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人民办

合集下载

历任老校长简介

历任老校长简介

王行健先生简历王行健,字仲行(),男,温峤镇上街村人,清末秀才,杭州法政学校毕业,出任甘肃皋兰县知事,继任青海西宁道尹公署秘书、西宁县法院推事。

年任国会众议院议员,回原籍后任温岭县律师。

温岭初等小学堂(即温峤镇中心小学)主要创办人,首任校长。

马鸣銮先生简历马鸣銮,字锦云(),男,温峤镇上街村人,清末秀才,温岭初等小学堂(即温峤镇中心小学)创办人之一。

为人清廉高洁,正直通达,好学勤奋,学识渊博,教学严谨,深受学生爱戴。

从教十多年来,曾负责过校务,管理过教务、庶务,为学校的创办、发展竭尽全力,留有办学初期的《学校大事记》,备受乡人敬仰。

学堂开办初期,带领学生种植柏树、桂树、溪柳等花木绿化校园,美化环境,校园内至今还尚留三棵大柏树,堪为校史的见证。

金长春,男,生于年月,普师学历,中共党员,籍贯温岭。

年月参加工作,年月至年月任温岭县第十中心小学即温峤镇中心小学校长,年月至年月兼任温岭县第七初级中学即温西中学负责人。

年月至年月任城北中学校长,年月至年月任温岭电大分校书记、副校长。

治学严谨,功勋卓著,曾被评为台州专区甲级优秀教师、浙江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国家级电大优秀教育工作者,年至年被推选为温岭县第一届至第三届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年月退休后参与创办温岭市第一所民办中学温岭市敬业中学,并担任校长。

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狄宜之,男,生于年,高专学历,中共党员,籍贯上海宝山罗店。

少年时代就读于上海、温岭、黄岩各小学,天赋口才,在两次区级(泽国、新河)演讲比赛中均获第二名。

青年时代曾分别就读于浙江省宁波高级工业学校与浙江省高级农业学校,并担任过学生理监事、文艺股长与主席。

年月参加革命,曾任泽国区机关团支部书记,当过公安特派员,参加过剿匪反特斗争,当过县委巡视员与区财粮助理员、区文教助理员。

年月至年月任温岭县第十中心小学(即温峤镇中心小学)校长兼温岭县第七初级中学(即温西中学)行政负责人。

其后任教于楚门中学、横湖中学、石桥中学、城南中学、城关中学等,历任副校长、校长、协理员兼城关镇教办副主任等职。

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理解和感悟

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理解和感悟

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理解和感悟
一、理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1、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指以为人民服务为导向,从客观实践出发,实施多元化、多样化、多种体验式的教育,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创造满意的教育环境,办成传承文化、激发热情、激活智慧、服务人民的教育。

2、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基于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以人民集体最大的利益为宗旨,以实现公平、合理、可持久、有效的教育为目标,通过适当的课程设置、教学调整、技术保障、制度规定等手段,实现提高教育质量,满足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需求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二、感悟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1、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秉持真诚、宽容、服务的态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教育的价值,在实践中体验人民满意的教育,从而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和成长。

2、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过程中,合理有序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要重视学生的安全,提高校园管理的水平,建立健全的学校规章制度,实现正常、和谐、安全的教学管理,努力为学生提供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从而营造一个满意的学校氛围。

3、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过程中,要推进教育改革改进,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持续改善教学设施,加强教师建设,着力打造良好、高效、创新的办学质量和环境,使学生受到更好、更有效的教育,从而
营造宾至如归的氛围。

办人民满意教育心得体会

办人民满意教育心得体会

办人民满意教育心得体会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知识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教育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因素。

纵观世界发展史,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

任何国家的强盛,都是从率先发展教育开始的。

可以说,教育立国、教育强国是国家跨越式发展经久不衰的成功之举。

在当今形势下,办人民满意教育,教师应该怎样做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爱岗敬业,做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践行者。

忠诚敬业是成为合格人民教师的第一要素。

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把个人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

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培养坚定的职业操守,肩负起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把全部心血和精力奉献给祖国的下一代,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二,学为人师,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

教师要像一盏明灯,给学生以温暖和希望,照亮孩子前进的道路。

教师要用真心、真情、真诚关爱学生,开启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要注重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激发潜能,鼓励创造,宽容失败。

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和生活困难第三,开拓创新,做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者。

创新是优秀教师最具时代特征的精神品格。

教师增强创新意识,把握教育规律,勇于探索,敢为人先。

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坚持启发式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在教学科研一线的改革创新上有更大突破,整个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才能有实质性的推动。

第四,行为世范,做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优秀的教师是学生的表率、社会的榜样。

教师承担起教育者的社会责任,带头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引领社会风尚和时代进步潮流。

要树立高尚的精神追求,恪守学术道德,甘当人梯,甘守寂寞,以自身的师表风范和人格修养带动社会风气的改善。

建国以来中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简案汇总

建国以来中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简案汇总

建国以来中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简案汇总一、教育行政体制的含义教育行政体制又称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或教育管理体制,是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组织体系和相关制度的总称。

主要包括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国家教育行政权力结构及有关教育行政制度。

教育行政体制的含义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育行政体制的核心是国家教育行政权力结构。

它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教育行政权力分配关系,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教育行政权力配置,教育行政机关与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管理权力的划分,以及教育行政机关内部的各种权力分配关系。

第二,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构是国家教育行政体制的组织形态。

国家教育行政权力结构隐含于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构之中。

第三,教育行政制度是维系教育行政机构正常运转、发挥职能的基本保证。

它对教育行政机构的行政活动和行政职能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

第四,教育行政体制的形成是国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传统和教育体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五,教育行政体制作为一种社会事业管理体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社会背景条件的变化或教育体制本身的发展,教育行政体制必须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变革。

二、教育行政体制的类型国家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行政权力。

根据国家教育行政权力在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的分配状况和结构特征,教育行政体制主要有以下两种分类方式:1.按中央和地方的教育行政权力分配关系,可以分为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和中央与地方合作制。

2.按教育行政机关与政府之间的权力结构关系,可分为从属制和独立制。

三、新中国教育行政体制的发展历程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解放初期,实行军事接管体制。

第二阶段,1952~1957年,实行集中统一的教育行政体制。

第三阶段,1958~1962年,实行以地方分权为主的教育行政体制。

各级各类中小学校的设置与发展,无论公办或民办,都由地方自行决定;高等教育行政权力也开始实行下放。

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理解和感悟

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理解和感悟

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理解和感悟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理解和感悟“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指努力改善教育质量,并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使教育可以满足人民需求的过程。

本文旨在探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要理解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意义,就要搞清楚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让人民满意。

总的来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才能使人民满意。

教育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有效的完成它的使命,它应该是为了让学生达到其成长和发展的潜力而设计的。

学校应该把学生的能力、兴趣和生活需求统一起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实际,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有深度、有实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努力、时间等因素来实现自己的发展梦想。

其次,必须强调实践性教育。

实践性教育可以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实践经验,培养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不仅提高了学习的乐趣,而且还增加了学习效果和效率。

实践性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还改善了师生关系,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育。

此外,还应该注意加强教师的素质。

只有师资力量过硬,才能确保教育质量,使人民满意。

教师应该掌握师范教育、教育科学、教学等知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等有深刻的理解,能够有效的畅通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

另外,还要强调专业性,让教师精通学科知识,掌握相关技能,以便让学生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指导。

综上所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仅是改变教育方式的问题,更要从内在原因上思考,探索一条符合人民需求的发展之路。

只有从根本上改造教育,让它真正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活动,才能让人民满意,才能达到教育真正的目标和任务。

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理解和感悟

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理解和感悟

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理解和感悟
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理解和感悟
“人民满意教育”是“专注于满足人民教育需求,实施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的理念。

它既是一种主流的教育理念,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现实的需要。

一、实施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要回归教育本质。

要回归教育本质就是要把教育放在主导地位,要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施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就是要把教育的责任落实到学生身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探索、反思等过程中获得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注重教育质量,关注教育结果。

实施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就要注重教育质量,要准确把握教育的基本方法,把教育内容放在重要地位,以便在不减少学习时间的情况下提高教育质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要注重教育结果,要加强评估管理,实现更高的教育效果,加强对学生学习成绩的监测和评估,以保证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运动,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

三、加大发展资源投入,支持教育发展。

要实施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就要加大对教育发展的资源投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不断改善教育条件,促进社会职能部门对教育发展的积极参与,扩大教育合作,大力发展中外经验共分享,支持教育发展,全面提高人民满意教育水平。

以上就是我对实施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的理解和感悟。

要实施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就要重视教育本质,注重教育质量和教育结果,加大发展资源投入,支持教育发展。

从文盲大省到建设教育强省——湖南教育60年的回顾与思考

从文盲大省到建设教育强省——湖南教育60年的回顾与思考

从文盲大省到建设教育强省——湖南教育60年的回顾与思考从文言大省到湖南教育60年的回顾与思考本刊编辑部共和国迎来了她的60华诞.火树银花,满天星斗.五十六个民族载歌载舞,共庆这个伟大的节日.60年共和国翻天覆地的巨变,谱写了千回百转的史诗.6O年湖南教育的发展,也是一部值得大书特书的传记.站在此刻的历史节点上,我们品读,我们回味:义务教育,实现了”人人想读书”到”人人免费读书”.1949年,全省有私立小学6345所,2008年全省小学2万多所;1949年,全省有初中224所,2008年达3870所;1949年,全省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0%,2008年,全省小学净入学率达99.77%;1949年,初中入学率仅为6%,2008年,初中毛入学率达99.54%.普通高中教育,实现了从”进校门难”到”人人可就读”.1949年全省仅有97所高中,今El共有786所,其中示范性高中达到138所.普通高等教育,实现了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跨越.1949年全省仅有6所普通高校,发展到今Et共有普通高校42所.2009年,全省高校共录取新生341116人(含高职专科),录取率达到67%,其中,本科录取率达到3O%.职业教育,实现了由孱弱的行业培训到大规模的为经济社会培养实用人才.1949年,全省只有23所职业学校,到2008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达到656所,乡镇农校发展到1960所,高职专科院校达到62所4..9圭E1.乒._f=上世纪50年代田间地头的识字教学建设教育强省解放初期我省文盲半文盲占全省总人口80%以上,到现在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时至今日,湖南已经步人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新时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回首几代人从过去文盲大省到今天建设教育强省的艰难跋涉,三湘儿女无不激情满怀.文章有章可阅,历史有迹可寻.60年,是湖南教育大变革,大发展,大跨越,大繁荣的60年.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触到湖南教育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四个阶段.“大厦”内的”清基”.1949~1956年,新的天地,自由的呼吸,翻身做主的人民热情高涨,纯正的党风政风,浓郁的革命风气,使新时期的湖南教育事业得以稳健发展,也开始拨动三湘儿女”尊师重教”的心弦.这段时期对旧有学校的接管与改造,可谓是湖南教育”大厦”的”清基”工程,为后续的稳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探索中的前进.19571965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到来.此阶段湖南教育经历”反右派”“大跃进”“反右倾”等曲折,艰难前行.近10年的探索呈现出经验与教训并存,成绩与失误同在的曲折逶迤局面.在这段时期,湖南教育人体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意识,及时调整,勇于承担,教育质量迅速得到回升.灾难中的抗争.回顾湖南教育发展,十年”内乱”是湖南人挥之不去的痛.1966~1976年,这十年使湖南教育倍受摧残,元气大伤.但自古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湖南教育人,对”极左”思潮,做了多方面的抵制与抗争,唱响了神圣的《园丁之歌》.改革中的提速.1977年至今.粉碎”四人帮”后,虽然人们欢欣鼓舞,但湖南教育仍然笼罩在左倾思潮之中.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开乌云见青天,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湖南教育大刀阔斧,拨乱反正,迅速恢复活力,教育事业高歌猛进,建设”教育强省”发出了铿锵的时代强音.湖南教育60年的发展,贯穿的一条红线是党政领导和部门尊师重教.邓小平同志说:”教育事业,决不只是教育部门510月.办的事,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为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要来支持教育事业,大力兴办教育事业.”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后,党接管和领导学校,“有步骤地谨慎地对旧有学校教育事业进行改革工作,团结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中央“教育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彻底改变了旧中国教育只属于上层社会的格局,从此工农有了自己的校舍, 桌椅,课本和自由上学的条件;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湖南据此对教育事业和政策进行调整,压缩”大跃进”以来成倍,十倍甚至百倍增长的学校数量,摘掉了大批教师的右派帽子;1978年,打破了”两个凡是”的枷锁之后,省委组织全省各级教育行政机关7000多名干部组成专门工作小组或办公室,为”反右派”和”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中受迫害的教师平反,51637位老师重新站直了腰杆,教育事业得以重焕生机;1978年后,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把教育列入议事日程和工作日程,把教育真正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凡教育工作的重大问题和举措,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无不亲自参加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比较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和湖南的实际情况,强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了桃江会议,东安会议,郴县会议,长沙会议,全省教育强省工作会议等十一次会议,对全省教育一个又一个阶段进行了规划设计.湖南较早设立了教师奖励基金会.一大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受到奖励,尊师重教的风尚在湖南形成.2007年8月30日,一个必将被历史铭记的日娄底外国语学校的老师指导学生素描子——湖南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建设教育强省工作会议,会议战略性地出台了《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的纲领性文件,提出通过十年左右努力,基本完成教育强省目标.这是湖南教育前所未有的机遇,湖南教育再一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09年8月16日,省委,省政府又召开全省推进教育强省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两年来我省建设教育强省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6O年里,财政,发改,税务等政府各部门,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凝聚了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企业和社会各界纷纷为教育捐款,湖南营造出了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四湖南教育60年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倾情支持分不开.“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这句20多年前写在无数中小学校围墙上的”流行语”,述说着湖南教育发展中可歌可泣的一段历史.让我们看看在60年中截取的一组数据:上世纪80~90年代,湖南有中,小学教职工50~60万人,民办教职工约占了一半,他们的工资主要是农民负担的;截止2000年,湖南中,小学的校舍总面积达7450多万平方米,所耗的资金,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农民集资提供的;在义务教育总投入中,有近一半是由农民承担的.据统计,1983年东安会议后,根据当时睛况,注意群众可承受力,仍采取了国家办学和群众集体办学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全省人民掀起了集资办学热潮,这次会议后仅仅几个月时间里,全省便集资1.5 亿元.1993年,全省集资2.5亿元;1994年,全省农村教育集资4.6亿元.此后,教育集资一年高过一年, 1995年达7亿元,1996年达8.16亿元,1998年达到了8.85亿元.历史记得,全省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为实现从普及小学教育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宏伟目标,为加快湖南教育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的巨大贡献12007年春天,全省农村655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不用再缴纳学杂费,湖南每个适龄儿童手上握着一张免费教育券,湖南最终实现了人民教育人民6I重..9E1.卢目‟J=.办向人民教育政府办的历史跨越.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程,可以看到,正是人民教育人民办,在国家发展关键时刻为国分忧,承上启下,更为当今的人民教育政府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湖南教育60年的发展,与湖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和献身精神紧密相关.文化大革命期间某阴冷的一天,洞庭湖边,破旧的屈子祠旁.一位风骨硬朗的老教师对一起劳动的年轻教师说:”党和人民绝不临澧县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在快乐地游戏会允许这种局面长期继续下去.你们有知识,一定要保住身体,将来一定有机会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湖南的广大教育工作者,仍然挺起其不屈的脊梁,承担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谱写了壮丽的奉献之歌.奉献既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种平凡的精神,既包含着崇高的境界,也蕴含着不同的层次.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脚站三尺讲台,坚守一方净土,正是湖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真实写照. “老师,您的博学多才,您的和蔼可亲,尤其是您说我是最棒的学生,使我感到我遇上了最好的老师.”“听您的课真是一种享受,这一生能够做您的学生,我感到很幸运.”这是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对自己老师的深情评价.至今,我们仍然数得出那一个个闪光的名字:覃申媛,马安健,王继初,龚浩康,曾笃恭,阳冬玉,黄国雄,谭迪熬,唐凯麟,刘雄辉,匡妹仔,盘振玉,黄伯云,方翠英,奉光辉,易灿华,黄丽君…….,\追溯湖南教育60年的轨迹,顺应历史潮流,纠正失误,使教育行驶在正确的航道上,是湖南教育60 年来的又一个鲜明特点.“老师妈妈”与留守儿童70090月.上?回顾60年来湖南的教育,既有高歌猛进之时,也有折腾受挫之日.1976年12月,《湖南教育》杂志以编辑室名义发表题为”彻底清除‟四人帮‟扼杀《园丁之歌》危害教育革命的罪行”的批判文章,标志着湖南教育界对“文革”等政治运动大反思的开始.在历史的某个时刻,我们总可以看到这样关键的转身.这种转身,往往需要极大的勇气——承认错误并改正的勇气.我们可以看到,在建国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教育受到”左”的政治运动的频繁冲击,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个性受到严重压抑.”文化大革命”更使这种”左”的错误走向极端,否定知识,摧残教师,破坏学校设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以明得失.令人欣慰的是,湖南既有敢为人先的品质,也有承认错误并改正的勇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湖南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工作迈出了新的步伐,在继续揭批”四人帮”罪行的同时,开始着手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 通过拨乱反正,调整整顿,湖南教育事业迅速恢复了活力,驶人了大发展,大跨越的快车道.回顾60年的湖南教育发展史,可以总结出湖南教育发展的这样一条轨迹:在探索与曲折中前进,不断总结,不断摸索,及时调整,勇于改错,对”文革”等系列政治运动是如此,在以后的”嘉禾”高考舞弊等事件中也如此.正因为如此,湖南教育事业得以在事物矛盾中更好地前行.七60年,湖南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也有不足,也有问题.比如教育的不均衡,培养质量不尽如人意,”应试教育”积重难返,等等.这些矛盾与问题,我们需要辩证认识,客观看待.有些问题是由于经济欠发达,经验不丰富,措施不完善,操作不规范所造成.如高考的扩招带来大学生的增量,但增量未必以减质为代价.由于经验的缺失,条件的局限,某些学校,专业出现了数量冲击质量的状况,我们只能通过深化改革方能走出这一困境,从而实现先普及再提升的”数量到质量”之路. 有些问题是教育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比如区域性差异,城乡差异.好在我们总结了经验,大规模地实行均衡教育,正在规避由于这些差异带来的风险.有些问题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积淀太深.如”应试教育”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这是由于中国传统“望子成龙”“学而优则仕”在人们心目中还盛行,考试功能被强化,硬化,从而导致了社会和学校评价标准的异化.“发展中的问题要靠不断发展来解决,改革中的问题要靠深化改革来解决”,这是我们国家饱经沧桑后的经验总结,也适应湖南的教育.八6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教育发展必须解放思想.不断探索,不断开拓,不断创新,是解放思想的应有之义.印年里,湖南教育人秉承着湖湘人”敢为人先”的胆识和魄力,在中国教育史上竖起了一座又一座的丰碑,为正在行进中的中国教育改革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又一笔.1979年,桃江发展农村教育的经验(党政重教,坚持国家办学和群众集体办学”两条腿”走路,普教, 业余教育,幼教一起抓),让许多当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桃江找到了答案”.1985年,湖南创造性地作出了五项政策规定,即后来人们常说的”五个口子”,为教育经费有一个稳定增长的来源开辟了有效的途径.1996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站在泪罗江边说,郴州第一职业中专的学生在实习工厂认真观看师傅的操作8I縻..9主E1.月.』=…泪罗经验要在全国推广.很快,从湖南泪罗这个小城升起的”素质教育”大旗就在全中国的领土上高高飘扬.2008年,围绕优势产业,经过短短一年的筹备,运作,湖南组建了l8个职教集团.其势之烈,其速之快,其助推经济之效,让人们惊奇.60年来,湖南教育发展步伐日益加快,改革瓶颈渐次突破,创新活力得到释放,所有这一切,都是”解放思想”四字箴言结出的累累硕果.湖南人坚持教育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地推进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人体制改革等,为湖南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九6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教育发展必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1978年以前,我们的教育表面上倡导所谓”开门办学”,其实严重违反了教育规律,因而严重背离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之后,湖南坚持按规律办学,科学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教兴湘,教育强省,推进新型工业化……让人们耳目一新.各高校积极响应,从不同角度为地方经济建设献计出力.中南大学提出要大力发挥思想库,智慧库,人才库的”三库”作用;湖南大学出台服务地方经济一系列措施;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依托专业,与企业合作,延伸了湖南林业产业链.各高校在教育科研中引入市场机制,加强科技成果管理,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取得了非凡的成绩.湖南科技成果70%来自高校;”十五”期间,湖南获得的国家级科技奖励,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高校分别占56%和76%……高校,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种军”!湖南是农业大省,湖南教育的大头在农村.如何为农村经济社会服好务?当时的郴县实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坚持以主要培养当地新一代农民为目标,实行文化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怀化,围绕山区经济开发,改革农业职中办学体制,实行农科教结合;邵阳,构建了”十百千万工程”.近年来,为了培养~批农村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各职校形成了”对接产业办专业,工学结合促就业”的办学特色.教育与经济,科技结合,才能促进人才培养,科技推广,并最终帮助老百姓致富,真正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十6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教育发展必须追求公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文革”之中,推行”读小学不出大队,读中学不出公社”,湖南3000多个人民公社办有4500余所高中,群众戏称那是”高中的牌子,小学的底子”.拨乱反正后,提出按10万人办一所高中的意见,湖南高别具一格的湘潭大学科技楼中数量超出7~8倍!于是在1981年,主动将高中砍去三分之二,只保留1346所!这只是60年的一段历史,但它鲜活地摆在那里,提醒我们,今天我们的教育追求公平,必须以均衡协调发展为前提,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追求.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意味着读书对贫困的农村娃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梦,可以手拿免费券走进义务教育的课堂;意味着通往大学的路上不再是独木桥,人们可以搭乘”高等教育大众化”专列驶向自己的大学校园;意味着”阳光高考”“民心工程”“均衡发展”;意味着必须追求”地域公平”,财政扶持,对口支援,给予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凡此种种,皆因中,东部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教育,农村与城市教育有着相当的差距;意味着必须追求”校际公平”,寄宿制学校建设,危房改造,薄弱学校建设,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凡此种种,意在拉近薄弱学校与示范性学校的距离;意味着必须追求”人际公平”,建立完善贫困学生资助机制,切实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和”留守孩子”教育权益,大力发展特殊教育,凡此种种,只为保障弱势群体接受合格教育的权力;意味着必须追求”制度公平”,推行平行志愿,取90o9.月‟上?慧褫鞭磷l圜成立露瘸年专辑消高考点名录取,取消”高校职工子女可适当降分”的不成文规定,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凡此种种,旨在打造平等公正的竞争平台……历史给我们这样的证明:城乡区域教育,各级各类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在过去60年间,始终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推动力量.历史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城乡区域教育,各级各类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在未来数十年中也将始终是教育发展的目标之一,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引了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10万人次前来学习借鉴.可贵的是,湖南并未止步于此.自1996年10月推出《关于大力推广泪罗经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至2005年7月出台《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10年间,湖南推出了7个与素质教育相关的文件,充分显示了党和政府对素质教育工作的整体谋划和宏观决策.更可贵的是,谋划与决策没有止步于文件.初中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学生暑期”三下乡”期问为村民们义诊任重道远上——6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充分肯定高考为国选拔人才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在”一考定终身”的岁月里,一些学子成绩优异,能从容应对各种试卷,却不知道如何剥开一个有壳的鸡蛋120世纪80年代末,湖南省委,省政府以及省教委领导,凭借敏锐眼光和向未来负责的精神,先后策动两次富有影响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围绕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制定的”八项规约”,成为湖南教育界自觉实施素质教育所发出的第一道”改革先声”.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在很多地方感到犹豫,彷徨之时,湖南以横空出世的”泪罗经验”,向国人昭告:我们这么推进素质教育.”汨罗经验”像一块磁石,吸招生考试被取消;小学毕业生实行免试就近人学;28个素质教育实验县的小学全面推行”等级+评语”评定方法;禁止普通中学开办复读班;义务教育阶段不准办重点校,重点班;改造薄弱学校,提供推行素质教育必需的物质基础和办学条件;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开设家长网校,构建”三维德育体系”,创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新型德育工作模式……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贯彻实施,让人们欣喜地发现,原来当教育从”应试”桎梏中释放出来,它是如此的活力四射!在教育应当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我们最终选择了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条路径.+二6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教育要发展,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1982年,湖南省委第一书记毛致用撰写的《全社会要尊敬和支持教师的光荣劳动》一文刊登在《湖南日报》上;省人大通过《关于维护教师崇高地位,保护学校财产的决定》;一些地方开始了专门的”尊师爱校月”活动;1977年开始的大力表彰和奖励教师的活动持续开展,到2008年8月止,全省三级教育奖励基金会共募集基金7.08亿元,共奖励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近2.4万人次.”人民教师光荣”“尊师重教”等观念,在湖南人的心里生了根开了花.岗前接受师范教育,岗后参加培训进修,湖南重1鬣..9生I1.卢‟=…建教师队伍迈出了第二步——提质.1979年,省教育厅经过调查发现,全省45万名中小学教师,竟有30多万即三分之二以上的文化业务素质不能胜任或不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11980年,7万余名不合格教师被清退;1981年,3万余名教师被解聘;1982年至1984年,经考核,6万余名”以工代干”人员和1.5万名民办教师转正;1980 年底,全省县办教师进修学校由上年的14所骤增至85所;1981年,全省16个地(市)教师进修学院全部成立;1984年起开展的学历补偿教育,到1990年,共让88171名小学教师,5197名初中教师,13460名高中教师分别获得中师,大专和本科学历;1999年,湖南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得到切实保障……回溯过去,我们惊喜地发现,在27年的不懈努力之后,全省小学,初中,高中教师队伍学历合格率由1980年的58.75%,12.4%,36.2%提高到2007年的99.49%,96.82%,90.23%!评职称,供住房,保工资,买医保,想方设法多途径提高教师待遇,好让他们能在教师岗位上安心工作.从2003年起,湖南实现教师工资百分之百按月打卡发放;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后,农村中小学教师(包括离退休教师)津补贴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统一打卡发放.由此,困扰多年的教师工资保障问题基本解决.湖南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既是湖南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获益者,也有力保证了湖南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三2007年8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建设教育强省工作会议,对建设教育强省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这是湖南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声嘹亮而振奋的号角,也将成为湖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教育强省,它连接的是人才强省,连接的是经济强省,连接的是富民强省.未来世界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怎样把”人口大省”转变为”人力资源大省”,是湖南崛起的题中之义.日本在二战结束后仅用十多年时间就进人了新的经济起飞阶段,奥秘何在?是良好的教育基础和教育先行战略.上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提出了教育立国方略,全面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国民教育水平,国内生产总值从1960年的人均87美元增至1995年的10823美元.2004年,广东率先开展教育现代化的全面实验,上海则成为中央确定的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地区,目标是201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2007年,江苏提出到2010年,确保全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从世界范围,到兄弟省市,从已经证明的,到正在实现的, 无不指向同一个目标:优先发展教育.全省建设教育强省工作会议后,我省教育发展驶入了快车道.经费保障机制,督导考核机制等有力地促进了这项工作的开展,教育成为了富民强省的重要支撑,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建设教育强省成为了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2009年8月,省委,省政府召开推进教育强省工作会议,对我省的教育强省工作进行了更深入的部署,把我省教育强省工作推向了新阶段.人们有理由相信,教育一定会在服务湖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唱“大风歌”,一定会在湖南富民强省的历史进程中得“贡献奖”.十四湖南教育60年的发展,放在湖南教育千年历史长河中考量,显得那样光彩夺目.湖南教育60年贯穿始终的一根主线就是湖湘文化.那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力行践履的道德原则,图变求新的改革精神,兼容并蓄的开明风格,磨。

人民教育

人民教育

人民教育奠基中国——教育部部长周济谈新中国60年教育改革发展“新中国60年,教育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教育发展历程波澜壮阔,教育发展成就巨大辉煌。

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8月17日,教育部部长周济接受中央主要媒体采访时感慨地说。

一、现实成就:2008年9月1日,我国城乡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记者:一年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1.6亿学生的学杂费全部免除。

对这一成就您如何评价?您从2003年任教育部部长,至今已经6年多了,见证并亲历了这一历史过程,有着怎样的切身感受?周济: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一座伟大的里程碑,它惠及我国1.6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群众负担得到切实减轻。

老百姓有一个顺口溜说得很生动:“种田不纳税,上学不缴费,农民得实惠,和谐好社会。

”充分说明这一政策是真正的惠民之举。

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我认识一位乡村教师王月娥。

2000年,我在湖北省委工作的时候,曾经去看望过她。

她每天划着船把孩子们接到湖中小岛的学校里上课,然后把他们送回去,长期坚持。

当时学校条件很差,但她还是坚持下来,把教育搞得很好,成为当地农民最喜欢的老师。

她后来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去年“两会”期间,我在人民大会堂碰到她。

她说这几年他们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搬到岸上来了,条件也改善了很多,孩子们享受到了“两免一补”,当地百姓也很高兴,托她带了一副对联到“两会”上来:“如今孩子有福气,九载公读不收费;党的政策真是好,‘三农’免税还补钱。

”我们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完全免费义务教育,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意义非凡。

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用较少的经费举办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的确不容易;从另一个侧面看,也体现了工作上的成就。

二、历史成就:人民教育,奠基中国。

人民教育人民办

人民教育人民办



管 理 学校 ,有可 能 对 学校 教 育质 量形 成 负面 的效 果 。 9 5年 1月 , 18 省教 育厅 召开 各市 教育 局长 会 议 , 总结 交 流试 点 经验 ,
江浦 经 验在 大 会 上进 行 了 宣 传 介 绍 , 成
的 支持 , 苏 的教 育现 代化 不 会 那 么 早 江
革的 主要模 式 之一 。 省 里在 18 9 4年底 出 台 了《 通 教 育 普
验 。当 时我 在 南京 市 教 育局 , 南京 的江 浦 县 是试 验 点 , 和江 浦 县 教 育局 的万 我
迪 人 同 志参 加 了试 验 工作 , 时任 省 教 育
改 革试 点纲 要》 这 个 《 。 纲要 》 对教 育改 革 办 分
学 、 级 管理 ” 革 的 , 分 级 办学 、 分 改 “ 分级 管理 ” 调动 了基 层 干 部和 群 众 的办 学积
极 性 。 我们 江 苏在 1 8 9 4年 也 开 始 了试
翥人
民 教
为江 苏 省 推 进 “ 级 办 学 , 分 分级 管 理 ” 改
级办 学 、 分级 管 理 ” 最大 的贡 献是 调 动 了基 层 政 府 和 人民群 众的积 极性 , 形成 了人 民教 育人 民办 的局面 。 但 当初 我们 在江 浦 试 验 的时 候 ,提 出的 观 点 是
会 力量和 群 众集 资办 学 的积 极 性 , 快 了基 础 教 育的 加 发展 , 我省 的 “ 九 ” 为 普 大业 和教 育现 代化 的实 施做 出
好直 属院 校外 ,重 点抓 好宏 观 上的管 理和 指导 工作 ,
革, 乡级政 府 有了一 定 的财权 , 而且 , 当时 国家 允 许集

关于“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思考

关于“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思考
人 民教 育 人 民办 , 好 教 育 为 人 民 , 育 人 民 办 教 育 办 教 、这 几 句 话 是 教 育 部 的教 育 宗 旨和 办 学 原 则 。 我 旧 长 期 以 来 足 以

670 ) 3 0 9
非 营 利性 组 织 及 个人 积 搬 捐 资 捐 物 . i j { 宽 我 旧救 育 搞 i i; v :I - . f 经 费 的 来 源 渠 道

人 民 教 育 人 民 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于 对 人 民 教 育 人 民 办 的 理 解 一 关
提 到人 民教 育 人 民 办 ,首 先 是 要 靠 人 民 参 与 到 教 育 活 动 巾来 , 参 与 到 教 与 学 及 其 他 相 关 活 动 中 来 , 保 证 教 育 活 动 即 以
的实 现 。自改革 开放 以 来 , 国人 民对 于教 育 重 要 性 的认 识 得 伞 到 了很 大 的提 高 , 识 到 人 的发 展 要 靠 教 育 , 济 的 发 展 要 靠 意 经 教 育 , 家 的 发 展 要靠 教 育 。 0 8 伞 国各 类 高 等 教 育 总 规 模 国 20 年
发展的教育最终是为了人 民 、 教 育 存 提 高 人 的素 顷 而 也 起 莆 重要 的 作 川 ,教 育通 过 对 个 人 素 质 的 培 养 , 得 个 人 的 素 质 捉 . 过 教 育 的 发 展 促 使 通 使 社 会 巾人 民 素 质 的 提 高 、 个 会 风 的 优 化 硬 骼 个 : 整 f 会
达 f 2 0 万 人 , 等 教 育 毛 入 学 牢 达 f2 _ 。 此 可 见 . t9 7 ] 高 J % l33 由 我 人 民对 于 教 育 的 支 持 。同时 , 罔 改 革 开 放 以来 师 资 队 伍 也 不 我 断 地 壮 大 , 多人 才 积 极 投 入 到 教 育 事 业 巾 。 另 外 , 民 真 正 众 人 参 与 到 教 育 活 动 中 来 , 包 括 为 学 校 提 供 后 勤 工 作 人 员 . 清 还 如 洁 员 、 安 、 厅 服 务 人 员 等 , 些 岗位 的 服 务 人 员 通 常 需 要 保 餐 这

人民教育人民办

人民教育人民办

人民教育人民办作者:周德藩来源:《江苏教育》2008年第13期没有当年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江苏的“普九”不会那么顺利,没有乡镇的支持,江苏的教育现代化不会那么早提出来。

全国最早是河北省进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改革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调动了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办学积极性。

我们江苏在1984年也开始了试验。

当时我在南京市教育局,南京的江浦县是试验点,我和江浦县教育局的万迪人同志参加了试验工作,时任省教育厅代厅长的罗明同志说,学习河北的经验,要结合我们的实际,创造性地学,不能生搬硬套。

当时,我们的教育体制是单一的由国家办学和管理的体制,许多人也因此形成这样一种观念:学校是国家的,办学是教育部门的事。

由于办学经费严重不足,许多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很差,有些村长碰到我们教育局的同志会说:“你们就让我们的孩子上这样的学校?”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是与当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

国家实行财政体制改革,乡级政府有了一定的财权,而且,当时国家允许集资,农村可以征收教育费附加。

这样,财政体制改革使乡级政府手中有了钱,分级办学明确了乡(镇)的办学责任,这样,有钱又有权,乡级政府办学的积极性就上来了,学校条件一下子得到了改善。

以后,教育局的同志再碰到那些学校条件很差的乡镇领导,就会说:“你们就让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学校上学啊?”所以,“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最大的贡献是调动了基层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了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局面。

但当初我们在江浦试验的时候,提出的观点是“分级办学,分工管理”。

分级办学,是明确各级政府办学的职责,分工管理则明确学校的业务由县统管。

因为下面的乡(镇)不懂业务,放手让他们管理学校,有可能对学校教育质量形成负面的效果。

1985年1月,省教育厅召开各市教育局长会议,总结交流试点经验,江浦经验在大会上进行了宣传介绍,成为江苏省推进“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改革的主要模式之一。

省里在1984年底出台了《普通教育改革试点纲要》。

关于“普九”的记忆

关于“普九”的记忆

关于“普九”的记忆作者:袁云亭来源:《江苏教育》2008年第13期1996年10月,我省接受了国家教委“双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检查验收,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从1986年4月22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当年7月开始实施,到1996年10月验收,经过了整整十年的奋斗,我省在全国率先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简称“普九”)。

“普九”标志着在江苏这块土地上,6至15周岁的儿童、少年都能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了;近百年来许多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夙愿实现了。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人民包括广大教育工作者同心协力、艰苦努力所谱写的二十世纪教育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普九”是一项巨大的综合工程,必须动员多种资源,精心规划,认真组织实施。

首先是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义务教育法》的宣传活动。

要搞好“普九”,必须依靠法律保障。

1987年,省委宣传部、省人大办公室、省司法厅和省教委联合发文,要求大张旗鼓地开展《义务教育法》的宣传活动,列入普法内容,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宣传“普九”的重大意义,宣传国家、学校、社会、家庭的义务和责任。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各地都采用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法律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活动,宣传到户,使群众人人明白。

当时,“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积极行动起来,实施义务教育”,“再穷不能穷学校,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标语,在大江南北,随处可见。

其次是制定“普九”规划。

1989年,省教委和省财政厅制定了《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标准》,对中小学的校舍、设施设备、教师数量和质量等都做了规定,要求各地对照办学条件标准,把握“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规划到乡,算账到校,落实到人”,以县(市、区)为单位制定实施规划,并经人大审议通过。

“普九”规划明确了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时限,“普九”成为各地政府的工作目标和职责。

第三是加大力度组织实施。

“普九”需要巨额经费投入。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重要论述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重要论述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重要论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方向,也是教育领域追求的目标。

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措施,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措施,以期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

首先,教育公平是关键。

要实现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保证教育公平。

政府应加大投入,确保所有公民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这包括消除地域差异、城乡差异和阶层差异,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其次,提高教育质量是核心。

教育质量是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因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个性化教育,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力量,应加强教师培训和考核,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

第三,加强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也是必要的。

职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实用的技能和知识,提高就业竞争力。

终身教育则可以满足人们不断学习的需求,提高职业发展能力。

政府和社会应提供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机会,鼓励人们不断学习和进步。

第四,创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技术也是重要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模式和教育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变革。

政府和社会应鼓励创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技术,如在线教育、混合式学习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

第五,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是保障。

要建立科学、公正、全面的教育评价体系,确保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得到有效保障。

评价结果应作为改进教育工作的依据,促进教育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最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是有益的。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同时,也可以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总之,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才能真正实现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也将为每个公民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目标

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目标

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目标办人民满意教育是国家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教育的核心要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先,办人民满意教育要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教育思想要正确、导向要准确。

教育应该以立德为根本,以道德修养为核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道德水平。

此外,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覆盖,加强优质课程的开发,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发展。

其次,办人民满意教育要实现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教育目标的核心,也是人民对教育的期待。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体力、美感、劳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有机会接受全方位的教育培养。

在教育内容上,要注重知识、技能、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教育形式上,要注重多元化教育,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再次,办人民满意教育要推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对教育的追求。

要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和特殊群体的教育支持,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增加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同时,要坚决打击教育投机行为,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只有通过不断推进教育公平,才能让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让人民对教育满意。

最后,办人民满意教育要增强实效性。

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更要注重实际效果。

要加强对教育质量的评估,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要重新审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教育管理体制,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只有确保教育的实效性,才能让人民真正满意。

总之,办人民满意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人民教育人民办 办好教育为人民

人民教育人民办 办好教育为人民

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兆田小学祁学兴兆田小学位于新城子镇西部,地处永民公路以北,西大河古河道以南,海拔2409米,古时经官方备案,朝廷发诏开垦的荒地称“诏田”,因“兆”与“诏”同音,后称兆田。

现有6个村民小组,411户,1724口人,全村土地面积1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20亩,人均2.6亩。

兆田小学初建于1973年,借民房办学,缺桌少凳,条件十分艰苦。

后经勤劳的兆田人民艰苦创业,白手起家,捐物筹劳,在一片荒滩上建起一所有土木结构的校舍,有沙石遍地的操场,有土垒夯筑的围墙的兆田小学。

1985年,兆田小学占地面积1333.4平方米,土木结构校舍4栋,其面积528平方米。

1987年,该村村民陈泽樟、陈泽栏等人,为教学育人,造福后代,带头捐款3万多元,使兆田小学的硬件、软件设施得到大的改善。

1993年,永昌县政府制定《永昌县普及初级中等教育实施方案》,在“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思想指导下,提出“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批达标”的原则,以群众集资为主、国家投入为辅,改善办学条件,开展“普九”工作。

1994年开始,兆田小学分步实施“普九”硬件达标任务。

在村支部、村委会的大会协助下,对校舍、运动场、体育设施、教学器材等进行更换、翻新、添置。

1995年,实行行政系统和教育系统义务教育“双线承包责任制”,即以县、乡镇、村为一线,县教育局、学区、学校为一线,层层确定责任人。

采取“四包”的办法:一是乡、村包入学率,负责动员适龄儿童按时入学;二是乡、村、学校包巩固率,实行学生辍学报告制度,确保辍学学生及时返校;三是学校包毕业率、合格率,抓管理,保质量;四是县、乡、村、校包完成率,实行小学生由学区统一编号管理制度,并根据季节特点,秋季抓入学率,春季抓巩固率,全年抓合格率。

新城子镇根据《义务教育法》制定实施细则,实行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和义务教育证书制度,保证所辖区域内的少年儿童按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讲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讲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法制讲座讲稿《义务教育法》是1986年7月通过实施的,20年来这部法律在我们国家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近些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其他一些相关领域的改革,使得我们原来的《义务教育法》有很多不适应新的社会情况的一些制度规定。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财政投入不足。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是困扰我国义务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

本次法律修订这是最重要的关注点之一。

第二,就是关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最开始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

大家对素质教育有很高的期待,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推移,大家对素质教育认识的深化,现在对素质教育的内涵有了更为充分的认识,所以,本次《义务教育法》的修订是明确地规定了我们素质教育一个总的指导思想。

第三,就是要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

这也是大家最关系的问题。

我们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很多问题都是由于教育资源分配和发展不均衡而引发出来的。

所以这也是本次修订的一个重要内容。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相关的问题,比如说校园安全的问题、教材的问题等等。

在1986年第一部诞生20周年的时候,今年6月29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审议通过,并于9月1日同学们新学年开学之机正式实施。

这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0我作为我们学校的法制教育副校长,今天很荣幸有这么一个机会,来和在座的同学们一起学习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谈一谈我自己学习《义务教育法》的一些体会。

今天,我主要向同学们汇报以下九个方面的问题: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义务教育法》,我先讲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实行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当被公认为中国第一位职业教育家的孔子在鲁国广收门徒时,他收取的“学费”是“十条牛肉干”。

人民教育 简介

人民教育  简介

《人民教育》杂志创刊于1950年5月。

是主办的全国性、综合性的教育刊物,是教育部从思想上、政策上、业务上指导全国教育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在教育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人民教育》准确地、及时地传达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关于教育工作,特别是基础教育工作的指导精神、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报道各地重要的教育情况;传播教育教学改革新鲜经验;宣传教育界的先进人物;探讨教育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介绍外国教育情况;为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提高思想业务素质提供切实的帮助
《人民教育》主要面向中小学、职业学校的教师与干部、师范学校的师生、各级教育行政干部以及关心教育的各界人士。

办教育的人民立场内涵与实质

办教育的人民立场内涵与实质

办教育的人民立场内涵与实质
人民立场是共产党兴办教育的根本立场;教育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在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从“教育面向工农大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从“教育为人民服务”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再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为了人民”作为发展教育、推进改革的基本准则和根本目标。

怎么办教育?人民群众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牢固扎根人民。

从“依靠和发动工农群众办学”到“人民教育人民办”,再到“积极鼓励并倡导社会力量投资办教育”,中国共产党始终倾听民意,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办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统筹全社会力量推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谁享有教育成果?教育发展惠及全体人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关键之举。

通过扩大各级各类教育规模、推进教育公平优质发展等重要举措,共产党努力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教育成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教育发展始终坚守这一工作目标,以优先发展为前提,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战略重点,努力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切实保障了全体人民平等受教育的权利,积极回应人民对更好更优教育的期待,推动中国教育事业不断攀登新高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教育人民办
没有当年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江苏的“普九”不会那么顺利,没有乡镇的支持,江苏的教育现代化不会那么早提出来。

全国最早是河北省进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改革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调动了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办学积极性。

我们江苏在1984年也开始了试验。

当时我在南京市教育局,南京的江浦县是试验点,我和江浦县教育局的万迪人同志参加了试验工作,时任省教育厅代厅长的罗明同志说,学习河北的经验,要结合我们的实际,创造性地学,不能生搬硬套。

当时,我们的教育体制是单一的由国家办学和管理的体制,许多人也因此形成这样一种观念:学校是国家的,办学是教育部门的事。

由于办学经费严重不足,许多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很差,有些村长碰到我们教育局的同志会说:“你们就让我们的孩子上这样的学校?”
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是与当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

国家实行财政体制改革,乡级政府有了一定的财权,而且,当时国家允许集资,农村可以征收教育费附加。

这样,财政体制改革使乡级政府手中有了钱,分级办学明确了乡(镇)的办学责任,这样,有钱又有权,乡级政府办学的
积极性就上来了,学校条件一下子得到了改善。

以后,教育局的同志再碰到那些学校条件很差的乡镇领导,就会说:“你们就让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学校上学啊?”所以,“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最大的贡献是调动了基层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了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局面。

但当初我们在江浦试验的时候,提出的观点是“分级办学,分工管理”。

分级办学,是明确各级政府办学的职责,分工管理则明确学校的业务由县统管。

因为下面的乡(镇)不懂业务,放手让他们管理学校,有可能对学校教育质量形成负面的效果。

1985年1月,省教育厅召开各市教育局长会议,总结交流试点经验,江浦经验在大会上进行了宣传介绍,成为江苏省推进“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改革的主要模式之一。

省里在1984年底出台了《普通教育改革试点纲要》。

这个《纲要》对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指导思想、根本目的、基本做法等十多个方面的问题作了原则性的规定。

在1985年4月,为了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办学和管理的职责,省里又出台了一个《江苏省普通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其中第一部分明确普通教育实行省、市、县、乡分级办学,对省、市、县、乡四级各自负责办哪些学校作了原则规定,既明确分工,又强调因地制宜。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把农村的小学和初中划归乡镇办。

县办完中、职中、实小和教师进修学校。

市主要办好中等师范和教育学院。

市区的
中小学也要实行市、区分级办学,具体办法由各市制定。

省除了办好直属院校外,重点抓好宏观上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并为市、县、乡的办学和管理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改革的摸索、试点、推广实践,把基础教育纳入各级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更好地贯彻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了各地自己的经济和文化潜力,调动了各地政府、社会力量和群众集资办学的积极性,加快了基础教育的发展。

为我省的“普九”大业和教育现代化的实施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