应力高度集中的部 位,这些地段常成为强震发生的特殊部位。 端点、首尾错列段、局部拐点、分支点或与其他方向断裂的交汇点
岩体中的天然应力概述
第一节概述一、定义(1)天然应力:人类工程活动之前存在于岩体中的应力。
又称地应力、初始应力等。
(2)重分布应力:由于工程活动改变了的岩体中的应力。
又称二次分布应力、附加应力等。
天然应力,没有工程活动开挖洞室后的应立场,为重分布应力,与天然应力有所改变在附近开挖第二个洞室,则视前一个洞室开挖后的应立场为天然应力,第二个洞室开挖后的应力场为重分布应力二、天然应力的组成天然应力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由岩体自重引起的自重应力•由构造运动引起的构造应力•由流体作用引起的渗流应力•其它(如,地温引起的温差应力、地球化学作用引起的化学应力等)三、天然应力的研究历史与研究意义1、研究历史(1)世界上•1878年海姆提出天然应力;•l932年,在美国胡佛水坝下的隧道中,首次成功地测定了岩体中的天然应力;•到目前天然应力测点遍布全球,有几十万个测点。
大部分是浅部,最深5108米(美国密执安水压致裂法)。
(2)中国•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天然应力量测,有几万个测点,最深的有3958米(天津大港)。
2、研究意义(1)区域稳定任何地区现代构造运动的性质和强度,均取决于该地区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和岩体的力学性质。
从工程地质观点看,地震是各类现代构造运动引起的重要的地质灾害。
从岩体力学观点出发,地震是岩体中应力超过岩体强度而引起的断裂破坏的一种表现。
在一定的天然应力场基础上,常因修建大型水库改变了地区的天然应力场而引起水库诱发地震。
(2)地下洞室稳定对于地下洞室而言,岩体中天然应力是围岩变形和破坏的力源。
如果天然应力分布不均匀,可能在洞顶拉裂掉块,洞侧壁内鼓张裂和倒塌。
(3)边坡稳定天然应力状态与岩体稳定性关系极大,它不仅是决定岩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而且直接影响各类岩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
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在岩体高应力区,地表和地下工程施工期间所进行的岩体开挖,常常能在岩体中引起一系列与开挖卸荷回弹和应力释放相联系的变形和破坏现象,使工程岩体失稳。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N
乙
甲
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 2.甲乙两处何处是山岭?何处是山谷? 3.解释甲地形成山岭,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
4.甲乙两处哪里是储油结构,哪里是储水结构?为什么?
山丹 霞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㈡倾斜构造 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夹角时,即为倾斜 构造。褶皱、断层、不均匀升降运动都可造成岩层的倾 斜。其产状以走向、倾向和倾角三要素确定。
单面山、猪背岭
单面山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当岩层倾角比较小时,顺岩层发育的山坡比较和缓, 而另一坡比较陡峭,两坡不对称,这样的山地叫做单面山; 当组成单面山的岩层倾角比较大时,山坡两侧都比较陡, 山地两坡比较对称,看起来像猪背,故称为猪背岭。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二) 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
基本运动方式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方向
沿地表切线
沿地球半径
表现
岩石水平拉张、挤压 大规模的缓慢上升、下
和侧向错动
降
结果
褶皱和断裂
规模不等的隆起和凹陷; 海陆变迁
别称
造山运动
造陆运动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⑵地台型建造: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厚度不大,未受 强烈构造变动,地壳升降幅度较小的地台上的建造 。
⑶过渡型建造:兼有地槽型与地台型建造的特征,但以 碎屑岩占优势,陆相沉积与澙湖相沉积分布广泛, 海相沉积只见于剖面下部。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三) 地层的接触关系
分析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因素
分析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因素习小华摘要:主要对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的自然因素如岩石性质及岩体的结构、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地质构造、地下水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围岩稳定性;天然应力状态;地质构造毫无疑问,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对隧道的正常运营是至关重要的。
从许多隧道发生的交通事故中可以知道,隧道围岩的稳定性不仅与岩石的性质、岩体的结构与构造、地下水、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地质构造等自然因素有关,而且还与隧道的开挖方式及支护的形式和时间等因素有关。
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岩石性质及岩体的结构、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地质构造、地下水等自然因素。
因此了解这些因素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和机理,才能够客观实际的采取相应的维护隧道围岩稳定的措施。
1 岩石性质及岩体的结构围岩的岩石性质和岩体结构通过围岩的强度来影响围岩的稳定性,是影响围岩稳定性的基本因素。
从岩性的角度,可以将围岩分为塑性围岩和脆性围岩,塑性围岩主要包括各类粘土质岩石、粘土岩类、破碎松散岩石以及吸水易膨胀的岩石等,通常具有风化速度快,力学强度低以及遇水软化、崩解、膨胀等不良性质,故对隧道围岩的稳定最为不利;脆性围岩主要各类坚硬体,由于这类岩石本身的强度远高于结构面岩石的强度,故这类围岩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岩体的结构,岩性本身的影响不是很显著。
从围岩的完整性(围岩完整性可以用岩石质量指标RQD、节理组数J n、节理面粗糙程度J y、节理变质系数Ja、裂隙水降低系数Jw、应力降低系数SRF 八类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角度,可以将围岩分为五级即:完整、较完整、破碎、较破碎、极破碎。
如果隧道围岩的整体性质良好、节理裂隙不发育(如脆性围岩) 即围岩为完整或较完整,那么,隧道开挖后,围岩产生的二次应力一般不会使岩体发生破坏,即使发生破坏,变形的量值也是较少的。
这种情况下,围岩岩性对围岩的稳定性的影响是很微弱的,即一般是稳定的,可以不采取支护,能适应各种断面形状及尺寸的隧道。
如果隧道围岩的整体性质差、强度低,节理裂隙发育或围岩破碎(如塑性围岩)即围岩为破碎、较破碎或极破碎,则围岩的二次应力会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或破坏区域,同时节理裂隙间的岩层错动会使滑移变形增大,势必给围岩的稳定带来重大的影响,不利于隧道洞室稳定;软硬相间的岩体,由于其中软岩层强度低,有的因层间错动成为软弱围岩而对围岩的稳定性不利。
岩体力学第二章 岩块、结构面及岩体的地质特征
2h i arctg( ) L
第二章 岩块、结构面和岩体的地质特征
结构面的粗糙度用粗 糙度系JRC表示 (joint roughness coefficient) 。 随粗糙度的增大,结 构面的摩擦角也增大。 根据标准粗糙度剖面 将结构面的粗糙度系 数划分为10级。
第二章 岩块、结构面和岩体的地质特征
第二章 岩块与岩体的地质特征
一、几个基本概念 二、岩块的物质组成与结构特征 三、结构面特征
四、岩体的结构特征
第二章 岩块与岩体的地质特征
一、 几个基本概念
1.岩石(Rock)矿物、岩屑的集合体。 2.结构面(Structural Plane) 指地质历史发
展过程中,在岩体内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延伸方 向和长度,厚度相对较小的地质界面或带。 分异面和不连续面
3.岩块(Rock block 或 Rock)指不含显著结构面
的岩石块体,是构成岩体的最小岩石单元体。
பைடு நூலகம்
4.岩体 (Rockmass)是指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
的,由岩块和结构面网络组成的,具有一定的 结构并赋存于一定的天然应力状态和地下水等 地质环境中的地质体。
思考题一
1、岩块与岩体有哪些区别? 2、试比较土与岩有那些异同点?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波速比
风化系数
第二章 岩块、结构面和岩体的地质特征
§ 2.3 结构面特征
.结构面(Structural Plane) 指地质历史发展过程 中,在岩体内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延伸方向和长度,厚 度相对较小的地质界面或带。包括物质分异面和不连 续面,如层面、不整合面、节理面、断层、片理面等 软弱结构面
一、结构面的成因类型 (一)地质成因类型
第二章 矿山岩体的原岩应力及其重新分布
第二章 矿山岩体的原岩应力及其重新分布第一节 岩体中的原岩应力地壳中没有受到人类工程活动(如矿井中开掘巷道等)影响的岩体称为原岩体,简称原岩。
存在于地层中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称为原岩应力,也称为岩体初始应力、绝对应力或地应力。
天然存在于原岩内而与人为因素无关的应力场称为原岩应力场。
一、自重应力设岩体为半无限体,地面为水平面,在距地表深度为H 处,任意取一单元体(图2-1),其上作用的应力为σz ,σy ,σx ,形成岩体单元的自重应力状态。
图2-1 岩体单元体所在位置及其应力状态单元体上所受的垂直应力σz 等于单元体上覆岩层的重量,(2-1)式中 γ——上覆岩层的平均重力密度(Kn/m 3);H ——单元体距离地表的深度(m )。
在均匀岩体内,岩体的自重应力状态为(2-2)式中λ为常数,称为侧压系数。
在岩体自重应力场内,垂直应力σz 和水平应力σx 、σy 都是主应力。
假设岩体为各向同性的弹性体,据广义虎克定律,单元体各方向的应变为(2-3)由于εx =0,εy =0,σx =σy ,σz 与σx 、σy 之间的关系为(2-4)H z γσ=⎪⎭⎪⎬⎫====0xy z y x z H τλσσσγσ()[]()[]()[]⎪⎪⎪⎭⎪⎪⎪⎬⎫+-=+-=+-=z x y y z y x x y x z z E E Eσσμσεσσμσεσσμσε111Hz y x γμμσμμσσ-=-==11(2-5)岩体初始应力状态的静水压力理论认为,在埋藏较深条件下,垂直压应力相当大,岩石呈现明显的塑性。
泊松比μ近似等于0.5,侧压系数λ为1.0,此时(2-6)深部的岩体自重应力场达到静水应力状态。
二、构造应力构造应力是由于地壳构造运动在岩体中引起的应力,岩体构造应力可以分为现代构造应力和地质构造残余应力。
① 一般情况下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构造应力主要是水平应力;② 构造应力分布不均匀,在地质构造变化比较剧烈的地区,最大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往往有很大变化。
第2章岩石的物理性质ppt课件
岩体受卸荷作用,风化作用和 地下水活动所产生的结构面。
卸荷裂隙、风化裂隙以及 各种泥化夹层、次生夹泥 等。
2.3 岩体结构
➢结构面的类型和自然特性
❖ 结构面的自然特性
是指结构面的规模、结构面上的物质组成、结构面的结合状态和 空间分布以及密集程度等等。
结构面的等级:按结构面的规模分为四个等级,每个等级都关系到岩体 的稳定性。
当岩石中含有较多的亲水性和可溶性矿物,且含开口孔隙较多时, 岩石的软化性较强,软化系数较小。
2.2 岩石的物理性质指标
➢岩石的水理性质
❖ 岩石的渗透性
水在岩土体孔隙中的流动过程称为渗透。岩土体具有渗透的性质称为岩 土体的渗透性。
是岩石水理性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岩体稳定性分析的基本计算参数。由 水的渗透引起岩土体边坡失稳、边坡变形、地基变形、岩溶渗透塌陷等 均属于岩土体的渗透稳定问题。水在孔隙介质中的渗透问题,目前的研 究在试验及理论上都有一定的水平,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也能够较好地 反映水在孔隙介质中的渗流的运动规律。 对于裂隙介质中的渗流研究, 则很不成熟。
wa
Ww1 Ws
100 %
2.2 岩石的物理性质指标
➢ 岩石的水理性质
❖ 岩石的吸水性
▪ 吸水率
实验测定:烘干箱烘干12小时(1050C)求得干重Ws,水中浸润12— 24小时,称得湿重,算出吸入的水重Ww1,从而求得a 。
影响因素:孔隙的多少和细微裂隙的连通情况。
应用:工程上常用吸水率作为判断岩石的抗冻性及风化程度的指标。
▪ 抗冻性衡量指标 抗冻系数大于75%,重力损失率小于5%的岩石为抗冻性能好的岩石。
2.2 岩石的物理性质指标
工程地质名词解释
工程地质绪论1.工程地质学为地质学的一个应用分支,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2.工程地质条件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亦称为工程地质条件,它包括岩土的类型与工程性质、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六个要素。
3.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矛盾而产生的对工程建筑的建立、施工、运营带来重大影响的地质问题。
4.工程地质学的任务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做到既使工程建筑经济、平安,又能合理开发与保护地质环境,是工程地质学的根本任务。
(1)查明对工程建立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2)解决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3)预测并论证工程地质环境的开展变化趋势,提出改善与防治措施;(4)为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使用和维护提供所需地质资料和数据。
5.地质工程:〔Geoengineering〕指以地质体为工程构造和工程的建筑材料,以地质环境为工程的建筑环境修建的一种工程。
具体地说,如开挖的边坡、矿坑、地下洞室、地基等,实际上都是地质工程。
6.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
第1篇地质学根底第1章地质作用1.地质作用概念:—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部构造和地壳形态不断变化和开展的作用。
2.风化作用:地壳表层的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等风化营力的作用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使岩崩解破碎以至逐渐分解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
第2章矿物和岩1.矿物: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的自然单质或化合物。
2.岩:由一种矿物或多种矿物或岩屑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3.岩: (1)岩浆岩(火成岩) (2)沉积岩(3)变质岩4.硬度:矿物抵抗机械刻划及摩擦的能力。
5.断口:矿物受敲击后,形成各种凹凸不平的裂开面的性质。
如锯齿状、贝壳状等。
6.岩浆岩—由岩浆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后冷凝而形成的岩〔1〕岩浆岩的构造—指岩中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形状以及彼此间相互组合关系。
地应力及其分布规律
地应力及其分布规律————————————————————————————————作者:————————————————————————————————日期:ﻩ地应力及其分布规律1 、地应力的基本概念地应力是存在于地层中的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也称岩体初始应力、绝对应力或原岩应力。
广义上也指地球体内的应力。
它包括由地热﹑重力﹑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及其他因素产生的应力。
地应力是各种岩石开挖工程变形和破坏的根本作用力;是确定工程岩体力学属性,进行围岩稳定性分析,实现开挖设计和决策科学化的必要前提条件。
此外地应力状态对地震预报、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油田油井的稳定性、核废料储存、岩爆、煤和瓦斯突出的研究以及地球动力学的研究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2、地应力的成因产生地应力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地应力的形成主要与地球的各种动力运动过程有关,其中包括:板块边界受压、地幔热对流、地球内应力、地心引力、地球旋转、岩浆浸入和地壳非均匀扩容等。
另外,温度不均、水压梯度、地表剥蚀或其它物理化学变化等也可引起相应的应力场。
其中,构造应力场和自重应力场为现今地应力场的主要组成部分。
当前的地应力状态主要由最近的一次构造运动所控制,但也与历史上的构造运动有关。
由于亿万年来,地球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构造运动,各次构造运动的应力场也经过多次的叠加、牵引和改造,另外,地应力场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地应力状态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地应力成因之一:地幔热对流(图1、图2)地应力成因之一:板块边界受压(图3)地应力成因之一:岩浆浸入(图4)3、地应力的影响因素地壳深层岩体地应力分布复杂多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地应力的多来源性和多因素影响,但主要还是由岩体自重、地质构造运动和剥蚀决定。
1)岩体自重的影响岩体应力的大小等于其上覆岩体自重,研究表明:在地球深部的岩体的地应力分布基本一致。
但在初始地应力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岩体初始应力场的形成因素众多,剥蚀作用难以合理考虑,在常规的反演分析中,通常只考虑岩体自重和地质构造运动2)地形地貌和剥蚀作用对地应力的影响地形地貌对地应力的影响是复杂的,剥蚀作用对地应力也有显著的影响,剥蚀前,岩体内存在一定数量的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剥蚀后,垂直应力降低较多,但有一部分来不及释放,仍保留一部分应力数量,而水平应力却释放很少,基本上保留为原来的应力数量,这就导致了岩体内部存在着比现有地层厚度所引起的自重应力还要大很多的应力数值。
边坡工程第2章-边坡稳定影响因素
2.3 岩体结构
岩体结构分类的目的在于为工程建设服务,其分类标准与工程建设规模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工程建设规模和尺寸不同,相应的岩体结构分类标准也不同。
岩体结构类型 岩体地质类型
结构体形状 结构面发育情况
岩土工程特性
边坡工程问题
整体状结构 块状结构
巨块状岩浆岩、巨厚层沉 巨块状
积岩、正变质岩 厚层状沉积岩、正变质岩、块状柱状 块状岩浆岩、副变质岩
在黄土地区,边坡的变形破坏形式以滑坡为主;在花岗岩、厚层石灰岩、砂岩地区 以崩塌为主;在片岩、板岩、千枚岩地区易产生表层挠曲和倾倒等蠕动变形;在碎屑 岩及松散土层地区,易产生碎屑流或泥石流等。
7
2.1 岩土体性质
边坡岩土体的性质,是决定边坡抗滑力的根本因素,主要包括岩石和土体的物理、 化学、力学及水理性质等。 岩土体的抗剪强度是衡量边坡稳定的重要参数; 不同岩土体边坡,其变形破坏特征有所不同。
岩体结构:不同类型的结构面和结构体在岩体内的组 合、排列形式,包括整体结构、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 裂状结构和散体状结构等类型。
在岩质边坡工程评价中,结构面往往是控制边坡稳定 的主要因素之一,应特别注意研究岩体结构面的特性,主 要包括结构面的类型、产状、形态、连续性、密集程度、 结合状态、充填状况及数量等。
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及规模等,对边坡尤其是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十分显著。
节理
节理是一种发育广泛的裂隙,其将岩层切割成块体,对岩体强度和 稳定性有较大影响。
节理间距越小,岩体破碎程度越高,抗剪强度越低。 岩层中发育的节理裂隙往往是地下水的通道,同时促进风化作用。 随着岩层风化程度的加剧和水对岩石的浸泡软化,岩石质地变软、
以层面和原生结构节理为主,多呈闭合型,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教案电子版)
绪论一、工程地质的基本任务人类工程活动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对象:工程地质条件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基本任务: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工程地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便正确评价、合理利用、有效改造和完善保护地质环境。
二、工程地质分析的基本方法研究对象:工程地质问题:即: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的主要形式。
例:区域稳定问题岩土体稳定问题围岩稳定问题地基稳定问题边坡稳定问题变形程度时间效应研究内容:工程地质问题产生的地质条件、形成机制、发展演化趋势研究方法:地质分析、地质模拟分析、试验分析、力学分析第一章地壳岩体结构的工程地质分析1.1 基本概念岩体:指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那一部分地质体。
它处于一定的地质环境中,被各种结构面所分割。
注意:与岩石、岩块的区别。
结构面: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力学强度相对(上下岩层)相对较低而延伸(或具一定厚度)的地质界面。
结构体:由结构面分割、围成的岩石块体(相对完整)。
岩体结构:由岩体中含有的不同结构面和结构体在空间的排列分布和组合状态所决定。
(8类)。
为什么要研究岩体结构。
a. 结构面是岩体中力学强度相对较薄弱的部位,导致岩体的不连续性、不均一性和各面异性。
b. 岩体结构特征对岩体的变形、破坏方式和强度特征起重要的控制作用。
c. 在地表的岩体,其结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营力对岩体的改造程程。
风化、地下水等。
1.2 岩体结构的主要类型与特征1.2.1 结构面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从成因角度: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表生结构面:层向错动、泥化夹层、表生夹泥1.2.2 岩体结构类型一、岩体分类a. 分类目的和原则目的:对工程地质条件优劣不同的岩体进行分类,便于深入评价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和特征,以达到合理利用和有效治理的目的。
b. 原则①差异性原则:不同类别的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有明显的差异。
②适用性原则:分类体系便于(工程)应用。
③分类指标便于测定原则二、岩体结构类型划分以中科院地质所方案为代表,重点考虑岩体的改造,并应用地质力学观点对岩体结构类型进行详细划分。
岩体中的天然应力
第一节概述地应力(天然应力):自然状态下在原岩体中存在的由于岩体自重和构造应力形成的分布应力。
(1)天然应力(地应力)(Stress in the earth’s crust & Initial stress):—指岩体在天然状态下所存在内在应力。
—人类工程活动之前存在于岩体中的应力。
存在于地层中的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地应力(2)天然应力主要是由自重应力和构造应力组成,有时还存在流体应力和温差应力等。
(3)①1912年,瑞士地质学家海姆(A.Heim)在大型越岭隧道的施工过程中,通过观察和分析,首次提出了地应力的概念。
是静水应力状态σn=σv=γH②1926年,苏联学者金尼克(A.H.пNHHиK)修正了海姆的静水压力假设:③1951年,瑞典的哈斯特(N.Hast)首先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进行了地应力的量测工作,发现存在于地壳上部的最大主应力几乎处处是水平或接受水平的,而且。
这从根本上动摇了地应力是静水压力的理论和以垂直应力为主的观点。
后来的进一步研究表明:重力作用和构造运动是引起地应力的主要原因,其中尤以水平方向的构造运动对地应力的影响最大。
(4)地应力(天然应力)的形成:(6)自重应力:由岩体自重所引起的应力。
自重应力场:自重应力在空间有规律的分布状态。
构造应力:由于地质构造作用在岩体内积存的应力。
活动构造应力:狭义地应力,是地壳内现在正在积累的能够导致岩体变形和破裂,形成地震和活动构造的应力。
残余构造应力:古构造运动残留下来的应力。
它的基本特征:具有较高的水平压应力,一般情况下,,并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
到目前为止,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主要还是靠实测方法确定。
求岩体中一点的自重应力?在地表近水平的情况下,假设岩体均质各向同性连续性,则:在地表以下较深部位,岩体近于塑性状态,其→1,即处于静水压力状态。
(1)水平层状岩体:(2)铅直层状岩体:(5)岩体中天然应力状态对研究区域稳定、岩体稳定性以及原位岩体测试中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第二章 岩块、结构面及岩体的地质特征
(四)岩体的结构特征
第二章总思考题
1、岩块与岩体有哪些区别? 2、试比较土与岩有那些异同点? 3、结构面有哪些主要特征,它们是怎样影响 岩体力学性质的? 4、比较岩块与结构体的含义异同? 5、试总结说明三大类岩体的主要特征?
风化
第二章 岩块、结构面和岩体的地质特征
风化空隙率指标(Iw)是快速浸水后风化岩块吸入
水的质量与干燥岩块质量之比。
波速指标
纵波波速(cp)
波速比
kv
vcp vrp
' cw
风化系数
kf cw
第二章 岩块、结构面和岩体的地质特征
硬质岩石按波速指标的风化分级表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K1变化在0~1之间,K1值愈大说明结构面的连 续性愈好,当K1=1时,结构面完全贯通。
2、面连续性:指沿结构面延伸方向,结构面面 积之和与总面积的比值。 3、迹长:结构面与岩体露头交线的长度。
第二章 岩块、结构面和岩体的地质特征
表2-3 结构面连续性分级表
第二章 岩块、结构面和岩体的地质特征
第二章 岩块、结构面和岩体的地质特征
结构体的形状示意图
第二章 岩块、结构面和岩体的地质特征
2 岩 体 的 结 构 类 型
第二章 岩块、结构面和岩体的地质特征
三、岩体成因与岩体特征(自学)
1 岩浆岩体 无层理,产状复杂。根据岩浆活动方式,岩浆 岩可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三类。 2 沉积岩体 具有层理构造,岩体呈层状结构。沉积岩包括 他生沉积岩和自生沉积岩两大类。 3 变质岩体 多数岩石变质后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重结晶作 用,结构较致密,抗水性增强,孔隙率较低, 透水性弱,抗变形性能好,强度高。因此与沉 积岩相比,变质岩的性质一般要好些。
第2章 地壳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
河谷下切所引起的应力变 化有以下几条规律: ⑴主应力方向在河谷临空 面附近发生明显的变化:最大 主应力与临空面近于平行,而 最小主应力则与之近于垂直。 ⑵最大主应力由内向外逐 渐增大,至临空面达到最大 值,而最小主应力则恰好相 反,即由内向外逐渐减少,至 临空面处变为零,有时甚至出 现拉应力。与此相联系,剪应 力在临空面附近,特别是在下 部坡脚处,分布于 喜马拉雅 山前缘一 带,其主 要特点是 两个水平 主应力均 大于垂直 主应力。
(σ3垂直, σ1和σ2水平)
②潜在走 滑型应力状态 区主要分布于 我国中西部广 大地区,其主 要特点是只有 一个水平主应 力大于垂直主 应力,具中等 挤压区的特征。 。
(σ2垂直, σ1和σ3水平)
2.3 我国地应力场的空间分布及随时间变化 的规律
2.3.1 地应力场的空间分布及其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3.1.1我国地应力场的空间分布特点 (1)各地最大主应力的发育呈明显的规律性 各地的 σ1 方向均与由各该点向我国的察隅和巴基 斯坦的伊斯兰堡联线所构成的夹角等分线方向相吻合或 相近似,仅在两侧边缘地带略有偏转,即东侧向顺时针 偏转,西侧向逆时针偏转。 (2) 三向应力状态及其所决定的 现代构造活动类 型呈有规律的空间分布:
第二章 地壳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
2.1 基本概念及研究定义
2.1.1 岩体应力的一些基本概念
地壳岩体内的天然应力状态,是指未经人为扰动的, 主要是在重力场和构造应力场的综合作用下,有时也在岩 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侵入等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应力 状态,常称为天然应力或初始应力。 人类从事工程活动,在岩体天然应力场内,因挖除部 分岩体或增加结构面而引起的应力,称为感生应力。
(a)
可见地表卸荷在增大侵入岩体内水平应力方面起了重 要作用。但卸荷作用在岩体内造成的高水平应力不具方向 性,即σx=σy,所以与构造作用造成的各向不等的高水平 应力区区别明显。
地壳岩体天然应力状态
地壳岩体天然应力状态1 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天然应力:指未经人为扰动,主要是在重力场、构造应力场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应力状态,亦称初始应力(物理、化学、变化,岩浆侵入等)由人为活动而引起的应力场变化原生应力。
a. 自重应力场v N v h σσμμσ01=⋅-=亦有 V n σσ=b. 构造应力场由地壳的构造运动所引起,活动的、剩余的。
c. 变异应力与残余应力变异应力:为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侵入形成的应力场。
残余应力:岩体卸荷或部分卸荷所形成的拉压应力自相平衡的应力场。
2 影响岩体天然应力状态的主要因素一、主要因素天然应力场的形成取决于地质条件和岩体所经历的地质历史。
地质条件:岩性 R 、E 、μ岩体结构 不连续性、各向异性、应力集中地质历史:构造作用及其演变历史(主要因素)区域卸荷作用a. 构造作用分活动构造应力,即现今还在形成,累积的应力场。
剩余构造应力,即地质历史时期构造作用形成的应力至今尚未完全卸除。
活动构造应力所形成的应力场,其最大主应力比较一致或呈规律变化而剩余应力则各地不一,比较杂乱。
b. 区域卸荷作用指区域性的面剥蚀。
例:岩体内 h h +0深度处的侵入岩应力场(静水应力状态))(0h h r v h +==σσ经地面剥蚀后,剥蚀厚度为h 。
则 rh rh h h r v ==+=00)(σ001)(rh h h r v ⋅--+=μμσ)121(μμ--+=rh 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的减小幅有很大不同。
思考题:岩体卸荷过程中能否造成岩体破坏(设h σ>γσ)二、自由临空面附近的应力重分布以河谷为例:河谷下切,形成地表的自由临空面,由此引起临空面附近岩体卸荷回弹,形成临空面附近岩体内应力重分布。
重分布应力大小和特点受原始地应力水平、岩性特征、临空面形态特征的影响。
重分布应力的主要特征:①主应力方向在临空面附近发生明显变化最大重应力与临空面近于平行,而最小主应力与临空面近于垂直。
岩体中的天然应力
第一节概述地应力(天然应力):自然状态下在原岩体中存在的由于岩体自重和构造应力形成的分布应力。
(1)天然应力(地应力)(Stress in the earth’s crust & Initial stress):—指岩体在天然状态下所存在内在应力。
—人类工程活动之前存在于岩体中的应力。
存在于地层中的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地应力(2)天然应力主要是由自重应力和构造应力组成,有时还存在流体应力和温差应力等。
(3)①1912年,瑞士地质学家海姆(A.Heim)在大型越岭隧道的施工过程中,通过观察和分析,首次提出了地应力的概念。
是静水应力状态σn=σv=γH②1926年,苏联学者金尼克(A.H.пNHHиK)修正了海姆的静水压力假设:③1951年,瑞典的哈斯特(N.Hast)首先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进行了地应力的量测工作,发现存在于地壳上部的最大主应力几乎处处是水平或接受水平的,而且。
这从根本上动摇了地应力是静水压力的理论和以垂直应力为主的观点。
后来的进一步研究表明:重力作用和构造运动是引起地应力的主要原因,其中尤以水平方向的构造运动对地应力的影响最大。
(4)地应力(天然应力)的形成:(6)自重应力:由岩体自重所引起的应力。
自重应力场:自重应力在空间有规律的分布状态。
构造应力:由于地质构造作用在岩体内积存的应力。
活动构造应力:狭义地应力,是地壳内现在正在积累的能够导致岩体变形和破裂,形成地震和活动构造的应力。
残余构造应力:古构造运动残留下来的应力。
它的基本特征:具有较高的水平压应力,一般情况下,,并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
到目前为止,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主要还是靠实测方法确定。
求岩体中一点的自重应力?在地表近水平的情况下,假设岩体均质各向同性连续性,则:在地表以下较深部位,岩体近于塑性状态,其→1,即处于静水压力状态。
(1)水平层状岩体:(2)铅直层状岩体:(5)岩体中天然应力状态对研究区域稳定、岩体稳定性以及原位岩体测试中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2 岩体天然应力状态的类型
地壳岩体的应力状态取决于该地区的地质条件和岩体所 经历的地质历史。对此问题的看法,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 (1)“静水应力式”分布的观点 由瑞士地质学家海姆于1905-1912年提出,他以 岩体具有蠕变的性能为依据,认为地壳岩体内任一点的应 力都是各向相等的,均等于上覆岩层的自重,即: σx=σy=σv= γh
2.1.2 岩体天然应力状态的类型
上述为三种典型情况,大多数地区接近其中某 一种,有些地区应力状态属主应力轴倾斜的过 渡类型。 总之大量实测资料表明,世界上大多数地区岩 体内的天然应力状态是以水平应力为主。这就 足以证明,构造因素在地壳岩体的天然应力状 态的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
2.1.3 研究岩体天然应力状态的意义
2.1.1 岩体应力的一些基本概念
自重应力
在重力场作用下生成的应力为自重应力。 地表近水平时,重力场在岩体内的某一任意点形 成相当于上覆岩层重量的垂直正应力σv:
σv =γh
式中:γ为岩石的容重;h 为该点的埋深; σv相当于 该点三向应力中的最大主 应力。 h
地面
σv σh
2.1.1 岩体应力的一些基本概念
另外,由于泊松效应(即侧向膨胀)造成水平正应 力σh,相当于三向应力中的最小应力:
h v N 0 V 1
式中:μ为泊松比,N0称为侧压力系数。 对大多数坚硬岩体:μ为0.2~0.3 ,即N0为0.25 ~ 0.43。对于半坚硬岩体:N0大于0.43,且当上覆荷载大, 下伏岩体呈塑流时,μ接近0.5,N0近于 1,及近似于静 水应力状态。
2.2.1 岩体天然应力状态与地区地质 条件及岩体所经历的地质历史的关系
(3)区域卸荷作用对地壳表层岩体应力状态形成的影响 区域性的地表剥蚀卸荷作用在增大岩内的水平 应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对于未受明显构造扰动的侵入体内应力状态 的形成,一般经历了两个阶段: 首先是侵入阶段,由于岩体呈熔融状态侵入地下一 定深处,故岩体中的应力呈静水应力式分布。 假定图中AB为原始地面, 则岩体内任一深度h0+h处P点 的应为: σh= σv=γ(h0+h)
2.2 影响岩体天然应力状态的 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讨论:
2.2.1 2.2.2 2.2.3
与地区地质条件及岩体所经历的地质
历史的关系
岩体内自由临空面附近的应力重分布及 应力集中作用 岩体切割面附近的残余应力效应
2.2.1 岩体天然应力状态与地区地质 条件及岩体所经历的地质历史的关系
地表开挖导致的岩体变形和破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2.1.3 研究岩体天然应力状态的意义
(1)基坑底部的隆起、爆裂和沿已有结构面的逆冲错动。
2.1.3 研究岩体天然应力状态的意义
( 2 )边墙向临空方向的水平位移和沿已有的近水平的 结构面发生剪切错动。
°
大1
(1970.12.11) 原地面线 (1977.3.9)
2.1.1 岩体应力的一些基本概念
变异及残余应力
变异应力:岩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的侵入等 引起的应力。具体来说是岩体的物理状态、化学性质或 赋存条件的变化引起的,通常只具有局部意义,可统称 为变异应力。这类应力均是由岩体的物理状态、化学性 质或赋存条件等方面发生变化应起的,通常只具有局部 意义。 残余应力:承载岩体遭受卸荷或部分卸荷时,岩体 中某些组分的膨胀回弹趋势部分地受到其它组分的约束, 于是就在岩体结构内形成残余的拉、压应力自相平衡的 应力系统,此即残余应力。
近年来,大量的震源机制资料和应力实测资料清 楚地揭示出地壳岩体内的应力状态存在着不同的类型, 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典型情况:
2.1.2 岩体天然应力状态的类型
中间主应力σ2近于垂直,最大主应力σ1和最小主应力 σ3 近于水平。 在这种应力状态下,地壳岩体 的破坏形式必然是沿走向与最 大主压应力成约30°~40°左右
°
基岩面线 大17
(1973.4.7) (1977.5.6) 大35 (1977.6.19) (1977.5.6) 大14 (1977.3.20) (1977.3.27)
大29 大28
(1973.5.7) (1977.5.21)
(1973.5.15) (1977.7.4)
1975年8月完成的开挖线
开挖线
月完成的 1976年6
大29
图3-35 长江葛洲坝机窠开挖剖面
(据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1978) 1-地层代号(白垩纪); 2-粉沙岩; 3-粘土质粉沙岩; 4-粘土岩团块; 5-粘土岩; 6-软弱层编号; 7-岩体错动方向及错距(mm); 8-错动部位; 9-观测代号、错距及观测时间;
2.1.3 研究岩体天然应力状态的意义
v N 0 V
这一假说由于缺乏对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 了解,仅适用于某些局部条件,
2.1.2 岩体天然应力状态的类型
(3)水平应力为主的观点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 教授就指出,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地应力场是以 水平应力为主导的。到五十年代,瑞典学者N.哈斯特通 过在芬-斯地块的矿山岩体应力测量工作,证实该地区应 力场以水平应力为主。
这一假说适用于某些局部条件,如中欧地区强烈构造变形 的沉积岩、阿尔卑斯山深埋隧道岩体中的应力状态。
2.1.2 岩体天然应力状态的类型
(2)垂直应力为主的观点 基于弹性理论提出的,认为岩体内的应力主要是重 力场作用下形成的自重应力。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可按 下式确定。
σv =γh
h
1
2.2.1 岩体天然应力状态与地区地质 条件及岩体所经历的地质历史的关系
假定图中AB为原始地面, 则岩体内任一深度h0+h处P点 的应为: σh= σv=γ(h0+h)
2.2.1 岩体天然应力状态与地区地质 条件及岩体所经历的地质历史的关系
此后,岩体经剥蚀而出露地表。随着岩体剥蚀卸 荷,岩体内的应力发生变化,但垂直应力σv与水平应 力 σh 的变化幅度不同。假定剥蚀厚度为 h0,则上述 P 点处的 σv和σh 分别变为: σv=γ(h0+h)-γh0=γh σh=γ(h0+h)-μ/(1-μ) × γh0 =γh-((1-2μ)/(1-μ))×γh0 可见地表卸荷在增大侵入岩体内水平应力方面 起了重要作用。但卸荷作用在岩体内造成的高水平应 力不具方向,即σx=σy。所以和构造作用造成的各向 不等的水平应力相区别。
(1)岩体的岩性及结构特征对天然岩体应力状态形成的影 响
岩体的岩性及结构特征决定着岩体的容重(γ)和泊松 比(μ)等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大小,从而影响自重应 力场特征( σv=γh )。
在统一区域构造应力作用下,岩体内应力分布的特征主 要取决于岩性、结构特征及其非均一性。 岩体的岩性和结构特征决定着岩体的强度及其蠕变特征, 因而决定了岩体承受及传递应力的能力。
2.1.1 岩体应力的一些基本概念
按成因,对构成岩体应力的各组分作如下分类: 天然应力或初始应力(virginal stress) 自重应力(gravitational stress) 构造应力 (tectonic stress) 活动的(active tectonic stress) 剩余的(residual tectonic stress) 变异及残余应力( altered and residual stress) 感生应力(induced stress)
地壳岩体的
天然应力状态
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地质工程系 2007年9月
本章学习内容及要求
掌握岩体应力等基本概念; 理解地表岩体应力状态的复杂性,了解大地应力场的特 征及分布规律;
理解地壳岩体的应力—应变特征与应变速率的关系,临
界应变速率的概念;地应力随时间变化的一般规律; 掌握利用大地应力场特征判定一个地区可能产生的最新 活动断裂的运动方向和错动方式;
交角的陡立面产生走向滑动性
的断裂活动,此类三向应力状 态称为潜在走向滑动型。
2.1.2 岩体天然应力状态的类型
最小主应力轴σ3近于垂直,最大主应力σ1与中间主应力 σ2轴近于水平。 在此种应力状态下,地壳岩体的破坏形式必然是逆 断型的,即沿走向 与最大主应力垂直的剖 面X裂面产生逆断活动, 故可称为潜在逆断型。
地壳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与人类的工程活动关系极大, 它不仅是决定区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而且往往对各类建 筑物的设计和施工造成直接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 表明,在高岩体应力区,地表、地下工程施工期间所进行 的岩体开挖工作,往往能在岩体内引起一系列与卸荷回弹 和应力释放相联系的变形和破坏现象,其结果是不仅会恶 化地基或边坡岩体的工程地质条件,而且作用的本身有时 也会对建筑物造成直接的危害。
(3)边墙或边坡岩体的倾斜
地下开挖产生的岩体变形和破坏也有不同的类型:
拱顶裂缝掉块 边墙内鼓张裂
底鼓及中心线偏移
施工导坑缩径
2.1.3 研究岩体天然应力状态的意义
都汶路 龙溪隧道
洞壁内鼓
拱顶塌落
洞顶及洞壁垮塌
2.1.3 研究岩体天然应力状态的意义
此外,修建高坝、大型水库
和深大的地下硐室等,常能在更 大范围内破坏岩体内天然应力的 平衡,引起一系列诸如断层复活、 水库地震以及大型岩爆等严重危 害建筑物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工程 地质作用。所以,对于天然岩体 应力状态的研究,是工程地质工 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章学习内容及要求
掌握岩体天然应力状态与地区地质条件和岩体的地质历 史的关系,天然应力比值系数N的概念,河谷附近应力 重分布及应力集中的一般规律,不连续面附近应力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