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园严氏宗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琐园严氏宗祠
琐园严氏宗祠
宗祠概况
严氏宗祠位于(大祠堂)位于村西北角,是规模最大的古建筑,堂号敦伦堂,始建于乾隆25年(1760),于乾隆30年(1765)落成。

(严氏宗祠·敦伦堂)
建筑特色
该建筑坐北朝南偏东16度左右,宽21.3米,进深63米,占地面积1342平方,前后共四进,每进建筑两侧都用层层叠叠的五花山墙围合,纵深感和韵律感极强。

第一进门厅面阔三明四暗共七间(梢间、尽间屋脊低于正三间,也可视为耳房),进深八檩,穿斗式结构,明间外设八字墙门,左右置抱鼓石,天花彩绘,匾额《山高水长》取自宋范仲淹为严子陵所题写的“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门厅与第二进之间有开阔的天井,石板铺地,左右是院墙连接,用花脊。

第二进匾额《严氏宗祠》面阔五间,进深八檩,正三间辟屏门,前廊置天花,月梁、牛腿、琴枋、雀替、斗拱、翅帽等处雕刻花卉、亭楼、狮子、麒麟等图案,明间两缝用抬梁式结构,其余穿斗式。

第二、三进之间有天井,左右是进深五檩的厢廊各三间。

第三进匾额《敦伦堂》面阔五间,进深九檩,明、次间用直梁造的抬梁结构,五架梁对前后双步梁用四柱,梢间全穿斗式,该进建筑的金柱都是砍凿粗糙的圆形石柱,与制作细腻的抹角方石檐柱形成反差。

第三、四进之间也有天井,左右是进深五檩的厢廊各两间。

第四进为先祖祭祀堂,地势高于天井三级台阶,用条石踏道,其面阔也是五开间,进深八檩,明、次间抬梁式,五架梁对前单步后双单步用五柱,梢间穿斗式。

严氏宗祠的梁架结构有以下特点:一、柱头除个别檐柱外均不用栌斗,柱子直接与梁檩连接;二、月梁造与直梁造并用,五架梁与三架梁之间用童柱;三、檐下少用牛腿构件,多用“工”字形护壁拱,
省略挑檐枋;四、柱檩、梁檩等结点处多用横向的小替木,有的还在顺檩方向出单跳斗拱。

琐园严氏宗祠有一奇特之处。

《严氏宗祠》匾没有挂在第一进而是在第二进。

相传,琐园严姓在明万历初年由守仁公带领从孝顺严店迁居至此。

后经两百多年的发展,至清乾隆二十五年,严姓积累了相当的财富。

为了提高宗族凝聚力,由海山公严超为首,族内颇有威望的长辈提议建造一座严氏宗祠。

当时族内有四房长辈,其中三房态度一致,同意修建琐园严氏宗祠。

而另有一房认为无必要修此祠堂。

他们持有这样两条说法,一是琐园距严店不过十五华里,年初一上严店祠堂祭祖亦非难事。

再者,经年累月往严店祠堂祭祖也能增进同宗族间的感情。

不过那三房长老却已开动修建祠堂的进程,一边置办材料,一面延请名师。

历经数年,一座三进五开间,天井两侧均建有廊庑的严氏宗祠在村内立起。

祠堂落成后,起初不愿意修建的那房人家也感触颇深,本着为家族出力的心态,后与另三房商议,以本家的财力来补修建宗祠。

经严姓长老们商议通过,该房在业已完工的宗祠前面新建一进,建成后挂“山高水长”之匾额。

“敦伦堂”正厅圆石柱做工粗糙与檐口做工精细的方石柱形成鲜明对比。

永思堂
宗祠概况
永思堂(小祠堂),位于村西北严氏宗祠东南方。

坐东朝西,建造于清嘉庆二十年,堂号永思堂。

(永思堂·小祠堂)
建筑特色
总共三进,每进五开间,左右有厢廊。

门厅外用青水磨砖饰面,砖雕点缀,八字墙门。

中厅进深九檩,檐柱用抹角青石方柱,明、间为抬梁结构,五架梁对前后双步梁,无栋柱,鸱鱼状单步梁,梢间为穿斗结构,牛腿有夔龙、山水画、神仙人物等图案。

凡育有子嗣的小妾,用小字写上“副室某氏”,育有子嗣的婢女,也用小字写上“侧
室某氏”。

副室和侧室的生卒时间,族谱书写时都要降低一格。

她们的神主牌位,要放在祠堂两侧的位置。

《清道光金华县志》中有这样一句话以示褒奖:“舒泰妻郑氏,教子有方,造了家庙”

楹联
宗功祖德光樽俎
春祠秋尝奉藻苹
家族历史
琐园严氏汉代名士严子陵六十一世孙严守仁于明万历庆初年从孝顺镇严店村迁入居住,已有近五百年历史。

据“严氏宗谱”记载,严守仁不愿在原居住地无所作为,即率全家外出寻觅宝地,见琐园位置地处龙背,七星拱月,守仁公确定此处就是风水宝地,即率全家居住下来,建村名“青锁”。

后人留有民谣称赞此宝地:“头顶岳灵山,口食西湖水,两手攀麒麟,脚踏金鞍桥。


代表人物
鲁兵:著名儿童文学家——孩子王鲁兵,原名严光化,笔名鲁兵(1946年起用,见上海《文汇报》、《新民晚报》)、严若冰(见四十年代自编油印刊物《岑风》,又见《中国儿童时报》)、严冰儿(见1946年《中国儿童时报》、1948年上海《大公报。

现代儿童》)、大哥、阿难、难(均在1946至1949年用)、古为今、严霁、沙采、何真、顾喻今(均是解放后用,见《小朋友》等)。

为少年儿童编着了大量的好书,我们耳熟能详的有童话集《365夜故事》、《老虎外婆》、《小猪奴尼》、《小蝌蚪找妈妈》等等。

1945年入浙江大学。

1949年3月参加浙东游击队,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

1954年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