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

合集下载

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类型

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类型

公民行为能力分类只与自然人的年龄有关。

()公民行为能力分类与自然人的年龄有关。

( )(07年初中A)二、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类型(一)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1、成年无精神病人18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劳动成年人18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二)限制民事行为。

1、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2、部分精神病人不能完全辩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同意。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进行的民事活动,是否与其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可以从行为与本人生活相关联的程度、本人的精神状态能否理解其行为,并预见相应的行为后果,以及行为标的数额等方面认定。

3、限制行为能力人不能独立实施的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否则单方行为无效,合同行为效待定。

(三)无民事行为能力。

1、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2、完全精神病人不能辩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三、例外性的规定。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奖励、赠与、报酬,他人不得以行为人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为由,主张以上行为无效。

行为人在神志不清的状态下所实施的民事行为,应当认定无效。

四、精神病人的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宣告。

精神病人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精神病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被人民法院宣告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根据其健康恢复的状况,经本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可以宣告他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或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划分与认定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划分与认定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或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或资格。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包括公民取得、行使民事权利的能力;公民承担和履行义务的能力;公民对自己违反民事义务的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我国的《民法通则》根据公民不同年龄智力发育的不同状况或者公民的精神健康状况,将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三种。

(一)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即能够通过自己的独立的行为进行民事活动的能力。

一般来说,公民达到一定的年龄后,完全能独立的进行各种民事活动,并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有完全的辩别能力。

我国《民法通则》从人的智力发育状况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将一定的年龄确定为十八周岁,即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可以进行独立的民事活动。

法律赋予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主要考虑是是公民的智力、辩别能力等自身状况,而并不是考虑公民的经济状况,而民事行为能力包括公民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因此,我国《民法通则》及有关司法解释又作了特殊规定:1、十八周岁以上没有经济收入的公民的民事责任能力问题,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有完全辩别自己行为后果的能力,但不一定有相应的经济能力承担民事责任。

如在校学习的大学生,在家待业的高中毕业生,虽然他们已满十八周岁,依法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但没有经济收入,无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能力。

但并不能因此而否认这类十八周岁以上公民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为了既承认这类公民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又保护有关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意见》中指出,行为人致人损害时,年满十八周岁的应当由本人承担民事责任,没有经济收入的由抚养人垫付。

由此可见,经济状况并不影响十八周岁以上公民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享有。

2、有经济收入但不满十八周岁公民民事行为能力问题,不满十八周岁但已达到一定年龄有一定的辩别能力有经济来源的公民依法也享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我国《民法通则》对此作了具体规定,即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可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015年政法干警民法学备考: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2015年政法干警民法学备考: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2015年政法⼲警考试时间预计在9⽉,报名⼯作初步估计在本⽉中下旬开始,对于考⽣⽽⾔,虽然距离考试的时间很短,但是充分利⽤好时间做好复习计划,达到提⾼成绩的⽬的的完全可以实现的,作为必考科⽬之⼀的民法学,想要取得好成绩,积累考点知识是⾮常重要的,为此,⼩编特整理了⾃然⼈的民事⾏为能⼒这⼀⾼频考点,希望能给⼤家的备考⼯作提供有⼒的保障。

⼀、⾃然⼈民事⾏为能⼒的概念⾃然⼈的民事⾏为能⼒,是指⾃然⼈能够以⾃⼰的⾏为独⽴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使民事权利和设定民事义务的资格。

⾃然⼈要有民事⾏为能⼒,就必须有正确识别事物、判断事物的能⼒,即有意思能⼒。

意思能⼒是⾃然⼈具有⾏为能⼒的基础。

⾃然⼈具有意思能⼒,⼀⽅⾯要达到⼀定的年龄,具备⼀定的社会活动经验;另⼀⽅⾯还要有正常的精神状态,能够理智地进⾏民事活动。

⾃然⼈的民事⾏为能⼒和民事权利能⼒都是由法律规定的,⾮依法律不得限制和剥夺。

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第⼀,民事权利能⼒是每⼀⾃然⼈都具备的能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民事⾏为能⼒则并⾮每个⾃然⼈都能够具备。

第⼆,民事权利能⼒始于出⽣,⽌于死亡。

民事⾏为能⼒则以意思能⼒的存在为前提,有意思能⼒即有⾏为能⼒,⽆意思能⼒则⽆⾏为能⼒。

虽然民事⾏为能⼒与民事权利能⼒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但两者⼜是密切相关的。

⾃然⼈具有民事权利能⼒,是具有民事⾏为能⼒的前提。

⼆、⾃然⼈民事⾏为能⼒的划分《民法通则》根据我国⾃然⼈的具体情况,按照年龄阶段的不同和理智是否正常,将⾃然⼈的民事⾏为能⼒划分为:完全民事⾏为能⼒、限制民事⾏为能⼒和⽆民事⾏为能⼒三种。

(⼀)完全民事⾏为能⼒完全民事⾏为能⼒,是指能够通过⾃⼰的独⽴⾏为参加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在⼀般情况下,⾃然⼈达到成年的时候,不仅能够有意识地实施民事⾏为,⽽且能够理智地判断和理解法律规范和社会共同⽣活规则,能够估计到实施某种⾏为可能发⽣的后果及对⾃⼰的影响。

民法总则第24条规定的是什么

民法总则第24条规定的是什么

Live your life with your heart, and don't take the eyes of others as the yardstick.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民法总则第24条规定的是什么民法总则当中对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是有着相关规定的。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果当事人不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的话,那么所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都是不一样的,具体的规定还需要按照民法总则当中的第24条来执行。

下面就详细的为大家介绍一下民法总则第24条规定的是什么?民法总则当中对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是有着相关规定的。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果当事人不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的话,那么所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都是不一样的,具体的规定还需要按照民法总则当中的第24条来执行。

下面就详细的为大家介绍一下民法总则第24条规定的是什么?一、民法总则第24条规定的是什么?第二十四条不能辨认或者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其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认定该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被人民法院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经本人、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组织申请,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其智力、精神健康恢复的状况,认定该成年人恢复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本条规定的有关组织包括: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校、医疗机构、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民政部门等。

二、民事行为能力的含义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能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三、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划分标准(一)按照年龄怎样划分民事行为能力人《民法通则》第十九条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有关民事类行为能力鉴定,相关法律规定是这样的

有关民事类行为能力鉴定,相关法律规定是这样的

有关民事类行为能力鉴定,相关法律规定是这样的民事类行为能力鉴定有关民事类行为能力鉴定,司法部关于印发《法医类司法鉴定执业分类规定》(2020年)的通知是这样规定的:第二十七条民事类行为能力鉴定。

对涉及民事诉讼活动中相关行为能力进行鉴定。

包括民事行为能力、诉讼能力鉴定等。

《法医类司法鉴定执业分类规定》分类在0303有关民事行为能力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这样规定的:第一节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第十三条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第十四条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第十五条自然人的出生时间和死亡时间,以出生证明、死亡证明记载的时间为准;没有出生证明、死亡证明的,以户籍登记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的时间为准。

有其他证据足以推翻以上记载时间的,以该证据证明的时间为准。

第十六条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第十七条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

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为未成年人。

第十八条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十九条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第二十条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第二十一条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适用前款规定。

第二十二条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论述公民行为能力的种类及划分标准

论述公民行为能力的种类及划分标准

论述公民行为能力的种类及划分标准公民行为能力是指一个人在法律上享有和行使民事权利能力的能力。

在法律上,公民行为能力被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包括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

这些类型的划分标准主要包括芳龄、智力、精神状态和法律认定等方面。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指一个人在法律上享有和行使全部民事权利能力的能力。

这种能力通常在18岁时获得,即法定成年芳龄。

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可以独立行使各项民事权利,包括签订合同、购买和出售财产、受益和承担义务等。

在法律和社会生活中,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被认为是一个人成熟和独立的标志。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受到限制的民事行为能力。

这种能力的限制主要基于个人的芳龄、智力或精神状态。

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和部分智力受损者通常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范畴。

这些人在特定情况下需要监护人或法定代理人协助或代为行使民事权利,以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无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无法在法律上独立行使民事权利的状态。

这种状态通常出现在严重精神病患者、智力严重受损者和其他丧失法律行为能力的人身上。

处于无民事行为能力状态的人需要依靠监护人或法定代理人全权代为行使民事权利,并接受社会的特殊保护和照顾。

公民行为能力的种类及划分标准主要基于个人的芳龄、智力、精神状态和法律认定等方面。

不同类型的行为能力在法律和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影响。

我们应该在生活和工作中充分理解和尊重不同类型行为能力的人,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帮助和保护。

个人观点: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类型的公民行为能力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价值。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应该独立行使各项民事权利,展现成熟和独立的一面。

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则需要得到社会和法律的特殊关爱和保护,以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我们应该以包容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不同类型行为能力的人,促进社会的多样性和和谐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加强对公民行为能力的了解和宣传,通过各种途径传播有关公民行为能力的知识,以提高社会公众对这一重要法律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民事行为能力和年龄的划分表格

民事行为能力和年龄的划分表格

【民事行为能力和芳龄的划分表格】一、民事行为能力和芳龄的概念1. 民事行为能力是指一个人依法享有从事民事活动的能力及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2. 根据我国《民法总则》规定,年满18周岁的公民取得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3. 未成年人是指不满18周岁的公民。

二、未成年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1.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取得(1) 年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

(2) 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进行民事活动,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

2. 监护人同意行为能力(1) 未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进行民事活动,应当由其监护人代理。

(2) 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可以由监护人同意进行民事活动。

三、未成年人民事行为的限制1. 儿童禁止从事危险活动(1) 未满十六周岁的儿童不得从事危险活动。

(2) 监护人应当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防止其从事可能危害其人身安全的活动。

2. 未成年人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1) 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2) 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因违法行为受到纠正教育措施。

3. 未成年人的契约行为(1) 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与他人订立的合同,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履行。

(2) 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订立的合同,应当得到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四、未成年人民事行为能力的保护1. 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1) 法律禁止利用未成年人进行违法活动。

(2) 监护人应当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2. 未成年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教育和培养(1) 学校和社会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教育和培养。

(2) 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民事行为能力。

五、未成年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司法保护1. 司法机关对未成年人民事行为的保护(1) 司法机关应当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2) 对于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司法机关应当给予特别关注和保护。

2. 未成年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司法救济(1) 对于受到侵权的未成年人,可以通过司法途径维护其合法权益。

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段划分标准

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段划分标准

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段划分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我国对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段划分标准如下:
1. 无民事行为能力:0岁至7周岁的儿童被认定为无民事行为
能力人。

即7周岁以下的儿童无法处理财产事务、享受民事权利或承担民事责任。

2.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8周岁至17周岁的未成年人被认定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即未成年人在18周岁以下享有有限的
民事行为能力,可以进行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民事行为,但需得到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或者由法定代理人代理进行。

3.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18周岁以上的人被认定为完全民事行
为能力人。

即成年人在18周岁及以上拥有成年人的一切民事
行为能力,可以自主决策、签订合同、管理财产、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18周岁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阈值,但某些情况下根据个别法律或者特殊情况,例如结婚、就业等,法律也允许未满18周岁的人享有成年人的一定民事行为能力。

一般来说,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从18周岁开始生效的。

补充1--民法基础知识

补充1--民法基础知识
国家强制取得所有权,如国有化、没收、征税,征收 遗失物 发现埋藏物、隐藏物;国家或者集体取得无人继承的财产; 案例:捡拾被打丢的高尔夫球是否构成盗窃罪 买卖、赠与、继承遗产、接受遗赠
(2)所有权的转移
《物权法》第9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 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 有规定的除外。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所有权可以不登 记。”
《铁路法》 各铁路局、铁路分局 《邮政法》 邮电局、邮政局、电信局 《银行法》 人行、各商业银行总行 《保险法》 总公司 《航空法》 航空公司、机场
(3)法人的成立条件
依法成立 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 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4)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表见代理
行为人没有代理权,但因为本人与无权代理
人之间的关系,具有外表授权的特征,致使
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而与其进
行民事行为,法律使之发生与有权代理相同
效果的无权代理。
外表授权
类型
效力
善意 人资 格
第三人 权利
相对人的权利
追认
催告权
撤销权
狭 义 无 权 代 理
1.自始无权。 2.超越范围。 3.超越时间。
(3)所有权类型
国家财产所有权
集体财产所有权
公民个人财产所有权
4、共有
概念:某项财产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权利主体共同享有
所有权。 种类: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 共有财产的分割方式: (1)实物分割。 (2)变价分割。 (3)作价补偿。
五、债权制度
1、债 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法律的规定,在 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请求权、任意性、平等性和相容性

论述公民行为能力的种类及划分标准

论述公民行为能力的种类及划分标准

公民行为能力是指公民依法进行民事法律行为的能力。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公民的行为能力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这两种行为能力都包含了若干的具体情形和标准,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1.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的法律行为能力完全能够实施,不受限制。

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法律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购物、出售、继承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等。

一般来说,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种类及划分标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在一定的事项上,由于芳龄、精神状况等原因而不能完全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需要经法定代理人或者相关部门的许可或者辅助才能进行的行为能力。

(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种类在我国法律规定中,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种类主要包括:a. 未成年人的限制具体来说,未满七周岁的儿童没有民事行为能力,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七周岁以上但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法律行为,但是需要经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b. 精神障碍者的限制精神病患者在尚未脱离精神病状态之前,其民事行为能力处于限制状态。

精神病患者在符合法定条件下可以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法定代理人同意后实施相关行为。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标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标准主要包括:a. 芳龄未成年人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是依据其芳龄进行划分的,法定代理人在代理未成年人进行民事行为时需要根据其芳龄和性莂的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适用。

b. 精神状态对于精神病患者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是根据其精神状态进行划分的,只有在其脱离精神病状态后才能恢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总结回顾:公民行为能力包括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又包括未成年人和精神病患者等特定裙体。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标准主要包括芳龄和精神状态。

通过对公民行为能力的种类及划分标准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公民的法律行为能力,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形时提供指导和参考。

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及具体条件

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及具体条件

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及具体条件
民事行为能力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实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能力。

它的划分及具体条件如下:
1.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指一个人完全有能力独立地实施民事行为,包括签订合同、买卖物品、进行财产交易、作为诉讼的当事人等。

具体的条件包括:
(1)年满18周岁,已成年;
(2)没有限制行为能力的情况,如精神疾病、智力障碍等;
(3)没有被依法宣告失踪或者死亡。

2.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某些人在法律上有一定程度的限制,但仍然可以独立实施某些民事行为。

主要的条件包括:
(1)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2)具有部分监护能力的人,如部分智力障碍人、部分精神病患者等。

这些人在实施某些民事行为时需要得到监护人的同意或者在监护人的指导下进行。

3. 无民事行为能力:
无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某些人因为自身原因无法独立实施民事行为。

这些人需要通过他人代理或者由法院、政府相关机构担任监护人或者代为行使权利来实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主要的条件包括:
(1)未满7周岁的儿童;
(2)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或者精神障碍的人;
(3)被法院宣判为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这些人需要得到监护人的全面照顾和照护。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可完全独立地进行民事活动,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中国《民法通则》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自然人,能够以自己的劳动收入,并能维持当地群众一般生活水平的,可以认定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成立条件成立要件又称“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

民事法律行为成立并产生法律效力的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有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之分。

中国规定的实质要件有:(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和。

公民的权利能力不受限制,但行为能力则有所不同。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实施与其年龄、相适应的民事,其他活动须由其法定代理人行使或征得其法定代理人同意。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民事活动由其法定代理人进行。

法人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一致,故法人也只有在其相应的能力范围内才能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2)意思表示真实。

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应与其真实意志相符。

如因欺诈、虚伪、胁迫、重大误解而发生不真实的意思表示,该行为则依法无效或被撤销。

(3)不违反法律或社会。

当事人的行为内容(权利义务关系)、、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和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否则无效。

(4)必须具备一定的形式。

《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

法律规定用特定形式的,应依照法律规定”。

此外,《民法通则》还规定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之时起具有法律效力,因而其成立要件与生效要件是一致的。

但在学理上,有人认为成立不等于生效,有民事主体(当事人)、意思表示和行为内容(权利与义务)即构成成立要件,而生效要件则要求民事主体须有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和行为内容合法。

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
《民法通则》等民事法律对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予以了明确的划分。从而既保障了行为能力欠缺者的权益,又可使他人明确何人具备独立行为的资格,⑿避免了交易中的他方当事人可能受到的损失,有效地维护了交易安全。但目前我国民事法律中关于自然人民事行为的规定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其主要是对行为能力欠缺者的有关法律规定仍有待改进,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对行为能力欠缺者范围的规定。
我国民法对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主要是依据年龄、精神状况以及智力发育情况,其他因素却很少考虑。但自然人的行为能力除了主要受自然人的年龄、智力发育程度和精神状态这些生理特性的影响外,还受到多方面社会性因素的影响,比如自然人的财力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品性修养等社会性因素对意思能力和行为能力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纵观各国民法典的规定,大多数国家对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确定和划分,既考虑了自然人的生理性因素,也兼顾了自然人的社会性因素,综合考虑和兼顾了多方面的标准和因素,并且不同的标准和因素对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划分的影响程度和作用不同。但是,民法通则对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确立和划分,只是更加侧重考虑自然人的生理特性,没有充分重视自然人的社会性因素对意思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影响,似有以偏概全之弊。况且,在我国由于沾染有吸毒、酗酒等恶习者挥霍财产而致个人及家庭成员生活陷于窘迫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不仅给个人及家庭造成巨大的损害,而且还是许多恶性犯罪的直接诱因,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对于此类社会现象,我们不能只是在事后进行补救,而是应在事前就采取一些积极的预防措施,包括运用法律的手段。对吸毒者、酗酒者尤其是吸毒者进行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宣告,限制或是禁止其对财产的管理与处分应是一个有效可行的措施。此外,对我们社会当中的一些弱势群体,诸如残疾者、年老体衰弱,也可以通过限制其行为能力和设置监护对其进行必要的保护。

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的拟制
• 2、《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五十五条 遗产分割时,应当保 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胎儿娩出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照法 定继承办理。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继承编〉 的解释(一)》第31条指出:“应当为胎儿保留的遗产份额没 有保留的,应从继承人所继承的遗产中扣回。为胎儿保留的遗 产份额,如胎儿出生后死亡的,由其继承人继承;如胎儿娩出 时就是死体的,由被继承人的继承人继承。”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1.
自然人概念
2.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3.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01
自然人概念
02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二、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 《民法典》第13条规定,自然人自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 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民法典》第14条规定,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民法典》第15条规定,自然人的出生时间和死亡时间,以出生 证明、死亡证明记载的时间为准;没有出生证明、死亡证明的,以户 籍登记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的时间为准。有其他证据足以推翻 以上记载时间的,以该证据证明的时间为准。
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的拟制
• 4、胎儿在腹中时,其父母遭遇侵权残疾或死亡的,胎儿 出生后可以自己的名义主张抚养费。
• 观看 视 频 《 今 日 说法 20210222民之法典——生命尊严 》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的终止
生理死亡
第15条 自然人死亡时间,以死亡 证明记载的时间为准;没有死亡证明的, 以户籍登记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的 时间为准。有其他证据足以推翻以上记载 时间的,以该证据证明的时间为准。
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

浅论我国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划分标准

浅论我国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划分标准

浅论我国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划分标准[摘要]民事行为能力制度的确立,对于保护当事人的正当权利和维护交易的安全,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仅仅以年龄作为划分未成年人行为能力的一个标准,在很多种情况下容易导致非确定性的效力结果,这样非但不能起到保护非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利益的目的,反而往往使得非完全行为能力人不得不放弃可得的利益。

因此,探讨界定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划分标准十分必要。

[关键词]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划分标准;反思一、我国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划分标准(一)我国立法中对于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划分标准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民事立法对于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是依年龄、精神状态双重标准而定的,对自然人的行为能力作了三级制的制度设计。

《民法通则》中有规定:(1)年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虽未满十八周岁的,但已满十六周岁,以其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者,也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

(2)十周岁以上未满十八岁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3)不满十周岁的人无行为能力。

[1]对于精神病人,则依其精神状况,经过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通过特别程序进行宣告其为限制行为能力人或无行为能力人。

[2]单从法律规定来看,《民法通则》等民事法律对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予以了明确的划分,从而既保障了行为能力欠缺者的权益,又可使他人明确何人具备独立行为的资格,[3]这样的做法避免了交易中的他方当事人可能受到的损失,有效地维护了交易安全。

但是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各国民法典的规定中,大多数国家对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确定和划分,不仅仅是考虑了自然人的生理性因素,也兼顾了自然人的社会性因素,综合考虑和兼顾了多方面的标准和因素,并且不同的标准和因素对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划分的影响程度和作用不同。

但是,我国《民法通则》等民事立法中对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确立和划分,只是更加侧重考虑到了自然人的生理特性,而没有充分地重视自然人的社会性因素对意思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影响,似有以偏概全之弊。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怎么划分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怎么划分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怎么划分【为你推荐】解除劳动合同不安抗辩权同时履行抗辩权定金能退吗效力待定合同违约金怎么算转租合同民事法律领域中,民事行为能力是基本却重要的概念,民事行为能力决定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由于许多人不清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是多少,在民事活动中引起纠纷,那么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是什么?律伴小编为您详细解答。

一、民事行为能力的含义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能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二、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划分标准(一)按照年龄怎样划分民事行为能力人《民法通则》第十九条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从最新的规定中可以知道,我国已经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最低年龄由十周岁下降到八周岁,但由于最新的《民法通则》要在2017年10月1日开始才会正式实施,因此就目前来看,此时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最低年龄仍为十周岁,原则上具体的年龄段为10周岁-18周岁。

(二)按照精神状态划分民事行为能力人根据《民法通则》第二十一条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实施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第二十二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其法定代理人。

第二十三条不能辨认或者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认定其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被人民法院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根据其智力、精神健康恢复的状况,经本人、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组织申请,人民法院可以认定其恢复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三、民事行为能力划分的作用有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决定着民事法律行为是否有效?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从事的一切民事法律行为均有效,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从事与其年龄、智力相符合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从事纯获利行为有效,其他民事活动需要法定代理人完成。

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为能⼒民事⾏为能⼒的含义民事⾏为能⼒的含义简称“⾏为能⼒”。

能够以⾃⼰的⾏为依法⾏使权利和承担义务,从⽽使法律关系发⽣、变更或消灭的资格。

⾃然⼈的⾏为能⼒分三种情况:完全⾏为能⼒、限制⾏为能⼒、⽆⾏为能⼒。

法⼈的⾏为能⼒由法⼈的机关或代表⾏使. 民事⾏为能⼒是指民事主体能以⾃⼰的⾏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简⾔之,民事⾏为能⼒为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提供了现实性。

民事⾏为能⼒是民事主体独⽴地以⾃⼰的⾏为为⾃⼰或他⼈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18周岁以上,可以独⽴进⾏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为能⼒⼈.⼗六周岁以上不满⼗⼋周岁的公民,以⾃⼰的劳动收⼊为主要⽣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为能⼒⼈."具备完全民事⾏为能⼒的条件 我国公民具有完全民事⾏为能⼒应当满⾜下列两个条件: (1)年满18周岁.18周岁是我国公民成年的界限.对于年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但是 以⾃⼰的劳动收⼊为主要⽣活来源的公民,法律将之视为完全民事⾏为能⼒⼈.最⾼⼈民法院《意见》第2条还对"以⾃⼰的劳动收⼊作为主要⽣活来源"的认定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六周岁不满⼗⼋周岁的公民,能够以⾃⼰的劳动取得收⼊,并能维持当地群众⼀般⽣活⽔平的,可以认定为以⾃⼰的劳动收⼊为主要⽣活来源的完全民事⾏为能⼒⼈." (2)精神状况健康正常.公民能够正确理解法律规范和社会⽣活共同规则,理智地实施民事⾏为.患有精神病⽽不能理智地从事⾏为的⼈,即使年满18周岁,也不属于完全民事⾏为能⼒⼈.⾃然⼈民事⾏为能⼒的划分 完全民事⾏为能⼒⼈限制民事⾏为能⼒⼈⽆民事⾏为能⼒⼈ 《中华⼈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 第⼗⼀条 ⼗⼋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具有完全民事⾏为能⼒,可以独⽴进⾏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为能⼒⼈。

⼗六周岁以上不满⼗⼋周岁的公民,以⾃⼰的劳动收⼊为主要⽣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为能⼒⼈。

法律基本知识民法中的行为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有何不同

法律基本知识民法中的行为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有何不同

法律基本知识民法中的行为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有何不同法律基本知识:民法中的行为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有何不同在民法中,行为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是两个相关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本文将探讨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一、行为能力的含义与特点行为能力是指一个人依法享有进行民事法律行为的能力。

简单来说,行为能力是指个人能够自主决策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能力。

1. 年龄限制根据我国民法的规定,具备行为能力的起始年龄为18岁。

即18岁以下未成年人享有行为能力,但受到限制。

未成年人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进行限制行为,如劳动、交易行为等,但这些行为需要得到合法代理人的同意或者获得法定代理人的确认。

2. 行为能力的范围行为能力包括自主行为能力和意思表示能力。

自主行为能力是指能独立决策并自主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意思表示能力是指能够通过言行等方式表达意愿的能力。

3. 行为能力的保护未成年人作为行为能力的受限者,其行为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

法律设立了监护制度,保护未成年人在民事行为中的权益。

同时,对于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的人,尤其是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群体,也有相关法律规定来保护他们的权益。

二、民事行为能力的含义与特点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具备行为能力并有能力进行民事法律行为的能力。

它是行为能力的一种特殊形式,既包括行为能力,也包括对特定行为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1. 行为能力的限制虽然已经具备行为能力,但在某些情况下,一些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仍然受到限制。

例如,未成年人具备行为能力,但在法律上仍然被认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此外,精神障碍患者、受监护或限制行为能力的人也会有相应的限制。

2. 行为能力的评定对于个别情况下的行为能力问题,如精神病患者的行为能力评定,法院或者相关部门会根据专业意见进行评定。

通过评定,确定是否具备民事行为能力。

三、行为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的联系与区别行为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是联系紧密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1. 范围区别行为能力是指进行民事法律行为的能力,涵盖了个人的自主决策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
第十一条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十二条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第十三条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第十四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