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
①坚持文化平等原则,相互尊重和包 容文化上 的差异和个性;②积极开辟文化交流的途径, 促进文化的相互借鉴、创新和融合;③继承优 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共同弘扬中华文化;④树 立文 化自信,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念。 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 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 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3)考查一种言行是否爱国,必须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
下进行审视,否则,很难得出正确结论。
4.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提示:(1)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 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 (2)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4)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5)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人人成为民 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5、中华民族精神的全部内 涵可归纳为以爱国主义为 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 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的民族精神。 6、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矛 盾的。 7、中华民族精神有精华和 糟粕之分。 8、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会 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
[2014•天津卷] 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 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 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 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 的 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 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 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 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 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 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博大 精深
注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 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剖析: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有其合理性。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史书典 籍的出现,能够使大量的历史经验、资料史实记载流传下来。 (2)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它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吸收、 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 强 对 自 身 文 化 的 认 同 、 对 外 域 文 化 的 理 解 。
得以生生不息、不断创新、发展繁荣的根本。 (3)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多彩,而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既有文化精 华,也有文化糟粕。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精华的综合反映。 (4)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弘扬中 华文化,必须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2.怎样理解爱国主义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老师忠告 该学生答题思路不够开阔,遗漏了很多重要知识点。 规范答题要做到答案编写完整化。在答题时思路要 开阔,思维要流畅、灵活,在确定了答题的方向后,
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确保答案全面、
完整、不漏点,避免失分。高考阅卷是“踩点”给 分,答题要做到完整不漏点,建议同学们首先掌握 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全方位地分析问题。作 答时看清该题所附的分值,如本题的分值是8分,一 般要答两点或四点(可能是1点4分或1点2分)。但 不能贪多求稳,认为回答得越多越好,来个撒网式 战术,掩盖了重点,浪费了时间。
1.文化遗产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儒家是主导的意识,同时辅以道 教和佛教,这3个主要文化系统在泰山都有鲜明印记。 泰山娘娘、泰山圣母、泰山奶奶,传说是东岳大帝之 女,宋真宗时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王母宫,吕 祖洞,斗母宫……无不体现道家色彩。泰山书院是儒 家文化的代表,是北宋大儒孙复等3人的讲学处,号 称"宋处三先生"。 普照寺是佛教文化在泰山的代表性建筑,颇具规模。 泰山的背面还有天下寺院"四绝"之一的灵岩寺。另外,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刻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 刻石,
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 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 息。 3.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 时代性和先进性。 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
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
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5.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
秦 始皇嬴政 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 封泰山、禅梁父山 二世胡亥 二世皇帝元年(公元前209年) 登封泰山 西 汉 武帝刘彻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 封泰山、禅肃然山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 封泰山、祠明堂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 封泰山、祠明堂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封泰山、禅蒿里山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 封泰山、禅石闾山 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 封泰山、祠明堂 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 封泰山、禅石闾山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 封泰山、禅石闾山 东 汉 光 武帝刘秀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 封泰山、禅梁父山 章帝刘烜 元和二年(公元85年) 柴祭泰山、祠明堂 安帝刘祜 延光三年(公元124 年) 柴祭泰山、祠明堂 隋 文帝杨坚 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为坛设祭泰山 唐 高宗李治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 封泰山、禅社首山 玄宗李隆基 开 元十三年(公元725年) 封泰山、禅社首山 宋 真宗赵恒 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 封泰山、禅社首山 清 圣祖玄烨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 祭祀泰山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 祭祀泰山 高宗弘历 乾隆十三年(公元 1748年)至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 年) 先后10次祭祀泰山
提示:(1)抽象的是指笼统的、撇开具体的形式,是不
能具体体验到的;具体的是指把理论结合到特定的人或
事物上。
(2)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既有共同的要求,也
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应与时代特点结合起来。在当代中
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泰山精神
“会凌绝顶”的攀登意志;“重如泰山”的 价值取向;“不让土壤”的博大胸怀;“捧 日擎天”的光明追求;“国泰民安”的美好 寄托。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考点一 主干串讲
灿烂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 的特征 源远流长
见证(或表现)
汉字、史学典籍
原因
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 特有的包 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 容性 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 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 技术方面的内容
秦始皇嬴政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封泰山禅梁父山二世胡亥二世皇帝元年公元前209年登封泰山汉武帝刘彻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封泰山禅肃然山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封泰山祠明堂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封泰山祠明堂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封泰山禅蒿里山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封泰山禅石闾山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封泰山祠明堂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封泰山禅石闾山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封泰山禅石闾山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封泰山禅梁父山章帝刘烜元和二年公元85年柴祭泰山祠明堂安帝刘祜延光三年公元124年柴祭泰山祠明堂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为坛设祭泰山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封泰山禅社首山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封泰山禅社首山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封泰山禅社首山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祭祀泰山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祭祀泰山高宗弘历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至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先后10次祭祀泰山1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系列课件
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泰山户外实景舞台、365天不可复制的天然美 景 二、演出涵盖中国五千年历史,五朝皇帝挤上同一 舞台 以泰山历代封禅故事为创作背景,真实再现 了古代五朝的市井文化和帝王封禅盛况,演出包括 远古祭祀、金戈铁马——秦、儒风雅乐——汉、盛 唐气象——唐、艺术王朝——宋、康乾盛世——清、 青山依旧等7幕场景,在80分钟里带领观众穿越中 华5000年的时空,用独特的方式去探寻泰山的深 刻内涵、中华民族的历史故事。
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 的精神火炬。 (2)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3)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
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易混易错点温馨提示
1、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 志。 2、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是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 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 文化) 3、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 的精髓。 4、不能区分源远流长和博大 精深两个基本特征。
深化整合: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1)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 民族性。 (2)通过文化交流,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
Hale Waihona Puke 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推进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时代性。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中华文化的力量。
深化整合: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 关系 (1)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 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功能。中华民族
挥“主心骨”的作用。
[要点提示]
1.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提示:(1)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 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和现 今所共同创造的能代表其共同特点的文明成果的总和。 (2)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中 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是中华文化
答案
文化创新应继承传 统,推陈出新; 文化创新应面向世界,博采众 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 深;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2014•广东卷]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问题。 材料三 粤港澳地相 近、人相亲、语相通,共同 秉承中华文化。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三 地文化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当前,三地交往更 加深入密切,加强文化合作意义重大。 (3)结 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交流和中华 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在文化合作上应该持有的合 理态度。
知识体系总览
考点梳理整合 灿烂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的特点,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
包容性。
2.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
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集中表
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1.关于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基本 特征
源远 流长 具体体现 ①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②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 流长的重要原因。 ③中华文化在近代经历了衰微的过程,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再 创文化的辉煌,续写中华文化的新篇章。 ①中国的文学艺术和古代科学技术等显示的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 骚,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独特性) ② “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各地区的文化 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 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区域性) ③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 们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民族性)
[2014•山东卷] 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 和情感的桥梁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3年俄罗斯“中国旅游年”活动期间, 我国推出了展示中国形象的大型舞台演出《美丽中 国》。演出以歌舞为主,镶嵌 京剧、武术等中国 元素,辅以多媒体视频。演出从新疆的《葡萄架下》 到云南的《怒江大小调》,从唐朝乐舞《霓裳羽衣 舞》到现代芭蕾《海上梦明月》,……展现了美丽 中国的壮美画卷。特别是《海上梦明月》将西方芭 蕾与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琵琶巧妙混搭,充分显示 了中国文化开放、创新、多元的魅力。 (2)据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与中华 文化的知识,分 析《美丽中国》演出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