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最新-《别云间》教案【8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云间》教案【8篇】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这首诗歌出自哪里呢?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8篇《《别云间》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别云间》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诵读、欣赏、背诵。

2、能力目标:对经典诗句的赏析评论。

3、情感目标: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
1、教学重点:熟读成诵,并正确默写。

2、教学难点:对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手段和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适当穿插朗读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17-2-75)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学习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1、李贺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

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

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

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

外出时背一破锦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

他的母亲见他做诗辛苦,责怪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他在《咏怀》诗中也说: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

镜中聊自关,讵是南山期?二十多岁便白发飘落,那会有南山之寿?果然27岁就死了。

李贺做诗务求新奇,人称奇才鬼才。

李贺诗注本甚多,以清人王椅《李长吉歌诗汇解》最为通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陈治国编《李贺研究资料》,辑录历朝诗评家对李贺及其诗歌的评论,非常有用。

关于本诗,唐人张固《幽闲鼓吹》证载一则趣闻:元和二年( 807)秋天,著名文学家韩愈任国子博士分司东都(洛阳),李贺带着诗歌求见韩愈。

愈送客归,极困。

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

首篇《雁门太守行》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却援带,命邀之。

这首诗头两句就打动了韩愈,难怪后人把它视为李贺的代表作。

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整体感知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背景链接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所作《雁门太守行》三首,都是五言古诗,写边城的寒苦和征战。

李贺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4、重点字词
①黑云:比喻敌军。

摧:毁,毁坏。

②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开:发光。

③角:军中所吹的号角。

④塞上燕(yān)脂凝夜紫:夜色中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

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所以叫做紫塞。

燕脂,即胭脂,深红色,这里写斜晖掩映下,紫色更浓,塞上泥土犹如胭脂。

⑤临:抵达。

易水:水名,在今河北易县境内,战国时荆轲去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曾送至易水边作别。


声不起:声音不响,这里形容鼓声低沉。

⑦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人才。

⑧玉龙:宝剑的代称。

5、诗歌大意
敌军似乌云压境,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秋色中,遍地响起军号,号角声直冲云天;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浓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死!
6、赏析
前四句写日落前情景。

黑云压城城欲摧,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向日金鳞开,转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连战鼓也擂不响,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

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7、小结
这首诗用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画面色彩斑谰。

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

布置作业
背背默默《雁门太守行》
第二课时(17-3-76)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学习夏完淳的《别云间》
1、夏完淳简介
夏完淳(16311647),南明抗清将领、诗人。

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5岁讲《论语》,6岁熟经史,能诗文,时人许为神童。

14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

允彝兵败自杀,又与陈子龙等倡义,受鲁王封为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

易败被杀,他仍为抗清而奔走。

清顺治四年(1647)夏间,完淳在家乡被捕,解往南京,同年九月十九日从容赴义。

在被捕后的几十天当中,吟咏不辍,留下了辉耀千秋的《南冠草》和《狱中草》。

郭沫若在抗日战争时期大力表彰夏完淳其人其事,尤其是《南冠草》一剧,在弘扬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鞭挞汉奸国贼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2、整体感知
别云间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3、背景链接
这首诗是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捕后押解离乡时所作。

诗的标题别云间的别字,不是一般意义的告别、离别,而要理解为难以再见的诀别、永别。

他是抗清将领,清廷的要犯,一旦被抓,必死无疑,这一点他是很清楚的。

夏完淳是松江华亭人,这首诗为什么不题作别松江,
而题作别云间呢,原来,云间是松江的别称。

西晋文学家陆云,字士龙,家在华亭,对人自称云间陆上龙,于是后人就把松江称为云间。

此诗题作别云间,实际上是一语双关: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4、重点字词
①羁旅,长久漂泊外地。

②南冠,古代南方楚国人戴的帽子,后为囚犯的代称。

③泉路,黄泉路,死路。

④毅魄,坚毅的魂魄。

⑤灵旗,古代出征时所用的一种战旗,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5、诗歌大意
三年当中做了奔走他乡之客,今天又做了俘虏。

大好山河使人流下无限之泪,谁说过天地是宽阔无边的呢!已经深知为国牺牲的日子临近了,但是想要和家乡告别却难而又难,在我不屈的魂灵回来的日子里,将在空中注视着后继的抗敌的旗帜。

6、赏析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诗从回忆三年来的抗清历程写起。

三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而对于年仅17岁即遭杀害的作者来说,这一段充满血泪的经历却是漫长的。

羁旅客,是作者自谓。

清顺治四年(1647),夏完淳在家乡松江被捕,解往南京。

夏完淳因为参加抗清斗争离开家乡达三年之久,所以说三年羁旅客。

今日又南冠,一个又字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眼看祖国山河沦陷敌手,诗人不禁泪流满面,本欲振翼搏击,谁知落入罗网,顿时觉得天地也变窄了。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已知死路近在眼前,但要与生我育我的故乡诀别,心中还是难以割舍。

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抗清难成,老父殉国,家有老母如今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所以别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这一结尾,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

夏完淳自信身死之后,灵魂也会回来,在空中看到抗清者高举战旗继续斗争。

7、小结
这首诀别诗写得满纸血泪,一片丹心,风格慷慨悲凉而又高亢激越,是一篇大义凛然的正气歌,诗中饱含的爱祖国、爱家乡,为之奋斗而视死如归的精神,几百年来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不可估量的激励人心的力量。

布置作业
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默写《古诗二首》,并解释诗歌大意。

《别云间》教案篇二师:上课之前我有一点小小的要求,这节课大家能做的事自已做,行不行?
生:(响亮地)行!
师:现在大家听一段录音(播放《梅岭三章》录音范读之一)。

师:这首诗我们都很熟悉,谁来简介绍一下?
生1:这是陈毅元帅因伤病被围梅山,生命危在旦夕时写下的《梅岭三章》中的第一章。

师:回答完全正确。

我们听了一章,第二章由男同学随音乐背诵,第三章由女同学来背,好不好?注意要有感情。

男、女生:(配乐背诵)
师:在生死关头,陈毅元帅仍愿意献身革命事业,并坚信革命事业必将胜利,那我们的古人,尤其是古代的少年,他们在生死关头的表现又是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夏完淳的《别云间》,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出答案(板书课题)。

既然是学诗,那么,谁来说说,对一首诗,通常我们应该怎么学?
生2:能够说出作者及有关的历史背景。

师(插话):能不能到黑板上写给大家看看?
(学生到黑板上写)
生3: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学生上前说并板书所说内容)。

生4: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大意,了解全诗的内容(学生上前说并板书所说内容)。

生5:可以通过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进一步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上前说并板书所说内容)。

生6: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得到情感上的陶冶。

生:……
师:回答得非常好,真让老师刮目相看。

大家总结的这些学习方法,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说、读、译、写”四步学习法(在学生的板书中画出说、读、译、写五个字)。

师:那么,谁来说一说你所了解的作者?
生7: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南明诗人,抗清将领。

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江南一带抗清义士蜂起,夏完淳随父亲起兵抗清。

顺治四年(1647)在故乡被捕,后解往南京,因拒绝清政府诱降,英勇就义。

师:说得很好。

大家注意到他的生卒年代没有?算一算,他多大?
生:十七岁(四下一片惊叹之声)。

师:夏完淳十四岁随父亲及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父亲死难,他只身流亡江汉,继续进行抗清活动,后在故乡云间被俘,1647年在南京被害,年仅十七岁(虚岁)。

师:(稍停片刻)夏完淳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年青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往往是他战斗和生活的记录,是他内心思想感情的体现。

我朗诵一遍,大家注意节奏和停顿,注意语气、语调,听不清、听不准的地方作好标记(配乐进行朗读)。

师:大家试着读几遍,然后互相讨论一下,看看能不能把遇到的问题解决,解决不了的再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

(学生模仿范读进行试读,然后展开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生8:老师,刚才您把“灵旗空际看”中的“看(kàn)”读成“kān”了。

生9:这个字应该读“kān”,我们以前学《石壕吏》时,“老妇出门看”中的“看”也是读第一声的,而且,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这个字又是韵脚,所以肯定是第一声。

师:回答得太好了,可见你的知识掌握不仅有广度而且有深度。

律诗的韵脚一般是平声字,即一、二声的字,所以应该读“kān”,这和我们现在的读音有所不同。

我们掌声鼓励,感谢他为我们作了如此精彩的回答!
(师生鼓掌)
师:谁来试着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诗)
师:同桌或前后桌之间互相再读几遍,注意体会每一句表达的感情。

生:(读诗,互相矫正,教师巡视指导)
师:诗大家读过了,肯定也有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觉得诗句都应以怎样的感情来读呢?生10:我觉得第一联应重读“又”字,读出诗人的遗憾与怨恨。

生11:第二联应重读“谁”字,读出作者深沉的怨愤之情。

生12:我认为第三联应读出作者对生之留恋,对故乡之不舍,作者并非特殊材料制成的,作者也是人,是有感情的,他更珍惜生命!
生13:最后两句应读出他对抗清事业成功的坚定信念。

生:……
师:说得很好,听了一遍,读了几遍,就把朗读的要点抓住了,很好!现在就按大家说的,我们听着音乐(配以古筝曲或琴曲)一起来诵读,看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觉。

师、生:(一齐诵读)
师:看来大家已经入境了,这一遍比刚才试读时进了一大步。

现在,我们来个小小的比赛,男生读前四句,女生读后四句,我呢,和女生一组,壮大她们的实力,好不好?
生:好!
师:《别云间》一、二!
生:(齐读)
师:不错,同学们读得有声有色有味,听着你们读,我仿佛置身于悲壮的气氛之中,感受到了诗人的浩然正气。

课后再读再品,力争达到更高的水平。

现在我们应该具体了解一下诗的内容了。

师:课前,我们已经按“四字经”(指四字预习法)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参照注解、字典,还有你的“秘密武器”(参考资料),互相研究一下,弄清全诗的大意。

(学生讨论、研究,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讨论)
师:谁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14:我用诗的形式来译这首诗——
为抗清奔走在外已三年,
叹如今身陷牢狱成囚犯。

山河破碎怎不叫人落泪,
天地虽大我无力挽狂澜。

早知死期将近来日无多,
想要告别故乡实在很难。

待到魂魄归来再看故乡,
抗清的战旗啊迎风招展。

师:一首古诗,经过他用诗的形式一译,内容一目了然,作者的意图也显现于字里行间,大家应该向他学习。

谁愿意再试试?
生15:十四岁随父亲、老师一起抗清,如今已过去了三年,父亲已经为国捐躯,刚回到故乡,却又成了阶下之囚,看着这破碎的山河,怎不伤心?怎不落泪?天地如此之广大,竟无我夏完淳容身之地!就要走到生命的终点,虽然死并不可怕,可谁又能无情?谁能不念故土?这里有儿时的记忆,有慈母的身影,有曾朝夕相处的父老乡亲……如今就要永远离开,怎不叫人难分难舍呢?取义成仁已是今日之事,有朝一日,等我的魂魄再回到故乡,我相信,征伐清兵战旗一定会高高地飘扬!
师:(鼓掌)多优美的一篇小文章!大家觉得怎样?
生16:他把诗的大意用散文的形式表现出来了,而且还化用了《梅岭三章》中“取义成仁今日事”一句,很有创意!
生17:他没有局限于诗的本身,而是加入了适当的联想,我觉得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生:……
师:他说得很好,大家评得也不错。

译诗不一定要拘泥于形式,这和我们平时的作文一样,应该有创新意识。

师:年仅十七岁,才华横溢的诗人不肯苟且偷生,就这样慷慨赴死,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成仁取义的志愿!让我们再次朗诵这首诗——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我们说了、读了,也译了,大家表现得非常好。

想想看,夏完淳决别故乡时有此绝唱,我们所知道的古代诗人中还有谁在生死关头以诗明志的?
生18:(迫不及待地)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生19:夏明翰不是古代诗人。

生20: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师:对。

那么,大家体会、比较一下,看看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一样?
生21: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为了理想和信念而视死如归的精神。

生22:文天祥只想到要名留史册,而夏完淳坚信抗清斗争必将胜利,他死后的灵魂也会看到河山收复,我觉得这种精神更值得敬佩!
生23:我同意他们的看法,但我还是认为陈毅元帅最值得我们敬重,因为在生死关头他所想的不是自己如何留名“汗青”,而是要以个人的牺牲,让人间处处开遍自由之花!
(学生鼓掌)
师:以前我们觉得文天祥的诗就够好了,现在一比才发现还有更好的,真是不比不知道——(学生抢接:一比吓一跳)。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中的思想感情,认识到作者的人格与精神。

所以,我们的四步学习法可以再加上一个——
生:(齐)比!
(教师板书:比)
师:类似的诗作还有很多,课后大家可以收集一下,既可作一番比较,又可以积累写作材料,一举两得。

师:夏完淳用自己年青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战斗的诗篇,这样一首气壮山河的诗篇,不背下来就是我们的损失!用两分钟时间,我们比赛,看谁最先背下来,而且音准、停顿准、感情浓。

生:(背诵)
师:谁主动来背诵一下?
生:(背诵,可采用齐背、男女生分组背、组内个别背等形式)
师:这首诗我们已经学得差不多了——
生:老师,我们还没“写”呢!
生:(焦急地)我们写什么呢?
师:对,是应该写一写。

对我们来说,学了这一课,应该写的很多,例如:假若夏完淳决别故乡时还给家人写了一封信,那么,这封的内容能是什么呢?请大家联系诗作及有关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替我们的诗人写一封家书。

大家可以几个人一组,选一名同学执笔,然后边讨论边写。

生:(分组讨论、写作,教师巡视,参与讨论并适当点拨)
师:同学们表现得很好,各抒已见,取长补短,所写的文章中佳句层出不穷,我都不知该欣赏谁的了。

你们想欣赏谁的?
生:某某。

生24:(到前面读作文)
母亲大人膝下:
……
儿完淳此次被捕,料想生日无多了,未能尽孝于母亲膝下,儿有愧于养育之恩。

……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儿矢志抗清,既是不负母亲平日之教导,亦是完成父亲遗愿,母亲定能原谅儿之不孝!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儿愿以一死明志,不苟活于清贼脚下。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古人尚能如此,何况后人呢?只可惜大业未成,父亲的遗愿未能实现,实在憾甚!恨甚!
……
家中诸事只能偏劳母亲了,儿媳秦篆(钱秦篆)年轻,可使择人而嫁,莫为我孤独一生;遗腹之子,望母亲抚之成人,待其成年,可告之曰:汝父为抗清而死,无愧于天地……
……
师:谁来品评一下他的作文?
生25:他写得很好,例如开头的称呼,符合古人书信用法。

生26:我认为他在文中引用了文天祥的诗和孟子的话,更有助于表达夏完淳舍生取义的精神。

生27:他写作时大量采用半文半白的词句,使文章有古色古香的味道。

……
生28:我有一个问题,夏完淳才十七岁,文中却提到他的妻子和孩子,这可不大对劲儿。

(学生大笑)
师:是啊,这是怎么回事?我们请作者自己来为大家解释一下。

生24:我以前看过夏完淳的《狱中上母书》,里面提到他有妻有子。

师:(插话)就这些吗?
生24:不,还有。

古人结婚的年龄都比较早,老师您在讲《江城子·密州出猎》时曾说过王弗十六岁就嫁给了苏轼,所以夏完淳有妻子和孩子也不奇怪。

师:好哇,你用老师的矛攻老师的盾(学生笑)。

他刚才解释得基本正确,这是古今风俗的差异,我们不要强迫古人也来遵守我们现代的婚姻法(学生又笑)。

(继续请学生读作文、评作文,教师点拨、总结)
师:我们通过说一说、读一读、译一译、比一比、写一写,充分了解了夏完淳《别云间》的思想内容,深深体会了他那种成仁取义的精神,那么,你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29:我想起了孟子另外一句话“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我觉得夏完淳年纪虽小,但却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生30:夏完淳在生死关头经受住了考验,坚守自己的信仰,成就了千载美名。

我们与他当时的年纪相仿,作为跨世纪的少年,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更应该经得住考验,做一个学习和生活中的强者!
生:……
生31:老师,对这首诗我有个问题,可不可以提出来“议一议”?
师:你还发现了问题!太好了!快说说看——
生31:中国有句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夏完淳尽忠的是没落的南明王朝,这是不是有点不识时务?
师:大家都同意他的观点吗?
(学生互相讨论)
生32:是呀,我们历史书上说过,清朝取代明朝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进步,从这一点上看,夏完淳确实看不清历史发展的方向。

生33:我不同意这种说法。

我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人也一样,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我们要从当时的实际出发,要看他身上积极的一面。

生34:我补充几句。

夏完淳的言行虽然有局限性,但他不苟且偷生,能够舍生取义的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不能因为太阳有黑子就否定太阳的光辉,我认为夏完淳是“不识时务”的“俊杰”!
……
师:大家说得实在太好了!夏完淳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舍生取义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我们不仅要继承,而且还有责任将之发扬光大,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让我们随着音乐再朗诵一遍全诗,再次感受诗中的浩然正气!
生:(随音乐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师:这节课我们说了、读了、译了、比了、写了,同学们又加上了一个议,今后学习类似文章时,别忘了试试这种“六步学习法”(板书)。

大家的表现我十分满意,大家对自己满意吗?
生:满意(一部分说不满意)。

师:有的同学说满意,也有的同学说不满意,那肯定是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没机会发表,没关系,课后,大家以《别云间》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写你所想写的,文体不限,字数不限,我期待着欣赏你们的大作。

下课!
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欣赏篇三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别云间教案篇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2、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能有感情朗诵全文并理解大意。

可以通过反复朗诵和小组讨论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
能够赏析这两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教学方法:
教法:情感体验法、学生自读法,点拨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查阅资料法
教学过程:
夏完淳,抗清英雄,这首诗是他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

云间,松江的古称。

一、作者介绍
夏完淳(1631一1647),明末爱国作家、抗清将领。

明代末年,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出现了一批爱国作家,他们组织了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团体的文社,如“复社”“几社’等。

他们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并写出了一些内容充实、慷慨激昂,闪烁着强烈民族精神的光辉诗文。

夏完淳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

14岁参加抗清活动,随“几社”领袖陈子龙在太湖起兵,后事政被俘,英勇就义,死时年仅17岁。

他的诗文充满了浓烈的战斗生活气息,表现了抗清的决心和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风格悲壮激越。

其代表作除《别云间》外,还有哀悼陈子龙的长诗《细林夜哭》和散文《狱中上母书》。

《别云间》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以表达抗清的斗志为主要基调,同时也含有对江山为外族侵略的悲愤,面对死亡的无惧无悔,对故土的眷恋,人虽死而抗清精神永存的坚定信念。

二、诗词简析
云间,是作者的家乡。

这首诗就作于他在云间被捕时。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写自己参加抗清起义已经整整三年;而今壮志未酬却身陷敌手的经历。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抒写国破家亡的悲痛,饱含血泪,悲壮淋漓。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作者已抱定必死的'决心,放心不下的只是正在遭受清兵蹂躏的父老乡亲。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等到魂魄归来的那一天,诗人要重掌抗清的大旗继续同敌人战斗,表现了至死不渝的战斗精神。

1、《别云间》中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为抗清而死的决心和意志?有“泉路”“毅魄”“灵旗”几个词语。

其意义都与‘死后”有关,不过没有丝毫的畏惧,更没有对自己所从事的抗清事业的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