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交通设施体系化建构与地铁站交通接驳
城市一体化客运轨道交通运输体系构建分析
城市一体化客运轨道交通运输体系构建分析客运轨道交通的网络构建是关键。
一体化的客运轨道交通体系需要形成一个完善的网络,覆盖整个城市和周边地区。
在城市规划中,应当优先考虑轨道交通的布局,确保各个区域都能够便捷地接入轨道交通系统。
还需要根据城市的交通流量和需求,合理规划轨道交通线路和站点,在各个区域之间形成高效的客运通道。
客运轨道交通的技术设施是支撑体系运行的基础。
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客运轨道交通体系,需要建设先进的技术设施。
这包括轨道线路、车站、列车、信号系统等。
轨道线路应当具备良好的平稳性和安全性,确保列车运行的稳定性和乘客的舒适度。
车站要设计合理、布局合适,使得乘客能够方便地换乘和出行。
列车技术也要先进,提供高度智能化、自动化的运营效果。
信号系统是保证客运轨道交通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保证列车之间的安全距离和速度控制。
客运轨道交通的建设还需要考虑城市一体化的规划。
一体化的客运轨道交通运输体系需要与城市其他交通方式相互配合,形成一个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
在城市规划中,应当统筹考虑轨道交通、公交、出租汽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的布局和发展,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乘客出行需求。
还需要与城市的重要节点、交通枢纽进行有机的衔接,方便乘客的换乘和出行。
客运轨道交通的经营管理也是关键。
一体化的客运轨道交通运输体系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经营管理机制,确保运行的顺畅和安全。
这包括运营组织、票务管理、安全保障等方面。
运营组织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工作流程,确保运营的高效率和协调性。
票务管理要实现信息化,提供便捷的售票服务,方便乘客的购票和使用。
安全保障是保证乘客出行安全的基础,需要建立严格的安全检查制度和应急预案,确保客运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行。
构建一个城市一体化的客运轨道交通运输体系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考虑,包括网络构建、技术设施、城市规划和经营管理等。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建立起一个高效、便捷、安全的交通体系,满足城市居民出行需求,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接驳设施技术要求
城市轨道交通接驳设施技术要求1. 引言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现代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提高乘客的出行便利性和舒适性,城市轨道交通接驳设施的建设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城市轨道交通接驳设施的技术要求,旨在指导相关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
2. 设施类型城市轨道交通接驳设施主要包括轨道交通站点、换乘设施和步行/自行车道。
根据实际需求和不同区域的特点,这些设施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形式。
以下是常见的城市轨道交通接驳设施类型:2.1. 轨道交通站点轨道交通站点是乘客进出轨道交通的主要场所。
站点的设计和建设应考虑以下要求:- 设计合理的布局,确保乘客方便进出; - 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交通方式的衔接,例如公交车站、出租车站等; - 提供无障碍设施,方便老年人、残疾人和行李携带者; - 良好的通风和照明设施,提供舒适的等候环境; - 安全设施,例如紧急呼叫装置、监控设备等。
2.2. 换乘设施换乘设施包括换乘通道、扶梯/电梯等。
合理的换乘设施可以提高乘客的换乘效率和舒适性。
以下是对换乘设施的技术要求: - 设备数量要足够,以满足高峰期的需求; - 设备可靠性高,故障率低; - 设备布局合理,便于乘客流动; - 换乘通道的长度足够,以容纳人流量; - 提供无障碍设施,方便行动不便的乘客。
2.3. 步行/自行车道步行/自行车道是将城市轨道交通与周边地区连接起来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步行/自行车道的技术要求: - 设施的布局应满足步行/自行车的需要; - 设施应与周边道路相连,便于进出; - 提供充足的停车设施,方便乘客停放自行车; - 设施应有良好的照明设备,保证夜间通行安全; - 步行/自行车道应设有防护设施,以确保乘客安全。
3. 设施标准和规范为确保城市轨道交通接驳设施的质量和安全性,应遵循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以下是常见的城市轨道交通接驳设施标准和规范:3.1. 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是城市轨道交通接驳设施建设的基本依据,通常包括设施的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等方面的要求。
轨道交通站点接驳方案设计
接驳设计内容
轨道交通站点的接驳方式主要包 括步行、非机动车、公交车、出租车和 社会车等5种方式。
步行为轨道交通站点最直接的接 驳方式,其服务半径约为0.5~1km。 对于城中区,人口密度大,道路设施完 善,服务半径可达1km;对于城郊区, 人口密度小,道路设施较差,服务半径 平均在500m。轨道交通站点步行接驳 设施包括人行道、人行横道等。
出租车停靠点
出租车停靠点布布局应根据站点
出入口位置、主要客流方向和道路条件 综合确定。一般站点的出租车停靠点为 港湾式或路侧式出租车停车位,不单独 设置出租车停车场。出租车停车位尽量 设在交叉口出口道上;出口道上设有公 交站台时,应设置在公交站台下游,间 距20~30m。对于出租车接驳需求较大 的站点,宜在用地允许的条件下设置出 租车到发区以规范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交 通秩序。
社会车停车场
社会车停车场一般设置于轨道交 通线路的综合枢纽站和起终点站点,应 根据周边的土地利用和道路交通状况进 行合理选址;其他站点一般不设社会停 车场,以合理引导交通出行方式。社会 停车场可利用站点周边的公共设施用 地,可也结合周边用地开发或地下空间 开发进行控制性布置。社会停车场换乘 距离宜控制在150m以内。
图1 接驳方案设计流程
出租车、社会车为以上接驳方式的 有效补充,对轨道交通线路的综合枢纽 站和起终点站尤为重要,其服务半径约 为10km。出租车接驳设施为出租车停靠 点,社会车接驳设施为机动车停车场。
所谓轨道交通站点接驳方案设计 即站点周边接驳设施规模和布局的确 定。轨道交通站点接驳方案设计应依据 轨道交通网络现状及规划、轨道交通线 路周边土地利用及规划、轨道交通上位 规划交通需求预测、站点周边道路现状 及规划、站点周边公交站场和线路现状 及规划、慢行系统现状及规划状况、停 车设施现状及规划状况、站点周边城市 设计等进行,保证接驳方案的合理性和 可操作性。轨道交通站点接驳方案设计 的流程如图1。
《轨道交通接驳设施设计技术指南》
《轨道交通接驳设施设计技术指南》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轨道交通系统在城市交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轨道交通接驳设施作为轨道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整体交通效率、改善城市居民出行体验至关重要。
因此,合理设计轨道交通接驳设施,成为城市交通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设计原则、技术指南和实际案例等方面介绍轨道交通接驳设施的设计技术指南。
一、设计原则1.便捷高效:轨道交通接驳设施的设计应以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为目标,确保乘客能够方便快捷地从轨道交通站点到达目的地。
2.安全可靠:轨道交通接驳设施的设计应考虑乘客的安全和舒适性,确保设施稳定可靠,避免出现安全隐患。
3.人性化设计:轨道交通接驳设施的设计应考虑乘客的需求和体验,注重人性化设计,提供舒适的候车环境和便利的服务设施。
4.可持续发展:轨道交通接驳设施的设计应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公共交通的发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
二、技术指南1.设施配置:根据站点的流量和周边交通需求,合理配置轨道交通接驳设施,包括候车亭、候车广场、过街通道、出入口、无障碍设施等,确保设施的完整性和便利性。
2.空间规划:根据地形地貌和站点环境,合理规划轨道交通接驳设施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形式,确保设施的稳定性和美观性,提升乘客的体验感。
3.绿色环保:在轨道交通接驳设施的设计中,注重绿色环保理念,利用可再生资源和环保材料,打造绿色生态的候车环境,减少能源消耗和减少碳排放。
4.智能化管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轨道交通接驳设施进行智能化管理和监控,提高设施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为乘客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接驳服务。
三、实际案例1.设施配置:上海地铁站设有完善的候车亭、候车广场和出入口等设施,方便乘客快速进出站,提高乘车效率。
2.空间规划:上海地铁站的空间布局合理,结构形式美观,站内环境舒适,提升了乘客的体验感。
3.绿色环保:上海地铁站倡导环保理念,利用光伏发电和节能设备,打造绿色生态的候车环境,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浅述地铁车站与公共交通衔接设计
浅述地铁车站与公共交通衔接设计发表时间:2017-11-06T09:20:54.68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0期作者:徐恢荣[导读] 摘要:地铁作为城市交通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民众出行的巨大压力。
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摘要:地铁作为城市交通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民众出行的巨大压力。
为了更好的方便市民出行,除了地铁自身完备外,同时应提高与城市其他公共交通一体化衔接,从而保证城市客运系统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本文以地铁做为交通核心点,分析了地铁车站接驳设计的必要性,提出了一体化衔接、城市发展协调共进以及以人为本等设计理念,并以实际站点为例对地铁车站与公共交通衔接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地铁车站;公共交通;衔接城市轨道交通是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骨干,其运能是否可以达到充分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他交通工具的接驳喂给。
为了扩大轨道交通站点的影响范围,与常规公交、小汽车、非机动车和步行等地面交通方式实现换乘一体化,如何形成既有分工又有相互协作的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从而增加轨道交通的便捷度以及辐射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 站点交通接驳设计的必要性和加强换乘接驳理念及相关案例分析探讨轨道交通要充分发挥自身服务水平,必然离不开其他交通方式的配合。
对于没有换乘方式的地铁车站,只有车站附近的人们才会选择轨道交通做为他们的出行方式。
因此,地铁的运能是否可以达到充分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他交通工具的接驳喂给。
以地铁站点为圆心,3公里辐射范围以外的客流,通过其它交通工具换乘吸引客流,提出以下理念,以期加强换乘接驳的方便、快捷、人性化的目标。
交通一体化发展的理念以轨道交通建设为契机,对周边城市道路系统和各项交通设施进行梳理与优化,理顺接驳关系、拓展轨道交通的服务范围、提高运营效益。
在站点设施布局和接驳流线的组织方面,结合既有公共交通规划,以轨道交通为节点,一体化客运交通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与交通体系的衔接毕业论文
城市轨道交通与交通体系的衔接毕业论文1 衔接的条件合理衔接是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形式的一个重要容和必要条件,主要表现是交通体系部的充分整合、各交通方式的高效衔接以及各交通系统的利益的最大化,包括交通设施的平衡、协调的运行和高效的管理等三方面的涵义,而轨道交通车站作为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则是交通设施平衡的关键,同时也为协调运行和实现高效提供了基础设施条件。
1.1 合理衔接的关键因素要实现交通设施的整合和平衡,依赖于完善的、高效的交通衔接、换乘系统,只有通过交通衔接系统实现同种交通方式部、不同种交通方式之间、私人小汽车交通与公共交通、城市部与城市对城市的有效衔接,发挥交通体系的整体效益,交通设施才能实现真正的整合和平衡。
在各种交通方式紧密组合形式的出行方式链中,轨道交通是实现各种交通方式有效转换的关键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轨道交通通过整个客运站点,为出行者提供了方便的换乘条件,保证居民通过换乘来顺利、快捷的出行。
通过“停车+换乘”设施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与子自行车、汽车、公共汽车的有效转换;通过深入扩展航空、港口、火车站和公路客运站等和市的道路、轨道的综合性枢纽,将对外交通设施与市交通紧密的相连,从来可以完成城市外部交通和部交通的转换。
1.2 合理衔接提供设施条件协调轨道交通是为了要求不同交通方式之间实现方便的衔接,缩短换乘距离、减少换乘时间并节省换成费用。
轨道交通车站作为交通枢纽,也是从物质上满足了换乘空间减少的条件,不同的交通方式之间或同种交通方式不同线路之间在轨道交通车站可以实现短距离的换乘,轨道线路之间可以实现同台换乘,轨道车站与公共汽(电)车紧密衔接,实现无缝换乘;缩短了换乘距离,也就某种程度上缩短了换乘时间;通过合理的收费标准和相关鼓励换乘政策,可减少乘客换乘费用,从来实现各种交通方式在轨道车站的协调运行。
2 衔接的原则2.1 城市轨道交通自我规划原则(1)遵循线路走向、运输能力,同客流流向、流量相一致的原则,合理布置城市客运交通路网。
《轨道交通接驳设施设计技术指南 》
《轨道交通接驳设施设计技术指南》1. 引言1.1 概述轨道交通接驳设施设计技术指南是为了指导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中的接驳设施设计而编写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们对可持续交通的需求增加,轨道交通接驳设施成为了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接驳设施不仅能提高乘客出行效率和舒适度,还能促进公共交通的普及和使用率的提升。
本指南将探讨轨道交通接驳设施选址与规划、建筑设计、站点设备及服务功能以及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措施等方面的关键问题。
通过在这些领域提供准确、全面和实用的指导,旨在帮助相关从业人员充分理解和应用适用于各种城市环境下的最佳设计实践。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在“2. 设施选址与规划”中,我们将介绍选择合适位置建设轨道交通接驳设施时需要考虑的原则,并探讨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因素在选址过程中的重要性。
接着,在“3. 设施建筑设计”部分,我们将讨论选择建筑风格、设计要素以及可持续性考量等方面的内容。
第四部分,“4. 站点设备及服务功能”,将探讨轨道交通站点内的设备布局、服务功能需求分析和安全设备配置等问题。
最后,在“5. 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措施”中,我们将强调环保政策遵循、噪音与震动控制措施以及社会影响管理实践等方面的重要性。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中与接驳设施相关的从业人员提供一个全面且实用的技术指南。
通过阐述选址和规划、建筑设计、设备配置和环境管理等关键领域的最佳实践,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合适且具有可持续性意义的设计原则。
通过本指南提供的信息和指导,相关从业人员可以更好地进行轨道交通接驳设施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工作,以提高乘客出行体验,并促进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和提升效率。
最终目标是打造更加智慧、可持续和宜居的城市环境,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并为城市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2. 设施选址与规划:2.1 选址原则:在选择轨道交通接驳设施的选址时,需要考虑以下原则:a. 路线规划:要根据轨道交通线路确定设施的选址。
基于城市轨道运输与客运枢纽交通设施衔接研究
基于城市轨道运输与客运枢纽交通设施衔接研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的增长,城市交通系统面临着空间有限、交通拥堵等
一系列问题。
因此,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轨道交
通的发展需要与客运枢纽交通设施进行有效的衔接,实现高效快捷的交通运输服务,以满
足人民对交通出行的需求。
城市轨道交通与客运枢纽交通设施的衔接主要包括市域铁路、地铁、航空、公路和公
共汽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的衔接。
通过建立衔接机制和提高换乘效率,可优化城市交通系统
运行效率,提高居民出行便利性,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首先,建立快速、便捷的换乘系统,是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与客运枢纽交通设施衔接的
关键。
首先,从市域铁路、地铁等轨道交通衔接着手,建立换乘站点,通过立体交通枢纽
进行换乘,实现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
其次,加强公路和公共汽车等交通方式
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衔接,推广闸口一体化、同城通行等模式,优化城市交通运行效率。
最后,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科学、高效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为城市轨道交通与客
运枢纽交通设施的衔接提供有力保障。
通过建立智能换乘系统、统一票卡系统等措施,提
高旅客出行便利性,优化城市交通出行体验。
同时,通过交通流量监测、异常处理等手段,确保交通运行质量,提高城市交通系统运转效率。
综上所述,城市轨道交通与客运枢纽交通设施的高效衔接,可以提高城市交通系统运
行效率,优化居民出行体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因此,应该加强相关部门的协作,
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积极推进城市交通系统的优化与升级。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一体化衔接探讨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一体化衔接探讨2中国电建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036摘要:目前国内城市开展轨道交通运营、建设以及规划的城市,越来越重视站点的一体化衔接。
本文从交通一体化衔接的内涵探讨出发,解析交通一体化衔接如何与城市适应,介绍规划的目的和内容,对交通一体化衔接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内容提出建议和展望。
关键词:轨道交通,交通衔接,一体化规划交通一体化衔接的内涵交通一体化衔接指各种交通方式在服务设施、运行组织、管理手段上的有效连接,为交通参与者提供方便、安全的换乘条件,使市区内部交通之间、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之间成为相互配合的一个整体。
轨道交通衔接的内涵就是要实现轨道交通和其他交通方式之间的平滑对接,使换乘时间尽可能少、换乘距离尽可能短、换乘费用尽可能优惠,这种衔接既包括空间上的衔接,也包括时间上、信息上的衔接。
各项衔接的具体内容如下:空间衔接:①设施的衔接,包括公交场站、公交停靠站、自行车(含电动自行车)停车场、出租车(网约车、个人小汽车)临时停靠站、“P+R”停车场、行人过街设施、步行道(无障碍通道)等的设置;②交通网络的衔接,包括路网的调整、道路局部渠化、公交线路的调整等。
时间衔接:主要指地面公交和轨道交通在运营时间安排上的衔接,避免因两种交通方式运营时间上的差异造成的换乘不便。
信息衔接:指在轨道交通车站内、公交站、道路上以及网络上提供衔接信息,以指示、诱导乘客的换乘行为,信息服务的内容包括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营时间、服务范围(线路)、服务价格及相关设施的位置等,让乘客清楚、方便地换乘。
交通衔接与城市适应性交通衔接立足于优化轨道交通车站的衔接换乘,为居民出行提供更加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设施。
在各个车站的交通衔接设施规模和布局中,充分考虑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客流需求预测,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车站交通衔接设施的设置充分结合所处区位、周边用地性质、建筑规模等,体现不同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性质、不同开发程度,交通设施类型和规模不同。
城市交通设施的智能城市整合和互联互通
城市交通设施的智能城市整合和互联互通智能城市是指利用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城市的各个领域进行智能化管理和整合,以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和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智能城市建设中,交通设施的智能化整合和互联互通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城市交通设施在智能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智能城市交通设施的整合和互联互通。
一、城市交通设施的重要性城市交通设施是现代城市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交通设施可以促进人员和物资的流动,提高交通效率,减少道路拥堵,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和高效的交通服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问题逐渐凸显,传统的交通设施已经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城市需求。
因此,将城市交通设施纳入智能城市建设是必然的选择。
二、智能城市交通设施的整合1. 交通设施信息化管理通过建立交通设施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城市交通设施进行集中监控和控制,实时获取设施状态、交通流量等数据,并进行合理的调度和管理。
通过智能化的管理手段,可以更好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资源,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转效率。
2. 跨部门和跨区域的整合在城市交通设施的整合中,需要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和信息共享。
例如,将交通设施管理部门、交通运营公司、城市规划部门等各方的信息整合起来,形成统一的管理平台,实现交通设施的统一调度和维护。
三、智能城市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1. 交通设施的互联网连接通过将交通设施与互联网连接,建立智能交通系统,实现交通设施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信息传递。
例如,通过智能信号灯和智能交通监控设备,可以实时获取道路交通的状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提高路口的通行能力。
2. 交通设施的智能化应用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将智能化设备应用于城市交通设施中,实现设施之间的智能互联。
例如,智能停车系统可以通过传感器检测停车位的使用情况,提供实时的停车位导航和预约服务;智能公交系统可以通过实时定位和信息发布,提供准确的公交到站时间和线路导航信息。
轨道站点交通一体化衔接规划
轨道站点交通一体化衔接规划作者:王志强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15年第09期摘要:通过站点交通一体化衔接的纽带作用,可以扩大轨道交通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从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促使城市交通按照规划的良好方向发展。
本文主要对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常规公交、自行车、出租车、小汽车等交通衔接设施的规划方法方面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交通一体化;轨道交通;轨道站点交通衔接前 ;言轨道交通以大运量、准时、安全、高效等诸多优势,使其成为解决特大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
然而轨道交通提供的大间距“站到站”式运输服务与地面常规交通相比,存在可达性差、无法实现“门到门”服务、缺乏灵活性等不足,而通过站点周边地面交通的衔接,可满足轨道出行过程中两端“站到门”的出行需求,从而形成“门—站—站—门”完整的轨道出行过程。
一、交通一体化规划目标及原则轨道站点交通一体化规划应以提高公共交通总体服务水平为最终目标,立足于轨道交通站点的交通衔接需求,在站点周边现状调查分析及可实施性的前提下,通过配置合理便捷的站点衔接设施,提高轨道交通出行易达性和便利性,拓展轨道站点服务范围。
从而提高轨道交通客流效益,充分发挥公交骨干作用,實现城市交通一体化。
其具体目标主要包括:完善配套轨道交通各衔接子系统,将轨道交通延伸到整个出行两端的“站到门” 交通过程。
提高轨道交通可达性和服务范围,保证轨道交通客流,发挥其运输潜能。
促进地面交通与轨道交通的配合,改善出行条件,缩短出行时间,逐步建立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一体化城市客运交通体系。
在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常规公交、自行车、出租车、小汽车等客运子系统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各子系统间的相互渗透和补充,提高城市综合客运体系运输效率,促进居民出行结构优化。
二、技术路线及核心内容对轨道站点交通一体化规划研究方法而言,主要分为五大层面进行分析研究,轨道交通站点规划研究涉及从宏观到微观,从站点到区域,甚至后期的政策保障和管理建议,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来说,都具有涵盖面广、时间周期长等特点。
建筑中的建筑与公共交通的整合
建筑中的建筑与公共交通的整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筑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这对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城市设计和规划中,建筑与公共交通的整合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建筑中的建筑与公共交通的整合问题,并分析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 建筑内部的公共交通设施在现代城市中,大型建筑物如商业综合体、办公楼和公共设施往往容纳了大量的人流。
为了方便居民和游客的出行,建筑内部应设立公共交通设施,如电梯、自动扶梯和行人桥等,以提升人们的出行效率。
这些设施的设置应遵循人性化设计原则,保证安全快捷并提供无障碍通行条件。
2. 城市轨道交通站与建筑的连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城市中扮演着枢纽的角色。
为了方便乘客进出车站,减少步行距离和时间,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建筑之间应该设立合理的连接通道。
这可以通过建筑的地下通道、空中连廊或直接与地面建筑相连等方式实现。
3. 建筑外部的公共交通设施除了建筑内部的设施,建筑外部的公共交通设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方便公众和乘客的出行,建筑周边应设立公交车站、出租车上下车点和自行车停车场等设施。
这些设施的合理规划和布局不仅可以提高城市交通的效率,还可以减少私家车出行,降低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
4. 建筑设计与公共交通的一体化在城市建设中,建筑设计与公共交通规划应该相互配合,形成一体化的整体规划。
建筑设计师应与城市规划师和交通专家紧密合作,充分考虑公共交通系统的布局和需求,将公共交通设施纳入建筑设计中。
例如,在建筑立面设计中考虑到公交站牌和地铁出入口的设置,以及在建筑周边规划停车场和自行车道等。
5. 建筑与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建筑与公共交通的整合不仅可以提高城市交通效率,还有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和非机动出行方式,可以减少个人汽车使用,降低交通能耗和尾气排放。
同时,建筑与公共交通的整合也有助于减少城市空地面积和建筑用地,保护自然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公共交通设施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运输与接驳问题解决
公共交通设施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运输与接驳问题解决运输与接驳问题的解决对于公共交通设施装配式建筑施工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运输问题的解决1. 合理规划物流路线:在公共交通设施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合理规划物流路线是解决运输问题的关键。
首先,需要对施工现场周边道路情况进行调研,选择适当的交通路线;其次,在设计物流路线时要考虑到货物尺寸、重量等特点,避免遇到狭窄道路或低桥洞等无法通行的障碍;最后,根据实际需要修建临时道路或加强现有道路承载能力,确保顺利运输。
2. 使用专业化运输工具:为了解决公共交通设施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运输问题,可以采用专业化运输工具。
例如,在车载设备上安装起重机械和固定器材,以提高在行进过程中装卸货物的效率和安全性。
同时,还应选择适合的车型和车辆数量来满足项目需求,并合理安排运输计划以减少车辆拥堵和延误。
3. 建立物流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是解决公共交通设施装配式建筑施工运输问题的另一有效手段。
该系统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对货物运输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提高运输效率。
同时,该系统还可以提供实时数据分析和报告,帮助管理者及时了解运输情况,并及时调整方案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二、接驳问题的解决1. 提供优质接驳站点:为了解决公共交通设施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接驳问题,需要提供优质的接驳站点。
这些站点应符合安全、便利、舒适等要求,并且设置正确明确的指示牌和标识。
此外,在设计站点上还应充分考虑行人和车辆的通行需求,确保顺畅连接主要道路或交通枢纽。
2. 设立暂时性交通指引:在公共交通设施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临时道路或空间限制等原因,可能会导致前方道路出现封闭、拥堵等情况。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适当位置设置显示屏幕或路牌,及时将交通信息向过往车辆和行人做出明确传达,引导他们选择合理的交通路径,并提前做好预测和调整工作。
3. 加强沟通协调:在解决公共交通设施装配式建筑施工接驳问题时,沟通协调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新建城市交通综合体施工方案(设施规划与功能设计)精选两篇
《新建城市交通综合体施工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交通压力日益增大。
为了有效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同时提升城市形象和服务功能,决定新建一座城市交通综合体。
该交通综合体将集地铁、公交、出租车、共享单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同时配备商业、餐饮、娱乐等服务设施,为市民提供便捷、高效、舒适的出行和生活体验。
二、设施规划1. 交通设施- 地铁:设置地铁出入口,与城市地铁网络连接,方便市民快速出行。
- 公交:建设大型公交枢纽,设置多条公交线路,实现与周边区域的快速连接。
- 出租车:设立出租车候车区,方便市民打车。
- 共享单车:设置共享单车停放区,方便市民短距离出行。
2. 商业设施- 购物中心:建设大型购物中心,引进各类品牌商家,满足市民的购物需求。
- 餐饮区:设置各种餐饮店铺,提供丰富的美食选择。
- 娱乐设施:建设电影院、KTV、健身房等娱乐设施,丰富市民的业余生活。
3. 服务设施- 停车场:建设大型地下停车场,提供充足的停车位。
- 公共卫生间:设置多个公共卫生间,方便市民使用。
- 休息区:设置休息区,提供座椅、充电设施等,方便市民休息。
三、功能设计1. 便捷换乘- 通过合理的布局设计,实现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便捷换乘。
例如,地铁出入口与公交枢纽相邻,出租车候车区与公交枢纽和地铁出入口相连,共享单车停放区分布在交通综合体周边。
2. 商业服务- 购物中心、餐饮区和娱乐设施的设置,为市民提供一站式的购物、餐饮和娱乐服务。
同时,商业设施的运营也可以为交通综合体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3. 智能管理- 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对交通综合体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例如,通过智能停车系统,实现停车场的自动化管理;通过智能交通引导系统,实现对交通流量的有效引导。
四、施工步骤1. 场地平整- 对施工场地进行平整,清除障碍物,为后续施工做好准备。
2. 基础施工- 进行基础工程施工,包括地基处理、基础浇筑等。
我国计划市域铁路与地铁站衔接的线路
我国计划市域铁路与地铁站衔接的线路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城市交通新篇章:市域铁路与地铁网络的无缝衔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交通需求日益增长,对高效、便捷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
城市行人道路工程中的公共交通接驳与配套
城市行人道路工程中的公共交通接驳与配套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居住在城市中心地带。
这导致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同时也给公共交通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城市行人道路工程中的公共交通接驳与配套变得至关重要。
在城市行人道路工程中,公共交通接驳是指将步行者与公共交通系统无缝连接起来的一系列措施。
它旨在提高公共交通的可及性和便利性,为行人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出行选择。
公共交通接驳包括但不限于地铁、公交车、有轨电车、出租车等媒介,以及相应的车站、站点、换乘枢纽等设施。
首先,公共交通接驳与配套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出行效率。
城市人口众多,如果没有合理的公共交通接驳与配套,道路交通将会拥堵不堪。
而公共交通接驳的建设可以使得人们更加愿意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人车辆出行带来的道路压力。
公共交通接驳的设施完善,如地铁站点、公交车站等,可以让人们更便捷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节省了等候时间和出行时间,提高了出行效率。
其次,公共交通接驳与配套也有助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近年来,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尾气排放成为城市空气质量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而大量的私家车出行也导致城市交通拥堵,时间、燃料等资源的浪费。
通过加强公共交通接驳与配套建设,可以鼓励更多的人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人车辆使用。
这不仅可以减少尾气排放,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还可以减少能源消耗,使城市更加可持续发展。
此外,公共交通接驳与配套还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作为商业中心和经济聚集区,吸引了大量的人们前来工作和购物。
然而,如果公共交通接驳与配套不完善,势必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困扰,降低他们前来的意愿。
相反,若公共交通接驳与配套设施完善,可以为经济活动提供良好的交通保障,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购物、就业,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在推进城市行人道路工程中,合理规划公共交通接驳与配套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需要充分考虑城市人口的密度和交通需求,确定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布局。
建筑与公共交通打造便捷的交通枢纽
建筑与公共交通打造便捷的交通枢纽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城市交通的便捷性与效率,建筑与公共交通的有机结合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公共交通如何协同发展,打造便捷的交通枢纽。
一、构建全方位的基础设施建筑与公共交通的共同目标是为市民提供便利、高效的出行环境。
为实现这一目标,一个全方位的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需要建设一体化、便于换乘的交通网络,包括地铁、公交、轻轨等。
这些交通工具需要设置合理的路线,以覆盖城市各个重要节点,并与建筑群体有效连接。
同时,在交通设施上,应考虑设计人性化的站点,方便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的乘车需求。
其次,建筑与公共交通的协同发展还需要营造完善的支持设施。
在交通枢纽周边,应设立停车场、自行车租借点等,供居民使用。
此外,还可以规划建设步行街、休闲广场等公共空间,以提供更好的步行与休憩环境。
同时,考虑到城市发展的长远需求,建筑与公共交通的结合还需考虑到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以确保交通枢纽的正常运行。
二、开发多功能建筑群体为了进一步提高交通枢纽的便捷性,建筑与公共交通应充分结合,开发多功能建筑群体。
这样的建筑群体可以将交通枢纽与商业、办公、居住等功能相融合,以实现出行、购物、工作等需求的一体化。
首先,建筑群体应充分考虑到交通枢纽的设计需求。
在建筑规划中,可以设置直通地铁站的商场、购物中心,方便市民在途经交通枢纽时进行购物。
同时,在建筑设计中,应合理设置商业停车点,为消费者提供便利。
此外,建筑群体还可以规划建设酒店、办公场所等,以满足商务人士的需求。
其次,建筑群体的设计应注重人性化,为市民提供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
在建筑规划中,可以设置住宅楼、公寓等居住设施,以方便市民就近工作与购物。
同时,在建筑设计中,应考虑到光线、通风等因素,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体验。
三、强化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060.交通设施体系化建构与地铁站交通接驳
交通系统和生态系统都面临着机动化带来的重大冲击。机动化的推进带来了热岛效应、不可
再生资源消耗、空气污染问题、交通拥堵、产城分离、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城市无序扩张等
资源、经济、社会、环境问题。即便是电动汽车能够快速普及缓解城市生态系统压力,城市
交通依旧难以提供足够道路、停车场地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机动车要求。综合我国土地资源短
汽车 高
3km 以上
需要与城市主干路连接的集散道路和配套场地 数据来源:自绘
人的步行受到环境、体力和时间的限制,人的步行速度约为 0.85~1.1m/s,人一般步行 超过 800m 就会有疲惫感(表 1)。步行作为工业革命以前城市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决定过去 城市的规模往往被局限在方圆约 3km 的范围内。工业革命后,城市开始出现汽车、自行车、 地铁等新的交通方式,步行交通所占比例开始下降。目前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已经不存在 完全步行的城市,但是在很多城市的中心,步行仍然是最主要的交通方式,比如法国巴黎地 区的拉德芳斯、英国的香榭丽舍大街、意大利的圣马可广场等。
表 3:地铁站交通接驳
类 细分 设计客 客流特征 周 边 用 地 特 衔接方式
布局模式 案例
型
流规模
征
对 中 心 城 > 30 主 要 为 长 用地紧张,但 高铁、大型客 广场立体式 武昌火
自行车的速度约为 2.5~3.5m/s,出行距离一般在 2km 以内。自行车的使用率有上升趋势。 一方面,国家政策、地方规划“自上而下”推动绿色出行。2012 年,住建部、发改委和财 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提升步行 和自行车出行环境,逐步提高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分担率。另一方面,人们开始追求健康的生 活方式,步行计步器等健康类产品层出不穷,步行、自行车出行的绿色交通方式受到热捧,
城市地铁站点交通接驳设施配套经验浅析——以杭州市为例
城市地铁站点交通接驳设施配套经验浅析——以杭州市为例魏晓冬;汪鸿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17(000)006
【摘要】国内外城市经验表明,地铁站点周边交通配套是发挥地铁城市公交骨干作用的重要支撑.其设施在规划设计、建设实施与管理运行等各个阶段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了地铁的整体运营效率.文章在对杭州市地铁1号线进行多年跟踪观察的基础上,对地铁站点接驳配套进行了实例分析,并就地铁站点交通接驳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营进行了经验总结.
【总页数】2页(P381,398)
【作者】魏晓冬;汪鸿
【作者单位】杭州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杭州 310012;杭州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杭州 31001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城市轨道交通经济板块空间形成机制与优化--以南宁市地铁站点为例
2.绿道与轨道交通接驳的优化策略——以广州近郊地铁站点的接驳为例
3.城市地铁站点施工期交通组织方案研究——以南京市地铁二号线为例
4.浅析客运专线与城市交通的接驳
5.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接驳设施配置策略\r——以北京市轨道交通6号线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铁配套衔接方案
地铁配套衔接方案背景介绍地铁在生活中已经成为了人们出行的必备工具,但往往在地铁与其他交通工具的衔接上出现了不便之处,例如地铁站周围的出租车乘坐点不明显,地铁与公交的互联互通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加重了人们的出行负担,因此,地铁配套衔接方案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定义和目的地铁配套衔接方案是指为了配合及优化地铁通行而设计的辅助设施及服务方案,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地铁与其他交通工具的衔接更加便捷,消除出行中的不便之处,让人们更加舒适、方便地出行。
设计原则1.实用性。
地铁配套衔接方案应该以实际需求和实用性为设计原则,解决实际的出行问题。
2.随时随地。
地铁配套衔接方案应该满足随时随地都能够使用的需求,无论是站内设施还是站外设施。
3.简易易用。
地铁配套衔接方案应该设计简便,易于使用。
4.全方位覆盖。
地铁配套衔接方案应该设计全方位覆盖的方案,到达每一个角落,随时提供服务。
设计内容1.车站设计。
地铁站点的设计是地铁配套衔接方案的配套措施之一,可以考虑在车站建设过程中注重出租车、公交、自行车、共享单车等交通工具的接驳,增设相关设施,如共享单车停车桩区、出租车乘车点等。
2.接驳线路。
完善地铁与公交、出租车、共享单车等其他交通工具之间的接驳线路,将地铁线路与普通公交线路衔接起来,方便乘客出行。
同时增设共享单车停放点、共享汽车停放点等新兴交通工具停车位。
3.信息发布服务。
提供实时站点信息、票价查询、出行路线、周边环境等信息查询服务,通过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让乘客能够快速、准确地选择出行方式和线路。
具体案例北京地铁的辐射效应是非常明显的。
除了地铁之外,北京市交通管理部门还针对不同的地段,针对当地的交通情况,推出了多个系列的配套方案。
一方面,每个地铁站点都设有完善的出租车、公交、共享单车配套设施,特别是汽车驾驶员可以在地铁站点的车位中免费停放,方便出行者使用出租车出行。
另一方面,北京地铁连通了北京市的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信息,提供了实时公交查询、公交售票等服务,提高了乘客出行的方便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享单车的出现也让自行车使用更加便捷。自行车出行使用率的上升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 有必为自行车出行营造良好的环境,注重自行车与其他交通方式尤其是地铁的接驳是十分有 意义的。
2.2 低碳出行方式:地铁和常规公交
20 世纪 60 年代,人们认识到汽车工业的繁荣带来了城市无序扩张、土地资源的浪费、
能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等诸多问题,在精明主义理论思潮下,以美国和欧洲一些大城市为
2 一体化交通系统
2.1 绿色出行方式:步行和自行车
表 1:不同交通方式的出行特征 碳排放 出行距离 出行特征
步行 无 自行车 无 地铁 低
常规公 低 交 出租车 中
800m 以内 500m~2km 1km~30km
500m~20k m 1km~30km
需要集散空间和配套休息设施,对环境要求高 需要停放场地和管理措施 前期需要大量投入,需要信息服务和管理,大容量、便捷、 快速、准时 需要清楚的信息标志、停车场地和上下客场地,有序的管 理必不可少 需要信息标志和上下客场地
交通设施体系化建构与地铁站交通接驳
毛志强
摘要:分析了绿色、低碳和高碳出行的交通方式的特征、发展背景和趋势,指出大城市在多元化交通方式 并存背景下完善的交通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和内容,提出地铁站交通接驳是的客流特征、周边用地特征、接驳方式和布局模式。 关键词:一体化交通系统、地铁站、交通接驳
雅典宪章明确提出,交通是城市四大功能之一,世界各国大城市对交通规划、管理等方 面进行了很多的探索。通过研究国外交通发展案例、总结经验和教训,发现优先发展公共交 通对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而鼓励小汽车出行会加重交通问题。从我国国情出 发,必须走低能耗、低碳排放、高密度、集约型、高效率、高质量的城镇化道路,交通发展 必须契合新型城镇化道路,公共交通可以充分利用交通设施、避免交通设施资源浪费。我国 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已经势在必行,地铁因具有大容量、快捷、高效特点,在常规公交难 以承担更多的交通量的现实背景下,我国很多大城市掀起地铁建设热潮。根据中国城市轨道 交通协会统计,截至 2014 年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已经超过 3000 公里。地铁线路持 续开通,常规公交稳步发展,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步行及自行车出行越来越得到推崇。总 之,我国大城市进入了多元化交通时代,交通设施体系化建构成为交通规划管理工作的重中 之重,而处理好地铁站的交通接驳成为关键。
1 研究和实践背景
国外在进行大规模的地铁建设之后,地铁站的交通接驳问题成为制约交通疏散效率的重 要因素,于是开始普遍重视以地铁为基础的公共交通一体化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也 涌现了很多成功案例。如纽约市由公共交通局统一规划管理各类交通方式,重视地铁站周边 的多种交通方式在运行时间、票制管理等上的协调,保证了地铁的运行效率。在德国的汉堡, 以地铁站为核心,建设了高效的接驳设施使得各类交通方式能快速接驳,在市内的 150 个地 铁站周边均有常规公交方便接驳。
国内研究起步较晚,对地铁站接驳的研究不是很完善,学者多从宏观方面提出应当建立
综合城市交通体系,实现交通方式的一体化发展(潘海啸,2011,2013;李洪斌,2012;);
从微观上提出地铁站与常规公交站的空间布局和接驳机制(黄卫东等,2010;金鑫等,2011); 实证研究接驳地铁站的社区公交(黄建中等,2014)。然而国内缺少对不同类型地铁站各类 交通接驳方式的系统性研究。笔者尝试通过整理现阶段我国大城市的交通模式,归纳不同类 型地铁站的接驳方式。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background and the trend of green, low carbon and high carbon traffic mode, and points out the importance and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 modal transport system in large cities. This paper divides metro station into four major categories and seven small classes, and put forwar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ssenger flow, the surrounding land use, connection mode and layout mode of different types of metro station. Keywords:Transport System, Metro, Transport Interchange
汽车 高
3km 以上
需要与城市主干路连接的集散道路和配套场地 数据来源:自绘
人的步行受到环境、体力和时间的限制,人的步行速度约为 0.85~1.1m/s,人一般步行 超过 800m 就会有疲惫感(表 1)。步行作为工业革命以前城市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决定过去 城市的规模往往被局限在方圆约 3km 的范围内。工业革命后,城市开始出现汽车、自行车、 地铁等新的交通方式,步行交通所占比例开始下降。目前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已经不存在 完全步行的城市,但是在很多城市的中心,步行仍然是最主要的交通方式,比如法国巴黎地 区的拉德芳斯、英国的香榭丽舍大街、意大利的圣马可广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