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选修六讲义:第5章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单元整合(五)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素材(新人教版选修6)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素材(新人教版选修6)

第五单元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素材秦始皇长城的地理位置秦始皇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延绵万余里。

与春秋战国时赵、燕、秦的北部长城相比,它不仅向东西两侧延伸,而且也向北扩展了不少。

它的东端辽东是指辽河以东的广大地区,据文献记载,秦始皇长城一直延伸至现朝鲜境内平壤某某江北岸。

秦始皇长城大体可分为东、中、西三段。

它的大致走向是:西起临洮〔今某某岷县〕,沿黄河到河套,从高阙〔内蒙狼某某〕起利用赵国长城,沿阴山经河套地区,包括九原、云中、雁门、代郡。

往东接燕国长城。

沿燕山山脉北支,包括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五郡。

再往东延伸到辽东。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长城大部分均是明代长城,随着岁月的流逝,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种种原因,秦始皇长城仅存少量遗迹。

与明代长城相比,秦始皇长城的位置在明长城的北边,其东段较明长城向北推移五、六百里左右。

二者是不会重合的。

蒙恬秦代名将。

秦统一六国后,奉秦始皇之命,率兵三十万人击败匈奴贵族,收复某某地〔今河套南部地区〕,并以河为塞,某某筑四十四县,迁国内罪人去居住。

他还负责修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并修建自九原抵云阳,全长一千八百里的直道,对防止匈奴侵扰作出重要贡献。

胡亥即帝位后,听信赵高谗言,迫使蒙恬服毒自杀。

汉长城汉朝代秦而立,因经常受到北方匈奴侵扰,从汉文帝汉景帝始,就继续修缮长城。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从公元前121年起前后不到十年,便建成了两千多里的河西长城与秦长城相加,汉长城最西至盐泽,全长一万多公里,是修建长城最多最长的封建王朝。

汉代修筑的墙体虽仍多为夯土堆筑或石块垒砌,但比前代高而厚。

汉武帝改进了长城的结构,有的地方不筑长墙,根据险要地形,修筑列城、城障,用烽火相连。

长城沿线附属设施增多,关城、坞堡、障城、亭燧遍布长城沿线,形成完备严密的梯次型军事指挥系统。

武帝以后,昭帝、宣帝还把屯田制度与长城的防御结合起来,成为长城沿线驻军和边民最重要的后勤保障。

汉代长城已不仅仅是阻挡异族进攻之障碍,它被赋予一个新的使命,成为维护丝绸之路安全的守卫者。

2019-2020版历史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人教版选修六课件:第5章 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 单元整合(五)

2019-2020版历史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人教版选修六课件:第5章 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 单元整合(五)
单元整合(五)
一、长城的历史影响、文化内涵 1.历史影响
(1)积极方面:长城抵御了匈奴、蒙古等少数民族的骚扰,保护了 的正常发展;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它闻名 的一份宝贵的遗产。 (2)消极方面:它一定程度上隔绝了中国人民与北部少数民族的往 合;它是统治阶级滥用民力的产物,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中国建筑的主要特点。以故宫为例,予以说 解析 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二“由于中国人特别强势 以来就发展了群体构图的概念”可知古代中国建筑的主要特点;第 合故宫的建筑布局,说明古代中国注重群体构图的建筑特点。 答案 (2)特点:中国注重群体构图。 说明:采取严格对称的三进院落式的布局;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 在中轴线上;宫内建筑按照前朝后寝的格局布置,外朝以三大殿 重重;为了突出太和殿主体地位,在殿前中轴线上先后设置了天 等。(任答两点即可)
2.文化内涵
(1)长城不仅是防御性军事工程,也是一座伟大的艺术宝库,它的 术均十分出色。木结构式样的敌楼、箭楼雕梁画栋甚是美观,体 装饰艺术水平。围绕长城所产生的许多传说、戏曲、诗词歌赋、 术作品进一步丰富了这座宝库。 (2)长城是民族矛盾与融合的产物。它既是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 民族和农耕民族经济文化的重要纽带,长城沿线定期开放和保护 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3)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民族的脊梁,长城悠久的历史和 复杂完备的防御体系、丰富的文化内涵都显示了中华民族勤劳勇 有智慧和创造力的伟大民族个性。
七、西递、宏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1.历史价值
西递、宏村堪称一部“活着的历史”,是浓缩的历史和文化。西递 鼎盛时期的那段历史,凝结了徽州古老而优秀的文化,将新安大 古香、风格独特,因此成为人类建筑史上的一个绝唱。 2.科学与艺术价值 皖南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在宏村穿巷走弄总是与水相伴,宏村 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理念;体现了古人顺应自然、利 和谐统一的思想。整体轮廓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具有很高的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六 第五单元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代表 单元测试-精选文档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六 第五单元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代表 单元测试-精选文档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六第五单元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代表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长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下列关于长城的说法,错误的是A. 秦长城以战国秦、赵、燕长城为基础B. 秦长城西起陇西,东至临洮C. 清康熙“修德安民”,不修长城D. 山海关、喜峰口均是长城重要关隘2.明长城与秦长城相比,相同之处有()①起止点相同②都修建于中国封建社会统一时期③都为了抵御外国的侵略势力④都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A. 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③D. ②④3.马克思说过:“封建国家可以指挥千千万万人的手臂去为集权国家修建与集权政治关系相匹配的社会物质实体。

”下列哪些史实在事实上说明了马克思的这段话的正确性()①秦兵马俑的制作②隋大运河的开凿③汉武帝治理黄河④长城的修筑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4.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是()A. 中国长城B. 秦始皇陵C. 秦始皇陵兵马俑D. 阿房宫5.《义勇军进行曲》在1982年被正式确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在国歌中有这样的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这就肯定了长城A. 作为中华民族肝胆与骨气象征的人文价值B. 是凝聚农牧民族的历史丰碑C. 是开放交流、开拓进取的象征D. 是勤奋智慧的象征6.下图是秦始皇陵二号兵俑坑出土的彩绘跪射俑,对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反映了秦朝高超的塑造水平B. 从中可了解秦朝军队的建设C. 图中人物为秦朝的高级军官D. 它是秦军大型军阵的一种组成兵种7.下图是公元前3世纪前后,古希腊的著名雕像《维纳斯》和中国秦朝的兵马俑。

下列对两者的表述准确的是( )A. 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B. 都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C. 都因为农耕经济的发展而产生D. 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8.万里长城最东边的关口是()A. 嘉峪关B. 山海关C. 玉门关D. 居庸关9.右图为中国古代著名军事要塞,与之相关的正确表述是①防御匈奴军队进扰而建②为防止蒙古骑兵南下而建③张骞出西域时由此出关④吴三桂引清军由此入关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10.秦始皇修筑长城主要防御的北方游牧民族是()A. 女真B. 蒙古C. 契丹D. 匈奴11.“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推荐学习]历史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人教版选修六讲义:第5章 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 第4课时

[推荐学习]历史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人教版选修六讲义:第5章 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 第4课时

第4课时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明清故宫【学考报告】考点一北京明清故宫的布局结构、主要特点和文化内涵(c)1.布局结构(1)故宫外分别环绕着皇城和京城。

(2)遵循传统礼制而建,从午门到玄武门形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采取严格对称的三进院落式布局,主要建筑集中在中轴线上。

(3)前朝后寝(外朝和内廷)。

①外朝:以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组宫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发布重要命令的场所。

②内廷:以后三宫为中心,后面是御花园,两侧分别是东、西六宫,是皇帝及其家眷的生活区。

(4)所有建筑都面向正南方。

2.建筑特点:布局严谨,气势恢宏,装饰豪华,壮丽辉煌。

3.文化内涵(1)遵循封建礼制(上下有别、尊卑有序)和阴阳五行学说(外朝崇尚阳刚,多奇数;内廷崇尚阴柔,多偶数)。

(2)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

(3)体现一国之君“南面而王”的正统观念。

拓展延伸故宫的设计与建筑,营造的是封建王朝的大一统气势与中央专制集权的威仪,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森严的封建等级礼制,体现着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要点明清故宫的布局结构、特点及体现的文化内涵史料一紫禁城以三大殿为核心,以中轴线为骨干,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整齐严谨、端庄宏伟,显示出登峰造极的皇家气派和辉煌奇异的神秘力量。

——《中国全史——明代艺术史》史料二故宫外朝在前,为阳;内廷在后,为阴。

外朝宫殿多用一、三、五等奇数,如三大殿、太和殿前的五座门、午门上的五座门楼、城门上的门钉大多布置九排,且每排九个。

内廷则多用偶数,如东西六宫、乾清、坤宁两宫等。

思考(1)有人把史料一中的这条“中轴线”称为古代中国的“精神轴线”,谈谈你对这条“精神轴线”的理解。

(2)史料二体现了我国古代怎样的哲学思想?(3)故宫的这种布局思想带来了怎样的建筑特色?在故宫的建筑中是如何体现的?提示(1)体现了皇权至上、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的传统儒家思想。

(2)体现了阴阳五行学说,认为每个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阴阳两面,前方、奇数、正数等为“阳”,而后方、偶数、负数等为“阴”。

历史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人教版选修六讲义:第5章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第6课时

历史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人教版选修六讲义:第5章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第6课时

个帅哥帅哥的 ffff第 6 课时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学考报告】查核要求考试内容必考加试平遥古城的历史、建筑布局及文化内涵c 平遥古城中的古民居特点和古建筑研究价值c“日升昌”票号创办的背景及其文化内涵c考点一平遥古城的历史、建筑布局及文化内涵(c)1.历史沿革(1)周代:为了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在此地修建了一座土城。

(2)北魏:平遥作为县治所在地,向来持续到现在。

(3)明朝初年:大规模的扩建,将土墙改为砖墙,形成此刻的规模。

2.建筑布局(1)平遥古城的建筑布局是依照传统礼法安排的,方正庄重,中轴对称。

(2)以贯穿南北的大街为中轴线,左城隍庙,右县衙署;左文庙,右武庙;左道观,右寺院。

3.文化内涵(1)中轴对称的城市建筑反应了当时“神人共治”、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文化内涵。

(2)砖墙瓦顶的四合院,轴线分明,左右对称,反应了长幼有序、尊卑有其余中国传统礼法看法。

归纳点拨平遥古城依照“就地取材,用险制塞”的原则修建,风格古朴,重视防守,工艺和用料均以优良著称。

城池平面呈方形,南侧城墙沿中都河而建,故略显曲折。

重点平遥古城建筑的内涵史料一平遥古城是一座完好依照中国汉民族传统城市规划思想和布局程式修建的县城。

城内建筑功能分明,布局有条不紊。

城内古居民宅全部是清一色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

史料二平遥古城详细的建筑布局中有道观和寺院;同时把庙和县衙署有机地一致在一同。

思虑(1)史料一中平遥古城在规划布局上的特点是什么?(2)史料二表现了平遥古城建筑的什么思想?提示(1)依照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礼法安排,方正庄重、中轴对称。

(2)表现了“神人共治”和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

(2017 ·浙江湖州高二期末 )平遥古城有“龟城”之称,有六道城门,南北门为龟首尾,东西四门象征四足,建筑布局遵照八卦的方向。

这主要表现的是() A.尊卑有序的封建礼法思想B.“神人共治”的思想C.“三教合一”的文化内涵D.中国先人的风水看法分析资料未看出尊卑有序,故 A 项错误;据所学可知左城隍庙、右县衙署,左文庙、右武庙才能表现“神人共治” 的思想,与资料要旨意思不符,故 B 项错误;文庙及左道观、右寺庙表现了“三教合一”的内涵思想,故 C 项错误;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祥瑞、平和、长寿,是有灵气的动物,整个平遥城像一头正欲向南爬行的灵龟,为了不让其爬走,便用一条大绳将灵龟的左后腿拉住,位于一条直线上的下东门和其瓮城门就象征这条被拉直的腿,这些足以看出中国先人着重风水,故 D 项正确。

2020版高中历史 第5章 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 第6课时 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

2020版高中历史 第5章 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 第6课时 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

第6课时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学考报告】考点一平遥古城的历史、建筑布局及文化内涵(c)1.历史沿革(1)周朝: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在此地修筑了一座土城。

(2)北魏:平遥作为县治所在地,一直延续至今。

(3)明朝初年:大规模的扩建,将土墙改为砖墙,形成现在的规模。

2.建筑布局(1)平遥古城的建筑布局是按照传统礼制安排的,方正端庄,中轴对称。

(2)以贯通南北的大街为中轴线,左城隍庙,右县衙署;左文庙,右武庙;左道观,右寺院。

3.文化内涵(1)中轴对称的城市建筑反映了当时“神人共治”、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文化内涵。

(2)砖墙瓦顶的四合院,轴线分明,左右对称,反映了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中国传统礼制观念。

归纳点拨平遥古城依照“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原则修建,风格古朴,重视防御,工艺和用料均以精良著称。

城池平面呈方形,南侧城墙沿中都河而建,故略显蜿蜒。

要点平遥古城建筑的内涵史料一平遥古城是一座完全按照中国汉民族传统城市规划思想和布局程式修建的县城。

城内建筑功能分明,布局井井有条。

城内古居民宅全是清一色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

史料二平遥古城具体的建筑布局中有道观和寺院;同时把庙和县衙署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思考(1)史料一中平遥古城在规划布局上的特点是什么?(2)史料二体现了平遥古城建筑的什么思想?提示(1)按照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礼制安排,方正端庄、中轴对称。

(2)体现了“神人共治”和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

(2017·浙江湖州高二期末)平遥古城有“龟城”之称,有六道城门,南北门为龟首尾,东西四门象征四足,建筑布局遵从八卦的方位。

这主要体现的是( )A.尊卑有序的封建礼制思想B.“神人共治”的思想C.“三教合一”的文化内涵D.中国古人的风水观念解析材料未看出尊卑有序,故A项错误;据所学可知左城隍庙、右县衙署,左文庙、右武庙才能体现“神人共治”的思想,与材料主旨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文庙及左道观、右寺庙体现了“三教合一”的内涵思想,故C 项错误;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吉祥、安宁、长寿,是有灵气的动物,整个平遥城像一头正欲向南爬行的灵龟,为了不让其爬走,便用一条大绳将灵龟的左后腿拉住,位于一条直线上的下东门和其瓮城门就象征这条被拉直的腿,这些足以看出中国古人注重风水,故D项正确。

精品历史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人教版选修六讲义:第5章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单元检测卷(五)

精品历史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人教版选修六讲义:第5章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单元检测卷(五)

单元检测卷(五)一、选择题1.中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向西延伸到今天的()A.甘肃B.新疆C.宁夏D.青海解析汉长城超过一万多千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向西延伸到盐泽,即今天的新疆罗布泊。

答案 B2.长城在我国历史上产生的积极作用有()①作为防御性工程,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侵扰②随着长城的修筑,发展了长城沿线经济生产和文化③长城是联结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纽带,促进了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④体现了民族歧视政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长城的积极作用,④明显与史实不符,所以排除④。

答案 A3.(2017·浙江湖州模拟)金字塔和秦始皇陵分别代表了古代埃及和古代中国的墓葬文化。

两者的共通之处有()①权力与地位的象征②“视死如生,灵魂不灭”的观念③仿照都城的建制布局④陵墓多是坐北朝南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都是帝王的陵墓,规模宏大,故都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都体现了“视死如生,灵魂不灭”的观念。

故A正确。

金字塔没有仿照都城的建制布局,排除③;秦始皇陵是坐西朝东,排除④。

B、C、D项错误。

故选A。

答案 A4.(2017·浙江嘉兴选考测试)中国古代宫殿、皇家建筑和陵墓多是坐北朝南,但也有例外。

下列各项中属于“例外”的是()A.秦兵马俑军阵B.拉萨布达拉宫C.故宫太和殿D.颐和园佛香阁解析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故A项正确;布达拉宫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故B项错误;故宫取义面南而治,坐北向南,故C 项错误;佛香阁建筑在万寿山前山,坐北朝南,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故D项错误。

答案 A5.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是明朝永乐五年开始修建的北京紫禁城,其建筑结构是()A.木结构B.砖石结构C.土木结构D.砖木结构解析中国古人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因此古代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

历史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人教版选修六讲义:第5章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第5课时

历史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人教版选修六讲义:第5章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第5课时

个帅哥帅哥的 ffff第 5 课时瑰丽的夏宫——颐和园【学考报告】查核要求考试内容必考加试颐和园的修筑历史、布局构造和主要特点c颐和园的园林建筑技艺和古典园林建筑风格c考点一颐和园的修筑历史、布局构造和主要特点(c)1.修筑历史(1)原是清代皇帝避暑消夏的行宫,初建于清代乾隆年间。

(2)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焚毁。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慈禧为给自己祝寿,挪用海军军费重建,更名颐和园。

(4)1900 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再遭洗劫。

慈禧再次修复。

(5)新中国迎来重生。

2.布局构造(1)政治活动区①以仁寿殿为中心,坐西朝东,慈禧太后在此会见大臣、办理政务。

②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还包含仁寿殿南北双侧的配殿和仁寿门处的南北房群。

(2)生活居住区①玉澜堂在仁寿殿西侧,为光绪皇帝的寝宫。

②堂北宜芸馆,光绪皇后居住的地方。

③乐寿堂 (中心 ):是园内最好的居住和休闲场所。

④德和园是光绪和慈禧看戏的场所,设计奇妙,构造宏伟。

(3)旅行区①万寿山前山:以华美宏伟为特点,整个景区由两条垂直的轴线统率。

a.东西轴线是千步廊,是世界上最长的彩绘长廊。

b.佛香阁是全园的中心,模拟杭州六和塔建筑。

智慧海位居全园最高处,有“无梁殿”之称,二者主假如佛教场所。

②昆明湖:典型的杭州西湖风格。

a.西堤上架有六桥,最有特点的是玉带桥。

b.东堤一座十七孔桥连结东堤和南湖岛。

c.在昆明湖的西北部,有一白色石舫,是园中独一有西洋风格的建筑。

③后山后湖景区a.四大部洲:象征佛教世界的四大部洲,是典型的藏式寺庙建筑风格。

b.苏州街:是一条买卖街。

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格。

c.谐趣园:表现江南园林的风格。

3.主要特点(1)建筑风格:博采众长、规模弘大、技术精深。

(2)建筑思想:表现皇权至高无上。

(3)建筑功能:分为政治活动区、居住区和旅行区,功能齐备。

拓展延长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四周的山川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华美气概,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表现了“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造园准则。

历史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人教版选修六讲义:第5章 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 第4课时

历史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人教版选修六讲义:第5章 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 第4课时

第4课时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明清故宫【学考报告】考点一北京明清故宫的布局结构、主要特点和文化内涵(c)1.布局结构(1)故宫外分别环绕着皇城和京城。

(2)遵循传统礼制而建,从午门到玄武门形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采取严格对称的三进院落式布局,主要建筑集中在中轴线上。

(3)前朝后寝(外朝和内廷)。

①外朝:以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组宫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发布重要命令的场所。

②内廷:以后三宫为中心,后面是御花园,两侧分别是东、西六宫,是皇帝及其家眷的生活区。

(4)所有建筑都面向正南方。

2.建筑特点:布局严谨,气势恢宏,装饰豪华,壮丽辉煌。

3.文化内涵(1)遵循封建礼制(上下有别、尊卑有序)和阴阳五行学说(外朝崇尚阳刚,多奇数;内廷崇尚阴柔,多偶数)。

(2)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

(3)体现一国之君“南面而王”的正统观念。

拓展延伸故宫的设计与建筑,营造的是封建王朝的大一统气势与中央专制集权的威仪,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森严的封建等级礼制,体现着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要点明清故宫的布局结构、特点及体现的文化内涵史料一紫禁城以三大殿为核心,以中轴线为骨干,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整齐严谨、端庄宏伟,显示出登峰造极的皇家气派和辉煌奇异的神秘力量。

——《中国全史——明代艺术史》史料二故宫外朝在前,为阳;内廷在后,为阴。

外朝宫殿多用一、三、五等奇数,如三大殿、太和殿前的五座门、午门上的五座门楼、城门上的门钉大多布置九排,且每排九个。

内廷则多用偶数,如东西六宫、乾清、坤宁两宫等。

思考(1)有人把史料一中的这条“中轴线”称为古代中国的“精神轴线”,谈谈你对这条“精神轴线”的理解。

(2)史料二体现了我国古代怎样的哲学思想?(3)故宫的这种布局思想带来了怎样的建筑特色?在故宫的建筑中是如何体现的?提示(1)体现了皇权至上、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的传统儒家思想。

(2)体现了阴阳五行学说,认为每个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阴阳两面,前方、奇数、正数等为“阳”,而后方、偶数、负数等为“阴”。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六第五单元《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六第五单元《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五单元《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修建长城的目的是( )①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②为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③为抵御邻国的进攻④为显示诸侯国的实力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2.明十三陵采用的布局是()A.上下宫制 B.前朝后寝 C.左右宫制 D.前寝后朝3.明长陵的所在地是()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杭州4.道光三年,雷履泰创办的“日升昌记”票号,其作用相当于现在的( )A.保险公司 B.银行 C.通信公司 D.旅游公司5.长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下列关于长城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秦长城以战国秦、赵、燕长城为基础B.秦长城西到陇西,东至临洮C.清康熙“修德安民”,不修长城D.山海关、喜峰口均是长城重要关隘6.《吴越春秋》记载:“臣闻射之道,左足纵,右足横;左手扶技,右手若抱儿。

右手发,左手不知,此正射持弩之道也。

”在兵马俑坑中与所描述相符的俑,如图所示是( )A.跽坐俑 B.立射俑 C.跪射俑 D.将军俑7.徽派古建筑中多用于室内门窗、隔窗和天井的装饰的是( )A.砖雕 B.石雕 C.木雕 D.泥雕8.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是明朝永乐五年开始修建的北京紫禁城,其建筑结构是( )A.木结构 B.砖石结构 C.土木结构 D.砖木结构9.明十三陵中的第一个入葬者是()A.朱元璋 B.朱棣 C.徐皇后 D.马皇后10.下图所示是供奉于大昭寺的一尊佛像,下列对佛像的解读不确切的是( )A.是尺尊公主入藏时带来的B.是释迦牟尼像C.说明佛教是西藏地区人们的信仰D.见证了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11.下图所示为敦煌境内一段保存完整的汉代塞墙,该塞墙的建筑材料应该是( )A.砖石 B.天然石 C.土石兼用 D.流沙、碎石、芦苇、红柳12.下列对故宫午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是故宫朝东的正门,开有三门,左右两侧又各开一个掖门B.清朝规定,午门的正中一门为皇帝专用C.左右掖门,只有在举行大典时才开放,文官在左、武官在右,分别通行D.午门正中的一座门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意在显示“九五至尊”的威严13.唐宋时期皇陵的设计理念是()A.突出皇权 B.注重灵魂 C.节约财富 D.崇尚科学14.下图为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巨大的一座石牌坊,它建于()年间A.明太祖 B.明成祖 C.明嘉靖 D.明神宗15.颐和园的生活居住区包括()①玉澜堂②宜芸馆③德和园④仁寿殿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16.下图是平遥双林寺彩塑,对其叙述错误的是( )A.寺中有彩塑三千多尊B.双林寺始建于北魏C.双林寺重建于北齐D.我国现存最早木构建筑17.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

历史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人教版选修六讲义:第5章 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 第2课时

历史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人教版选修六讲义:第5章 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 第2课时
提示秦朝灭亡距今已有2200多年,由于时代久远,加之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秦朝的历史资料非常稀缺。通过对兵马俑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直接获得秦代政治、经济、军事制度、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情况。
二、学习延伸(略)
课时演练
一、选择题
1.(2017·浙江衢州质检)对于要不要发掘秦始皇陵,社会各界争论已几十年。主张发掘者认为,不仅可以“证实文献”,还可以“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反对者认为,“技术上的瓶颈常常会使文物的开掘成为破坏”。1997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完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强调,“对大型帝王陵寝暂不进行主动发掘”。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①艺术②手工业③军事④阶级关系
A.①②B.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兵马俑本身是艺术品,它的存在也反映了秦朝的手工业水平,从兵马俑的陈列中也能反映出秦朝当时的军事水平和阶级关系。
答案D
考点二 秦陵兵马俑的布局、阵容及其所反映的历史状况
1.布局
(1)秦兵马俑坑共有四个,为坑道式的地下土木建筑结构。
A.1号坑是兵马俑坑中的精华
B.3号坑是秦军军阵的指挥部
C.整体模仿都城的建筑布局
D.兵马俑坑位于秦陵的核心
解析2号坑是兵马俑坑的精华,故A项错误;3号坑面积最小,呈“凹”字形结构,是军队的指挥部,故B项正确;兵马俑坑为坑道式的地下土木建筑结构,故C项错误;兵马俑坑位于秦陵墓的东侧,故D项错误。
答案B
——袁仲一《秦兵马俑坑》
思考
图文史料体现了当时秦朝怎样的军团现状?
提示一、二、三、四号坑可能分别是右、左、中军和指挥部的象征。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军阵编列体系。秦兵马俑军阵,生动展现了秦军威武雄壮的豪迈气势。
1.(2017·浙江“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联考)下列对秦始皇陵园兵马俑坑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历史人教版选修六讲义:第5章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第7课时含答案

历史人教版选修六讲义:第5章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第7课时含答案

历史人教版选修六讲义:第5章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第7课时含答案【学考报告】考点一西递、宏村古村落的历史和特点(c)1.西递古村落的历史和特点(1)历史:是血缘关系为纽带发展起来的胡氏家族村落。

①唐末五代时,西递村的始祖胡昌翼还居住在婺源的考水。

②北宋时,胡氏五世祖胡士良举家迁到西递,耕读并举,逐渐繁衍壮大。

③到了明代,开始有西递人外出经商,逐渐成为徽商劲旅。

④17世纪中期的二十四世祖胡贯三成为江南六大富商之一。

胡氏家族外出经商致富的人开始回村,大兴土木,建造豪华的宅院、园林、书院、祠堂和牌坊。

⑤19世纪初,全村共有600余座宅院、13座牌坊、90余口水井、99条街巷和祠堂等,呈现“三千烟灶九千丁”的繁盛景象。

⑥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座,祠堂3座,牌坊1座,并保留正街、横路街、后溪街和40多条巷弄以及特有的青石板路。

(2)特点①从空中鸟瞰,呈船形状,整体轮廓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②从布局看,以敬爱堂为中心,以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向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

③从基本风貌看,至今仍保留了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所以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

2.宏村古村落的历史和特点(1)历史①南宋时,汪氏祖先到宏村定居。

②明代,外出经商致富的族人开始兴建。

③清代,继续营建后留下了今天的宏村。

(2)特点①村落仿牛形而建,层楼叠院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动静相宜,空灵蕴藉,形成一个“枕山、环水、画屏”的环境,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②整座住宅,以天井为中心,形成二进、三进和四合等多种形式的建筑布局,街巷系统形似方格网。

③古民居讲究布局和富丽堂皇的装饰等,民居大门均建有八字形门楼。

思维拓展西递和宏村在整体上保存着明清社会村落的面貌,体现了人、建筑物、自然环境三者关系的和谐。

要点西递、宏村古村落史料一西递、宏村史料二游览西递、宏村,住在宏村村内的松鹤堂。

住在古民居内,虽方便更深入地了解徽州文化,但总有一种说不出的遗憾郁结在心头。

最新人教版选修六高中历史5.1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配套习题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选修六高中历史5.1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配套习题及答案

第五单元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第一课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1.长城是一综合性军事防御工程,它是由和、烽燧、和等共同组成。

2.秦长城起止为:西到东至;明长城起止为:东起西至。

3.以下不是长城建筑风格的是()A、朴实浑厚B、气势磅礴、精巧秀气 D、粗犷豪放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肯定了何建筑的重要地位()A、城墙B、烽火台、关城 D、城障5.从下图中得知这是哪一时期修筑的长城()A、春秋战国B、秦、汉 D、明6.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修建长城的目的是()①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②为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③为抵御邻国的进攻④为显示诸候国的实力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①② D、①③7.右图指的是长城的哪一组成部分()A、敌台B、城障、烽燧 D、关城8.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长城是汉族政权抵御北方少民族的防御工事②长城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③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脊梁④长城促进了中西经济文交流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②③ D、①③④9.把相对应的内容用线连接:城墙报警系统关城纵深防线烽燧前沿阵地城障联系沟通军用道路防守重地10.阅读下列图片:图片 1 图片 2 图片 3 图片4请回答:(1)图片一的建筑材料为流沙、碎石、芦苇、红柳,判断此段长城最有可能修建在什么地方?请说出由。

(2)根据图片一,你认为这段长城是怎么建成的?(3)根据图片一、二、三、四,说出长城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有什么不同?在建筑上遵循什么原则?并谈谈你的的体会。

11.长城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古代伟大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赠给联合国的礼品之一便是一幅以长城为图案的挂毯。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强化训练强化训练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

据《汉书》记载:“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

”“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材料二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沙漠之舟梨耕龟兹妇女采桑驿使材料三据《明史》记载,明中后期增修加强化训练长城,“筑敌台三千,起居庸(关)至山海关,控守要害……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

历史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人教版选修六讲义:第5章 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 第1课时

历史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人教版选修六讲义:第5章 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 第1课时

第1课时 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学考报告】考点一 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b)1.秦朝长城(1)背景⎩⎨⎧①战国末年,北方匈奴崛起,进入河套地区。

②秦统一后,北击匈奴,夺河套。

(2)功能:为防止匈奴再度南下。

(3)概况:公元前214年把秦、赵、燕的北部长城连接起来,并向两侧延伸,西到临洮,东至辽东郡,全长5 000多公里。

(4)作用: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扰,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2.汉代长城(1)背景⎩⎨⎧①秦汉之际,匈奴强大,重新占领河套。

②汉初和亲仍不能阻止匈奴南下。

③经过七十多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空前强盛。

(2)概况:汉武帝攻打匈奴的同时多次大修长城,西至盐泽,超过一万公里。

(3)地位:新修的汉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3.明代长城(1)位置:东起辽宁鸭绿江畔,西至甘肃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公里。

(2)特点:除河西一段为新筑外,大部分在原长城基础上修缮、改扩建而成。

要点长城的修建史料图一图二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图一和图二分别是哪一时期的长城?提示图一:秦朝图二:明朝1.(2017·浙江温州模拟)秦统一后,派大将蒙恬率军30万人在北方修筑长城,同时把统一前各国修建的各段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秦长城,这些连接的各国长城包括()①燕长城②赵长城③楚长城④秦长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秦统一后的长城是防止匈奴人进攻的,而楚国在南方,它的长城是防御中原其它诸侯国的,所以秦朝不可能把它也连接在长城之内。

故选C。

答案 C2.中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出现在()A.秦朝B.秦国C.汉D.明答案 C考点二长城的建筑风格、结构和规模(b)1.独特的建筑风格(1)取材风格①战国时期:秦、赵、燕的北部长城有土筑、石砌、土石兼用。

②秦朝:东段山岭上利用天然石块、河谷地段挖掘沟堑;中段以石块垒砌为主;西段凭黄河天险,以构筑障塞城堡为主。

③西汉:河西地方用流沙、碎石、红柳或芦苇垒筑。

【配套K12】历史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人教版选修六讲义:第5章 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 第7课时

【配套K12】历史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人教版选修六讲义:第5章 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 第7课时

第7课时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学考报告】考点一西递、宏村古村落的历史和特点(c)1.西递古村落的历史和特点(1)历史:是血缘关系为纽带发展起来的胡氏家族村落。

①唐末五代时,西递村的始祖胡昌翼还居住在婺源的考水。

②北宋时,胡氏五世祖胡士良举家迁到西递,耕读并举,逐渐繁衍壮大。

③到了明代,开始有西递人外出经商,逐渐成为徽商劲旅。

④17世纪中期的二十四世祖胡贯三成为江南六大富商之一。

胡氏家族外出经商致富的人开始回村,大兴土木,建造豪华的宅院、园林、书院、祠堂和牌坊。

⑤19世纪初,全村共有600余座宅院、13座牌坊、90余口水井、99条街巷和祠堂等,呈现“三千烟灶九千丁”的繁盛景象。

⑥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座,祠堂3座,牌坊1座,并保留正街、横路街、后溪街和40多条巷弄以及特有的青石板路。

(2)特点①从空中鸟瞰,呈船形状,整体轮廓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②从布局看,以敬爱堂为中心,以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向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

③从基本风貌看,至今仍保留了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所以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

2.宏村古村落的历史和特点(1)历史①南宋时,汪氏祖先到宏村定居。

②明代,外出经商致富的族人开始兴建。

③清代,继续营建后留下了今天的宏村。

(2)特点①村落仿牛形而建,层楼叠院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动静相宜,空灵蕴藉,形成一个“枕山、环水、画屏”的环境,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②整座住宅,以天井为中心,形成二进、三进和四合等多种形式的建筑布局,街巷系统形似方格网。

③古民居讲究布局和富丽堂皇的装饰等,民居大门均建有八字形门楼。

思维拓展西递和宏村在整体上保存着明清社会村落的面貌,体现了人、建筑物、自然环境三者关系的和谐。

要点西递、宏村古村落史料一西递、宏村史料二游览西递、宏村,住在宏村村内的松鹤堂。

住在古民居内,虽方便更深入地了解徽州文化,但总有一种说不出的遗憾郁结在心头。

松鹤堂的主人把古民居改造成现代化的小旅馆,完全破坏了古民居的内部结构。

历史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人教版选修六讲义:第5章 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 第1课时

历史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人教版选修六讲义:第5章 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 第1课时

第1课时 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学考报告】考点一 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b)1.秦朝长城(1)背景⎩⎨⎧①战国末年,北方匈奴崛起,进入河套地区。

②秦统一后,北击匈奴,夺河套。

(2)功能:为防止匈奴再度南下。

(3)概况:公元前214年把秦、赵、燕的北部长城连接起来,并向两侧延伸,西到临洮,东至辽东郡,全长5 000多公里。

(4)作用: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扰,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2.汉代长城(1)背景⎩⎨⎧①秦汉之际,匈奴强大,重新占领河套。

②汉初和亲仍不能阻止匈奴南下。

③经过七十多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空前强盛。

(2)概况:汉武帝攻打匈奴的同时多次大修长城,西至盐泽,超过一万公里。

(3)地位:新修的汉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3.明代长城(1)位置:东起辽宁鸭绿江畔,西至甘肃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公里。

(2)特点:除河西一段为新筑外,大部分在原长城基础上修缮、改扩建而成。

要点长城的修建史料图一图二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图一和图二分别是哪一时期的长城?提示图一:秦朝图二:明朝1.(2017·浙江温州模拟)秦统一后,派大将蒙恬率军30万人在北方修筑长城,同时把统一前各国修建的各段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秦长城,这些连接的各国长城包括()①燕长城②赵长城③楚长城④秦长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秦统一后的长城是防止匈奴人进攻的,而楚国在南方,它的长城是防御中原其它诸侯国的,所以秦朝不可能把它也连接在长城之内。

故选C。

答案 C2.中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出现在()A.秦朝B.秦国C.汉D.明答案 C考点二长城的建筑风格、结构和规模(b)1.独特的建筑风格(1)取材风格①战国时期:秦、赵、燕的北部长城有土筑、石砌、土石兼用。

②秦朝:东段山岭上利用天然石块、河谷地段挖掘沟堑;中段以石块垒砌为主;西段凭黄河天险,以构筑障塞城堡为主。

③西汉:河西地方用流沙、碎石、红柳或芦苇垒筑。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六 第五单元 中国著名历史遗迹 单元测试 无答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六 第五单元 中国著名历史遗迹 单元测试 无答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六第五单元中国著名历史遗迹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水经注·汝水》记载:“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争强中国,多筑列城於北方,以逼华夏,故号此城为方城”,这说明楚长城()A.修建目的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袭扰B.为秦代长城修建奠定基础C.是诸侯相互兼并战争和争霸的结果D.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2.秦始皇陵墓的修建曾经一度停下来,其原因是A. 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打到了戏水河附近B. 修秦始皇陵墓直接导致了农民起义C. 秦二世财政困难,无力再修D. 秦二世属于篡权,不愿为父亲再修陵墓3.在发现的四个兵马俑坑中空无一物的是()A. 一号坑B. 二号坑C. 三号坑D. 四号坑4.下列有关长城的防御工程,表述正确的是A. 以烽燧内报警系统,城墙为前沿阵地,敌台为前沿战斗据点,关城为区域防线的支撑点,后方城障为纵深防线B. 以烽燧内报警系统,敌台为前沿阵地,城墙为前沿战斗据点,关城为区域防线的支撑点,后方城障为纵深防线C. 以烽燧内报警系统,城墙为前沿阵地,关城为前沿战斗据点,敌台为区域防线的支撑点,后方城障为纵深防线D. 以烽燧内报警系统,城墙为前沿阵地,敌台为前沿战斗据点,城障为区域防线的支撑点,关城为纵深防线5.列阵符合《孙膑兵法》中:“在骑与战者,分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反则广其弩。

”的兵马俑坑是()A. 一号坑B. 二号坑C. 三号坑D. 四号坑6.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一个大型地下军阵,其中不包括()A. 炮兵B. 步兵C. 车兵D. 骑兵7.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用小篆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

其中“海内皆臣”这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A. 经济繁荣B. 国家统一C. 文化统一D. 百姓安居8.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气势磅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艺术宝库,它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哪些方面的帮助①艺术②手工业③军事④阶级关系A. ①②B. 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9.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位于()A. 云贵高原B. 内蒙古高原C. 黄土高原D. 青藏高原10.下列关于明长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全长六千多公里B. 是在古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的C. 东起山海关D. 西至嘉峪关11.下面是关于秦筑长城的诗句,你认为哪个观点比较全面客观A. “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人教版选修六讲义:第5章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单元整合(五)含
答案
一、长城的历史影响、文化内涵
1.历史影响
(1)积极方面:长城抵御了匈奴、蒙古等少数民族的骚扰,保护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它闻名世界,是人类文明的一份宝贵的遗产。

(2)消极方面:它一定程度上隔绝了中国人民与北部少数民族的往来,不利于民族融合;它是统治阶级滥用民力的产物,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2.文化内涵
(1)长城不仅是防御性军事工程,也是一座伟大的艺术宝库,它的建筑艺术、装饰艺术均十分出色。

木结构式样的敌楼、箭楼雕梁画栋甚是美观,体现了高超的建筑与装饰艺术水平。

围绕长城所产生的许多传说、戏曲、诗词歌赋、绘画雕塑等文学艺术作品进一步丰富了这座宝库。

(2)长城是民族矛盾与融合的产物。

它既是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也是联结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经济文化的重要纽带,长城沿线定期开放和保护关市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3)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民族的脊梁,长城悠久的历史和所穿越的广阔空间、复杂完备的防御体系、丰富的文化内涵都显示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热爱和平、
富有智慧和创造力的伟大民族个性。

二、以北京故宫为典型代表的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点
1.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往往以中心建筑为主形成一个建筑群,不似西方古代建筑大多表现为单体建筑的形式。

北京故宫建筑即形成了以前三殿和后三殿为中心的建筑群,显示了帝王君临天下的无上权威。

2.中国古建筑往往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两边建筑和它有着较为严格的对称性。

北京故宫整体设计上,沿着南北方向坐落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表现了森严的等级观念。

3.中国古建筑在建筑形态上最显著的特征是大屋顶形态。

北京故宫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大屋顶形态的最典型代表。

4.中国古代建筑充分体现着强烈的以人为主、以“和谐”为原则的传统建筑美学思想。

三、颐和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深厚积淀,渗透了民族文化的内涵
1.颐和园是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形成的皇家园林,因此,颐和园成为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博采各地造园手法、荟萃南北园林建筑艺术精华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2.颐和园造景百余处,寓意丰富,宫廷区建筑严整,等级分明,其疏密有致的建筑群与真山真水自然景观在整体布局上完美配合。

一方面突出表现专制皇权的氛围,充分体现封建宗法制思想,另一方面把自然美和艺术美巧妙地融为一体,使颐和园既具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

把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文化特色和美学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渗透着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它是具有极高文化价值的世界遗产。

四、平遥古民居的风貌特色及建筑布局上的指导思想
1.古民居的风貌特色
(1)四合院形式,中间多以矮墙、垂花门分隔,平面呈“日”字形二进院、“目”字形三进院。

这些深宅,外观封闭、内部俊秀,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和正统的礼制观念。

(2)砖砌为“拱”的窑洞建筑形式同木构砖瓦式房屋的有机组合是平遥古民居独有的特色,通常砖砌窑洞外面还要加筑一道木廊瓦檐,饰以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及彩绘等。

(3)垂花门楼是平遥古民居中的又一大特色。

精巧的设计和颇具文采的匾额,显示了院主人宣传忠朴家风、表达心愿、激人上进的思想境界。

(4)建在屋顶上的风水墙、风水楼、风水影壁,这是平遥民居的又一特色。

目的是消灾祈富,不少的宅院另外还建有门神龛、土地龛和门前的影壁以及上马石、拴马柱、石狮等。

2.指导思想
(1)严格遵循“左祖右社”、“左文右武”、“文武对应”、“上下有序”的社会礼制形式,这种礼制形式很好地体现了儒家思想。

(2)形成左城隍庙,右县衙署;左文庙,右武庙;左道观,右寺院的相互对称的建筑布局。

具体的建筑布局中有道观和寺院,同时把庙和县衙署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体现了“神人共治”和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

五、山西票号出现的历史条件
1.中国的传统社会经济发展到明代中叶以后,由于社会生产力有较大的提高,加之国外白银流入的刺激,国内的商品货币经济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较以前更为活跃。

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货币金融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突破兑换范围的信贷业务出现。

另一方面,埠际贸易的开展,使商品流通幅度扩大,出现了不同地区债务结算和现金平衡等新问题,这就需要兑换的专业化。

很明显,票号的出现
适应了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2.为解决现金交易携带不便的问题,适应商业贸易范围扩大和交换的需要,经营兑钱业务及典当业和印局的发展,构成了票号产生的社会客观基础。

3.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白银的流动越来越频繁。

传统的镖局运输不仅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费用也很高,最主要的是没有安全保障。

即使能够安全到达目的地,也需要商家付出相当大的精力,商人急需一种既安全又快捷的运现方式。

基于这种社会需要,山西票号应运而生。

六、比较皖南的典型村落——西递、宏村
1.相同点
(1)都是我国古代皖南农村民居建筑的代表。

(2)都是以血缘关系发展起来的宗族村落。

(3)都深刻体现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

(4)布局上都是围绕着某一个建筑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

(5)装饰上都是以徽州传统的“三雕”为主。

(6)建筑的主要经费来源于在外经营致富的徽商积累的财富等。

2.不同点
(1)在整个村落布局的外形特征上西递是船形特征、宏村是牛形特征。

(2)村落水系中西递是以自然水系为主,宏村则是以人工水系为主等。

七、西递、宏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1.历史价值
西递、宏村堪称一部“活着的历史”,是浓缩的历史和文化。

西递和宏村浓缩了徽商鼎盛时期的那段历史,凝结了徽州古老而优秀的文化,将新安大好山水装点得古色古香、风格独特,因此成为人类建筑史上的一个绝唱。

2.科学与艺术价值
皖南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在宏村穿巷走弄总是与水相伴,宏村的牛形人工水系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理念;体现了古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

整体轮廓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具有很高的审美情趣。

3.文化价值
“徽商”号称“儒商”,秉承先读书后经商、边经商边读书的耕读传家祖训,这也使得徽商比一般的商人具有更高的认知水平和经营策略。

他们对读书、做官念念不忘,对儒家文化倍加追求,因此说徽州人“贾而好儒,贾儒结合”毫不为过。

徽州民居建筑向后人展示着曾经富甲天下的徽商有着多么丰富的内心世界,彰显了当年积极倡导学习文化、亦儒亦商的风气。

4.观光旅游价值
当年陶行知先生曾高度评价徽州建筑,说全世界只有一个地方可以与它相比,那就是瑞士。

各地务必坚持充分保护,适度利用,严格遵循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原则。

题型5 特点类试题
【解题技巧】
回答历史特点类问题时,首先应明确问题涉及的主体是什么,然后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及问题赋分的多少,决定是从某一方面还是从某几个方面思考并总结特点。

一般来说,根据要素概括特点,可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程度、性质、影响等方面进行回答。

【典例】
(2017·9月浙江丽水高二质检)(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由于中国人特别强势的群体观念,很早以来就发展了群体构图的概念:建筑群以院落的形式横向伸展,占据很大一片面积。

这就产生了外部空间的课题,即
通过多样化的院落方式,把各个构图因素有机组织起来,包括各单体之间的烘托对比、院庭的流通变化、空间与实体的虚实材料相映、室内外空间的交融过渡,以形成总体上量的壮丽和形的丰富,渲染出强烈的气氛,给人以深刻感受。

——萧默《建筑的意境》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中国建筑的主要特点。

以故宫为例,予以说明。

解析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二“由于中国人特别强势的群体观念,很早以来就发展了群体构图的概念”可知古代中国建筑的主要特点;第二小问“说明”,结合故宫的建筑布局,说明古代中国注重群体构图的建筑特点。

答案(2)特点:中国注重群体构图。

说明:采取严格对称的三进院落式的布局;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主体建筑集中在中轴线上;宫内建筑按照前朝后寝的格局布置,外朝以三大殿为中心,内廷院落重重;为了突出太和殿主体地位,在殿前中轴线上先后设置了天安门、端门、午门等。

(任答两点即可)
【变式训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正中摆着皇帝的九龙金漆宝座,两侧有六根沥粉贴金云龙
图案巨柱,六个龙头都向内望着中央的宝座。

宝座正上方的藻井内金
龙盘卧,龙头下探,口衔宝珠(见右图)。

这宝珠是一颗大铜珠,名为
“轩辕镜”,以示皇帝为轩辕黄帝的正统继承者。

——摘编自《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材料一介绍的是故宫哪座建筑?概述该建筑的特点与功能。

答案太和殿。

故宫规模最大、气势最雄伟、装饰最华丽的主殿;举行元旦、冬至、
皇帝生日及登基即位、命将出征等重大活动典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