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促织》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征虫受刑,神卜得虫,儿毙促织,魂化促织,兴旺发达”的情节。

2.通过诵读文章和小组讨论,学习本文跌宕起伏的写作特点。

3.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赏析文中以喜写悲的艺术特色。

4.体会封建社会的罪恶,感受作者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同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理解文章揭示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下层群众同情的思想内涵。

难点:赏析文中以喜写悲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

引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促织》的作者蒲松龄和文中相关的文言知识,还知道文中的皇帝喜欢斗蟋蟀,那么大家还知道其他像文中皇帝这样有独特爱好的人吗?
秦始皇赢政沉迷长生不老;南唐后主李煜喜欢女子裹小脚;明熹宗朱由校爱做木工。

大家对历史知识了解得真多!
教师总结:这些沉迷自身喜好的皇帝最后都没能管理好国家。

那么文中的故事也会有这样的结局吗?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促织》。

(二)整体感知
齐读全文,回顾文意,学生概括。

明确:本篇文章是以促织为线索,为满足皇帝斗蟋蟀之乐,官员们每年在
民间搜集蟋蟀,一头促织让几家倾家荡产。

成名因缴不上促织而遭受痛苦,求卜得虫后,成名儿子却失手拍死了促织,投井化虫,为成家挣得兴旺发达。

(三)深入研读
1.在文章中,主人公成名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着用简明的语言来概括一下。

明确:由喜到悲,由悲复喜。

2.全班分为四组,快速朗读课文,朗读过程中思考:成名因何而喜?因何而悲?明确:
(1)征虫受刑:成名屡试不中、抓虫无果、家业败落、遭受刑罚,故悲。

(2)神卜得虫:成名通过“神卜”得到了可以交差的促织,可免于惩罚,故喜。

(3)儿毙促织,魂化促织:儿子失手拍死促织后自杀,奄奄一息之时魂魄化为促织,成名失促织后失爱子,故悲。

(4)兴旺发达:成名摆脱了痛苦,获得大量赏赐,儿子也恢复清醒,全家过上了好生活,故喜。

3.人可能变成虫子吗?作者为什么要设置“儿毙促织,魂化促织”这一情节呢?是否合理?默读课文,小组交流、探讨,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1)作者写此虚幻的情节,推动了后文“兴旺发达”的结局;(2)小孩子本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但成名的孩子却因为一只蟋蟀而死,并且连死了不能忘记家里父母的难处,要化为蟋蟀来帮助父母,曲折地反映出了成名夫妇悲惨处境。

4.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成名一家喜而转悲,悲而复喜,这样的情节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有什么妙处呢?
明确:(1)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2)作者如此安排,让成名的命运随着促织的得失而起伏不定,意在揭示封建社会中百姓的命运行同草芥一般任人宰割,让读者在惊心动魄的陡转中体会到统治阶级的残酷。

5.通过我们刚刚的分析,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无不显示出浓重的悲剧色彩,可作者却安排了喜剧结局。

结合上节课我们对作者蒲松龄生平的了解,探讨一下: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1)蒲松龄也是一位屡试不中的读书人,自己就宛如“成名”,希望能够高中,自己的价值被认可,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也讽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

(2)以喜写悲的写作手法,还寄托了作者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同情。

(四)拓展延伸
分角色扮演,表演出完整的故事情节,体会作者安排的巧妙之处。

教师选角:成名、成名妻、成子等;教师组织表演后师生点评。

(五)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封建统治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同情。

作业:将本文高潮部分改写成现代文;并试着分析文中人物形象,下节课继续交流学习。

四、板书设计
促织
讽刺封建社会同情下层百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