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共1课时)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共1课时)
4.掌握地图阅读、地理数据分析和地理图表绘制等基本技能,能运用这些技能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展示荒漠化的现状、防治措施及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b.请列举三种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并分析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c.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可以为防治荒漠化做些什么?
2.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防治荒漠化的成功案例,选取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内容包括:案例背景、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果及启示。要求:图文并茂,字数600字左右。
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建议。要求:提交一份分析报告,字数800字左右,内容包括:GIS软件操作步骤、数据分析、防治建议。
4.阐述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荒漠化研究中的应用,为学生后续实践活动做好铺垫。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a.荒漠化是如何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b.荒漠化对当地环境、社会经济有哪些影响?
c.我国防治荒漠化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的优缺点是什么?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荒漠化带来的严重后果,如植被破坏、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它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环境的呢?”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概念及影响。
3.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荒漠化的了解和认识,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一节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教学目标:1.能够结合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准确分析干旱的成因,能够说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2.通过读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提高区域认知能力,发展综合思维。

3.意识到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西北地区干旱的成因。

教学难点: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朗诵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并提问:这首诗描述了什么景象?是我国的哪个地区?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过渡】同学们从诗中能够感觉到诗中描述的是我国的西北地区,这里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其中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土地荒漠化是这一地区常见的生态问题。

为什么西北地区会形成干旱的特征,这一特征与该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发生有着怎样的关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新课《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二)新课讲授1.位置和地形展示《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引导学生仔细读图思考问题:(1)概括西北地区的位置,并让学生在图中大致勾画出其范围。

(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2)西北地区的地形有什么特点?主要有哪些地形单元?(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内蒙古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山地和巨大的内陆盆地,主要有阿尔泰山脉、准噶尔盆地、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脉)总结: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地形特点可以概括为东部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过渡】一个地区的位置和地形特点会对气候产生重要的影响,西北地区有怎样的气候特征呢?2.干旱的自然特征引导学生结合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思考:位置和地形对于西北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影响?(位置: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洋远,水汽难以到达;地形:高原面积广大,山岭的层层阻挡,青藏高原隆起,阻隔水汽进入,因此造成了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特征)【过渡】这样的气候特征有哪些直观的表现呢?展示《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景观的变化》图,引导学生仔细观看并思考:(1)西北地区的降水和景观有什么变化?(降水:从400毫米降到50毫米以下;景观: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2)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干旱的气候条件造就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过渡】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问题非常突出,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干旱的气候条件,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仅仅是由于干旱吗?3.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播放《大漠长河》纪录片第二集风沙袭城片段,组织学生结合视频资料和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5分钟的时间展开讨论: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有哪些?(干旱是荒漠化发生的潜在因素,本区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为风沙的活动提供了动力因素。

高中地理必修3第2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3第2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3第2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课标细化】1.了解荒漠化的进程,剖析荒漠化构成的自然缘由和人为缘由。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管理的措施和效果。

3.看法荒漠化效果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材剖析】天文新课程规范在本节以区域生态树立为主线着重引导先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开展等效果,以利于先生构成可继续开展的观念,并倡议在活动中将天文知识运用于实际之中,学会剖析效果、处置效果的方法。

知识与技艺1.了解西北地域气候枯燥的缘由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和沙地的主要散布、成因和分类;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天文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天文要素的综合表达,是荒漠化构成和开展的天文背景。

2.了解西北地域荒漠化构成的自然缘由和人为缘由,特别是人为缘由的主要表现方面。

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进程中起着决议性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域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作和开展进程以及人类活动在不同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西北地域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阅历和管理措施,并经过详细案例的剖析,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进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西北地域的各类专题地图,剖析和论证西北地域荒漠化防治的天文背景,培育图文转换才干和综合剖析效果的才干。

2.经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可继续开展看法,增强参与可继续开展的才干,并提高对西北地域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育先生尊重客观理想、求真务虚的迷信态度和迷信肉体,强化迷信的人地观念。

教育先生从大事做起,养成善待自然维护环境的生活习气。

【教学重点】1.西北地域荒漠化构成的自然缘由。

2.人为要素在西北地域荒漠化构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3.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1.依据不同地域荒漠化构成的背景、成因和进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2.树立土地荒漠化效果的普通的剖析方法和思绪,积聚常用言语,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域为例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域为例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3

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域为例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3一、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丛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办法。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核心是要阐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从而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

熟悉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本章在第一章探讨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教材就现今世界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以案例形式,选择超级具有代表意义的两个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能初步掌握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般方式。

三、教材结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荒漠化的防治案例:我国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成因:侧重人为原因分析基本过程对策与措施森林的开发和保护案例:亚马孙热带雨林背景:雨林的环境效益;雨林生态的脆弱成因:侧重人为原因分析保护与开发四、教学建议:一、本章的引入可温习必修2的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说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二、教学中要始终以人地关系原理为教学核心,因此没必要过度集中深切分析案例本身,而是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最终引导学生形成份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式。

具体主要环节和程序如下图:3、教学中可适当利用全世界生态破坏、我国生态破坏散布图,进行类比分析,同时重视区域内部地理环境整体性和不同性的分析。

五、课时安排:共4课时,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2课时第一节《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域为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和策略:➢知识和技术: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大体进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了解西北地域的大致范围、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高中地理必修3第2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3第2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查询、案例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引导学生运用GIS等地理信息技术,分析荒漠化发展的原因、趋势和影响,提高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汇报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结合课本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问题意识。
3.创设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4.开展GIS技术培训,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GIS分析荒漠化的方法。
5.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荒漠化问题,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6.结合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1.荒漠化是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2.了解荒漠化的成因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防治荒漠化。
3.荒漠化防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荒漠化问题,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荒漠化相关知识,提高环保意识,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1.荒漠化给我国西北地区带来了哪些影响?
2.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在现实中是如何应用的?
3.你认为还有哪些有效的荒漠化防治方法?为什么?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高中地理必修3第2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一、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是指原本有植被的草原、森林或半沙漠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植被被破坏、土地被侵蚀,形成了裸露的沙漠化地带。

二、为什么会产生荒漠化荒漠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1.自然因素:干旱、风蚀等自然灾害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人为活动:人类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采伐等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从而加剧了荒漠化的程度。

三、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我国西北地区有大量的草原、森林和半沙漠地区,但由于人类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荒漠化问题日益突出。

在西北地区,荒漠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沙漠化:沙漠化区域面积逐年扩大,一些土地因为严重沙漠化,已经无法种植农作物。

2.风蚀:高速公路、铁路和建筑物等人类活动对草原和森林的破坏,导致风蚀现象越来越严重。

3.草原退化:过度放牧和采伐和垦殖导致草原植被覆盖率降低,草原退化程度加剧。

四、如何防治荒漠化为了防止荒漠化的扩大和加剧,我们需要采取以下行动:1.加强生态环保: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对国家重点保护地区加强保护。

2.限制开发活动:限制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采伐等人类活动,保护生态环境。

3.实施植树造林:植树造林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之一,可以有效提高土壤的含水量,防止土地侵蚀。

4.加强水利建设:加强水利建设可以有效提高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

五、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防治措施我国政府对荒漠化问题的防治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在我国西北地区实施了以下防治措施:1.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是我国政府为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加速经济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可以有效提高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减缓荒漠化问题。

2.黄河流域生态治理: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是我国为减缓荒漠化问题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大规模植树造林、禁牧、少草、荒草还草等,以保障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高中地理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的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教学内容分析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分析了荒漠化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本节教材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教材以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及气候为出发点,分析了该地区自然景观的形成条件,为后面知识的进一步展开作好了铺垫。

二、荒漠化的成因。

荒漠化是环境自身因素和人为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自然因素是基础,人类活动起着决定作用,教材从人类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等五个方面来分析说明,使知识与上面内容形成一有机整体。

三、荒漠化的发展我国荒漠化现象目前仍在不断扩展。

教材以历史上塔里木盆地南部沙漠边缘绿洲的相继放弃为引子,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沙漠化的影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的不当利用以及公交建设不注意环境保护。

说古是为了论今,是为了揭示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

教材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警示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理解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四、荒漠化的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材介绍了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指导学生以沙坡头的治理为例,结合本地实际,了解这方面的经验并不断探索。

本节课的“活动”紧扣教材内容,它是对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和应用课堂知识的评估材料。

因此,活动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介绍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沙化土地治理与生态恢复工程”为例,讲解我国政府在荒漠化防治方面的政策措施及成效。
3.通过讲解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学生小组讨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通过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沙化土地治理与生态恢复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政府在荒漠化防治方面的政策措施及成效。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荒漠化对环境、经济、人类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如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
2.让学生从自身做起,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案例的学习,引导学生反思人与自然、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鼓励学生发现不足、不断进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荒漠化防治的文章,可以是案例分析、心得体会或建议献策。
2.鼓励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关注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提醒学生按时提交作业,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给予反馈意见。
五、案例亮点
1.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本案例以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治理为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
2.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自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荒漠化防治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2.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共同完成案例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荒漠化防治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荒漠化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内容紧密结合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实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荒漠化防治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原因和危害,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方法。
2.能够分析荒漠化问题的成因,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五、案例亮点
1.现实意义:本节课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为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讲解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方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关爱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节课不仅传授了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知识,还设计了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等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各小组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3.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方法,如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水资源合理利用等,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及其实施情况。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2.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遥感图像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及防治措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分布及影响,理解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掌握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基本情况。
2.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分析荒漠化发生的时空变化规律,探讨荒漠化防治的有效途径。
-通过视频、图片等教学素材,展示荒漠化防治的实际案例,增强学生对防治措施的认识。
3.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荒漠化地区的自然环境,了解防治工作的实际情况。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环保志愿者、科普宣传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观念。
6.加强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询问学生对荒漠化的了解,如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影响等,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

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3

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3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习目标1.分析西北地区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特征。

2.掌握荒漠化的发展、分布状况及其成因。

3.结合区域特点了解荒漠化防治的策略与目前所取得的成就。

知能点拨1.荒漠化的成因(1)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导致土地退化,并最终形成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

(2)荒漠化发生、发展的自然基础——自然因素①荒漠化的自然原因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物质松散(物质条件)和大风吹扬(动力因素)。

其中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荒漠化的进程,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的进程。

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的进程,但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进程并非起决定作用。

②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荒漠化发生的潜在自然因素西北地区的荒漠类型多、面积广,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沙质沉积物有关。

西北地区荒漠化发生的自然条件如下图所示:(3)荒漠化产生的人为原因(如下图表):从荒漠化与人类的关系看,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社会经济存在密切联系,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不仅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决定性因素,同时人类又是它的直接受害者。

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一方面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另一方面人口增长过快也是荒漠化发生的重要原因。

人口过多往往导致人们生活贫困,增大对现有生产性土地的压力,迫于生计,人们无可选择地被迫采取过度耕作、过度放牧、毁林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形式,加快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2.荒漠化的防治(1)核心和内容:人与自然的协调是防治荒漠化的核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荒漠化;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现象;三是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能力。

(2)防治的原则和经验: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恢复荒漠植被,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整治。

《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

《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课作业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危害,认识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提升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及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作业内容1. 预习准备:学生需提前预习本课内容,了解荒漠化的基本概念和西北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背景知识。

2. 课堂知识梳理:通过完成一份课堂笔记,梳理本课所学的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特别是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具体情况。

3. 案例分析:选取我国西北地区某一荒漠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包括该地区荒漠化的过程、原因、危害及可能的防治措施,并形成一份简短的案例分析报告。

4. 小组合作:学生需以小组形式讨论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及其防治对策,并将讨论成果整理成PPT,内容包括问题呈现、分析讨论、解决措施等。

5. 课后实践作业:实地考察或通过网络资源收集本地是否存在荒漠化现象的案例,并撰写一份简短的考察报告或心得体会。

三、作业要求1. 课堂笔记要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能准确反映课堂所学内容。

2. 案例分析报告要内容详实,逻辑清晰,观点明确。

3. PPT制作要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内容应与小组成员的讨论内容一致。

4. 课后实践作业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注重真实性,不能虚构或抄袭。

5. 所有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

四、作业评价1. 教师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内容的准确性、条理性、逻辑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2. 小组互评:小组之间互相评价对方的PPT制作质量、内容深度及讨论成果的实用性等。

3. 综合评价:结合教师评价和小组互评的结果,给出学生本节课的最终成绩。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错误,并提供修改意见。

2.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普遍出现的问题,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和指导。

3. 对于优秀作业和小组展示进行表扬和展示,鼓励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积极思考和探索。

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
针对这一知识点,本节课将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分析实例的过程中,掌握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此外,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环保意识,为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任务:“请你们小组分析荒漠化实例,探讨防治措施”;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梳理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强调荒漠化问题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环保;
3.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保护自然的价值观。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协作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
为实现这一目标,本节课将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分享心得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分析荒漠化实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让学生直观感受荒漠化对生态环境、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
2.创设生活情境,如模拟荒漠化环境下的生产生活,让学生亲身体验荒漠化带来的不便,引发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方法;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荒漠化防治的小论文,深入分析荒漠化问题;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域为例第一课时荒漠化的含义和自然背景『自主学习』一、荒漠化的观点与表现1.观点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域及半润湿地域的□01土地退化。

[ 自我研究 ]荒漠化和荒漠化的含义有何联系?提示荒漠化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

荒漠化包含风蚀、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波及人类乱垦滥伐所致使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损坏等。

此中风力长久侵害形成荒漠化,流水长久侵害作用形成石漠化。

2.原由0203经济活动互相作用的产物。

是□ 天气变异等自然要素与人类过分的□3.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惹起的□04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05次生盐渍化。

4.现状06(1) 世界:约□ 1/4 的陆地、 2/3 的国家和地域遇到荒漠化的威迫。

(2) 中国:全世界荒漠化面积大、□07散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尤以□08西北地域最为突出。

[ 自我研究 ]“荒漠就是荒漠化”的说法正确吗?提示不正确。

①荒漠是一种景观,荒漠化是一种过程。

②荒漠化主假如指非荒漠地域,因为自然作用、人为作用,生态环境遇到损坏,使本来的土地渐渐演变成荒漠的过程。

③荒漠化过程可最后形成荒漠,但荒漠不必定是荒漠化过程的结果,有些荒漠是原生荒漠。

二、我国西北地域干旱为主的自然特点1.地点范围01 02 03 04 05 □大兴安岭以西, □ 昆仑山—阿尔金山—□ 古长城一线以北, 大概包含□ 新疆、 宁夏、 □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2.地形特点东部是辽阔坦荡的□06高原;西部山脉和□07盆地相间散布。

[ 自我研究 ] 简要说明新疆地形构造特点及其含义。

提示 “三山夹两盆”。

“三山”是指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两盆”是指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3.主要景观0809□干旱是最明显的自然特点,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点。

4.内部分异:以□10贺兰山为界,以东属于半干旱的草原地带,以西属于干旱和极端干旱区。

5.柔弱的生态——荒漠化的潜伏威迫6.天气异样:是致使荒漠化的主要□16自然要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3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1.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范围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

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

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

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

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兵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雨。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本区条件分析:①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质条件 ——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

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根据图2.4,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2.4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图2,5)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让学生阅读后进行复述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 ⑴绿洲: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⑵次生盐渍化形成: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让学生阅读后讨论:若条件允许,我国西北荒漠地区是否可以将青藏高原的冰川水用来发展发展灌溉农业?(从灌溉与次生盐渍化方面思考)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1.萨赫勒地区位于撤哈拉沙漠的南缘。

请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

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

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

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

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

根据图2.9,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

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早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

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结果是: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上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

请你解释下图(图1.11),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课堂小结:略板书设计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1.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⑴概念⑵形成⑶主要表现⑷影响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范围2.地貌特点: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第二课时五、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1.历史时期的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时有出现如: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古代人民利用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兴修水利,发展屯田,使这里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

但是随着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大量破坏固沙植被,致使河流水量锐减或者改道,绿洲水源枯竭,加上战争、瘟疫等原因,大部分古绿洲在经历了汉、唐、明、清几次大规模开发后,相继被迫放弃。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了解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

2.现代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古丝绸之路),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

2.不同时期的荒漠化问题1.农牧界限向北推进,为什么会加剧该地区的荒漠化?必压缩草场面积,在原有的牲畜量不减少的条件下,会产生所剩牧场的超载,超载的牧场并必定会逐步衰退,为了牲畜的发展又可能将牧场转移到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环境的退化趋势必日益严重;在此同时,由草地开垦出来的旱地本身在防风固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劣势。

加上若因为土地肥力的衰退而弃荒的话,其本身就是现成的人造沙荒。

因此,如果农牧界限向北推进,势必加剧该地区荒漠化的进程。

2.为什么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比,农业一般都高于牧业,因此旧雨农作侵入牧区的趋势。

特别是在人口激增、粮食不足的条件下,以农侵牧已成必然。

若不加以控制,必定会陷入“过渡开垦 →生态用水紧张→ 植被退化→ 荒漠化加剧→ 土地肥力减弱→ 再度开垦 →荒漠化再度加剧”的恶性循环圈。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六、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泊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图2.14)。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治理重点:①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复自然植被人们将水分条件较好,开有一定植物生长的沙漠圈围起来,实行封沙育草,促使植物天然更新;或者选育梭梭、柠条、沙拐枣.........等优良固沙植物进行人工补种。

实践证明,这是改造利用沙漠行之有效的方法。

常艰难。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②治理重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4.治理措施⑴合理利用水资源①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②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③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⑵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①干旱地区的绿洲地区ⅰ应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ⅱ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积极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灌草植被)ⅲ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