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一、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二、文学艺术:是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八、合目的性: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需要而设计的,就是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

九、合规律性: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或遵循一定规律的。

十、人的活动的美学意义动物的感觉只能是出于所属的种的尺度,因此它是遗传机能赋予的感性的感觉;人的感觉除此之外还与后天的学习、思考、锻炼相关,他在具有感性形式的同时,又积淀着理性的内容。

十一、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主要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万物与社会的历史与现实。主观世界包括人的思想感情,也包括宗教信仰意义上的超验世界。

十二、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首先,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其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其三,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十三、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

十四、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系统。十五、巫术:就是一套约定俗成的有目的和意义的行为方式系统,也可以说是一套前文明的世界观。

十六、为什么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十七、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一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另一种情况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不是成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十八、文学的含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十九、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第一,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第二,文学总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第三,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第四,文学蕴含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二十、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他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地和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

二十一、审美意识形态: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

形态是人们的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二十二、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二十三、无功利与功利:从目的看,文学不带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性的,但这种无功利性本身也蕴含有某种功利意图。无功利:指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而审美的无功利性表现在,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

二十四、文学间接或内在的隐伏着某种功利性,从两方面看:第一,作为作家或读者的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间接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第二,作为再现现实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他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现实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二十五、形象:指审美形象,即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

二十六、直觉: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不依赖概念而获得的瞬间领悟,在这里特指审美直觉。

二十七、理性: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所构成的思维过程,它通常被认为与形象方式相对。

二十八、理性的力量:形象被置入文成为文学的直接存在方式,常依赖另一种力量。

二十九、理性作用:它使文学的艺术形象终究服务于特定时代的人类生活。三十、情感:指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如好恶、喜怒、肯定与否定、欢乐与痛苦等。审美情感往往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

三十一、审美情感与理智认识的关系: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地。直接的审美情感在其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地理智认识。

三十二、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话语则是其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

三十四、意识形态:是话语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复杂连接场,是指人们的社会话语与人们所身处于其中的现实社会关系的具体而又复杂的联接方式,包括两方面:第一,它使人们所说所写的话语;第二,这种话语与现实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三十五、文学作为话语的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三十六、蕴藉: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

三十七、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藉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三十八、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三十九、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藉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四十、物质生产:人类为了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

精神生产: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的活动。

四十一、精神生产的独立性:首先,它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其次,它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离出来,就反过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

四十二、精神与物质生产的共同性质和规律:首先,两种生产都作为人的生活活动。其次,两种生产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活动。

四十三、精神生产的特性:1.精神生产观念的创造对象世界。2.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四十四、陌生化的语言:普通的语言被强化、凝聚、扭曲、缩短、拉长、颠倒,这些阻拒性的话语迫使我们对语言产生强烈的意识,使对象更加具体“可感”。四十五、文学创造的客体的两种解释:1.客体即“自然”说。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2.客体即“情感”说。文学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文学客体即人的心灵。

四十六、文学创造的客体的特殊性:1.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活动。

2.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

3.科学是以对象是否具有认识价值为原则。

4.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四十七、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指的是那些本身就具有美的属性的生活,即富于诗意的生活。审丑价值:现实生活中的丑不具有审美价值,不能引起人们的美感,但是,丑的事物,经过艺术家、作家的揭露和批判,塑造成艺术形象,也就具有了审丑价值。

四十八、文学对象:是经过作家的体验而成为情感化了的客体。

四十九、文学创造的主体:指的是作家这种特殊的生产者即艺术创造者。还有深一层的意义,即指文学活动作为一种意识活动必然是个体活动,因为人类从来就没有一个意识的总头脑。

五十、文学创作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首先是主体能动的、审美的反应客体,即主动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其次,创造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又集中体现在实际创造过程对“具体客体”的裁剪、缀合、概括、综合、虚构、想象和情感化、观念化上,也就是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

五十一、文学创作:是一种主客体的双向运动,一方面是客体的“主体化”,另一方面是主体的“客体化”,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就实现了住客体的统一。

五十二、文学作品:就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并对住客体双重超越的产品。五十三、文学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五十四、文学材料的个体或去留乘可描述为:首先,外来刺激被眼、耳、鼻、口、身等器官所接收,并转化为各种神经兴奋模式。其次,这些模式几乎同时传给感觉缓冲器,即大脑的各个部位。第三,被存留的信息接着会被转化为一个有意义的符号,进入短期记忆。第四,在短期记忆中,有的信息不经常处理就作为精神材料直接流入长期记忆;有的信息则需要进一步加工。

五十五、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就是作家主体的把社会生活中许多似乎无用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以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五十六、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有意和无意获取(按照作家精神专注的趋向和程度而划分)、时间和书本获取(从作家获取材料的渠道划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