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企业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调研报告的核⼼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技术企业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篇⼀】技术企业调研报告
按市统计局要求,为全⾯了解和掌握全县规模以上⼯业⾼新技术产业情况,为县委、县政府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我局对全县⾼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了集中调研。

通过调研,使我们对全县⾼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有了较为全⾯的了解,并就下⼀步如何推动我县⾼新技术产业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

⼀、**⾼新技术企业现状
到2015年初,全县共有⾼新技术企业47家,其中,被省科技厅认定的⾼新技术企业6家,涉及化⼯、印制电路板、汽车配件、制药等领域。

5家⾼新技术企业属于规模以上企业。

2015年上半年⾼新技术增加值增速为10.57%,(1-7⽉)份⾼新技术增加值增速为8%。

下降2.57个百分点。

在全市排名靠后。

⼆、⾼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兽⽤药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下降较多,兽⽤药品制造增速为-7.41%,主要为**市华⼤兽药有限公司已经破产。

经详细调研了解到,兽⽤药品制造⾏业为⾼污染⾏业环保不达标。

(⼆)印制电路板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为-2.71%,**飞翔印制电路板有限公司停产。

经详细调研了解到主要为:1、政府政策扶持⼒度较⼩。

2、企业融资难。

3、印制电路板制造制造⾏业为污染⾏业环保不达标。

4、订单减少竞争加⼤产品价格下滑达到20%。

(三)****化⼯有限公司(2015年1-6⽉份⼯业总产值为101273千元相⽐去年同期下降9315千元)。

****化⼯有限公司是以油品添加试剂为主的⽣产销售的企业,出现了经营效果不理想,产品卖不出去,相⽐往年订单较少,主要为市场竞争加⼤、产品价格下滑50%多、公司财务费⽤、管理费⽤较⾼。

三、发展⾼新技术产业的⼏点建议
(⼀)进⼀步推进⼯业化进程、加快⾼新技术产业发展。

全县上下、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新技术产业的重⼤意义。

充分认识发展⾼新技术产业是发展国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增长能⼒的重要举措。

进⼀步统⼀思想,增强紧迫感和责任⼼,充分调动⼀切积极因素,把⼯作着⼒点放到发展⾼新技术产业上。

(⼆)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

努⼒做掌握⼀批先进技术,开发⼀批⾼新技术产品。

以项⽬为载体,结合区域特⾊,发挥优势,持续不断地引进先进科技成果。

有选择地重点扶持⼀批企业,创出⼀批产品,加速壮⼤⾼新技术产业优势。

(三)强化政策引导和扶植,采取政府投⼊和财政贴息等宏观调控措施,引导信贷资⾦更多地投向急需发展的⾏业和优势产业。

盘活企业改制资⾦,利⽤改制资⾦注⼊作为⾼新技术产业化项⽬的资本⾦同时引导企业和社会的科技投⼊,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格局,进⼀步推进我县⼯业化进程。

【篇⼆】技术企业调研报告
⼀、调研⽬的
为了进⼀步优化专业⼈才培养⽅案,全⾯提⾼⼈才培养质量,提⾼学⽣的实践能⼒、创造能⼒、就业能⼒和创业能⼒,确保⼈才培养⽬标、培养规格和培养质量,推进特⾊建设,培养适应⽣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发展的⾼素质技能型⼈才。

⼆、调研思路与内容
通过⾛访及信访相关建筑企业、⾏业、同类院校,掌握及了解其现状和⼈才需求状况,并征求⾏业专家对专业⼈才培养及教学的意见与建议,对调查结果加以分析,最终形成专业调研报告。

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才需求状况、⾏业发展趋势、⼈才结构、素质要求、岗位技能要求、证书及其他要求等。

三、调研⽅式与对象
(⼀)⾏业调研的⽅式和对象
通过⾛访与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莱芜市建筑业协会、莱芜市⼈才市场、⼭东省及外省住莱芜部分知名建筑企业和建筑业管理企业进⾏调研。

(⼆)企业调研的⽅式和对象
通过⾛访、电话访问与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江苏南通四建莱芜分公司、⼭东泰安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济南四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莱芜市建设集团、⼭东莱芜⼴厦集团、莱城建⼯集团、莱芜市⾦辉煌建设有限公司等企业进⾏了深度调研,了解了未来五⾄⼗年建筑⼈才市场⼈才需求状况。

(三)同类院校该专业开设情况调查的⽅式和对象
通过电话、络⽅式对以下院校进⾏本年度建筑⼯程技术专业开设情况的调研:济南⼯程职业学院、⼭东城建职业学院。

四、调研数据分析
(⼀)⾏业调研分析
⼭东省是⼀个建筑业⼤省,到2011年,⼭东省建筑企业共有11933家,从业⼈员达到370万⼈,建筑业总产值完成98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列全国第三,建筑业是⼭东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柱产业,“⼗⼆五”期间⼭东省要实现从建筑⼤省到建筑强省的战略⽬标,⼭东建筑业既⾯临加快发展的全新战略机遇,⼜⾯临着重⼤战略转型任务和各种严峻竞争考验。

当前,科技创新能⼒不强、技术与管理⼈员不⾜,劳动者素质偏低和体制机制改⾰滞后,与快速发展的形势要求不适应,是制约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的提⾼的重要因素。

⽬前,莱芜现有建筑施⼯企业204家,从业⼈员约6.5万⼈,现有建筑技术与管理⼈员不⾜5%,其中有相当⼀部分是由从业时间较长的⼯⼈晋升上来的,传统施⼯经验丰富,但专业综合素质较低,远不能适应新技术、新材料、新机械⼤量应⽤的现代建筑业的需要,⽣产⼀线的技术与管理⼈员,⼤部分仅具备中职或中职以下学历,⼤量从事建筑业的⼯⼈及农民⼯,基本上没有受过培训,莱芜建筑业⾼速发展急需⼤批⾼素质技能型专门⼈才。

以下是调研部分住莱芜建筑企业未来三年⼈才需求需求情况。

(⼆)企业调研分析
1.建筑⼯程技术专业主要从业岗位分析
调查表明,就建筑⼯程技术专业⽽⾔,其适应的主要岗位有施⼯员、安全员、质检员、材料员、测量员、预算员、技术员等。

这是由于这⼏个岗位⼯作条件相对恶劣,⼯作⽐较⾟苦。

这些岗位虽然不需要太⾼深的理论知识,但⼀般要求具有熟练地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便满⾜今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因此,现在建筑企业招聘⼈才的起点⼀般为⼤专,对中职⽣的需求相对下降,对⼤专⽣尤其是⾼职毕业⽣需求急剧上升。

这主要是他们⽐本科⽣动⼿能⼒强,且拥有施⼯员等岗位证书,毕业即可上岗,缩短或省去了企业对他们进⾏的再培训的时间,节约了⼈才培养的费⽤;其次,此类⼈员通过⾃学或继续教育,往往能获得诸如“建造⼯程师”、“监理⼯程师”等执业资格证书,具备较⼤的上升空间,他们将是企业长远发展的主⼒军。

2.建筑⼯程技术专业岗位变迁分析
调查表明,就建筑⼯程技术专业⽽⾔,主要就业岗位有施⼯员、安全员、质检员、材料员、测量员、预算员、技术员等。

这些岗位⼀般要求具有熟练地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便满⾜今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般学⽣毕业后经过3~5年⼯作经验积累,可以担任项⽬技术负责⼈或项⽬经理。

此类⼈员由于受到学历、职称所限不会频繁跳槽(相对本科以上学历或⾼级职称的⼯程⼈员),有个别⼈员毕业若⼲年后转向房地产⾏业进⾏⼯作。

3.建筑⼯程技术专业从业岗位的⼯作任务和⼯作职责分析
调查显⽰,建筑⼯程技术专业的学⽣的职业岗位群是基层技术管理岗位。

4.企业对该专业⼈才培养规格要求分析
通过分析建筑⾏业企业调研内容及结果,建筑⼯程技术专业⼈才应具备以下的基本素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五、基本素质要求
①政治思想素质: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改⾰开放的政策,事业⼼强,有奉献精神;具有正确的世界观、⼈⽣观、价值观,遵纪守法;为⼈诚实、正直、谦虚、谨慎,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公共道德。

②⽂化素质:具有学习专业和从事专业⼯作必需的⽂化基础,具有良好的⽂化修养和审美能⼒;知识⾯宽,⾃学能⼒强;能⽤得体的语⾔、⽂字和⾏为表达⾃⼰的意愿,具有社交能⼒和礼仪知识;有严谨务实的⼯作作风。

③⾝体和⼼理素质:拥有健康的体魄,能适应岗位对体能的要求;具有健康的⼼理和乐观的⼈⽣态度;朝⽓蓬勃,积极向上,奋发进取;思路开阔、敏捷,善于处理和协调突发问题。

④业务素质:具有从事专业⼯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具有创新精神、⾃觉学习。

【篇三】技术企业调研报告
“xx”期间是我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培育新增长极、启动新⼀轮经济社会共享发展的关键时期。

加快发展
⾼新技术产业,成为提⾼我市经济核⼼竞争⼒的重要⼿段之⼀。

为更好地开展我市⾼新技术产业“xx”发展规划的编制⼯作,9⽉下旬,由市⾼新办牵头,组织市经委、市财政局、市统计局、市信息办、市发展规划院等单位赴武汉、成都、重庆三地进⾏调研交流,与当地经信委、⾼新技术开发区及重点⾼新技术企业⼴泛交流,学习吸收当地推进⾼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三地⾼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XX年,武汉、成都、重庆三地⾼新技术产业都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武汉市XX年⾼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为2055亿元,占全市⼯业产值的四分之⼀;新能源、动漫、集成电路三⼤产业产值增幅分别⾼达35%、43%和46%;节能环保、⽣物、软件服务外包、新⼀代移动通信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

成都市XX年⾼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1469.25亿元,增加值575.62亿元。

重庆市⾼技术产业XX年销售产值达1028.22亿元,同⽐增长19.8%;实现销售收⼊987.73亿元,增长18.1%;实现利润64.35亿元,同⽐增长7.6%;其中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器机械器材及专⽤设备制造业、电⼦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已成为重庆⾼新技术的四⼤⽀柱产业。

⼆、三地⾼新技术产业发展特点
武汉、成都、重庆市委、市政府⾼度重视⾼新技术产业发展⼯作,⾼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和主战场。

1、空间布局合理,企业密集度⾼
武汉市⼯业空间布局分为汽车及机电产业集聚区、电⼦信息及⽣物医药产业集聚区、钢铁化⼯及环保产业集聚区、⾷品产业集聚区四⼤块,分别位于武汉市的西、南、东、北⾯。

其中,东湖⾼新区为开发区,成⽴于1988年,区内包括武⼤、华中科⼤等42所⾼等院校、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邮电科学院等56所科研院所、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程研究中⼼、700多个技术开发机构、20多万名专业技术⼈员、55名两院院⼠。

园区拥有80万名在校⼤学⽣,科技、教育实⼒居全国第三,XX年⼜被批准为全国第⼆个国家⾃主创新⽰范区,初步形成了以光电⼦信息产业为龙头,⽣物⼯程与新医药、环保、机电⼀体化、新材料、⾼科技农业等六⼤⾼新技术产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

成都市有21个⼯业集中发展区,其中成都⾼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四川成都出⼝加⼯区及西区为开发区。

成都⾼新区筹建于1988年,规划⾯积87平⽅公⾥,分为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截⾄XX年底共聚集各类企业13000多家,包括863家外商投资企业和超过600家的软件类企业,规模以上⼯业企业358家,初步形成了集成电路、光电显⽰、软件及服务外包、通信、⽣物医药、精密机械六⼤产业集群。

重庆市拥有43个⼯业园区,其中北部新区(经开区、⾼新区)、两路⼨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开发区。

北部新区成⽴于XX年,⾯积130平⽅公⾥,截⾄XX年底累计签约项⽬3551个,合同投资总额1265亿元。

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868户,合同外资82亿美元,世界500强⼊驻近40家。

2、园区发展重点突出,产值税收快速增长
武汉东湖⾼新区在光电⼦产业、⽣物、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优势明显,XX年产值分别达到718亿元、250亿元、100亿元、320亿元和144亿元;今年上半年完成产值451.72亿元,增长23.7%。

未来五年,武汉东湖⾼新区将着⼒打造“1+4”的⾼新技术产业集群:以光电产业为中⼼,⽣物、新能源、环保和消费电⼦等齐头并进;预计到XX年,五⼤产业总规模将达5000亿元,2018年⼒争突破1万亿元。

XX年,成都⾼新区实现产业增加值396.5亿元,增长25.1%;规模以上⼯业增加值249.02亿元,增长32%;全⼝径财政收⼊114.55亿元,增长9.3%;外贸出⼝26.88亿美元,增长33.98%。

电⼦信息、⽣物医药、精密机械制造三⼤主导产业⼯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业增加值⽐重达78.6%;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实现销售收⼊突破300亿元⼤关,增长26.9%;出⼝2.1亿美元,增长27.8%。

重庆北部新区重点⽀持发展汽车摩托车产业集群、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集群、电⼦信息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物医药产业集群、房地产及其他产业。

XX年实现地区⽣产总值541亿元、⼯业总产值139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78亿元、区域财政收⼊167亿元、地⽅留存财政收⼊70亿元,五年平均增速均在40%以上。

3、基础设施完备,服务配套⾼度贴合企业需求
⾼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硬件和软件的⽀持。

基础设施完备,服务配套⾼效,是这⼏个⾼新区的优势。

如成都⾼新区,规划⾯积约82.5平⽅公⾥,由起步园区,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三部分组成。

园区内道路宽敞整洁、建筑物错落有致、物流公司、餐饮、住宿、移动通信等⽇常⽣活所需⼀应俱全。

配套服务更是获得了园区内企业的认同。

园区延伸“三段式”服务,率中西部之先,开通“96XX企业服务呼叫中⼼”,在国内率先提出和实践科技型中⼩企业“梯形中⼩企业融资模式”,建⽴企业⾛访制度,坚持以重点产业、重⼤产业化项⽬为重点服务对象,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政务服务到企业增值服务,再到创新创业服务,环环相扣的企业服务“⾼新模式”,在⽆形之中彰显其对产业聚集、区域创新的有形之⼒。

4、⾼度重视⼈才培育和引进⼯作
⼈才是企业的最重要的资本,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量源泉。

武汉东湖⾼新区为加快推进东湖⾼新区创建“世界⼀流科技园区”建设,发挥东湖⾼新区作为全国⾸批“海外⾼层次⼈才创新创业基地”的⽰范作⽤,实施“3551⼈才计划”,有效招引⾼端
科技⼈才,其中有9⼈⼊选中央“”。

武汉东湖⾼新区已成为湖北省有名的“⼈才特区”。

三、三地推进⾼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
⾼新技术产业是地⽅经济谋长远、调结构、保增长的重要措施和着⼒点、结合点,是提⾼地⽅核⼼竞争⼒的关键所在,武汉、成都、重庆三地推进⾼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对于我市加快推进⾼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1、产业定位必须⾼端化
地⽅经济要加速发展,最终要依赖于⾼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利⽤地⽅优势,集中发展适合⾃⾝特⾊的⾼端产业,是⾼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

如武汉东湖⾼新区的发展定位就是内⽣式发展道路,通过园区培养企业不断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来孵化⾼新技术企业,来积聚⾼新技术产业。

园区将发展重点放在了光电⼦产业,由此诞⽣了全国闻名的“光⾕”。

⽣物产业兴起时,武汉东湖⾼新区超前布局,建⽴光⾕⽣物城,⼤⼒发展⽣物医药、医疗器械、⽣物农业等。

XX年,武汉东湖⾼新区⼜挂上了东湖国家⾃主创新⽰范区的牌⼦,着⼒寻找“中国创造”之路。

武汉东湖⾼新区已发展成为武汉市⾃主创新的前沿阵地,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科技⼒量。

2、⾼度重视⾼新园区规划建设
三地均⾼度重视⾼新园区的规划布局和⾼起点建设。

重庆北部新区⾯积157.59平⽅公⾥,⼈⼝53万,园区北靠国际空港,南临重庆中央商务区,西依嘉陵江,东接长江黄⾦⽔道,紧临重庆保税港区,具有中国西部的集⽔运、航空、公路、铁路于⼀体的⽴体交通运输络优势,俗称重庆副中⼼。

XX年北部新区被纳⼊中国第三个副省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使得重庆发展“5+3”战略性布局成为可能。

同时,重庆北部新区在建设上也是⾼起点,从XX年开始投资450亿元建设⾼标准的交通、能源、给排⽔、信息设施、⽣态环境、园区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和⼈居环境,为北部新区企业发展、⼈才引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北部新区凭借空间规划和建设的⾼起点,强势推动了重庆⾼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3、项⽬发展⾼增量
⾼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依托重⼤项⽬建设与发展。

成都⾼新区按照“⼀区⼀业主”的规划和空间布局要求,积极引进⼯业项⽬;以项⽬促建为中⼼,加快项⽬投产和达产,进⼀步落实项⽬经理负责制和项⽬到⼈、跟踪到底、服务到位的“三到”⼯作原则,为项⽬的顺利实施提供有⼒保障;完善⼯作协调联动机制,全⽅位提升服务⼯作的质量和效率。

以产业化项⽬为重点,加强项⽬管理和服务,确保重点项⽬投资计划、强化重点项⽬协调⼒度、提⾼项⽬管理效率。

XX年园区列⼊省市重点项⽬75个,总投资849.75亿元。

按照“四个⼀批”划分,促使投产达产项⽬、加快建设项⽬、促进开⼯项⽬和前期储备项⽬按时到位。

4、要素保障促发展
如武汉东湖⾼新区⽬前拥有⾼新区和国家⾃主创新⽰范区两块牌⼦,意味着拥有⽐⼀般国家⾼新区更多的优惠政策。

园区在落实好原有⾼新区的优惠政策的同时,在⾃主创新⽰范区批准后较快地开展了股权激励、科技⾦融体制创新等5⽅⾯的试点⼯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武汉东湖⾼新区懂得利⽤牌⼦,给予⾼新企业优厚政策,并保证落实到位,从⽽快速推动了武汉⾼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四、三地⾼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于我市的参考与启⽰
1、着⼒优化产业发展的空间结构
产业空间布局是杭州⾼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杭州市⾼新技术产业发展布局需根据杭州地理位置特点和产业特⾊,城、核、带、区相互结合,既要覆盖⼤杭州,⼜要突出重点区域;既要⽴⾜当前状况,⼜要考虑今后发展空间。

建议在“xx”期间,杭州⾼新技术产业可选择发展“⼀城、两区、三带、多块”的空间布局。

“⼀城”即主城区,包括杭州⾼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江)和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两区”为⼤江东和⼤城西科创园;“三带”是由⽂⼀西路向西经五常、仓前、(⽼)余杭⾄临安锦城,由转塘沿320国道经受降、⾼桥⾄富阳市区,由双浦沿杭千⾼速经富阳东洲、桐庐、建德⾄淳安的三条发展带;“多块”指江东⼯业区、临江⼯业区、余杭经济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教园区等⾼新技术产业扩展区域和新的产业集聚区。

2、着⼒加快产学研结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知识变成科技成果,变成专利是创新的第⼀阶段,解决所有权是第⼆阶段。

所有权明确了以后,第三阶段是和投资者、和企业相结合,这⼜需要专门机制来配合,让科技成果、专利与资本对接,进⾏产业化。

产业化之后,才有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市应根据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精神,在巩固提升优势⾼新技术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发展适合杭州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杭州拥有浙江⼤学、浙江⼯业⼤学、浙江理⼯⼤学等多所重点⼤学和科研院所,充分利⽤⾼校院所科研⼒量,加快产学研合作,推动学校和企业研究成果产业化,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途径。

3、有效整合利⽤各类资源,建⽴健全服务企业长效机制
在全市经济⾼速发展、⾃然环境⽇趋恶化、⼟地及其他资源⽇渐紧缺的情况下,如何做到既保护环境、⾼效利⽤资源,⼜发展企业和产业成为摆在我们⾯前的重要课题。

为此应集中节约利⽤⼟地,提⾼⼟地容积率和效益产出,在企业间⿎励开展节能环保⼯作,⿎励企业⽤环境友好的加⼯⼯艺取代⾼污染的化学⼯艺,⽤⽣物可再⽣资源取代不可再⽣的⽯化资源。

同时,应做好服务企业⼯作,建⽴健全重点企业直通车、领导与企业沟通制度,健全企业反映问题的解决机制。

落实各项促进⾼新技术
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度、节奏和重点。

加强⾼新技术产业园建设⼯作,在园区⽣活设施配套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建⽴充满活⼒的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