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单元高效整合学案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
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高效整合
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
【认读导引】
一大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两条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其他思想及佛教、道教思想对儒学的冲击。

四大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宋明时期理学的诞生;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
一、中国古代儒学社会政治地位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虽有一定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儒家思想遭压制。

儒生依然遵循守旧思想以古非今,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

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独尊”。

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面临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

董仲舒兼采百家学
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

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5.明清之际:儒家思想遭批判,传统儒学遭挑战。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而政府的传统政策是“重农抑商”;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另一方面统治者采取八股取士的政策来压制人的个性发展。

在思想领域开始出现对传统儒学的反思和批判,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在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清,是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二、儒家思想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1.特点
(1)注重道德修养:爱人、德政、孝悌、仁义礼智信等。

(2)注重血亲人伦: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3)注重民本思想:苛政猛于虎;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注重社会秩序:克己复礼、正名、齐之以礼等。

(5)注重现实社会:关注现实政治、伦理生活、具有理性精神。

(6)注重群体意识:重视并积极维护群体秩序与和谐,个人服从群体。

(7)注重开放意识:外儒内法、宋明理学(三教合流),具有很强适应性。

2.现代价值
(1)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3)“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4)“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

(5)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和民生问题的解决。

(6)“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3.消极影响
(1)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其自身消极作用是很明显的。

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导致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2)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其负面作用非常明显;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观念更应该批判和抛弃。

三、中国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古希腊人文思想起源的异同
(对应学生用书第212页)
一、古代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学术前沿]
[热点关注]
我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有中国的特色,它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鉴于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时必须有所扬弃,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现代科学的思想,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其焕发新的生命。

[运用点拨]
1.儒家的“民本”思想
(1)表现
①孔子:“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②孟子:民贵君轻、痛恨暴政和战争。

③荀子:“君舟民水”。

(2)实质: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

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之间的阶级斗争。

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3)道家学说构成了我国2 000多年的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4)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5)墨家思想中的尚贤精神,成为后世社会重视人才的思想来源。

3.(对接高考)古代传统文化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试题侧重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文化的趋时更新的考查,突出古代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的认识。

二、社会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术前沿]
[热点关注]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做出重大决策,改革开放的中国面临新的机遇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跨上快车道,炎黄子孙都又有了新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

历史使命感古时指使者奉命而出行,后引申为肩负重大的任务和责任。

当今华夏儿女的历史使命感突出表现为:继往开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极努力,为世界和平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做贡献。

[运用点拨]
1.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

2.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在其《日知录》中指出保卫整个国家民族,则是天下人都有责任的事情。

3.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发起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4.甲午中日战争后社会上兴起一股实业救国热潮。

5.近代中国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

他们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积极探索复兴道路。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浪高过一浪。

在反对外来侵略的过程中,历经抗争、失败、再抗争的多次反复,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在反对国内外反动派的斗争中,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这样,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6.(对接高考)儒学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性格的影响: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传统儒学重视主观意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等特点,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高考命题往往以隐性切入考查这一热点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