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用)

合集下载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题解《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

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

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

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

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

句解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

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

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

“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岭。

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

“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

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

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

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

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

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

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长传。

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气象不凡。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注释及译文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注释及译文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释】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zǐ)归人,汉元帝时宫女。

竟宁元年(前33年),昭君被嫁给匈奴首领呼韩邪(yé)单于(chányú),后死于匈奴。

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

尚:还。

紫台:皇宫的别称。

连:联姻。

朔漠:北方的大漠。

青冢(zhǒng):指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

传说当地多白草,而只有昭君墓上长满青草,故名。

画图省识春风面:汉元帝时,昭君因为不肯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而被故意画得很丑。

当时皇帝纳妃主要靠宫廷画师的画像,因此很多宫女都去贿赂毛延寿。

昭君因为自告奋勇去匈奴,让毛延寿东窗事发,而被斩首。

省识:未仔细辨认。

环珮(pèi):古代女子的配饰,这里代指昭君。

千载:千年。

胡语:这里指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

怨恨:愁怨和遗憾的心情。

【大意】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

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

当年的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就再也没有回来。

最后身死异乡,只留下一座长满青草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

单凭粗略的画像,怎能辨出昭君的青春美貌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环珮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

千年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遗憾深深,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愁怨。

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创作的准备期: 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的雄心壮志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怀古咏史诗
1怀人伤己 对比失落 同病相怜 2怀古伤今 昔盛今衰 物是人非 3理性思考

明确目标
2.再读诗歌,弄清史实,知人论世,体味 思想情感
2.再读诗歌,弄清史实,知人论世,体 味思想情感
昭君 杜甫
因李林甫的“野无遗贤”, 在京羁留十年
画图省识春风面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此诗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 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物是人非给 物,作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 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 常。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或 考。 忧国伤时,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分类:3.理性思考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
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 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 意义,后人誉其诗为“诗史”。 在诗歌艺术上,他融合众 长,兼备诸体,形成反复咏叹、 沉郁顿挫的风格,对后世影响 很大。他的律诗在唐代诗人中 最为出色,他首创的“即事名 篇”的乐府诗,直接推动了中 唐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 对后世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影 响很大。
怀人伤己
明确目标
3.背诵诗歌,归纳鉴赏方法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古诗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古诗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古诗赏析《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

其三是苏轼路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发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一作:月夜环佩一作:环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

王昭君
李白 昭君拂玉鞍, 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 明朝胡地妾。
李白的这首诗表达重点在哪? 一是啼,伤悲;二是汉与胡,怨恨
历代文人诗词
• 大汉族文人的哀怨美学
(历代有600多首诗词,80多种杂剧或传奇, 成为摆放在昭君墓前的哀怨的祭品)
探究各材料侧重点分别在哪、为何有不同
A、《汉书元帝传》、《汉书匈奴传》记载 极简单:王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人,名嫱, 字昭君。(后人又称明妃。)元帝宫人。竟 宁元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美人为阏 氏,帝予昭君,以结和亲。昭君戎服乘马, 提琵琶出塞。入匈奴,号宁胡阏氏(安定胡 人的王后)。生一男。呼韩邪死,子复株若 单于立,复妻昭君,生二女。卒葬于匈奴。 此后数十年,北边太平无事。
思辨性阅读的方法和原则
• 占有、比较 • 辨析、评价 • 质疑、反省
总结提升
• 历史总是令人敬畏的,也总是会勾起人们无限 的遐思,唐太宗曾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在历史面前,我们每 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也能看见自己 的影子。
• 历史是充满人文色彩的,你从什么角度来看待 它,它就会告诉你怎样的答案!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 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 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 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 华州司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悔之不得复止。良久,太息曰:“朕已误 矣!”遂以与之。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 •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 说,毕竟是一种不幸。 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 的呢?
一去紫台连朔漠
怨 独留青冢向黄昏 恨
环珮空归月夜魂
画图省识春风面
远嫁异邦

远葬他乡
治 者

月魂空归,思念 昏
故乡的幽怨。 庸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 怨恨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 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 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 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 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 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 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 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 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 融的意境。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 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 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意思?
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
对偶又极精确。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叹老嗟病,实则是诗人忧时愤世、国难 家愁、心情悲苦的实录。
登高
• 风急天高猿啸哀, •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 潦倒新停浊酒杯。
学以致用:
请分别从下列几个角度尝试鉴赏本诗:
景色、情感、写作手法
景色:春色宜人,苍翠葱郁 ,寂寞冷清

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
毛延寿一颗丧父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 冷宫人,一纸和亲书让她的美埋葬在呼韩邪 单于父子的怀抱。
题解:
从标题《咏怀古迹(其三)》中能了 解到哪些信息?
题解:
济世之志、唐玄宗、左拾遗、安史之乱、 唐肃宗、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房琯、获刑疏远、漂泊西南 杜甫一生漂泊无依,心怀家国却报国无 门。杜甫借写昭君之怨,实写一己之恨,引 用古迹,追思历史,书写自己一生飘零、功 业无成之感。
课外拓展:
昭君出塞图 吴师道
平城围后几和亲,不断边烽与战尘。 一出宁胡终汉世,论功端合胜前人。
王昭君从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出发,不惜牺牲 个人幸福,换取北部边疆的和平安宁。出塞和亲, 使边塞烽烟熄灭,解除了广大人民的征战之苦。
群山万壑 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 。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 。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 。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廖仲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雨,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杜甫《咏怀古迹》之三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像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

”亦与此意相接近。

究竟谁是谁非,如何体会诗人的构思,须要结合全诗的主题和中心才能说明白,所以留到后面再说。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

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咏怀古迹解读

咏怀古迹解读

《咏怀古迹(其三)》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抒情诗,通过对王昭君的生平的描绘,表达了杜甫对这位古代女子的同情和感叹,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这首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首先,诗人在开头就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描绘了王昭君的出生地和成长环境,表现了环境的恶劣和昭君的坚韧不拔。

接着,诗人用“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描述了昭君离开故土,远嫁异乡的情景,表现了昭君的孤独和无奈。

其次,诗人通过对昭君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和人性的理解。

昭君的遭遇让人同情,她的坚强和孤独让人感叹。

这不禁让诗人思考,历史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有些人是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思考人性和社会的本质。

再者,诗人通过描绘昭君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当今社会的看法。

昭君的遭遇让人想起了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如移民问题、民族关系、女性地位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思,需要我们以历史为鉴,寻求解决之道。

最后,诗人通过对王昭君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诗人感叹历史的无情,感叹人生的短暂,感叹命运的不可预测。

但是,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相信人类社会会不断进步,会不断解决各种问题。

总之,《咏怀古迹(其三)》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思考的诗。

诗人通过对王昭君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和人性的理解,对当今社会的看法,以及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它让我们思考人性和社会的本质,寻求解决之道,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象丰富,结构紧凑,韵律和谐,是杜甫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总之,《咏怀古迹》系列诗是杜甫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探索,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的思想和情感,更深入地探索人类社会的本质和未来。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篇一」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这首诗歌属于体裁,从内容上看属于题材。

(2分)(2)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昭君怨恨什么?借昭君的怨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七言律诗,咏史诗。

(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写出了昭君远嫁他乡,独葬异乡的怨恨。

“画图省识春风面”写出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环佩空归月夜魂”写出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

总之,昭君悲剧的根源怨恨的根源就是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3)这首诗通过写王昭君美貌无人识、远嫁大漠、孤苦无依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叹。

赏析:《咏怀古迹其三》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诗歌。

这首诗吟咏了王昭君等人在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这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组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这首诗由写昭君村开始,进而写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后突出昭君的怨恨。

表面看来,好像是咏昭君而非咏怀,实际上还是咏古迹以感己怀。

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

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代: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一作:月夜环佩一作:环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至今留存。

皇宫离开去到那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赏析】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咏怀古迹

咏怀古迹

咏怀古迹(其三)【作者】杜甫【朝代】唐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珮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赏析】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这首诗歌属于体裁,从内容上看属于题材。

(2分)(2)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昭君怨恨什么?借昭君的怨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七言律诗,咏史诗。

(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写出了昭君远嫁他乡,独葬异乡的怨恨。

“画图省识春风面”写出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环佩空归月夜魂”写出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

总之,昭君悲剧的根源怨恨的根源就是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3)这首诗通过写王昭君美貌无人识、远嫁大漠、孤苦无依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叹。

二:16.诗题中的“古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1分)17.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首联中的“赴”字化静为动,为三峡雄奇的山势增添了灵动感。

B.诗的颔联雄浑悲凉,“朔漠”、“青冢”写尽王昭君一生的悲剧。

C.这首诗借王昭君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对薄命红颜的深切同情。

D.杜甫写昭君的孤苦悲怨,也寄托了他的身世和爱国思乡之情。

18.明人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这里不适合也不协调。

《咏怀古迹 其三》

《咏怀古迹 其三》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 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 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 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 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这首诗作者是如何借昭君之事来抒 发自己的情怀呢?
绝代佳人 才华横溢 画图省识 不分忠佞 远离汉宫 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 漂泊西南 夜月魂归 有家难回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小组讨论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 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 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 合、不协调的。你觉得是否恰当呢?
恰当。 1、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 此雄奇的山水,才能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 的、不平凡的女子。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 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 窕红颜”,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 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2.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 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需要巨大的勇 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就是她那坚强 性格的特征。
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步骤:
➢ 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弄清史实)
➢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
(体悟感情)
➢ 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先分析了诗歌内容, 了解了昭君怨恨的原因,然后结 合写作背景,找到作者与昭君的 相似境遇,分析出作者的怨恨, 从而得出了全文的主旨,也就是 悲昭君以自悲。并通过这首诗总 结了鉴赏怀古诗的步骤。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 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 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 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 的故乡,可见其思念故国之心是多么 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

咏怀古迹(其三)(实用版)

咏怀古迹(其三)(实用版)

“可怜”的意思是什么?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提示:可惜;诗人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 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背诵全诗
再见!
注音
万壑(hè) 赴(fù)荆门 明妃(fēi) 朔(shuò)漠 青冢(zhǒng)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感知大意
首联: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颔联: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颈联:由咏史转向了抒情与议论, 揭示了昭君悲剧的根源. 尾联:点明昭君的怨恨.
结合下面诗句概括出王昭君的形象。
画图省识春风面 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珮空归夜月魂 分明怨恨曲中论
王昭君的形象特点
画图省识春风面——美丽 独留青冢向黄昏——孤独 环珮空归夜月魂——思乡 分明怨恨曲中论——怨恨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西京杂记》: “元帝后宫既多,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 。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其貌,独不肯与。画工 乃丑图之,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帝按 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 ,而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 毛延寿弃市。”(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 )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恨
寄寓了对王昭君的深厚同情,也 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 展的怅惘不平之情。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 以自悲也”
怀古咏史诗:
咏史诗是以吟咏和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 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 发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歌。 由于这类诗歌都以古人、古事、古迹为描写对 象,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 苍劲悲凉,所以并称咏史怀古诗。

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
空旷凄清的画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 字是这句的关键,如何理解?颈 联两句和颔联两句有何联系?
探究情感: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 “悲昭君以自悲也”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诗人入长安,羁留十 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 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又因上 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 司功。他远离故乡,“飘泊西南天地间”;政治 上又郁郁不得志,可谓是入朝见妒.
兴海中学
《咏怀古迹》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Nhomakorabea咏 一古迹。
内容:叹庾信之萧瑟,伤宋玉之空文 藻,悲王昭君之怨恨、感怀蜀主身后 之虚无、叹惋诸葛孔明之大功不成。
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在这首诗当中,你读 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
昭君在汉元帝的深宫时,不过是个 失宠的宫女,她风光出赛,做了千 里草原上最尊贵的国母,对于我们 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他应该是 草原上最幸福的那个人,又何来怨 恨之说呢?她怨什么?你是从哪些 诗句中读到的?
佳句赏析:
这首诗歌中,颔联对仗非常 工整,大家一起来鉴赏。
生 离 汉 宫
写尽昭君一生的悲剧 一 独 对比 去 留
生前的寥落 死后的孤寂 对比 紫台 青冢 (悲) 富丽繁华 荒凉冷落
死 葬 异 域
不 幸 、 孤 写出塞之景 连 苦 朔漠
孤 寂 、 向 写思汉之心 冷 落 黄昏
朔漠指无边无际的北方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 这里更主要指空间,即笼罩四野的昏黄时分的天幕。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佩空归夜月魂
远嫁异邦 远葬他乡 月魂空归,思念故 乡的幽怨
画图省识春风面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一怨 :有倾国倾城之色,入宫却不得宠幸。 二怨 :远嫁异域,怀念故土 而永不能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王昭君》:“昭君拂玉鞍,上 马啼红颜。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 道,天涯去不归。” 白居易《昭君词》:“汉使却回凭寄 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 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吴雯《明妃》: “天心特为留青冢, 春草年年似汉宫。”
《明 妃 曲》-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 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 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 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 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 格的象征。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试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 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 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后半部写昭君在蒙古仍是关心祖国 的,但是,“万里家人传消息,好在毡城 莫相忆”。就是说,安慰来自家人,而非 宫廷。宫廷呢?“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 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这才是诗的主题。 玩弄、遗弃女子,历代帝王皆如此,古今 中外,概莫能外。“南北”者即中外。 这样,王安石就提出一个社会制问 题,虽然他没有解答。这层意思,比“和 亲事却非”的论点高得多了;而白居易的 “黄金何日赎娥眉”则简直不象话。
杜甫
点击概念
• 咏史诗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 讽刺时事的诗歌。 • 怀古诗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 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 诗。
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 贤愚而己。”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 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 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崔诗“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刘诗“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借景抒情、比喻 对比、反问
迁移扩展:
同样是“昭君出塞”的事迹,杜甫笔下的昭君 是一个把“出塞”引为一生憾事、满腹“怨恨” 的昭君,而在唐•张仲素《王昭君》:“仙娥 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 多。”明•莫止《昭君曲》:“但使边城静, 娥眉敢爱身。千秋青冢在,犹是汉宫春。”这 两首诗中,却是赞扬昭君出塞的功效的。的确, 昭君出塞功不可没,正如翦伯赞所言:“汉武 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通烽烟。何如一曲琵琶 好,鸣镝无声五十年。”昭君成了一个为了祖 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而义无反顾、欣然前往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 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 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 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
自悲也”
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 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 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 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 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 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 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 感慨。
这首诗 给我们塑 造了一个 什么样的 人物形象?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昭君怨恨 什么?
找出点明昭君感情的词语
一去紫台连朔漠 远嫁异邦 远葬他乡 月魂空归,思念 故乡的幽怨
对画工可耻行为的怨恨 对君王昏庸的怨恨
怨 恨
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珮空归月夜魂 画图省识春风面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 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 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 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 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 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 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
崔道融的诗同情西施,为西施 个人鸣不平,立意较浅。 罗隐的诗写出了“家国兴亡自 有时”的自然规律,立意较深。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 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 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 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 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 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 “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 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 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 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 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 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 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 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 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 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 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 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 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 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 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 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 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 折人心!
分明怨恨曲中论。
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 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 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 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曾经凭着画工画的画 像怎能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 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 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 恨之情。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 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 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 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 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 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 尽致。
《咏怀古迹(其三)》题 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 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 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 不符?
鉴赏怀古咏史诗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 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 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3.咏史有何现实意义。(把握主旨)
咏怀古迹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的所 (描 弄写 清的 史古 实人 )、 往 事 是 怎 样

鉴 赏 咏 史 诗 三 步 骤
学以致用:
西施滩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 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西施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注:据《史记》载,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困于 会稽,派大夫文种贿赂吴国太宰伯嚭,送宝器,美女 (西施在其中)到吴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 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 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 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 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 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 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 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 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 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 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 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 的何在?
• 同样,关于其思念汉室,王安石并 不就事论事,作一般的悲悯之语, 而是展开视野,由明妃联想到更多 的女子,由在北的失意联想到在南 的失意,而言外之意,则又由美女 的失宠联系到才士的不遇,以对昭 君个人的强为宽解翻转出广阔的人 生主题,揭示了封建时代“人生失 意”的普遍性与无可奈何。
• 王安石这一立论易犯胡汉不分、内外无 别之嫌,尤其是第二首中的“汉恩自浅 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更容易给 人丧失民族立场之感。自南宋以来,王 安石这两首诗就不断招致非议。其实批 评者都误解了王诗本意。王诗旨在推陈 出新,这里面既有作为大政治家对人生 独立思考的深度,有个人好为异论的性 格作用,又有为文宜奇不宜平的创作通 则。
总结:
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 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 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 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 或借古以讽今之作。
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 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 间的连接点。
(这 分种 析态 技度 巧运 )用 什 么 方 法 表 达

态事为 度 什 ? ( 么 诗 体 要 人 悟 写 在 感 这 诗 情 个 中 )表古 人 现这 出段 什往 么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 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 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 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 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 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 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4.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 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 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名句赏析: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