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三初中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精华版)+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初三初中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精华版)
常用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常用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做好阅读理解,需要把握几点: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

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

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二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三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

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四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

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五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认真书写。

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

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啰嗦重复,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如何做语文阅读理解题
下表是根据《阅读试题方法详解》一书汇总出的解题技巧
表中所列固定答题套路将稍后推出。

先见为快,如:
修辞手法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表现手法对比:**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
2.现代文阅读(2016•梧州)阅读答题。

他在岁月前认了输
丁立梅
①他花两天的时间,终于在院门前的花坛里,给我搭出两排瓜架子。

竖十格,横十格,匀称如巧妇缝的针脚。

搭架子所需的竹竿,均是他从几百里外的乡下带来的。

难以想象,扛着一捆竹竿的他,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是副什么模样。

他说:“这下子可以种刀豆、黄瓜、丝瓜、扁豆了。


②“多得你吃不了的。

”他两手叉腰,矮胖的身子,泡在一罐阳光里。

仿佛那竹架上,已有果实累累。

其时的夕阳,正穿过一扇透明的窗,落在院子里,小院子像极了一个敞口的罐子。

③我不想打击他的积极性,不过巴掌大的一块地,能长出什么来呢?且我根本不稀罕吃那些了。

我言不由衷地对他的“杰作”表示出欢喜,我说:“哦,真不赖。


④他在我家沙发上坐,碰翻掉茶几上的一套紫砂壶。

他进卫生间洗澡,水漫了一卫生间。

我叮嘱他:“帮我看着煤气灶上的汤锅啊,汤沸了帮我关掉。

”他答应得相当爽快:“好,好,你放心做事去吧,这点小事,我会做的。

”然而,等我在电脑上敲完一篇稿子出来,发现汤锅的汤,已溢得满煤气灶都是,他正手忙脚乱地拿了抹布擦。

⑤我们聊天,他的话变得特别少,只顾盯着我傻笑,我无论说什么,他都点头。

我说:“爸,你也说点什么吧。

”他低了头想,突然没头没脑地说:“你小时候,一到冬天,小脸就冻得像个红苹果。

”想了一会儿又说:“你妈现在开始嫌弃我喽,老骂我老糊涂,她让我去小店买盐,我到了那里,却忘了她让我买什么了。


⑥“呵呵,老啦,真的老啦。

”他这样感叹,叹着叹着,就睡着了。

身子歪在沙发上,半张着嘴,鼾声如雷。

灯光下,他头上的发,腮旁的鬓发和下巴的胡碴儿,都白得刺目,似点点霜花落。

⑦可分明就在昨日,他还是那么意气风发,把一把二胡拉得音符纷飞。

他给村人们代写家信,文采斐然。

最忙的是年脚下,村人们都夹了红纸来,央他写春联。

小屋子里挤满人,笑语声在门里门外荡。

我上大学,他送我去,背着我的行李,大步流星走在前头。

再大的城,他也能摸到路。

那时,他的后背望上去,像一堵厚实的墙。

老下去,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

⑧我带他去商场购衣,帮他购一套,帮母亲购一套。

他拦在我前头抢着掏钱:“我来,我有钱的。

”他“刷”一下,掏出一把来,全是五块十块的零票子。

我把他的手挡回去,我说:“这钱,留着你和妈买点好吃的,平时不要那么省。

”他推让,极豪气地说:“我们不省的,我和你妈还能忙得动两亩田,我们有钱的。

”待看清衣服的标价,他吓得咋舌:“太贵了,我们不用穿这么好的。


⑨那两套衣,不过几百块。

⑩我让他试衣。

他大肚腩,驼背,衣服穿身上,怎么扯也扯不平整。

他却欢喜得很,盯着镜子里的自己,连连说:“太好看了,我穿这么好回去,怕你妈都不认得我了。


⑪他先出去的。

我在后面叫:“爸,不要跑丢。

”他嘴硬,对我摆摆手:“放心,这点路,我还是认得的。

”等我付了款,拿了衣出门,却发现他在商场门口转圈儿,他根本不辨方向了。

⑫我上前牵了他的手,他不习惯地缩回。

我也不习惯,这么多年了,我们都没牵过
手。

我再次牵他的手,我说:“你看大街上这么多人,你要是被车碰伤了怎么办?你得跟着我走。

”他“唔”一声,粗糙的手,惶惶地,终于在我的掌中落下来,脸上,露出迷惘的神情。

我的眼睛,有些模糊,是夕阳晃花眼了吧?什么时候,他竟这样矮下去,矮下去,矮得我看他时,须低了头,他终于如一株耗尽生机的植物,匍匐到大地上。

(选自2015年10月《东台日报》有改动)(1)联系语境,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言不由衷:________
(2)阅读⑧﹣⑫段,用简洁的语言概况“我”和父亲自己发生的事情。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什么时候,他竟这样矮下去,矮下去,矮得我看他时,须低了头,他终于如一株耗尽生机的植物,匍匐到大地上。

(4)第⑦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说说它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5)请简要分析文中以“他在岁月面前认了输”为标题的妙处。

【答案】(1)这里是指“我”赞美父亲所搭的瓜架子是“杰作”并非是内心的实话。

(2)示例:①“我”带他去商场购买衣服,他主动掏钱。

②父亲辨不清方向,他让“我”牵着手回家。

(3)这里运用反复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反复使用“矮下去”,突出父亲确实老了,把父亲比喻为“一株耗尽生机的植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在岁月面前渐渐老去。

表现出作者对父亲老去的伤感之情。

(4)这段话是插叙,交代父亲以前的精神状态非常好,丰富了人物形象,补充了文章的情节,同时,在对比中突显父亲“老了”,“在岁月面前认了输”,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5)示例①题目中的“认了输”一词制造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线索作用。

本文以“他在岁月面前认了输”为线索来组织材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③暗示文章的主题。

以父亲的老去表示“我”内心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解析】【分析】这篇文章通过记叙乡下父亲来“我”家做客,手足无措、说话结巴、买衣走丢等情节,塑造了一位被岁月无情夺去生机与活力的父亲形象,写出了对父亲最深沉的爱,让人不禁对所有老父亲产生敬意,表达了“我”对父亲老去的伤感之情,以及对父亲的感恩、关爱之意。

(1)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词语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时,在理解词语本意的基础上,结合词语的具体语境分析其含义。

言不由衷: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

指心口不一致。

文中在父亲在院前巴掌大的花坛里搭好架准备种蔬菜时,我敷衍他的神态,“我”说的不是真心话,只是在应付他。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总结概括能力。

解答时,先确定相关段落,再从文中筛选有用信息,自行总结故事情节⑧﹣⑫段主要记叙了两件事,从文中“我带他去商场购衣,帮他购一套,帮母亲购一套。

他拦在我前头抢着掏钱”和“等我付了款,拿了衣出门,却发现他在商场门口转圈儿,他根本不辨方向了。

”可以概括出事件的主题情节。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

解答时,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分析句子含义和表达的感情即可。

“他竟这样矮下去,矮下去”运用了反复的修辞,“他终于如一株耗尽生机的植物,匍匐到大地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句子运用反复的修辞,一再强调“矮下去”,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父亲比喻成“一株耗尽生机的植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在岁月面前渐渐老去。

表现出作者对父亲老去的伤感之情。

(4)本题考查对记叙顺序及其作用的判断分析能力。

记叙的顺序有:倒叙、顺序、插叙。

从⑦段“可分明就在昨日”和第⑧段“我带他去商场购衣”可判断第⑦段运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插叙了以前父亲意气风发的状态,丰富了人物形象,是故事情节更加完整,也为后文中的情节做了铺垫,通过前后对比突出了父亲被岁月无情夺去生机与活力的父亲形象,写出了对父亲最深沉的爱。

(5)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时根据,文章内容、主旨分析出标题得意义和作用。

答题时,首先要知道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①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②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③形式新颖,吸引读者;④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

这篇文章通过记叙乡下父亲来“我”家做客,手足无措、说话结巴、买衣走丢等情节,塑造了一位被岁月无情夺去生机与活力的父亲形象,写出了对父亲最深沉的爱。

文中的情节以“他在岁月面前认了输”为线索来组织材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他在岁月面前认了输”表达了“我”对父亲老去的伤感之情以及对父亲的感恩、关爱之意。

从侧面突出了主旨。

“他在岁月面前认了输”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词语、重点句子、文章标题、记叙顺序及其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对文章内容的总结概括能力。

其中第(1)题是重点题目,学生解答时,在理解词语本意的基础上,结合词语的具体语境分析其含义。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接受平凡(有删改)
汪舍友
①春节期间,我去看望一住小学老师。

他说,人生最大的考验,就是接受平凡,一要接受父母的平凡,二要接受自己的平凡,三要接受子女的平凡。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母的差别,实在是太大了。

有的人还没有出生,父母就给买好了房子:有的人还没有毕业,父母就给安排好了工作;有的人依靠父母的地位、财富和光环,轻而易举就能干或根多大事,但这样的父母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的父母普通而平凡。

如果接受不了父母的平凡,就会为此背上沉重的负担。

③接受自己的平凡,才能创造非凡,我有一个朋友,三十多岁就担任了单位的一把手。

此后,他相信凭借管装和能力,自己一定能够平步青云,走上更高的领导职位。

然而,他苦熬多年,梦想中的位置却始终没有得到。

后来,他调整心态,慢慢接受了自己就是一个平凡的人,退休后办了一家养猪场,干得风生水起,也算是东方不亮而方亮。

④人生中有很多的东面,你越想得到,就是得不到。

当一次次的希望变成一次次的失望,就会给自己的身心带来极大的创伤。

但这个世界也有一个规律,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⑤接受子女的平凡,才能乐观坦然,很多人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子女身上。

平凡的人,希望子女不再平凡;不平凡的人,希望子女更加不平凡,但无论孩子们怎么努力,全班永远只有一个第一名。

⑥每个人由生时就处在不同的位置,也朝着不同的方向。

人生平凡与否,与学习、努力、追求有类,也与起点、环境、时运有关。

《了凡四训》中有一句话,“拥千会者值千金”,你自己值多少,就能得到多少,当然,平且并不意味着平庸,平是是指不高傲,不崇高,平平常常的能力平平淡淡的生活,而平庸则是不思进取,碌碌无为,没有主观的努力,没有应有的作为。

⑦该学的学了,请想的想了,该做的做了,即便平凡也问心无愧。

接受平凡,不仅能给自己带来乐观的心态,还会让家人感受亲情的温暖,更重要的是,无论你接不接受,该优秀者自然优秀,该平凡者依然平凡。

(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②联系上下文,仿照第③⑤段的划线句在第②段的横线上补上这一段的分论点。

(2)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特点及其作用。

(3)第⑥段划线句对于论证中心有什么作用?
【答案】(1)①每一个人都应该接受平凡。

②接受父母的平凡,才能轻装前行。

(2)作者以一个事例的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鲜明论证“接受自己的平凡,才能创造非凡”的观点。

(3)比较平凡和平庸的不同含义,拓宽论证范围,使是非曲直更为明确,论证观点更加鲜明,内涵更加深刻。

【解析】【分析】(1)①本题考查考生对议论文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概括能力。

中心论点常在标题和文章的开头。

从文章标题“接受平凡”和第一段段末语句可以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每个人都应该接受平凡。

②文章第②③ ⑤分别论述第一段中的“一要接受父母的平凡,二要接受自己的平凡,三要接受子女的平凡',再联系第二段的内
容以及③ ⑤分论点的结构进行概括:接受父母的平凡,才能轻装前行。

(2)本题考查考生对事例特征的分析能力。

作者举具体的事例,从人物的前后对比,具体地论证分论点:接受自己的平凡,才能乐观坦然。

(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中重要的语句的理解。

考生要理解句子的内容,联系文本的中心主题进行分析。

划线的句子是在比较平凡和平庸的不同含义,让读者正确理解,从而拓宽论证范围,使是非曲直更为明确,论证观点更加鲜明,内涵更加深刻。

故答案为:⑴①每一个人都应该接受平凡。

②接受父母的平凡,才能轻装前行。

⑵作者以一个事例的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鲜明论证“接受自己的平凡,才能创造非凡”的观点。

⑶比较平凡和平庸的不同含义,拓宽论证范围,使是非曲直更为明确,论证观点更加鲜明,内涵更加深刻。

【点评】⑴考生在平时对议论文的基本知识要掌握,要学会对中心论点以及分论点的概括。

⑵考生要掌握议论文中论证的方法和论证的特点,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议论文语言的表达效果,考生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分析概括语句的内容,概括出其对中心论点的论证效果。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红心番薯
林清玄
①看我吃完两个红心番薯,父亲才放心地起身离去,走的时候还落寞地说:为什么不找个有土地的房子呢?
②这次父亲北来,是因为家里的红心番薯收成,特地背了一袋给我,还挑选几个格外好的,希望我种在庭前的院子里。

他万万没有想到,我早已从郊外的平房搬到城中的大厦,根本是容不下绿色的地方。

③我无法形容父亲的表情有多么近乎无望。

他在屋内转了三圈,才放下提着的麻袋,愤愤地说:“你住在这种上不着天下不落地的地方,我带来的番薯要种在哪里?”
④对于番薯,我有一些童年的记忆。

我有一次我和几位内地的小孩子吵架,他们一直骂着:“番薯呀!番薯呀!”我就回骂:“老芋呀!老芋呀!”
⑤对这两个名词我是疑惑的,回家询问了父亲。

他打开一张老旧的地图,指着台湾的那一部分说:“台湾的样子真是像极了红心的番薯。

”而无知的我便指着北方广大的内地说:“那,这大陆的形状就是一个大的芋头了,所以内地人是芋仔的子弟?”父亲大笑起来,抚着我的头说:“憨囝仔,我们也是内地来的,只是来得比较早而已。


⑥然后他用一支红笔,将我们遥远的北方故乡有力地画下来,牵连到我们所居的台湾南部。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在东北会落雪的故乡,也遍生着红心的番薯!
⑦我更早的记忆,是从我会吃饭开始的。

我们的每餐饭中一定煮了三分之一的番薯,有时吃腻了,我就抱怨起来。

⑧听完我的抱怨,父亲就激动地说起他少年的往事。

他们那时为了躲警报,常常在防空壕里一窝就是一整天。

所以祖母每每把番薯煮好放着,一旦警报声响,父亲的九个兄弟姊妹就每人抱两三个番薯直奔防空壕。

他的结论常常是:“那时候有番薯吃,已经是天大的幸
福了。


⑨父亲的番薯训诫并不是寻常都如此严肃,偶尔也会说起战前在日本人的小学堂中放屁的事。

由于吃多了番薯,屁有时是忍不住的,父亲形容说:“因此一进了教室往往是战云密布,不时传来屁声。

”而他说放屁是会传染的,常常一呼百应,万众皆响。

有一回屁放得太厉害,全班被日本老师罚跪在窗前,即使跪着,屁声仍然不断。

父亲玩笑地说:“因为跪的姿势,屁声好像更响了。


⑩然后是一阵战乱,父亲到南洋打了几年仗,在丛林之中,时常从睡梦中把他唤醒,时常让他在思乡时候落泪的,不是别的珍宝,只是普普通通的红心番薯。

战后返回家乡,父亲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家前家后种满了番薯。

家前种的是白瓤番薯,屋后一小片园地是红心番薯。

白瓤番薯是为了预防战争逃难而准备的,红心番薯则是父亲南洋梦里的乡思。

⑪每年父亲从南洋归来的纪念日,夜里的一餐我们通常只吃红心番薯,听着父亲诉说战争的种种。

⑫在我居住的地方,巷口本来有一位卖糖番薯的老人。

老人是个老兵,家乡在山东偏远的小县城。

有一回我们为了地瓜问题争辩起来,老人坚持台湾的红心番薯如何也比不上他家乡的红额地瓜,他的理由是:“台湾多雨水,地瓜哪有俺家乡的甜?俺家乡的地瓜真是甜得像蜜似的!”老人说话的神情好像当时他已回到家乡,站在地瓜田里。

看着他的神情,我想起父亲和他的南洋,他在烽火中的梦,我才真正知道,番薯虽然卑微,它却联结着乡愁的土地,永远在乡思的天地里吐露新芽。

(选自2018年3月17日《文摘报》,有删改)(1)文中记述了哪些关于番薯的事情?
(2)文章用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
(3)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第⑤段的表达作用。

(4)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作者说“番薯虽然卑微,它却联结着乡愁的土地”。

是啊,番薯虽普通卑微,但它是故乡的代名词,寄托着我们的乡愁。

如果有一天,你离开温馨的家园和慈祥的双亲,成为漂泊的游子,这时你会如何来描述你心中的乡愁。

请你借助一种或几种事物,运用比喻的手法试着表达一下“乡愁”。

(30字左右)
【答案】(1)①父亲送自己种的红心番薯给我;②因我搬家,父亲无法在家种番薯,很是失望;③我关于番薯的童年记忆;④父亲回忆少年时吃番薯的往事;⑤父亲在南洋战场上思念番薯;⑥老兵坚持家乡的番薯比台湾的甜。

(2)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

(3)这里是语言描写,描写了大陆的形状像芋头,台湾的形状像番薯,表达了父亲对大陆的思念。

(4)插叙。

①补充叙述“我”对番薯的童年记忆,丰富故事情节,解释上文父亲为何要给“我”送番薯,为下文做铺垫。

②补充叙述父亲对番薯的记忆,丰富故事情节,解释父亲为何对番薯有这样深刻的情感。

(5)乡愁是一抹净净的黄土,风吹不走的相思。

乡愁是滴在草间的露水,感念中的芜杂。

乡愁是我心中思念不死的枝丫,从爱到痴,从生到死。

【解析】【分析】(1)结合“看我吃完两个红心番薯,父亲才放心地起身离去”得出:父亲
送自己种的红心番薯给我;结合“我无法形容父亲的表情有多么近乎无望。

他在屋内转了三圈,才放下提着的麻袋,愤愤地说:‘你住在这种上不着天下不落地的地方,我带来的番薯要种在哪里?’”得出:因我搬家,父亲无法在家种番薯,很是失望;结合“对于番薯,我有一些童年的记忆。

我有一次我和几位内地的小孩子吵架,他们一直骂着:‘番薯呀!番薯呀!’我就回骂:‘老芋呀!老芋呀!’”得出:我关于番薯的童年记忆;结合“父亲就激动地说起他少年的往事。

他们那时为了躲警报,常常在防空壕里一窝就是一整天。

”得出:父亲回忆少年时吃番薯的往事;结合“父亲到南洋打了几年仗,在丛林之中,时常从睡梦中把他唤醒,时常让他在思乡时候落泪的,不是别的珍宝,只是普普通通的红心番薯。

战后返回家乡,父亲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家前家后种满了番薯。

”得出:父亲在南洋战场上思念番薯;结合“老人是个老兵,家乡在山东偏远的小县城。

有一回我们为了地瓜问题争辩起来,老人坚持台湾的红心番薯如何也比不上他家乡的红额地瓜”得出:老兵坚持家乡的番薯比台湾的甜。

(2)要求学生牢记第一人称的好处:使文章更具真实性;使文章具有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使文章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作者心情,带有亲切感。

然后结合本文分析,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

(3)结合第⑤段的内容分析,“台湾的样子真是像极了红心的番薯。

”、“那,这大陆的形状就是一个大的芋头了,所以内地人是芋仔的子弟?”、“憨囝仔,我们也是内地来的,只是来得比较早而已。

”是语言描写,通过父与子的对话,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大陆的形状像芋头,台湾的形状像番薯,表达了父亲对大陆的思念。

(4)结合本文分析:补充叙述“我”对番薯的童年记忆,丰富故事情节,解释上文父亲为何要给“我”送番薯,为下文做铺垫;补充叙述父亲对番薯的记忆,丰富故事情节,解释父亲为何对番薯有这样深刻的情感。

(5)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借助一种或几种事物,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家乡的思念即可,注意比喻是否恰当,言之有理,句子通顺。

故答案为:⑴①父亲送自己种的红心番薯给我;②因我搬家,父亲无法在家种番薯,很是失望;③我关于番薯的童年记忆;④父亲回忆少年时吃番薯的往事;⑤父亲在南洋战场上思念番薯;⑥老兵坚持家乡的番薯比台湾的甜。

⑵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

⑶这里是语言描写,描写了大陆的形状像芋头,台湾的形状像番薯,表达了父亲对大陆的思念。

⑷插叙。

①补充叙述“我”对番薯的童年记忆,丰富故事情节,解释上文父亲为何要给“我”送番薯,为下文做铺垫。

②补充叙述父亲对番薯的记忆,丰富故事情节,解释父亲为何对番薯有这样深刻的情感。

⑸乡愁是一抹净净的黄土,风吹不走的相思。

乡愁是滴在草间的露水,感念中的芜杂。

乡愁是我心中思念不死的枝丫,从爱到痴,从生到死。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事件的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锁定答题范围,然后找出人物、事件,以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

⑵本题考查分析第一人称作用的能力。

文章使用第一人称一般具有如下作用: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