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浅谈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
浅谈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13助产大专张敏源 20号社会主义制度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制度。
其基本要素是实行公有制、无产阶级专政、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在其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创制、认可、修改和废止法律,以及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中最为核心的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也是实现共同富裕,而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据社会主义的本质而建立,为实现最终目标提供服务和保障的。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素就是其核心。
核心内容不可变,但需要根据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现实情况补充新的内容,注入新的活力来完善其发展的需要。
就如中国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就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核心,发展完善而形成的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具有生命力的新型社会主义制度。
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根据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大解放,加快了政治文明建设进程,激发了先进文化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和谐社会建设。
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完善,灵活应用产生的强大生命力。
所以,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是灵魂,根据具体实际的国情对其的发展和完善是活力,只有灵魂和活力的结合,才会产生强大的生命力。
才能发挥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强大作用。
浅谈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认识
浅谈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认识社会主义民主,亦称“无产阶级民主”,无产阶级的政治制度,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享有的民主。
它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有本质的区别。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民主不是资本阶级的民主,而是人民民主,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的途径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文化。
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
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就是人民群众的民主需要客体化与社会主义民主主体化的统一,最终体现为人民群众本质力量的增强和发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应有的维护、实现和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客观基础。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民主价值实现的最基本的途径。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夯实社会主义民主的经济基础;保持政治稳定,奠定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的社会政治前提;统筹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存量和增量,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一是夯实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范畴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系。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变革过程。
这个变革,塑造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现实基础和深层的动力源泉。
二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价值必须坚持的重要前提。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价值的实现,应当把政治改革的力度、政治发展的速度和政治系统所能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政治稳定中推进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在政治改革、政治发展中保持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三是政治体制是“以国家政权组织为中心的各种具体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规范的总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理解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理解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道路,它结合了中国实际情况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
本文档旨在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和全球意义。
核心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包括:1. 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着最广泛人民群众的利益。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
3. 人民民主: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4. 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 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6.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探索时期(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 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年):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框架。
3. 全面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主要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包括:1. 政治稳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政治凝聚力,能够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
2. 发展速度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3. 民生改善:通过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4. 社会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浅谈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浅谈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一词,大都认为起源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某些著作中。
该词导源于拉丁文,原意是“同辈的”、“同伙的”。
是表示人与人之间有着平等的伙伴关系,即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
社会主义创始人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他们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基本确立的条件下产生,并对社会主义进行了设计和描述。
如生产制度、所有制和分配制度、未来社会的的实践和设想等等。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其实现过程是会发生曲折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几千年来,人们不断幻想建立消灭人剥削人、实现平等的制度,幻想过“社会主义”。
从古至今,出现过各式各样的社会主义流派。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在工人运动的实践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20世纪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说明马克思的上述论断是科学的,富有预见性。
20世纪初,在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俄罗斯爆发了伟大的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从此,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正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里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这是社会主义凯歌行进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在探索、保证全体人民的政治平等和当家作主,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消除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建设新型的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是指引世界上处于剥削制度压迫之下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改变自己命运,获得社会解放,建设幸福生活的正确道路。
然而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从世界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的历史还是短暂的,总的来说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
还要看到,十月革命以来先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原来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国家。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00字)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其次,路是一步步走过来的。
新中国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基础上奋斗探索的结果。
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
因此,对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时期都要正确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继续前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再者,为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确定的远大目标。
只有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才会具有政治上的坚定性,才能在贯彻执行党在当前阶段的路线和政策时具有高度的自觉性,才能积极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前进,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挑战就会越多,越需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吸收老一辈共产党员的丰富经验和聪明才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贡献。
浅谈对社会主义的认知
浅谈对社会主义的认知江西师范大学15级信息与计算科学舒一凡社会主义是我国坚持使用的经济体系和政治理论,它是一种社会学的思想。
社会主义的发展由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到后来的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实现,历经复杂的历史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总结吸取欧洲工人运动后,创立的社会学理论,它为之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阐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初步形成的。
社会主义社会又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提倡生产资料公有化,拒绝私有制,实行个人消费品的按劳分配,消除阶级,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
我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它不是完全的照搬马克思主义,它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理论与我国在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摸索出来的经验以及我国的实际国情结合起来,而形成的具有我们国家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我国通过改革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社会主义体制,不断的涌现辉煌的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强大潜力,显示出了社会主义巨大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的发展虽然曲折,但是社会主义的前进是不会被阻碍的,社会主义制度能解放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它摆脱资产主义对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广大人民着想,并且能够在改革中不断的完善自我,以实现更好的发展。
在资本主义下,生产资料私有化,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够,就会造成社会矛盾,社会主义的改革,能够改善生产力与需求的关系,克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一致性,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的建设。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它为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打下了物质条件基础。
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发展的过程,也是十分曲折的,它需要在不断的与资本主义作斗争中,才能不断的发展开,而且各国国情的差异,又使得社会主义的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但由于各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思想文化差异,传统等因素的存在,又使得社会主义的发展出现多样化的特点。
理论结合实际浅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理论结合实际浅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重大成果。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的重要论断,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得出的坚定结论,是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个根本问题最直接最深刻的回答,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关键所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并在指导实践中显示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
它始终与世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与人类文明进步联系在一起,顺应了时代潮流,体现了时代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它深深植根中国大地,着眼解决中国的问题,以中国独特的文化形式和思维方式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中国化的表达,汲取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丰富营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基本方向是总结历史得出的结论。
从历史进程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过几代中国人一以贯之、接力探索,形成发展起来的。
十八大报告用简明的语言,精辟阐述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来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高度概括了每一时期我们党的实践成就和理论建树。
从理论和实践成果看。
我们党90多年的奋斗成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呢?报告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这三个方面集中回答了这个问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有充分的现实根据。
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能够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能够明显改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能够显著提高,最根本的是我们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
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进一步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浅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共24个字。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浅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识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一、当今社会形势
当代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进程加快、西方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力推销其文化价值观、在经济上推行自由市场经济、在政治上宣扬民主独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挑战。因此、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我们党内的迫切任务。
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特别是在革命、建设、改革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纽带。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认知和感受
文章标题:深入探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认知和感受1.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认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认知,是指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
在认知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实践路径,认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性和价值观。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认知的深入,需要通过学习理论,深入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
在个人认知层面,我们需要不断强化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认识,深化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认知和理解力度。
2.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感受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感受,是指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个人和集体对社会主义实践进程的感受和体验。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感受的深入,需要我们从个人和集体实践的经验出发,感受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在感受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时,我们要关注人民裙众的实际生活、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感受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人们生活的改善和影响。
也要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取得的成就和优势。
个人和集体的实践感受,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内涵和价值。
3. 总结与回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认知和感受的深入和广度,体现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独特性和时代价值。
通过深入的认知和实践感受,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发展路径,更好地把握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实际意义和历史方位。
在接下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认知和探索,不断丰富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感受和实践体验,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4. 个人观点与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认知和感受是一个深刻而且复杂的过程。
个人认为,深入认知和实践感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激发我们投身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和信心。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领会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内涵和历史价值,从而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注入更多的力量和动力。
浅谈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认识
浅谈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认识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一种更广泛的理论,它涉及各个领域,旨在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思想指导。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国家建设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人民共同富裕、尊重人权、保障社会公正等事情提出了积极的启示。
它强调要推动发展,社会责任、公平正义等观念横行,鼓励每一个公民参与国家的建设,提倡资源的共享和分享,平等享有社会福利。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还有助于国家发展福祉,它主张每一个公民应享有尊严的权利和义务,在价格、收入分配、补助和投资等方面,应当确保公平。
此外,它应求又促进公民团结共进,促进社会发展幸福和安定,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来强化国家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关注和支持人民利益、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和优化社会环境的理论,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基本原则,是以民主的手段保护社会的一种行为。
针对当前的形势,我们应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推广,推行广泛的新民主主义,调动全民的积极性,团结奋斗,积极应对时代挑战,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浅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摘要: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明确界定,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国制度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简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成长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历史,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这部历史中的恢弘的一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明确界定,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党能够在新时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其时代背景是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其历史根据是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其现实依据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动实践、对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60年的实践,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成功;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只有赋予鲜明的本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才能胜利。
浅谈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浅谈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丁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凝结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
准确理解和把握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根本要求。
我个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涵了三个重大课题。
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
充分认识这三者,及其相互联系、以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是摆在当前党政领导干部面前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之一。
用更加开阔的视野认识社会主义生活在西欧资本主义自由发展时期的马克思恩格斯,150多年前在批判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弊端时,对未来新社会的基本特征有过概括的描述。
这些描述就是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起点,在社会主义建立后,也成了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标尺。
列宁对社会主义有新的认识,但他亲自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很短暂,还来不及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做出完整的总结。
斯大林时期形成了一个苏联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搞了几十年,也没有完全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最后垮台了。
因此,苏联模式中的许多标准被实践所突破。
我国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同样也是在不断突破,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逐步认识到了什么不是社会主义。
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发展、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不抓精神文明建设也不是社会主义……。
邓小平在其最后一篇著作中用五句话对社会主义作了一个高度的概括。
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五句话把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社会主义公有制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浅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看法
浅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看法最近,三中全会就要召开了,这次凝聚很多人的期待,我们作为普通的老百姓,更加关心它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实质性的改变,当然,我说的改变是好的。
无论是经济体制的改革,还是政治体制的改革,我们都希望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可以通过改革,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有很多的外国的学者,都在研究究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好,还是西方的资本主义好。
我相信他们的研究的意义不大,因为我认为不管哪种制度好,只要他真正的能存在,就说明它有存在的价值。
比如,西方的民主和中国的民主根本就不是同一个概念,中国的是人民民主,而西方的是资本的民主,何况美国连美联储这样的机构都可以私有,相当于中国的中央人民银行归某个人所有,在中国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首先想到的是国防,最近,我们的国家媒体一直在报道日本的动态,我相信我们国家前段时间公布的南海的核潜艇的部队,这个举措,对日本嚣张的对华态度是个打击。
我们都知道,中国核潜艇部队做的这件事可谓是犯了兵家大忌,因为核潜艇部队最大的作用就在于它的隐蔽性和威慑力。
可是,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相信我们的政府有这样的考量,公布核潜艇部队,对我们现在的国防形式是绝对利大于弊的,我们中国正在崛起,首先要发展经济,但是,我们要向世界证明我们的军事实力,对日本以及一些南海的小国家仗着背后有人撑腰,在我们面前异常嚣张的行为进行有力的回击,证明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地强大,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主要精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表明我们国家的军事立场,主动防御,还有我们也要向躲在背后的敌人证明我们的实力。
还有,今年年初的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公布了全国7大军区总共18个集团军的部队番号,以后不再用“某部队”来代替番号,说明我们国家的陆军基本上在世界上能排到前列,向世界证明了我们的实力,虽然,从现代战争的立场上,基本上陆军部队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了,但是,能把番号解密,这是从某种意义证明了我们的陆军实力,当然,我们小米加步枪重创了号称世界第一的美国陆军,而现在我们的陆军实力就更加不言而喻,虽然,陆军在现代战争当中的意义不大,但是,这个的举措的意义对我们中国的和平崛起的意义很重大的。
浅谈社会主义
浅谈社会主义:空想还是科学学习马原,一个绕不过的概念就是社会主义,可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太过美好,那它究竟是空想还是科学呢?今天就这一问题结合本学期学到的知识我来浅谈一下我的看大。
现代社会主义学说的产生,是有其社会经济根源和思想理论来源的。
“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恩格斯在这里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原理,这就是:任何时代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理论,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都是在继承前人已有的思想材料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
19世纪出现了社会主义的开始,我们称之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但不可否认他们的理论有着明显的缺陷。
他们只是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但没有能够进一步洞察资本主义的本质,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像启蒙学者一样,认为理性是现存事物的唯一裁判,把社会主义看成理性、正义的体现,只有天才人物才能认识、发现它,而不是能够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被发现的历史必然性;他们仅仅把无产阶级看成“受苦的阶级”与同情的对象,而不是实现破旧创新的社会力量;他们寄希望于社会上层和富人,以为通过宣传、呼吁、试验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理想,因而没有找到实现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
“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人类思想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正是由于这两个伟大发现,社会主义就被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走出乌托邦的荒原而变成了科学。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是怎样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呢?具体地说,第一,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揭示了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一切社会变革都来自生产方式的变化,从而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从抽象的理性、正义原则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
浅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浅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姓名:徐康文学号:5311140044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专业:环境艺术设计班级:环境艺术设计4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命题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的。
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的提出,进一步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对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命题的理论渊源。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
1987年党的十三大高度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始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强调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继找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党的十四大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总之,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它又有着自己的历史依据。
浅谈正确认识当代社会主义
浅谈正确认识当代社会主义论文摘要:文章指出:在当代,我们必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认识当代社会主义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从而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认清社会主义的特征,完善社会主义的制度,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比人类历史上以往一切社会形态都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列宁曾经说过:“共产主义是从资本主义长出来的。
”因此,社会主义要比资本主义优越,主要表现在它的特征上。
这些特征有:1.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一个重要的基本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区别。
因此,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根据各国实际情况,有步骤地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此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消灭了劳动者世世代代受剥削受压迫的根源。
所以,《共产党宣言》概括说,共产党人的一切理论,归结成一句话,即“消灭私有制。
”2.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充裕的物质生活,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实质,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当然,社会主义同样也承认社会主义成员在某种程度范围内的收入差别,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其他正当手段先富起来,从而带动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邓小平同志曾说,社会主义老是贫穷就站不住脚。
3.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这是由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但是,在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中,由于各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状况不同,因此,要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有步骤地用按劳分配代替一切体现剥削关系的分配制度。
只有实行按劳分配,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原则,因为它是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前提的,按劳分配也产生了事实上的不平等,但这不是阶级与剥削的差别。
浅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看法
浅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看法——之民生问题材料物理与化学SJ1375班姓名:刘维娜学号:2013218010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旗帜、道路、理论三者的辩证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新时期以来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政治上,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高举旗帜,既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又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样统一的整体,构成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对于理论上如此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是否早已成为了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了呢?我们是否应该早已过上了我们心中理想的小康社会了呢?我们是否应该早已摆脱了一些看似不重要但却十分贴近我们生活的实际问题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在我们身边,有多少孩子上不起学,有多少80后买不起房,又有多少人因为看不起病而放弃就医,最终因痛离世,种种现象不得不令我们对我们心中神圣或者说是完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思考,甚至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就调查显示,每年“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总是两会讨论的热点问题,这也是老百姓甚为关注的问题。
老百姓唱道:“教育把父母逼疯,住房把钱包掏空,医疗把生命送终”。
可见这所谓的“新三座大山”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可是令人好奇的是,国家政府始终在强调的、百姓怨声载道的“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的问题却一直看不到有实质性的突破进展。
论文——《浅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浅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摘要: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它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的多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关键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有中国特色基本国情形成于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我国结束“十年浩劫”后和“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邓小平现代化思想(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一个贯通哲学、社会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比较完备的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可以说:邓小平理论是在指导实践中系统地回答问题,而不是零星回答;是回答一系列基本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一词,大都认为起源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某些著作中。
该词导源于拉丁文,原意是“同辈的”、“同伙的”。
是表示人与人之间有着平等的伙伴关系,即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
社会主义创始人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他们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基本确立的条件下产生,并对社会主义进行了设计和描述。
如生产制度、所有制和分配制度、未来社会的的实践和设想等等。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其实现过程是会发生曲折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几千年来,人们不断幻想建立消灭人剥削人、实现平等的制度,幻想过“社会主义”。
从古至今,出现过各式各样的社会主义流派。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在工人运动的实践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20世纪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说明马克思的上述论断是科学的,富有预见性。
20世纪初,在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俄罗斯爆发了伟大的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从此,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正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里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这是社会主义凯歌行进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在探索、保证全体人民的政治平等和当家作主,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消除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建设新型的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是指引世界上处于剥削制度压迫之下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改变自己命运,获得社会解放,建设幸福生活的正确道路。
然而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从世界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的历史还是短暂的,总的来说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
还要看到,十月革命以来先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原来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国家。
彻底改变这种落后面貌,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后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前进途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与风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必须充分估计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长时期的努力奋斗。
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发生这样那样的失误以至挫折。
一旦出现了失误以至挫折,必须加以正视,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利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事业,而决不能动摇社会主义信念。
社会主义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然而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发展规律都是客观的,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但其实现过程却有着原则的不同。
自然规律的实现往往不需要人们实践活动的参与,社会发展规律则不一样,它是人们各种实践活动的合力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趋势,它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才能实现。
在任何社会里,由于人们的利益有差异,他们实践活动的方向往往是不一致的。
在阶级社会里,对立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表现为阶级斗争。
因此,在这里,社会发展规律必然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在阶级斗争中,由于各种客观的、主观的因素,阶级力量的对比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这就决定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过程不是直线的,必然会发生曲折。
但是,不管出现多大曲折,由社会规律所决定的发展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它将在漫长、曲折的斗争过程中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最终得到实现。
我们经历了像苏东剧变这样的惊涛骇浪,仍坚信世界将沿着十月革命指引的航向,驶往共产主义的彼岸,其根据也就在这里。
苏东剧变是这些国家党的领导人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因而并不是证明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证明他们推行的路线的错误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国家政局发生剧变,社会制度从社会主义演变为资本主义,甚至造成苏共遭禁,苏联解体的悲惨局面。
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大的悲剧。
为什么苏联这样一个发展了70多年的社会主义国家还会发生资本主义的复辟呢?社会主义有没有希望,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一些善良的人们产生了种种疑问和迷惑,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忧虑,甚至在我们的一些党员和干部中也程度不同地产生了“信仰危机”。
这是客观存在,我们不承认不行。
我们必须正确地分析苏东剧变的原因,澄清这些疑问和迷惑,进而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
苏东剧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因内因。
苏联东欧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地步,确有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因素,对此决不能低估。
然而外因终究只是变化的条件,而内因则是变化的根据。
造成苏东剧变的国内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问题在于,什么因素是根本的、决定性的,也就是说,导致苏东剧变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经常看到一种说法:苏东剧变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至少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
这是值得推敲的。
从制度的角度来看,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即“斯大林模式”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是反映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的基本制度。
这是第一位的、决定性的。
对于“斯大林模式”中有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内容,必须充分肯定。
苏联70年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他们坚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建立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苏维埃政权,对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对资产阶级和一切敌对势力实行专政,并依靠无产阶级专政来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之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在此基础上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从而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条件;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
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体现,符合生产力社会性质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决不能否定。
我们党在1956年发表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中,曾经把这些内容概括为苏联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并指出这些经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是“每个国家革命和建设的过程”的“共同方面”。
第二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的具体实现形式,即具体的政治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具体的方针、政策、措施。
这是第二位的、从属性的内容。
对于“斯大林模式”中有关这一层次的内容,需要作具体分析。
其中有的是正确的,有的则是错误的;有的在苏联的具体国情下是正确的,搬到别的国家去则是错误的。
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对苏联这一层次的经验采取的就是这种具体分析的态度。
他提出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的路,也就是说,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探索社会主义在中国具体条件下的具体实现形式,而不能原样照搬苏联模式。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发轫的。
对这一层次的内容,还需要注意作历史的分析。
更多的情况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某种体制、某种政策是正确的、必要的,但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必须进行改革。
以经济体制为例。
苏联从20年代末以来,一直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符合当时国际国内环境下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它的历史由来,起过历史的积极作用。
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复杂化,尤其是在新的科技革命、经济增长以集约方式为主的形势面前,这种经济体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了。
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一大失误就是在经济体制已经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没有及时进行改革,或者只是在原有体制范围内采取一些修修补补的改进措施,因而经济出现停滞现象,引起人民的不满。
苏联的教训表明,在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不进行改革是没有出路的。
把“斯大林模式”这两个层次综合起来考虑,不能不承认,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存在许多弊病,不能照搬。
《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曾经指出:“如果一定要说什么‘斯大林主义’的话,就只能说,首先它是共产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主要的一面;其次,它包含一些极为严重的、必须彻底纠正的、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错误。
”对于“斯大林模式”也应该作这样的分析。
我们再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结果来分析这个问题。
以经济建设为例。
经常有人用“经济没有搞好”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这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谈到苏联经济,应该讲两句话。
第一句:70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沙皇俄国原来是一个经济极其落后的国家,1913年工业总产值只相当于美国的6.9%。
到1985 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苏联工业总产值已相当于美国的80%,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居于世界第一位(包括石油、钢铁、水泥、木材、拖拉机和化肥等)。
就整个经济实力来说,苏联从欧洲第4位、世界第5位跃居欧洲第1位、世界第2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
谈到苏美经济比较,还应该看到这样一个客观因素,即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疆域都是主要战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工业生产下降36%,第二次世界大战则下降了23%。
战争加上战后恢复国民经济,大约有20年时间未能正常进行建设。
而美国本土始终没有遭到战争的蹂躏,战争不仅没有破坏美国的经济,而且应该说美国是发了战争财的。
在顺逆迥然不同的客观条件下,苏联与美国的经济差距大大缩小,不能不承认,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
第二句:苏联在经济工作中犯有许多错误。
在30年代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过于偏重发展工业,牺牲了农业,把农民挖得很苦。
战后,随着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又没有及时调整国民经济结构,造成农业、轻工业严重落后,加上6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贻误了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改革的时机,因而到了70年代中后期以后,出现了经济发展停滞、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改善不快的情况。
这成为苏联政局剧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然而如果全面地考察苏联经济,应该指出,成就是第一位的、主要的,问题是第二位的、次要的。
简单地说“经济没有搞好”一句话,是不符合实际的。
早在1956年,针对由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引发的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任何一个民族,不可能不犯错误,何况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历又那么长久,不发生错误是不可能的。
苏联发生的错误,象斯大林的错误,它的位置是什么呢?是部分性质、暂时性质的。
”“苏联那个主流,那个主要方面,那个大多数,是正确的。
”他主张对苏联的革命和建设“三七开”,“他们的主要的、大量的东西,是好的,有用的;部分的东西是错误的”。
这种实事求是的、全面的、辩证的评价,至今仍是适用的。
综上所述,在苏东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他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正确的,具体的政治经济体制、运行机制则存在弊病,需要改革;他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成绩是基本的、第一位的,问题是次要的,第二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