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船舶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船舶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摘要
近年来,我国船舶产业发展取得较大进步,船舶制造能力不断增强,三大造船指标持续上升,中国造船业在全球市场掌握主动权。

但船舶市场仍然存在以下风险:一是用工紧张问题仍存,综合经营成本波动性增加;二是部分配套产品依赖进口,短板仍未补齐,船舶配套供应链稳定仍面临挑战;三是造船船位供给趋紧,船舶市场调整风险逐步加大。

在造船新周期启动之际,船舶行业发展也将迎来新的机遇,未来我国造船业发展将呈现如下特点:一是中国船厂市场竞争力快速增强,造船业优势持续巩固;二是高端船型制造步伐加快,高附加值船型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三是行业发展转型绿色化智能化,推动制造技术优化升级。

一、发展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船舶产业发展取得较大进步,船舶制造能力持续增强、新接订单总量占世界市场份额持续提升,造船工业三大造船指标均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造船大国。

我国船舶制造能力持续增强。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1-7月,中国造船完工总量为2409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7.8%;同比增长15.6%,增速较2023年1-6月提高14个百分点,而2023年1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别为同比下降4.6%和13.8%。

按修正总吨计,1-7月,全国造船完工量870万修正总吨,同比增长30.2%,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5.5册我国造船完工量数据的攀升,体现出我国造船能力的不断增强。

图12023年2月-2023年7月全国造船
完工总量及同比增长率走势
(单位:万载重吨,%)
资料来源: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新接订单同比增长74%。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1-7月,新接订单总量为4476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67.7%,同比增长74%,增速较2023年1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提高21个百分点和6.3个百分点,而上年同期为同比下降43.1虬按修正总吨计算,我国新承接船舶订单量1738万修正总吨,同比增长39.9%,占全球的62.7%。

近年来,我国造船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凭借船舶产品质量高、价格合理的性价比优势,我国船企的供应能力在国际市场上逐步得到认可,市场份额持续扩大,且在部分细分领域已经占据领导地位。

图2:2023年2月-2023年7月全国承接新船订单总量及同比增
长率走势
资料来源: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船舶生产安全边界不断扩大。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1-7月,手持船舶订单总量为12790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52.9%,
同比增长23.4%,增速较2023年1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提高7.8个百分点和2.9个百分点,而上年同期为同比下降15.6%o按修正总吨计,截至7月底,我国手持船舶订单量5600万修正总吨,同比增长30.7%,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7.3机手持船舶订单总量增速的稳定增长,体现了我国船舶生产安全边界的不断扩大。

图3:2023年2月-2023年7月全国手持船舶订单量及同比增长率走势
(单位:万载重吨,%)
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均位居世界第一,保持领先地位,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造船大国。

近年来,我国船舶产品逐步覆盖市场上全部船型,研发设计、工艺技术和管理水平等各方面均有所提升,正在努力向世界造船强国迈进。

表1:2023年1-7月世界造船三大指标
市场份额
二、发展风险分析
我国船舶行业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船舶市场仍然存在用工紧张、综合经营成本波动性增加、进口配套产品仍存在短板等诸多风险。

1、用工紧张问题仍存,综合经营成本波动性增加
我国船舶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发展中的其他问题。

当前处于新一轮造船业发展周期,骨干造船企业生产任务繁重,加班加点、交叉作业增多,导致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加大。

高温、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多发的时段,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关键环节的安全生产压力不断增大。

此外,随着船企生产任务饱和度提高,尤其是随着高技术船舶订单快速增长,对熟练
劳务工的需求也在加大。

近年来,因全球经济下滑和船舶市场紧缩等因素影响,我国船企生产快速增长与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船企外来劳务工流失较多,人员到岗率明显下降,用工紧张问题加剧。

船企生产任务饱满与劳动力供给不足矛盾进一步扩大,劳务工队伍稳定性问题也更加突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专业技术人才、技工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船舶智能制造技术面临推广力度不足、生产效率低等压力。

2023年以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船舶行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和不确定。

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提高,新船价格波动幅度增大,新船价格综合指数出现“滞涨”。

我国船舶企业效益虽然有所改善,但相关不利影响依然存在,船用设备价格普遍上涨,船用低速机受进口曲轴、芯片等零部件影响,价格较上年同期有所上涨,采购周期也在逐步延长。

此外,造船原材料、船用油漆等产品价格上涨压力仍存,船舶企业仍有陷入增收不增利状态的风险。

2、进口配套产品短板仍存,船舶配套供应链稳定仍面临挑战
近年来,我国船企新船承接订单量较快增长,相关船舶配套产品需求大幅提高,国外配套企业生产数量有限,部分关键设备供货滞后,影响建造进度,特别是船用主机有关配套设备、零部件拖期问题较为明显,船企造船需求难以满足,相关用品陆续出现涨价现象。

受全球经济下滑影响,船舶配套设备生产周期、物流成本和运输周期都普遍延长。

部分进口配套设备供应更趋紧张,船舶通讯、导航、自动控制系统、电子电气设备等平均到货周期比正常状态下延长1-3个月,船机芯片、曲轴、活塞环和控制系统等到货周期平均比正常状态下延长3-6个月以上,
船舶配套供应链仍面临不稳定性挑战。

3、造船船位供给趋紧,船舶市场调整风险逐步加大
随着新造船市场保持活跃和新船价格上涨,造船船位供给趋紧,造船产能开始出现增长苗头,部分已关停的造船产线开始重新启用,加入市场接单行列。

但总体来看,2023年,全球经济进入高通胀低增长时期,部分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甚至将出现倒退,消费需求和海运贸易发展均将受到冲击。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不仅影响国际航运的畅通,短期内还将加大造船市场调整的风险。

当前全球航运市场仍处于阶段性调整期,运费下行压力仍存,市场波动的不确定性增大。

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而造船产能增长过快,船企经营风险将有所上升。

三、发展趋势分析
在造船新周期启动之际,船舶行业发展也将迎来新的机遇,未来我国造船业发展将呈现如下特点:
1、头部船企海外订单激增,造船产能将持续扩大
随着航运业能源转型,新一轮环保船舶订单蜂拥而来,新一轮造船业产能扩张已经开启。

2023年以来,我国船企承接了来自全球的大批新船订单,80%以上的新接订单来自国外客户。

据克拉克森统计数据,当前中国船企新船手持订单共计3411万总吨。

全球大型船厂交船期已排至2026年,部分排至2027年或2028年。

数据显示,到2025年底,全球新造船产能将在2023年基础上增长10%。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造船国,随着航运业景气上行,其产能的增加最为显著。

2023年2季度,中国造船产能利用监测指数(CCI)创历史新高,为798点,为近10年来首次接近800点。

与1季度772点相
比,提高26点,环比增长3.4%,同比增长14%。

预计2023年3季度及下半年,国际航运市场将延续调整态势。

目前,中国共有120万CGT的产能重启和90万CGT的产能扩张,涉及船厂重启增加的产能、船厂扩建增加的产能,以及船厂关停现有设施而减少的产能。

2023年3月,惠生海工南通基地的船坞扩建工作动工,将于11月底完成竣工。

7月12日,前身为建造散货船而出名的扬州国裕船舶在停产多年后再次“重出江湖”。

各船厂火力全开,产能已基本接近满负荷运行,未来造船产能也将增加显著。

2、高端船型制造步伐加快,高附加值船型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我国承接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订单量增加,交付量也在显著提高。

2023年上半年,我国交付集装箱船,占国内造船完工量的37%,超过散货船位居第一。

成功交付11艘全球最大24000TEU集装箱船,占全球市场份额的84.6虬气体运输船方面,上半年交付了国内首艘4万立方米中型全冷式液化气船、全球最大浅水航道8万立方米1NG运输船和新一代17.4万立方米1NG船等。

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也在7月顺利实现出坞,并于9月7日开启完工验证新航程。

不难看出,我国造船业正加速迈向中高端市场。

但从国际市场份额上看,我国高端船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韩国在高附加值船舶和绿色船舶的设计建造方面竞争力依然高于我国,其订单仍占据全球六成和五成左右的份额,尤其是在1NG船订单上差距仍然较大。

2023年『8月,以舱容计算,韩国船厂大型1NG船(舱容大于10万立方米)手持订单国际市场份额为77.77%,中国船厂大型1NG船手持订单国际份额仅为21.62%o未来,随着我国船企技术实力的继续提升,和在新船型设计建造上的不断突破,我国在高附加值船型市场的竞争力还将进一步提升,
国际市场份额还将进一步提高。

3、行业发展转型绿色化智能化,推动制造技术优化升级
当前,国际航运发展进程加速,全球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要求船舶低碳发展,倒逼船舶行业加快绿色化转型。

2023年3月,湖北省省委军民融合办联合省发改委等相关部门联合印发若干措施,加快推动船舶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化发展。

7月6日,《智能船舶发展白皮书一远洋船舶篇》发布,制定了智能船舶技术与产业发展的目标,明确未来发展需求,为智能船舶高质量发展铺路。

7月7日,MEPC80通过《2023年IMO船舶温室气体(GHG)减排战略》,明确尽快实现国际海事温室气体排放达峰、在2050年前或2050年左右达到净零排放的战略目标。

8月22日,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将绿色智能船舶示范应用和低碳船用燃料研发生产供应等两项列入交通领域示范项目。

可见,未来绿色化和智能化仍是我国船舶行业政策的重点支持方向,国内船企将顺应绿色智能发展趋势,将节能装置与智能化系统有机结合,加速向中高端市场迈进。

未来国内船企的绿色智能技术创新实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新船型还将加速推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