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物理考点分析复习1

合集下载

10年高考全国1卷物理试题分类解析(2010-2019)专题01 直线运动(解析版)

10年高考全国1卷物理试题分类解析(2010-2019)专题01 直线运动(解析版)

10年高考(2010-2019年)全国1卷物理试题分类解析专题01直线运动一、选择题1.(2013年)19.如图,直线a和曲线b分别是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a和b的位置-时间(x-t)图线,由图可知A.在时刻t1,a车追上b车B.在时刻t2,a、b两车运动方向相反C.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的速率先减少后增加D.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的速率一直比a车大【解析】本题考查直线运动的s-t图象。

较容易。

t1时刻,a、b两车的位置相同,此前a车在前b车在后,由图象斜率可知,b车速度大于a车,因此,是b车追上a车。

由于s-t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的大小及方向,因此,a车速度不变,是匀速直线运动,b车先是减速运动,速度减至零后又开始反方向的加速运动。

t2时刻两图象的斜率一正一负,两车速度方向相反。

选项AD错误BC正确。

【答案】BC【注意】注意s-t图像斜率的正负。

2.(2016年)21.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其v-t图像如图所示。

已知两车在t=3s时并排行驶,则A.在t=1s时,甲车在乙车后B.在t=0时,甲车在乙车前7.5mC.两车另一次并排行驶的时刻是t=2sD.甲、乙两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40m【解析】设在t =3s 时两车的位置坐标为0,则因为从t=1s 到t=3s ,两车位移相等(图象中的面积相等),所以在t=1s 时,甲车和乙车并排行驶,A 错误;从t=0到t=1s ,甲车的位移为m 52110=⨯,乙车的位移为m 5.12121510=⨯+,所以在t=0时,甲车在乙车前7.5m ,B 正确;t =2s 时,两车速度相等。

并不是并排行驶,况从t=2s 到t=3s ,两车的位移不等,所以C 错误;甲、乙两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t=1s 到t=3s 两车的位移大小,即m x 40223010=⨯+=(以甲车计算),所以D 正确。

【答案】BD【点评】本题考查v -t 图像的理解和应用,难度:中等。

2010届高考物理必记知识点和常考知识点总结

2010届高考物理必记知识点和常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资料(知识点梳理)学好物理要记住:最基本的知识、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学好物理重在理解(概念、规律的确切含义,能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表达,理解其适用条件) (最基础的概念、公式、定理、定律最重要)每一题弄清楚(对象、条件、状态、过程)是解题关健力的种类:(13个性质力) 说明:凡矢量式中用“+”号都为合成符号 “受力分析的基础” 重力: G = mg弹力:F= Kx滑动摩擦力:F 滑= μN静摩擦力: O ≤ f 静≤ f m浮力: F 浮= ρgV 排压力: F= PS = ρghs万有引力: F 引=G 221r m m 电场力: F 电=q E =q d u 库仑力: F=K 221r q q (真空中、点电荷) 磁场力:(1)、安培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公式: F= BIL (B ⊥I ) 方向:左手定则(2)、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公式: f=BqV (B ⊥V) 方向:左手定则分子力: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变化得快。

核力:只有相邻的核子之间才有核力,是一种短程强力。

运动分类:(各种运动产生的力学和运动学条件、及运动规律)重点难点高考中常出现多种运动形式的组合 匀速直线运动 F 合=0 V 0≠0 静止 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为零,初速不为零,匀变速直曲线运动(决于F 合与V 0的方向关系) 但 F 合= 恒力只受重力作用下的几种运动:自由落体,竖直下抛,竖直上抛,平抛,斜抛等 圆周运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最低点和最高点);匀速圆周运动(是什么力提供作向心力)简谐运动;单摆运动; 波动及共振;分子热运动;类平抛运动;带电粒子在f 洛作用下的匀速圆周运动物理解题的依据:力的公式 各物理量的定义 各种运动规律的公式 物理中的定理定律及数学几何关系θCOS F F F F 2122212F ++= ⎥ F 1-F 2 ⎥ ≤ F ≤ ∣F 1 +F 2∣、三力平衡:F 3=F 1 +F 2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按比例可平移为一个封闭的矢量三角形多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规律: V t = V 0 + a t S = v o t +12a t 2几个重要推论: (1) 推论:V t 2 -V 02 = 2as (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 匀减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2) A B 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3) AB 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V t/ 2 =V =V V t 02+=s t =T S S N N 21++= VN ≤ V s/2 = v v o t 222+ (4) S 第t 秒 = St-S t-1= (v o t +12a t 2) -[v o ( t -1) +12a (t -1)2]= V 0 + a (t -12) (5)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①在1s 末 、2s 末、3s 末……ns 末的速度比为1:2:3……n ;②在1s 、2s 、3s ……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 2;③在第1s 内、第 2s 内、第3s 内……第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④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1:()21-:32-)……(n n --1)⑤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末速度比为1:2:3……n(6) 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可等效认为反方向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7) 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或照像法记录在底片上)来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中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这段的平均速度⑴是判断物体是否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

2010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理综物理)及解读

2010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理综物理)及解读

2010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理综物理)及解读(一)能力要求高考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

要通过考核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应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目前,高考物理科要考核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较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

5.实验能力能独立完成"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

(二)考试范围和要求物理要考查的知识按学科的内容分为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及原子和原子核物理五部分。

详细内容及具体说明列在本大纲的"知识内容表"中。

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知识内容表"中用罗马数字Ⅰ、Ⅱ标出。

Ⅰ、Ⅱ的含义如下:Ⅰ。

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它们。

Ⅱ。

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试题全解全析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试题全解全析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试题全解全析(全国卷1)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原子核23892U 经放射性衰变①变为原子核23490Th ,继而经放射性衰变②变为原子核23491Pa ,再经放射性衰变③变为原子核23492U 。

放射性衰变 ①、②和③依次为A .α衰变、β衰变和β衰变B .β衰变、β衰变和α衰变C .β衰变、α衰变和β衰变D .α衰变、β衰变和α衰变【答案】A【解析】Th U 2349023892−→−①,质量数少4,电荷数少2,说明①为α衰变. Pa Th 2349123490−→−②,质子数加1,说明②为β衰变,中子转化成质子.U Pa 2349223491−→−③,质子数加1,说明③为β衰变,中子转化成质子. 【命题意图与考点定位】主要考查根据原子核的衰变反应方程,应用质量数与电荷数的守恒分析解决。

15.如右图,轻弹簧上端与一质量为m 的木块1相连,下端与另一质量为M 的木块2相连,整个系统置于水平放置的光滑木板上,并处于静止状态。

现将木板沿水平方向突然抽出,设抽出后的瞬间,木块1、2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1a 、2a 。

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

则有A .1a g =,2a g =B .10a =,2a g =C .10a =,2m M a g M +=D .1a g =,2m M a g M += 【答案】C【解析】在抽出木板的瞬时,弹簧对1的支持力和对2的压力并未改变。

对1物体受重力和支持力,mg=F,a 1=0. 对2物体受重力和压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g Mm M M Mg F a +=+=【命题意图与考点定位】本题属于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瞬时加速度问题,关键是区分瞬时力与延时力。

16.关于静电场,下列结论普遍成立的是A .电场中任意两点之间的电势差只与这两点的场强有关B .电场强度大的地方电势高,电场强度小的地方电势低C .将正点电荷从场强为零的一点移动到场强为零的另一点,电场力做功为零D .在正电荷或负电荷产生的静电场中,场强方向都指向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答案】C【解析】在正电荷的电场中,离正电荷近,电场强度大,电势高,离正电荷远,电场强度小,电势低;而在负电荷的电场中,离正电荷近,电场强度大,电势低,离负电荷远,电场强度小,电势高,A 错误。

2010全国卷一物理详解

2010全国卷一物理详解

2010全国卷一物理详解从今年的全国卷一理综对于物理的考察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高考物理越来越重视对于基本概念的理解记忆,先来看一下物理的选择部分,像14题的衰变,16题的场强,17题的磁场,19题的热学题,无一不是对于一些课本上的概念的应用,而对于15题的弹簧质点组题目,18题的力的合成与分解则是对于一些基本公式的直接考察,像15题就要用到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18题要用到平抛运动在水平和竖直方向的分解,选择题的20题和21题属于具有一定新意的题目,需要适量的计算和读题分析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区分度。

下面来看一下实验部分,今年的第一个实验不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游标卡尺啊,示波器等,而是一道光学的实验,又运动到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具有很强的新意,但认真分析题目就会发现,只是考点上华丽外壳的包装而已,要善于剥离现实情景,还原物理模型。

第二道物理实验不出意料的是电学的实验,相比内测法外测法测电阻的题目,难度上有一定的下降,但其对于考生基本实验能力的考察还是体现的淋漓尽致,第五问的开放性问题更令人耳目一新。

最后看一下三道大题,第一道是v-t图像的考察,属于运动学考点的重要内容,根据v-t图像的斜率是加速度,和轴围成的面积是位移这两个课上给的结论就可以顺利拿下。

第二道是双星问题,我们曾在课堂上反复强调过,双星绕其连线某点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即两者之间的万有引力,该题就可以直接秒杀。

第三道是一道单纯的磁场问题,作为压轴题较09年最后一道难度有所下降,但更强调对于物理过程分析的能力,体现一定的灵活性。

综上所述,2010年全国一卷物理说明高考日益强调对于概念的理解和分析过程的能力,这和我们的改革精神是一致的,也为我们2011年高考的复习指明了方向,盲目的做题和对于概念理解的忽视都会和高考精神违背,只有牢牢抓住考纲,课本和真题才能见题拆题,取得优异的成绩。

2010年高考理综解析

2010年高考理综解析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物理部分解析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 14. 【答案】D 【解析】H He H X AZ114221+→+,应用质量数与电荷数的守恒121,142+=++=+Z A ,解得2,3==Z A ,答案D 。

【命题意图与考点定位】主要考查根据原子核的聚变反应方程,应用质量数与电荷数的守恒分析解决。

21. 【答案】B【解析】地球的同步卫星的周期为T 1=24小时,轨道半径为r 1=7R 1,密度ρ1。

某行星的同步卫星周期为T 2,轨道半径为r 2=3.5R 2,密度ρ2。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分别有1211213111)2(34r T m r R Gm ππρ=⨯2222223222)2(34r T m r R Gm ππρ=⨯ 两式化简得12212==T T 小时 【命题意图与考点定位】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应用于天体运动。

第二卷24.(15分)【答案】物块停止的位置距N 的距离可能为μhs -2或s h2-μ【解析】根据功能原理,在物块从开始下滑到停止在水平轨道上的过程中,物块的重力势能的减少P E ∆与物块克服摩擦力所做功的数值相等。

W E P =∆ ①设物块的质量为m ,在水平轨道上滑行的总路程为s ′,则 mgh E P =∆ ② s mg W '=μ ③ 连立①②③化简得 μhs =' ④第一种可能是:物块与弹性挡板碰撞后,在N 前停止,则物块停止的位置距N 的距离为 μhs s s d -='-=22 ⑤第一种可能是:物块与弹性挡板碰撞后,可再一次滑上光滑圆弧轨道,滑下后在水平轨道上停止,则物块停止的位置距N 的距离为 s hs s d 22-=-'=μ⑥所以物块停止的位置距N 的距离可能为μhs -2或s h2-μ。

2010年高考理综物理试题分析

2010年高考理综物理试题分析

2010年高考理综物理试题分析2010年高考理综物理试卷人工批阅部分共62分,平均分18.75分,较2009年平均分高2分左右,难度相当,具体各题分析如下:第22、23题试题分析一、题型说明第22题总分4分,选择2分,填空2分,分别考查学生对实验所需器材的掌握和实验误差的分析能力。

第23题总分11分,其中实验连线4分,作图处理实验数据3分,电流表及电压表数据的读取及等效电阻的计算,并根据等效电阻的大小从关系图线中求出环境温度4分。

重点考查学生电流表、电压表及滑动变阻器的使用,串并联电路的连接,用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等方面的能力。

二、得分情况统计从得分情况来看,8—12分的居多,其原因是第22、23题是高中阶段最基本的实验,绝大多数学校的学生均进行过大量的训练,实验过程的各细节学生掌握地比较清楚。

第22题的均分可以达到3分以上,23题的均分可以达到7分以上。

三、原因分析1、满分率较低,主要原因是学生电流表及电压表读数的有效值不会读,不知道应估读哪一位,造成失分;2、的学生会用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但有近半数的考生对题目理解有误,作的图形不是直线,可能是受描点法作图影响较深;3、连接电路是中学阶段很常见且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考生在这方面失分较多,主要是对各器材的使用还不太清楚;4、部分考生对各物理量的单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造成失分。

四、学生整体掌握情况学生对实验基本器材及实验方法了解但不精细;实验技能及误差分析能力较差,造成在基础分方面失分较多。

五、试题分析试卷中的22题是常规实验题,考查学生对实验器材的了解和实验误差的分析能力;23题是初、高中阶段最常规的电学实验题,没有加入任何设计及创新内容。

考查学生能否正确使用各电学仪器。

涉及的内容有电阻的串并联,滑动变阻器的使用,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及伏安法测电阻的内接与外接等知识。

六、教学建议显然学生平时实验训练差,希望在教学工作中对物理实验课教学的加强,让学生能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对中学阶段的各实验仪器,基本实验方法有所掌握,在每个实验中能够对学生进行引导分析哪些环节可能产生误差,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0高考物理115个考点知识大全

2010高考物理115个考点知识大全

2010高考物理114个考点知识大全必修1知识点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Ⅰ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这时,我们突出“物体具有质量”这一要素,把它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称为质点。

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做参考,观察物体相对于这个“其他物体”的位置是否随时间变化,以及怎样变化。

这种用来做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2.路程和位移时间和时刻Ⅱ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位移表示物体(质点)的位置变化。

我们从初位置到末位置作一条有向线段,用这条有向线段表示位移。

3.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和速率Ⅱ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和v-t图象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一定是一条直线。

随着时间的增大,如果物体的位移越来越大或斜率为正,则物体向正向运动,速度为正,否则物体做负向运动,速度为负。

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t轴的直线,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随时间变化。

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4.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Ⅰ如果在时间内物体的位移是,它的速度就可以表示为(1)由(1)式求得的速度,表示的只是物体在时间间隔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称为平均速度。

如果非常非常小,就可以认为表示的是物体在时刻t的速度,这个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速度是表征运动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5.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实验、探究)Ⅱ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平均速度:纸带上连续3个点间的距离除以其时间间隔等于打中间点的瞬时速度。

可以用公式求加速度(为了减小误差可采用逐差法求)6.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Ⅱ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加速度是表征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vt=vo +atx=vot+ at2vt2-vo2=2ax=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为一直线,直线的斜率大小表示加速度的数值,即a=k,可从图象的倾斜程度可直接比较加速度的大小。

2010年高考物理试题分析一

2010年高考物理试题分析一
R
,粒子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为 R,由牛顿第二定律和洛伦磁力公式,得 mv
② 当 a / 2 <R< a 时,在磁场中运动时间最长的粒子,其轨迹是圆心为 qB
C 的圆
弧,圆弧与磁场的边界相切, 如图所示, 设该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为 t,依题意, t T / 4 时,得 OCA ③ 2
设最后离开磁场的粒子的发射方向与 y 轴正方向的夹角为 α,由几何关系可得 R sin
R sin a R cos

又 sin2 cos2 1

a R④
2
由 ④⑤⑥ 式得 R (2
6 )a

2
6 aqB
由 ②⑦ 式得 (2
)

2m
66
由 ④⑦ 式得 sin

10
5.(2010 年上海高考物理 13 题) 如图,长为 2l 的直导线拆成边长相等,夹角为
60o 的 V 形,并置于与其所在平面相垂
q B0 qE0

2 (物理 )
式中 v 是离子运动的速度, E0 是平衡金属板之间的匀强电场的强度,有
E0

d
由①② 式得
V ③
B0d
在正三角形磁场区域,离子甲做匀速圆周运动。设离子甲为
v2 qvB m
r
m,由洛伦玆力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有 ④
式中, r 是离子甲做圆周运动的半径、离子甲在磁场中的运动轨迹为半圆,圆心为
B ,方向垂直于纸面朝里。假设一系列电荷量为 q 的正离子沿平
行于金属板面,垂直于磁场的方向射入金属板之间,沿同一方向射出金属板之间的区域,并经
EF 边中点 H 射入磁场
区域。不计重力
E
H

2010年高考理综(全国I卷)全解析(物理部分)(1)

2010年高考理综(全国I卷)全解析(物理部分)(1)

2010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全国1卷)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牛顿第二定律和弹簧弹力的特点。

弹簧的弹力与与形变量成正比,在形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弹力不变。

在木板抽出的瞬间,弹簧的形变还没有来得及发生改变,所以弹力不变。

对木块1,原来力平衡,抽出后力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加速度为0。

抽出后,木板对木块2的弹力消失,所以通过将木板抽出前后对比,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2m M a g M+=,所以答案为C 。

【方法提炼】:在分析物体受力时,要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利用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体的受到的力,进一步计算物体的加速度。

16.关于静电场,下列结论普遍成立的是A.1 tanθB.1 2tanθC.tanθD.2tanθ【解析】:本题考查平抛运动。

平抛运动中经常涉及物体的水平速度、竖直速度、水平位移、竖位移、位移偏转角和速度偏转角这六个内容。

在本题中,小球垂直打在斜面上,说明小球的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与θ互余。

所以有1tantanyxvvαθ==,又速度偏转角的正切是位移偏转角正切的2倍,所以有11tan22tanyxαθ==。

所以答案为B。

【方法提炼】高中物理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而每种运动对应各自的研究方法和物理规律,所以在解决问题时,要先分析物体所做的运动,在这个运动过程中,涉及到哪些物理量或过程,应用哪个规律可以得出结论。

19.右图为两分子系统的势能P E 与两分子间距离r 的关系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当r 大于1r 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B .当r 小于1r 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C .当r 大于2r 时,分子间的作用力为零D .在r 由1r 变到2r 的过程中,分子间的作用力做负功【解析】:本题考查分子间作用力做功和分子势能变化的关系。

分子间存在引力,同时也存在斥力。

由图象可知,当r 等于1r 时,分子势能为零。

当分子间距离r 由小于1r 增大到1r 的过程中,分子势(1)若图2中示波器显示屏横向的每大格(5小格)对应的时间为5.00×210-s,则圆盘的转速为转/s。

2010年全国高考理综物理实验解析精选1

2010年全国高考理综物理实验解析精选1

2010年高考理综广东卷物理实验试题分析广东卷物理总分为100分,占理综卷总分的33.3%,其中物理实验分数为34分,占物理部分34%。

13. (4分)图2为节日里悬挂灯笼的一种方式,A 、B 点等高,O 为结点,轻绳AO 、BO 长度相等,拉力分别为FA ,FB 灯笼受到的重力为G 。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FA 一定小于GB .FA 与FB 大小相等C .FA 与FB 是一对平衡力D .FA 与FB 大小之和等于G答案:B ,解析:由等高等长知,左右力对称,选项B 正确。

选项A 错误,有可能大于;选项D 错误,不是大小之和而是矢量之和。

选项C 错误,这两个力的矢量和与重力是平衡力。

对应的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二力平衡的条件(初中物理)20.(6分)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B.太阳系中的行星均受到太阳的引力作用C.运行的人造地球卫星所受引力的方向不变D.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说明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答案:BD 解析:选项A 错误,应该是两个物体上;选项C 错误,方向是变化的。

对应的实验:A.牛顿第三定律 B 、C.万有引力 D.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本题考查了关于力的几种说法。

21.(6分)图8是某一点电荷的电场线分布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a 点的电势高于b 点的电势B.该点电荷带负电C.a 点和b 点电场强度的方向相同D.a 点的电场强度大于b 点的电场强度答案:BD 解析:选项A 错误,顺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降低,所以a 点电势低于b 点电势,选项C 错误。

从图中可以看出它们的方向不相同。

对应的实验:点电荷的电场线和等势线34.(18分)(1)图13是某同学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

①已知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Hz ,则纸带上打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_。

②ABCD 是纸带上四个计数点,每两个相邻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没有画出。

(新课标)2010年高考物理 考点汇总 考点1 直线运动

(新课标)2010年高考物理 考点汇总 考点1 直线运动

考点1 直线运动1.〔2010·新课标全国卷·T 24〕〔14分〕短跑名将博尔特在奥运会上创造了100m 和200m 短跑项目的新世界纪录,他的成绩分别是9.69s 和l9.30s 。

假定他在100m 比赛时从发令到起跑的反响时间是0.15s ,起跑后做匀加速运动,达到最大速率后做匀速运动。

200m 比赛时,反响时间与起跑后加速阶段的加速度和加速时间与l00m 比赛时一样,但由于弯道和体力等因素的影响,以后的平均速率只有跑l00m 时最大速率的96%。

求: 〔1〕加速所用时间和达到的最大速率;〔2〕起跑后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

〔结果保存两位小数〕【命题立意】此题以短跑名将博尔特在奥运会上的100m 和200m 短跑项目立意命题,考查考生分析运动过程建立运动模型的能力和运用相应的运动规律列方程以与数学运算能力。

【思路点拨】解答此题可按以下思路分析:【规范解答】〔1〕设加速所用时间为t ,匀速运动达到的最大速率为v ,如此有 100)15.069.9(20=--++t v t v ① 2006.90)15.030.19(20=⨯--++v t t v ② 由①②式联立解得:s t 29.1=③ s m v /24.11=④〔2〕设起跑后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如此tv a = ⑤ 解得:2/71.8s m a =⑥【答案】〔1〕s t 29.1=s m v /24.11=〔2〕2/71.8s m a =2.〔2010·广东理综·T17〕如图是某质点运动的速度图像,由图像得到的正确结果是( )A .0~1s 内的平均速度是2m/sB. 0~2s 内的位移大小是3mC. 0~1s 内的加速度大于2~4s 内的加速度D .0~1s 内的运动方向与2~4s 内的运动方向相反分析运动过程 建立运动模型 解方程得结果 选用运动规律列方程【命题立意】此题主要考查v-t 图像。

2010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1]

2010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1]

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力物体的平衡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4.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进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 max 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5.物体的受力分析(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6.力的合成与分解(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共点的两个力(F 1 和F 2 )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 1 -F 2|≤F≤F 1 +F 2 .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7.共点力的平衡(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 x =0,∑F y =0.(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二、直线运动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2010年山东高考物理试题分析

2010年山东高考物理试题分析

规律与思考
• 综合的格局改变——板块内综合增强,一般不进行跨板块综合; 注重体现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 力学计算题:单体——多体,一般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动形 式,通过人为设置不确定因素考查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难度系数围绕0.5波动(0.42;0.74;0.45;0.57)。 • 思考:情景如何创新?难度如何调整? • 电磁学计算题:单一粒子、恒定组合场或周期性变化组合场;粒 子受力情况单一,运动形式多样;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与偏 转交替考查,侧重于对文字运算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数学表述 能力等的考查,对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难度 系数在0.3—0.4之间(0.41;0.31;0.31;0.31) • 思考:恒定场还是变化场?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还是偏转?是 否会考查复合场?电磁感应综合题是否会出现在计算题中?综合 到什么程度?对以示波器、质谱仪、速度选择器、回旋加速器、 磁流体发电机、电磁流量计等为原型的习题应多加注意。
年份 07年 08年 09年 10年 选修3—3 0.84 0.65 0.63 0.64 选修3—4 0.53 0.58 0.61 0.61 选修3—5 0.37 0.5 0.46 0.32
1 2010山东理综(物理部分)试题分析
• 3.几点思考: • 选修3—3:多过程问题还是变质量问题?是否会涉及 对分子动理论的考查? • 选修3—4:是否会涉及对单摆问题的考查? • 选修3—5:原子物理与核物理的命题点在哪里?对动 量守恒定律的考查难度是否会降低?三个模块难度不 均衡的问题是否会改观?
济南市2011高考备考物理学科研讨会
1 2010山东理综(物理部分)试题分析 2 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及备考提示 3 聚焦近三年山东高考物理试题

2010年高考物理试卷分析

2010年高考物理试卷分析

2010年高考物理试卷分析2010年全国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中的物理试题,遵循《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要求,“坚持了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择人才,有利于新课标下的课程改革和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命题原则,体现了“以能力测试为主,考查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指导思想,注重基础知识,注重全面考查能力,特别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总的来说,试题坚持能力立意,注重过程方法;突出主干知识,引导回归教材;控制试题难度,确保区分度;强调知识应用,体现物理考查特色。

既注重了“保持稳定”,又体现了“稳中有新,稳中有变”。

试题总体有中等难度,没有偏题、怪题。

一、试题分析表1 物理试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试卷内容与大纲和教材的主干内容一致。

各部分知识考查比例为:力学50分,占41.6%;电学52分,占43.3%;热学6分,占5%;光学6分,占5%;原子物理学6分,占5%,和大纲和教材内容的比例一致。

特别注重了对牛顿运动定律、力和运动关系、功能关系、电路与电磁感应等主干知识的考查。

这种重点考查学科的重点内容和主干知识的命题思路,对中学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试题的设计做到了科学严谨、自然完整,正确体现学科内部联系,把物理各部分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能够较好地体现出考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测试目标明确。

试题的叙述规范合理,符合现阶段中学教学实际,能够反映考生现有学习水平和学习潜能。

试题有鲜明的物理学特点,既有常规题,也有比较新颖的试题(如实验题23题),易中难的比例大约为2:7:1,试题与2009年相比总体难度下降。

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较为合理,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在表现综合分析能力、计算能力等方面给予了更高的重视。

试卷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试卷难度比较适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体现选拔功能,又体现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

2010年高考理综物理试题分析

2010年高考理综物理试题分析

2010年高考理综物理试题分析2010年是陕西实施新课标后的第一年高考,就物理科而言,与2009年相比,分值由120变为110,二卷分值减少10分,其中实验减少三分,计算减少7分;题型上唯一的变化是增加了选作题。

考察的知识依然是必修1、2与选修3---1、3---2中的力学、电磁学这些主干知识,主要考察受力分析、运动以及图像、电磁感应问题、曲线运动、万有引力、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问题,占到95分。

选修3---4、3---5中的机械振动机械波、光学、原子物理等知识总共占15分。

今年高考充分体现了“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命题的指导思想,试题特点明显。

特点一:试题贯彻了“以知识为依托,以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注重中学教材的基本特点,体现了源于课本的命题原则,如第16题的呈现方式和设问角度均有一定的新意,题目看似常规,却隐含了对考生能力高低的鉴别;试题中的情景创设、文字表述等方面注重贴近中学物理教学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涉及的物理过程和背景材料大多是典型、常见并为学生所熟悉的,相当部分试题直接源于课本,如第15.16.17.19.21等题均是教材内容的延伸和拓展。

这有助于引导学生重视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有助于中学物理教学实施素质教育,避免“题海战术”;有助于克服目前中学物理教学中“重知识记忆,轻方法指导”、“重解题结论,轻思维过程”、“重机械训练,轻理解应用”等现象。

特点二:今年高考物理试题起点较低,层次分明。

整卷阶梯明显,有主要考查1个考点的简单题目(第14.15题),也有考查了多个考点的复杂题目(第25题);较复杂的题目又搭建了台阶,让考生易于入手,而在解题过程中逐步加大难度,对不同层次的考生都有较好的区分度。

这些题目既考查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同时又能考查学生学习物理的基本素养,充分体现了试题的选拔功能。

2010年高考物理力学试题盘点与分析

2010年高考物理力学试题盘点与分析

2010年高考物理力学试题盘点与分析:2010年高考物理力学试题盘点与分析2010年高考物理力学试题,全面考查力学部分的核心知识、学科主要思想方法和基本方法,注重命题的基础性. 试题以经典的模型为主,同时也适当通过与生活、生产和科技相联系,设置问题情景. 具有情景创新但新而不偏,不避陈题但陈中有新,依托教材习题但考查落点不同等特点. 整体试题相对难度有所降低,特别是广东的理综物理试题和往年的单科试题相比,难度下降较多,对高中教学起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导向作用.一、直线运动部分突出对v-t图像的考查运动图像是中学物理图像问题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是每年各套试题考查的热点问题,今年主要集中对v-t图像的考查,直接考查v-t图像所能反映的一些物理信息,例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变化和运动方向的改变,同时也结合牛顿定律或动能定理等求解相关的物理量(如摩擦因数、力、功或功率等),但难度都不大.有选择和计算两种题型. 具体考查情况如下:例1.(2010年广东卷第17题)如图1是某质点运动的速度图像,由图像得到的正确结果是A. 0~1 s内的平均速度是2m/sB. 0~2s内的位移大小是3mC. 0~1s内的加速度大于2~4s内的加速度D. 0~1s内的运动方向与2~4s内的运动方向相反毕业论文【解析】对A选项:因平均速度v==m/s=1m/s;对B选项:由面积法知:0~2s的位移s=3m. 对C选项:0~1s段直线的斜率大于2~4s的直线的斜率,因而:a1> a2;对D选项:0~1s、2~4s两个时间段内速度均为正,表明速度都为正向,运动方向相同. 因而应选BC.启示:解v-t图像题的关键是理解速度图像的特点和所表示的物理过程的规律,要清楚地理解图像中的“点”“线”“斜率”“截距”“面积”的物理意义. 如图线与坐标轴所围图形面积的大小等于物体在该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v的正、负值表示运动方向的正反. 由此还可以求解与加速度有关的相关物理量,如力F=ma,功率P=Fv,与速度相关的物理量如功W=△EK等等.二、万有引力和天体运动的结合是各套试题的必考点天体的运动问题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和难点,是万有引力定律应用的具体表现,这类问题实际是力和运动运用的延伸,由万有引力提供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求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等状态量. 今年除广东卷外其他各套题都涉及到这个考点,题型以选择题为主,考查的内容主要是万有引力与牛顿定律、圆周运动的结合,讨论天体运行、变轨等过程中相关物理量(v、T、a、R和ω等)的变化. 具体考查情况如下:毕业论文例2.(2010年全国卷II第21题)已知地球同步卫星离地面的高度约为地球半径的6倍. 若某行星的平均密度为地球平均密度的一半,它的同步卫星距其表面的高度是其半径的2.5倍,则该行星的自转周期约为A. 6小时B. 12小时C. 24小时D. 36小时【解析】地球的同步卫星的周期为T1=24小时,轨道半径为r1=7R1,密度ρ1. 某行星的同步卫星周期为T2,轨道半径为r2=3.5R2,密度ρ2.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分别有=m1()2r1=m2()2r2两式化简得T2==12小时启示:突破这类试题的关键就是要知道所有万有引力问题都与匀速圆周运动的知识相联系,要认真分析卫星、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等天体物体绕地球运转以及对地球表面物体随地球自转的运动学特点、受力情形的动力学特点,建立天体运动的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学模型,即中心天体是不动,环绕天体以中心天体的球心为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就是两者之间的万有引力.三、动量和能量的综合问题依旧占据各套试题的主要地位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和功能原理比牛顿运动定律的适应范围更广,是自然界中普遍适应的基本规律,是高中物理的重点,也是历年高考理科命题的重点和必考点. 2010年的高考物理试题几乎每套试题都体现这三大定律的重要性,所占分值在10~20分不等. 动量和能量的综合问题以多物体相互作用和多运动形式(直线运动、圆周运动或平抛运动的组合)组合为命题形式,除安微和四川卷是力电结合的方式命题,其他都以纯力学的方式出现. 具体情况如下表::得:v=③(2)设物块A和B分离瞬间速度分别为v1、v2,系统动量守恒,则:mAv1-mBv2=0 ④B从b运动到d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mBv22=mBv2+mBgR⑤A在滑行过程中,由动能定理:0-mAv12=-μmAgs ⑥由③④⑤⑥得: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考点:原子物理考点分析
一、历史人物及相关成就
1、 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原子枣糕模型 ——说明原子可再分
2、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发现质子
3、 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4、 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正电子
5、 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可再分
6、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2
mc E =,2
mc E ∆=∆ 7、 玻尔:提出玻尔原子模型,解释氢原子线状光谱 8、 密立根:油滴实验——测量出电子的电荷量 二、核反应的四种类型
1、 核反应过程一般都是不可逆的,所以核反应方程只能用单箭头表示反应方向,不能用等
号连接。

2、 核反应的生成物一定要以实验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只依据两个守恒定律杜撰出生成物
来写出核反应方程
3、 核反应遵循质量数守恒而不是质量守恒,遵循电荷数守恒 三、三种射线比较
提醒:
1、 半衰期:表示原子衰变一半所用时间
2、 半衰期由原子核内部本身的因素据顶,跟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如压强、温度)或化学状态
(如单质、化合物)无关
3、 半衰期是大量原子核衰变时的统计规律,个别原子核经多长时间衰变无法预测,对个别或
极少数原子核,无半衰期而言。

4、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1)工业、摊上、农业、医疗等(2)作为示踪原子 四、原子结构
1、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偏转,极少数α粒子甚至被反弹回来。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全部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3)原子核的尺度:原子核直径的数量级为10-15m ,原子直径的数量级约为10-10m 。

(4)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核内的质子数。

2、玻尔原子模型
(1)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能量不连续的状态中,具有确定能量的未定状态叫定态。

原子处于最低能级的状态叫基态,其他的状态叫激发态。

(2)频率条件:
高能m 到低能m 态:辐射光子λ
c
h
E E hv n m =-=
(3)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对应于电子的不同运行轨道。

五、氢原子光谱
1、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巴耳末系是氢光谱在可见光区的谱线,其波长公式
)为里德伯常量(1
72
2101.01R ..R .,54,3n )n
1-21R(
1
-⨯===m λ
2、 氢原子的能级和轨道半径 (1)
氢原子的能级公式:...)3,2,1(1
12==
n E n
En 其中E 1=-3.6ev (2) 氢原子的半径公式:...)3,2,1(12=⋅=n r n r n ,其中r1=0.53×10-10m (3) 氢原子能级图: 提醒:
A 、 原子跃迁条件:n m E E hv -=,只适用于光子和原
子作用而使原子在各定态之间跃迁的情况。

对于光子和原子作用而使原子电离时,只要入射光的能量eV E 6.13≥,原子就能吸收,对于实物粒子与原子作用使原子激发时,粒子能量大于或等于能级差即可。

B 、 原子跃迁发出的光谱线条数2
)
1(2
-=
=n n C N n ,是一群氢原子,而不是一个,因为某一个氢原子有固定的跃迁路径。

六、核力与核能
1、核力:原子核内核子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
2、特点:强相互作用、短程力,作用范围1.5×10-15m 之内
3、核能
(1)质能方程:一定的能量和一定的质量相联系,物体的总能量和他的质量成正比。


2mc E =
含义:物体具有的能量与他的质量之间存在简单的正比关系,物体的能量增大,质量
也增大,物体的能量减小,质量也减小。

(2)核子在结合成核子时出现质量亏损m ∆,吸收的能量也要相应减小。

2
mc E ∆=∆ 原子核分解成核子时要吸收一定的能量,相应的质量增加m ∆,吸收能量2mc E ∆=∆ (4) 获得方式: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
聚变反应比裂变反应平均每个核子放出的能量大约要大3-4倍。

1 -13.61
2 -3.40
3 -1.51
4 -0.85
5 -0.54 ∞ 0 n E /eV 图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