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新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网讯1945年2月17日晚,云南小城沾益县的街道上还没有什么行人,一队穿着灰色棉军衣的青年军人列队从城市中穿过,两个小时后,他们到达郊外的沾益机场准备登上飞机飞赴印度。

70年后,我们有幸找到了这些青年军人中的一员,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

这位老人名叫海震东,从部队转业后在马钢工作了几十年,退休后一直生活在我们马鞍山。

海震东1924年出生于河南省禹县。

今年已经90岁高龄。

老人年轻时接受了高等教育,1944年来到山西省西北工学院读书。

当时的中国正在进行滇西反攻组织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为了扩大部队规模并提高部队兵员素质,1944年9月16日国民政府决定发动知识青年从军,“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响彻全国,海震东就是这十万人中的一员,他入伍后,在国内短暂训练了几个月后就登上了前往印度的飞机。

中国远征军老兵海震东:“到印度要经过喜马拉雅山,大家都知道,那地方是很危险的,很多的飞机到那儿,甚至于和山峰一样低,从山峰缝里过去。


飞机降落后,他们来到印度兰姆伽基地,正式开始接受美式训练。

海震东老人被分配在中国驻印军暂编汽车一团,一团中有600名大学生,剩下400多人都是高中生。

这些人也成为中国当时最为缺乏的技术兵种的主要兵源。

老人回忆说,他们当时的教官是美国人,身边配有翻译,美国教官技能很强,要求严格,非常负责,两三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就掌握了驾驶技术和简单的修理。

中国远征军老兵海震东:“两种课,一种是术课,一种是学课,学课就是在里面讲课,讲汽车构造,化油器怎么气化以后能开动啊,这是学课理论,然后就是上车,具体来操作,操作白天操作,晚上还要夜行车,他也要训练,也很认真。

另外好的路可以走,很不好的路故意设点障碍,困难驾驶我们都学了。


当时,国际上给与了中国抗战许多援助,但是能将这些物资运往国内的道路主要是通过中印公路,可是当时路有、车有,就是缺乏驾驶员。

中国远征军老兵海震东:“驾驶兵很缺,我们这些学生打仗也可以,但是安排打仗不是主要任务,主要是能运送国际援华物资,那是一条公路,这条路要汽车来运输。

也就是能干这么点小事了,日本人不跟你打仗,我们就是怎么样能把国外援华物资转化为抗战力量就行了。

我们国家最需要的就是这东西。


海老在印度时曾多次执行运输任务,向国内输送吉普车和运送军火弹药。

中国远征军老兵海震东:“一直从外国,从印度开到中国,这个是我们的指挥车,都是领导干部用的车,战地指挥车,第二个,大汽车,大汽车是运军火的,那都是十轮卡,我自己开过三次,从兰姆伽开到加尔各答。

然后(海运)运到中国。

对我来说,大汽车,小汽车,我都往国内运过。


当时,海震东所在的车队并没有遇到过日军的轰炸,反而是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了他们最大的敌人。

中国远征军老兵海震东:“它(公路)起头的地方比较麻烦,你听这个名字就知道,野人山,鬼门关,那个地方是原始森林,从古以来,几千年没有人进去的那种森林。

我们要在一米多高的地方才能建营地,不然下面的虫子都爬到你身上了,那满地爬的都是各种说不清的动物,那个虫子说不清,叫三足蛇,你们听这个名字怪。


1945年7月8日,一列由80辆吉普车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沿中印公路行驶。

海震东就驾驶着其中的一辆,7月20日,他们到达了目的地昆明。

正当他们准备投入到新的战斗中时,日本宣布投降。

1946年,海震东从南京退役,回到西北工学院继续学业。

毕业后,海老辗转来到马钢,成为了一名冶金方面的专家,一直为我国的钢铁冶金事业奋斗了一生。

1958年7月9日,海震东还受到了毛泽东、李先念、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接见。

中国远征军老兵海震东:“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就在马钢了工作了,一直干到‘十二五’,十二个五年计划就是六十年,一句话,我在马钢工作了六十年。

为国家,我连半天的空闲都没有,我把我的生活由读到写到唱,读就是天天读书看报,写出来,最后唱出来。


老人唱中国驻印军暂编汽车一团团歌:“男儿快意着先鞭,投笔从戎志最坚。

出国远征何壮伟,飞越喜马拉雅山之巅。


段生馗摸黑带记者到滇西抗战纪念馆负一楼的仓库,介绍他收藏的十多万件文物。

5月2日,北京时间下午四点多,“正义之胜”缅甸采访组抵达缅甸第一大城市仰光。

一下飞机,记者立即被三十七八度的高温烘烤。

而此时,98岁的中国远征军老兵刘大江,正在缅甸华人杨安贵的陪同下,坐在家里等着接受记者的采访。

声如洪钟,雪发齐整,虽然已近百岁,但刘大江讲述起当年的历史,依然神采飞扬,神情中透着军人的硬朗与刚毅。

1937年,正读中学的刘大江眼见日军飞机炸死中国百姓,便愤然投军抗日。

之后,他转战山西、武汉、贵阳、兰州、重庆。

正赶上中国远征军招募知识青年,刘大江便成了远征军的一员,被送到印度蓝姆伽,参加美式整训。

一年后,中国远征军缅北反攻开始,刘大江作为汽车兵随军作战,在密支那战役中,他在驾车为前线运送给养时,汽车被日军炮弹炸翻,他受伤入院。

“等我伤好后,日本人已经投降了。

我分析,蒋介石下一步肯定要打内战。

我打日本人就算死了,也是为民族战死的;而中国人打中国人,我死了也没有价值。

所以我没有随部队回国,而是选择了留在缅甸生活。

”刘大江说。

一晃刘大江已在缅甸生活了70年。

这期间,他靠教书为生,曾两次回国。

但远征军的精神,却成了他心头最神圣的丰碑。

每逢国内有同胞来缅,他都向他们讲述远征军故事。

采访结束,刘大江还声情并茂地为记者朗诵起墙上挂着的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

对于今年70周年的纪念活动,他认为,纪念中国远征军,最关键要传承中国远征军精神:即为民族而战,为正义而战。

段生馗,一位民间二战收藏家,30年来,他耗资上千万元,收集抗战文物11万件,其中10万件来自远征军缅甸战场。

“每一件文物都从不同的角度,真实而鲜活地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历史。

”段生馗说,他从小生长在腾冲,是玩着散落在民间的抗战文物长大的。

1986年,他参加工作,有了工资,开始正式收集购买抗战文物。

此后30年来,他无数次跨过国境线,来到缅甸、印度境内,寻访远征军老兵,寻找战场旧址。

“尤其是缅甸民间散落着大量远征军抗战文物,再不搜集,它们就会渐渐地损毁、风化、湮灭。


如今,段生馗的11万件文物全部典藏在位于腾冲县的滇西抗战纪念馆内。

记者在馆内看到,陈列室藏品琳琅满目,除中国远征军的武器弹药装备外,还有日军的刺刀、军旗、工兵铲等。

在一楼大厅,记者看到由整整排列成三面墙的钢盔阵,共陈列了1003只入缅作战远征军的钢盔,象征着入缅作战的远征军103000人。

在该馆文物储藏室,还有一件未展出的钢盔,上面有6个弹孔,系缅甸同古战役遗物,其中双耳处弹孔贯穿,可推测为一枪穿头毙命。

段生馗刚收集到它时,手捧钢盔震撼得跪了下来。

入缅搜寻文物,充满着艰苦与惊险。

其间,段生馗曾两次被当地“判刑”,一次以“间谍罪”被判8年,关了18天后花钱赎出;第二次被地方武装以“偷挖文物罪”拘禁,后来有熟人说情才给放出。

“文物是固化的历史,从这些远征军文物上,我们可以读到,正义的胜利,来得如何悲壮与艰难!”段生馗说。

原标题: 98岁远征军老兵:驾车为前线运送给养汽车被炸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