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句——考点分析及语病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考点诠释〗
该考点能力层级为D,考点综合性很强,要用到语法、逻辑、修辞等多方面的知识,能多角度地考查考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也一直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
本考点有两个考查角度:一是辨析病句。
要求判断语句是否存在语病,能否把正确的选项或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这是一种选择题型,每年必有;二是主观性的修改题,在第二卷中出现。
〖知识网络〗
一.病句的六种类型
病句是人们在日常书面交际中把意思说得不准确或不正确的句子,亦即不符合语言规范的句子。
它严重地影响书面交际的效果。
(一)语序不当
1.多项定语排列顺序不当
从前到后(离中心词的远近),多层定语的一般次序是:
①表领属的词或短语(谁的)
②指示代词
③数量短语(多少)
④动词或动词短语(怎么样)
⑤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什么样的)
⑥表性质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后带“的”)
⑦表性质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后不带“的”)
例如:①花园里(领属性的)那(指示代词)几朵(数量)盛开的(动词)美丽的(形容词)
红色的(名词)玫瑰花被人摘走了。
②我们学校的(表领属)一位(数量)有三十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词)
语文(名词)女(名词)教师。
注意:带“的”字的动词作定语,次序如上所述,而不带“的”字的动词作定语则最接近中心语。
如“一
顿丰盛的烤羊肉”,“前线作战部队”。
背离了这个顺序,就会出现语病。
2.多层状语排序不当
多项状语排列次序大致是:
①表目的、原因或条件介宾短语
②表时间或处所的短语
④表情态或程度的短语
⑤表对象的介宾短语要紧挨中心语
例如:①许多代表今天今天早上(表时间)在会议室里(表处所)都(表范围)热情地(表情
态)同我们(表对象)交谈。
②那位失主为表谢意(表目的)昨天(表时间)在电视台(处所)又(副词)诚挚地(表情
态形容词)为他(表对象)点了一首歌。
如果不按这个顺序排,就会使句子结构混乱。
3.定语和状语错位
①定语错放于状语位置
例如:这个问题在群众中广泛引起了议论。
分析:“广泛”应移至“议论”前做定语:引起了广泛的议论。
②状语错放于定语位置
例如: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应该发挥广大知识分子充分的作用。
分析:“充分”表明“发挥”的程序,应调换到“发挥”之前做为状语。
4.虚词位置不当
有些连词和副词是可以有几个位置的,在句中放在什么地方最恰当,需要根据内容而定,否则容易出现语病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与主语的先后次序。
①两个分句同一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
例句:虽然他们在寻找革命真理和探索革命道路中经历了许多痛苦、挫折,但始终信心百倍,矢志
而弥坚。
分析:这个复句各分句的主语相同,都是“他们”,连词“虽然”应放在“他们”后面。
②两个分句不同主语时,关联词在主语前边。
例句:他们不但完成了任务,而且我们也完成了任务。
分析:这个复句各分句的主语不一致,前一句主语是“他们”,后一句主语是“我们”,应将“他们”移到“不
但”之后。
5.并列词语排列顺序不当
并列词语中的各项,要注意其轻重、先后、大小的关系,否则容易出现错误。
例1.在这次会议上,大家讨论并提出了许多问题。
分析:应“先提出”后“讨论”。
例2.我们要从县内外、省内外、乡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
分析:应把“乡内外”调到“县内外”之前,形成范围由小到大的顺序。
例3.祥林嫂就是这样被损害、被侮辱、被吞噬的。
分析:应把“被损害”调到“被侮辱”后面。
(二)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是汉语语病的一个重要类型,相互发生关系的成分之间均可发生,因而甚为普遍。
高考《考试说明》把它列为常见语病类型的第二种。
研究和把握其中的规律,对于学生日常的语言表达有着重要意
义。
搭配不当主要表现为句子成分间的搭配不当,而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实际是语义搭配关系。
语义搭配主要是逻辑事理和语言习惯问题。
合乎逻辑事理,合乎语言习惯,搭配就恰当;反之,搭
配就不当。
常见的搭配不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主谓搭配不当
例1.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分析:“浮现”必须是具体的东西,“品质”是一抽象概念,和“浮现”不能搭配。
例2.春风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响声。
分析:暗中更换主语,也容易造成主谓搭配不当,“发出沙沙的响声”的应该是“树枝”,而不是
“月光、树影”。
2.动宾搭配不当
例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每一个有志青年都要提高和充实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思想修养。
分析:“充实”与“思想修养”不能搭配,应改“充实”为“加强”。
例2.大家密切配合,越战越勇,连续打败敌人五次进攻。
分析:“打败”与“进攻”不搭配,应把“打败”该为“打退”。
3.定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
例如:教育战线肩负着培养大批的科技队伍的历史任务。
分析:“大批”与“队伍”不搭配,可以把“队伍”改为“人才”,或把“大批”改为“宏大”。
4.状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
例如:他渐渐地爬出来,吃力地走着。
分析:“渐渐”不能修饰“爬”,可以改为“慢慢”。
5.补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
例1.这篇文章把对方的观点驳得淋漓尽致。
分析:“驳”与“淋漓尽致”不搭配。
可改为“驳得体无完肤”。
例2.申花队员射门射得很正确,命中率高。
6.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例如:今年麦子的收成是几年来麦子收成最好的一年。
分析:“收成”与“一年”不能搭配,应删去“麦子的收成”或“一年”。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1.成分残缺
①缺主语
例1.看到老师辛勤地工作,使我很感动。
例2.从大量的事实中告诉我们,实行社会主义法制是必要的。
分析:由于滥用介词、“介词……方位词”格式或“使”字造成主语残缺。
应去掉“使”字和“从……中”。
②缺谓语
例如: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
工作。
分析:“一系列的工作”是哪个动词的宾语呢?也许是“建立与加强”的,但“建立与加强工作”又讲不通,
在“建立”前少了一个谓语“完成”。
③缺宾语
例如:高分子材料用在医药上,大致可分为机体外使用与机体内使用。
分析:“分为”后缺宾语,可以在“使用”后加上“两种”。
④定语残缺
例如: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时间内,每年的就业人数都很大。
分析:“相当”不能直接限制、修饰“时间”,应说“相当长的时间内”。
⑤状语残缺
例如:他走到街上或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总有一大群孩子围着他,请他讲故事、做游戏。
分析:这句中“做游戏”由于缺少必要的状语,似乎成“他”做游戏给孩子们看。
应在“做游戏”前面加
上“和他在一起”。
2.赘余
所谓赘余就是说这个词语在句子里是多余的,无用的。
例1.这句话的后面,包含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啊。
分析:“潜台词”本就是“无声”的,可删去“无声”。
例2.听了小何的介绍,我在心里真是由衷地感谢李明。
分析:“心里”和“由衷”只用其中一个就可以了。
(四)结构混乱
要表达一个意思,说法可能不止一种,下笔时,不是选择一种说法而是把两种说法硬糅在一起,就
造成结构混乱。
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两式混杂。
即一种格式的前一部分同另一格式的后一部分混杂在一起,不伦不类。
例1.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分析:这句话把“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和“都要以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这两种格式混杂在一起了。
根据上下文选用一种就可以了。
例2.对于调动工作这个问题上,我曾一度产生错误思想。
分析:这句话把“对于调动工作这个问题”和“在调动工作这个问题上”这良种格式混杂在一起了。
两
种说法选择一种。
例3.一个人的学习当中,进步快慢,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
分析:应说“关键在于内因”或“内因起决定作用”。
2.把本来应该分开说的两句话“焊接”在一起凑成与句,这也是一种杂糅。
例如:她个子不高,剪着短发,虽然不到四十岁,但已是鬓染银丝记载着生活对他的磨砺。
分析:句子到“鬓染银丝”已经完整,后边的话是硬接上去的,造成句子结构混乱。
应该把“银丝”后面的话删去;或者在“记载”前再加上“这银丝”之类的意思。
两种改法都应在“鬓染银丝”后面加上句号。
3.暗换主语。
即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又重来一句。
常常是说了主语,或者说了一个分句,
又另起炉灶,使前一半成为游离的东西。
例如: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以后,中国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
分析:用“中国人民”作主语说了半句,又用“中国革命”作主语另起一句,使前半句没有了着落,可
把“从前”移到“中国人民”之前。
(五)表意不明
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令人费解,即一句话没说清楚,让人无法理解;另一种是产生歧义,即一句
话有两种讲法。
例1.在古代,这类音乐作品只有文字记载,没有乐谱资料,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
分析:按字面理解,“这类音乐作品”在古代“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但实际上作者是说“现在”。
应
在“既无法演奏”前加上“到现在”。
例2.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届迎新会。
分析: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指校长、副校长和本校的其他领导一起出席,一是指校长、副
校长和其他兄弟学校的领导一起出席。
(六)不合逻辑
这里的“不合逻辑”是指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不合事理。
1.自相矛盾。
文章里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有时是由于对词语的概念没有明确的认识,有时是由于
粗心大意,前后没有照顾到。
例1.他是许多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分析: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中的一个”呢?应改为“许多人死难了,他是幸免
的一个。
”
例2.这增强了中国人民与侵略者斗争的无比力量。
分析:既然已经“无比”,如何还能增强?应删去“无比”。
2.主客倒置
例1.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分析:应该是“我和报纸接触”。
例2.去年我的学习成绩和今年比起来大不相同。
分析:我们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应是“今年的学习成绩和去年……”
3.有交叉、种属关系的概念并列使用
例1.参加这次会演的大多是地方戏和历史剧。
分析:“地方戏”和“历史剧”有交叉关系,不能并列。
例2.人们宁愿吃一些新鲜的梨、桃、瓜、果,而不喜欢常常服用维生素C药丸。
分析:“果”包括“梨”“桃”,三者不能并列在一起。
4.不同类的概念混在一起
例如:橘子、苹果、萝卜等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分析:萝卜是蔬菜而不是水果,不应包含在“水果”里面。
5.前后不一致
①对应关系错乱
例如: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
分析:“理论上”应和“深刻的说明”对应,“政策上”应和“详细的规定”对应,由于后面先说“详细的规定”,
后说“深刻的说明”造成对应关系错乱。
②前后意思不吻合
例如:八百多人,几千条胳膊,同暴雨、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
分析:“八百多人”最多一千六百多条胳膊,和“几千条”差别太大。
③一面和两面不协调
有的句子前面说了两方面意思,后面只说一方面的意思,或者前面说了一方面的意思,后面说了两
方面的意思,造成逻辑错误。
例如:党员反映情况真实与否,是一个党员对群众负责的标志之一.
分析:“真实与否”有两方面的意思,后面却说了一方面的意思,造成不合逻辑。
注意:有些说法似乎在逻辑上意思相反,却合乎语言习惯,意思又是相同的。
例如:“我差点儿迟到”和“我差点儿没迟到”,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
“一个人难免犯错误”和“一个人难免不犯错误”,“你差点儿没把我吓死”和“你差点儿把我吓死”,它们的意思也是一样的。
对于上述现象,就不能死抠住逻辑常规不放,硬要说它们表达的意思相反。
高考试题中也曾出现过这类试题,遇到类似的题,要从语言交流的具体
实际出发,既要合语法、合逻辑,又不能过于僵化。
6.强加因果
例如:最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
分析:去了一趟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
是去了一趟的“结果”呢?
7.多重否定不当
一次否定是否定,两次否定是肯定,三次否定又是否定,特别要注意,反问相当于一次否定。
不了
解这些,往往把意思弄反。
例1.我们班在数学竟赛中获集体第一名,这怎么能不使我们全班四十八位同学不高兴呢?
分析:“怎么”“不”“不”三次否定,正好把意思说反。
例2.春游之前,老师反复强调要防止不发生事故。
分析:用“不”进行否定,把意思变成了希望发生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