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心理健康论文
浅谈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内容摘要]心理因素在人们行为中的作用很早就为人类所知道,但把心理教育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却是近代才有的。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兴未艾。
有关研究表明,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品德形成、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而且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中学生心理健康是他们学习成长及将来工作生活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因此,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经济、文化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因此,强化农村初中学生的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关键词]心理健康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实现伟大复兴的教育旗帜。
积极主动、科学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更是教育界人士的神圣使命,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初中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当代农村初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
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会给个人、家庭以及学校教育带来许多困扰,甚至还可能影响危及到社会。
因此,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关措施。
一、初中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首先,主要是社会理想与信念的紊乱,中学生缺少必要的精神支柱;其次是错误的传媒导向,使中学生难以形成真正的自我;再次是商品经济社会中出现的种种怪异的社会价值观,使中学生一时难以选择。
其次,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长素质、家庭教育态度与方式等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初中生欲摆脱家长的束缚而抗争,而许多家长却并不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变化,于是,家长的管教与孩子的反抗之间的矛盾冲突加剧。
再次,当前部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存在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严重,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疲劳不堪,有的教师不了解初中生心理变化特点,教育态度不好,教法失当,师生关系紧张,造成学生过重心理负担,这些也是影响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
国外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冷酷、刻板和专横的教师的那个班出现的欺骗最多,而友好的、民主的课堂则欺骗较少”。
最后,从学生自身来讲,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3—18岁,属于
“青春期”阶段,在生理和心理上急剧变化,内心充满了矛盾与冲突,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心理异常疾病,生理状况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
二、初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初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
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
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
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
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抑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
初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初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
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初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
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
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
初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
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初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
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
初中学生尚未成年,我们把初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
初中时代,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初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初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四)挫折适应问题
初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
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初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
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
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三、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
1、紧抓课堂机遇,培养健康心理。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而教育就应该包括对如何求知的教育和如何做人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也这样来评价师生的教学活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可见如何教人做人应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抓住课堂契机,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应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来进行教学,在各科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尤其是学习心理方面的常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心理规律,从而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心
理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2、利用主题班会,培养健康心理。
对于班主任来说,学生心理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班级工作开展的难易程度,因此,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初中生已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但碍于面子,怕人说“出风头”而又羞于表现自己。
为帮助学生冲破这一层心理障碍,我利用班会时间开展了一次“学名人〃做名人”——“感动六一”十大名人评选活动。
先是带领学生回顾了姚明、濮存昕等十位“感动中国”的名人事迹,使学生明白:为他人、为民族、为国家而奋斗、而表现,并非“个人主义”,相反应该大力提倡。
这项活动,既打消了学生怕遭非议的顾虑,又激发了学生潜在的“表现欲望”,很得学生好评。
在这种健康心理的驱使下,随后不久举行的春运会上,我班学生踊跃参加,成了一匹名副其实的“黑马”。
3、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健康心理。
新生入学后遇到的第一个三月,学校号召开展“学雷锋活动”,结果我发现,学生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存在较大的误差,有的说:“都什么年代了,还学雷锋?”有的则说:“小时候学学还可以,都初中生了,还学这个干啥?”甚至有的学生还说:“现在学雷锋,要让人看见了,不被人说是傻子才怪呢!”看吧,他们竟把雷锋精神贬到了这种程度!当时我想这种认识光凭讲道理是很难弄通的,于是我便采取了“强制性”的实践活动,就是让每个学生必须参与,且记好活动记录,作好活动总结,最后期末考评。
“师命如山”呀,他们“不得不从”。
于是,愿意的、不愿意的,都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领域内开展起了学雷锋活动。
毕竟社会中还保持着一股很强的社会正气,许多人对这一活动给予了很大支持,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了高度的赞扬,认识到了自我存在对他人对社会的重要性,从而改正了“学雷锋无用论”的认识,转变了态度,使“学雷锋活动”深入了人心。
4、搜集名人名言,培养健康心理。
初中学生课业负担依然很重,在此情况下,学生厌学也就并不罕见了。
甚至有些学生因课业问题而与任课教师闹起了情绪。
不良的心理状态必然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
为此,我除做好任课教师的工作外,发动学生搜集有关“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等方面的名人事例、名言警句等。
从中探究古今中外的伟人是如何成功的,使学生在思想上有了一个新的飞跃。
缓和了师生关系,端正了学习态度。
于是乎,教
室、宿舍的墙壁上便出现了这样的条幅:“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个别学生还自编了座右铭:“苦也学,累也学,学而不厌;尽过心,进过力,虽败犹荣。
”看到学生的积极表现,我由衷地感谢名人名言在塑造学生健康心理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5、开设交流信箱,培养健康心理。
中学生所处的特殊阶段,决定了他们内心的矛盾性与冲突性。
这种矛盾与冲突若长期得不到解决或发泄,就会导致心理疾病,为此,我还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心理问题咨询信箱”,鼓励学生把心头的困惑说出来,向老师咨询,以寻求解答。
由于此项活动绝对保密,很受学生欢迎。
因为这使他们有了自己情感的发泄地,即使得不到相应的指导,把烦恼说出来,也仿佛甩掉了一个大包袱,何况在老师的指导下,还能使自己的困惑得到解答,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6引导家长协同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家教对孩子的影响。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如何,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展。
从对本校家长的调查来看,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对孩子要求过高,动辄打骂;要么对孩子放任自流,任其发展。
这就导致学生心理也走向两个极端:对要求过高的家长,学生心理常处于恐惧状态,性格内向,甚至为免打骂,有的还学会了撒谎,报喜不报忧;而对放任自流的家中,学生心理则过于散漫,多次教育都难显成效。
为此,我以家长会的形式加强同家长的沟通,分析利弊,转变家教观念,实现家校联合,共同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使得学生由原来怕开家长会,现在则成了盼开家长会。
转变家教观念,共同商定教育方案,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又开辟了一方乐土。
总之,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我们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且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因此,作为教师应高度注视此项工作,并应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
需要学校领导的配合和所有教师的联合行动,努力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