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原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只有邻近出现空位,替 位杂质才容易运动到近 邻空位上
换位式扩散
替位原子不断与邻近硅原子交换位置,向前扩散。
处于间隙位置的硅原子取代了替位位置的杂质, 使之处于间隙位置,以便向下一个替位位置扩散。
扩散模型(宏观)
扩散定律(菲克第一定律) N J D X
J:单位时间内杂质原子扩散量(粒子数/cm2·s) ΔN / Δx :杂质的浓度梯度 D:杂质的扩散系数—描述杂质扩散运动快慢
扩散现象:微观粒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迁 移现象。
温度 浓度梯度
半导体工艺中的扩散是将杂质元素通过扩散 的方式掺入到半导体材料体内,以改变材料 的电学性质、并力求杂质浓度、分布形式和 深度满足要求。
杂质在半导体中的扩散模型(微观模型):
间隙式扩散 空位式扩散 换位式扩散
间隙式扩散:
N(x,t)
实际生产中扩散温度一般为900℃~1200℃, 扩散通常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预扩散或预淀积,恒定表面源,余 误差分布。
第二步:主扩散或再分布,有限表面源,高 斯分布。
两种扩散的比较
恒定表面源扩散(余误差分布)
特点:在整个扩散过程中,硅片表面的杂质 浓度始终不变。
杂质分布:
பைடு நூலகம்
N (x,t)
Ns erfc( 2
x) Dt
其中:N(x,t)— 在t时刻距硅片表面为x处的杂 质浓度;Ns — 表面浓度,此处为常数,通常等 于杂质在硅中的固浓度;Erfc — 余误差函数
决定因素:温度、粒子大小、晶体结构、缺陷浓 度以及粒子运动方式。
“-”:表示扩散方向与浓度增加方向相反,即沿 浓度下降的方向
菲克第二定律
N 2N
D
t
x2
反应了杂质分布与扩散时间和位置x之间的关
系。
扩散类型 恒定源扩散 :用于杂质预扩散或预淀积(控制
剂量)
有限表面源扩散:用于杂质再分布或推进,以 获得合适的结深和浓度。
掺杂
--扩散原理
掺杂
半导体材料最神奇之处:电学特性(甚至力学 特性)对杂质浓度十分敏感。
掺杂是指用人为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方式(合 金、扩散、离子注入)将杂质布掺入到半导体 等材料中,使其数量和浓度分布均符合要求, 借此改变材料电学性质(导电类型,电阻率等) 或机械性能,达到形成半导体器件的目的。
固浓度:一定温度下,杂质在固体中的最大浓度。 某种元素是否能作为扩散杂质的一个重要标准,就 是看它的固浓度是否大于扩散所要求的表面浓度
可得硅片表面杂质总量
Q
0
N (x,t)dx
0
Ns
erfc( 2
x Dt
)dx
2N
s
Dt
1.13Ns Dt
应用: 硼和磷的预淀积,隐埋扩散和隔离扩 散的预淀积 N(x,t)
目的:
形成pn结:NPN晶体管基区、发射区形成, MOS源漏的形成等等
改变材料的电阻率:多晶硅的掺杂,减小栅极的 电阻;
改变材料的某些特性:PSG,BPSG等
方法:
合金法 扩散法, 离子注入法
杂质类型:根据导电类型分为
V族元素—施主—电子—n型 III族元素—受主—空穴—p型
有限源扩散(高斯分布)
特点:在扩散之前,表面放入一定量的杂质 源,而在以后的扩散中不再有杂质加入。硅 片内杂质总量始终保持不变。
杂质分布:
N(x,t)
Q
x2
e 4Dt
Dt
Q -预淀积在硅片表面有限薄层内的杂质的总量
e-x2/4Dt - 高斯函数。
应用:隔离扩散的再分布,基区扩散的再分 布,发射区扩散的再分布,以及MOS或 CMOS半导体器件源、漏扩散的再分布等。
间隙式杂质:存在于晶格 间隙的杂质。
Au, Fe, Cu, Ni, Zn, Mg
间隙式杂质从一个间隙位 置到相邻间隙位置的运动。
半径较小的杂质原子以间 隙式扩散进行
替位式扩散(空位)
替位杂质:占据晶格位 置的外来原子。
P,B,As, Al ,Ga, Sb,Ge
替位式扩散:替位杂质 从晶格位置到相邻空位 的运动。
换位式扩散
替位原子不断与邻近硅原子交换位置,向前扩散。
处于间隙位置的硅原子取代了替位位置的杂质, 使之处于间隙位置,以便向下一个替位位置扩散。
扩散模型(宏观)
扩散定律(菲克第一定律) N J D X
J:单位时间内杂质原子扩散量(粒子数/cm2·s) ΔN / Δx :杂质的浓度梯度 D:杂质的扩散系数—描述杂质扩散运动快慢
扩散现象:微观粒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迁 移现象。
温度 浓度梯度
半导体工艺中的扩散是将杂质元素通过扩散 的方式掺入到半导体材料体内,以改变材料 的电学性质、并力求杂质浓度、分布形式和 深度满足要求。
杂质在半导体中的扩散模型(微观模型):
间隙式扩散 空位式扩散 换位式扩散
间隙式扩散:
N(x,t)
实际生产中扩散温度一般为900℃~1200℃, 扩散通常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预扩散或预淀积,恒定表面源,余 误差分布。
第二步:主扩散或再分布,有限表面源,高 斯分布。
两种扩散的比较
恒定表面源扩散(余误差分布)
特点:在整个扩散过程中,硅片表面的杂质 浓度始终不变。
杂质分布:
பைடு நூலகம்
N (x,t)
Ns erfc( 2
x) Dt
其中:N(x,t)— 在t时刻距硅片表面为x处的杂 质浓度;Ns — 表面浓度,此处为常数,通常等 于杂质在硅中的固浓度;Erfc — 余误差函数
决定因素:温度、粒子大小、晶体结构、缺陷浓 度以及粒子运动方式。
“-”:表示扩散方向与浓度增加方向相反,即沿 浓度下降的方向
菲克第二定律
N 2N
D
t
x2
反应了杂质分布与扩散时间和位置x之间的关
系。
扩散类型 恒定源扩散 :用于杂质预扩散或预淀积(控制
剂量)
有限表面源扩散:用于杂质再分布或推进,以 获得合适的结深和浓度。
掺杂
--扩散原理
掺杂
半导体材料最神奇之处:电学特性(甚至力学 特性)对杂质浓度十分敏感。
掺杂是指用人为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方式(合 金、扩散、离子注入)将杂质布掺入到半导体 等材料中,使其数量和浓度分布均符合要求, 借此改变材料电学性质(导电类型,电阻率等) 或机械性能,达到形成半导体器件的目的。
固浓度:一定温度下,杂质在固体中的最大浓度。 某种元素是否能作为扩散杂质的一个重要标准,就 是看它的固浓度是否大于扩散所要求的表面浓度
可得硅片表面杂质总量
Q
0
N (x,t)dx
0
Ns
erfc( 2
x Dt
)dx
2N
s
Dt
1.13Ns Dt
应用: 硼和磷的预淀积,隐埋扩散和隔离扩 散的预淀积 N(x,t)
目的:
形成pn结:NPN晶体管基区、发射区形成, MOS源漏的形成等等
改变材料的电阻率:多晶硅的掺杂,减小栅极的 电阻;
改变材料的某些特性:PSG,BPSG等
方法:
合金法 扩散法, 离子注入法
杂质类型:根据导电类型分为
V族元素—施主—电子—n型 III族元素—受主—空穴—p型
有限源扩散(高斯分布)
特点:在扩散之前,表面放入一定量的杂质 源,而在以后的扩散中不再有杂质加入。硅 片内杂质总量始终保持不变。
杂质分布:
N(x,t)
Q
x2
e 4Dt
Dt
Q -预淀积在硅片表面有限薄层内的杂质的总量
e-x2/4Dt - 高斯函数。
应用:隔离扩散的再分布,基区扩散的再分 布,发射区扩散的再分布,以及MOS或 CMOS半导体器件源、漏扩散的再分布等。
间隙式杂质:存在于晶格 间隙的杂质。
Au, Fe, Cu, Ni, Zn, Mg
间隙式杂质从一个间隙位 置到相邻间隙位置的运动。
半径较小的杂质原子以间 隙式扩散进行
替位式扩散(空位)
替位杂质:占据晶格位 置的外来原子。
P,B,As, Al ,Ga, Sb,Ge
替位式扩散:替位杂质 从晶格位置到相邻空位 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