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赣南采茶戏的“扇子”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赣南采茶戏的“扇子”艺术
作者:蓝文张宇俊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12期
摘要:在赣南采茶戏表演艺术中,“扇子”不断地彰显出它的独特艺术魅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与时俱进,在艺术“自由王国”的领地里,拓展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扇子;历史;表现;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6-0137-01
一切民族艺术的产生,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并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历代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形态,也不断地在民族艺术中得到反映。

有着400多年历史并被列入国家首批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赣南采茶戏,则以其质朴的舞台艺术,演绎着世世代代客家人的生产与生活、劳动与爱情、悲欢与离合、喜悦与忧愁。

鲜明的地域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及载歌载舞的形式,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舞台表演中五颜六色、形态各异、风情万种的“扇子”艺术,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

众所周知,“扇子”是我国民间既普通又简单的传统手工艺品,历史悠久、产地不一,炎炎夏日,被人民群众视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须品,更被历史上诸多文人墨客的青睐,玩弄于股掌之中。

文化范畴内的文学、戏剧、美术、书法等,都以自己固有的艺术功能,利用“扇子”的形状做起了文章,并以“扇子”为载体,抒发传递出多姿多彩的思想情感。

熟悉赣南采茶戏的观众,都知道“扇子” 在该剧种表演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

是“扇子” 、“袖子” 、“步子” 共同组成了它的三大表演元素。

其中,唯有“扇子”是生、旦、丑各行的皆备。

“扇子”何时进入赣南采茶戏表演系列?史无记载,无从考究,民间倒有一说。

很久很久以前,赣南民间一草台班子,在乡村一祠堂演采茶戏,有一学徒,在他没戏时,走到台下和一位观众朋友喝茶聊天,见天热人多,朋友便递了一把扇子,让他煽风解暑。

二人聊天兴头正浓,学徒崽子竟然忘记自己该上场了。

听到师傅催叫,便疾步如飞地跳上台演起来了,却发现朋友给他的扇子还拿在手上。

错都错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竟然把“扇子” 和着“步子”与“袖子”结合起来了,终于把戏演完了。

当它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挨师傅责骂时,师傅却笑眯眯地对他说:“鬼崽子,你还蛮机灵,以后这出戏,你就带着扇子去演吧。

”据说,“扇子”就这样偶然地进入了赣南采茶戏表演并一直沿用。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赣南采茶戏的发祥地安远县,是一位曾经参加过赣南采茶舞种资料收集的同志亲耳听到的。

传说与事实是否相符?尚无定论。

但先有生活中的“扇子”,后有舞台上的“扇子” ,应该是艺术源于生活的必然,却是不争的事
实。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代又一代,“扇子” 艺术,在赣南采茶戏表演艺术中,不断地彰显出它的独特艺术魅力,并被先辈艺人喻为:“采茶戏没有扇子,如同吃饭缺了筷子”,传承了下来。

如在以下传统剧目的表演中:《睄妹子》的米童,舞动着扇子,表达了看望妹子的愉悦心情;《老少配》的大宝,把手上的“扇子” ,演绎成放牛的“鞭子”;“瞎子闹店” 的盲人,把“扇子”作为保护自我时的“驱狗棍” ;“九龙山摘茶” 的众茶女,把“扇子” 当作装茶叶的工具……。

久而久之、日积月累,赣南采茶戏的“扇子”技巧,后人们总结出“二指花”、“三指花”、“四指花”等种种“握扇”方法。

归纳出“风车扇”、“抛甩扇”、“遮阳扇”、“铲扇”、“按扇”、“托扇”、“推扇”等名目繁多的“扇花” 技巧,成为系列化程式,不仅被传承了下来,还被载入了国家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并作为汉民族民间舞系教材,编入了北京舞蹈学院的舞蹈教材,受到人民群众,包括专业人士的称赞和青睐。

戏曲艺术的所有程式和一切手段都是为人物服务的,这是戏曲艺术创作的原则。

赣南采茶戏表演程式中的“扇子花” 根据这一原则,在1962年演出的《茶童哥》(后于1979年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易名“茶童戏主”)剧中,便对其内涵,从形式到内容,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和深层次的演绎,从“不自觉” 到“自觉” ,“无意识” 到“有意识” ,把对“扇子” 艺术的运用,推向了一个新的研究空间。

首先是对“扇子” 的颜色设计有讲究。

如“茶童”的“扇子” 是绿色,绿色象征着生机和生命;“二姐”的“扇子”是桔红色,桔红色象征吉祥和希望;“朝奉”的“扇子”是古铜色,古铜色意味陈旧和腐朽;“朝奉妻”的“扇子”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着空白和无知。

其次是对“扇子”的形态设计有想法。

如“茶童”、“二姐”和茶山众男、女青年,他们使用的“扇子”的大小,均与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群使用的相似,显得那般普通和简单;“朝奉妻” 使用的“扇子”,却在打开后足足能挡住普通人的半个身子,显示其一手遮天,目中无人的狂妄。

再则,“扇面”所绘的图案内容有针对性。

“朝奉”扇面上的图案是“金元宝”,揭示其爱财如命的本性;“朝奉妻”扇面上,一面画有她本人的“麻子脸”的“福相”,另一面盖有其父的知府大印,揭示她狗仗人势,狐假虎威的丑恶嘴脸。

以上从颜色到形状乃至图案,都是紧紧围绕人物和人物性格特征而定的,是有的放矢,不是简单的道具。

特别是“朝奉妻”那把大扇更成为贯穿全剧的中心道具,是“茶童” 保护茶农的利益,阻止朝奉胡作非为的“法宝”,对推动戏剧矛盾的展开、发展、变化和解决对人物命运的结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凡当年看过该剧本演出的,都为编、导、演对“扇子”所倾注的独具匠心和舞台上“扇子” 出现时的艺术效果,拍手称快,赞不绝口。

改革开放后。

特别是近30多年来,根据文艺创新内容,创新形式精神的要求,赣南采茶戏“扇子”艺术,与时俱进,在艺术“自由王国”的领地里,拓展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取得了更为可喜的研究成果。

如在整理改编的传统戏《试妻》中,“玉兰” 人物对“扇子”的运用,就赋予了新的内涵。

“扇子”在她手上,一会是半圆形,玩出了各种花样;一会儿又变成了全圆形,被演绎成盛鸡饲料的“簸箕” 。

“半圆”与“全圆”彰显出浑然不同的韵味和寓意,既新颖又合理。

更有甚者,大胆的开创赣南采茶戏女性反串男角的表演先河,运用男性玩“扇子花”的技巧,把
“米童” 、“茶童”人物,照样演得那样可爱、细腻、惟妙惟肖,要得那样自如、有滋有味,还成为艺术教学、专业剧团基本功考核和宣传、普及、推广赣南采茶戏的必备内容。

由此可见,赣南采茶戏的“扇子”艺术,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审美情趣以及戏剧内容、人物刻划的需要,不断地在“变中求新、新中求美、美中求妙、妙中求精” ,体现了它的传承价值和值得认真研究总结的意义。

半个世纪过去了,赣南采茶戏的“扇子”舞出了一台台好戏、舞出了一批批好演员、舞出了一套套新花样。

今天,“扇子” 不仅在舞台上挥动,也在平常百姓的生活中舞动。

举目望去,在学校的礼堂、街旁的公园、小区的休闲处,到处可见形状各异、仪态万千的“扇子”在欢乐地挥动,已成为反映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表达人们对和谐社会热爱喜悦心情的新亮点。

赣南采茶戏的“扇子”艺术,一定会在文化自信、自强的艺术实践中,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繁荣,舞出一片新天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