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
民族交融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江苏苏州·模拟预测)如下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以下对这张形势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为这种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赤壁之战
②图中A是魏国,建立者为曹操,农牧业发达
③图中C是吴国,建立者孙权曾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这是大陆政权最早与台湾联系
④这一时期分裂的中国走向统一
A.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2022·江苏连云港·统考二模)此战过后,曹操错过了一统天下的时机,三国鼎立时代来临。
此“战”指的是
A.赤壁之战B.淝水之战C.巨鹿之战D.官渡之战
3.(2022·江苏泰州·统考一模)整理表格是我们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下表反映的战役应是()时间208年
交战双方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役特点以少胜多
战役结果孙刘联军取得胜利
A.桂陵之战B.马陵之战C.长平之战D.赤壁之战
4.(2022·江苏南通·统考二模)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下列年代尺空白处应填()
A.三国鼎立B.孙权称帝C.西晋统一D.西晋灭亡
5.(2022·江苏南京·统考二模)在中国的某一历史时期,内迁的匈奴、鲜卑等族建立了前赵、前秦、成汉等政权,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
历史上这些政权被总称为()
A.三国B.十六国C.南朝D.北朝
6.(2022·江苏苏州·统考一模)陕西西安少陵原的十六国大墓入选“2020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其出土的陶俑形象具有少数民族特征,出土的碓房、水井、陶仓等又是中原农耕文明的体现。
这体现出十六国时期的社会特征是
A.各民族间战争不断B.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各国纷纷进行改革D.北方经济遭到破坏
7.(2022·江苏扬州·统考中考真题)《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民南迁B.南方条件优越C.对外交往发达D.民族交融加强
8.(2022·江苏连云港·统考中考真题)东晋后期,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条件优越B.大量人口南迁
C.民族交融加深D.海外贸易拓展
9.(2022·江苏南通·统考一模)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
“衣冠南渡”直接推动了
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B.北方出现了统一趋势
C.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D.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
10.(2022·江苏盐城·统考二模)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躲避战乱,北方人民大批南下,逐渐形成移民南迁浪潮。
该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民族矛盾尖锐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D.政权更迭频繁载
11.(2022·江苏连云港·统考二模)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政权更迭频繁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北方面食营养更高D.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12.(2022·江苏苏州·模拟预测)东晋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北民南迁,南迁汉民带去北方成熟的铁质农具和耕作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结合,由此带来的影响是()
A.南北经济差距逐渐减小B.长江流域普及稻麦轮作制
C.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D.造成南方人多地少的矛盾
13.(2022·江苏镇江·统考一模)位于江苏丹阳的练湖又称曲阿后湖、丹阳湖,是始建于西晋末年的人工湖泊,具有调蓄山洪、灌溉、济运等作用,是江南历史上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
它反映出当时()A.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生产发展
C.黄河流域战祸不断,北民大量南迁D.长江以南获得统一,商业贸易发达
14.(2022·江苏淮安·统考模拟预测)《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该材料可实证()
A.游牧民族的内迁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江南地区的开发D.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15.(2022·江苏盐城·统考中考真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
下图①处的政权是
A.西晋B.东晋C.北魏D.北齐
16.(2022·江苏泰州·统考二模)杜牧《润州二首》中说:“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旷达”的南朝先后经历的朝代有()
A.宋、齐、梁、陈B.魏、晋、隋、唐
C.宋、齐、隋、唐D.魏、周、齐、隋
17.(2022·江苏苏州·统考二模)空格①政权建立者所属的民族是()
A.匈奴B.鲜卑C.契丹D.女真
18.(2022·江苏南通·统考二模)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材料说明孝文帝()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B.为学习汉文化寻找历史依据
C.进一步神化封建皇权D.力图推动经济地区经济发展
19.(2022·江苏泰州·统考一模)他力主迁都洛阳,并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使得北方礼乐行政、民情俗尚与汉族封建社会无异,致使江南人士有“衣冠士族并在中原”之叹。
他是()
A.周武王B.汉光武帝C.北魏孝文帝D.隋炀帝
20.(2022·江苏南通·统考一模)孝文帝下诏:拓跋氏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指北方的代州)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这一举措
A.沟通了胡汉之间的婚姻B.加快了北魏封建化进程
C.缓解了当时的民族矛盾D.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
21.(2022·江苏镇江·统考中考真题)下列两幅图片再现了北魏人民的经济生活状况。
这些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A.江南开发B.民族交融C.科举取士D.重文轻武
22.(2022·江苏南通·统考一模)我国北朝时期的一部农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生产技术,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
该农书的作者是
A.贾思勰B.祖冲之C.王羲之D.白居易
23.(2022·江苏苏州·统考二模)左图为大同云冈石窟中的佛教居士维摩诘像,头戴尖顶帽,身着窄小胡服,具有典型的北方少数民族特征。
右图为孝文帝迁都后洛阳龙门石窟的同题材作品,头戴高帽,宽衣博带,与东晋顾恺之所绘维摩诘画像较为相似。
材料反映当()
A.佛教传播改变生活习俗B.文化交流呈现交融趋势
C.宗教信众遍布大江南北D.儒学精义与佛教相融合
二、填空题
24.(2022·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中国历史上,西汉、东汉与西晋、东晋都是因都城的相对位置命名。
西汉定都长安,东汉和西晋都城都在_______,而东晋以_______为都城.已经偏向东南方向。
25.(2022·江苏苏州·模拟预测)东汉名医张仲景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_____一书。
北朝贾思勰重视农业生产,撰写_____,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三、综合题
26.(2022·江苏淮安·统考一模)中华文明多元融汇与大一统,是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显著特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刷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高中语文读本》必修(1)根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争论的共同问题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
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材料二中“秦帝国”的“统一文字”是什么?据材料概括文字统一的影响。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后,为了巩固政权也因汉文化发展相对成熟,逐渐“汉化”,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鲜卑族的改革……这一时期,胡汉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在战乱中相遇,促使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这些发展使中华文化更加多元化,思想不局限于一种,为隋代大一统和唐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之风做了充分铺垫。
——高畅《魏晋时期胡汉冲突下的文化交融》(3)据材料三指出,少数民族“汉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三中“鲜卑族的改革”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三,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融有何影响。
材料四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
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全一册)》(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文化的特点。
列举一例唐代“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的典型事例。
(5)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化自信的认识。
27.(2022·江苏扬州·统考二模)人口迁移,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影响深远。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
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
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搞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材料二: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他们学习畜牧经验。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
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汉族人民喜爱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况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北方民族交融的例子
28.(2022·江苏扬州·统考一模)读图回答问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示意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某著名改革知识结构图
(1)依据示意图,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
人口迁徙促进了江南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请说出这一现象对商业和城市的影响。
(2)结合结构图,指出实施改革的著名人物的民族及改革的名称,以及该结构图反映出的这一改革与民族融合之间的关系。
(3)综合两图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孝文帝改革的共同作用。
29.(2022·江苏扬州·统考一模)建筑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空间,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以下是中国古代三个不同时期的建筑。
①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
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西南二里头村,是已发现的商代最早的都城。
②避暑山庄(局部)
建于清康熙至乾隆年间,清朝
皇帝在此接见蒙藏等少数民
族首领,并“因其教不易其
俗”,为其提供宗教活动场
所。
③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唐朝都城长安街道整齐,商
业繁荣,国内各族和国外的
商人、使者、艺人、学子、
僧侣、工匠等云集,是一座
国际性的大都会。
材料二北方的鲜卑北魏政权为确立其政治上的合法地位,也强调对汉文化的认同,北魏实行汉化改制时,在都城建制方面除依循古礼外,还参照并仿效了南朝的做法。
——钟晓青《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都城
与建筑》材料三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业的场所,叫作“瓦子”。
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四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的建筑风格变得多样,推动了欧洲建筑历史的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是意大利建筑最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建筑发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新变化,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风格取代了欧洲盛行的哥特式风格,古典柱式再度成为建筑构图的主题,同时追求稳定感。
——黎汇敏,王意真《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特点的演变探索》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找出能说明以下主题的建筑。
(写序号,多选、错选不得分)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_____。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_____。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_____。
(2)依据材料二,指出北魏都城建制体现的时代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这一时期体现该特征的其他史实。
(3)依据材料三,写出北宋开封城内娱乐兼营业的场所,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4)依据材料四,说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建筑风格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化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②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08年,曹操进攻江南的孙刘联军,赤壁之战爆发,最终曹操战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①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建立了大陆和台湾的联系,③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军阀割据,但是三国鼎立的形成实现了局部统一,为晋国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④正确;综上①③④正确,②错误,B项正确;排除ACD项。
故选B项。
2.A
【详解】根据“曹操错过了一统天下的时机,三国鼎立时代来临”,结合所学可知,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曹军与孙刘联军大战于赤壁,结果曹军大溃,曹操带着败兵北撤。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A项正确;淝水之战是383年前秦于东晋进行的战役,排除B项;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与秦军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项羽以少胜多,打败秦军,排除C项;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排除D项。
故选A项。
3.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
208年,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在赤壁进行大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场战役为赤壁之战,D项正确;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战例,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排除B项;长平之战,是秦昭襄王四十七年5月至10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选D项。
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80年西晋完成统一,与年代尺空白处时间吻合,C项正确;229年孙权建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在空白处时间之前,排除AB项;316年西晋灭亡,排除D项。
故选C项。
5.B
【详解】根据“内迁的匈奴、鲜卑等族建立了前赵、前秦、成汉等政权,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历史上这些政权被总称为十六国,B项正确;魏蜀吴被称为三国,南朝是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合称,北朝是北方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的合称,排除ACD项。
故选B项。
6.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其出土的陶俑形象具有少数民族特征,出土的碓房、水井、陶仓等又是中原农耕文明的体现”,可知中原农耕文明引入到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中,这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出十六国时期的社会特征是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项符合题意;各民族间战争不断、各国纷纷进行改革,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C 项;北方经济遭到破坏,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故选B项。
7.A
【详解】根据“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可得出南方经济发展,这主要是北民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及大量劳动力,南方得到开发并不断发展,A项正确;B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D项;南方发展与对外交往无关,排除C项。
故选A项。
8.B
【详解】根据“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可得出是指南方经济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北民大量南移的影响,促进了南方的开发与发,B项正确;A 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在原因,排除A项;C项是北民南迁的表现,排除C项;当时海外贸易并没有拓展,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故选B项。
9.D
【详解】“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他们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排除A项;“衣冠南渡”与北方出现了统一趋势无关,排除B 项;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有利于推行汉化政策,排除C项。
故选D项。
10.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躲避战乱,北方人民大批南下,逐渐形成移民南迁浪潮,这促进了江南地区开发,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在宋代,民族矛盾尖锐是北人南迁的原因,政权更迭频繁是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之一,排除ABD三项。
故选C项。
11.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出现了北民南迁,南迁的北方人民带来了北方的各种饮食风俗,所以材料中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北民南迁,民族交融的加强,D项正确;南方的政权更迭相对并不频繁,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排除B项;面食的营养不一定更高,排除C项。
故选D项。
12.A
【详解】根据题干“东晋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北民南迁,南迁汉民带去北方成熟的铁质农具和耕作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结合”结合所学知识,东晋时期,北民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使得南北经济差距越来越小,A项正确;南方主要种植水稻,而不是稻麦轮作,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C项;“造成南方人多地少的矛盾”明显不符合史实和题干描述,排除D项。
故
选A项。
13.B
【详解】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
材料反映西晋后期江南水利工程的修建,它有利于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口信息,也没有涉及农业发展状况,排除A 项;材料无关北方战乱,北民南迁,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江南商贸发展的信息,排除D 项。
故选B项。
14.C
【详解】根据“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可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
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
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C项正确;游牧民族的内迁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排除A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在西晋之前,排除B项;北方民族融合不会出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的局面,排除D项。
故选C项。
15.B
【详解】由图可知北方是十六国时代,与十六国并存的是东晋,B项正确;西晋是统一王朝,排除A项;北魏与北齐都是北朝时期与南方宋、齐、梁、陈并存的,排除CD项。
故选B 项。
16.A
【解析】略
17.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六国之后,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6世纪,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所以①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B项正确;匈奴族在十六国之后并未统一北方,排除A项;契丹族兴起于唐末,排除C项;女真族在12世纪完成统一并建立金国,排除D项。
故选B项。
18.B
【详解】根据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认为黄帝以土德之瑞称王鲜卑族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姓,称拓跋氏,意即黄帝的后代,这反映出孝文音为改革姓氏寻找依据,进而学习汉族文化,B项正确;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出孝文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神化封建皇权,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经济,排除D项。
故选B项。
19.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北魏,孝文帝力主迁都洛阳,并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使得北方礼乐行政、民情俗尚与汉族封建社会无异,致使江南人士有“衣冠士族并在中原”之叹,C项
正确;周武王时还没有汉族,汉光武帝、隋炀帝本人就是汉族,排除ABD三项。
故选C 项。
20.C
【详解】题干“拓跋氏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指北方的代州)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的大意是:拓跋氏应该改姓元。
各位有功之臣以及从代郡来的老家族的人,姓中有的是复姓,都要改为简单易记的姓。
孝文帝推行的改汉姓等汉化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北魏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孝文帝改革有效缓解了民族隔阂,对北方民族融合和发展起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C项正确;沟通了胡汉之间的婚姻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加快了北魏封建化进程在题干措施中不能体现,排除B项;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
故选C项。
21.B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幅图片反映了汉族与北方民族相互学习,反映了北魏时期的民族交融,B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江南开发,排除A项;材料与科举取士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北魏重文轻武,排除D项。
故选B项。
22.A
【详解】北魏时期的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我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最完善的农学名著。
由材料“我国北朝时期的一部农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生产技术”,可知与贾思勰有关,A项正确;祖冲之是南朝时期的数学家,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白居易是唐代诗人,排除BCD。
故选A项。
23.B
【详解】材料反映了维摩诘的造像在云冈石窟中带有典型的少数民族特征,但是洛阳龙门石窟中,其造像“头戴高帽,宽衣博带,与东晋顾恺之所绘维摩诘画像较为相似”即服饰带有汉族特征,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交流呈现融合趋势,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佛教传播改变生活习俗、宗教信众遍布大江南北的信息,排除AC项;题干反映的是民族融合而非儒学精义与佛教相融合,排除D项。
故选B项。
24.洛阳建康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东汉都城,在今天河南洛阳;西晋(265年—317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首都洛阳。
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王朝,定都建康。
25.《伤寒杂病论》《齐民要术》
【详解】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学家,著有《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