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

合集下载

中国经典古文50篇原文、译文值得一生阅读

中国经典古文50篇原文、译文值得一生阅读

中国经典古文50篇原文、译文值得一生阅读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译文】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王积薪闻棋王积薪①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

将游京师,宿于逆旅②。

既灭烛,闻主人媪③隔壁呼其妇④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

”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

”各言数十。

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⑤。

”积薪暗记。

明曰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

(《唐国史补》)[注释] ①王积薪:唐朝著名围棋手。

②逆旅:旅店。

③媪:老妇人。

④妇:指媳妇。

⑤伏局:这局棋认输。

[文化常识]围棋。

我国的围棋,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就流行,久盛不衰。

《学弈》中说到的“弈秋”,就是著名的围棋手。

到了唐朝,围棋已定型为今天的纵横19道,361个点。

它最初叫“弈”,“围棋”这个名词在西汉时出现。

到魏晋南北朝,上至帝王、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喜爱下围棋,因此高手辈出。

当时已实行九等品级制,是今天围棋九段等级制的雏形。

汉朝的班固、马融等都总结过下围棋的经验,至唐与五代,关于围棋的专著已很多,如《棋图义例》、《棋势》等。

棋盘(棋枰)及棋子有木质、石质的,也有玉制的。

日本、朝鲜及东南亚的围棋,都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敌②京师③既2.翻译:①良宵难遣②明曰复其势3.理解:这则故事说明【参考译文】王积薪下棋的功夫很高超,自认为天下没有敌手。

有一次他到京师去,路上借个小旅馆过夜。

熄灯以后,听见旅馆老板老婆婆隔了墙壁叫她的媳妇,说:“今夜气候温和,没有什么消磨时光,和我下一局棋怎样?”媳妇回答说:“好。

”老婆婆说:“我在第几道下了一子。

”媳妇说:“我在第几道下了一子。

”这样轮流说,各下了几十子。

老婆婆说:“你输了!”媳妇说:“是我输了。

”王积薪把两人下棋的过程记在心里。

第二天,复验那盘棋的局势,发现两人下棋用意之妙,都是他远远比不上的。

【参考答案】1.①匹配②京城、国都③已经2.①美好的夜晚难以打发;②第二天(按婆媳下棋的过程)恢复局势。

50篇小学阶段文言文读本及参考答案

50篇小学阶段文言文读本及参考答案

50篇小学阶段文言文读本及参考答案一、前言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提高古文素养,我们精选了50篇适合小学阶段学生阅读的文言文读本,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

这些读本涵盖了古代诗歌、散文、寓言等多种体裁,既有经典名篇,也有鲜为人知的佳作。

通过阅读这些文言文,小学生可以了解古代社会风貌、感悟人生哲理、培养审美情趣。

二、读本列表1. 《咏鹅》2. 《静夜思》3. 《登鹳雀楼》4. 《春晓》5. 《悯农》6. 《江雪》7. 《寻隐者不遇》8. 《所见》9. 《古朗月行》10. 《望庐山瀑布》11. 《赠汪伦》12. 《独坐敬亭山》13. 《早发白帝城》14. 《望天门山》15. 《绝句》16. 《江畔独步寻花》17. 《枫桥夜泊》18. 《寒食》19. 《山行》20.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21. 《乌衣巷》22. 《赋得古原草送别》23. 《春夜喜雨》24. 《绝句》25. 《饮湖上初晴后雨》26. 《惠崇春江晓景》27. 《题临安邸》28. 《游园不值》29. 《示儿》30.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1. 《四时田园杂兴》32. 《宿新市徐公店》33. 《舟过安仁》34. 《闲居初夏午睡起》35. 《小池》36.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37. 《夏日绝句》38. 《嫦娥》39. 《乞巧》40. 《夜宿山寺》41. 《登幽州台歌》42. 《望洞庭》43. 《回乡偶书》44. 《咏柳》45. 《凉州词》46. 《出塞》47. 《芙蓉楼送辛渐》48. 《鹿柴》49. 《送元二使安西》50.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参考答案(此处为各篇文言文的参考答案,由于篇幅原因,不再一一展示。

请在使用时根据读本名称查阅相应答案。

)四、结语通过阅读这50篇小学阶段文言文读本及参考答案,相信同学们对古代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对文言文有了更为全面的把握。

小学文言文精读50篇含解题

小学文言文精读50篇含解题

小学文言文精读50篇含解题前言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道德和审美价值。

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领略文言文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我们精心挑选了50篇适合小学生的文言文进行精读。

本文档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内容,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方法,提升文言文能力。

精读篇目1. 《三字经》2. 《百家姓》3. 《千字文》4. 《幼学琼林》5. 《弟子规》6. 《大学》7. 《中庸》8. 《论语》9. 《孟子》10. 《庄子》11. 《墨子》12. 《韩非子》13. 《左传》14. 《战国策》15. 《史记》16. 《汉书》17. 《后汉书》18. 《三国志》19. 《晋书》20. 《南北史》21. 《隋书》22. 《旧唐书》23. 《新唐书》24. 《五代史》25. 《宋史》26. 《元史》27. 《明史》28. 《资治通鉴》29. 《论语》30. 《诗经》31. 《楚辞》32. 《古诗十九首》33. 《全唐诗》34. 《宋词精选》35. 《元曲精选》36. 《明词精选》37. 《清词精选》38. 《古文观止》39. 《聊斋志异》40. 《儒林外史》41. 《红楼梦》42. 《西游记》43. 《三国演义》44. 《水浒传》45. 《封神演义》46. 《镜花缘》47. 《老残游记》48. 《官场现形记》49.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50. 《孽海花》解题方法1. 字词解释:对文言文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2. 句子翻译:将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方便学生理解。

3. 文章分析:对文章的结构、主题、写作手法等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精髓。

4. 拓展阅读:推荐与文章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拓宽学生视野。

结语通过精读这50篇文言文,小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文化,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

希望这份文档能成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得力助手,让他们在文言文的海洋中畅游。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含译文及答案)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含译文及答案)

1.杯弓蛇影乐广尝有亲客, 久阔①不复来, 广问其故, 答曰: “前在坐, 蒙赐酒, 方欲饮, 见杯中有蛇, 意甚恶之, 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②听事③壁上有角④, 漆画作蛇, 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处, 谓客日: “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 “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 客豁然意解, 沈疴⑤顿愈。

(选自《晋书》)【注释】①久阔: 久别不见。

②河南: 郡名, 乐广担任河南尹。

③听事: 官府办公的地方。

④角: 角弓, 用牛角装饰的弓。

⑤沉疴(kē): 久治不愈的病。

疴, 重病。

【译文】乐广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 分别很久不见再来, 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 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 承蒙你给我酒喝, 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 看见杯中有一条蛇, 心里十分恶心, 喝了那杯酒后, 就得了重病。

”当时, 朋友坐着喝酒旁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 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

乐广猜想杯中的影子就是弓了。

于是, 他又在上次的地方摆上酒, 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

”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 朋友心情豁然开朗, 疑团突然解开, 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乐广尝有亲客尝: 广问其故故:2、既饮而疾疾: 沉疴顿愈愈:客人很久没有去乐广府的原因是什么?乐广再次招待, 客人又看见了什么?实际上是什么呢?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始末之前就胡乱定义。

B.不要在喝酒享乐的时候故意吓唬宾客。

C.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疑神疑鬼、胡乱猜忌。

不要斤斤计较小事情, 心眼太小会容易生病。

答案:1.2.因为那位客人在乐广府喝酒时看见酒杯中有一条蛇,心里特别厌恶,害起病来了、3.又看见酒杯中的蛇。

实际上是墙上角弓的影子映在了酒中。

4.C2.截竿入城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初竖执之, 不可入, 横执之, 亦不可入, 计②无所出。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

御:驾车。

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

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易:更换。

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

④调:谐调。

⑤诱:引导。

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阅读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向) 2.术未尽.也(穷尽)3.先则恐逮于.臣(被) 4.夫.诱道争远(发语词)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答: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

赞成。

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郑人买履[lǚ]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50篇小学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

50篇小学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

50篇小学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文言文1:小池原文: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答案: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小池塘。

泉眼细细流淌,无声无息。

树阴倒映在水中,显得格外柔美。

小荷刚刚露出尖尖的角,就已经有蜻蜓停在上面了。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和美好。

---文言文2:春晓原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答案:这首诗描述了春天的早晨。

诗人睡得很香,不知不觉中已经天亮了。

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啼鸣声。

昨晚夜里风雨交加,不知道有多少花儿凋落了。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春天的美好和短暂。

---文言文3:登鹳雀楼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案: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的情景。

太阳渐渐落山,依偎在山峦之间。

黄河奔腾不息,流入大海。

诗人想要看得更远,于是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追求更高境界的决心。

---文言文4:静夜思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答案: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独自思考的情景。

床前的明月光照得很亮,诗人误以为是地上的霜。

他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低头思念着自己的故乡。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文言文5:咏柳原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答案: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里柳树的美景。

柳树如同碧玉一般美丽,垂下的枝条如同绿色的丝带。

诗人不知道这些细叶是谁剪裁出来的,只觉得是二月的春风像剪刀一样修剪而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创造力。

---以上只是精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精彩内容将在后续文档中呈现。

希望这些文言文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培养阅读兴趣和语文素养。

部编语文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

部编语文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

部编语文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齐人有好猎者齐人有好.猎者,旷①日持久而不得兽,入②则愧其家室,出③则愧其知友州里④,惟⑤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劣也。

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⑥。

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

”猎者曰:“何为?”人不对.。

猎者自思,得无欲吾数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⑦?于是还疾耕⑧,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⑨得良狗。

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旷:历时久远。

②入:在家,③出:在外,④知友:朋友。

里:邻里。

⑤惟:思考。

⑥无以没有办法。

(没钱买狗)⑦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难道不是要我努力耕作赚来钱,然后就可以买好狗了吗?⑧还疾耕:回家努力耕田。

⑨市: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好:()(2)对:()2.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

(2)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3.这则寓言讲述了什么道理?译文齐国有个爱好打猎的人,花费了很长时间也没有猎到野兽。

在家人面前感到惭愧,在外面的好友和邻居面前也感到惭愧,他思考打不到猎物的原因,认为是因为狗不好他想得到一条好狗,可是家里没钱,于是别人对他说:“你应该努力耕田劳作。

”猎人说:“为什么?”那个人没有回答。

猎人自己思考,难道不是要我努力耕作赚来钱,然后就可以买好狗了吗?于是他就回家努力耕田,努力耕田家里就富了,家里富了就有钱来买好狗,有了好狗就屡屡打到野兽。

于是打猎的收获,常常超过别人。

不只是打猎如此,许多事情也都是这样。

1.(1)喜欢、喜爱(2)回答2.(1)在家人面前感到惭愧,在外面的好友和邻居面前也感到惭愧。

(2)不只是打猎如此,许多事情都是这样。

3.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办事要考虑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或要能及时发现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张明善讥张士德无张明善则弗乐。

一日,雪大作,士德设盛宴,张女乐,邀明善咏雪。

小学生文言文阅读50篇训练及答案指导

小学生文言文阅读50篇训练及答案指导

小学生文言文阅读50篇训练及答案指导前言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培养文学素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训练手册精选了50篇适合小学生的文言文篇目,旨在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

一、训练篇目1.《三字经》选段2.《百家姓》选段3.《千字文》选段4.《幼学琼林》选段5.《弟子规》选段6.《增广贤文》选段7.《论语》选段8.《孟子》选段9.《庄子》选段10.《荀子》选段11.《韩非子》选段12.《史记》选段13.《汉书》选段14.《后汉书》选段15.《三国志》选段16.《庄子·逍遥游》17.《庄子·齐物论》18.《孟子·告子下》19.《孟子·离娄上》20.《论语·八佾》21.《论语·里仁》22.《诗经·小雅·鹿鸣》23.《诗经·国风·周南·关雎》24.《诗经·国风·郑风·子衿》25.《楚辞·离骚》选段26.《楚辞·九歌·湘君》27.《楚辞·九章·涉江》28.《古诗十九首·登鹳雀楼》29.《古诗十九首·静夜思》30.《古诗十九首·赋得古原草送别》31.《古诗十九首·望庐山瀑布》32.《唐诗三百首·登高》33.《唐诗三百首·春望》34.《唐诗三百首·月夜忆舍弟》35.《唐诗三百首·江雪》36.《宋词三百首·青玉案·元夕》37.《宋词三百首·水调歌头·丙辰中秋》38.《宋词三百首·声声慢·寻寻觅觅》39.《元曲三百首·天净沙·秋思》40.《元曲三百首·南吕·梁州第七·登快阁》41.《明诗选·登金陵凤凰台》42.《明诗选·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43.《清诗选·长相思·山一程》44.《清诗选·己亥杂诗·其五》45.《清诗选·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46.《清诗选·出塞》47.《清诗选·凉州词》48.《清诗选·竹石》49.《清诗选·己亥杂诗·其一百二十》50.《清诗选·己亥杂诗·其一百二十一》二、答案指导1.《三字经》选段答案:(此处提供答案)2.《百家姓》选段答案:(此处提供答案)3.《千字文》选段答案:(此处提供答案)4.《幼学琼林》选段答案:(此处提供答案)5.《弟子规》选段答案:(此处提供答案)6.《增广贤文》选段答案:(此处提供答案)7.《论语》选段答案:(此处提供答案)8.《孟子》选段答案:(此处提供答案)9.《庄子》选段答案:(此处提供答案)10.《荀子》选段答案:(此处提供答案)11.《韩非子》选段答案:(此处提供答案)12.《史记》选段答案:(此处提供答案)13.《汉书》选段答案:(此处提供答案)14.《后汉书》选段答案:(此处提供答案)15.《三国志》选段答案:(此处提供答案)16.《庄子·逍遥游》答案:(此处提供答案)17.《庄子·齐物论》答案:(此处提供答案)18.《孟子·告子下》答案:(此处提供答案)19.《孟子·离娄上》答案:(此处提供答案)20.《论语·八佾》答案:(此处提供答案)21.《论语·里仁》答案:(此处提供答案)22.《诗经·小雅·鹿鸣》答案:(此处提供答案)23.《诗经·国风·周南·关雎》答案:(此处提供答案)24.《诗经·国风·郑风·子衿》答案:(此处提供答案)25.《楚辞·离骚》选段答案:(此处提供答案)26.《楚辞·九歌·湘君》答案:(此处提供答案)27.《楚辞·九章·涉江》答案:(此处提供答案)28.《古诗十九首·登鹳雀楼》答案:(此处提供答案)29.《古诗十九首·静夜思》答案:(此处提供答案)30.《古诗十九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答案:(此处提供答案)31.《古诗十九首·望庐山瀑布》答案:(此处提供答案)32.《唐诗三百首·登高》答案:(此处提供答案)33.《唐诗三百首·春望》答案:(此处提供答案)34.《唐诗三百首·月夜忆舍弟》答案:(此处提供答案)35.《唐诗三百首·江雪》答案:(此处提供答案)36.《宋词三百首·青玉案·元夕》答案:(此处提供答案)37.《宋词三百首·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答案:(此处提供答案)38.《宋词三百首·声声慢·寻寻觅觅》答案:(此处提供答案)39.《元曲三百首·天净沙·秋思》答案:(此处提供答案)40.《元曲三百首·南吕·梁州第七·登快阁》答案:(此处提供答案)41.《明诗选·登金陵凤凰台》答案:(此处提供答案)42.《明诗选·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答案:(此处提供答案)43.《清诗选·登鹳雀楼》答案:(此处提供答案)44.《清诗选·己亥杂诗·其五》答案:(此处提供答案)45.《清诗选·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答案:(此处提供答案)46.《清诗选·出塞》答案:(此处提供答案)47.《清诗选·凉州词》答案:(此处提供答案)48.《清诗选·竹石》答案:(此处提供答案)49.《清诗选·己亥杂诗·其一百二十》答案:(此处提供答案)50.《清诗选·己亥杂诗·其一百二十一》答案:(此处提供答案)结语通过本训练手册的练习,相信小学生朋友们能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50篇小学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

50篇小学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

50篇小学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篇一:《白日依山尽》太阳逐渐西沉,只见山峦上一片白云,如同白练一般。

整个山峦就像是被白绢包裹着。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登鹳雀楼》中的名句。

这句诗用简洁的语言形容了夕阳的美景。

答案:1. 这是哪位唐代诗人的名句?【王之涣】2. 这句诗描写的是什么景色?【夕阳的美景】篇二:《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静夜思》中的名句。

诗人在月光的照耀下,思念着遥远的故乡。

答案:1. 这是哪位唐代诗人的名句?【李白】2. 诗人在这首诗中思念着什么?【故乡】篇三:《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登鹳雀楼》中的名句。

诗人表达了追求进步和上升的愿望。

答案:1. 这是哪位唐代诗人的名句?【王之涣】2.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愿望?【追求进步和上升】篇四:《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静夜思》中的名句。

诗人在月光的照耀下,思念着遥远的故乡。

答案:1. 这是哪位唐代诗人的名句?【李白】2. 诗人在这首诗中思念着什么?【故乡】篇五:《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名句。

诗人描绘了离别时的场景。

答案:1. 这是哪位唐代诗人的名句?【杜甫】2.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什么场景?【离别时的场景】*(以下省略,共45篇)*篇五十:《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登鹳雀楼》中的名句。

诗人表达了追求进步和上升的愿望。

答案:1. 这是哪位唐代诗人的名句?【王之涣】2.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愿望?【追求进步和上升】。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全)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全)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全)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青文胜为民请命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

仕为龙阳典史④。

龙阳濒洞庭④,岁罹水患,逋赋⑤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

文胜慨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

再上,皆不报⑧。

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

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⑨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

邑人建祠祀之。

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

万历⑾十四年诏有司⑿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注释] ①夔(kuí)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

②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

③典史:县令的属官。

④洞庭:指洞庭湖。

⑤逋赋:拖欠赋税。

⑥阙(què):宫殿外的望楼。

此指宫门外。

⑦疏:给皇帝的奏章。

⑧不报:不答复。

⑨诏宽:皇帝下令宽贷。

⑩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⑾万历:明神宗年号。

⑿有司:官吏。

[文化常识]“登闻鼓”及其他。

登闻鼓是古代统治者为了表示听取臣民谏议之言或怨抑之情,特在朝堂外悬鼓,让臣民击鼓以使里面的人听到。

从县、府、州直至皇宫外,都设有“登闻鼓”。

所谓“击鼓鸣怨”就是敲击登闻鼓喊冤枉。

然而古代有几个青天大老爷呢?登闻鼓只是形式罢了,从上文看,青文胜击鼓后还不是因毫无作用转而自杀的吗?有句谚语叫“堂堂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古代百姓申怨还有一种方法,即拦住官员出行的马车,诉说冤情,但效果也极小。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仕②濒③具④悯⑤邑⑥祀2.选择: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A)上告;(B)到;(C)登上;(D)责骂。

②“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A)回到娘家;(B)回到故乡;(c)没有住房;(D)不能耕种。

3.翻译:①岁罹水患②死者相踵③遂自经于鼓下④养以公田百亩4.理解: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什么【译文】青文胜,字质夫,夔州人。

做官担任龙阳县令的属官。

小古文100篇及注释

小古文100篇及注释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译文】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一.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妻之市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 C.妻适市反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3答:二.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三.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世说新语•容止》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2)既.毕,令间谍问曰(3)魏王雅望非常..(4)魏武闻之.,追杀此使2.魏王为什么要“追杀此使”?3.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你认为魏王是个怎样的人?四.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小学生文言文研究素材50篇及解析

小学生文言文研究素材50篇及解析

小学生文言文研究素材50篇及解析一、前言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文言文,我们精选了50篇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言文素材,并对其进行详细解析。

这些素材涵盖了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旨在帮助小学生领略文言文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言文素养。

二、素材列表1. 《三字经》片段2. 《百家姓》片段3. 《千字文》片段4. 《弟子规》片段5. 《论语》片段6. 《孟子》片段7. 《庄子》片段8. 《荀子》片段9. 《韩非子》片段10. 《左传》片段11. 《战国策》片段12. 《史记》片段13. 《汉书》片段14. 《后汉书》片段15. 《三国志》片段16. 《世说新语》片段17. 《庄子》片段18. 《楚辞》片段19. 《古诗十九首》20. 《全唐诗》片段21. 《宋词精选》片段22. 《元曲精选》片段23. 《明史》片段24. 《清史稿》片段25. 《资治通鉴》片段26. 《三国演义》片段27. 《水浒传》片段28. 《西游记》片段29. 《红楼梦》片段30. 《聊斋志异》片段31. 《儒林外史》片段32. 《镜花缘》片段33. 《孽海花》片段34. 《官场现形记》片段35.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片段36. 《老残游记》片段37. 《喻世明言》片段38. 《警世通言》片段39. 《醒世恒言》片段40. 《初刻拍案惊奇》片段41. 《二刻拍案惊奇》片段42. 《封神演义》片段43. 《镜花缘》片段44. 《东周列国志》片段45. 《西厢记》片段46. 《长生殿》片段47. 《桃花扇》片段48. 《南柯记》片段49. 《牡丹亭》片段50. 《紫钗记》片段三、解析部分针对每篇素材,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析:1. 背景介绍:介绍文言文素材的出处、作者、时代背景等相关信息。

2. 词语解释:对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帮助小学生理解文意。

3. 句子解析:对文言文中的重要句子进行解析,分析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小学文言文详解50篇(3)

小学文言文详解50篇(3)

⼩学⽂⾔⽂详解50篇(3)21、滥竽充数齐宣王使⼈吹竽,必三百⼈。

南郭处⼠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以数百⼈。

宣王死,湣王⽴,好⼀⼀听之,处⼠逃。

翻译 齐宣王让⼈吹竽,⼀定要三百⼈⼀起吹奏。

南郭处⼠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感到很⾼兴,拿数百⼈的粮⾷供养他。

齐宣王去世了,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个⼀个的演奏,南郭处⼠听到这件事后,便逃⾛了。

注释(1)出⾃《韩⾮⼦》。

滥:失实的,假的。

竽:⼀种古代乐器,即⼤笙。

“滥竽”即不会吹竽。

充数:凑数。

(2)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

姓⽥,名辟疆。

(3)使:让。

(4)必:⼀定,必须,总是。

(5)南郭:复姓。

住在南城的⼈就以⾃⼰的住处作为姓⽒。

类似的还有东郭、南宫、西门等。

(6)处⼠: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没有做官的⼈为处⼠,相当于“先⽣”(7)请:请求,要求。

(8)为:给,替。

(9)说:通“悦”,对......感到⾼兴。

(10)廪⾷(lǐn sì)以数百⼈:拿数百⼈的粮⾷供养他。

廪:粮⾷。

⾷:供养。

(11)以:⽤,拿。

(12)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

(13)⽴:继承王位。

(14)好∶喜欢,喜悦,此处是喜欢。

拓展:这个寓⾔⽐喻没有真才实学的⼈混在⾏家⾥⾯充数,或是⽤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充数。

南郭先⽣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

南郭处⼠的⾏为骗得了⼀时,却骗不了⼀世。

强调个⼈应该勤学苦练,使⾃⼰具有真才实学。

22、⼈有亡斧者⼈有亡斧者,意其邻⼈之⼦。

视其⾏步,窃斧也;视其颜⾊,窃斧也;听其⾔语,窃斧也;动作态度,⽆为⽽不窃斧者也。

俄⽽掘其沟⽽得其斧,他⽇,复见其邻之⼦,其⾏动、颜⾊、动作皆⽆似窃斧者也。

翻译 有个丢了斧⼦的⼈,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家的⼉⼦偷去了,他看到那⼈⾛路的样⼦,像是偷斧⼦的;看那⼈脸上的神⾊,像是偷斧⼦的;听他的⾔谈话语,像是偷斧⼦的;⼀举⼀动,没有⼀样不像是偷斧⼦的⼈。

没多久,他挖沟时却找到了⾃⼰的斧⼦。

另⼀天,他再看见他邻居的⼉⼦,就觉得他的⾏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1、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翻译: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

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拓展:本文选自《世说新语》。

作者是南朝宋代的刘义庆。

这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

注释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甚:非常。

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诣:拜见。

乃:就;于是。

未闻:没有听说过。

示:给……看。

曰:说。

未:没有闻:听,听说。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本课描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

2、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之内善于下围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认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

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弈秋:弈:下棋。

(围棋)。

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古人会把职业和人名连在一起,比如庖丁是叫丁的厨师。

师旷是叫旷的乐师。

通国:全国。

通:全。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

(大雁)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弗若:不如。

弗:不。

是否定词。

矣:了。

与:吗?曰:说。

非然也:不是这样的。

然,这样。

道理: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

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

3、陈元方候袁公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袁绍)。

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

不知是你的父亲效法(学习)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注释1、候:拜访,问候。

2、履行:实施,实行。

3、绥:安,体恤。

4、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还有寡人,孤家等称呼。

.5、师:学习。

6、尝:曾经。

7、卿:客气,亲热的称呼,有表示尊敬的意思在里面。

8、法:效法,仿效。

也就是学习的意思。

9、称:称赞,赞不绝口10、周公:周武王姬发的弟弟。

姓姬名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

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周公解梦的周公就是他。

11、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12、益:更加13、以:用14、恣:放纵、无拘束,这里指顺从。

拓展:袁公是什么样的人?比较自负,问题刁钻。

元方是什么样的人?机智应变。

4、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叶子高先生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刻装饰的也是龙。

在这种情况下,天上的真龙知道了这件事,就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叶公一看见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注释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所以叫叶公。

子高:叶公的名字。

钩:衣服上的带钩。

写:画。

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屋室雕文:房屋上雕刻的图案、花纹;“文”是通假字。

通“纹”。

以:在闻:听说。

下之:从天上到叶公住所处。

窥(kuī):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牖(yǒu):窗户。

施(yì):延伸,同“拖”。

堂:厅堂。

还(xuán)走:转身就跑。

还,通假字。

通“旋”。

走:逃跑。

五色无主:脸色一忽儿白,一忽儿黄。

五色,这里指脸色。

是:由此看来。

好:喜欢。

夫:这,那。

是叶公非好龙也: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拓展:这个成语的意义是:比喻表面上或口头上爱好、赞赏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爱好,或者实际上并不了解,一旦真正接触,不但并不爱好或赞赏,甚至还惧怕它,反对它。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

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5、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跑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人。

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注释闵(mǐn):通假字,同“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芒芒然:,同“茫茫然”,疲惫不堪,很疲劳的样子。

谓:对,告诉。

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表示我的词,还有余、吾。

趋:小步快走。

往:去,到……去。

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寡:少。

耘苗:给苗锄草。

非徒:非但。

徒,只是。

益:好处。

拓展:成语:揠苗助长。

揠:拔起。

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比喻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寓意: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

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3、要按照自然规律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6、孟母三迁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

”乃去,舍市旁。

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邹这个地方孟轲(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

他家的房子靠近墓地。

孟子玩游戏就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

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就离开了,房子靠近集市旁,孟子玩游戏时学了些商人吆喝叫卖的事情。

孟子的母亲又说:“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迁徙(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玩游戏时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里真可以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等到孟子长大了,学习六艺,最终成为了著名的圣贤。

君子们说孟子的母亲善于逐步地教育孩子。

注释舍:家。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处子:安顿儿子。

乃:于是,就。

嬉:游戏,玩耍。

市:集市。

贾(gǔ)人:商贩,商人。

古代商人也成为商贾。

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

徙:迁移。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徙居:搬家。

及:等到。

大儒:圣贤。

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揖:作揖。

遂:最后。

卒:最终,终于。

拓展:寓意:良好的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7、一毛不拔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

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

”即唤夜叉拔之。

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

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译文一只猴子死后见到了阎王,(向阎王)要求投胎做人。

阎王说:“既然你想做人,就需要将毛全部拔掉。

”于是(阎王)就叫夜叉给猴子拔毛。

刚刚才拔下了一根,猴子就忍不住痛得叫了起来。

阎王笑道:“看你,连一根毛都舍不得拔,怎么做人呢?”既:既然之:代指猴毛方:才胜:能忍受。

不胜就是不能忍受,不能承受。

拓展:成语:一毛不拔: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

8、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译文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其他人(朋友)家,主人给他食物吃。

他嫌弃食物太淡没有味道。

主人知道之后,于是给他增加了盐。

感觉到了盐的美味之后,就自言自语说:“味道鲜美的原因,是因为有了盐的缘故。

很少就如此,何况更多一些呢?”这个愚蠢的人没有智慧,就只空口吃盐。

味觉败坏,反而成为他的祸患。

1 食:食物。

2 闻已:听到之后。

3 更:再次。

4 益:增加。

5 既:已经。

6 空:空口。

7 口爽:口味败坏。

爽:差、败坏。

8 所以:……的原因。

9 复:再。

10智:智慧。

12故:缘故。

13反:反而。

14患:祸患。

9、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注释涉:过,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