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菌素类药物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头孢菌素药物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研究与展望

头孢菌素药物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研究与展望

头孢菌素药物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研究与展望引言: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由免疫系统攻击人体正常组织和器官而引起的疾病,常见的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银屑病等。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头孢菌素药物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的潜力,为了更好地了解头孢菌素药物在该领域的应用和未来的发展,本文将从头孢菌素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头孢菌素药物的作用机制头孢菌素药物是一类半合成抗生素,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而发挥药效。

然而,在研究中发现,头孢菌素药物不仅具有抗菌作用,还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头孢菌素药物能够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影响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免疫细胞的增殖等,从而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展和治疗产生影响。

二、头孢菌素药物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近年来,头孢菌素药物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受到了广泛关注。

研究表明,头孢菌素药物可以降低免疫细胞的活性,减少炎症反应,从而缓解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症状。

例如,一些研究显示头孢菌素药物可以显著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肿胀和疼痛,同时减少疾病的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

此外,头孢菌素药物还被发现可以减少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自身抗体水平,改善皮肤损伤和器官功能。

三、头孢菌素药物的潜在不足和挑战尽管进行头孢菌素药物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积极结果,但仍然存在一些潜在不足和挑战。

首先,头孢菌素药物可能存在耐药性的问题,这可能会导致治疗效果的下降或疾病的复发。

其次,头孢菌素药物的免疫调节作用可能会影响正常的免疫功能,引发免疫抑制和感染等副作用。

此外,头孢菌素药物在不同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可能存在差异性,需要进一步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研究和优化。

展望:未来,头孢菌素药物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研究仍然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潜力。

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探索头孢菌素药物的作用机制,深入了解其免疫调节作用的分子基础,从而优化药物的设计和应用方法。

头孢菌素的发现与研究进展

头孢菌素的发现与研究进展

头孢菌素的发现与研究进展导语:头孢菌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多种细菌感染具有显著疗效。

本文将从头孢菌素的发现历程、药理学特点以及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头孢菌素的发现历程头孢菌素是由真菌Cephalosporium产生的一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于20世纪50年代初首次被发现。

当时,一位意大利研究人员在一家意大利酿酒厂的废料中发现了Cephalosporium真菌,进而发现了一种新的抗生素,即头孢菌素。

头孢菌素的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并迅速成为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二、头孢菌素的药理学特点1. 广谱抗菌活性: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它可以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通过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胞壁合成酶,破坏细菌细胞壁结构,从而达到抑制细菌生长的效果。

2. 耐药性问题:随着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对头孢菌素的耐药性也逐渐出现。

一些细菌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等酶类来降解头孢菌素,从而降低了其抗菌活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不断改进头孢菌素的结构,开发出了新的头孢菌素类似物,如第三代和第四代头孢菌素,以提高其抗菌活性和耐药性。

3. 安全性:头孢菌素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出较好的安全性。

虽然头孢菌素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如过敏反应和肝功能损害等,但在适当的剂量下,大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此外,头孢菌素与其他抗生素相比,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较小,不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三、头孢菌素的研究进展1. 结构改进:为了提高头孢菌素的抗菌活性和耐药性,研究人员通过对头孢菌素结构的改进,合成了一系列新的头孢菌素类似物。

这些新的头孢菌素类似物具有更广谱的抗菌活性,对耐药菌株的杀菌效果更好。

2. 药物联用:为了克服头孢菌素的耐药性问题,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头孢菌素与其他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例如,头孢菌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使用可以提高对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治疗效果。

3. 抗菌机制研究:近年来,研究人员对头孢菌素的抗菌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合成进展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合成进展
116.
[6]Lieber,C.M.Nanoscale
Future
Sci骶andT讪蒯ogy:跏ilding
iIl
Big
[10]刘吉平,郝向阳.纳米科学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34—42.
f髓n SfI诅u nin擎[J】.MRS Bdl.2003.28:486—491. alemistry;wiley—In—
[8]杨卫,马新玲,王宏涛,等.纳米力学进展[J].力学进展,2002,
32:16l一174.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合成进展
严阳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100193)
关键词:
头孢菌素/类似物和衍生物;硫酸头孢匹罗;头孢喹诺;盐酸头孢吡肟 T(M6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18(2009)0l一0078一02 三甲基碘硅烷(TM—SI)存在下进行取代反应,然后再与化合 物3在碱性条件下缩合,该法收率较好,但操作繁琐;另一些 采用的是第二条路线【3,4|,以头孢噻肟酸在大量TIⅥSI的作用 下与2,3一环戊烯并吡啶缩合得头孢匹罗氢碘酸盐,后者再通 过离子交换树脂中和氢碘酸后,与硫酸成盐得硫酸头孢匹罗。 1.2对硫酸头孢匹罗现有合成路线的改进 在现有的主要
下改进:(1)三甲基碘硅烷对水极其敏感,长期保存易变质,价 格也相对较高,文献中多直接应用。采用价廉的六甲基二硅 烷和碘直接反应,反应时间短,转化率高且无副产物。(2)采 用阴离子交换树脂AmbefIite LA一2中和头孢匹罗二氢碘酸 盐的碘化氢,但该树脂价格昂贵且国内不易购得,故有研究人 员选用国产价廉的717型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作为替代品, 效果良好…。 另外,有研究人员根据已有合成路线设计出新的路线:用 稳定价廉的7一氨基头孢烷酸为原料,在5倍当量的三甲基 碘硅烷(TMSI)作用下与6倍当量5,6,7,8一四氢喹啉反应, 得到7一氨基头孢喹诺(7一A(Ⅺ)的氢碘酸盐,产品不经纯化 直接与AE活性酯反应,与硫酸成盐即可制得硫酸头孢喹诺, 总收率51.9%【7I。其化学反应如下。

酶法合成7-ACA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酶法合成7-ACA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批量上传,尽在:/item.htm?id=9176907081 酶法合成7-ACA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芮菊1张体磊2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济宁272100摘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制药工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相关产品的酶法合成备受关注;酶法合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显著提高了合成效率,减少了三废排放。

综述了近年来酶法合成7-氨基头孢烷酸(7-ACA)、头孢唑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定的合成方法。

关键词头孢菌素;酶法合成;7-ACAProgress in enzymatic synthesis of 7-ACA and cephalosporinsRui Ju1Zhang Ti-Lei 2Abstract Cephalosporins antibiotic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Enzymaticsynthesis β-lactam antibiotics could decline the generation of waste and the cost of production remarkably.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recent progresses of enzymatic semi-synthesis of 7-ACA、c efazolin、cefalexin and cefradine. Keywords cephalosporin; enzymatic synthesis; 7-ACA酶法合成技术始于20 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初, 经过30 多年的发展,目前酶缩合反应技术、产品分离以及固定化酶技术等方面取得很大的发展, 配套技术日益完善, 具备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条件, 全球著名的ß-内酰胺抗生素生产厂家如荷兰DSM 公司已有酶法合成的商品头孢氨苄、阿莫西林等产品面世。

头孢菌素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研究进展

头孢菌素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研究进展

头孢菌素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研究进展摘要:头孢菌素是一类广泛应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广泛的使用和排放正逐渐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

本文将重点讨论头孢菌素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研究进展,涵盖头孢菌素的污染来源、降解途径、治理技术等方面。

通过综合梳理相关研究文献,以期为解决头孢菌素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引言:头孢菌素是一类广泛应用的抗生素,在医疗和养殖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其使用和排放正逐渐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

研究表明,头孢菌素的排放不仅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还可能引发抗生素耐药问题。

因此,研究头孢菌素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进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头孢菌素的污染来源:头孢菌素的主要污染来源包括医疗废水、养殖废水以及头孢菌素制药工艺中的废液等。

其中,医疗废水是头孢菌素的重要排放源,由于医院对头孢菌素的临床使用较多,废水中含有较高浓度的头孢菌素。

此外,大规模的养殖业也是头孢菌素的重要来源之一,大量的头孢菌素被用于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养殖废水中的头孢菌素含量也很高。

头孢菌素的降解途径:针对头孢菌素的降解途径主要包括生物降解和化学降解两种方式。

生物降解是指利用微生物或酶的作用使头孢菌素分子发生降解反应,常见的降解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藻类等。

化学降解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氧化、还原、光解等化学反应使头孢菌素分解成无害的物质。

目前,针对头孢菌素的降解技术主要集中在生物降解方面,利用特定的降解菌株进行废水或土壤中头孢菌素的降解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头孢菌素的治理技术:在头孢菌素的治理技术方面,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和高级氧化技术等。

物理化学处理主要通过吸附、膜分离和光催化等方式去除头孢菌素,这些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效果明显的特点。

生物处理则是利用微生物降解头孢菌素,其中包括传统的活性污泥工艺和新兴的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

高级氧化技术主要通过产生高氧化电位或自由基来快速降解头孢菌素,其中包括紫外光、臭氧和过氧化氢等。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聚合物杂质研究进展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聚合物杂质研究进展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聚合物杂质研究进展摘要: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聚合物杂质易诱发过敏反应,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随着分离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聚合物杂质结构、反应机理认识加深,聚合物杂质的质控理论由总量控制转为对指针性聚合物杂质进行精准控制。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该领域的发展,探讨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聚合物杂质质控的分析方法、结构研究的进展,提出了仍需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聚合物杂质;研究进展引言头孢菌素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疗效高、耐酸碱性强、抗腰鞭毛虫能力强、敏感性低、副作用少,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过敏反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过敏反应的发生与头孢菌素的研究和生产过程、污染程度和难以避免的污染类型密切相关。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过敏反应机理和过敏反应的初步安全性评价方法。

1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概况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将7-ACA具有弱抗菌作用的天然头孢菌素c分离后化学修饰而形成的半合成抗生素,临床上用于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等。

1945年首次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研究,于1963年正式应用于临床实践,并根据临床应用情况不断改进,目前已经经历了四代。

第二代头孢菌素在第一代基础上添加氧基,大大提高了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第三代头孢菌素延长了抗铜绿假单胞菌的半衰期,大大提高了其活性。

同时也降低了对肾脏的毒性和副作用。

第四代头孢菌素是与前三代相比进步最大的一代,以第三代为基础进行了改进,不仅具有前三代的优点,而且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外膜穿透速度更快,比β-内酰胺酶更稳定,与pbps的亲和力更强。

新一代头孢菌素在抗菌活性和抗菌谱上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脓毒症和严重感染的治疗。

2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过敏又称抗原性物质,主要是指由于药物分子分解或聚合而形成的不纯化合物和大分子(如多肽、蛋白质和聚糖)所产生的有害影响。

头孢菌素类母核是7-氨基磷酸,两个侧链活性取代基R1和R2,水解后的主要产物是侧链R1,因此我们认为侧链R1是头孢菌素过敏的主要抗原决定因素,已得到许多研究者的证实。

头孢西酮钠研究进展

头孢西酮钠研究进展

头孢西酮钠研究进展头孢西酮钠为半合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肠胃道感染等敏感菌引起的感染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本文从头孢西酮的结构、用法用量、合成方法、制备工艺、含量测定等方面来概述,为其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标签:头孢西酮;结构;合成方法;制备工艺;含量测定急性呼吸道细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病,可以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

目前,各种不同类型的头孢类化合物依然是临床上用于治疗该类疾病最为广泛的药物之一。

其中的头孢西酮钠(cefazedone sodium)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E Merck,Darms tadt实验室开发的制剂,为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1979年,由E默克公司率先在德国上市,其后在周边国家及韩国、罗马尼亚等国家及台湾地区上市。

头孢西酮钠为半合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主要通过干扰和阻止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达到抑制和杀菌的目的。

对于临床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部分厌氧菌均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可用于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肠胃道感染及妇科、腹膜、皮肤、软组织和整形外科等敏感菌引起感染的治疗[1-2]。

1 结构头孢西酮钠化学名称为:(6R,7R)-3-(5-甲基-1,3,4-噻二唑基-2-巯甲基)-7- (3,5-二氯-4-吡啶酮-1-乙酰基胺基)-8-氧代-5-硫杂-1-氮杂双环[4.2.0]辛-2-烯-2-羧酸钠盐。

化学结构式如图1。

2 适应证及用法用量适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各种感染如肺炎及其他下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胆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败血症腹膜炎盆腔感染等后两者宜与抗厌氧菌药联合应用可供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成人常用量一般感染1~2g/次,1次/12h;严重感染,2~3g/次,1次/8h。

接受血液透析者透析后应补给1次剂量成人剂量不超过9g/d 但在免疫缺陷患者有严重感染时,剂量可加大至12g/d。

小儿常用量,50~200mg/kg·d,分2~3次静脉滴注制备肌内注射液每克药物加灭菌注射用水2.8ml及12%利多卡因注射液ml 其浓度为250mg/ml 静脉徐缓注射者,药物加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40ml/g溶解;供静脉滴注者,取1~2g头孢哌酮溶解于100~200ml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或其他稀释液中最后药物浓度为5~25mg/ml ,头孢哌酮的钠含量为1.5mmol(34mg)/g。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菌素C的研究进展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菌素C的研究进展
21 年 第1期 00 7
SI C &TC N L G FR AIN C N E E H O O YNO M TO E I
0 科教前沿0
科蔓 毒信息
/ F酰胺类抗生素头孢菌素 C 3 ̄ - 的研究进展
杨 亚 利 ’ 徐 智 策 张 志艳 。 张雪梅 。 ( . 家庄工 大生 物制品 有 限公 司 河北 石家庄 0 0 1 ; . 1石 5 0 8 2河北科 技大 学化 学与 制药工程 学 院 河北 石家庄 0 0 1 ; . 5 0 8 3河北 化工 医药职 业技术 学院 河北 石家 庄 0 0 2 ) 5 0 6
a rmo im 0 -8b igtesa t gsri,tefnn nain po esh sb e tde yn t rlbe dn n ce nu Z1 7 en h tr n tan h e e tt rc s a e n su id b aua re ig a d UV—mu ae ei n d ter slsa i 0 tg n ss,a h eut s flo . ep p rrc u t h rgesa d temak to i e cie e h ls oi olws Th a e eo nstepo rs n h r e f sd srb d c p aop rn C.
( .hj z u n n d ilgcl rd cs .L d,hj z u n bi0 0 1 ;.e a t n fC e c l n h r cu cl 1 iah a gGo g aBoo ia o u t , t S iah a gHe e,5 0 8 2D p rmeto h mi dP ama e t a S i P Co i aa i En iern , bi iest fS n ea dTeh oo yS i ah a gHee,5 o 83He e h mia n h r cu cl l g, gn eigHe e v ri o de c n c n lg ,hj z u n b i0 0 l ;. b i e cl dP a ma et a l e Un y i C a i Co e S iah a gHe e,5 0 6 hj z u n b i0 0 2 ) i

头孢菌素类药物在老年患者中的安全性研究

头孢菌素类药物在老年患者中的安全性研究

头孢菌素类药物在老年患者中的安全性研究引言: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多种细菌感染有效。

然而,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老年患者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头孢菌素类药物在老年患者中的安全性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在老年患者中的安全性研究进展。

1. 老年人药代动力学变化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影响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变化,如肝脏和肾脏功能的下降,可能导致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变化。

研究发现,老年患者的肝脏代谢能力降低,可能导致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半衰期延长,药物浓度升高。

此外,老年患者肾脏功能下降,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排泄减慢,可能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因此,对于老年患者,应该根据肝肾功能调整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间隔。

2. 头孢菌素类药物在老年患者中的不良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过敏反应、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损害等。

老年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可能更容易出现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药物热等。

此外,头孢菌素类药物在老年患者中也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如肝酶升高、黄疸等。

对于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使用应谨慎,因为药物在体内的积累可能导致肾功能进一步受损。

3.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剂量调整策略针对老年患者的药物剂量调整策略是确保安全性的重要措施之一。

根据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状况,可以进行如下调整:对于肝功能受损的老年患者,应减少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剂量,延长给药间隔;对于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应根据肾小球滤过率调整剂量,避免药物的积累。

此外,老年患者的体重通常较低,因此在计算剂量时需要考虑体重因素。

4. 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安全性评估为了评估头孢菌素类药物在老年患者中的安全性,一些临床研究已经开展。

这些研究通常包括老年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以及临床疗效评估等方面。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头孢菌素类药物在老年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开发历程与研究近况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开发历程与研究近况

VS
详细描述
第一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唑啉、头孢氨苄 等,它们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强的抗菌 作用,但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效果较弱 。此外,由于其肾毒性较大,不适用于肾 功能不全的患者。
第二代头孢菌素的开发
总结词
第二代头孢菌素的开发是在第一代头孢菌素的基础上进行的,增强了其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效果,同时降低 了肾毒性。
02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按照发展 历程和化学结构可分为四代, 包括头孢氨苄、头孢克洛、头 孢噻肟和头孢哌酮等。
03
每一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都 有其特定的抗菌谱和临床应用 特点。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抗菌机理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通过与细菌细胞壁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s)结合,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达到抗菌的目 的。
耐药性监测
加强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耐药 性监测,及时发现耐药菌株,为 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深入研究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与 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避 免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风险。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详细描述
第三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它们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都有很强的抗菌作用。此外 ,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肾毒性进一步降低,更适用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第四代头孢菌素的开发
总结词
第四代头孢菌素的开发是在前三代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增强了其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效果,同 时保持了其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作用。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开 发历程与研究近况》
2023-10-30
目录
•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概述 •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开发历程 •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研究近况 •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未来展望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一、概述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菌药物,自1948年被发现以来,因其广谱、疗效高、抗菌活性强、副作用小等优点,得到了临床的广泛关注。

随着细菌性感染疾病的增加和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出现了细菌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耐药性的升高及不良反应增多等情况,新型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研发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概述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自20世纪40年代发现第一种头孢菌素——头孢氨苄以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研究与应用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这类抗生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使之在抗菌药物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根据其抗菌谱、抗菌活性和肾毒性的不同,可分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和第五代头孢菌素。

每一代头孢菌素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领域,如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用于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治疗,而第三代和第四代头孢菌素则对革兰氏阴性菌具有更强的抗菌活性。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动学特性、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等方面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随着研究的深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例如,新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研发,为耐药菌感染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同时,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治疗效果。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也导致了细菌耐药性的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挑战。

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其抗菌机制、药动学特性和临床应用价值,还能为耐药菌感染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未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抗菌药物研发的不断创新,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研究和应用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

2.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重要性和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内酰胺类抗生素,自年首次发现以来,它们已成为全球抗击细菌感染的重要武器。

头孢菌素治疗中耐药菌的研究进展

头孢菌素治疗中耐药菌的研究进展

头孢菌素治疗中耐药菌的研究进展引言:头孢菌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

然而,由于长期和滥用使用,耐药菌株的出现成为头孢菌素治疗的重要挑战。

本文将探讨头孢菌素治疗中耐药菌的研究进展,包括耐药机制、耐药菌株的流行情况以及应对耐药菌株的策略。

一、耐药机制1. 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s):β-内酰胺酶是头孢菌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

这些酶能够水解头孢菌素的β-内酰胺环,从而破坏其抗菌活性。

目前已发现多种类型的β-内酰胺酶,如TEM、SHV和CTX-M等,它们在不同菌株中广泛分布。

2. 产生耐药突变:耐药菌株通过基因突变来改变头孢菌素的靶标或降低药物进入细胞的能力。

例如,靶标蛋白的突变可以减少头孢菌素与其结合的亲和力,从而降低药物的抗菌效果。

3. 药物外排泵:一些耐药菌株通过过表达药物外排泵来将头孢菌素从细胞内排出,降低药物在细胞内的浓度,从而减弱药物的抗菌活性。

二、耐药菌株的流行情况1. 革兰阳性菌耐药:耐药革兰阳性菌株对头孢菌素的耐药率普遍较高。

例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万古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已成为头孢菌素治疗的主要障碍。

2. 革兰阴性菌耐药:耐药革兰阴性菌株对头孢菌素的耐药率也逐渐上升。

肠杆菌科和铜绿假单胞菌等耐药菌株的出现使得头孢菌素的治疗效果大大降低。

三、应对耐药菌株的策略1. 开发新的头孢菌素类似物:通过结构改造和合成化学方法,研究人员不断努力开发新的头孢菌素类似物,以克服耐药菌株对传统头孢菌素的耐药性。

这些新型头孢菌素具有更高的抗菌活性和更好的稳定性,能够有效地抑制耐药菌株的生长。

2. 联合用药:联合使用头孢菌素和其他抗生素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

例如,头孢菌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联合使用可以有效抑制β-内酰胺酶的活性,增强头孢菌素的抗菌效果。

3. 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头孢菌素是预防和控制耐药菌株产生的重要措施。

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现及作用机理浅谈

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现及作用机理浅谈
头孢菌素与某些药物合用可增强 抗菌效果,如青霉素、氨基糖苷 类等。
降低药效
02
03
产生不良反应
与某些药物合用可能会降低头孢 菌素的疗效,如利福平、丙磺舒 等。
头孢菌素与某些药物合用可能引 发不良反应,如双硫仑样反应等。
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与防治
过敏反应
头孢菌素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急促等症 状,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新型头孢菌素的合成与优化
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可以进一步优化头孢菌素的化学结构,提高其抗菌活性、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同时,也 可以降低其副作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头孢菌素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
联合用药提高抗菌效果
为了增强头孢菌素的抗菌效果,可以将其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使用。这种联合用药的方式可以扩大抗 菌谱、增强抗菌活性,并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包括头孢噻吩、头孢噻啶等, 主要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 感染。
包括头孢呋辛、头孢克洛等, 对革兰氏阴性菌也有一定作 用,且对部分革兰氏阳性菌 的抗菌活性更强。
包括头孢曲松、头孢哌酮等, 对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强, 但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较 弱。
包括头孢吡肟、头孢匹罗等, 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多种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 菌都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头孢菌素与细菌细胞壁的相互作用
破坏细胞壁肽聚糖
头孢菌素与细菌细胞壁上的肽聚糖结 合,导致细胞壁缺损,水分由外环境 不断渗入高渗的菌体内,使细菌膨胀 变形死亡。
抑制细胞壁自溶酶
头孢菌素可抑制细菌自溶酶的活性, 阻止细菌自溶酶对细胞壁水解酶的激 活,从而破坏细菌的自溶机制。头孢菌素 Nhomakorabea耐药性机制
产生灭活酶
头孢菌素的应用领域
呼吸道感染

头孢菌素在动物模型中的实验研究

头孢菌素在动物模型中的实验研究

头孢菌素在动物模型中的实验研究引言:头孢菌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它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以及某些耐药菌均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头孢菌素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但其在动物模型中的实验研究并不多见。

本文将探讨头孢菌素在动物模型中的实验研究进展,以及其对动物模型中疾病的治疗效果。

头孢菌素的作用机制:头孢菌素作为一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杀菌作用。

具体而言,头孢菌素能够结合细菌的转位酶,抑制其对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这样一来,细菌的细胞壁就会受到破坏,导致细菌的死亡。

头孢菌素在动物模型中的实验研究:头孢菌素在动物模型中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抗菌活性以及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上。

一项针对小鼠感染的实验研究发现,头孢菌素对多种细菌感染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实验结果显示,头孢菌素能够有效地抑制细菌的生长,降低感染病灶的炎症反应,并且能够改善小鼠的生存率。

此外,头孢菌素还能够减少感染病灶中的细菌负荷,提高小鼠的免疫功能。

另外一项研究则探讨了头孢菌素在大鼠模型中对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效果。

实验结果显示,头孢菌素能够有效地抑制呼吸道感染的细菌生长,减轻炎症反应,并且能够改善大鼠的呼吸功能。

此外,头孢菌素还能够减少感染病灶中的细菌负荷,降低感染的严重程度。

头孢菌素的副作用:虽然头孢菌素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但其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一些实验研究发现,头孢菌素在动物模型中使用时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等。

这些副作用可能与头孢菌素对机体正常细胞的影响有关。

因此,在使用头孢菌素时,需要密切关注动物的体征变化,并进行相应的监测和处理。

结论:头孢菌素作为一类广谱抗生素,在动物模型中的实验研究中显示出了良好的抗菌活性和治疗效果。

然而,其副作用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因此,在将头孢菌素应用于临床实践之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评估。

硫酸头孢喹肟研究进展

硫酸头孢喹肟研究进展

摘要:硫酸头孢喹肟是目前在动物治疗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之一。

本文系统介绍了硫酸头孢喹肟的主要剂型、体外抗菌试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硫酸头孢喹肟类制剂的合理使用提供指导。

关键词:剂型;体外抗菌;临床应用硫酸头孢喹肟研究进展路美玉1,赵世炜1,王成达1,王振来2,邓菲1*(1.华北制药集团动物保健品有限责任公司石家庄052165;2.河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石家庄050000)收稿日期:2023-01-13作者简介:路美玉(1988—),女,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新兽药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邓菲(1980—),女,正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新兽药研究工作,*****************。

20世纪80年代德国赫斯特公司成功开发出动物专用型第4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头孢喹肟,以硫酸盐形式存在(即:硫酸头孢喹肟),适用于非肠道给药。

头孢喹肟通过抑制细胞壁的合成达到杀菌效果,具有广谱抗菌活性。

硫酸头孢喹肟主要采用肌内注射和静脉注射等肠道外给药方式[1],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家禽、家畜等经济动物养殖过程。

华北制药集团动物保健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硫酸头孢喹肟注射液、注射用硫酸头孢喹肟上市多年,临床疗效确切,为更好地服务于养殖市场,结合临床使用实际,从硫酸头孢喹肟主要剂型、体外抗菌研究、临床应用情况等方面,对头孢喹肟进行综述,以期对硫酸头孢喹肟相关产品的合理应用提供指导和参考。

1理化性质硫酸头孢喹肟(Cefquinome sulfate),分子式为C 23H 24N 6O 5S 2·H 2SO 4,分子量626.68,CAS 号为118443-89-3。

性状为类白色至淡黄色粉末,微臭,有引湿性。

在水、甲醇中微溶,在乙醇或丙酮中几乎不溶。

2作用机理头孢喹肟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它的抗菌机理在于对头孢菌素各个基团进行化学结构修饰后,使得硫酸头孢喹肟具有独特的两性离子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得硫酸头孢喹肟能够快速穿过细胞壁的孔蛋白结构,并渗透到生物膜与细菌细胞壁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从而使这种特殊的蛋白质失去活性,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造成细胞壁裂解,细菌死亡,达到杀菌作用[2-4]。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的神经毒性研究进展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的神经毒性研究进展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的神经毒性研究进展摘要】以国内外研究文献为基础,对文献进行总结和分析,研究头孢菌素的神经毒性副反应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头孢菌素神经毒性【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4-0230-01头孢菌素的副反应较低,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罕见。

随着头孢菌素临床广泛使用,大剂量使用后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报道增多,尤其是肾功能衰竭患者更易出现,对其临床不良表现和发病机制,报道相对少见。

本文拟对头孢菌素的神经毒性副反应的临床表现和机制,及主要对策进展进行综述。

1 常见神经毒性临床表现1.1 诊断标准既往无神经精神病史的患者常规剂量治疗后出现神经毒性,表现为兴奋、思维混乱、妄语、惊厥、癫痫等[1]。

经神经系统查体、实验室、脑电图、头颅CT、MRI等检查,排除全身性疾病及其它代谢性疾病的神经系统损害,即可诊断头孢菌素相关性脑病。

1.2 临床报道情况使用头孢吡肟后出现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多以癫痫、意识改变表现为主,在停药或抗癫痫治疗后均可好转,其中以高龄、肾功能不全患者为主,考虑因肾功能不全导致肾清除率减少,血浆非结合药物增加,以及血脑屏障功能障碍导致血药浓度上升所致,故强调在危重症患者,特别是进行肾脏替代治疗患者中因器官功能的多变性和动态改变,需注意药物浓度监测[2]。

头孢吡肟所致脑病总发生率为1%,其发生神经毒性的比例与肾小球率过滤呈负相关,当GFR<15 ml?min-1时,神经毒性发生率达16.67%。

头孢曲松钠也广泛用于严重的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治疗,肾功能衰竭和既往有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的患者易出现神经毒性,早期发现停用药物后通常可好转[3]。

临床上儿童用药后也可出现神经毒性[4]。

另外,有报道显示在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后仍出现神经系统毒性[5]。

而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出现精神症状,可能与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导致脑脊液内药物浓度发生变化有关。

头孢菌素类药物研究进展

头孢菌素类药物研究进展

头孢菌素类药物研究进展
李鑫龙;陈建军
【期刊名称】《饲料博览》
【年(卷),期】2016(000)006
【摘要】经过多年的发展,头孢菌素类药物已有很多种类,并在临床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纵观不同代次的头孢菌素产品,其临床适应症与特点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但都在为维持人类的健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抗生素使用的增加同样带来很多问题.其中,头孢菌素耐药性增强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从耐药性的角度来看,通过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改造,降低细菌对该类药物的耐受性,提高其抗菌疗效是今后科研工作的重点.
【总页数】5页(P41-45)
【作者】李鑫龙;陈建军
【作者单位】阜新高等专科学校,辽宁阜新123000;硕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上海2000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8.1+1;R453.2
【相关文献】
1.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J], 李娟;何宁;杨莹莹;申培培
2.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液配制方法临床研究进展 [J], 邓敏
3.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J], 李娟;何宁;杨莹莹;申培培;
4.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液配制方法临床研究进展 [J], 邓敏;
5.头孢菌素类药物在环境中的行为及残留研究进展 [J], 安博宇;袁园园;黄玲利;袁宗辉;程古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摘要:目的:评估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状况,并对其药理特性进行分析。

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22年1月~2022年6月期间收治、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的3 526例患者。

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是对不良反应状况进行分析。

结果:3 526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86例,发生率2.44%。

所涉及到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为头孢噻肟18例(20.93%)、头孢哌酮舒巴坦钠15例(17.44%)、头孢呋辛13例(15.12%)、头孢唑林12例(13.95%)、头孢他啶11例(12.79%)、头孢曲松钠7例(8.14%)、其他10例(11.63%)。

不良反应类型为皮肤组织40例(46.51%)、消化系统23例(26.74%)、神经系统12例(13.95%)、全身不良反应6例(6.98%)、其他5例(5.82%)。

结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同时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实际应用时应谨慎用药,以减少不良反应,保障疗效与安全。

关键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理特性;临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抗生素之一,其属于广谱抗菌药物范畴,具有抑菌作用好、耐酸、耐酶等优势[1]。

但随着抗生素应用的增多甚至是滥用现象的出现,其引起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多、受到了医疗领域的高度重视。

现对3 5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评估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状况,并对其药理特性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2022年1月~2022年6月期间收治、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的3 526例患者。

纳入标准:符合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适应证、无禁忌证、无过敏史者。

排除标准:精神疾病;沟通障碍;恶性肿瘤;中途退出。

3 526例患者中,男性1 954例(55.42%),女性1 572例(44.58%);年龄2~82岁,平均(46.45±5.36)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孢菌素类药物研究进展
摘要:头孢菌素药物作为一类重要的抗菌药物,在抗生素工业中具有广阔前景。

本文简单介绍了头孢菌素药物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头孢菌素药物研究进展
1948 年,意大利的Bronyzn发现头孢菌素;1956年,Abra-ham 等从头孢菌素的培养液中分离出头孢菌素 C 和头孢菌素N,并于1961 年确定了头孢菌素C 的结构[1]。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7-氨基头孢烷酸(7-ACA)的衍生物,它们具有相似的杀菌机制。

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繁殖期杀菌。

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强,而对人几乎没有毒性,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见等优点,是一类高效、低毒、临床广泛应用的重要抗生素。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临床常用的一类十分重要的抗菌药,主要用于耐药金葡菌及一些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脑膜炎及心内膜炎等。

目前其相关研究仍是抗生素药物研发的热点内容。

自头孢菌素首次被发现到现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历经了五代发展,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1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应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抗菌谱较窄,对于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治疗则需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用药。

目前,第一代头孢菌素在国外临床应用上还普遍使用。

这类头孢菌素均是7-ADCA或7-ACA的3、7-位取代衍生物,且7-位仍有一个氢原子未被取代,此类头孢菌素也被简称为7-氢头孢菌素。

此代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强的活性,优于第二、三代头孢菌素,但对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性较差,所以在抗革兰氏阴性杆菌方面不及第二、三代头孢菌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按给药途径可分为注射和口服两类。

注射用头孢菌素类主要
有:代谢型的头孢噻吩(先锋Ⅰ号)抗革兰氏阳性菌作用较强,但在体内代谢快,所以半衰期较短,维持时间短。

非代谢型注射用头孢菌素头孢噻啶(先锋Ⅱ号)抗革兰氏阳性菌最强,但由于肾毒性较大,已趋向淘汰。

头孢唑啉(先锋V号)和头孢拉定(先锋Ⅵ号)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第一代注射用头孢菌素。

口服头孢菌素类代表: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等[2]。

2第二代头孢菌素
在1974年至1979年间,第二代头孢菌素诞生,其特点是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作用与第一代头孢菌素比,作用相近或较弱。

较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作用较第一代头孢菌素为优越,表现在:(1)抗酶性能较强:大肠杆菌、嗜血杆菌、奈瑟菌等微生物因产生药酶而易对第一代头孢菌素耐药。

第二代头孢菌素耐酶性能较强,对上述菌的耐第一代头孢菌素株也可有效。

(2)抗菌谱较广:在第一代头孢菌素抗菌谱的基础上,第二代头孢的抗菌谱有所扩大,包括了枸橼酸杆菌、部分吲哚阳性变形杆菌和肠杆菌等。

(3)普通变形杆菌常可对本代抗生素耐药。

肠杆菌类在连续用药过程中常产生耐药菌株。

(4)第二代头孢菌素对下列微生物无效:粪链球菌、脆弱拟杆菌、绿脓杆菌、不动杆菌、沙雷杆菌等。

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比较稳定,其中以头孢呋辛耐酶力最强,但头孢呋辛对肾脏毒性较强,在脑脊液中的浓度较高。

常见的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头孢孟多、头孢呋新、头孢呋新酯、头孢替安、头孢克罗等。

常用于治疗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枸椽酸杆菌、流感嗜血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等所致的呼吸道、胆道、肠道尿路及软组织、骨关节、妇产科感染。

3第三代头孢菌素
第三代头孢菌素从1980年后陆续合成,其抗菌性能特点是:(1)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不如第一代头孢菌素强,如对葡萄球菌的作用常较低。

对链球菌的作用,头孢噻肟较强;但头孢哌酮则较弱。

所有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对粪链球菌均不敏感。

(2)对嗜血杆菌的作用,第三代头孢菌素与第二代头孢菌素相接近。

(3)对大肠杆菌、肠杆菌、各型变型杆菌,以及第二代头孢菌素敏感的许多革兰阴性菌均有较好作用。

(4)第三代对孢菌素的抗菌谱在第二代的基础上又有扩大,对
绿脓杆菌、沙雷杆菌、不动杆菌、某些厌氧球菌,以及部分脆弱拟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

多数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可透过血脑屏障,适用于敏感菌所致的脑膜炎。

常见的第三代头孢菌素有头孢克肟,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三嗪、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匹罗等。

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重症耐药甚至严重威胁生命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厌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常用于败血症、脑膜炎、肺炎、骨髓炎、盆腔炎等严重感染及尿路感染;是大肠杆菌、克雷伯肺炎感染的首选药[3]。

4第四代头孢菌素
首个第四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噻利于1998年在日本上市,随后基于前三代基础上研发的第四代头孢菌素药物陆续上市。

第四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主要特点有:1)对多种β- 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对多数耐药菌株的活性普遍超过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2)抗菌谱广,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均优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

第四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严重威胁生命的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包括部分耐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革兰氏阴性菌所致感染。

但由于第四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仅对个别类型的ESBLs 稳定,故通常不列为产ESBLs 菌株所致感染的常规用药[4]。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品种有: 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头孢唑兰、头孢噻利,头孢洛林等。

我国一般作为三线抗菌药物(特殊使用类)来使用,以治疗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或多重耐药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代表药品有头孢匹罗、头孢唑南等。

但是,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对第四代头孢菌素耐药的细菌也开始增多,如鲍曼不动杆菌、绿脓杆菌等,都已显示出较高的耐药性。

5第五代头孢菌素
由于人类对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细菌的耐药问题成为世界性难题。

研发抗耐用型病菌的第五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成为了该领域研究的热点[1]。

在第五代头孢菌素类化合物的研发过程中,有很多因为严重的副作用而中止研发,在研的处于或完成临床研究的候选药物并不多。

第五代头孢菌素药物的特点是: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作用强于前四代,尤其是MRSA最为有效,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抑制
作用与第四代类似。

对耐药株有效。

对β-内酰胺酶的抵抗力很高,且无肾毒性。

目前获批上市的第五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有头孢吡普和头孢洛林:(1) 头孢吡普,由瑞士巴塞利亚公司开发的全球首个抗MRSA 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吡普于2008年6月获准在加拿大上市。

头孢吡普为广谱头孢菌素类药物,其抗菌谱包括MRSA、万古霉素中度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葡球菌等[1]。

(2) 头孢洛林,由日本武田制药公司开发,于2009年10月29日经FDA批准上市,头孢洛林属于第5代头孢菌素类药物。

头孢洛林对革兰阳性菌包括对MSSA、MRSA、多药耐药的肺炎链球菌(MDRSP)、PRSP、VISA 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均具有优良的杀菌作用;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谱与其他广谱头孢菌素类药物相似[5]。

6研究前景
综合五代头孢菌素药物的发展过程和特点,头饱菌素类抗生素的研究工作旺盛,一代比一代有其特点,并取得较大的研究进展,对头孢菌素药物研究必将向更抗多药耐药菌,抗菌更广谱,更为安全有效的研究方向发展,可以预见头孢菌素药物的研究前景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
[1] 顾觉奋, 戴君. 新一代抗MRSA抗生素的临床研究进展[J]. 抗感染药学, 2009, 4:223-8.
[2] 张致平.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进展[J]. 首都医药, 6(1): 19-21.
[3] 薛雨, 陈宇瑛.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最新研究进展[J].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1, 2:86-92.
[4] 孟现民, 董平, 姜旻, 等.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开发历程与研究近况[J]. 上海医药,
2011, 5:218-21.
[5] 苏丹, 罗璨. 第5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研究进展[J]. 中国药房, 2012, 32:3057-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