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版小学数学新课标有哪些变化
《小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主要变化解析
课程总目标
数学核心概念
数学知识与技能
四、课程内容的调整
1.课程内容结构上的变化
2.第一、二学段具体内容的修改
1.课程内容结构上的变化 “数与代数”部分内容结构上没有变化。
“图形与几何”部分:
第一、二学段,内容结构没有变化
“统计与概率”部分 :
第一学段内容减少,主要是学会分类、会进 行简单的数据搜集与整理的; 第二学段分为“简单数据统计过程”和“随 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两部分; 第三学段分为“抽样与数据分析”和“事件 的概率两部分”。
“双基”
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四基”
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基本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
“两个能力”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四个能力”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课程目标的四个维度
知识技能
课程目标的 具体阐述
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
情感态度
数学思考: 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 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 随机现象。 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 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 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一、《标准》(2011年版)体例与结构的完善
3.将“行为动词”和“案例”等统一放入附录 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了解、理解、 掌握、运用”等术语。 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经历、体验、 探索”等术语。 案例增加了详细的说明和解答,并对案例进行 统一编号。
二、基本理念与目标的完善与深化
1.关于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2.关于数学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主要变化
《义务教务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2001年,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教育部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义务教育20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
于2001年秋开始在各实验区实施,逐年推广。
经过几年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2005年教育部成立修订组,开展了对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工作。
2011年3月,基本完成了修订任务。
2011年5月通过审议,2011年12月正式颁布。
据我所知,现在有的县区已经拿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新的《标准》和实验稿相比有哪些变化。
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标准》从体例结构、文本表述、具体内容和实施建议等方面都做了的修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标准的体例与结构本次修订,在保持《标准(实验稿)》基本体例不变的基础上,经充分讨论,在结构上有以下调整。
1.重新撰写“前言”在“前言”部分除了修改了对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数学教育的功能、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数学课程设计思路的表述外,增加了“数学课程的性质”。
《标准》重新阐述了数学的意义与性质,进一步明确了数学教育的作用和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特征。
2.整合三个学段的“实施建议”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进一步突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完整性,《标准》将原来分三个学段撰写的实施建议进行了整合,三个学段统一撰写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并增加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3.将“行为动词”和“案例”等统一放入附录《标准》增加课程目标中的有关“行为动词”的解释,这些行为动词分为两类:一类是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另一类是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
将这些行为动词和相关的同义词的解释统一列入附录。
同时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中的“案例”也统一列入附录中,分别成为附录1和附录2。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评定学生成绩和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
学习课程标准,可以明确教学的指导思想,明确教学的目的要求,领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可以了解每一年级的教学要求,把握所教年级及其上下年级的具体要求,可以提高贯彻课程标准的自觉性、全面性、准确性。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义务教育19个学科包括数学学科2011版新课程标准,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此次课标的修订,主要围绕着三个关键词展开:一、“德育”:新课标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不仅在篇幅上超出以前,而且也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一是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二是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数学建议将“九章算术”列为教材内容。
二、“创新”:一是进一步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三是理科课程强化了实验要求。
三、“减负”:修订后的新课标,在课程容量控制上,大部分学科对授课内容进行了精选,减少了学科内容条目。
在课程容量控制上,有些学科直接删去了过难的内容;有些学科则降低了对部分知识点的学习要求。
如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由实验教材的10个单元改变成新教材的9个单元。
把数一数和比一比合并成一个单元,而比一比只认识比多少,实验教材的比高矮、比长短都被删去了。
第二单元“位置”是原来一年级下册教材的,移到了上册,但是只认识上下、前后、左右,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还有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认识钟表只认识整时。
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增加了用图示法解决问题的内容。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由原来的10个单元改变成新教材的8个单元。
新教材删去了原教材的一单元“位置”、三单元“图形的拼组”、七单元“认识时间”,增加了一单元认识平面图形(增加认识平行四边形),把分类和统计合并成了三单元“分类和整理”。
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如下: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的变化“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四、课程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几个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全)
解读《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新旧课标比较】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如下: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五、“双基”变“四基”2001年版:“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011年版“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几点变化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几点变化作者:陈华忠来源:《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2年第04期研读《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感觉与“实验稿”相比有了明显变化,下面谈几点个人感悟。
一、“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的变化1?郾重新阐述了数学的意义与性质,进一步明确了数学教育的作用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特征。
《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这就阐明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和应用广泛性,决定了数学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独特作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是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基础。
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2?郾“基本理念”的阐述更加简练。
《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总体上反映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因此,这次修订基本保持了《标准(实验稿)》的结构,仅对某些表述进行了修订。
“实验稿”的“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修订稿变为了“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标准(2011年版)》将“实验稿”的“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一条“教学活动”,从整体上阐述了数学教学活动的特征,并就数学教学、学生学习等作了进一步阐述:“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2011年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九大变化
2011年数学新课程标准的九大变化新修订课标主要呈现以下九大变化:1. 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原来的“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在的“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原《标准》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原课标: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修改后: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2.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3.关于数学观的修改:原课标:●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标修改稿:●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内容变化
新课程标准变化内容·小学数学(第一学段:1-3年级)一、数与代数1.数的认识增加:(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2)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数(3)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减少: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2.数的运算增加:(1)能口算简单的一位数乘除两位数(2)能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3)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4)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减少:解释估算的过程改变:(1)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二、图形与几何1.图形的认识改变: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问题2.测量增加:(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2)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分米2减少:(1)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2)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千米2、公顷改变: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会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3.图形的运动增加: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减少:(1)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改变:(1)结合实例,感知对称现象→结合实例,感知轴对称现象(2)认识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4.图形与位置减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改变: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三、统计与概率减少:(1)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完成相应的图表(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整数)(3)知道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4)不确定现象改变:(1)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2)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011年修改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2011年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
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
《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设计理念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学生学习方式
实验稿: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011版:认真听课、独立思考、动手实践、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 要方式。
7.新的教学要求-------“双基”变“四基”
实验稿
2011版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6.新的数学教学观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
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 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 数学学习方法。
直观(增加)、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
(增加)、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9、新的课程目标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四基”)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 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个问题”能力)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 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 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数学课程改革10年回顾
成效: 1、教师对数学课程改革有较高的认同 感。 2、课程实施带来的变化: (1)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变化; (2)教与学方式发生的变化; (3)评价方式的变化; (4)教材与课程资源的变化。
修订课标的新特点
1.新的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确凿、规范、明了和全面。
详尽变化如下: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博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严重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例外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例外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优良的数学教育,例外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例外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优良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五、“双基”变“四基”2001年版:“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011年版“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六、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主要变化
2.关于数学课程目标 《标准》(2011年版)对课程目标 进行了完善,在具体表述上做了修改, 更加凸显了课程改革倡导的使学生经历 数学学习过程、学会数学思考等。
课程目标的结构
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
学段目标
概述
知 识 技 能
具体 阐述 数 学 思 考
问 题 解 决
情 感 态 度
第 一 学 段
第 二 学 段
(2)“基本理念”的内容
《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理念由实 验稿的六个方面表述为五个方面:
1
课程的核心理念
2
课程 理念
课程内容 学与教的活动 学习评价
3 4 5
信息技术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 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 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 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 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第 三 学 段
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 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 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 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任意写出一个两位数,颠倒它的个位与十位,得到一 个新的数,将这两个数相加,他们的和有什么规律?
空间观念
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 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 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 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想象”是空间观念的核心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变化解读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变化解读最近,我认真学习了“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收获不小。
与原来的课标相比,新课标有一些变化。
1. 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原来的“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在的“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原《标准》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3.关于数学观的修改。
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4.“双基”变“四基”。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5.关于设计思路的修改:学段划分保持不变;对课程目标动词及水平要求的设计基本保持不变,增加了目标动词的同义词;对四个学习领域的名称作适当调整;对学习内容中的若干关键词作适当调整对其意义作更明确的阐释。
6.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原课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修改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7.关于课程目标的修改。
在总体目标中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价值取向。
课程目标提法上的一些变化:明确了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数学“四基);提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目标具体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阐述;学段目标的表述方式有所改变。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2012年暑假教师培训材料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教研室景利霞一、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一)有关基本理念与目标的修订修订组梳理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关数学教育基本理念和目标的表述,在原有的框架基础上,对一些内容的表述做了修订,使其更加合理完善。
1、修订后的数学课标重新阐述了数学的意义与性质,进一步明确了数学教育的作用和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特征。
数学的意义表述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一表述阐述了对数学科学的理解、数学的基本特征,以及数学在促进科学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于数学教育的作用表述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数学教育提高公民的数学素养,使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同时,更应该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
数学最为一门具有抽象性、严谨性和广泛应用性的学科,在这些方面将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2、完善了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总体上反映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因此,这次修订基本保持了原有的结构,但对某些表述进行了修改。
修改后的数学课程标准用‚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来表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培养目标。
小学数学新旧课标对比
新旧《数学课程标准》对比学习感悟2012年11月我参加了自贡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第二期培训,这次培训围绕新课改教育理念展开。
此次培训由数学专家,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数学骨干教师为我们做新课标的解读培训。
两天的学习,带着思考与期待,在倾听中,或深入思考,或回顾梳理,或对比辨析,收获不少。
现将在培训学习中,就2011 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与2001 年版课标进行对比学习,谈谈一下个人的体会:《2011 年版新课标》的出版发行,一定能为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指明方向,也能为我们今后评价、考试命题提供依据。
新旧课标对比主要有以下几大不同:一、新课标修改后最大的变化是:双基变四基,双能变四能。
2001 年版:"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011 年版"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课标》修订中在继承我国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我们能感受到现代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它是伴随学生知识、思维的发展逐渐被理解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
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 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
这对于学习数学、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觉得,如何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需要我们数学教师潜心思考与研究的。
小学阶段2011年版数学课标的变化
小学阶段2011年版数学课标的变化作者:胡惠明来源:《教师·上》2012年第05期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
十年来,在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和辛勤探索与实践下,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教学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长达数年的征求意见和修订工作,《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终于出台了。
本文就小学阶段2011年版数学课标的一些变化予以介绍。
一、体例与结构的变化将2011年版数学课标与实验稿数学课标的体例与结构相比较,便可发现其中的变化:由下表可以看出,在体例和结构上有一定的变化,一是在“前言”部分单列了数学的“课程性质”。
二是整合各个学段的实施建议,统一为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并增加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三是将“行为动词”和“案例”等统一放入附录。
二、具体内容的变化2011年版数学课标对实验稿数学课标在如下八个方面作了修改。
(一)对数学意义的修改2011年版数学课标将数学意义表述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对数学课程性质的修改一是将其作为前言部分的第一大点提出;二是作了更确切的表述。
2011年版数学课标将数学课程的性质表述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2011年修改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2011年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
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
《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设计理念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版小学数学新课标有哪些变化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如下: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五、“双基”变“四基”2001年版:“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011年版“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六、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七、课程内容的变化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八、实施建议的变化不再分学段阐述,而是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建议。
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主要体现在:1、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
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首页机构概况资源中心研修导航教育科研招考信息基础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职成教育民办教育学校主页留言板实践活动《上学时间》教学设计发表时间:2012/10/16 14:39:49访问次数:227实践活动《上学时间》教学设计活动内容:记录自己在一个星期内每天上学途中所需要的时间。
活动内容分析:《上学时间》是我校自编的数学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第3课的教学内容。
这个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先调查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到结论;如果把记录时间精确到分,可能学生每天上学途中需要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感悟数据的随机性;更进一步让学生感悟虽然数据是随机的,但数据较多时具有某种稳定性,可以从中得到很多信息。
学生情况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数据的调查、搜集、整理、分析和应用能力还比较差,需要教师、家长加强指导。
活动目的:1.主要考察学生对数据的调查、搜集、整理、分析、计算能力;对所学知识的应用等综合能力。
2.活动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认真做事的习惯。
活动重点:如何测量时间和作记录。
活动难点:对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
活动准备:钟表、课件、调查表。
活动过程:一、指导学生如何测量时间和作记录,启发学生先设计调查方案。
例如:事先调整家里钟表的时间,使其和学校钟表的时间保持一致;在调查期间需要保证每天上学途中的行为尽量一致;作为参照,也可以记录放学回家的时间;等等。
(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做事的习惯)。
通过对以上调查数据的分析可得出:1.从我家到学校大约用()分钟;2.比较合理地安排上学时间应该是:上午我()时()分从家出发,下午我()时()分从家出发。
角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冀教版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地活动中,我进行了冀教版二年级上册56~58页《角的认识》一课的教学展示。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1、通生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
2、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或大小不同的角。
3、能在长方形、三角形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围绕着这样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设:来看一幅图(出示图)这幅图上有许多我们认识的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把你发现的图形用你手中的小棒摆出,教师巡视)摆完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摆了哪些图形?分别用了几根小棒?(全班汇报交流)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长方形;三根小棒摆成了一个三角形;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正方形;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菱形;两根小棒摆成了一个角;报,教师把用两根小棒摆成的图形,放在投影上展示.呈现的用四根、三根、两根小棒进行再加工,为学生提供一个十字路口的情景图,图中蕴含了很多图形,让学仔细观现的图形用小棒摆出来,这个开放情境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新的挑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图形,同时拉进了联系。
)过大家的认真观察、积极动脑,我们摆出了许多图形。
其中像这样用两根小棒摆出的图形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图形呢?角就是这两根小棒相夹的部分。
请大家也像这几位同学这样用两根小棒摆成一个角。
拼完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哪得角用手势告诉老师。
摆角、指角、用手势比划角,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为下面进一步基础。
)体验才大家用小棒拼得角都是固定的角,下面大家想不想做一个可以活动的角,请大家用准备好的两条硬纸板和一个图钉(学生操作)的角举起来,同学们做的都不错!请大家像老师这样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你同桌说一说。
现移动一条硬纸板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我发现移动一条硬纸板可以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现两条纸板的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
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符合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通过同桌交流,发现并进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条硬纸板都可以形成哪些角呢?请大家举起来(找几人回答)同桌互相比较一下谁得角大?谁的角小?也就是说可以形成这几种类型的角(电脑出示实物图)如果把这几种角画下来是这样的(电脑出示角)这就是角,我、它叫角2、它叫角3。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两条直线叫角的两条边(出示)这个点叫角的顶点。
过大家的积极动脑认真操作我们认识了角,并制作了一个活动角,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折纸的游戏好不好?请大家用准一个角,折完后,同桌互相说一说哪是角的边,哪是角的顶点?找4—5人展示)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安排用彩纸折角的游戏,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角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地方有角,谁来说一说你在哪见过角?(指名说)生活中找角,把数学知识扩展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学生情绪一下子调动了起来,从教室中找出了许多角,并能笔画然找出了许多角,但学生仍有语言未尽的感觉。
)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个角?学生认真观察说一说应怎样画,请大家打开书58页,自己试着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指一指角的应用材58页2题。
同桌互相说一说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讨论”栏目,哪些图形里有角,哪些图形里没有角?说明理由。
回想《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本节课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精神,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现了以下几点:放手,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同桌小组交流,使学生经历了学习过程。
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活动,使他们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以己的认知。
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
通过几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如: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三个角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性,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经历了认识角的过程。
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放手,才有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为了学习的主人。
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在情境创设时,我改变了3根、2根小棒摆图形,而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十字路口的生活场景,图中蕴含了大量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把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了起来,他们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摆出了各种图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这一情景的创设为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拉进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主要体现在:1、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
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2. [案例描述]课堂上当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交流,前排的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一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
答:片面追求合作学习,重议轻思,生无独立思考,要先思后议;重说轻听,听有利于取长补短,引导学生倾听,做文明的小听众;重说轻评,忽视了学生与学生的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注意独立思考(20—30秒)听他人说什么注意让学生评价。
合作学习不仅是相互说说,而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