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达洛卫夫人》看父权制度下社会体制的扭曲

合集下载

从《达洛卫夫人》看伍尔夫对父权制的批判抵制与颠覆-文档资料

从《达洛卫夫人》看伍尔夫对父权制的批判抵制与颠覆-文档资料

从《达洛卫夫人》看伍尔夫对父权制的批判抵制与颠覆一引言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描写了女主人翁克拉莉莎(达洛卫夫人)早上去买花准备晚宴到晚宴结束这一时间段里的故事。

作为女性主义作家的伍尔夫通过描写克拉莉莎对过去的回忆和对当下生活的抵制,追溯了女主人翁的一生。

通过揭露父权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忽视,实现作者对父权制的批判。

通过描写克拉莉莎自我意识的觉醒,实现对父权制的抵制,并以男性为女性牺牲结尾,颠覆了传统小说多以女性悲剧来结束小说的叙事模式,从而实现了父权制的颠覆。

二弗吉尼亚?伍尔夫与女性主义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女作家之一,她既是意识流的代表人物,又是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

她从不忘关注女性的精神世界,在许多文章中呼吁女性意识的觉醒。

伍尔夫生活在一个知识贵族家庭,父亲莱斯利?斯蒂芬是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男权意识严重,他给家中的男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让他们上牛津、剑桥,女儿却只能在家中接受一些零碎的知识。

在伍尔夫的名著《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中,她曾描写参观“牛桥”①的感受,“由于她是女人,就被禁止在堂堂学府里男研究员们用的一块草坪上走动”。

伍尔夫作为有着新思想的女性,她深知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女权运动刚刚兴起。

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伍尔夫结合亲身经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女性主义思想。

伍尔夫不但主张女性要拥有和男性一样的权利,而且将矛头直指制约妇女权利和地位的真正根源――父权制(patriarchy)。

她认为在父权制社会里,男人是社会的主宰,女人只能按照父权制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绳去生活,使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庸。

而女性长期生活在父权制社会里,已经习惯于他者的边缘生活,成为父权制的帮凶。

为了唤起妇女的女权意识,伍尔夫写了大量反映女性生活和命运的小说。

本文要讨论的小说《达洛卫夫人》也同样承载着这样的政治使命。

冲出男权的枷锁--试析《达洛威夫人》的女性主义思想

冲出男权的枷锁--试析《达洛威夫人》的女性主义思想

《 达 洛威 夫 人》 的 女主 人公 达洛 威 夫人 走在 伦敦 的大 街上 ,就 能感 受到战 争 留给人们 的痛 苦 。“ 战争 已经结 束 ,
不 过,还 有像福 克斯 克罗 夫特太 太那 样伤 心的人 ,她 昨晚 在大 使馆 痛不欲 生 ,因为她 的好 儿子 已阵亡 ,那所 古老 的 庄 园得 让侄 儿继承 了。还有 贝克 斯 巴勒 夫人 ,人们 说她 主 持义卖 市场 开始 时 ,手 里还拿 着那 份 电报 ;她 最疼 爱 的儿 子约 翰牺 牲 了。 ”达洛 威 夫人 自 己也时 常 陷入 莫名 的 恐惧 与 困惑 中 。她常 常 自问:“ 她 必然 会 永远 离开 人 世 ,是 否 会觉得 遗憾 ?没有 了她 ,人 间一切 必将 继续 下去 ,是否 会
《 达 洛 威 夫人 》 是 当代 英 国著 名 女作 家 弗 吉尼 亚 ・ 伍 尔 夫成 功运用 意识 流手 法写作 的小 说,在 英 国现代 小说史 思绪 ,而是 忙碌地 准备 晚宴 ,积 极主动地 投入 生活 。 战 争使小 说 的另一个 主人 公塞 普蒂 默斯 ・ 史 密斯 成 了
默斯 的 疯狂 主要 是 从他 妻子 卢 西娅 的角 度叙 述 的 。“ 她 再 也无法 忍受 ……她 宁愿他 不如 死掉 !瞧着 他那样 愣愣地 瞪 视 , 连她 坐 在 身 边也 视 而 不 见 ,这使 周 围的 一切 变 得 可 怕 。她 确 实不 能再 和他 坐 在 一起 了 。 ”随着 塞普 蒂默 斯 的

精 神失 常,卢 西娅对 于生 活的美 好憧憬 都消 失 了,丈夫 的 自杀更使 得她 的最 后一 丝希望 也破灭 了。 塞 普蒂 默 斯 自杀 的消 息传 到 了达洛 威夫 人 的宴 会上 , 她 忽然觉 得有 一种似 曾相 识的感 觉 ,产 生 了强烈 的精 神共 鸣 。她意 识到死 亡对 于人生 是一 种挑 战、一种 拥抱 、一种 解脱 。最 后,她 从沉 思 中醒 悟 ,重 新 回到宴会 ,她希 望从 死亡 中获得 生存 的力量 ,把大家 凝聚在 一起 。 伍尔 夫不 仅对 战争及 父权制 进行有 力地批 判 ,她 还从 女性 的角度 出发 ,提 出 自己独 特 的想法 ,她认 为妇女 具有 抚慰 的 特质 ,可 以大 大 缓解 男人 的 攻击 欲、狂 妄 和 凶残 。 如伍尔 夫在 《 三个 基尼 》 中所 阐发 的那样 ,用 女性 的爱和 抚 慰力 量与死 神对抗 。

父权制道德观影响下的女性抉择困境——剖析伍尔夫的小说《达洛卫夫人》和《到灯塔去》

父权制道德观影响下的女性抉择困境——剖析伍尔夫的小说《达洛卫夫人》和《到灯塔去》

父权制道德观影响下的女性抉择困境——剖析伍尔夫的小说
《达洛卫夫人》和《到灯塔去》
何晓涛
【期刊名称】《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10)004
【摘要】女性主义视角认为,父权制道德文化观念束缚了女性身心的发展,造成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面临抉择时的困境.通过仔细分析伍尔夫小说<达洛卫夫人>和<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人物身份问题,发现这种困境首先表现为女性的社会角色定位除了选择母亲身份,此外别无出路;其次女性在话语冲突中根本不可能成功建构女性自我;再者女性在内在心理中追寻个人空间时容易迷失自己,从而遭遇生或死的两难抉择.【总页数】6页(P31-36)
【作者】何晓涛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6.4
【相关文献】
1.自觉的女性书写——论伍尔夫在《达洛卫夫人》中对女性主体的建立 [J], 刘宏
2.《达洛卫夫人》与《到灯塔去》的女性主义对比分析 [J], 逯曼
3.达洛卫夫人的人格面具与自我——读伍尔夫小说《达洛卫夫人》 [J], 马元凤
4.论伍尔夫的精神遭遇对其创作的影响——以小说《达洛卫夫人》为例 [J], 张嫣

5.在生生死死中循环——从《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海浪》看伍尔夫的死亡意识 [J], 张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达洛卫夫人》的社会批判与生命反思

《达洛卫夫人》的社会批判与生命反思

《 达洛卫夫人》 既有对一次世界大战 的控诉 , 也有对资本主
义 制度 、规范 的质 疑与批 判 。伍 尔夫 在小 说 中预 测 了伦敦 的未 来 :多少 年后 , 将变 成野 草蔓 生 的荒 野 , 这 星期 三早 晨 匆 “ 伦敦 在 匆 经过 此地 的人 们都 只剩 下一 堆 白骨 … … ” 她的 时 空遥 想 把大 家 的 想象 引 向“ 野 、 荒 白骨 、 尸体 ” , 不 能不 说 是 对 “ 家 象 等 这 国 征” 的莫大 嘲讽 , 也是对 未来 的悲 观绝 望 。 同时 二、 生命 的反思 与感悟 对
《 洛卫夫 人》 一部 典型 的意识 流小 说 。小说 主要 通过 达 达 是 洛卫 夫人 克拉 丽 莎 以及退役 军 人 塞普 蒂默斯 ・ 密 斯 的意 识 流 史
和生 活流展 开 , 节平淡 无 奇 , 细 品读 就可 以感受 到 当时的社 情 细 会状 况 以及人们 的生存 状态 。伍 尔夫 构思这 部 小说 时曾在 日记
的忠实拥 护者 和执 行者 。 密斯 勇敢 地参加 一 战 , 史 由于受 炸 弹的
主要作品有 《 远航》《 、海浪》《 、达洛卫夫人》《 、到灯塔去》 《 、一间 自己的房间》《 、奥兰多》 等等。其中《 达洛卫夫人》 是一部经典意
识流 之作 , 达 了伍 尔夫 深邃 的思想 。 表

惊吓, 丧失 了一切 感觉 能 力 , 崩 溃 。布 雷德 肖之 流 打着 “ 精神 平 稳 ”感 化” “ 的旗 帜 来“ 解救 ” , 非是 想让他 顺 从 资产 阶级 的社 他 无
是战争的直接受害者, 因战争的刺激, 陷入极度的精神疯狂。可见
《 洛卫 夫 人》 社 会 的反 思 与批 判 、 生 命 的反 思 与感 悟 、 人 性 情 的 渗透 三个 方 面 展 开 论 述 。 达 对 对 个 【 键 词 】《 洛 卫 夫 人 》 社 会 批 判 ; 命 反 思 关 达 ; 生

《达洛维夫人》读后感

《达洛维夫人》读后感

《达洛维夫人》读后感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达洛维夫人》是一部让人难以忘怀的现代主义杰作。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意识流技巧、深刻的心理描绘和对社会习俗的独到见解,成功捕捉了20世纪初英国上层社会的精神风貌。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深深吸引,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生活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首先,这部小说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

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维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女性形象,她优雅、聪明、善良,深受周围人的尊敬和喜爱。

通过克拉丽莎的视角,我们得以一窥当时英国上层社会的生活场景和人际关系。

同时,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彼得·沃尔什、塞普提默斯·史密斯等也都栩栩如生,各具特色,他们的命运与克拉丽莎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这部小说丰富的人物画廊。

在情节安排上,《达洛维夫人》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克拉丽莎一天的生活经历与她的回忆、幻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时空结构。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和深度,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克拉丽莎的内心世界。

通过这种方式,伍尔芙成功地展现了人类意识的流动性和复杂性,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真实和丰富。

除了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外,《达洛维夫人》还通过细腻的心理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克拉丽莎作为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妇女,她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她既渴望自由和独立,又无法摆脱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的束缚。

这种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反映了当时英国女性普遍面临的困境和选择。

通过克拉丽莎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在追求自我实现和社会认同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和挫折。

此外,《达洛维夫人》还通过对社会习俗的批判和反思展示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

小说中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和不公现象,如阶级固化、性别歧视、精神空虚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个人的命运和幸福,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克拉丽莎和其他人物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这些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担忧,以及她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景。

从《达洛卫夫人》看父权制度下社会体制的扭曲

从《达洛卫夫人》看父权制度下社会体制的扭曲

罪孽感从 自身扩 展到 了全世 界,认 为世界本来就 是没有意义 的,科技 、经济 、文明又怎么样?那 背后浸 出了大滴大滴 的罪恶 ,没有真正的友谊和
意识到 了波动 的本 源— —盘踞 于他 们每一个人头 顶上的父权社会制 . 小说结尾 部的思索隐喻着 女性思维 的苏醒 , 就如黑格尔所说 的,人 毕竟是一种 自为 的存在 .
命 与 自然 , 和 妻 子 在 公 园里 的漫 步 让 他 感 受 到 春
将他们一概 关进 治疗 所,为了维护 这种秩序他不
惜用各种方式强迫病 人屈服,正是 由于对治疗所 的极度恐惧 ,塞普 蒂默斯 最后只好选择 自杀 。医 生对病 人的这种压迫 ,不光体现在 医学领域中,
天里生命特殊的清新气息 扑面而来 ,他 多么 爱着 纯粹的 自然 l 树在 向他招手 ,树叶有生命 ,树木
伤 。他被深深 的负罪感淹没 了,埃文斯的死并不
达洛卫 夫人 的晚宴 正式 开始后, 宾布 雷德 肖医 来 生带来塞普蒂 驮斯 自杀身亡 的消息 。看似两人 的
生活全不相关 ,但 是在小说 的最后一个部分两条 线索又交汇到 了一起— — 引起 了达洛卫夫人 内心 极大的波动 。这种 波动不是来 自对 冒险进取和世 俗安逸之 间屈 从于 选择后 的失落 ,而是来 自达洛 卫夫人作为一个大 时代的局 内人 在那一瞬 间似乎
也有生命。通过千千万万极细小 的纤维 ,树叶与 他 坐在 椅上 的身体息息相通 ,把他 的身躯上下扇 动 ;当树叶伸 展时,他说 自己也随之伸展 。麻雀 在 凹凸不平 的水池边 展翅 飞舞,忽上忽下,它们
构 成 图案 的 一 部分 ; 白色 、 蓝 色 、 中间 嵌 者 黑色
实 际上 还象 征着 不合 理 的社会体 制对 公 民的迫

存在主义视角下重读《达洛维夫人》

存在主义视角下重读《达洛维夫人》

存在主义视角下重读《达洛维夫人》作者:袁兰馨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3期摘要:伍尔夫作为一名竭力批判英国传统小说形式的现代先锋派作家,其创作生涯中从未中断过对及揭示人物内心的创新写作手法的探索。

其1925年发表的《达洛维夫人》实现了伍尔夫创作手法的成功转型,奠定了其心理小说的基础。

伍尔夫作为一个现代派的女性作家,其小说中的要求女性在婚姻和社会中的角色转变引起了女性主义批评的浪潮。

存在主义哲学的轰动也使得评论家从存在主义角度分析《达洛维夫人》,现已出现的论文多从海德格尔的“本真人”的角度分析达洛维夫人的自我追寻过程,以及从萨特的“绝对自由”分析塞普蒂默斯的反抗精神,而忽视了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彼得·沃尔什。

本文笔者试从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重新解读《达洛维夫人》并试图分析彼特·沃尔什的存在主义精神。

关键词: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他者”,绝对承担作者简介:袁兰馨(1990-),女,江西九江人,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3-0-02一、伍尔夫的创作理念和《达洛维夫人》简介二十世纪初期,现代主义小说在英国萌芽之时,以亨利·詹姆斯为首的现代主义作家对英国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手法做出了强烈的反抗与批判,到了二十年代,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斗争更是如火如荼,而伍尔夫也成了一名竭力批判英国小说小说形式的现代先锋派作家。

伍尔夫在其文本《现代小说》中提出外部世界远没有人物内心世界更为实在,永恒和真实。

对外部世界的过分雕琢往往会忽视人物的这一更加变幻莫测,永恒存在的精神世界。

外部世界的一切变化都必定会投射到人物内心世界中,而外部世界尚未展示出的深层次形象,人类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也会触及到。

伍尔夫深受乔伊斯的意识流创作技巧的影响,并将意识流对时间的自由把握揭示出小说的主题。

【读后感】读《达洛维夫人》有感 读后感1900字

【读后感】读《达洛维夫人》有感 读后感1900字

【读后感】读《达洛维夫人》有感读后感1900字《达洛维夫人》是法国作家弗朗索瓦·贝索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名叫雅克·卡梅他的绅士与达洛维夫人之间的一段爱情故事。

整部小说围绕着两个主要人物展开,通过对他们的情感和思想的描绘,反映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不公。

读完这本小说,我被其中展现出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冲突深深打动,同时也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被雅克·卡梅他的形象所吸引。

他是一个富有的绅士,心地善良、浪漫而又感性。

他对达洛维夫人深深地沉迷,不顾一切地追求着她。

他的深情款款,使得读者无法不为他的爱情付出感到动容,同时也引发了我对爱情和对待感情的思考。

在现实中,很多人对爱情只停留在表面,一旦遇到困难就轻言放弃。

而雅克·卡梅他的坚持和付出,给了我很大的启示,爱情需要真心和努力去经营,只有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达洛维夫人这个角色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是一个美丽而复杂的女性,对于爱情和婚姻有着自己的坚持和追求。

她追求自由和独立,不愿意为了婚姻而束缚自己的人生。

她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但在实现自身的追求过程中,也经历了痛苦和挣扎。

她是一个真实的人物,给人一种无法预测和理解的感觉。

通过对达洛维夫人的描绘,我对于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有了新的认识。

女性不应该只是男性背后的影子,她们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以自己的方式活出真正的自我。

小说中所展现出的社会不公也让我深感震撼。

达洛维夫人所面临的困境和无奈,成为了我对社会的思考的一个切入点。

在那个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权利相对较低,他们无法在婚姻中得到真正的平等。

这使得我对女性的平权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今社会对女性的进步和平等对待。

通过阅读《达洛维夫人》,我对于人性和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小说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让我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痛苦和快乐。

小说也让我更加理解了生活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我们需要学会接受和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和挑战。

《达洛卫夫人》中对规训社会的妥协与抗争

《达洛卫夫人》中对规训社会的妥协与抗争

《达洛卫夫人》中对规训社会的妥协与抗争作者:尚晓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11期摘要:福柯认为,《人道》的发展使刑法严峻性减弱,严厉的刑法不再作用于肉体而是转向灵魂,惩罚的意义与社会“规训”产生相通性,国家权力使“规训”具有强制性,而福柯对绝对化的规训提出质疑。

本文以《达洛卫夫人》为例,从为人所不解的抗争中死亡、循规蹈矩的归于妥协和在规训社会中不断挣扎三个方面,分析“一战”后英国中上层阶级三类人在规训社会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关键词:伍尔夫《达洛卫夫人》规训社会妥协与抗争一、引言随着民主政治和人道主义的发展,肉体上的酷刑逐渐减弱代之以精神上的惩罚,精神惩罚的普及使得惩罚在这个意义上与社会的“规训”相互融合转化。

现如今,为了获得社会认同,我们必须要遵守社会的秩序与规训。

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以“一战”为背景,为我们刻画了战后英国不同人的精神状态,战争给人的精神带来极大创伤,人们敏感而烦恼,规训社会的制约下,不同的人对此产生不同的反应,他们有人直面死亡以期望获得解救,有人安于现状,有人则还在苦苦挣扎。

二、为人所不解的抗争中死亡《达洛卫夫人》分为两条线同步进行,除了女主人公克拉丽莎的一天外,另一条线则是塞普蒂默斯不为人理解的抗争。

为了规训社会的良好运行,社会中出现了许多生产规范的机器,军队就是其中的典型,当人们从军队出来时变得强壮、健康且遵守纪律。

塞普蒂默斯却是其中的异化,起初他是与他人无区别的被生产者,却因为战争成为规训社会的彻底反抗者。

战争给塞普蒂默斯的人生带来决定性的变革,战争前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规范、标准的人,上司器重,饱受赞誉,有一片大好前程,毅然参战的他在战争中同样表现出色,过着没有“物质问题”的优秀人生。

战友埃文斯的死给了他巨大的冲击,战争结束时他发现自己丧失了感觉的能力。

为了寻求安全感,摆脱战争的阴影,他选择与雷西娅结婚,想以此来回到曾经的生活。

然而这并不能消除他的痛苦,在妻子的眼中他疯了,“他会和她争论自杀的事,向她解释人是多么邪恶,还说什么他看得出街上行人边走边捏造谎话”①。

【读后感】《达洛维夫人》读后感

【读后感】《达洛维夫人》读后感

【读后感】《达洛维夫人》读后感赛普蒂莫斯的疯狂——读《达洛维夫人》有感疯狂,使他成为了一个谜。

读过了《超过洛维夫人》,对书中的另外一位主人公“赛普蒂莫斯”印象深刻。

尤其就是他的狂热。

我知道,在书中,赛普蒂莫斯的疯狂代表着一种非理性的,包含在深沉无边的黑暗中的,沉默的思考。

观其一生,书中对他的描写其实更像是作者本人亲身经历的写照。

维吉尼亚伍尔夫,这位旷世奇女子,具有清纯的外表,出生于一个科学知识贵族之家,但由于家长制对其残暴的逼害,才使她一次又一次处在精神崩盘的边缘,这种狂热同时也领略到了她一种创造力的发动,一种特定的脆弱的思维方式,所以才存有了《超过洛维夫人》这部作品,才存有了伍尔夫文学史上的盛誉。

我们常常崇拜理性,却排斥疯狂。

然而,如果说理性是白昼的话,那黑夜便是疯狂。

黑夜总会在有一个时刻取代理性,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白昼的消失,二者间相互不停息的转换,才有自然界的规律运行。

但我却挑选来到狂热,回去积极探索狂热。

在《超过洛维夫人》中,伍尔夫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为我们阐明了一个“沉默不语”的非理性的心灵世界,她耗尽毕生精力气力,必须超越这种沉默的状态。

伍尔夫这种文学创作的性欲以及她背后想表达出来的一种单一制,民主自由,收到自己声音的见解就像是一株矮小,绵延而上时,进袭云霄,使人一眼看不出尽头的藤蔓通常,顺着我的心墙快速俯冲,又四处扩散,扩散,直至它们全然占有与弥漫了我的整个心房。

这一切都催使着我拥有伟大使命一般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我们不是要用体制化的东西来束缚自我身体与心灵的奴隶们,更不是舔食青草的温顺的小绵羊,我们是有灵魂与思想的个体们。

我们有权利为自己而发声,只需坦荡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不用去考虑身后怎样的目光。

必须创作,就要撇开旁人轻蔑的目光;要旅行,就要挣脱物质琐碎的羁绊;必须讲话,就要谈出来内心真正的见解;只有不再沉默,才能诠释沉默的意义,才能追寻到更好的自己,生活,社会与人生。

《超过洛维夫人》,闲日散读。

从《达洛维夫人》中观英国社会人们精神“荒原”现状

从《达洛维夫人》中观英国社会人们精神“荒原”现状

从《达洛维夫人》中观英国社会人们精神“荒原”现状【摘要】《达洛维夫人》描绘了英国社会人们精神“荒原”的现状。

社会虚荣与空虚导致人们追求物质享受,却忽略了内在的精神需求,道德沦丧与自私自利成为社会主流,文化虚无与物质主义蔓延,人际关系冷漠疏离,精神迷失孤独。

反思启示着我们应重视心灵关怀,呼吁社会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信任,重建社会精神的根基,引导人们回归内心最真实的需求,重塑人文关怀与情感交流的社会氛围。

只有如此,才能打破英国社会精神“荒原”,建立一个更加和谐、温暖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达洛维夫人》、英国社会、精神荒原、社会虚荣、道德沦丧、自私自利、文化虚无、物质主义、人际关系、冷漠、疏离、精神迷失、孤独、反思、启示、心灵关怀、真诚、信任、社会重视。

1. 引言1.1 介绍《达洛维夫人》《达洛维夫人》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的一部重要作品,被认为是20世纪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一。

小说以英国上层社会家庭为背景,描述了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维夫人在一天之内的心理历程。

通过克拉丽莎的内心独白和回忆,展现了她对生活、爱情和自我价值的思考。

《达洛维夫人》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心理描写而著称。

伍尔夫通过不同的视角和时间线,揭示了人物内心的复杂和矛盾。

小说中的对话和情节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种流畅而富有层次感的叙事风格,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克拉丽莎·达洛维夫人是一个具有许多矛盾性格特征的人物,她既渴望自由和独立,又受困于家庭和社会的束缚。

她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社会现实的冲突,体现了当时英国上层社会人们在心灵上的“荒原”。

《达洛维夫人》的主题不仅局限于个人内心的挣扎,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

小说中所描绘的心灵荒原现象,不仅仅是克拉丽莎个人的困境,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1.2 英国社会精神"荒原"现象《达洛维夫人》是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20世纪文学的经典之作。

219339653_话语构建体系下分析《达洛维夫人》中男权制对人性的压迫

219339653_话语构建体系下分析《达洛维夫人》中男权制对人性的压迫

025[摘 要] 基于社会认知语言学的话语构建体系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中男权制社会对人性的压迫进行分析。

话语构建体系中将社会认知模型进行了“强区分”和“弱区分”。

以破坏性的“强区分”的社会认知模型为指导,从男性、女性和家庭三个方面对《达洛维夫人》中男权社会的压迫进行分析,追溯其根源,并从“弱区分”的有益性话语的角度去探讨如何改善男权制的压迫,进而努力创造一个男女平等、更加和谐的社会。

[关 键 词] 话语构建体系;《达洛维夫人》;男权制;“强区分”;“弱区分”话语构建体系下分析《达洛维夫人》中男权制对人性的压迫孙溶蒨一、话语构建机制社会认知模型是话语构建的底层机制。

从社会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将社会认知模型分为“强区分”模型和“弱区分”模型。

基于“强区分”的社会认知模型所构建的体系性话语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的公平公正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而基于“弱区分”的社会认知模型所构建的体系性话语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秩序的构建具有很强的有益性。

(一)“破坏性话语”的社会认知构建“破坏性话语”的实质都是基于“强区分”的社会认知模型。

“破坏性话语”定义为对社会的公平公正起破坏性作用且广为传播的话语。

举例来说,人类构建了一个关于“人”的庞大的话语体系。

“人”这一概念的话语和认知构建主要来源于“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在经济与科技越来越发达的现代,人类特意将自己从自然环境中割裂出来,因此就有了“人”与“动物”的“强区分”的社会认知模型,并且人类又进一步将“人”的概念进行了“强区分”,分为“男人”和“女人”。

女性主义代表作家波伏娃也曾指出,女性不是天生的,是“后天”构建出来的。

社会赋予了女性他们认为的定义,让女性遭受了社会不公的待遇。

显而易见,这一“强区分”的话语构建对社会男女平等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性,女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受了巨大的排斥性。

(二)“有益性话语”的社会认知构建对于“破坏性话语”的反抗可以通过对社会认知模型赋予新的概念。

211020603_边缘与中心话语下解读《达洛维夫人》的权力结构

211020603_边缘与中心话语下解读《达洛维夫人》的权力结构

094《名家名作》·研究一个重章复沓的核心。

一次次的小矛盾被消解,直至迎来最后的大团圆。

矛盾的存在是达成和解的前提,而女性主导的多维和解,则以平等和宽恕的人性之光唤醒了沉迷于欲望中的各色人物。

和解在《费加罗的婚礼》中至关重要,正是矛盾与和解二者的彼此纠缠,阶级矛盾与性别矛盾的层层递进与累积,才使和解充满戏剧张力和现实依据。

剧本将矛盾以台词的形式从人物口中呈现,人物就是观众的“嘴”,观众借此表达对社会、情感、欲望的痛苦。

这是矛盾的呈现,许多时候观众需要的仅仅是倾诉,通过倾诉使自己了解到自己并非孤身一人,自己的痛苦是被看到的,自己的痛苦是值得被书写的,自己的痛苦是共性的。

可以说,戏剧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对痛苦的消解,一种与生活的和解。

再具体一些,将目光放回剧本,如果说悲剧是通过毁灭使人获得一种崇高感、一种思考,那喜剧则是通过和解的形式使人得到安慰和快乐,就像是原谅了自己和他人人性的劣根。

这种安慰与和解可以说是“母性的”,因此以伯爵夫人的谅解作为剧目最后矛盾消解的关键是恰当的。

需要注意的是,正是伯爵夫人的宽容与善良使最终的大和解得以达成,剧终的和解场景才是该剧的核心立意。

和解的真正需求指向是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的交流方式。

人与人之间跨越阶级、性别鸿沟,实现平等相处,是莫扎特在《费加罗的婚礼》中不断强调的创作理想。

在《费加罗的婚礼》中,在阶级社会中处于附属地位的仆人与拥有深厚资源的贵族同等优秀甚至更胜一筹,现实环境中的上位者对下位者的戏耍的设定被打破,为平等的达成奠定了基础。

三、矛盾与和解的共存《费加罗的婚礼》所呈现的“多重矛盾”是当时社会状况的真实映射,但其重点并不完全在于矛盾的累积,而是在剧中展示出一种理想化的解决方式,即学会与一切和解,“和解”的核心力量是“人性”,即“人还要学会与自己和解”。

当观众坐在剧院中,情绪被净化,也就遇见了自己本质的心理属性,这种属性包括真假、善恶、美丑等对立因素。

莫扎特推崇“真、善、美”的力量,将平等意识和宽恕精神注入该剧的立意当中,从而升华立意,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读后感】读《达洛维夫人》有感 读后感1900字

【读后感】读《达洛维夫人》有感 读后感1900字

【读后感】读《达洛维夫人》有感读后感1900字《达洛维夫人》是一部以19世纪英国社会为背景的文学作品,作者是英国著名小说家乔治·艾略特。

这部小说以描绘英国乡村社会的风土人情为主线,通过对主人公达洛维夫人及其周围人物的生活描写,展现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和矛盾。

在阅读完《达洛维夫人》后,我对这部小说有了一些感悟和思考。

小说中的达洛维夫人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女性形象,她勇敢、独立、善良,同时又有一定的自私和任性。

她不愿意妥协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追求和独立的思想,这在19世纪的英国社会是非常少见的。

她的性格塑造展现了作者对于女性角色的深刻理解和关注。

在这个男权社会里,女性往往被束缚在家庭、婚姻和社交中,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追求。

但达洛维夫人的形象却展现了女性的坚强和独立,她不愿意被社会的束缚所限制,她有着自己的追求和独立的思想。

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发,也让我对当代女性的境遇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非常生动丰满,作者对于每一个角色都进行了深入的刻画。

达洛维夫人的丈夫、情人、朋友以及周围的人物都被赋予了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展现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众多现象和矛盾。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成功地展现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种种问题。

这让我对19世纪英国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我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有了更多的思考。

小说通过对19世纪英国社会的描写,呈现出了许多经典的文学题材,如家庭、财富、爱情、婚姻等,这些题材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这些题材的展现,小说成功地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幸福的追求、道德的伦理等问题,让人在阅读之余也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

这也是小说的深层意义所在,它不仅仅是一部反映19世纪英国社会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永恒价值和意义的文学经典。

浅析达洛维夫人精神危机的源头

浅析达洛维夫人精神危机的源头

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当好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大使”。

五、结论21世纪将成为文化竞争的时代,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韩两国虽然社会制度和生活习惯有所不同,但都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2019年韩国排名前50家的企业进行调研分析,提炼出韩国现代企业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四个儒学特征,即以人为本、自强不息、诚实守信、事业报国。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韩国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启示,具体来说就是要重视兼容并蓄,吸收并学习他国先进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加强对人才的重视,真正践行“以人为本”;最后要回归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并加大力度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1]修思禹.企业管理之道:善用儒家思想精髓[N].光明日报,2004-10-16.[2](韩)金泰吉.韩国人的价值观研究[M].汉城:文音出版社,1982.[3]舒畅.儒家文化对韩国企业文化的影响研究[J].文化交流,2011(6).[4]元名杰.中日韩企业文化之比较[J].嘉兴学院学报,2007(5).[5]李学锺.企业文化与组织发展[M].汉城:法文社,1990.[6]孙玉娟,李好好,李承梅.韩国企业文化的探讨与启示[J].山东对外贸易,1999(7).作者简介:吕娜(1982—),女,汉族,吉林梅河口人,博士研究生,单位为青岛滨海学院,研究方向为中韩语言文化比较。

李海涛(1983—),男,汉族,山东安丘人,现任高丽制钢(青岛)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

(责任编辑:王宝林)浅析达洛维夫人精神危机的源头毛心仪摘要:英国女性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代表作《达洛维夫人》,深刻揭示了维多利亚时期上层社会女性的生存现状,体现出以达洛维夫人为代表的依附于男性的女性群体面临的精神危机。

通过探究达洛维夫人的心理活动,发现其精神危机的源头在于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达洛维夫人内心对真实自我的寻找之间发生的激烈冲突,展现出男权社会中女性无奈的精神挣扎。

父权制社会下男权压迫与女性反抗的交锋

父权制社会下男权压迫与女性反抗的交锋

父权制社会下男权压迫与女性反抗的交锋摘要:《达洛维夫人》是20世纪欧美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详尽地记叙了女主人公克拉莉莎•达洛维生活中典型的一天,从早上穿行于伦敦街道去为晚上将要举行的晚会买花开始一直到晚会接近尾声为止。

在这一行程中达洛维夫人遇到了休•惠特布雷德,两人进行了交谈。

这一段看似简单、随意的对话却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政治权力内涵,即在一战后英国父权制社会体制下男性权威对女性的压迫及女性的反抗。

本文将对两人之间对话的文体学特征进行分析,揭示文本的叙述形式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内涵。

关键词:达洛维夫人;父权制;男权标准;女性反抗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 吴尔夫不仅是意识流小说的鼻祖和现代散文大师,还是一位超越时代的女性主义思想家。

她的女性主义思想蕴含着的丰富内容和深刻教义予以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西方女性主义很大的启发。

《达洛维夫人》是20世纪欧美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详尽地记叙了女主人公克拉莉莎•达洛维生活中典型的一天,从早上穿行于伦敦街道去为晚上将要举行的晚会买花开始到晚会接近尾声结束。

年过半百的达洛维夫人虽然过着优裕富贵的生活,但她却寂寞无聊,整天生活在一种莫名的孤独与焦虑之中。

达洛维夫人刚刚走出家门去买花就遇到了她的老朋友休•惠特布雷德,两人进行了短暂的交谈。

这一段看似简单、随意的对话却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政治权力内涵。

政治一词指的是人类某一集团用来支配另一集团的那些具有权力结构的关系和组合。

按照天生的权力行使支配权的集团在很快消失,但容忍一个集团按天生的权力统治另一集团的一种古老和普遍的格局却在两性之间被保存下来。

在整个历史的进程中,两性之间的关系就是如马克斯•韦伯定义的那样是一种支配和从属的关系。

男人按天生的权力对女人实施的支配在我们的社会中被十足地制度化,并通过这一体制形成了一种十分精巧的“内部殖民”,使得两性之间的这种支配和被支配成为文化中普及的意识形态,体现出了它根本的权力概念。

本文将对克拉丽莎•达洛维和休•惠特布雷德两人之间对话的文体学特征进行分析,揭示其在文本叙事形式背后隐藏着的意识形态意义,即在父权制社会中男性权威对女性的压制与女性反抗策略的交锋。

规训权力下主体的困顿与反叛——析《达洛卫夫人》中赛普蒂默斯的疯癫形象

规训权力下主体的困顿与反叛——析《达洛卫夫人》中赛普蒂默斯的疯癫形象

054《名家名作》·评论规训权力下主体的困顿与反叛—析《达洛卫夫人》中赛普蒂默斯的疯癫形象赵艺婷[摘 要]基于福柯的规训权力理论,以赛普蒂默斯为中心,尝试探讨《达洛卫夫人》中社会规训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及主体的困顿和反叛。

通过解读赛普蒂默斯的疯癫形象,分析主体在帝国权力、父权社会和医疗权威等三种规训权力下的生存困境以及随之产生的精神困境,从而揭示疯癫既是规训权力的产物,也是反叛规训权力的方式。

[关 键 词]规训;赛普蒂默斯;疯癫;反叛一、引言米歇尔·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提出“规训”这一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能够用最小的代价把肉体简化为一种‘政治’力量同时又成为最大限度有用的力量的统一技巧”[1]。

规训的目的在于通过所选择的技术,按照预定的速度和效果,制造出“驯顺的”肉体。

该规训权力理论揭示了整个西方现代社会的权力结构。

《达洛卫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小说中,伍尔夫用独特的意识流技巧进行着以赛普蒂默斯为主体的疯癫书写。

故事发生于1923年六月中旬的一天,赛普蒂默斯作为一战的幸存者和受害者,时刻被恐惧笼罩,处于疯癫状态。

他陷入对现实的逃避、对过去的追悔和对权威的痛恨等精神困境,最终选择自杀。

本文将基于福柯的规训权力理论,从帝国权力、父权社会和医疗权威等三方面分析赛普蒂默斯的疯癫形象,从而论证疯癫本质上是对规训权力的控诉和反叛,并进一步揭示伍尔夫对战后英国社会的批判。

二、帝国权力的规训(一)帝国权力的“全景敞视式”规训福柯的“全景敞视主义”受启发于边沁的全景敞视监狱,其基本构造为:四周是一个环形建筑,中心是一座瞭望塔,塔上有一圈窗户,人可以从瞭望窗观察四周的囚禁者而不被发现。

这一模型在囚禁者身上造成一种有意识的和持续的可见状态,从而确保权力自动发挥作用[1]。

福柯利用该建筑模型揭示了现代社会中规训权力的运作机制。

《达洛卫夫人》帝国权力的“全景敞视式”规训主要体现在两个场景。

达洛维夫人读后感

达洛维夫人读后感

达洛维夫人读后感《达洛维夫人》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深深吸引了读者。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挣扎与奋斗,以及她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女性命运的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首先,小说中的主人公达洛维夫人是一个充满个性和勇气的女性形象。

她在家庭中扮演着母亲、妻子和女儿的角色,但她并不满足于这些传统的角色定位,而是渴望追求自己的独立和自由。

她勇敢地挑战了传统的婚姻观念和社会束缚,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尊严。

她的坚持和勇气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作为一个现代女性,我们应该向达洛维夫人学习,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被社会的偏见和束缚所左右。

其次,小说通过达洛维夫人的命运,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和偏见。

在那个时代,女性被束缚在家庭和社会的种种规范之中,她们的命运往往受到男权社会的控制和限制。

达洛维夫人的坚强和追求自由的精神,让我深刻意识到了女性的地位和权利在社会中的不平等,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代女性在社会中所拥有的自由和权利。

同时,这也让我更加意识到,我们作为现代女性,应该更加珍惜和珍视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和自由,不断努力,争取更多的平等和尊严。

最后,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塑造都非常精彩。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达洛维夫人的内心世界和命运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的挣扎和坚持,让人深受触动,也让人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同时,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都栩栩如生,他们的言行举止都让人印象深刻,让人对当时社会的风貌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总之,读完《达洛维夫人》,我深深被作者对女性命运的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所震撼。

这部小说不仅给了我很多思考,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作为一个现代女性,我们应该向达洛维夫人学习,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被社会的偏见和束缚所左右。

同时,我们也应该更加珍惜和珍视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和自由,不断努力,争取更多的平等和尊严。

对《达洛卫夫人》-书主题解析

对《达洛卫夫人》-书主题解析

学 术 论 坛《达洛卫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成名作,主要记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一位英国上层社会太太达洛卫夫人和一位名叫赛普帝默斯的精神病患者于一九一九年夏季,在伦敦的一天内约十二个小时的现实活动和心理活动。

在谈到这部小说时,伍尔夫说:“在这本书里,我的意图似乎是太多了。

我要表现生和死,正常和疯狂;我要批判这个社会制度,要表现它如何在起作用,把它最集中的起作用的地方表现出来。

”[1]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小说的主题加以阐述。

1 生命与死亡达洛卫夫人是一位国会议员的夫人,她生活在上流社会,拥有物质上的豪华奢侈,但生存中的死亡终结意识在她的生活中缭绕这死亡的气息,意识流中时常涌现死亡引起的波澜。

就在举办宴会的那天,去购买鲜花的路上,她愉快的感受着美好的生活,清新的空气,迷人的阳光,川流不息的人群使她感到无比的惊喜与兴奋,她由衷地热爱这一切,喜爱此时此刻的现状,但又禁不住扪心自问:她必然会永久地离开这个世界,是否会感到遗憾?没有了她,人间一切还将继续,是否会感到怨恨,还是欣慰?幸福地生活在人世间的达洛卫夫人始终无法摆脱死神的威胁,无法理清对终结的思索。

在举办宴会的过程中传来了赛普帝默斯自杀的消息,尽管达洛卫夫人与他素昧平生,死讯传到克拉丽莎那里,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他的死也终于中断了克拉丽莎内心的矛盾纠缠,并催生了人物的一系列思考:克拉丽莎对自己在生活面前的退缩有了清醒的认识:“无论如何,生命有一个至关紧要的中心,而在她的生命中,它却被无聊的闲谈磨损了,湮没了,每天都在腐败、谎言与闲聊中虚度。

那青年却保持了生命的中心”(2)(188)。

她恢复了对生活的重新感知的能力,发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勇气,从而打消了萦绕心头的死亡念头。

小说中对于克拉丽莎的最后的叙述是这样的:她必须回到宾客中间。

这夜晚,多奇妙啊!不知怎的,她觉得自己和他虚度很——那自杀了的年轻人。

他干了,他觉得高兴;他抛掉了生命,而她们照样活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 第2期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Vol.25 No.2 2011年4月 Journal of Yanb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April. 2011·5·从《达洛卫夫人》看父权制度下社会体制的扭曲杜婧一(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摘要: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解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达洛卫夫人》中对于病态的社会制度的批判,通过克拉丽莎和塞普蒂默斯不同角度的观察,从内部和外部分别展现父权社会制度扭曲人性的内幕,同时分析了萨利·塞顿身上体现出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女性主张。

关键词:达洛卫夫人;父权制度;女性主张;双性同体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64(2011)02-0005-04《达洛卫夫人》作为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大收获时期的第一部较为成熟的意识流小说,展现了一位上流社会贵妇人——克拉丽莎·达洛卫一天的生活细节以及复杂的内心世界。

弗吉尼亚本人的家庭条件是比较优越的,父亲是剑桥的教授,给予她良好的家庭教育,由于生活环境的缘故弗吉尼亚更加关注她所熟悉的中产阶级和上层社会妇女的生存状况。

这部小说分两个线索讲述1923年6月的一天从清早到午夜15个小时内发生的故事:克拉丽莎·达洛卫一天的活动与年轻的精神病人塞普蒂默斯·沃伦·史密斯在生命的最后一天的遭遇。

达洛卫夫人的晚宴正式开始后,来宾布雷德肖医生带来塞普蒂默斯自杀身亡的消息,看似两人的生活全不相关,但是在小说的最后一个部分两条线索又交汇到了一起——引起了达洛卫夫人内心极大的波动。

这种波动不是来自对冒险进取和世俗安逸之间屈从于选择后的失落,而是来自达洛卫夫人作为一个大时代的局内人在那一瞬间似乎意识到了波动的本源——盘踞于他们每一个人头顶上的父权社会制。

小说结尾部的思索隐喻着女性思维的苏醒,就如黑格尔所说的,人毕竟是一种自为的存在。

一、狂到毁灭——从外部审视父权社会制度弗吉尼亚在1922年10月14日的日记中这样记录过:“在这本书里我要进行精神错乱和自杀的研究,通过神智清醒者和神经错乱者的眼睛同时看世界。

”①中的这位神经错乱者,塞普蒂默斯加入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国志愿军,曾怀揣保卫莎士比亚的梦想走上了战场,亲眼目睹自己的挚友——指挥官埃文斯在战争中被杀死,即使他本人幸免于难并在战后重返家乡娶了卢克莉西亚为妻,平静的生活始终无法遮盖一战给他造成的创伤。

他被深深的负罪感淹没了,埃文斯的死并不是他导致的,但他却始终不能原谅自己,因为埃文斯牺牲了他却活着,跟死者相比生者永远有罪。

残酷的战火在他眼前撕碎了他为莎士比亚而战的天真愿望,不管旗号打的多么响亮,死亡永远是赤裸裸的。

战后的他就时常陷入沉思和冥想之中,过度的压抑和恐惧使他患上了被害妄想症。

他的罪孽感从自身扩展到了全世界,认为世界本来就是没有意义的,科技、经济、文明又怎么样?那背后浸出了大滴大滴的罪恶,没有真正的友谊和爱。

在这个暴力和强权的社会中我们看到的都是人虚伪的面具。

所以心底那个声音不断地升起: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 ·6· “自杀吧,自杀吧!”他经常看到埃文斯站在身边,冲他微笑,要带他离开。

塞普蒂默斯的厌世情节不代表他不热爱生命与自然,和妻子在公园里的漫步让他感受到春天里生命特殊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他多么爱着纯粹的自然!“树在向他招手,树叶有生命,树木也有生命。

通过千千万万极细小的纤维,树叶与他坐在椅上的身体息息相通,把他的身躯上下扇动;当树叶伸展时,他说自己也随之伸展。

麻雀在凹凸不平的水池边展翅飞舞,忽上忽下,它们构成图案的一部分;白色、蓝色、中间嵌者黑色的树枝。

”②他对生命的热爱与对死亡的执着同样是热烈的,对妻子的爱也是他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妻子的一举一动在他内心都引起微妙的波澜。

他在家中帮妻子做帽子,战争中的经历让他对生命的感觉越来越迟钝了,但他能够从这些做帽子的姑娘身上找到慰藉,女性们的剪刀声、笑声给了他安全感,他感觉到她们庇护着他,使他远离残暴的战争和死亡的宿命。

这是弗吉尼亚对女性的又一次肯定,由男性力量统治的社会环境如此糟糕,矛盾与冲突时时爆发,如果世界有女性的力量充斥其中,死亡与痛苦便会离我们远一些。

当他纵身扑向死亡,正是体现对生的执着,他不肯向这一的体制妥协。

塞普蒂默斯在跳楼之前还清楚地意识到:“不要死,活着多好!阳光多温暖!”他是热爱生命的,但是这样的社会体制不允许他存活,他用他的死同以布雷德肖爵士为代表的冷酷、无情、专制的主流社会制度诀别。

布雷德肖医生正是这种不可抗拒的黑暗力量的化身,他权威、专业,却残暴地支配着病人的意识。

然而上流社会的聚会中总有他的席位,他高贵并且深受欢迎,在刚刚逼死一位病人之后他能够安然地参加达洛卫夫人的晚宴。

他就代表着这种体制本身,塞普蒂默斯在4年的战争中深深感受到,他所保卫的并不是英格兰伟大的莎士比亚,而正是这种制度。

弗吉尼亚·伍尔夫对精神病人持非常同情的态度,她本人时断时续发作的癫狂症让她深深体会到医生对病人的迫害,小说中布雷德肖医生对病人的治疗其实是对病人的摧残和折磨。

他不能容忍精神病患者们破坏他苦心建立的秩序,索性将他们一概关进治疗所,为了维护这种秩序他不惜用各种方式强迫病人屈服,正是由于对治疗所的极度恐惧,塞普蒂默斯最后只好选择自杀。

医生对病人的这种压迫,不光体现在医学领域中,实际上还象征着不合理的社会体制对公民的迫害,它扼杀人类的灵魂,是恶魔的化身。

这样的社会制度就是建立在男权制度之上的,几千年男性用单一的模式管理社会才形成这样的刻板制度,这是小说所要深刻批判的。

二、自由与天使之间的撕扯——从内部观察父权社会体制小说女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卫是“神智清醒者”的代表,她的丈夫身份显赫,于是她也跻身于富裕的家庭之中,不用为物质发愁和为社会问题担忧。

她代表上流交际圈子里的一类人,养尊处优,生活安定幸福,每天徘徊于各大宴会、酒席之间,与上流社会形形色色的贵族们打交道。

她生活在上层社会中,因此她可以从这个庞大的体制内部去观察它。

故事开始的那个清晨克拉丽莎就在街上为晚上她举办的宴会做着准备,战争已经结束,伦敦热闹的景象让她精神愉悦,但是她从来不关心战争,因为那不是该她担心的事情,她只要做好她甜蜜的主妇就行了。

克拉丽莎处于与塞普蒂默斯完全不同阶级,他俩身上有着鲜明的对立也有着共同的精神,达洛卫夫人的内心是充满矛盾的,一方面她陶醉于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一方面她又向往自由随性的生活。

她的内心因为初恋情人彼得从印度回来而荡起涟漪,这让她的记忆不得不回到当年对婚姻的选择上来——她最终放弃了曾炽烈爱过的彼得,嫁给了世俗观念中各方面都很成功的达洛卫先生,成为了萨利所说的“没有灵魂的主妇”。

丈夫给她的生活是让人满意的——高贵、富足。

但是她清楚在内心深处她无法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不爱彼得了。

彼得能够给她恣意、冒险、挑战甚至争吵这样随性的生活,但是他终究那么寒酸,每年只能拿到500英镑的收入;上流社会频繁的交际活动让她心动,但是她总是暗地里觉得时间就是这样被消磨殆尽了,无休无止第2期 杜婧一:从《达洛卫夫人》看父权制度下社会体制的扭曲 ·7·的宴会,永远是那些莫名其妙言不由衷的话语,她感觉她的整个灵魂都消融在这里面了。

克拉丽莎外表是个喜欢热闹的人,其实她骨子里与塞普蒂默斯一样流淌着孤独,温和的丈夫看起来对她尊重疼爱,但在心灵上两个人却形同陌路,他从来不懂得她真正的内心想法。

克拉丽莎小心翼翼扮演着“房中的天使”的形象,但是她的内心向往自由在小说中清晰地表现了出来,首先是对彼得不确定的感情,再次见到他,她仍然能感觉到那种跟他一起离开的冲动,但是她不能够放弃自己现在的生活和社会地位,只能暗自纠结于心。

还有和塞普蒂默斯相同的对生活的恐惧——那种莫名其妙的害怕,总认为自己活一天都是危险的,当听到塞普蒂默斯自杀的消息后克拉丽莎的美丽心情在一瞬间幻灭了,她忽然意识到那个疯狂的青年与自己是那么的相像——他为了寻找生命的中心选择了死亡,而她想起自己曾经的念头“如果现在死去,正是最幸福的时刻。

”因为她曾经跟他一样热爱生活,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敏锐的天性与良知,身处上层社会边缘的她总是可以在不经意的俯视中看到这个国家机器蛮横的那一面。

她与那个年轻人,他们曾经那么相似,现在他死了,她却在这里热闹地喝着酒,与别人谈笑风生。

深深的负罪感袭击了她,如同塞普蒂默斯对埃文斯的愧疚之情一样。

这个时候克拉丽莎看到了与塞普蒂默斯相同的东西:她看到了真理,而他看到的是疯狂的真理。

她处在这个社会制度的中心位置,她感到了窒息,它吞噬了她的灵魂。

克拉丽莎曾经是个那样不同凡响的女人,她与萨利有着特殊的恋情,她欣赏萨利那么与众不同的大胆,萨利从不刻意地想起自己是个女人,她让克拉丽莎那样的着迷过。

而现在的达洛卫夫人为丈夫生了孩子,每天操持家务,日子流水一般平淡地便过去了。

弗吉尼亚刻画达洛卫夫人这个形象,就在于表现女性意识刚刚萌发的时代,一为传统女性在内心如何与新的思想接受与斗争,多年前世俗的声音曾经打倒了那个勇敢执着的女性(她放弃了彼得而选择嫁给达洛卫),多年后她重拾了生命的普遍意义——同情、理解和沟通,死去的塞普蒂默斯通过这样的形式活在了达洛卫夫人身上,他唤醒了她沉睡了多年的意识。

塞普蒂默斯的死亡代表着传统父权专政的没落,克拉丽莎的醒悟则象征着女性意识的觉醒。

只有代表延续与生命的母性力量重新回到这个世界上,生命才不必如此腐朽和堕落。

经过内心中生与死的洗礼后,达洛卫夫人重新回到了宴会上,她这样想:“这夜晚,多奇妙呵!不知怎的,她觉得自己和他像的很——那自杀了的年轻人。

他干了,她觉得高兴;他抛掉了生命,而她们照样活下去。

钟声还在响,滞重的音波消逝在空中。

她得返回了。

必须振作精神。

必须找到萨利和彼得。

于是她从斗室踅入客厅。

”③这时候彼得看见克拉丽莎,似乎感到了她与刚才的不同,他欣喜的觉得:“是克拉丽莎,她就在那儿。

”这时彼得所看到的克拉丽莎,找回了从前的影子。

三、反叛传统社会制度的新女性——萨利·塞顿萨利·塞顿是弗吉尼亚双性同体的一个良好的范例,《达洛卫夫人》中对她的着墨虽然不多,但她的身上体现着弗吉尼亚所赞赏的新女性特征。

在达洛卫夫人的宴会上,老朋友萨利的到来给她带来无限的惊喜,年轻的时候她与克拉里莎曾有过一段女人间的情爱,克拉里莎为她深深的着迷。

她放浪不羁,毫无顾忌的品性不像一般女人那样柔弱和温顺。

萨利身上融合了很多男性的气质,她曾经在洗澡忘记带海绵时光着身子跑过走廊,一点没有女孩子腼腆和害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