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相关小常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行车相关小常识
(一)新手入门篇——挑选合适尺寸的山地车
一切的起点,首先就是得有一辆合适自身的自行车。

这里,“合适”非常重要!因为这里的自行车是作为运动器材,与人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不得马虎。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合适的运动是健康,不合适的运动是找死,就是这个道理。

把自行车作为通勤工具的人可能没这意识,确实,想想自己小时候,照样能骑父亲的28大扛,但这里的自行车不是代步工具,所以是不同的。

另外,我们大部分是业余运动,不是专业运动,所以,我们可以参考专业运动员的一些做法,但不可完全照搬,否则可能会对自己造成伤害。

在一般人眼里,运动员的身体够好了吧,但是你是否又知道,运动员中有心脏病的人多了去了,这年头运动员因病早早去世的新闻还少吗?
买车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购买品牌整车,一种是自己组装,就是俗称的DIY。

现在能买到的品牌,国内的如喜德盛,美丽达,而国际的品牌就更多了。

自己组装,则有更大的灵活性,当然对自身的要求也更高。

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没有绝对好坏之说,请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无论选择哪种方式,一定要保证合适,这是不能妥协的。

选择DIY自然能挑选合适的零件,对于品牌整车,必要的细节调整也是需要的,除非原型车刚好和自己匹配。

车架
第一步就是车架了,车架如同人的骨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很多,还有各式各样的计算公式。

这里提到的是我个人的理解和体会。

一般厂商都会提供车架的几何尺寸图,例如:
有关山地车架尺寸,有人看重水平上管长度(TT值),如上图的D。

也有人着眼立管的CC值或CT值(上图A)。

没错,这些数据都很重要,但不是第一位要考虑的因素。

挑选山地车架的第一要素是叫Standover%20Height的概念。

它是个什么概念呢?它指的是你跨骑在车上时,从地面到车架上管(胯部正下方那一点)顶部的距离。

对应的一个概念是Standover%20Height%20Clearance,指的就是你的胯部到上管顶部的空隙距离,也叫安全距离。

保持跨下有一定的安全距离是很重要的,理解也容易,因为山地车不是在平坦的路面骑行的,摔车是很正常的事。

当要失去控制的时候,大家都会迅速的伸脚支撑路面试图不要摔倒,如果没有一定的安全距离,这时车架的上管就可能会伤到跨部,后果可想而知。

有一个简单的看车架的Standover%20Height是否太大的方法。

穿上你骑行时用的鞋,跨骑在车上,在你脚后跟的位置进行弹跳,如果你的胯部能碰到车架,那么这车架对你来说就太大了。

当然,仅仅达到碰不到是不够的,那么多大的安全距离算合适呢?这方面的标准也很多,和你的骑行环境也有关系,这里只列出其中一种,有一定的上下浮动是可以的:如果你只在平整的路面骑行,从不进行off-road的骑行,安全距离最小可以是2英寸(5cm);%20
如果你有不平整的路面,最小应该是3英寸(7.5cm);%20
越野以上的话,至少应该是4英寸(10cm),或者更大。

%20
实际上不一定要达到这么严格,尤其对于一些个头较小的车友来说,要找那么小的车架有时是很难的。

而且同一个车架,使用不同行程的避震前叉,不同宽度的轮胎,都会影响到这个值。

我个人认为,保持个6cm左右的下限是可以接受的,虽然不那么完美。

必要时,可能需要牺牲大行程前叉和肥胎的选择,不过对于标准的XC而言,对前叉行程和轮胎的宽度要求本来就不是很大。

按上述标准选择的车架,你可能会觉得小,其实是很正常的,你觉得小那是因为以前的大了。

有人说山地车架要比一般的车架小两三号,就是同一个道理。

这个时候,你再来考虑车架的TT值、CT值和CC值,你会发现它们都在合理的范围内,至少不会大。

有人说,按这个标准的架子太小了,需要把座杆拔得老高,担心会不会断裂。

其实,由于山地车架基本都是压缩架,座杆都需要较长,市面上35cm、41cm长度的座杆很多就是这个原因,长度增加意味重量增加,在对重量克克计较的自行车上,可以缩短的话,决没人愿意加长的,厂家不是傻瓜。

只要不超过它的安全线,体重不超过设计规格,那就不应该有问题,当然质量不过关的产品不在讨论之列。

立管同尺寸的车架,上管尺寸是不完全相同的,也就是TT值不同,那么该选择多大的TT值呢?这个跟把立的长度有关,需要接合下面关于把立选择部分进行。

尺寸是选择车架的第一步,接下来才应该涉及车架材料、车架品牌、车架价格、硬尾软尾等方面。

有关这些方面,可接合自己的喜好和承受能力进行选择。

切忌本末倒置,要知
道,无论多贵多漂亮的车架,如果尺寸于你不合适,那又有什么用呢?我们买它是拿来运动的,给我们带来健康的。

当然,买来收藏那是另一回事。

把立
把立,也就是俗称的龙头,把立主要的参数有长度(沿着把立杆从中心到中心的长度)、角度、能否正反装等。

把立和车架搭配起来,一起构成了总上管长度。

注意该长度不一定等于“车架上管TT 值+把立长度”,因为把立有角度的存在,而且正反装会导致不同的高度,从而影响整个上管长度,实际还需要测量来获得。

在车架Standover确定后,总上管长度应该就是尺寸中最需要琢磨的参数了。

这个长度多少算合适呢?一方面取决于你的身体尺寸,另一方面取决于使用方式。

下面慢慢叙述:首先不能太短,要保证上半身可以完美的伸展,没有缩成一团的感觉;要保证车把和你的膝盖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即使在站立踩踏时,膝盖也不会撞到车把。

这算是一个底线吧。

其次,看使用方式。

总上管越长,上身就越伸展,越容易发力,但带来的问题就是重心前移,操控性能下降。

相反,上管较短时,你就能够挺直上身,获得良好的操控性和视野,当然发力就没那么自如了。

除了水平方面的长度,在垂直方面,把立和座垫的高度差同样有影响。

座垫高度相对是容易确定的(后面会涉及),把立可以通过使用前叉垫环,甚至反装来调整和座垫的高度差。

把立越低,越容易发力,操控性也越差,对脖子和手臂的压力也越大;反过来则刚好相反。

综上,确定上管长度,依赖于很多因素。

也许你觉得很抽象,仍然不知如何下手,没错,事实确实如此,对于初学者来说更是如此!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计算公式,但从来没有哪个公式能适用于所有人,只相信公式纯粹是机械和教条。

那怎么办呢?不少老手都习惯用一个词:舒服。

凭感觉,怎么舒服怎么来!这话说起来容易,但对初学者来说毫无意义!我们知道,人是一种适应力很强的动物,开始不舒服的姿势,适应后也会舒服的;开始很舒服的姿势,不一定就是尺寸合适的姿势。

所以,跟初学者谈舒服,说了等于没说,这是需要在一定的骑行经验基础上才谈得上的。

那总得有个解决方法啊?不得已,虽然不能依赖计算公式,但是,对初学者而言,我个人觉得,还是得从公式入手,机械就机械吧,就机械这么一次,好歹是一个起点啊!这里列出其中一种公式:
测量数据t:水平站立,裆部到锁骨之间V字槽底部的距离。

如图:%20
测量数据a:水平站立,平伸手臂、掌心向前,测量从虎口到肋骨所在平面的距离。

如图:
上管总长度=(t+a)/2+8。

很明显,这个公式是有缺陷的,主要就是那个数字8。

该公式根据人的上身长度、手臂长度和一个调整值(数字8)来获得上管总长度,思路本没错,但显然,不同身材所需的调整值应该是不同的,一个简单的固定值8当然没有说服力。

之所以采用这个有问题的公式,仅仅是为初学者提供一个基点,实属无奈之举。

初学者可以此开始,随着骑行经验的积累和交流,再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

至此,解决了一个大问题,但还没完。

在总上管长度确定之后,下一步就需要琢磨车架和把立如何搭配来构成总长度的问题了。

同样与骑行方式有关。

长把立短车架的组合,使得重心相对前移,有利于爬坡,尤其爬陡坡时有助于压住车头,防止前轮翘起,但同时降低了下坡性能。

短把立长车架的组合则刚好相反。

不过,就XC而言,胜败的关键在爬坡,而不是平路冲刺及下坡技巧,所以使用长把立还是大有人在。

对于业余人士而言,我们需要一个能兼顾上坡和下坡的折中点。

这个长度是多少呢?引用一个数据:100-125mm左右,把立长度在这个范围比较合适。

至于把立角度,则根据你需要的座垫把立高度差来选择。

对于初学者而言,可以先把座垫和把立调到同一高度,之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身体柔韧程度慢慢调整。

不要立马像专业车手那样把车把调得很低。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慢慢来吧!
在通过垫环已经无法调低把立时,可以将把立反装,这样还能降低点距离,当然,前提是这个把立的角度不是零,而且可以反装!
这些问题确定后,车架的TT值范围也就可以定了。

车架、把立,两者要接合起来一起挑选。

曲柄长度
老实说,对曲柄长度我了解不是很多,只知道身高(腿长)的用长点的曲柄,个矮(腿短)的用短点的曲柄,频率型的车手也可以选择较短的曲柄。

虽然有不少公式,根据跨长(腿长)推算出合适的曲柄长度,但是意义不大,因为在国内,能买到的产品基本都是170~175mm 这个范围内的,选择余地很小。

所以,个高的朋友可以试试175的曲柄,一般的朋友就从170开始吧,以后根据自己的情况(频率型/力量型)再进行调整。

但个矮(腿短)的朋友,尝试长曲柄时还是要慎重些,因为过长的曲柄,会使膝盖弯曲程度过大,时间长了恐怕不利。

座垫
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但在座垫的选择上,这句话失去了作用,贵的座垫不一定就适合,便宜的座垫不见得就难受。

没办法,谁让我们的屁股都不一样呢?所以,选择座垫最好是当场试骑,没条件的话也只有多多试验了。

虽然没有好的方法帮助挑选,但不能因此放松对座垫的要求。

由于座垫的特殊性,长久以来,一直是自行车反对者们的矛头所在,虽然有些混淆视听,但也从侧面说明了不合适座垫可能会带来的后果。

对于初学者而言,在挑选座垫时要注意的是,不要一味的以舒服为标准。

舒服往往与效率是成反比的,舒服有时也与健康背道而驰,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开始可以选择中等硬度、中等宽度的座垫,一开始可能会不舒服,但前面说过,人是适应力很强的动物,经过一段时间可能就适应了。

有体验以后再根据自己的情况,挑选更合适的座垫。

踏板
踏板方面的内容不是很多,要注意的是正确的蹬踏位置,要用前脚掌来蹬,而不是脚心。

至于有些用脚心蹬踏有助于按摩穴位之类的说法,跟养生有关,这里谈的是运动,是不同的。

有条件的使用专用的骑行鞋,这类鞋底比较硬,有利于力量的传递,不要穿鞋底太软的鞋骑车。

踏板分普通踏板和自锁踏板,自锁踏板需要搭配专门的骑行鞋才能使用。

让初学者一来就上自锁,是需要勇气的;不过自锁的优越性又那么诱人,尤其可以校正初学者不合理的蹬踏习惯。

为此,折中的方案是使用两用脚踏,也就是一面带锁一面没有,可以兼顾两种需要,用来入门比较合适,当然性能上就要损失些了。

好在这种脚踏不算太贵,熟练以后可以选择更专业的脚踏。

车把
车把有两种,直把和燕把。

由于XC比赛以爬坡为主,所以直把使用比较广泛,使用燕把的也多是角度较小的小燕把。

当然,我们业余人士不一定要照搬专业比赛的做法,这个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有条件多感受下不同车把的区别,选择自己合适的。

车把都有长度。

一般来说,窄的车把容易发力,但操控不佳;宽的刚好相反。

别看欧美专业车手人高马大的,往往还嫌标准车把太宽,截短不说,两边还装上副把,这跟XC爬坡为主有很大关系。

当然,这么说,不是要初学者跟风去截把,我们需要折中,同时也说明标准宽度的车把是足够使用了,没必要刻意去找更长的车把。

另外,可以的话,尽量装上副把,它可以在爬坡的时候给你巨大的帮助,摔车的时候还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对于初学者来说,没必要在重量上太计较。

前叉
前叉在一辆XC中,算是科技含量数一数二的部件了,地位非常重要。

在这里对具体的技术细节不做讨论,还是围绕尺寸这个主题来叙述。

当车架厂商把车架造出来后,对应着车架的几何尺寸(可参看车架部分那张几何图),前叉的长度也就是一个常值了。

这里的长度是指前叉的叉肩到轮轴心的距离,即英文中的axle to race的距离。

我们知道车架有不同的尺寸,而前叉是没有的,就一个尺寸。

所以前叉长度的变化,影响的是全部的车架。

各个品牌车架的角度基本是一致的,因为这是科学研究的结果,不是厂商自个随意捏造的,比如立管角度73,头管角度71等,不同尺寸的车架会有一定的上下浮动。

为了维
持车架这个角度,前叉的长度就不能太长和太短。

但由于避震前叉的长度是可变化的,加上sag(预压)的存在(即摆放时和人坐在上面时前叉的长度是不一样的,不同体重的人影响的长度也是不同的),所以前叉的长度不容易获得一个定值,不过范围应该在44-46cm之间,上浮不会太大。

对应到具体的XC叉,基本上是那些行程80左右的产品,如Rockshox的sid,Fox的80系列等。

不少人偏爱大行程的前叉,确实,长行程可以提高我们的通过能力,下坡也更有乐趣。

但大行程前叉带来的问题是车架角度的变化和车首高度的增加,从而降低了爬坡性能。

这也是为什么在爬坡为主的XC比赛中,使用的都是清一色的短行程前叉的缘故。

当然我们业余人士不一定就要按这个标准去做,可以适当的使用稍长的产品,只是不要太离谱就行。

(二)自行车保养篇
1、自行车骑一段时间后,各部件应进行检查与调整,以防零件松动脱落,滑动部位应定期注入适量机油,以保持其润滑。

2、车辆被雨水淋湿或受潮后,电镀零件应及时擦干拭净,再涂上一层中性油(如家用缝纫机油),以防生锈。

3、涂罩光漆的零件不可抹油揩擦,以免损伤漆膜,使其失去光泽。

4、自行车内外胎及刹车橡皮都是橡胶制品,应避免接触机油、煤油等油类制品,以防橡胶老化变质。

新车胎要打足气。

平时车胎打气要适当,打气不足,外胎易折裂;打气太足,
易伤车胎和零件。

正确的做法是:前胎应少打气,后胎宜多打气。

冷天应打足气,热天打气不宜太足。

5、自行车载重要适量。

普通自行车,载重量不得超过120公斤;载重自行车,载重量不得超过170公斤,由于前轮按设计只承受全车40%的重量,因此不要在前叉上挂重物。

6、骑车速度要适当。

起动不要过猛,遇到不平的路面要慢速行驶。

7、自行车不用时,应放在干燥通风处,以免锈蚀;同时,车胎要打足气,以免车胎被长时间挤压而裂开或变形
(三)V夹刹车的保养篇
提醒:刹车器直接影响骑士的安全,却往往被人所忽略;其实只需要简单的检视与保养,就能让每一次出门骑车都更加安全、无后顾之优。

1、拆开夹器,用食指与大拇指将夹器向内压,即可将刹车线导管拿起。

检视刹车块的磨损情形,正确的磨损应平均发生在两侧。

若是单侧有明显磨损严重,则表示需要调整。

2、刹车块在一段时间的使用之后,可能会发生磨损不平均的情况,可以把较突出的部位修剪掉,让接触轮圈的面更平整,刹车会更有效。

不过要注意刹车块的安全线,不可修剪超过安全线;若超过安全线则表示该换新了。

3、刹车块都有明显的安全线记号或是沟槽来提醒使用者,如果磨到了安全线,或是沟槽磨平了,就表示需要更换。

如果还不更换,则可能会使轮圈摩擦到刹车基座或插梢,除了会伤到轮圈,还可能造成危险。

4、刹车导线可定时涂上一层薄油,以延长寿命,并减少摩擦,按刹车的手感会更滑顺。

外管应保持平顺,这会影响刹车手感,也可减少摩擦;如果外管破裂应更换,以免水渗入生锈,并检查导线是否完整无生锈。

5、刹车夹器上的各个枢轴都可能沾染脏物,应清除干净并上油,转动会更顺畅。

(四)蹬踏骑行技术篇
1、普通自行车的蹬踏一般人都会,但容易进入误区。

一般人认为所谓的蹬踏就是往下踩,脚蹬子转一圈,链条带动飞轮前进即可。

而运动自行车的蹬踏指的不光是左一脚右一脚地踩,还有一个提拉的动作相当重要却往往被人忽视,尤其是蹬踏过程中的上下两个死点,一般人都会忽略。

2、蹬踏分两个区域,前一个区域是往下踩踏,后一个区域是往上提拉,中间有一个死点需要巧妙熟练地过渡。

360度的圆弧分割成四个整体连贯的动作完成,分别是:踩、拉、提、推。

具体地说是脚掌先往下踩,小腿再往后收缩回拉,再向上提,再往前推。

注意把上下两个不好使劲的死点过渡好,完后再往下压。

如此轮回,一下一下地有节奏地蹬踏,不要绷着劲
3、锁片的安装位置:锁鞋的锁片位置因人而异,如果是冲刺型的短距离比赛,稍微往前一点;如果是长距离的骑行比赛则需要靠后一点。

(五)区别单车的质量篇
1、前轮与架子要在一条直线上,如立叉不正中、架子也不正,骑起来摇摆就大。

2、后轮与架子必须在一直线上,特别须注意的是,如后轮的上沿明显向左右向右倾斜,说明车的三角架扭曲,这是无法调整的。

3、车架上各接头处,焊接平整、无疤瘤,牢固可靠。

车轮车条两面的安装应对称。

不能一面凸、一面凹。

4、轻轻转动车轮,待车轮自然停止转动时,气门嘴应在正下方。

5、曲柄稍露出长度要适当。

过长说明曲柄孔小了,过短说明曲柄孔大了,都是曲柄加工质量问题。

6、车把要正,以中间锁紧螺母为中心,两边长短、弧度、高低,都要一致,对称性要好。

7、反摇曲柄,应灵活、轻便,车飞轮发出“哒哒”清脆悦耳的声音。

检查外观电镀件,电镀层应光亮,无漏镀、起泡、起皮、麻点、花斑和生锈现象。

8、检查油漆件,应无脱落、划伤、磕碰、起皮等缺陷。

最后检查有无漏装,螺母是否松动,有无挤瘪、压变等问题。

1.确认你的补胎工具里有个气嘴的塑胶盖子.如果气嘴不幸漏气了这个盖子还可以补救.
2.备胎时把气嘴卷在里面,这样放在衣服口袋里就不会被气嘴刺到了.
3.装外胎时把商标跟内胎的气嘴装在同一边.这样从内胎破的地方就容易找出
外胎的破洞.
4.破胎后把外胎翻过来仔细查看里面有无小刺.用指甲把小刺从颗粒面挑出来.
5.不要用补胎组里附的砂纸或金属磨刀.清洁内胎用一条湿润的毛巾就足够了.
6.把新内胎稍微打气到有点鼓起.装进轮胎里.放置好气嘴后把外胎一边塞进去,再塞进另一边.
7.在塞较硬的外胎边缘最后的部份时,把旁边塞好的拉一点出来然后再塞进去
最后的部分.
8.塞外胎最后的部份是在内胎和轮框靠的最密的地方,即使你用工具也不用担
心会戳破.
9.在路上或是家里,都用同样的步骤来维修你的轮胎.你越熟练比赛时你就可缩短越多维修时间.
10.如果你用轻量的内胎不要用轻薄的轮框保护带,用22mm的Velox或是OE 的全宽塑胶条.
11.轮框保护带要维护.每次外胎拿掉后都要检查.如果胶带翻起或是缩到中间就要换掉.
12.刚换无内胎轮胎时练习充气时不要用保护补胎剂.练习到上手后最后再用补胎剂练习一次.
13.如果轮胎上的箭头指示胎纹应面向前,相信他.轮胎装相反的方向不会让你爬的或煞的更好.
14.你想要立即的避震效果吗?换个高容量2.0或2.1外胎.大的轮宽用的气较少而且避震也较好.
15.如果你还想要更多的避震效果,用2.0或2.1无内胎轮胎.即使是一样的胎压无内胎骑起来会比较软.
16.在骑松软或硬土上覆盖软土的地方,不要用1.9或更细的前轮.细小的颗粒会埋进土里导致失去前进的动力甚至摔车.
17.把药用酒精装在个干净的小喷瓶里.喷一下帽子,鞋子,和鞋垫使气味清新.
18.骑完车后把鞋垫拉出来清乾净.如果你穿SIDI的鞋子检查鞋底和扣子螺丝是否上紧.
19.放点滑石粉在鞋里可以保持气味宜人,也脚容易套上鞋子.
20.不要相信卡踏片的定位标示最好还是互相比较左右脚.如果你有好几对,比对不同厂牌的卡踏片来找出一致性.
21.洗衣服前把车衣上有魔鬼沾的部分好好盖上.以防止跟其他衣物或棉絮黏住.
22. Simple Green (美国品牌去污清洁剂,见图)是个很好不伤布的漂白剂.也是个很棒的单车去污剂.一般清洁使用加水稀释1/2.
23.你的鞋子又湿又沾满泥土吗?把他们冲干净后放在水热式电暖炉上过一晚,早上就会干了.
24.你的硬尾巴(单避震)的坐垫把你搞的受不了吗?可穿两件莱卡的裤子或者在一般短裤内加一件有衬垫的内裤.
25.穿着车鞋靠墙站立.用一本书贴着墙比到你的跨下,把书的高度标示在墙上,这是你坐垫的高度
26.把这高度乘以0.883.这个就是从BB(bottom bracket)中间量起贴着坐杆到坐垫应设定的高度.
27.这是个一开始的高度.如果你经常坐在坐垫前方,把坐垫压低1/8吋.如果你常滑到后方,把坐垫拉高1/8吋…
28.当双手放开骑时,坐垫的斜度应该可保持你的位置.如果你会往前滑,稍微提起坐垫鼻子.
29.立可白是个便宜,方便又到处都买得到的东西.可用来标示你的标准坐杆高度,方便松开快拆后调回原位.
30.立可白也可用来标示调整夹器之前(clamp)变速和煞车导线的位置.这可更容易量出导线移动了多少位置.
31.标出避震器阻尼调整钮的中央位置.把这标示对准在避震器上,前叉腿(fork leg)上或是前叉肩(fork crown)上的另一个标示.
32.喝光水袋内的水后,往水管吹气把水袋撑开.你会得到一些额外的水.
33.如果你的水袋装了运动饮料,骑回来后马上把水袋清洗干净.把吸嘴拿出让水完全干掉.
34.拿个挂衣架扭成细条状.装进水袋里面后挂起来晾干.
35.在工具里至少多带一个卡踏鞋底的螺丝.在你遇到最惨的机械问题后一小捆的铁丝及尼龙扣条(Zip Ties见图)可帮助你回家.
36.出去骑车绝对不要没带万能胶(Super Glue).它除了可备用作最后的修理工具,也可以黏合伤口.
37.电线胶带也是一个很棒的水袋工具.一卷就有很多,可帮助修理单车.
38.如果爆胎后只能继续骑,把电线胶带缠绕轮胎跟轮圈好几圈.这样可固定住轮胎降低轮框损伤.
39.出外骑车时你最好带含有打链器的折叠工具组.多带几颗链条可让你不用截短链条而牺牲档位.
40.确认你修理完后可以认出哪些是伤到的柳钉(pin).回来后请车店用铆钉工具压好.
41.我们曾成功在Shimano的中央铆钉式链条(center-punch-riveted chains)把铆钉推出后再装进去.回家后再用Rohloff’s工具修好那根铆钉.
42.在袋子里带个SRAM的连接用链条(见图) .当你链条断掉把坏掉的那节压出然后用这个接上去.
43.只有当你没有把铆钉完全推出链条后面才可以重复用.铆钉推出链条后面
5/32吋长时停止…
44.这时有1/32吋的铆钉在链条里面.把链条拉开.重新接上链条时铆钉也会自动卡上.
45.你常骑泥巴路吗?用12-34齿轮比. 12较不会堆积泥巴,而且链条不会像在11的齿轮上会误跳.
46.如果太阳大到可以把你的脚烤焦,单车装在车顶上时记得拿下手把上的电子器具.太阳可以把萤幕都烤坏.
47.每次你把螺栓转下来时就上点润滑油.这样可准确的旋上螺栓而且不会松脱.
48.把坐杆装进车架前薄薄抹上一层润滑油.这样就不会生锈把坐杆与车架黏住.
49.可是某些坐杆会滑–干或上油的.把坐杆清洁好然后把要装进车架的部分涂
上粉笔.这样就不会滑了.如果正好发生在骑车的时候,就用泥土.
50.检查零件用6mm或更小的螺栓是否栓紧,先把螺栓扭开再栓到合适的紧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